硅谷 第三季

第10集完结

主演:托马斯·米德蒂奇,扎克·伍兹,T·J·米勒,马丁·斯塔尔,库梅尔·南贾尼,乔什·布雷纳,阿曼达·克鲁,马特·罗斯,欧阳万成,苏珊·克莱尔,伯纳德·怀特,本·费德曼,安德鲁·达利,斯科特·普瑞德佳斯特,罗格里奥·T·拉莫斯,布赖恩·提切纳尔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剧照

硅谷 第三季 剧照 NO.1硅谷 第三季 剧照 NO.2硅谷 第三季 剧照 NO.3硅谷 第三季 剧照 NO.4硅谷 第三季 剧照 NO.5硅谷 第三季 剧照 NO.6硅谷 第三季 剧照 NO.13硅谷 第三季 剧照 NO.14硅谷 第三季 剧照 NO.15硅谷 第三季 剧照 NO.16硅谷 第三季 剧照 NO.17硅谷 第三季 剧照 NO.18硅谷 第三季 剧照 NO.19硅谷 第三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从第三季我们可以明白什么样的道理。

1.虽然魔笛软件安装量大幅度上升,但是他们从一开始就忽视了一个最大的问题,他们的实验用户都是工程师,而不是一般人,这也是为什么Monica一开始会觉得这东西好难用啊的原因。

2.另外一个教训则是,太超前的科技,往往无法被人理解,也无法得到市场价值的回馈。反而是那些显得没有太酷,但是能实际转化为产品的东西,最后却获得了市场价值。

3.产品一定是要非常简单,能够被普通人接受和使用的。

4.成功很可能还是要来源于不好看的那一面,这季最后部分,Jared也开始撒谎,开始用印度的外包帮助他们刷使用率的事情,或许为后来剧情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且我估计这项技术能够被最好应用的地方可能是网速比较慢的发展中国家。

 2 ) 硅谷S03E09:那些技术酷炫却被用户艹翻的Pied Piper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趣硅谷,图文版在这里↓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NTI3NDkyNw==&mid=2247484512&idx=1&sn=3ce00181873aa1b0f47d940514cc3fad&chksm=ebefe220dc986b36e923d593c8593c676eac3fa7041ae7336dd0ee79dbcba2ee9c6e0cf81513#rd

剧情进入到第9集,已上线的 Pied Piper 大受欢迎。转眼间,安装量到了50万。

Monica在庆功宴上向Richard祝贺,但Richard并不高兴,因为软件的日活量只有19000。

为了找到问题的关键,Monica让朋友找来专门的小组给Pied Piper 做测评,大部分人都觉得平台超级别扭,甚至让他们觉得自己是白痴。

Richard认为,只要他能向大家解释清楚平台有多牛,用户就会爱上这个高大上的平台,他冲进会议室这么做了。

得知Pied Piper的真实情况后,团队解散,又只剩下了Richard、Erlich、Jared、
Gilfoyle、Dinesh这哥几个。一轮狂轰乱炸的宣传后,Pied Piper 的日活量也只达到23000。

Richard绝望了,跟Jared说把剩下的一点钱给大家分分散伙算了↓。但让他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一早,日活量就涨到了31000。

小伙们这时大概都在怀疑他们是不是刷量了,而一旁偷偷接电话的Jared给了观众答案——数据是他花钱买的。

眼看就要成功的 Pied Piper 这回是走入了一个死局。Richard的创业团队一路打败了Gavin、Russ、Hooli、甚至打了官司,被迫做了他们看不起的盒子,就是为了按自己的想法做 Pied Piper ,但是他们赢不了民意。

Pied Piper 的技术人见人爱,但是这里的“人”仅限于科技圈的程序员。Pied Piper是一个要向普通人推广的平台,但在测试的时候根本没想过让普通人去使用。上线之后才发现,平台对普通人来说太难以理解。

本集揭示了科技创业中一个重要的道理:浑身都是黑科技的产品,用户不一定买账。

因为越酷炫的技术越意味着更高的学习成本,工程师和极客学习使用不是问题。但他们忽视了最广泛的普通大众,它们才是那些炫酷产品的最大消费人群。

人的天性是懒惰的,而且通常来讲,年龄越大,越难以接受新鲜事物,更别说炫酷的科技产品。那些科技产品,对他们而言,是挑战他们认知常识的东西。这些人不仅包括年长的人,也包括那些不怎么关注技术的人群。

但是,科技公司中占主流的工程师思维就是这样:默认用户会用到全部功能,懂所有的操作,知道所有菜单在哪里配置,功能是王道!神马?不会用?傻叉你不会去学啊!

这样的思维作出来的产品,就会像本集的Pied Piper一样,陷入技术很酷炫但是极其难用、用户不买账的尴尬局面。

随便举几个栗子。

首先是社交之心不死的谷歌。

作为一个以搜索起家,由各种工具应用组成的一个纯粹的工程师文化的企业,谷歌能解决的是可被获取的一切数据的结构化问题。这种做工具的思路精密、准确,可被量化,无感性成分。换句话说,谷歌是铁血的汉子,纯爷们。

但是这个纯爷们其实有颗骚柔的心,一心想走出技术宅的世界,在社交领域有所作为,然后,它搞出了这些个玩意↓

Orkut——2004年在社交网络方面的首次尝试,2014年9月彻底关闭。

Google Wave——一款把电子邮件、电子邮件群组、即时聊天工具、在线协作文档、线上社区糅合在一起的“编辑+设计”软件,也是当年谷歌I/O大会上的明星。仅仅发布一年后,在2009年就成了值得纪念的伟大失败。

Google Buzz——基于 Gmail 用户所搭建的“朋友圈”,2010年2月推出,然后一改再改,到2011底停止服务。

GTalk——谷歌的聊天先驱,能在安卓、iOS和Windows系统运行,曾在程序员群体中流行过一阵,后停止服务。

安卓 Messenger——2014年发布,在老版Messenger上添加了语音、附件等服务。放心,这货现在还活着,最近还更新了新的版本,就是日活量神马的现在搞不清楚。

Hangouts——2013年发布,整合了此前的Google Talk、Google+ Messenger和Hangouts视频聊天服务等产品。算是谷歌稍微有那么点水花的社交产品。

硬汉谷歌玩不转社交产品的时候,风骚的FB、Twitter靠着会聊骚,吸引了一大飘红男绿女到平台上你侬我侬,而且居然还把公司做了起来,钞票大大的有。纯爷们谷歌心里那个不服气啊:凭什么你就可以吸引一大票用(妹)户(子)在你那里晒状态、秀自拍,论技术,我可是祖宗!然后它又搞了个Google + 。

这货上线的时候,可是牛B闪闪放光彩啊。它的功能远远强过FB,引入了圈子的概念;发新动态时,甚至可以选择可见的定向分组;每一条 Feeds 都是一张卡片,甚至还有翻转的效果……在推广上更是不遗余力,Google 甚至在搜索结果页面的所有条目下,都加上了一个「+1」按钮,引导用户 Google+,甚至 Google 专门为 Web 版新增了一个消息通知模块,每一个用户都会强制性地收到 Google+ 的所有消息通知。

看到这些,小伙伴们应该有了这个感觉——乱,这也是谷歌在社交产品方面最大特点。这种乱的根源,大半要从它推崇的工程师文化说起。

我们前面说过,谷歌做搜索起家,纯理性、机械的工程师思维给它带来了成功,一切都用数据说话。这样的谷歌研究用户行为,不研究用户情感;研究市场需求,不研究用户人性;崇尚科学逻辑分析,不在乎情感欲望人性。而社交网络是个感性大于理性的产品,用这种纯工程师(或者说极客)的理性思维来做社交产品,好像只要提供更多更强大的功能,就能搞定用户。事实证明:走不通。

再举个栗子。

Google+ 在推出之时,让工程师们引以为傲的圈子和搜索结果中的「+1」,引发了用户的强烈不满。想象其实也很容易理解,我加好友是为了互动,不是为了把Ta划定到某一个圈子里去。圈子的设置,其实是着眼于信息,让信息有序、规整地流动,去它该去的地方。可见Google关心的是信息如何被分发,而不是人和人的互动。

社交之路走得再坎坷,硬汉谷歌也没放弃。今年春天,谷歌又推出了新的社交产品Google Spaces;最近Allo 和 Duo两款即使通讯应用也正式投用。谷歌的社交之路最终走向何方还未可知,但有一点希望他们能注意到:虽然在混沌中建立秩序是一种争力,但混沌本身也可以是一种结果。

谷歌的例子说明在市场中,需求为王,技术跟随需求。但现实中,我们也常常看到技术创造需求。一些革命性的产品和技术,经常提前察觉到我们的需求,随之引爆了一个新市场,比如当年的大哥大、BP机和如今的iPhone。

技术的产生是偶然的,技术必须找到市场才能生存下来,这个道理是必然的。那些把“技术创造需求”奉为圭臬的企业忽略了一件事:虽然以往有“创造需求”的技术,但还有无数没能“创造需求”的技术。下面我们就来八一个靠技术创造市场,然后掉到技术这个坑了爬不出来的典型——摩托罗拉。

摩托罗拉诞生于1928年,从全球首个大众市场汽车收音机起家,前无古人地每隔10年便开创一个工业,开创了IT和通信业无数个第一。它的产品有用于战场的报话机SCR300、手提式对讲机SCR-536,到后来的大哥大、BP机、基于第一代模拟通信技术的功能手机。直到大概10年前,摩托罗拉还代表着追求卓越技术的典范。

在第一代模拟通信移动电话市场,天线技术和模拟信号处理技术决定了产品的好坏,在技术上,摩托罗拉绝对是霸主地位。所以就算它的手机(那种蓝屏、绿屏的手机不知道小伙伴们见过木有见过)在20世纪末卖到一两万一台,仍然占领了当时全球70%的市场。

仗着自己的技术优势,摩托罗拉膨胀啦。先是搞了个坑爹的铱星计划——

1987年,在全球移动电话普及率还不到10%的时候,摩托罗拉内部工程师们就想在太空发射77颗卫星,搭建一个低轨道卫星网络,覆盖整个地球,使人类在地球上任何“能见到天空的地方”都可以进行无缝隙的永不中断的通信联络。

然后摩托罗拉就开始干了,从1991年到2000年,总共花了几十亿美元,生产出来的铱星卫星通讯终端一台卖到3000美元,通话每分钟7美元。他们算了算,要实现盈亏平衡需要吸引60万~70万用户,但后来只卖了2万部不到,销售完全不能支持日常60多颗卫星的日常运行费用。

那要怎么办?

提高收费呗。然后客户越来越少,最后连贷款的利息都没钱还。

但是呢,摩托罗拉却选择继续坚守这个已经明显不合时宜的“让地球村真正变小”的技术理想(其实第二代数字移动通讯已经以非常简单的技术手段解决了铱星计划想要解决的通信网络漫游问题)。2000年3月,铱星公司正式破产,摩托罗拉损失近50亿美元。

除了亏钱,坑爹的铱星计划还给摩托罗拉带来了严重后果。在摩托罗拉把大部分精力放在铱星计划上的时候,世界已经迎来第二代通信技术——数字技术。当诺基亚已经在数字通信技术上大显身手时,摩托罗拉却觉得自己的模拟技术还是牛叉的,一根筋地坚持继续研制更小、更精致的模拟手机。他们的得意之作是StarTAC,因为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小巧的手机,也在业界率先推出了翻盖手机设计。

然后摩托罗拉高层告诉运营商,如果要想销售热门的StarTAC款手机,那么就要遵守他们定下的游戏规则:他们手机的数量要占运营商销售手机总数的大部分(75%左右),运营商还必须用独立的宣传攻势来重点推广他们的手机。

结果毫不意外,运营商们都转向了诺基亚。到1999年,摩托罗拉手机的市场份额下降到了17%。

然后摩托罗拉就跟吃了泻药一样,干啥啥不成,2011年先被谷歌收购,后又被联想接盘。不过看他们最近一门心思搞模块机的动作,小8觉得摩托罗拉还是陷在“技术创造需求”的思维中走不出来。

它在前东家谷歌那里搞了几年模块手机,谷歌发现在这货在工艺、外观美学、模块配套体系和协调性等方面都有不少问题,不光用户体验不佳,而且也难以普及,果断放弃。现在,在联想旗下的摩托罗拉仍然坚持搞模块机,只能希望模块机也早点迎来春天吧。

其实类似的企业和产品还有很多,比如说我们上一期扒过的微软,从WIN 7开始,他家的操作系统就一直不太受用户待见,这其中除了苹果公司的冲击,恐怕跟微软沉迷于技术,不了解用户和市场也不无关系。

今天就八到这,想接收趣硅谷发送的更多有趣信息,请扫二维码关注

 3 ) 硅谷S03E06:论程序员泡妞的正确姿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趣硅谷,图文版在这里↓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NTI3NDkyNw==&mid=2247484268&idx=1&sn=efad12aa33387a4432fbac4bbd30af93&chksm=ebefe52cdc986c3ae4803c706de6c5f5e997a095ac3fb300ffb15ddeffff1e9ded49e6b135c6#rd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千里草(来自豆瓣)
来源://www.douban.com/note/586135436/

在第三季《硅谷》中,前面几集都在不断推公司的发展线,节奏很快。到了本集,编剧把重点放在了“程序员泡妞”这个经典话题上。

在酒馆里,刚刚出任CEO的 Richard 就碰上了白富美——一个在Facebook 工作的程序媛Winnie,两人很快对对上了眼,Richard 还顺利要到了妹子的电话号码。

面对哥们泡到了妞,而且是个美的冒泡的妞的事实,其他人打心底里不相信,Gilfoyle 坚持说妹子是酒保:Dinesh 则认为妹子是个专钓创始人的心机婊。

另一边,Dinesh 开始跟远在爱沙尼亚的同事伊丽莎白互撩,空气中只弥漫着两个字——发骚:但这一切都建立在爱沙尼亚网络丢包率严重,他们互相看不清长相的情况下发生的。

Dinesh 搞定了网络,一睹伊丽莎白的真容,他运气不错,妹子长得挺漂亮的:但妹子似乎被 Dinesh 的长相吓住了,不光说自己有男朋友,还说自己结婚了,火速切断了网络……

而本来可以顺利滚床单的 Richard,因为觉得“用空格键不用制表键的人很傻”,和Winnie 闹翻,主动放弃了唾手可得的滚床单机会:并且以气到从楼梯上摔下来,为这段关系画上休止符。

与以 Richard 为首的程序员们不同,团队里平时看上去有点呆头呆脑的 Jared 却在泡妞方面天赋异禀,在车库里就搞定了妹子,吃到了肉。

很显然,这集就是在吐槽程序员们不会泡妞,把单身当成他们最大的Bug。事实上,在硅谷湾区,码农几乎是单身汪的代言词。身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客观环境下,大部分码农过着日夜颠倒、工作高压、周末时间献基友的生活。

但是,最近就有个程序员娶到了前维密价格最高的超模——米兰达·可儿。这个给程序员长脸的码农是谁?——Snapchat 大楼里26岁的 Evan Spiegel。

不熟悉科技圈的小伙伴或许要羡慕嫉妒恨地问:这厮什么来头?

请听小8 细细道来。Evan Spiegel 生于1990年,双子座的小鲜肉,他创立的 Snapchat 最近估值180亿美元,已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创业公司之一。

Evan Spiegel从小生活优渥,他的母亲是哈佛法学院历史上最年轻的女性毕业生,为了 Evan 辞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的职务,专心做起了全职妈妈,他的父亲也是个律所合伙人,他们家住在洛杉矶西部富人区,房产价值460万美元。

带着父母的优秀基因,Evan Spiegel 从小就是个超优等生,但性格叛逆。小时候曾经因为父亲不给买宝马,愤怒地离家出走。

长大点后,他跟所有科技界大佬一样,不走寻常路,从斯坦福大学退学、创业。Facebook 曾经准备动用30亿美金收购 Snapchat,但被 Evan Spiegel 狠狠拒绝。

苦逼创业,敲了这么多年代码。叛逆的 Evan 在某些方面倒修成了个靠谱科技男。两年前,他就在洛杉矶有名的富人区布伦特伍德买了一套价值390万美元的婚房,隔壁就是比弗利山庄,与众多巨星为邻。而且,他还请来著名设计师 Gerard Colcord 负责操刀设计。这房子面积达到7100呎,内有四间房、六个浴室、泳池及健身室。

也许就是凭着这份靠谱,Evan 才能能打败米兰达·可儿的众多绯闻男友,像是 Justin Bieber啊、阿汤哥啊、小李子莱昂纳多啊,还有为米兰达当街打架的赌业大亨James Packer和传媒大佬戴维·金吉尔啊,最终抱得美人归。

小伙伴们,不要以为 Evan Spiegel 出身富裕,就有一般码农没有的情趣啊神马的,在认识米兰达之前,他的作息方式可是个标准的码农哦,看看米兰达对他的描述:“25岁却活像50岁,他外出就是去工作、下班后就回家。不常外出约会,总是在家里吃晚餐、早早就寝。”

Evan 自然也不是第一个码农界争脸的人,前辈们早就为他指了条明道。Bill Gates 当年可是带着女朋友坐直升机去挑戒指,包下海岛结婚。甲骨文创始人 Larry Ellison 的爱情故事一茬接一茬,64岁还结了第四次婚。勤俭的扎克伯格用一个价值25000美元的戒指就求婚成功,在自家后院就结束了单生汉生涯乔布斯用一顿饭就搞定了“灵魂伴侣”,结婚20年了还给老婆写情书。

……谁说程序员不会泡妞?这些故事说明他们就是活生生的杰克苏。所以妹子们,遇到程序员们就嫁了吧,谁知道他会不会是下一个小扎或小马。

想接收更多有趣信息,请扫二维码关注趣硅谷

 4 ) 为什么中国出不了硅谷?

提起硅谷,我们马上会联想到的是谷歌苹果,facebook这几家耳熟能详的明星公司,又或者是那两所闻名全球的知名学府,斯坦福和加州伯克利大学。
硅谷虽然只占了美国国土面积的0.2%,人口总和也不过500万,但却创造工业史和科技史的众多奇迹,那到底是什么造就了如今的硅谷呢?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一谈究竟
一,从硅谷的诞生时间点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它与美国乃至世界其他工业化地区的巨大差异。硅谷崛起于工业时代的后期,具体是二战之后,所以硅谷从一开始就跳过了工业时代的很多过程,是一个完全按照信息时代的特征,建立起来的产业中心。更重要的是,二战之后,科技行业发生了两件事对硅谷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的事件。第一件事,就是1946年美国发明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这宣告了信息时代的开启。而第二件事就是1948年,控制论,信息论,的诞生。那什么是控制论?看一下如今互联网公司在开发产品中的流程,你就明白了,这其实都是运用了控制论所演变出来的方法。一款产品必须先上线,得到用户对产品的反馈,然后再不断修改才能得到完善,这种通过反馈,不断迭代的产品设计思维也恰恰是控制论的精髓。那什么又叫做信息论呢?字面上很好理解吧,就是关于通信的理论嘛。其实信息论本质上就是一种解决生活中不确定性的方法。比如说,如今人力越来越贵,而且我们都不知道人力成本上限在哪,但计算机却一定是越来越便宜,所以把更多的工作交给计算机,交给人工智能就是最好的选择。这就是叫做香农第一定律。我们再举第二个例子,原先,家里的带宽不够,所以我们只能在电视上看娱乐节目,一款节目再流行,全国同时段收视率也不可能超过5%。但随着互联网带宽的增加,节目的传播能力大大提高,这才有了Paipi酱等网红的崛起,而传播渠道容量提升才是其中关键因素。这就叫做香农第二定律。

好了,谈完时间方面的原因,我们再谈一下硅谷成功的第二个成功秘诀,文化。

首先,是对叛逆的宽容。叛逆是硅谷的常态现象,这不仅和加州人素来爱冒险,喜欢尝试新东西的传统有关,同时也和当地的法律制度有着密切的关联。比如在书中就介绍了,为了鼓励员工的叛逆行为,促进整个硅谷地区的技术进步,加州政府对于前公司员工在同行业之间跳槽现象,表现出了最大的宽容,甚至禁止公司之间私下里达成相互不挖角的君子协议。这就大大提升了硅谷人才的流动性,同时倒逼大公司去鼓励员工在公司内部创业。外界经常对硅谷有一种误解,认为伟大的公司都是从车库文化里中诞生的,其实在硅谷成功创办一个伟大的公司真正的秘诀是在原来的公司和大学里孕育新的公司。

硅谷文化第二个特点是国际化.在硅谷,不仅Facebook这种明星公司在努力全球化,同时即使不太出名的小公司也会在第一时间开拓国际市场。很多公司一开始就是要开发,给全世界的人们使用的产品,所以一口气上线20语言版本的产品在硅谷屡见不鲜,这源于硅谷人都自己多元文化的自信。举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根据2012年的人口调查,硅谷地区51%的家庭在家中使用的第一语言并非英语,而是他们移民来此地之前的母语。所以很多公司在和硅谷公司竞争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吃力,这是因为你并非是在跟哪个国家的公司竞争,而是在跟全世界竞争。

硅谷文化的地三个特点是追求卓越。在美国硅谷地区的办公和生活成本远超美国平均水平。而房价更是和纽约不相向下。这就形成了市场淘汰机制,只有那些少数利润足够高,成长足够快的公司,才能占据核心位置,得到更多的市场资源。

上述的这些,是硅谷所独有的特质,也是硅谷成功背后真正原因。

如果你对硅谷,科技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和我聊聊!

<图片1>

 5 ) 爆料……剧迷可能要失望了

主角们有可能走上人生巅峰吗?

如果你怀着这样的期待,那就可以弃剧了。

第三季已经确定在4月24日回归,尽管第四季目前还没被续订,但是现场的粉丝们显然已经等不及问起了这件事。

制作人Alec Berg毫不犹豫地打破了粉丝们的幻想。他说,无论这部剧会播多久,主人公们永远都不会获得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巨大成功。他说:“如果那群家伙变成了赚很多钱、很成功的人,那这部剧就没得看了。这几年最大的挑战就在于,怎么不停地让那些家伙摔跟头,但是又不会让观众感到不爽。


《硅谷》里面很多超好笑的桥段,都是真!实!的!

你还记得有一集,大头(Big Head) Bighetti被Hooli高价雇佣后,却没有被分配任何正经的工作,只好跑到天台上游荡、烧烤吗?


创作人Mike Judge说,真的有这么一个人,而且他!在!微!软!

 6 ) 《硅谷》S03E01背后的科技故事(有剧透)

1、创始人CEO被从自己的公司赶跑

《硅谷》第三季开始于创始人Richard被从CEO的位置上赶下来,董事会决定从外部请一位成熟老练的CEO Jack Baker来取代他。
随着创业公司的快速扩张,创始人的能力常常会跟不上公司规模,这时候从外部引入专业的管理者就成为硅谷的通常做法。创始人转而专注于产品或者技术,继续在公司经受历练,直到完全成熟后有可能重新执掌公司。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都是技术出生,创办谷歌时他们还在读博士。谷歌的扩张速度太快了,佩奇觉得超出了他的管理能力,于是从Novell公司请来了埃里克·施密特,三个人之间紧密合作,把谷歌带向了巅峰。今天,谷歌又重新回到了佩奇的掌控之下。从外部引入CEO失败的例子也很多,最著名的就是乔布斯和斯卡利。两人的年龄、观念、品味都截然不同,乔布斯是产品之王,而斯卡利的经验全部在营销上,他把一瓶糖水推广成了今天的百事可乐。这种差异会大大损害公司内部的团结,导致纷争和失败。从剧情来看,《硅谷》里Richard和Jack Baker之间的冲突将更多地模仿乔布斯和斯卡利两人的冲突。
今天,硅谷许多最著名、最具革命性的公司都在创始人的掌握之下:GOOGLE、FACEBOOK、TWITTER、UBER等等。似乎,那些传统型的公司引入成熟管理者比较容易成功,而那些开创性的,“想要改变世界”的公司需要更激进的管理方式,不能被股东和董事会牵着鼻子走,也不能只着眼于短期的股价。这种情况下,没有人能比创始人更了解公司的使命和价值。所以,FACEBOOK的CEO马克·扎克伯格与收购对象谈判时会递上自己的名片,名片背面印着“I AM CEO,Bitch!”


2、机器鹿和斯坦福机器人俱乐部

这一集的“爆笑时刻”出现在Erlich和Richard驾驶着那辆“Aviato”牌汽车,在加州公路撞上一头“机器鹿”的那一刻。Erlich立刻认出了那是Stanford Robotics Club的机器人,并十分心疼“Aviato”的前脸撞坏了。那个Club的人很快从一堆草丛后出来,大喊“Oh ,they killed the Bam-bot(机器鹿的名字)”。神奇的是,那头被撞倒在地的“机器鹿”没有坏掉,自己又站了起来。气急败坏Erlich冲上去又狠狠地踢了那头鹿几脚,那鹿被踢得倒退了几步,却很矫捷地保持着平衡。
确实存在这么一个Stanford Robotics Club,浏览其网页可知,他们目前在做的项目包括自动驾驶帆船、脑控轮椅,以及和NASA合作的登月用机器人等等。但Bam-bot除了外型像一头鹿之外,性能上更接近于去年红遍网络的波士顿动力公司的“机器狗”。波士顿动力的团队最初是从麻省理工分离出来的,和斯坦福大学没多大关系。他们研发的Big Dog机器人体型介于一头大点的狗和一头小点的驴之间,整个设计完全模仿动物,具有非常卓越的奔跑、爬行和负重能力。在网上那段著名的视频中(以及在这部剧里),机器狗(鹿)能在非常大的外部冲击之下保持平衡,即便冲击超过负荷后跌倒了,也很很快地爬起来实现自我修复。
2013年,波士顿动力被谷歌收购,但近期,谷歌又宣布要对外出售这家公司。外界传闻,谷歌担心波士顿动力开发的人形机器人和仿生机器人破坏性太大,会被用于军事用途,与谷歌“不作恶”的原则相冲突,所以才要出售这家公司。谷歌后来澄清,是波士顿动力的工程师固执己见,不愿意与谷歌原有的机器人团队相整合,工作开展不下去,只能选择出售。
Bambot这个名字,是迪斯尼的动画角色小鹿斑比Bambi和Robot两个词分拆组合而成。

3、公司估值如何随着市场沉浮

硅谷的现实比剧情里的更疯狂,这突出地体现在创业公司的估值上。市场有信心时,这些公司的估值往往成几何级数地上升,惨淡时,又会被腰斩,甚至再腰斩。
变幻莫测的估值,也让《硅谷》一剧的创作人员伤透脑筋。主创Mike Judge说,他们不得把把台词来回改了好几次,来让Pied Piper的估值更接近于现实。“Richard最初拒绝Hooli收购时,编剧本来想写1亿美金,但是怕觉得太夸张,所以还是写成了1000万美金。”Richard的扮演者Thomas Middleditch说,“谁知不久后Snapchat拒绝了Facebook20亿美金的收购。当时我们感觉就像被打脸了一样。”
这一季创作时,编剧还专门找了一些VC咨询,想知道Pied Piper融资时可能遇到什么困难。结果VC们很认真地说,“他们肯定可以融到1000万美元的,任何VC都会投钱给他们。”在这一季里,Pied Piper以5000万美元的估值融到了500万美元。总的来说,这个数字仍旧偏保守——如果真的像Richard说的那样公司的体量预期会像谷歌、FB那么大的话。可能,目前科技行业的泡沫预期太强了,这不仅影响了VC们,也影响了《硅谷》编剧们的信心。

4、CEO教练、比尔·坎贝尔

几乎每一个倒霉的创始人CEO在得知自己要被赶出公司时,第一反应都是抗争。在片中,Richard先是强硬地表示“I will sue the fucking death of you!”,得知法律(以及公司律师)不站在他这边后,他又软了下来,说:“I’ll even go to one of those CEO coaches,like that guy at fucking twitter.”(你们不是认为我能力不行么?我可以去跟CEO教练学啊,推特的那个家伙不就是那么干的么!)
CEO教练是个什么鬼?推特的那个家伙又是指谁?
以Y Combinator为代表的形形色色的创业孵化器在硅谷的兴起只是近十来年的事,更早以前,创业公司想获得指导的一个重要途径是CEO教练。与创业孵化器提供从办公场所、早期投资到创业规划、人才招募的一条龙“保姆式”服务不同,CEO教练通常只是凭借自己的行业经验去和CEO们“聊一聊”。在硅谷的CEO教练中,最著名的一位是四月份刚去世的比尔·坎贝尔。在苹果、谷歌、FACEBOOK、亚马逊、推特……所有这些最著名硅谷公司的故事中,几乎都能看到这位比尔·坎贝尔的身影。故事开始时坎贝尔从不在场,故事发展到一个重要节点时,通常是公司陷入困境或者CEO面临重要的决策时,董事会里就会有人跑出来提议,CEO应该去和这位坎贝尔聊一聊。随后,坎贝尔就成了故事中的重要人物,他可以以公开的身份在公司董事会占有一个席位,也可能仅仅是私底下成为CEO们的密友。
但是,教练们并不见得会永远对向自己咨询的CEO保持忠诚,特别是当他认为CEO无法胜任公司的经营时。在推特的故事中,坎贝尔出现在埃文·威廉姆斯把联合创始人杰克·多西从CEO的位置上挤下来后不久。随后,新出任CEO的埃文对于公司最终决策的战略犹豫不决,限制了业务的增长。受到同事的批评后,埃文对于“可以从这位传奇教练身上学到什么东西感到非常兴奋。”《孵化Twitter》一书描述了他们初次见面的经过:

        “坎贝尔向后倚靠着椅子,并开始扮演他的角色:教练。他咆哮着、怒吼着、叫喊着并说着俏皮话,仿佛告诉埃文如何将球投入球门。然后,他开始咒骂,如同锤子敲打金属,‘见鬼的’一词几乎出现在每个句子句尾。这个见鬼的……那个见鬼的……见鬼的。见鬼的。见鬼的。
        当轮到埃文说话时,他问了第一个问题:‘作为CEO,公司变得越来越糟糕,我做的最差劲的事情是什么?’
        坎贝尔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雇佣了你那群该死的朋友!’然后,他花了10分钟进行了一次关于朋友和生意以及怎样区分的、激烈的长篇演说。埃文在笔记本上奋笔疾书。
        埃文被坎贝尔震撼了,他们互相握了手,并约定以后每周见一次面。”

        后来,董事会决定不再让埃文担任CEO时,也是由坎贝尔出面告诉他这个消息。坎贝尔一边告知埃文这个消息,一边咒骂“这些讨厌的纽约投资商”,以示自己没有参与这次的决定。在推特的故事中,CEO教练似乎并没有发挥什么正面的功能,所以Richard把推特拿出来说事,其实是一种反讽。


5、用高科技做蠢事(胡子、snapchat、VR)

硅谷的极客精神孕育了许多奇思妙想,也孕育出不少愚蠢的发明。用最高大上的科技来干最低端的蠢事,是贯穿《硅谷》一剧的重要噱头。还记得第一季里那个只能发送bro的聊天app吗?还记得第二季Hooli公司大头(Big Head)所在的那个工程团队怎么费尽心思完善玩具大炮的射程算法吗?在第三季第一集中,Richard不愿继续在Pied Piper继续担任CTO,赌气来到一家叫Flutterbeam的科技公司面试。两位创始人向Richard祭出了公司的黑科技:在一个视频聊天插件中为人物合成3D全息胡子。
        “目前,延迟效果很糟糕。如果你头扭得太快,胡子会跑到你的耳朵上去。有了你的帮助,我们有没有希望在9个月内把滞后时间缩短到20毫秒?以便赶上11月的胡子节?”
看着各种造型的胡子出现在自己的嘴角,Richard的尴尬大于震惊。虽然观众都快笑抽了,Richard似乎并没有打算拒绝这份工作,直到后来他的律师和他严肃地讨论起给蛇装上胡子的技术难度,并建议他继续留在Pied Piper。
        在视频聊天时,给人物戴上胡子真有那么蠢吗?去年和今年年初,著名的阅后即焚社交应用Snapchat分别收购了两家创业公司Looksery和MSQRD。Looksery和MSQRD这类应用的特点就是提供很多有趣的滤纸和贴纸,以便在实时视频中能实现特效,比如给正在视频自拍的你加个兔子耳朵或者加个面具等等。Snapchat的用户群主要针对90后群体,与FACEBOOK、Twitter的用户们不同,这个群体希望社交能带来好玩、有趣的娱乐性,追求一种玩起来觉得很“酷”的感觉。目前,Snapchat的估值已接近于160亿美元。
        那么,在实时视频中给嘴角添加稳定胡须的技术难度究竟有多大呢?把不同的图像缝合(Stitching)在一起,是目前大热的VR视频的重要组成部分。(图片)特别是实时地调整这些图像以适应观看者不断变化的视角尤其具有技术挑战性。如果能成功做到这一点,会来到更好更吸引人的VR体验,或许还能从中诞生下一代的娱乐、技术大平台。不过在Flutterbeam这里,这种技术只是用来调整胡子,显然大材小用了。


PS:这里罗列了科技公司创始人CEO被赶跑名单中较著名的4位:

1、Groupon的Andrew Mason。
Mason在发给员工的一份备忘录中说,“在担任了4年半紧张而又精彩的CEO后,我决定花更多的时间和我的家庭在一起!开个玩笑,其实是我被烧鱿鱼了!”2013年2月,Groupon发布了一份季报,亏损大大超过预期,这引起了董事会对这家公司商业模式的怀疑,他们决定先炒掉CEO再说。直到今天,Groupon能否实现快速的营收增长仍旧让人捉摸不透,公司股价也一直徘徊在IPO价格的28美元左右,这比2014年1月的峰值低了50%。离职后的2013年7月,Mason发布了一盘包含7首歌的“励志商业音乐”(motivational business music)专辑,名字叫《努力工作》(Hardly Workin)。

2、Apple的乔布斯
乔布斯被赶出苹果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这都和一句“你想留在这里卖糖水还是和我一起去改变世界”的名言有关。专注于开发Macintosh电脑的乔布斯需要一位成熟的CEO替他管理整个企业,他用这句名言钓来了百事可乐的营销型CEO约翰·斯卡利,后来却被斯卡利主导的董事会排挤出了苹果。在乔布斯不在苹果的12年里,苹果成功做出的东西屈指可数,而许多失败的案例却非常著名。苹果沦为了一家逐渐淡出公众视野的二流公司。乔布斯离开苹果后,创办了NEXT电脑公司,并收购了著名的电脑动画公司皮克斯。乔布斯在NEXT没有获得像苹果那样的成功,不过NEXT的工程师们最早探索了面向对象的编程这种软件设计方式。同时,乔布斯把皮克斯从一家专注于开发图形电脑和动画处理程序的公司变成了一家最成功的动画电影公司。

3、雅虎的杨致远
2008年11月7日,雅虎宣布只要一找到合适的人选,它的创始人之一杨致远将不再担任CEO。杨的离职是因为他拒绝了微软450亿美元的收购邀约,董事会觉得他成了股东们赚钱的绊脚石。随后,谷歌宣布终止与雅虎的广告收入分成计划,这大大打击了雅虎的营收能力,使杨的CEO地位更加雪上加霜,最终导致了他的离职。雅虎,从早期互联网的先驱和搜索引擎的开创者后,成了今天的二流公司。从2012年开始,雅虎一直处于梅丽莎·梅耶的掌舵之下,这个女人最大的爱好就是买买买,收购了无数小型创业公司,但雅虎最明智的一起收购决定——即2005年以10亿美元入股阿里巴巴却和她无关。离开雅虎后,杨致远加盟了阿里巴巴董事会,并成为一名天使投资人。

4、推特的杰克·多西
2007年4月,杰克·多西成为TWITTER的第一任CEO。埃文·威廉姆斯、杰克·多西、比兹·斯通成为公司的共同创始人。但仅在1年半之后的2008年10月,杰克·多西就被踢出局,埃文·威廉姆斯继任CEO。推特太酷了,酷到几位创始人都不急着靠它赚钱。但他们却因为推特的产品定位展开了激烈的冲突。杰克·多西想出了“状态更新”这个概念,他认为推特应该是随时随地与朋友分享自己在哪里、做了些什么的工具(像国内的微信一样);而埃文·威廉姆斯则看到了推特在新闻领域的重要作用,它让人们随时知道这个世界上发生了些什么。理念的冲突、管理上的没经验和决策的鲁莽,使得多西被排挤出了管理层,仅在董事会保留一个席位 。离开推特后,多西创办了Square支付公司,同时继续以推特董事长的名义接受媒体采访、出席各类活动,把自己宣传成“推特之父”。2015年7月,多西重新回到推特,取代迪克·科斯特洛(迪克是演员出身,离职后加盟《硅谷》创作团队,成为内容顾问)再次成为CEO。今天的推特已经没有当年那么酷了,它面临巨大的营收压力,不过它仍旧没有像GOOGLE和FACEBOOK那样找到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


——————————————————————————————————————
个人公众号:加书亚在路上
正在更新印度旅行日记,欢迎关注!

 短评

Erlich>Gilfoyle>Dinesh>Jared>Richard ( ͡° ͜ʖ ͡°)

2分钟前
  • 给我个电话亭,我要拯救地球!
  • 力荐

笑成傻逼了第三集杰拉德的那个金链笑话

7分钟前
  • Lok
  • 力荐

怎么会有jared这样甜的男孩子

9分钟前
  • Robo Captain
  • 力荐

Jared好忠犬,richard真是各种作死啊。

14分钟前
  • Aries
  • 力荐

我是来问问题的。看到S03E01,才突然发现 jared 看 richard 的眼神很有爱呀!他是不是喜欢richard?感觉眼睛里都快喷出桃心了。。。有没人和我同样感受?

19分钟前
  • D Rainbow🐰🐷
  • 还行

一翻一抖,一栽一起的格式

24分钟前
  • boks
  • 推荐

我怎么就没去当码农呢?

25分钟前
  • WiTS
  • 力荐

已经可以想象到编剧团队在开会时,办公室那面白板上密密麻麻的注释和随意贴了。

2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哈哈哈阿三跟眼镜侠的戏份太搞笑了

31分钟前
  • SYRON
  • 力荐

剧本身依然精彩,依然好看。经历了那么多,理查德依然没能力,也不适合做CEO,哪个企业摊上这么个CEO,真是倒血霉了。我依然最喜欢Gilfoyle这个角色,黑暗,没有道德羁绊,果断,有执行力。

36分钟前
  • 陈哈
  • 力荐

前两集就够5星了 把冲突处理得太好 看完最后一集 想了想编剧说的这部剧里的大家不会成功 心有戚戚 这真是要用Richard气死我们的节奏啊

37分钟前
  • 祸害王
  • 力荐

《死在B轮前的一百万种方式》

41分钟前
  • 脱氧核糖十三
  • 力荐

开始来了个大忽悠,全是套路;最后跟老对手结盟也不意外,两个人同框倒也有着蜜汁笑点,毕竟很多时候对手的对手就是朋友。感觉编剧已然放弃monica跟小哥的感情线,完全突出杰拉德头号迷弟的本性。结尾也算回到初心,燃!

44分钟前
  • 阿蛮
  • 力荐

一帮傻孩子,想干点坏事都没那个智商,天分都在码代码上用光了

49分钟前
  • ==
  • 力荐

1318.rigb;监狱里一段台词不能更赞;以及加文贝尔森在讲台一段表演绝对够忽悠;医生要做指检;头一回看到配马的场面,居然是HBO出品;房东能和死侍毒舌较量,绝对有两把刷子;看了e03必须讲出来:主创起名满怀恶意,because it ryhmes with retard!ha

51分钟前
  • bingo
  • 推荐

感觉Richard作为CEO真是蠢得无可救药,只不过总有更蠢的Gavin给他当神助攻。。。好想成为大头啊~~~

55分钟前
  • kallen
  • 推荐

Richard,当你成长为一个独当一面的CEO,不要忘了曾经帮助你的人。

58分钟前
  • LZHMA
  • 力荐

elephant in the room笑抽了,这季给Erilich这个原本纯comic relief的人物写出如此深度,编剧太牛了

1小时前
  • 汽车大师
  • 力荐

Jared真是小天使啊

1小时前
  • 阿北
  • 力荐

马屌太吓人啦!!!!!!!!!!!

1小时前
  • 十四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