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年有一个在家乡的表哥自杀了,没有去考究是不是事实的全部,只听到妈妈说,手机身份证都没有带上,走到河边,咚的一声就跳下来了。
今年刚刚发生在上为身边的事,老公的两个孖生表妹在家和农药自杀了,也是毫无预兆。
我觉得要自杀的人,大多数都也没想过自己的死是否有意义。像剧中刘光勇的太太说,他只是不知道怎么面对痛苦。
在面对痛苦想拉着我不去自杀的是:我还没找到一种必死无疑并且没有任何痛苦的死法;我的尸体不能不麻烦到任何人去处理;我还有爱我的亲人朋友呐~活着,确实需要更大的勇气啦!
这是一个很大很纠结的命题。剧情到最后,徐海茵和李雅均争执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乍听一下,似乎海茵更有道理,因为死了的生命终结了,唯有活着才能看到之后的希望。但她是站在事后的角度去说,她知道三个月后怎样两年后会怎样。可是对于那些选择离开的人来说呢?他们不知道,对他们来说,眼前大概只有无尽的黑暗。如果有可能,有人可以和他们说,什么时候你的苦痛就会过去。或许他们还真的会后悔,后悔自己为什么那么早放弃。可惜没有这种可能。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得所思所想可能会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生与死,真的就在一刹那间。
我们或许可以试着想开。单单想着,起码他们选择的那一刻,求得了自我解脱。
谁也不谁,谁也不能真的感同身受谁,所以谁也替不了谁做决定,也没有资格去评价别人对自己的裁定。当然,人活着,总要努力抓住希望的。
最好的是,we face the truth and go to work to turn it round.
近两年,网飞始终在不遗余力地拓展华语剧市场。
遗憾的是,结果却并不理想。
从噱头十足的《罪梦者》,到后来的《极道千金》与《彼岸之嫁》。
评分一路下跌(7.1,5.8,4.9),让观众大失所望。
最近,又有一部网飞出品的华语剧来了。
万万没想到,它竟然实现了口碑逆袭,为网飞打了一场翻身仗——
导演:庄绚维 / 陈冠仲 编剧:梁舒婷 / 徐瑞良 / 黄雨佳 主演:张孝全 / 许玮甯 / 王识贤 / 黄河 / 李沐 上映日期:2020-04-03(中国台湾)
集数:8 单集片长: 60分钟
这是上个月末刚上线的一部剧集。
截止目前,豆瓣评分8.1,是网飞目前出品的华语剧最佳。
此剧改编自台湾畅销小说《第四名被害者》。
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这是一部犯罪悬疑题材的作品。
剧集不仅延续了原作烧脑和推理的部分,在尺度上更是大到惊人,且完全没有马赛克。
每集的开头,都有一段郑重提示。
注意这几个关键词:“暴力场面”“身心不适”“斟酌观赏”
这可不是在吓唬人。
第一集刚开始,就出现了浴缸里“溶尸”的特写镜头。
到了第二集,被焚烧的“焦尸”又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就连主演之一的许玮甯也表示,被剧中“尸体”的还原程度吓得反胃。
尺度之外,这部剧真正大获好评的部分,是其精妙的设定和紧凑的剧情。
男主角方毅任(张孝全 饰)是一名患有亚斯伯格症的鉴识官。
先给大家简单科普一下:
亚斯伯格症被认为是自闭症的一种,其主要症状为社交困难、沟通困难,以及个性偏执等等。
而鉴识官的主要工作,就是从犯罪现场取证,并运用相关专业技能来辅助推理、帮助破案。
这两个特征结合,将方毅任变成了个不近人情、只关心案件的“怪人”。
而女主角徐海茵(许玮甯 饰)和方毅任恰恰相反。
她是一家知名媒体的资深记者,在职场打拼多年,深谙人际往来之道。
她可以为了获得一手资讯,八面玲珑、谎话连篇。
不仅如此,她还和在私下和警局的人交往密切,以套取各类案件的最新消息。
这两个看似水火不容、格格不入的人,却因为一起连环杀人案被联系在了一起:
一名失踪女歌手,被发现死在了一家旅馆的浴缸里。
浴缸里放置了浓度极高的强酸,被发现时,尸体已经面目全非。
发生命案的旅馆房间里,没有他人进出的痕迹。
而女歌手尸体的死状,竟和她未发表的最后一张专辑封面照一模一样。
一时间,这起骇人听闻的溶尸案,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条。
女歌手的专辑也成功发表,并且销量惊人。
当方毅任介入尸体调查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女歌手明明有整容史,可是这具尸体的面部骨骼却毫无整容痕迹。
更惊人的是,根据尸体的下半身骨骼特征可判断,这应该是一具男尸。
换句话说,这名死者并不是这个女歌手。
那死者到底是谁?为什么死状要模仿女歌手的封面照?失踪的女歌手又在哪里?
这些疑问尚未解决,很快又发生了第二起命案。
在一栋还未完工大楼里,发生了焚尸案。
尸体已经被烧得面目全非,无法确认身份。
但是在尸体附近,却发现了一张工牌。
工牌上的工程师,恰好就职于这栋大楼的开发商。
经过警方的尸检和调查,发现这名死者并非工牌上的人。
她真正的身份,竟是上一起溶尸案中被认为的死者,也就是那名失踪的女歌手。
不仅如此,这两具尸体都有一个共同点:死前体内被注入了大量的麻醉剂。
也就是说,这两起案件很可能是同一个人所为。
按照这个逻辑推理,下一个死亡的人,就是工牌上的工程师。
果不其然,很快警方又发现了工程师的尸体。
与此同时,第一个旅馆中的死者身份也查明了:
他是一家夜店的男服务生,从小有性别认知障碍,并渴望成为女性。
随着案件逐渐深入,死者的身份都渐渐明晰。
但真正的凶手,直到现在仍然销声匿迹。
警方通过总结了这几起案件,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共同点。
每一个死亡的人,都在死前完成了自己难以实现的愿望:
服务生希望成为女性,在死前扮演成女歌手,愿望达成后死在旅馆。
女歌手希望发表专辑,在死前专辑大卖,愿望达成后死在大楼。
工程师希望揭发自己所在的黑心公司,在死前成功揭露,愿望达成后死在仓库……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有计划和预谋、精心设计的连环杀人案。
至于凶手是谁?TA为什么要帮助死者实现愿望?又为什么要杀人?
这些谜题就不过多剧透了,大家可以去剧中寻找答案。
同为犯罪悬疑题材,为什么《谁是被害者》能够超越《罪梦者》,获得观众的普遍好评?
在我看来,是因为此剧在人物设定和剧情设置上,都体现出了华语剧里难得的用心程度。
先来说说人物设定。
张孝全饰演的方毅任,患有亚斯伯格症(和美剧《非典型少年》的主角是同一种病症)。
为了演好这个人物,主创团队找来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专业的分析与指导,使得这个人物的言行更贴近真实。
片中有一场戏让人印象深刻:
方毅任和徐海茵在停车场,商榷利益交换的条件。
上一秒,方毅任还认为自己占据主动,振振有词。
可当他发现自己的把柄被徐海茵握在手中,被对方威胁时。
他马上变了一副脸色,然后徐徐走回自己的车内。
性格中狂躁、偏执、近乎疯狂的部分,在这个密闭的空间里彻底爆发。
当他发泄完情绪,下一秒,又无缝切换回冷静理智的状态。
他巧妙地利用自己手上的资源优势,和徐海茵交换信息。
一个在极度狂怒与极度理智之间摇摆的病人形象,由此鲜活地立了起来。
徐海茵这个角色同样如此。
主创团队找来了专业的记者,去研究和发掘他们身上的工作状态,用于剧中的角色塑造。
片中有一场让人印象深刻的戏:
徐海茵为了采访第一个死者(男服务生)的家属,谎称自己是提供相关社会服务的工作人员。
她事先做了一系列小动作:
衣服,从低胸衬衣换成了纯白色的卫衣。
头发,从披肩扎成了马尾。
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博取受害者家属的好感与信任。
更绝的还在后面——
为了完美营造一个人畜无害的社工形象,她在出发之前,刻意灭掉了自己还没抽完的烟。
可是,当死者的妹妹出来后。
徐海茵意外地发现,其妹妹也喜欢抽烟。
于是她又马上掏出烟,和死者妹妹坐在台阶上一起抽。
这几处细节上的动作设计,已然将一个为达目的而无所不用其极的记者形象,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除了人物设定上的走心,《谁是犯罪者》在剧情上也值得一提。
剧集围绕着连环杀人案展开,环环相扣,层层解密。
最重要的是,在紧凑的剧情和精巧的故事之上,它将矛头直指当前普遍存在,却不被广泛重视的社会议题:
性别认同、校园霸凌、企业压榨、外貌歧视等等。
从剧名开始,主创团队的“野心”就昭然若揭——
他们并未将镜头聚焦于作案手段高超的加害者,而是重点关注这一个个不被社会关心和重视的受害者,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底层人物群像。
通过这群想要放弃生命的人,来反映社会问题,并探究其背后自杀动因。
以此引发大众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以及对自杀群体的关爱。
根据统计,中国每年有约30万人自杀。
走向自杀的现实原因多种多样,但有一个情感上的共同点却殊途同归:
这些下定决心去自杀的人,都觉得自己不被重视和在乎了,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活着没有意义。
这点恰好和鉴识工作形成一种悲伤的联结——
因为鉴识人员的职责,就是通过细枝末节的线索,去还原死者生前的每一个细节,去关心死者生前的每一件小事。
正如制作人曾瀚贤所说:
“鉴识科学有一句话,生前没有人在乎你是谁。
当人死了,却拼命用各种方法查出你是谁,可惜伤心的点在于,人已经死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谁是被害者》想要探讨的核心,仍然是对于生与死意义的思考。
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死亡的意义又是什么?
这是一个永恒的哲学问题,没有人能给出完美的答案。
但《谁是被害者》给出了它的答案:
不论是选择生还是选择死,我们都在选择过出自己有价值的人生。
只不过,有的人选择有价值地活着,有的人选择有价值地死去。
但是,那些选择有价值地死去的人,却忽略了一点:
死亡何其简单,又何其短暂。
一直努力活着,才是最大的考验。
活得有价值,是比死得有价值,更有价值的一件事情。
*本文作者:张不才
自杀,帮下一个人实现遗愿的剧情逻辑让我想到日剧《轮到你了》,白宇的《沉默的真相》还有《心理罪》。只是日剧的情感底子没有这部这么“浪漫感性”。感觉徐海因和方毅任相反又互补,徐海因因为儿时父亲带全家寻死的往事而憎恨父亲;而方毅任认为自杀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两个人一个对生命无比珍惜,对错失后怕,一个对生命极其淡漠,没有关怀的能力也有一些疑问。
首先想说,片头对方毅任少年时的交代,他和老教授的对话,后边也没什么呼应。感觉删了这段也无所谓。还有就是赵承宽这个角色,感觉作用不大,人物性格也不突出。还有轩轩的角色,我也觉得没什么波澜,不懂为什么安插这个角色。最后一集赵和方的对话,赵对王忠雄的案子作出的解释我很不满。有私心就有私心,把个人情绪带到案子上居然还能如此理直气壮的做出解释,开头就对方毅任的蔑视也很苍白无力。这个角色我到后面也喜欢不起来。到最后还帮手下还款,呃呃。最后再讲方毅任他确实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即使最后一集甚至他的余生都在“赎罪”,已成定局的事情不会再有反转,我觉得最好的结局就是江晓孟跳海身亡,方悔恨直至老去,原谅不是主旋律,也不一定是最好的结局,有些事情是真的无法原谅的。整个故事就是李雅均的偏执阴谋论。极少部分是出于对周洋的爱,只是她自己对黑暗童话的构造。她是一个实打实的杀人狂魔。就像《轮到你了》里的黑岛沙和。用别人的生命祭奠自己不安分的灵魂,还自以为上流。还有李雅均与徐海因的对话,徐海因有力的反驳她的死亡价值论,好似说动了李。我不认为这样一个葬送数个生命的恶魔可以被说动。
不懂提及新时报和光传媒的目的在哪里。感觉还有很多细节可以补补,会更好看。也可惜无数次出现的徐和方秘密接头的场景,后续也没有呼应。最后一集情感升华的很仓促,有一种来不及了,大家都变好,阳光赶紧铺上大地的意思。
喜欢刘光勇的那一段,很生动。刘光勇得到了活下去的希望,他想好好的活下去,还是被无情的谋杀。我相信这才是鲜活的人渴望生命的真实写照。
不得不说,许玮甯是真的漂亮,好喜欢她的颜值。感觉从恶作剧之吻到现在,几乎没有衰老的痕迹,又多了一点优雅知性的味道。说话声音也好好听。我爱!
人的欲望太多,捆绑欲望的枷锁更多,使得生命有机会被黑暗见缝插针。无爱的未来是最恐怖的。希望无论贫穷富有,人人都能得到爱。爱自己的爱,爱父母的爱,爱恋人的爱,爱世界的爱,爱美食的爱,爱朋友的爱…
也许豆瓣电影简介已经将本剧翻拍自天地无限的《第四名被害者》删除了。所以本文会从原著角度切入,分析原著和本剧的异同,但无论从原著方面来看,还是单看剧集的质量来看,本剧的完成度较为一般。前面吊足口胃的悬疑谜案、重口猎奇的尸体装置、克制写实的科学鉴识画面呈现(至少比隔壁家法证先锋4高科技鉴证,来的有意思吧)以及耐人寻味的角色关系,后半部分我已经觉察到苗头不对劲,基本就是很拖沓的节奏,到大结局时,质量却更是一落千丈,笔者可能还没到三十而立的时候,但是这种所谓的大条道理说教,我在十年前就觉得颇为反感。正所谓“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但是看到本剧结局生硬说教式的台词灌输,犹如潲水味的鸡汤,我这几天肯定是过不好了。
截取自外网的新闻,原来已经有韩国影视制作方拿下版权,近几年韩国的类型编剧的水平令人刮目相看,也许是他们本土的类型小说家都去当编剧吧,甚至具备化腐朽为神奇的改编能力——将比较普通的原著,改编成佳作,本人还是相当期待韩国的影视改编版本,因为原著《第四名被害者》,我真的很喜欢,亦相当信任韩国编剧的能力。
再说回原著《第四名被害者》,虽然豆瓣读书没有出分,甚至个别评价也不是很好,但是个人认为绝对称得上华文推理的佳作,几乎是一气呵成、超乎预期的阅读体验,开篇的“方梦鱼连续杀人案件”揭开本小说的神秘面纱,留下凶手认罪自杀,但是死者尸体却一无所获的悬念,故事围绕此悬念逐步展开,通过新闻媒体的角度切入,接二连三找出死者猎奇的尸体,反复刻画书中角色心理活动的变化,使得主人翁和配角塑造立体化,再加上每一章后都有各种媒体内容相互映衬小说内容(类似博客、新闻采访、新闻节目、脸书),同时赋予小说中独特的新鲜感和现代感。真凶虽然并不令人意外,但是真相大白的时候,交代的线索以及伏线均有合理的回收。至少是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过程,还有丰富的人物塑造。
网剧除了保留媒体人徐海音(茵)这个重要角色和以猎奇的尸体装置噱头之外,完全跟原著是两种走向的故事,《谁是被害者》也就结尾提到《第四名被害者》里的案件,实话说要是编剧按照原著的故事走向来拍,完成度绝对比你们硬造的故事好很多,个人对于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予以谴责。
再聊一下演员选角方面,张考全倒是没多大问题,当然张考全其实结尾的情绪掌控还没有很到位,导致观众会有尬尬的感觉,不过倒不是关键,至少前面几集塑造这个角色是成功的。拉跨主要在于林心如这个角色上面,表演浮夸缺乏质感,台词因为编剧的问题富含潲水味的鸡汤味道,反正就是很俗套那种我是正义的小天使是社会的问题是你们的问题诸如此类的……摆脱能不能别让林心如接这个超乎她能力之外的角色,她的演戏水平明明还停留在大明河畔的紫薇啊,我相信至少许玮甯去演林心如的角色,完成度亦会高出许多。
当然王识贤和许玮甯的表演还是水平线以上,尤其许玮甯这个演员,她早已不是那个和袁湘琴争江直树的 裴子瑜,演技不断进步之余,隐隐约约有湾湾悬疑恐怖类第一女主的感觉。在程伟豪的《红衣小女孩》《目击者追凶》表现可谓是可圈可点,陈正道的《记忆大师》短短几个镜头就令人印象深刻,接下来陈正道《秘密访客》,许玮甯会拿出怎么样的表现出来,我们大可拭目以待。《谁是被害者》中,她成熟自然的表演,神态表情拿捏相当到位,台词虽然大多是轻描淡写地念出来,但就是给出的感觉是掷地有声的。 当然悬疑恐怖类的导演们,为什么会比较青睐这位演员,很大可能是因为许玮甯身上具备那股混血儿的异国风情,会赋予观众一种特别的神秘感。
电影制作和细节处理方面,单看网飞华语网剧角度来看,算的上制作精良吧。开头警官入场调查尸体的电梯长镜头、前几集重口味的尸体装置呈现、还有一些远景镜头和背景音乐配合以及角色抒发情感的镜头把控,我还是觉得挺ok的。主要还是剧本拖后腿,有一说一,这样的剧本配不上本剧的制作团队。
最后回归到网剧评分上,1778人评价,8.3分,还有很大潜力空间下降,我个人认为至少下降到7.3-7.5空间,豆瓣友邻打分的不多,现今只有桃姐打了四星(其实是七分),如果不考虑原著小说的话,本剧我会给三星,但一旦考虑原著小说,就感觉人不好了,那就两星为敬吧,希望网飞可以继续买多点推理小说来改编,同时亦希望下次编剧拿出更好的表现出来。
方毅任,亚斯伯格综合征(抄下百度词条——亚斯伯格候群(Asperger's syndrome,Asperger's,简称AS)是神经发展障碍的一种,可归类为孤独谱系障碍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 其中一类。在外界一般被认为是“没有智能障碍的自闭症”。)学生时代孤僻不合群受排挤,但学习优秀。他以为结了婚生了孩子成了家,自己就会和别人一样,就会好起来。
(结婚的理由是想试着治愈自己?所以妻女只具有功能性的意义吗?)
结果发现,还是好不了。好不了那就拜拜喽。在因自己疏忽而导致女儿手臂被化学药品烧伤后的第二天,他向妻子提出了离婚,女儿的抚养权交给母亲。
离婚后对前妻和女儿不闻不问,等到女儿15岁的时候,他才发现,女儿去当了陪酒女,女儿又进了少辅所,前妻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已经死掉了。
(前妻得了肾脏癌,花费很大,女儿去当陪酒女是为了给妈妈赚医药费
即便错过了这么多年,女儿心里遭受了那么多比胳膊上的伤疤更深的伤害,编剧最终还是让他们在两年后共撑一把伞。我知道他这两年是有不间断地去看望女儿,即便女儿不见他,也坚持去看,他有很努力地改变自己,但我想说,有一些来自至亲的伤害和忽视就是后来不管你怎么努力都无法弥补的,那个伤就是会一直在那里,永远都露着新鲜的创口。
刘光勇,17岁的时候在旁人教唆和逼迫下打死了被他们绑架的人质,因为是未成年没有被判死刑。他的妻子是一个“知道他过去但看到过他的善良”所以无怨无悔选择他的女人。
因为当年的案子,刘光勇内心一直备受煎熬,煎熬到他决定为了赎罪去自杀。即便他的妻子苦苦挽留,他还是要自杀。
刘光勇前脚和妻子举案齐眉,还让妻子帮自己多煮碗面,结果支开妻子后,他转头就反锁房门继续自杀
在他死后,他贤惠的妻子找到当年被刘光勇杀害的那家人,代夫向受害者赔罪。
不仅要爱他,原谅他,他犯了错还要替他赎罪(女德老师的教案
徐海茵的父亲,回家跟妻子和女儿说,咱们出去玩吧!年幼的女儿高高兴兴出了门,谁想到,自己的亲爸爸原来是带她们娘儿俩去自杀,先往她们的食物里下药,之后在车内烧炭,要一家三口整整齐齐的去见阎王爷。
结果女儿和妻子命大,被救了回来。过了二十多年,徐海茵成了在工作上独当一面的大人,但在车里小憩的时候仍然会做噩梦,梦到自己又回到了当年那个全是一氧化碳的车厢里。
女儿对父亲怨念极深,在父亲的葬礼上直接扔掉花束转身就走。但徐海茵的母亲仍然选择不抛弃不放弃,哪怕自己手头拮据,也坚决不卖房子,因为这个房子里有关于(那个想拉全家去死的)丈夫的回忆。
“他却是个好男人”(重新定义好男人
“至少到最后他没有选择抛弃我们”(拉着你们一起去死叫不抛弃啊我的天
编剧在这部剧里塑造的丈夫和父亲形象比溶尸,焦尸,腐尸等等等等更让我觉得毛骨悚然。
下方高能预警!!!(得看看尸体才能平息愤怒
我真的很烦很烦很烦这种“只要他肯改正她就会泪眼婆娑地原谅”,“只要他愿意弥补过去他造成的伤害她就都能好起来”的戏码。
因为我知道,事实不是这样的。
谁是受害者?呵,当然是追完剧彻底患上“浪子回头金不换”PTSD的我啊。
3.5 一群想要放手的人,和几个想要抓住的人。每个被害者都加入了自己的议题和社会元素,联结在一起还是觉得不深刻,倒增加了推理的娱乐性,苏可芸比较有趣。许玮甯和张孝全稳定发挥,林心如的演出竟是有突破的。最后一集台词写得不好,活下去的意志讨论还不够公允
因为林心如的参演,五星观望
男主是如何一下子从十多年对妻女不闻不问发展到忆女成狂的?这个情绪有点不连贯啊
林心如
台剧越来越能打了,以受害者为切入点,“有的人死了比活着有意义”,探讨了蛮多东西,社会/人情/亲情/无良记者…张孝全和许玮甯的细节处理的很到位,林心如演的疯子也可圈可点。节奏有点高开低走,到了第六集劲就不足了。
已經是少數好看的台劇了 近來網飛的台劇都很爛 真的滿精彩的 林心如就是亮點 演技真的很好
台剧在复兴。。男主不错,每个角色都丰满林心如一点不像以前的林心如了,角色张力👍。
netflix资本的注入,东亚文化产业必然形成新阶段,日韩及台湾看来复苏势必成然
这部剧还真的蛮不错的,特别是林心如让人眼前一亮。虽然不是主演,只是特别演出。但是超强素颜出演,还化了老年斑、家暴后的伤痕等特效妆,是真的很不错,让人看了就觉得她是李雅钧,没有林心如的影子。最主要是眼神戏真的超棒,有一幕是摘下口罩笑了,那笑容看了都会有害怕。和以往不同,饰演这么一个有心理疾病的不正常的人,林心如确实表现得很好,一举一动、一个眼神都是戏,实力演员👍👍👍
挺精良的剧集。视听讲究,悬疑和氛围出色。值得咂摸的是许玮甯和林心如的视角,她们既是参与者,也是旁观者。并且,两个人是分别从死与生的角度来理解生命的痛苦与意义。表演集体在线,张孝全各种强迫症式的动作细节很加分,包括空洞的眼神。林心如那个自以为善的恶魔形象也不错。
剧情很紧凑,林心如演技非常可,值的看!
可以提前预定年度最佳台剧,尤其最后两集非常有感染力,许玮甯特别好特别好,小女孩有点像周冬雨演技也在线,唯一的不足是林心如表演太过了让整个故事给人的震撼程度大减分
“我们不要放弃好不好?”我心中本年度目前为止最佳台剧。网飞出品的几部华语剧里,罪梦者和这部是最喜欢的两部,但是也说不好自己到底是更喜欢哪一部的结局。张孝全在两部里面演的都是苦大仇深的角色啊,但是每次他演苦大仇深的,都很好。许玮甯很好啊,第一次看她,有点喜欢上。林心如表现很惊艳,但是我觉得稍稍有一点过。
7分,开场很重口,果然网飞尺度可以。悬念也不错,不过中间往后几集就有点弱了,大概朝着你能想到的方向推进。张孝全这个角色有点意思。
上一部达到这种水准的华语悬疑推理剧,我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离奇案件、缜密推理、复杂人物、完整的社会群像链,这个类型能给出的基本都给出了。虽然部分情节点有僵硬处理痕迹,后段遗憾也不少,但放在华语剧的层面来说,的确要用“极度罕见”来形容。最值得表扬的就是这群演员,他们出演的全是极端人设,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患者,甚至还有郑人硕一人两角的情况。但大家还是能够对角色产生很深的理解和体认,即使部分表演有点“台式”过火,真挚与信念感是看得到的。反观大陆的悬疑剧,“过场感”很强,演员很难把他们的真心拿出来给人看到。
剧情不如《暗黑者》,动机不如《心理罪》,鉴证不如《法医秦明》,猎奇不如《十宗罪》。
林心如演技爆发!剧情很紧凑啊。
很好看,喜欢林心如~
还好,口碑吹的来势汹汹,可过程比较乏味,看似在不断延伸却也在原地踏步,靠重口味道具博眼球,警察和鉴证科办案能力一般,全靠现实阻力推进,偏故弄玄虚的刻意伪装,前几集还未见出彩的段落和角色,但也能继续追下去,不过内地以外的大尺度华语犯罪题材,也只能靠港台来办了,全部看完了还是台湾现实呈现和关照的那一套,完后一派和解气息,涉及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不新鲜但确实有警醒的意义,另外最后一集被林心如尬完又被张孝全尬,直接就跳戏了,角色张力吃重,总觉得他们努力在想怎么演和如何说好台词,有种间离的搞笑感,哈哈哈
林心如演技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