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三年五载是一生一世
在酷夏发现这部电视剧,让我苟延残喘宅在家里百无聊赖之际终于有了砍杀时间的利器。
编剧是王惠玲,她将零星散落于张、胡文章中的事迹针脚细密的编织成了流动的影像,细节皆有出处,并非胡诌,可见是做足了功课。
对白细腻,演员表演也算到位,只是由赵文瑄来演胡兰成有美化之嫌。赵文瑄人既英俊,称得上是美男子,气质又儒雅,简直可以算完美。
他的“胡兰成”,明明始乱终弃,却好像还得着一点理,还带点天真,“我以为我喜欢的,爱玲一定会喜欢”,仿佛天经地义,却让人不怎么讨厌得起来。
看来以貌取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以前看到胡兰成的一张相,已经年近花甲,鸡皮鹤发,我又听了很多评价(不外乎骂他),看了《今生今世》,只觉得这人油嘴滑舌,面目可憎。
看这部电视剧,又觉得胡兰成本人年轻的时候,不一定仪表非凡,却必定相貌堂堂,一表人才。行止见识也一定是极为舒服妥帖的,是人见人爱型。若是你我见了他,多半对他心存好感。
你别骂,如果是你我看得出他的面目可憎,张爱玲又怎么会看不出来?她的眼光何等挑剔!她是你我觉得平常的人她都觉得猥琐荒唐可笑的。
况且他这一路这么多女人,小周尚可以说年轻无知,范秀美难道也眼浅?更何况见惯世面的佘爱珍。她们可都是知道胡已有妻室的(包括张爱玲)。
也可以说这男人手段高明。不过骗人的最高境界是先骗得自己相信。胡兰成是坚信他对每个女人都是真心的。你觉得可笑荒唐,却也有几分真实。
不过多情却是无情。胡兰成形容张爱玲是与世间万物都撇得干干净净的无情的人,像神仙一样的存在,却唯独对他动了凡心。
张爱玲抱定决心做像她母亲姑姑那样精神与物质皆独立的女子,而她又那样聪明,鹤立鸡群。凡夫俗子庸情俗爱皆不入她法眼。她得学会忍受寂寞。不过毕竟她年轻,一时遇上个有能力欣赏她,精神上与她交流的,就深陷迷途了。
初相识,张爱玲在送给胡兰成的照片背面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分手时,张爱玲说:“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突然觉得张爱玲爱胡兰成实在不浅,所以既是不幸也是幸。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必定是极快乐的。
人生无常,欢喜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沉寂与荒凉才是常态。
张爱玲写《十八春》的时候与写《传奇》的时候笔触已经不同。先前她是冷眼看世事,自己全然不沾衣,无欢喜亦无悲哀,无同情也并不憎恨,顶多取笑两下。
《十八春》里,她写道,“星期六是最好的,到了星期天,却已经是夕阳无限好了”,“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缝间的事。可是对于年青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她开始喟叹人生。
我想,她与胡兰成在一起的那段日子,虽然结局悲凉,快乐却是让她终身难忘的。毕竟,他曾让她“开出花来”,让她曾经盛放。
电视剧对于时间表现的不够充分,半生的岁月变迁没有怎么体现出来,毕竟电视剧的表现手法有限,无法做到像《甜蜜蜜》那样,所以我也不怎么伤感。我只是觉得,我们不必替张爱玲跳脚骂胡兰成,因为我们未必了解。
2 ) 张· 爱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逝世。那一天,是我的19岁生日,也是我跨入大学校门的第一天,或许,因为这样的巧合,才记住了这个名字,才知道了这个奇女子,开始在寝室床上的书架上摆上了一排读她的小说、散文.......
或许因为《色戒》的缘故,想起了看连续剧《她从海上来》,开头的好几集显得如此漫长,以至于让我怀疑自己这次居然没有了要一口气看完连续剧的毛病。但是,心里明了,其实,自己只是在期盼着看到那一段爱情的来临,而旧病是不改的。
看着胡兰成手里揣着写着张爱玲地址的纸条坐在黄包车上赶去她家,我傻想着,此刻的他,可曾想,这一晤将会铸就一段旷世奇情、会改变一个奇女子的一生呢?
那相见甚欢、相知相惜之情,看得我心里也柔软万分,却也才知,原来,这甜蜜竟也是不足一年的。一年,在人生命中是何等的短暂,不过一瞬,却足以教人一生不忘、成永恒。张爱玲离开胡兰成时说,“我是不会再爱别人的了,我自将萎谢了......”
而这男人,自是到哪里都可以找到那份替代的。天真多情,竟也令人不忍责怪。而女人,再独特,也是尘世女子,为情为爱都是没两样的。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有时想,那些情情爱爱,放在浩瀚尘世,是何等的微尘渺小不值一提;可是,世界再大,也是别人的,于自己何干,于自己于每一个个人,一段情,即可是一生的所有。再说回来,这世界再大,也无非就是一个个的人,一段段的情、男人和女人罢了。
如今看这剧,就像是把自己曾经对张爱玲的碎片般的点滴所知像珠子般一颗一颗的串了起来,终于完整了的。想来也是编剧王蕙玲的好,将张爱玲的一生遭遇与她的文字细密缝合起。而她的童年、少年时代的遭遇,也让我想起了《滚滚红尘》中的那段关于玉兰的故事;她去温州看避难中的胡兰成却见到了范秀美,在《滚滚红尘》中也有类似一段......
想来,大学时代读的小说和散文几乎是都不记得的,也未曾读懂的,而十多年后的今天,心里这才会多了一份懂得,想必如今再读她的文字,会是不同。
其它的都已忘记,只唯独记得这篇《爱》,短篇集翻开的第一篇,或许是也因有份懵懂好奇在,那寥寥数语、短暂相逢,竟是一段爱情,只是一句,哦。你也在这里么...... 那扶着桃树的女子,和那桃花瓣里生出来的孩子......
很喜欢剧中的一些细节,因为读的书都忘了,想来该是取材于她的文字的:一个便是当老式电梯经过一层又一层上升时,传来每一层不同的声音,钢琴声、吵架声、广播声........ 看见她坐在电车上,周围的乘客聊着天,东家长西家短,都是故事,我不禁要笑,那也是我喜欢的,倾听。
尽管剧中张爱玲童年时代的故事让我有些惊讶难以置信她竟有此等遭遇,但也还是觉得有些长,而刘若英在此时怎么看也还是觉得是刘若英,直到胡兰成出现。:P 剧中很多的声音让我也回想起很多关于童年时代上海的回忆,那些飘荡在弄堂街市的声音。也最喜看张爱玲与胡兰成初见时的畅谈,才思泉涌,连我这“观众”也受益匪浅。而当她处于与瑞荷的婚姻中时,一封封信中满是生活拮据而生的琐碎、对每一分钱的开销的算计,真是让人不忍,我想我明白那是一种怎样的“残酷生活现实”,而最不忍也便是看到苍老孤苦的晚年张爱玲了......
散乱的,一些感受,自己的文字也是越来越没条理逻辑的了。就这样吧。
3 ) 候鸟
候鸟
连续几年,冬至过后雨雾缠绵的时节,这只候鸟就会循路飞回来,栖在我的鼻尖、喉头,扑腾在我的前额后脑,或者背心里吞吐量偏低的心肺中。自从历经昨岁的那场跨年咳嗽,如今我对它是敬畏恭谨,唯恐招呼不周纠缠日久,彼此成仇。这不,这次终于只消一个星期,它愿趁暖离去,我鼻腔里还残余着羽毛挠出的喷嚏,不想,一部电视剧却又不期而遇,泗涕纵横的局面复又上演。
我在董桥的文章里看到他无意说起一部有关张爱玲的连续剧叫《上海往事》,因确属头一回听说,心想,要么大陆找不到,要么拍得不好,不然怎么会没有名气。前天饭后刷网页休息,到爱奇艺上一搜,才发现全集都在,好生惊喜。存好电视剧去睡觉,一夜无梦。
人们谈论影视作品,总喜欢拿演员或者导演的说事儿。其实,刘若英的气质像不像张爱玲这个问题,丝毫不妨碍我以一颗真诚的心来欣赏这部长戏。我其实多么沉醉于这种体验,一篇又一篇稔熟于心的文字,一帧一帧在眼前化作鲜活的镜头,一个又一个被我想象描摹过多少次的男女老少,此刻穿着旗袍撩着鬓发走出了上海的老洋房……
张爱玲的气质和刘若英的确有些出入,她冷一点,棱角分明一点,而刘若英与生俱来的甜美和圆润在戏里有些遮掩不住。至于胡兰成的饰演者,好在我头一回见他,没有刻板的印象,也不介意青年时代的胡兰成是否真有那么翩若游龙、玉树临风。想必也不会差很多,现实中的胡先生当比赵文瑄瘦小一些。爱玲的母亲黄女士以一种惊鸿照影的效果出场,我当下不觉暗笑剧组选演员的标准,原来风情万种风靡中西的美人是宋祖英那样珠圆玉润再添一点优雅摇曳的姿态呵。整部影片,除了她美,也就还剩下小周护士了,小周护士美则美矣,寒碜一点,可见剧组之用心,认真学习了《今生今世》。胡兰成倒从未交待过小周的相貌,只说她家境不好,清瘦。但体贴的剧组大约经过几番思量,认定这位寒门小护士若没有鹤立鸡群的美貌,当也不应让胡先生动心,于是自作主张让她漂亮起来。我倒颇认可剧组的这个看法,小周肯定美,有一种少女惊怯的美。
如果关于演员的话题还有什么可说的话,其实,我希望老保姆何干的面容再慈祥一点,这位演员的面相太苦了,慈爱的人茹苦若甜,不会长戚戚。另外,关于爱玲“大眼睛双眼皮的弟弟”张子静,那位小生的演技倒是一流,像极了单亲家庭自卑怯弱的高中少年,可我只担心弟弟原本没那么帅,否则也不必终身未婚。编剧给他戏份颇多,多过他出现在姐姐文章里的频率,大约是一份深深地不忍与怜惜吧!
电视剧我是极少看的,若不小心狭路相逢看了,对于演员的演技啊,导演的镜头啊,兴趣不大话题不多,专爱独辟蹊径研究编剧。我在网上随便浏览了一下《上海往事》的编剧,一位著名的台湾女作家王蕙玲,《卧虎藏龙》和《色戒》的编剧。而李安之所以邀她写《色戒》剧本,正因为她之前成功创作了《上海往事》。同时,她也是那部以徐志摩为题材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编剧。据她在为《色戒》做的宣传文里所言,为了写好《上海往事》,她在上海住了差不多三年。其实这话多少有点官面文章。因为,如果她面对普通观众说:“我为了写好张爱玲,曾经熟读几十遍她和胡兰成的所有中、英、日语作品,以求真切深刻地体察这位天才女作家的一生。”观众大约对这种文人的刻苦会不屑又抵触,而旅居话题显然更符合终日困在办公桌方寸间的观众了。但我深深懂得,为了写好这部作品,无论这位编剧身在何处,心一定深驻在张爱玲的作品里。不仅如此,她还研读过爱玲第二任丈夫赖雅先生的日记,另外,居住在台湾的编剧女士,年轻时就通过朱家姐妹认识了胡兰成先生。
爱玲的母亲第一次离家,临上船时,扑在雕花大床上放声大哭,“蓝绿色衣裙上金属片粼粼闪闪,仿佛泼上了一桶水。”(《雷峰塔》),当电视演到这个场景时,我非常感动于剧组的用心。黄女士的衣服绿得太淡了点,但金线图案是有的,如《雷峰塔》里所言,她“脆弱的肩膀抖动着,抽噎声很响。”
如此认真的细节,从头至尾贯穿在影片的每一个场景里。如战火烧到香港,大学生们去医院当志愿者,受伤的年轻人疼得半夜睡不着,看见女学生走过,“小姐——小姐——”地叫着,不是为了求助,仅为让女学生回首,伤痛中有点安慰。
这些执着的细节,让整部电视剧成为影像版的张爱玲作品。
我特别感动王蕙玲女士给予何干的戏份。是啊,说到张爱玲大家就只会对她与胡兰成的一段姻缘津津乐道,每夜各大卫视八点档的言情剧贴上文艺的标签,仿佛观众就可以借此高雅一点。但其实她的人生中有一位非常不起眼然而至关重要的人物——老保姆何干。何干对于张爱玲,就算不比胡兰成重要,亦绝不应次于他。若关于这位善良、苦命的老人与张爱玲的关系在这部电视剧里的表现,我还有什么要说的话,我觉得电视剧没有专门用十几分钟甚至一整集剧情,来重现张爱玲在静安寺火车站送别何干的一幕,非常遗憾。十几岁从家里逃出来的小姐,怀揣唯一的两块钱去送别抚育疼爱自己十几年,并因为自己而老无所依的保姆奶奶。这一个锥心刻骨的场景,张爱玲在《雷峰塔》里铺张了几千字的篇幅,光愧疚的心理活动就有千余字。并且,当开往乡下的火车带走凄凉的何干之后,这部重要的作品正是在火车的隆隆声和作者追赶的脚步声里,沉重结束。张爱玲的少年时代,“悠长得像永生的童年,相当愉快地度日如年”,随着老保姆何干的离去,至此覆水难收。
还是谈一谈胡兰成吧。我第一次读《今生今世》,兴趣也不太在研究《民国女子》那个章节。在《韶华胜极》里我就懂得,胡先生是有家国大业之志的。男女之情嘛,于他而言就是“随缘”二字。在电视剧里,好不容易等到第十二集他翩翩出场,几集下来,非常诧异编剧对他的理解。尤其是演到张爱玲去他的书房,两人谈到“兰成”之名的出处。原来,“兰成”二字出自一副对联,大意为“扭转乾坤之志最后只好化作‘扪虱’的百无聊赖”,是胡先生自己取的。当时我非常感慨,因为两位当事人的作品里都不曾写过这回事,但,这究竟进一步表达了编剧对胡兰成的理解。
说来好笑,胡、张二人在公寓里镇日地闲聊,聊得天荒地老演了好几集,“连说话都是文章”,我在为他们的机智和才华忍俊不禁之时,也感叹,要欣赏这样一部电视剧,怕还非得具备足够的文学常识不可,否则简直不能跟上这“水晶心肝玻璃人儿”谈诗论文的节奏。张爱玲跟胡兰成谈毛姆,回顾了毛姆临终前后的情形,毛姆在森林中的小屋里孤独的逝世,几天后才被人发现。如果这个剧情是虚构的话,可见编剧之用心。她似乎有意要在那样甜蜜幸福的场景里,为女主角的后半生埋下谶言,令后人在当时就忍不住想起这些巧合,然后泪如雨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电视剧里,两人在公寓里依偎在一起谈古诗词,谈得最多的是李义山。缪钺先生在《论李义山诗》里有个说法非常有意思,我过目不忘:“盖诗以情为主,故诗人皆深于哀乐,然同为深于哀乐,而又有两种殊异之方式,一为入而能出,一为往而不返,入而能出者超旷,往而不返者缠绵。”缪钺先生认为义山正是“往而不返”的代表,而东坡则可以代表“入而能出的超旷”。爱玲是否喜欢义山诗,又是否与兰成常谈及义山,似无史料可证。然若从广义的“诗”的概念来讲,张爱玲显然属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深于哀乐而又“往而不返”的诗人。所以,爱登堡公寓里甜蜜的下午茶,他们为什么不谈李白、杜甫,不谈花间,我总以为,这是编剧对爱玲的深刻理解。
如果说张爱玲的作品让我产生了“人世多难、命运无常”的共鸣,那么,这部以张爱玲为题材的电视剧,则让我深深体味到了编剧对于这滔滔人世、艰难红尘中每个人、每一颗心的体贴与慈悲。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胡先生写了这八个字送给爱玲,然而说到底,受赠之人做得并不够好。往而难返,沉溺哀乐。反倒是,多年以后一位她的同道与读者王蕙玲,终于在一部有关她的电视剧里,彻底为她慈悲了一回。
父亲是前朝的遗少,满肚子的功名学问再也无处可售,太太还非要抛下自己和一双年幼的儿女扬长而去领个洋男人回来伤他脸面。吃着张家饭长大的女儿,心里却向着早早弃她不顾的母亲。父亲气急将她关起来,也有实在不愿她重蹈姑姑、妈妈覆辙之愿。在电视剧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姑姑、妈妈的下半生并不幸福,还不如一辈子围着丈夫、女儿打转的舅妈。我甚至以为,张爱玲家里那么多亲戚,电视剧里特地让舅妈一次次出场,目的是否仅为衬托姑姑、妈妈的命运?这位没有姓名的舅妈与爱玲母亲有一段对话:“你离婚了,可是你过得并不好啊!”母亲沉吟片刻,有些心虚地答:“至少我自由。”自由的落魄,然后把经济窘迫的原因怪罪到亲身女儿身上?这样想着,我有些为她的一双儿女心痛。而事实也最终证明,赴姑姑、妈妈之后尘的张爱玲同样凄凉半生。女儿至死不肯原谅父亲,编剧倒替她做了——至少,她让大家看到一位真实的父亲,一个困兽般的落魄遗少,一个在后妻与亲生子女的夹缝中求安宁的无奈男人。佛教里说,生就是苦。也许,我们可以在事过境迁、沧海桑田之后,为这些曾在时代的烽火与废墟中苦苦挣扎的人们,送上一份恰当的理解。
姑姑在张爱玲的作品里,多少显得有些不近人情,西派作风,情、账分明,以至于她不敢留胡兰成在公寓里吃晚饭。但是,她也写过姑姑为她做芝麻酱包子的事情。没有钱去买现成的包子,甚至没有多余的钱去买豆沙馅,于是,姑姑干脆用剩下的芝麻酱和白糖来做馅,调了发粉不够的面粉,第一次亲自动手捏了“吃起来像皮革一样”的包子来招待她们母女。《雷峰塔》里的张爱玲内心只因为贫穷而触动,表情木然,而电视剧里的她,终于甜甜地对姑姑说了句:“好吃,谢谢!”
电视剧里这样的体贴与周到的细节有很多。这两年我常常思考,理解每一个生命所包含的复杂与丰富,是不是一个俗世凡人想要生活得相对快乐幸福的必要条件?入而能出,超旷豁然,是否包含发现每一颗心的真、善、美,哪怕与此同时,我们也明明看到假、丑、恶?境由心生,闭上眼睛想象海滩上的晴天,会感到温暖,若想象置身于潮湿阴冷、毒虫密布的悬崖夹缝中呢?只会牙齿打颤,缩紧双肩吧。所以,我感动于编剧的慈悲。父亲和前夫,母亲或者姑姑,他们其实仅仅是张爱玲生命中的过客,像候鸟南来北往,栖息片刻。从佛教的意义上讲,他们的因缘终究在累世的轮回里经历了绕树三匝、拣尽寒枝,否则彼此不会相遇。相遇了,纠缠了,纵不为还前世,也还是欠下来生。
在影片里,离世前的张爱玲回想起童年在父亲烟榻前稚声背诵《陋室铭》的情形,想起母亲离她而去无情关闭的铁门,童年的她躲进老樟木箱子,箱子合起来……我想到《小团圆》的尾声,张爱玲描述了这样一个梦境:“青山上的红棕色小木屋,映着碧蓝的天,阳光下满地树影摇晃着,有好几个小孩在松林中出没,都是她的。之雍出现了,微笑着把她往木屋里拉。非常可笑,她忽然羞涩起来,两人的手臂拉成一条直线,就在这时候醒了。她醒来快乐了很久。”之雍是指胡兰成。第一次看到这一段,我就深信,张爱玲从不后悔对胡兰成的爱,甚至在暮年临终之际,她非常感念这段爱情带给她的甜蜜,如果可以重来,她愿意生活是梦境中的样子。我本以为电视剧将在《陋室铭》和母亲的离去之后,能重现这个她心心念念的梦境。可惜没有,我有些遗憾。当然,随之而来故事结束的音乐中,我来不及更多纠结,就在张爱玲的照片回放镜头中,泣不成声。
命运的跌宕起伏若只是编在小说里,印在书上,到底来得温和一些。然而故事和小说的背后,真实的人生却如此历历在目,不容回避,痛彻心扉。而纵是这样的荡气回肠,慷慨悲歌,一辈子最终也短得只剩下十几张神情各异的照片……我平静下来,恍然有些理解自己为什么那样撕心裂肺。桃花总会凋谢,爱恨皆成风烟。走过的路无论如何依依不舍,可就是再也不能回过身去,一旦陷入回忆,就只能仿佛回到废弃的电影片场。最后我猛然发现,自己其实也不过只是这苍茫人世的一只候鸟,停一停,歇一阵,然后回到该去的地方。这样一想,唯有珍重与感恩。
4 ) 岁月静好 现世安稳
她从海上来 这样美的名字
先知道这首歌 后来知道这部片子
原来同出一宗 都是为着这个临水照花人
我有着大大的私心以及好奇心
跳过了前面 只单单从胡兰成出现开始看起
因为真的想知道 会把这样的俩个人拍成怎样的美好
先前在《今生今世》里看到过胡兰成晚年的照片
虽说不上倜傥但亦可以想见年轻时定是风度翩翩
赵文瑄的胡兰成 谦谦君子 温润如玉
想来也只得这个人来演他了 这样相合
而刘若英的张爱玲 可能少一点清冷
但亦有才女遗世独立和自己小小的聪慧狡黠
俩个人都是这样的好 我于是终于放心 安心看戏
她写了 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 给他
他一字字认认真真的写些回来还给她
因为觉得 懂得是她 慈悲的也是她 而他是当不起的
那时他在她面前 只觉得谦卑 觉得她一切都是好的
即便是不说话 只坐在一处看书也是好的
那 便已经是爱了吧 因为懂得 所以爱
看到两个人一个人伏案誊稿 另一个安静的坐在一旁的椅子上看书
那一刻我能想到的 这得那八个字 岁月静好 现世安稳
仿佛这一天一地一世都可以这样过
可是她说 不该苦恼么
于是他说 俩个月前 你在房间看月亮 我在牢里写遗书 可是现在 你在这里 我在这里 一个上海有几百万人 中国有四万万人 而我们在这里 我没有苦恼 我只想放声唱歌
就是因着这个人她才写了那篇《爱》吧
在千万年之中 在千万人之中 没有早一步 也没有晚一步
原来你也在这里
那个瞬间 她望着眼前这个眉目清朗的男子
世间一切的繁华都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她终于与他相遇
5 ) 她从海上来,带着记忆的余香
前几日看完《她从海上来——张爱玲传奇》。很早以前的电视剧,不知道什么原因,去年底才拿出来播,还改了名字,叫《上海往事》,辜负了如此美好的名字。
剧集的叙述是极其平淡的,没有任何的戏剧曲折,甚至不能算是讲故事,只是娓娓道来,诉说一个传奇女子的一生,只是回忆而已。有的只是一些琐碎的生命细节,以及来自张爱玲文字的生活感受,也许这样才最好,不带有任何主观的评判,每个人的心里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这不是好看的电视剧,但至少是一部很有味道的传记。
刘若英的演绎也不功不过,十分淡然,柔美,知性,孤独,世俗,但是终究少了些张爱玲的傲气。奶茶始终过于温润,没有张爱玲的那种凌厉和孤傲。不过很喜欢她念张爱玲的文字,有一种柔中带刚的坚韧和沉静。
人的一生何其的漫长,从出生到死亡,从童年到少年,再到青年,直到垂垂老去,张爱玲一生的时间都在写着,不停地写,不管周围的世事变迁,人情冷暖。
张爱玲翻开母亲那个古旧箱子里面的那张相片,伴随着三宝作的音乐,钢琴丝丝入扣地铺垫,尘封的记忆就开始如同一扇大门一样徐徐开启,迎面而来的,是一阵回忆的淡然气息,带着岁月的余香,满目沧桑,余韵悠长。然后时空的交叠,文字与现实的交错,张爱玲的平实而又传奇的一生在荧幕前展开。
张爱玲的童年是惨淡的,母亲是她唯一的希望,是她童年时期的救赎,她是如此渴望着跟着母亲生活,可最后发现,与母亲也是无法完全亲赖的。这样的家庭造就了张爱玲的孤傲和清高,自私还有冷漠,才会写下“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子,里面爬满虱子”。
童年的记忆显得冗长而又艰辛,如此的遥远和压抑,其实一直在期待张爱玲和胡兰成的邂逅,等待“原来你也在这里”的欣喜。
张爱玲: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也没别的话说,也只是轻轻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那个让张爱玲写下如此文字的男子该是怎样的?那个让张爱玲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的男子该是怎样的?
赵文瑄演绎的胡兰成是儒雅俊朗的,眉目分明,才华横溢,有着旧日文人的浓浓书卷气,成熟稳重,又有着孩子的纯真。张爱玲和胡兰成,是一种知己式的相知相许,有着对彼此的尊重和欣赏,“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很喜欢他们倆的对手戏,对白有着十分文艺的书卷气息,在谈话的内里是有着欢喜和爱情的。对照着看胡兰成写的《民国女子》,别有一种巧妙的感觉。
胡兰成不是专一的男人,滥情。但是,对于每个女人的喜欢却是真的,只是没法长久而已。所以,对于张爱玲,确实是倾心的。而他要的,也是不牵绊的爱而已。
也许,和胡兰成的爱情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张爱玲再也没有了激情。正如张爱玲离开胡兰成时说的,“我是不会再爱别人的了,我自将萎谢了。”所以在美国与瑞荷的恋爱与婚姻更多是寻求一种慰藉,一种对温暖的需索,这是张爱玲一生都缺少的,在美国孤立寂寞的张爱玲需要一个依赖,需要一个家。在瑞荷去世之前,生活虽然拮据琐碎,但至少是有依靠的,也会有略微的幸福。但瑞荷死后,不停辗转在汽车旅馆里面的张爱玲,闭门不出的张爱玲,在公寓里面孤然死去的张爱玲,心中是有不忍的,终究是残忍的现实。
在原声音乐里钢琴的流淌下,写下的这些文字。不是张迷,但准备回头找她的作品来读。
6 ) 她挑了最难的一条路走
终于看完了电视剧《张爱玲传奇》,人生有很多选择,最后的决定都是单行道。在所有的路里她挑了最难的一条走。她写作写到眼睛流血,炎瑛离开后,她没有一个朋友。在一个人的城市里,和远在美国的瑞荷通信。那成为她唯一的安慰。瑞荷去世后,她一个人在美国生活。她死的时候没有一个亲人在身边,次日才被人发现。这部电视剧我买了有3年了,一直都没法完整地看下去。今天终于看完了。很多事真实的面目常没有一个华丽的收场。她找到深入事件内部的方法,她选择了一条独立、自尊的道路,生活的窘迫却如影随行,她的一生是一个让世人感叹的传奇。
台词都是根据书信回忆录写的,但比许鞍华的《黄金时代》要聪明。塑造的最好的人物是赵文瑄演的胡兰成,温柔儒雅滥情,真诚又不知廉耻,想当渣男的人都该学学他的话术。
茹萍太美,字字珠玑。
真实的胡兰成若是有赵文瑄的半分儒雅,我也是相信张爱玲会陷的。
登高自卑,行远自迩,昨日自你处归来,心头盘唱这八个字。上海的云影天光,世间无限风华,都自你窗外流过。粉白四壁,乃是无一字的藏经阁。十八般武艺,亦不敌你素手纤纤。星沉海底,斜阳古道,临水照花,这些恭维赞美之词出自赵文瑄之口,实在难以不沦陷,温柔儒雅得不像话,他太合适又太不合适。
刘若英太乖了,念着张爱玲的台词却没有她的气韵,胡兰成给赵文瑄演得越发绵软,全不见政治“抱负”,虽然纯粹当一个唐璜式的情人来看也算得上魅力无边;剧本看得出的用功,许多有据可查的细节,才女的一生真让人一声叹息呀
胡兰成是多情近乎滥情,张爱玲是薄情近乎专情。刘若英演张还是过于钝,张的面相和文字多少都给人一点尖锐的感觉。很喜欢张爱玲和胡兰成恋爱阶段的台词,就那么不疾不徐娓娓道来,深情又不甜腻,文艺而不酸腐。但是想想张爱玲一生为父母战争爱人所伤,最终孤苦终老,不免叹息。
剧中的情景皆为在读张爱玲作品时脑海中想象到的景象~太经典了!
张爱玲其文是一码事,张爱玲其人则是另一码事,张迷粉丝就更是别的一回事。这部剧演的玲不似玲成不像成格局低视野浅还能如此高分。。顾影自怜太掉价了。。
总觉得奶茶的性格难以和张奶奶的“傲”联系在一起,不知演员为什么选她。第二遍看了,任何关于张爱的八卦我都不愿错过。只是把该剧的赵文瑄联想成胡兰成,怎么着都觉得抬举了胡兰成。
明知没人能演得了张爱玲...可仍狠不下心视而不见
赵文瑄演得更好
编这个戏的,写本子的,演的,其实都在做一件不讨巧的事,稍不留神就要被口水淹死。不过……其实真的挺好的。
中文系必看!
连胡兰成这种薄情小人都被他演的多情且贤良,真是没什么话说了。
不知道怎么会有人诟病。王惠玲的编剧、三宝的作曲、金马影后刘若英的表演,剧情完全还原历史,很多对白都是参照张爱玲的回忆文字写的。只能说觉得不好看的人首先不喜欢文艺片,再者就不了解张爱玲。资深张迷五星力荐 @2011-08-03 08:06:00
李安御用编剧王蕙玲的深厚文本做引;继张幼仪之后,刘若英从林忆莲、秦海璐、徐静蕾等候选女演员中脱颖,诠释张氏传奇;加之赵文瑄击败陈道明、孙红雷、陈宝国、王志文而出演胡兰成;张艾嘉也赠献外婆的一件绣金线旗袍;奶茶塑造哀怨柔和版的张爱玲,虽少了冷漠孤高,亦是相对还原史实的佳作。
最凄凉的不是张爱玲 是张子静+1
赵蜀黍出现之前我是拉着看的,赵蜀黍出现之后我一不小心就看了通宵。。。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影片结束的照片回放中泣不成声。感谢编剧对滔滔人世、艰难红尘中的每一个人、每一颗心的体贴与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