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这部短片的色调,女主和男主真的找的太切合影片了!尤其是女主!真的好清新自然不做作。
刚看一点时以为会是《蓝色大门》那种找到自我的青春类型片。看到中途终于明白为什么叫“粉色药丸”。故事的高潮就是这里触发的。
感觉有几个场景拍摄的构图也好看用心的,很喜欢窗外下大雨女主趴在桌上抹眼泪那个镜头。和场景。
强暴的时候真的好揪心啊……让观众心里很不舒服,不想看到这样的一幕。但也恰恰是因为有了这么一个点,丰富了鲜明了人物的形象。
这个男孩像张白纸,有着青春期的孤注一掷和血气,也有着大多数男孩子的疑惑,男孩子的简单、不成熟。他做着大家和自己认为对女孩子有帮助的事,觉得自己在保护她,却从未真正站在女孩的角度帮她思考,反而彻底伤害了女孩。他眼中的爱太简单了,却也因为这样,散出了丝丝真实气息。
喜欢和爱同样奇妙。既复杂却又简单。爱能改变吗?什么样的爱才叫做正常呢?同性恋是病吗?别人的眼光重要吗?爱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划分对错,爱更应该是平等包容的。
PS:感觉如果是长篇会更好看耶。
7分,(中国lgbt影视研究)
找资源不容易,29分钟的微电影。讲述的不是同性爱,是一个小镇的女生,作为性少数群体,顶着社会双重边缘身份被父权偏见强暴和欺凌的故事。真实事件改编,现实远比电影残酷。
真正权力的压倒者,父权和性多数群体,对于毫不相干的异类的排挤是讳莫如深的,是残忍无情的。可他们却对真正隐藏的黑暗置若罔闻,或是轻声嗤笑,或是暴戾相待,或是成为新的加害者,为不公的社会再度筑起新楼的一层。
片子里面的男生,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一个大染缸,泡进去的哪怕是白布也会变脏的,所以哪怕有一点点的怜悯和恻隐之心都是不该存在的。
高呼一句:SMASH THE PATRIARCHY!
ps.很想问下导演,是不是删减了啊~总感觉情节不完整,但是,好像把那部分拍出来反而会没有效果?
音乐🎵:钢琴曲好像是贝多芬的悲怆,或是sonata no.14 in C sharp minor no.2 “moonlight”
看了这部微电影我真的气一下就上来了,翻一下居然骂声如此少,结尾不搞李波那帮人去坐牢我都觉得在带偏观众三观,是同性恋就可以下药吗,是同性恋就可以被在班上随便侮辱吗,这是上升至人品问题,是否尊重他人问题,电影里完全表现出的是一种是异性恋就非常高大上,是同性恋就要忍气吞声,再者我看楼里有人说张鹤在打扰那个陈雪,wtf?我真是服了,开头就说陈雪自己知道了陈鹤喜欢她,在事情没有曝光的时候还是一起玩耍之类,事情曝光后却四处躲避,一个很好的决断理由都没有,是个人都会想去要个说法吧,所以后面去讨说法,这是打扰?又不是强行要陈雪怎么样。这部微电影,这种透出来的三观实在接受不了,及时李波在房间没上成陈雪,也是性侵,那一波人就是违法,更不会有结局张鹤和他对视,一个女同性恋被性侵过后,无法和平对视,这一辈子都无法!!这部电影不带进法律成分,我都觉得再带偏三观!
蛮喜欢电影的镜头……每一个没有语言的镜头里仿佛都有欲言又止的旁白,有意犹未尽的台词……
可能是因为自己的感觉上,没有办法接受,张鹤在经历之前种种之后再看见李波的时候,眼神里可以毫无波澜…
“原本以为要躲在自己一个人的教室里走过高中,你的照顾让我幻想,也许我也可以有人理解和懂得。却没想到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不,你比他们更加可恶。你说我有病,还要用你的方式给我治病。你才是个疯子!”
所以结尾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种抽象的表达,而不是一个真实世界的描绘。
这世上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离得再近也无法连成一片陆地 一座孤岛与另一座孤岛的遥遥相望 才是它们长久矗立于海面的秘密。 ——《瓦尔登湖》
在张鹤的世界里,她依旧还是喜欢女生,即使因此受到了伤害,却还是喜欢。遇见自己喜欢而简单快乐,外面是另一个世界。
在李波的另一个世界里,他依然不理解,张鹤所在的那个世界,所以最终的结尾只能离开。
“我曾经努力想要靠近你的那片岛,想要保护你,我鼓足了所有的勇气结果却以喜欢的名义伤害了你,我终于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不知道是不是演员表达的缘故,还是我个人理解有限,在没有看到导演的解说之前,我在结尾看到的李波,眼神里更是一种茫然而不是内疚……男孩子眼里的不理解代替了之前眼神里的心疼,不理解张鹤的世界还是那么远,不理解为什么她还是喜欢女生,不理解自己做的一切没有治好她的病……以前两个人之间教室里的距离,如今变成了岛和江上船的距离。
想了很久,不知道更好的结局应该是什么样的,故事已经发生了,两个人的以后依然有无限种可能
爱是本能
三观也不会轻易就被改变
说句很残忍的话,他们都还只是孩子,人生的路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
另外,李波让我想起了生活里见过的很多人,我是为你好,所以我做了这一切,哪怕会伤害你,可是我知道我都是为了你好。这个才更让我难过……
首先,我觉得故事的背景反而可以设置在初中,根据个人经验来看,在高考这道门面前,每个学生都虔诚,哪怕是不自觉地为之低头,为之让步。所以在高中这个环境中,人变得冷漠,变得见怪不怪,不会出现电影中在班里中念日记这么激烈的冲突,而我写的小说,真的就在初中被当众念过。
李波这个男生角色设计得比较完整,家庭环境(爷爷喊着有人找,背景墙上挂着一把破旧的老人扇,能看出生活环境并不好,和林麒家里对比一下更明显),穿着打扮(瘦牛仔裤,校服上衣,妄自猜测他也想用学霸身份逃脱一些规定),对摩托车的好奇和恐惧,都塑造了一个腼腆甚至有些软弱的青春期男孩形象,对后面他为什么自己也服用粉色药丸有了很合理的解释,因为如果他不吃,他知道自己没有那个勇气,其实他是在用爱的名义满足自己的愿望,少年人的爱也没那么单纯。
最后的镜头实际上我不是很满意,他俩眼神交汇避而不谈,传达出的主要是李波的愧疚,但张鹤的感情态度就因此不明,原谅?甚至有点感谢他帮自己坚定了内心的不屈服?最后她在海边最高处的建筑里,和另一位女孩说说笑笑互相擦拭着头发,女孩是谁?还是陈雪吗?旁边为什么挂着两把伞?她们的状态是上岸之后还是怎的?影片结尾并没有交代,可能有的观众觉得需要留下想象空间,但我个人认为必要阐明的仍需要说明白。
作为2017年的短片,我们也知道这样的题材有多不容易,因此,感谢导演能坚持拍摄,也感谢演员们,你们很棒。
最后,想和各位一起思考一个问题,关于乡村,到底在年轻人心中以怎样的形象出现,所有的张鹤都想出逃,是一方土地的原罪吗?
她叫张鹤,鹤立鸡群的鹤,他叫李波,随波逐流的波。
很开心能看到如此优秀的反应同性恋群体的短片,在同性恋环境日渐下落的今天,这部短片像一束光一样照亮了这个群体的一角,让人们正视这个群体所要面对的环境,反思在经济日渐发达的今天,我们对待同性恋的观念有在进步吗?
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短片,2016年3月,“高三女生被下春药”事件热传网络,消息称某地一高三女生因同性恋者身份被同班男生下春药,并被威胁如果告知老师或报警就下砒霜,事后班级群聊中不仅有人力挺当事男生,当事男生本人更在得知对方家长报警后骂其“做的真绝”。
其实在最近几年,同性恋群体在中国是越来越不被理解的一个群体,其生存环境远不如相对自由的前几年。
10年前,一部英剧《神探夏洛克》火遍中国大陆,而促使这部剧大火的很大因素,是里面腐的成分,华生和夏洛克超越友情的感情被很多影迷津津乐道,观众也很喜欢这类型的影视作品,对同性恋群体的态度也愈加友好起来,随之而来的是带来了此类作品的井喷,同人漫画、小说、影视作品等等,大家都在拿同性恋做话题,收进腐女文化所带来的红利。大家喜欢看到一对对相爱的男男女女甜蜜撒糖,也乐于给偶像组同性CP,那个时候整个大环境对同性恋群体是比现在更宽容、更友好的,国内的很多明星还敢站出来为同性恋群体发生,我记得当时有个活动是“撑同志反歧视”,除了一些已出柜的明星参加,还有周迅、黄秋生等一些异性恋明星参加,这些偶像对公共事物的参与度远高于今天。
可不知道怎么回事,最近几年,关于同性恋的讨论空间却越来越窄了,在第三季奇葩说出了一期非常有社会意义的辩题《我该不该像父母出柜》得到了大众的热烈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怀着真挚、动人的情感,在光亮的舞台上说出自己的看法,把这件本就存在但不得不躲在地下的事实拿出来公开讨论,当时,很多人是抱着这个环境对同性恋尽管还很糟,可是它是在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在那一夜,人们似乎看见了那遥远的微微的的曙光,可冰冷的现实给了人们一记响亮的耳光,扇醒了刚刚陷入美梦的人们,该期没过多久就被下架,那位老大哥用不可撼动的权力告诉我们,这是一件不被允许讨论的事情,无声的把刚刚照见阳光的同性恋群体一脚踢回了黑暗的角落中。
如此情况一件接着一件,在得知触碰到了老大哥看不见的红线的时候,各路明星也纷纷和腐划清界线,此前一些因卖腐而火起来的明星,纷纷竖起直男直女的标准形象,深怕哪个微小的举动被过度解读,和同性恋扯上关联。对于这些占尽卖腐好处换来的流量和热度,如今却避之唯恐不及的明星,唯有一声呵呵送给他们。
在如此的大环境下,可想而知创作者想真实的表达出同性恋群体的现状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而这部《粉色药丸》的出现,通过冷静、平时的镜头语言,将一桩发生在小城市中学校的同性恋情真实的呈现出来,同学的不解、嘲讽、羞辱,爱人迫于环境的退缩,这些在同高考前高压的学习压力通通砸进张鹤的教室中,她像一只孤独的白鹤,承受着来自周围满满的恶意,尽管一些恶意是包裹着我是为你好的外衣上。
这就是一个同性恋所要面对的真实环境。而铸成这个环境的形成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系,我们对待同性恋的态度就是张鹤所要面对环境。对比国外日渐开放包容的对待同性恋态度,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认识导演友情四星,刚知道片名不了解剧情的时候,就想到了《蓝色大门》,果然是残酷儿青春物语,以爱之名行碍之实,到底是为别人好还是只为自己考虑,女主“别人说啥管我毛事”的倔劲态度好评;选角和表演都很恰当,摄影稳,色调符合片子清冷的气质(性冷淡);不过内里汹涌,外面的情绪还有有点平了
我觉得各大电影真的误会了中学生 以前我初中 班上有同性恋 根本没有人笑他们好吧 而且那都好多年了
某某中学´_>`给三观还在建立中的我吹来一阵清新之风,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 )
在世界,冷嘲热讽的攻击下,你退却了,好,我一个人扛。在身边,以为有人能理解的时候,我错了,对,他和那些人一样。我不会责怪你们,也不会解释,等我再次找到爱情,我不会撇你们一眼,你们不配。“禁忌”的话题,书堆后教育的缺失,他的确不懂,无法理解,始终茫然。短片的气质非常棒,配乐恰到好处,演员的微表情也很到位,很容易沉浸。高潮部分明显是避讳了,镜头突然切换,处理的有些刻意,但结尾抓回来了。
片中所有男性的台词真实地写出了现实里那些令人不适的男性的自大与狂妄。
以为会看到又一部“蓝色大门”,结果是用安静的镜头语言讲述社会偏见。“女的跟女的啷个可能嘛,都是搞耍嘞”,说四川话的同志电影啊,我一定要闭着眼睛打call。男生和女生都选得很灵~!
是我喜欢的题材,开头几镜加上之前看过的简介就知道是哪个真实事件改编的了,只是越到后面越泄气 2019.4 觉得很好 那年毕联为数不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片子了
加的一星给女主,很有气质,是高中生感觉,而且是那种很漂亮的女高中生。 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作品,真的水准很高。(尤其是我是几部连看,这部的拍摄很好) 至于lgbtqia这么复杂的问题,一个小短片讨论不了什么,但是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爱别人就可以去影响别人么?
吓!看了几分钟,还不知道为什么要叫《粉色药丸》这个名字,看到下药那段才知道是改编的微博上那个事,啊,导演做了我很心水这个题材!女主男主气质很对,前面的小情绪也都挺到位,加上四川话,让我简直觉得是发生在我青春里的事。高潮那段戏明显没有处理好。三星半OK。
片子的气质很好,女主找对了人~
第一次看中国大陆Les短片。校服,堆积如山的书都非常贴近生活。片中台词让我觉得很耳熟,在中国大陆长大并对自己性向怀疑过的人,谁又没听过呢?“他们怎么说我?”、“你有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他们说你不正常!”、“我是正常人!”、“我只想好好学习”、“我们不要联系了”、“我们就做普通朋友吧”...“他们说他们的,那是他们的事,我没有做错什么啊”。当年我也是这么回答的。我和剧中女主角的经历唯一不同的是,坐在最后一排的“老大哥”虽然看了我的日记,但是他没有当众念出来。只是看完后小声和我说“你好怪哦”。他没有当众羞辱我,也许我应该谢谢他。如今即将30,再回首过去。我们生活在一个性教育多么的落后地方啊。我曾经多么害怕被人叫“变态・异类”啊。现在就只有一句“CNM”。
重点反而不在于主角究竟是不是同志 而落在了就算她是 周围的人是否有资格对这个人做出这样那样的事 其实这个落点在当下这样的审查环境里是可以自圆其说的 甚至作为观众本身就应该思考在那样的流言压力里人是否能够被平等的对待//开始想为什么不让主角对自己的性向产生怀疑 后来想可能只是让主角的境遇显得更凄惨些//完成度还是有的 包括那个相对开放结尾 虽然结尾过于平和 但我会倾向于理解为和解从未达成 如果这都能达成和解真是没天理了
(再次)托友邻的福看到了等待已久的作品 小女主真的好灵 另外极喜欢江面的空镜 青蓝色如清冷喘息 结尾阳台远望一幕并不会觉得多余 反而是聚会戏 镜头拉过外间的平和假象 表意明白 但通透感与成熟感尽失 不过还是很棒 嗯
感觉导演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尊难得
送饭给她吃,帮她打架都是没用的。给她下点春药,再给自己下点春药,再强上也是没有用的,只能被扇耳光。那百合不是他能给掰直的。挺好看的男主。我就在想,这种高中的场景是怎么联系到场地和演员的。
导演厉害,剧本、摄影、色调成色很棒,演员挑得都很好,尤其是女主,气质与故事非常吻合。很多人说,海报的明媚质感与故事本身的清冷有些脱节,我倒认为,海报可以说是这部短片的外延,或者说,这是属于张鹤的最好的结局。她拥抱的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最终拥抱了自己想要拥抱的人,这是配得上她的勇敢。因为影片本身的压抑,我反而在这张海报里得到了些许安慰和解脱(希望加强情节拍成长片~
大概是重庆郊区县吧,朴素的环境给了影片清新而灼热的气质,很难得能这么干净地表现出少年们的残忍心性,那些刺痛心灵却无法成熟的爱情,百分百青涩。摇摇欲坠的爱,在不断上升的时候突然坠落。两名主角的表演真好,尤其是女演员。配角台词能力还行,挺自然的。小男主长得很好看,请挖掘一下。三星半
从大巴黎到小县城都有披暖男外衣的直男癌,而张鹤 is too good to stay there
在评论看到一条“那些卑微、委屈、小心翼翼、无法用药丸更改的爱,都是我们真实的爱”,可去他妈的吧,说明你们都是真实的强奸犯!无比庆幸自己在高中时期没有被霸凌
好看,情绪特别真实不做作,小短片能让各个人物都很立体,演员表演也没有败笔,很不错了。在各种学生毕业作品里是很棒的,也没有部分青春片以及新导演那股“为赋新词强说愁”劲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