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粤语

更新至第99集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粤语年份:201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中国通史粤语 剧照 NO.1中国通史粤语 剧照 NO.2中国通史粤语 剧照 NO.3中国通史粤语 剧照 NO.4中国通史粤语 剧照 NO.5中国通史粤语 剧照 NO.6中国通史粤语 剧照 NO.13中国通史粤语 剧照 NO.14中国通史粤语 剧照 NO.15中国通史粤语 剧照 NO.16中国通史粤语 剧照 NO.17中国通史粤语 剧照 NO.18中国通史粤语 剧照 NO.19中国通史粤语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中国通史粤语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百集大型纪录片《中国通史》由央视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制作出品、中国社 会科学院监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组织 撰稿并邀请国内多家重点大学、专业机构的研究 人员共同参与创作。  为了让广大观众先行了解其面貌,并听取各 方面意见,不断提高拍摄质量,电影频道从已经 拍摄完成的作品中,选出有关魏晋南北朝到隋唐 时期的7集先行播出,1月21日至27日晚8:50, 观众将分别看到《诸葛亮治蜀》、《魏晋风 度》、《北魏孝文帝改革》、《梁武帝治国》、 《魏晋佛教》、《再造统一》和《炀帝功过》。深海危机一手托两家各怀鬼胎2022小猪佩奇 第一季张三丰传奇之众妙之门双面警长第二季狙击手·白乌鸦恋爱换乘在巴黎的星空下除GIDLE外小心轻放魔警国语版初恋50次紧急着陆弓蕉园的秘密离开拉斯维加斯国语版颤抖吧,阿部!东厂喋血巴比伦2022奇葩一家亲摩天大楼2015真的要去航海第二季绰头状元9号秘事:圣诞特别篇西荻洼三星洋酒堂酣歌畅戏血之轨迹邦蒂富尔之行1985本x我的小尾巴第一季三傻英雄夺命心跳魔鬼有一个名字碰碰狐音乐电影:奇幻城嘉年华战北平救生员姐妹情深羊与钢的森林旧话不重提阿松风筝薙刀社青春日记千日的约定

 长篇影评

 1 ) 笔记 -更新中

第二集 人类先祖 随感

史料翔实,电脑模拟画面生动,配以院士和专家的解说,让远古时期的历史变得可观可感。对于历史爱好者或者想获得历史科普的人来说是很好的影片。

这一集观看过程中还是很有感触的,一方面因为自己有过科研经历,越发感叹于考古学家甘于寂寞、不畏条件艰苦和失败孜孜以求的科研精神是多么宝贵。另一方面,也感叹于宇宙之浩大和生命进化的神奇。人类几百万年历史发展至今、主宰世界,都是可追溯、有缘由的。不愧为世界上最聪明的物种。

其中有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讲到人类开始直立行走、腾出手可以利用工具的时候,旁白这么说“人类使用工具的能力,是我们掌控世界的关键所在”。这句话对于今天仍然适用。想到之前吵的比较火的一个话题,机器人未来会不会取代人。我觉得机器人既然属于人类创造的使生活更便捷的工具之一,掌控权依然在人类手中。

第三集 农业起源

截至目前的考古研究认为,世界农业起源于一万两千年前的中国,水稻是人类第一种种植的农作物。

六千五百年前 河姆渡文化时期 耜耕农业

四五千年前 良渚文化时期 稻作农业成为社会经济主体

猪是人类最早大规模训化和家养的动物

五谷丰登的五谷:谷子,糜子,稻谷,大豆和小麦

六畜兴旺的六畜:狗,猪,鸡,羊,牛和马

农业的发明与定居聚落的涌现是国家产生、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发祥的起点。

第四集 文明起源

史前文化

仰韶文化

凌家滩文化

红山文化

大溪文化

屈家岭文化

良渚文化

各个地域,部落的文化发展和交流共同繁荣

中华文明的最早时代呼之欲出

第五集 邦国时代

华夏集团 ko掉三苗部落

陶寺遗址 很可能为尧舜之都 后急剧衰落

石峁文化 后急剧衰落

良渚文化 距今5300-4000年 后急剧衰落

公元前2000前后 中原文化崛起

第六集 夏王朝觅踪

夏朝 公元前2070-1600年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大禹是建立者也是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但因为当时没有可流传的文字或者他们的文字现代人看不懂,还原这个朝代变得比较困难,目前仍在进行之中。

第七集 殷商兴亡

公元前1600年 青铜文明时代

开朝之王 成汤

商朝第一位贤相 伊尹

鼎既是祭祀用的礼器,也是国家权利的象征。国灭则鼎迁。

公元前1320年 盘庚迁都 殷商时代开启

殷墟遗址是第一个有证可考的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村)

武丁时期 其治国有方,史称武丁盛世

妻子妇好是中国史上第一个女英雄

最后一个王 帝辛 即商纣王

在位期间逐渐远贤臣,亲小人,比干以死谏之,却被其剖心。后迁都朝歌。继续和爱妃妲己纵情享乐。

在位期间对周人怀有戒心,关押周臣姬昌七年,姬昌在关押期间研究八卦,编著了被称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后被释放。

姬昌被释放后,势力更加强大,姜子牙辅佐。儿子姬发继位后,进一步养精蓄锐,于公元前1046年出兵伐商,史称牧野之战。商朝惨败。纣王自焚。

至此,一个延续五百余年的朝代宣告灭亡,周朝自此开始。

第八集

以为这集要讲周代了呢😂

甲骨文字在可追溯到商代晚期,为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商代畜牧业和农业已十分发达。

酒曲酿酒法出现并延续至今

商代同时也是青铜器高度发展的时期。青铜器又是礼器,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代表商代青铜器的最高水平。刻于青铜器的文字称为金文。

玉器同时也是权贵身份的象征。这一阶段的制玉工艺也进一步发展。制陶业也相当发达。

以上种种皆表明,商朝时期的中华文明已相当成熟,是世界文明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为中华文明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

第九集 武王克商

牧野之战前后,有些内容和前面有重复

第十集 周公摄政

周公,即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具有非凡才干和无私美德。周武王在创建周朝后两年病逝。武王深知只有周公才能治天下,想让周公继位,但周公没有答应,让武王的儿子成王继位,由他辅佐。其摄政七年间,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候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不仅建立了封建制,家天下的政治格局,使初建的周王朝政治稳如磐石。也开启了三千多年的礼乐文明。而摄政七年后,他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对周朝和周成王一片赤胆忠心。不愧被后人尊为天下第一圣人,也是几百年后出生的孔子的榜样。

第十一集 周王室的衰落

盛极而衰,历史向来如此。盛极时期,总会有那么一个或几个角色开始膨胀、腐败,为所欲为,最终失民心,失天下。周穆王如此,周幽王更如此。不过对于现代人来说,谁当皇帝都一样,都是我大中华的人,重要的是每个朝代建立的并刻入中国人基因的文明。

第十二集 春秋争霸

公元前770至446年为春秋时期

这个时期西周王室已气若游丝,一百四十多个诸侯国日益壮大,开始了争霸和霸主轮流当的时代。西周建立的礼制逐渐被各诸侯国僭越和抛弃,争夺霸主靠武力和战争,谁有实力谁谁就是赢家。

实力最强的春秋五霸,一种说法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说法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第十三集 孔子

这一集看完感觉很奇怪的一点是孔子在其身后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中影响这么深远,然而在其活着的时代却过得如此落魄,周游列国十四年,竟然没有一个识货的君主。这仅仅用生不逢时就能解释的通吗?还是说这么多年他对自己的定位本来就是错的。他适合当一个老师,一个思想家和教育家。但确实不适合当一个军师,不适合走仕途?

第十四集 列国变法

吴起这个人太狠了点,杀完三十几个邻里又杀了自己的妻子,看来在当时的乱世也没人追究责任

第十五集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 齐楚燕秦赵魏韩

讲到军事和战争我就有点兴趣寥寥………

打仗不是靠蛮力,更多靠智慧。孙子和孙膑都是顶尖的军事家。

原来间谍也有不同工种,死间,这名字听着就很惊悚,佩服苏秦对燕昭王的忠诚。

第十六集 诸子百家

第十七集 秦国崛起

秦孝公和商鞅是秦国崛起以致最终实现统一霸业的最关键人物之一。其中最重要的事件是商鞅变法。改分封制为郡县制,为田开阡陌,初为赋,统一度量衡,爵制改革等等。轻罪重罚,以法治国,最重要的是秦孝公全力支持商鞅,以致秦国很快从一个小国蜕变成一个高度中央集权制的、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国家机器。造就了一支无往不胜的虎狼之师。

概括来说,就是铁血政治,霹雳手段。秦孝公志向远大,商鞅有魄力有能力,君臣配合共同谱写了一首秦国由弱变强的壮丽诗篇。

第十八集 秦始皇统一中国

赢政,一位强势的皇帝。对于中国的历史发展而言还是功大于过吧

第十九集 楚汉战争

终于明白李清照那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看到这里也看明白了,战争时代要狠,和平时代要仁。该狠的时候选择仁自己就会成为对手的阶下囚。

第二十集 郡国并行

第二十一集 文景之治

第二十二集 汉武帝

看完这两集被汉文帝刘恒和汉武帝刘彻圈粉!一个爱民如子、宅心仁厚,一个文韬武略、功盖四方。都是及其杰出的伟人和政治家。最感动的小事分别是文帝驾崩前特地嘱咐国民丧礼简办,以及武帝晚年颁布的轮台诏全面反省自己并立即转变国策。伟人胸襟和气魄。

还有一个人必须有姓名,苏武被匈奴关押十九年愣是不投降,最后全节而归。十九年………太不容易、太伟大了!

第二十三集 两汉经学

第二十四集 昭宣中兴

汉宣帝!小时候看的电视剧乌龙闯情关的刘病已!看来电视剧剧情也并不全是凭空捏造哈哈。

宣帝的一生很传奇,没有想到在民间生活的经历后来成为宣帝刘询治理国家的最可靠素材和最坚实根基。并且没有因为地位、权力和身份的巨大转变放纵自己,成为了一代贤君,最后成为和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并列的西汉四位拥有庙号的皇帝之一,实属难得。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流落民间的遗珠、天选之子哈哈。

第二十五集 王莽改制

最沉重的打击往往来自于内部…

第二十六集 光武中兴

额…没什么感想,看的时候有点困…

第二十七集 丝绸之路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前后十二年,全节而归。感慨没有发达交通的古代要出趟远门可真不容易啊,一晃就是十几年。

张骞和班固,两个人就像是为了丝绸之路的开拓和捍卫而生。

第二十八集 清议与党锢

看来看去发现政治也就那点事,好与坏,正与邪,各种流派和权力之间的角力,否极泰来,盛极而衰。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第二十九集 黄巾起义

张角,一个农民起义首领,借助道教的宗教力量和号召力在全国吸引了数十万徒众,最终引导了这场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战争。汉王朝虽然暂时没被打败,但眼看着气数将尽,黄巾起义大地震后后各地不断爆发小规模暴乱,皇帝继续听信谗言,宦官绑架皇权,地方和中央国库空虚,东汉末年甚至到了卖官鬻爵的地步,这样一个国家想不亡都难。改朝换代的时候快到了,三国的精彩故事要开始啦。

第三十集 三国鼎立

三国故事集中在这短短的40分钟,虽是惊鸿掠影,但也能感觉到这个时期英雄辈出,金戈铁马,气壮山河,是一段很精彩的历史,这也是吸引罗贯中写出《三国演义》这本文学小说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吧。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三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也充分体现了战争和军事绝不只关于武力对决,更是关于谋略、智慧和胆识的艺术。

ps:查了下魏蜀吴三位创业者的资料发现,孙权是最年轻的。以公元220年作为三国鼎立开始之年,这时孙权38岁,曹操65岁,并且这一年挂了……刘备59岁,2年后也挂了……而且孙权是三个人中活的最长的哈哈。这样看来孙权也算年轻有为了。

第三十一集 诸葛亮治蜀

诸葛亮是个接近于完人的圣贤吧!刘备托孤后,任贤臣、平南中,著法典、兴盐铁,儒法结合。治蜀短短十一年,一改颓败气象,国富民安。纪录片总结得很好:诸葛亮集古代知识分子和贤臣的所有美德于一身,一是忠贞:忠于理想、忠于事业,忠于国家、忠于民族,二是大智慧:杰出的军事智慧、科技智慧和人生智慧。可惜他是在出师北伐而不得、在帐营里带着遗憾而死的。一篇《出师表》字字句句都是赤胆忠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人生最后一次出师北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了理想和承诺献身的这份精神太感人了,把我看哭了…为他生错时代感到惋惜……

第三十二集 西晋统一

几点感想:

1.感觉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很可怜,战争频发,国家频繁易主。

2.刘备为什么生了刘禅这样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好没血性。反观诸葛一家三代为了蜀汉政权肝脑涂地、相继为国牺牲,真是令人不胜唏嘘。还有孙权后代孙皓,司马懿后代司马炎等,貌似都不具备一位贤君或者明君的品质,亡国也是早晚之事。

3.由上条引申,创业者们不能光顾自己辉煌,也要搞好后代教育才行啊!否则辛苦创下的江山,一代就给挥霍没了。

4.太平盛世好,也要居安思危。为自己处在和平年代感到幸运和感恩。

第三十三集 魏晋风度

嵇康,西晋大名士,竹林七贤之一,一曲广陵散,道尽气节和风骨不朽。因不支持司马家族篡位夺权的做法,与当政者决裂,最终被杀

没想到他在世时影响力这么大,行刑时洛阳城万人空巷,都去为他送别,不简单

后来者比较出名的王羲之、谢安、陶渊明也大抵继承了这种嵇康或者竹林七贤的这种名士风骨。

魏晋风度最终概括为:关注广袤宇宙,追寻诗意人生,回归精神家园。ps:小知识:"魏晋风度"这四个字是后来鲁迅总结的哈哈。

第三十四集 门阀政治

这一集,感觉皇帝到了两晋时期当的都很窝囊,权力不大不小,尤其东晋,出现了士族和皇权共治天下的门阀政治局面。公元318年,西晋灭亡,东晋建立。司马睿自己都没想到(自己一个私生子)竟然美梦成真当了皇帝,远远超过预期,这一句说的好直白哈哈。然而一山岂容二虎,士族和皇权之间的权力制衡和较量此消彼长。士族王庾桓谢几大家族先后出现,不乏野心勃勃想取代王位者。这种天下共治的局面总会被打破的。时代在等待一个真正的能力者。

虽然两晋时期政治凋敝,但却是艺术和文学十分兴盛的时期,比如这两集的嵇康,谢安,王羲之,陶渊明等人都是历史文化大名人。

每一集最后的结语都写的很好。“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三十五集 梁武帝治国

南朝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深谋远虑、治国有方。尤其重视佛教,南朝时期寺庙盛行,梁武帝自己也身体力行,被称为皇帝菩萨。甚至晚年四次舍身同泰寺。他很长寿活到85岁。也可能因为过于年长,晚年脑力跟不上,慢慢迷信佛教,导致最终的侯景之乱:江山被抢,自己被软禁。最后因两月未进食,坐化于宫中。也算寿终正寝。Ps:小知识:之前的佛教徒是可以吃肉的。梁武帝时期颁布了和尚一律不能吃肉的诏令,从此这一禁令延续至今。

第三十六集 孝文帝改革

东晋、五胡十六国之后鲜卑族在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权。胡汉文化的差异必然造成激烈碰撞。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国史之狱。第三代皇帝拓跋焘命令三朝老臣汉族人崔浩编撰鲜卑史,然而鲜卑贵族因不满于崔浩编撰的史书中如实记录了鲜卑族早期的不光彩历史,上疏奏章,导致崔浩一家被满门抄斩并牵连四大汉氏贵族,一共三百多人。深究原因,国史只是导火索,根本原因是胡汉之间的矛盾关系。

孝文帝拓跋宏时期,从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并开启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比如改汉姓、易汉服、说汉语、以儒家治天下等。一系列举措卓有成效,最终使鲜卑族真正融入了中原文化的血液中。

旁记:纪录片中并没有解释,孝文帝为何下这么大决心,改革得这么彻底。是因为中原文化太先进鲜卑族文化太落后了吗,无精华可取?

第三十七集 北周武帝

宇文邕,又一个厉害角色。12年屈尊在专横跋扈的宇文护霸权下,做足了表面功夫。让宇文护逐渐放下心理防备以至于最后都不知道自己怎么就挂了。亲政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一片欣欣向荣。其中比较突出的比如灭佛教、释放奴婢杂户等解放生产力,尊三老、以儒教治天下,公元577年灭北齐统一了中国北方。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一系列爱民政策使得北齐人对这个后来的君主爱戴拥护有加。北方统一后北周国力空前强大,凭借周武帝的文韬武略和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统一中国已属志在必得之事。“北周武帝只需要完成最后一步,他的历史功绩就能与秦皇汉武比肩。”可惜天妒英才,公元578年,36岁的周武帝英年早逝,留下了他壮志未酬的遗憾而去。也让后来者隋文帝坐收渔翁之利。“他这一生都充满了睿智,果敢和悲情”。

第三十八集 陈朝兴亡

陈霸先,和朱元璋一样白手起家从村官做到了人上人的位置,牛就一个字!取代了南梁,开创了陈朝。可惜和北周武帝一样事业未竟,当了22个月的皇帝就撒手人寰。后来者陈文帝和陈宣帝都可算治国有方。可惜好景不长。此时北周实力进一步壮大并统一了北齐,恰逢此时陈宣帝逝世后陈叔宝继。此人没有政治头脑,荒于朝政,任用小人,整日吟诗作对、一派奢靡之风,亡国作派。对于北周来说,这简直是送到手里的肉,此时不灭陈朝,更待何时。

第三十九集 魏晋佛教

鸠摩罗什 传奇而伟大的一生

第四十集 再造统一

先捋一下隋朝统一前的南北朝时代。

长江以北: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后来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长江以南:南朝。

杨坚,被历史和时代选中的天选之子,在中国版图自汉朝经历三百多年的割据和战争后再一次实现了国家统一。成为隋朝的开国皇帝。前面还在为一代英主周武帝惋惜因为英年早逝止步于统一大业。看这集发现杨坚也不是等闲之辈。可以说北周的天下也是他南征北战打下来的。

不过他们家也确实依靠政治联姻获得了巨大利益。对得起他老爸杨忠为他创造的大舞台。他父亲是中级将领,父亲杨忠为他政治联姻后成为高级将领独孤家族的女婿。独孤家族一门十分强大,先后出了三位皇后并跨越北周、隋朝和唐朝三个朝代。依靠这种强强联合,他的女儿后来成为了皇后。加上他自己能力加持,宣帝和静帝年不是无能就是年幼,成为宇文邕逝世后统一天下的共主也就顺理成章。

ps:陈后主陈叔宝莫不是北周派到南朝的间谍吧,这纸醉金迷歌舞升平的架势太配合隋朝的统一大业了。

第四十一集 炀帝功过

统一的隋朝:公元589-618年,经历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后就迅速被唐朝取代。

隋文帝杨坚务实英明,也为隋朝挑选了一个颇有能力的继承者杨广。杨广继位后踌躇满志,野心勃勃,一心想超越秦皇汉武功绩。他迁建东都洛阳,开凿京杭大运河,西巡张掖,开发西域,三攻辽东,完善了三省制和科举制。在位期间,在都城洛阳或者长安呆的时间不过6年,其他时间都在巡游,并且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西巡张掖的皇帝。他有野心敢实践甚至作为一名皇帝很拼命,也确实做出了很多实绩。但他也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民本思想。他实现的这些成绩比如东都的迅速建立、京杭大运河的的开凿、三次发动的辽东战争基本上都是用千千万万的百姓的血肉性命换来的。他没有爱民思想,把他们当做工具,也势必被他的人民淹没。虽然纪录片里面对这方面着墨不多,但只言片语和几个数字就能看出杨广时代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他们都是普通人,历史不会记住他们。但他们汇聚成的力量足以让这个王朝速朽。

第四十二集 贞观之治

历朝历代人民包括这部纪录片都对李世民赞誉有加,有口皆碑。不过这一集讲的太概括了,我没能get到他具体的形象却对他亲手杀了自己的两个亲兄弟耿耿于怀。

第四十三集 武则天

传奇、长寿、完整的一生。

这是天生的政治家啊。经历前一任皇帝冷落、驾崩、被贬为尼,却能从谷底翻身,牢牢抓住李治的心,从昭仪、皇后、天后、乃至李治驾崩后成为皇帝。一人女人愣是白手起家在男权社会中走到了九五至尊的最高位置。关键是她治理下的国家一派欣欣向荣。本来这人生履历已经足够丰富了,没想到在她临死之前,忽然顿悟,一切成败都是过眼烟云,并且让后人们给自己更名为则天大圣皇后,和高宗合葬。并让曾经的仇人王皇后萧淑妃相关族人恢复就业。好强的武则天在临死前变得平和通透了。这个结尾也仿佛让她的一生得到了升华,并且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除了佩服还能说什么。

第四十四集 开天盛世

这一集介绍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然而并没什么感想,也没感觉到唐玄宗多厉害

第四十五集 安史之乱

历史是螺旋上升还是无数的轮回呢?越看越觉得一切一切似乎已经发生过很多遍,无数个相似的轮回。科学技术和物质世界或许日新月异,但那套人类社会之间的游戏规则并没有什么变化。唐玄宗,一个早中期励精图治的盛世帝王,其功绩居功至伟,晚年却变成了纵情享乐、怠于朝政的人,这跟南朝的陈后主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人性这么多变,而且变化得这么极端,太吊诡了。

杨玉环,李林甫,安禄山,杨国忠,史思明。配角而已,纪录片中没有过多交代。

“盛世的到来需要数代人的努力,盛极而衰却招之即来”。

“男人把政治搞坏了,让女人来负责,这是什么逻辑”。指责那些把唐玄宗晚年政治失利和安史之乱归罪于杨玉环的人。这部纪录片观点还是很正的。

第五十八集 宋金和战

宋朝的皇帝都不太行啊。宋高宗太垃圾了。没想到岳飞死的这么屈辱。

第59集 偏南东南

议和议和,还是议和。宋孝宗宋理宗不过一颗历史的尘埃。这个朝廷都不配有文天祥这样的忠臣。

第60集 东京梦华

这一集主要讲宋朝的经济

宋朝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经济最繁荣的国家。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详细刻画了宋朝昔日繁华。

达到经济鼎盛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常年打仗,朝廷如此懦弱无能,经济还能这么繁荣。好像没有怎么分析。

第61集 宋代新儒学

张载 (横渠四句)

周敦颐 (爱莲说)

程颐程颢

朱熹

陆九渊

程朱理学,知识盲区,听得一知半解啊,没文化了。

第62集 宋代文化

这一集主要讲宋词,泛泛而谈,感觉略无聊。

第63集 契丹兴起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创契丹文字,草原上建城都,改世选制为家天下的世袭制。

辽太宗 耶律德光

建立昙花一现的大辽王朝

萧太后×韩德让

澶渊之盟

大辽迎来鼎盛时期

 2 ) 非常适合当做课外辅导教材的纪录片“中国通史”

终于将100集的“中国通史”全部看完了。从去年夏天到今年春天,断断续续、拖拖拉拉地追,甚至有种错觉自己似乎永远都看不完了,但到底还是迎来了最后一集。

很感谢央视做了这么一档历史纪录片,让我可以直观地纵览从夏朝到清朝上下5000年的历史。

千百年后作为后人的我们其实很难仅凭一个历史事件来评断某个人的对与错,某个时代的对与错,因为人性是复杂的,历史更是复杂的,有太多背后的故事已为时间的尘埃所覆盖,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假,不应轻易评判。前人的人生与生活在岁月涤淘锤炼下熔铸成一面镜子,折射出审慎的光芒。故人书写历史,今人以史为鉴,从这反复轮回的历史中提取经验吸取教训。 在

这100集的历史纪录片中,我们看了太多王朝的更迭,也看到太多的盛衰转替。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一个人是身不由己地随波逐流,还是坚定不移地迎头击浪,这个选择固然有被裹挟的无可奈何,但也可以由百折不挠宁死不屈的坚强意志来决定,说到底是对人们高贵品格的一种考验与历练吧。

整部纪录片我最爱“魏晋风骨”这一集,它让我看到了最纯粹的文人精神,不畏强权、不惧死亡,活着就要对得起自己的本心,即使赴死也是那般潇洒从容,风度翩翩。这种已达到顶峰的精神境界,我想,就是所谓的风骨气节吧。

其实这样的风骨气节贯穿于中国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辉煌强盛时海纳百川表现出无比开阔的胸襟,衰弱失败时也同样不曾折下背脊丧失斗志,反抗与不屈的精神从来没有消失过。无论盛衰交替沧海桑田世事变幻几何,这片华夏大地的活力生生不息,并至今都在为它璀璨的历史添上一笔笔厚重却斑斓的色彩。

人生匆匆数十载何其短暂,我的人生较之宏大的历史不过沧海一粟,其实从这个角度来看,些微利害得失实在不必看得太重。虽然我只是个小人物,但也同样可以从历史上那些名人的故事里吸取生命的真谛,简单地活着,忠于本心,才能过得轻松纯粹快乐无愧。

以史为鉴,以人为镜,这就是一部历史纪录片带给人的最大益处。

其实我还真是挺有冲动想立刻将这100集再从头看上一遍,不过更大的可能性是等我的女儿长大一些后同她一道重温这部精良之作。它非常适合作为一部历史科普片给孩子普及我们的历史,有趣有意义,还能了解很多历史知识,真正的寓教于乐,老少咸宜,亲子一起看最最好了。

 3 ) 《中国通史》笔记(一):史前夏商周秦汉

(内容主要来自纪录片台本和百度百科)

目录:史前夏商周秦汉第一集 中华道路 第二集 中华先祖 第三集 农业起源 第四集 文明起源 第五集 邦国时代 第六集 夏王朝觅踪 第七集 殷商兴亡 第八集 商代文明 第九集 武王克商 第十集 周公摄政 第十一集 周王室的衰落 第十二集 春秋争霸 第十三集 孔子 第十四集 列国变法 第十五集 战国七雄 第十六集 诸子百家 第十七集 秦国崛起 第十八集 秦始皇统一中国 第十九集 楚汉战争 第二十集 郡国并行 第二十一集 文景之治 第二十二集 汉武帝 第二十三集 两汉经学 第二十四集 昭宣政治 第二十五集 王莽改制 第二十六集 光武中兴 第二十七集 丝绸之路 第二十八集 清议与党锢 第二十九集 黄巾起义

第一集 中华道路 儒释道,以礼治国、依法治国,丝绸之路(汉张骞出使西域)、海上丝绸之路(明郑和下西洋),大一统的中华民族 第二集 中华祖先 人类起源(古猿-直立人-古人),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食物采集者 第三集 农业起源 新石器时代,食物生产者,南方的稻作农业(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北方的粟作农业(磁山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兴隆洼文化),粟/稷/粱/谷子/禾/小米(后逐渐被由两河流域传入的小麦取代,良莠不齐,良指谷子,莠指与谷子类似的狗尾巴草),作物和家畜的驯化(五谷六畜:稻、黍(黄米)、稷(小米)、麦、菽(大豆),猪牛羊狗马鸡) 第四集 文明起源(五六千年以前) 中华上下五千年:五千年以前的黄帝时代开始 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文化:辽河、黄河、长江 辽河流域: 辽宁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祭祀中心,三环石坛,玉猪龙、玉龙 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红山文化:居住场所,祭祀中心往往远离居住场所 黄河流域: 河南三门峡市仰韶文化:彩陶 长江流域: 湖南城头山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古城邑 安徽含山县凌家滩文化:玉敛葬,玉猪、玉人、钻石八卦图玉版 浙江杭州良渚文化:精美玉器,玉琮(内圆外方,神人兽面纹)神权象征,玉钺军权象征,莫角山良渚古城 第五集 邦国林立(四千年以前) 邦国时代: 湖北天门石家河文化:华夏集团入侵苗蛮集团而灭,尧伐三苗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帝尧之都,古观象台,圭表;石峁入侵? 陕西神木石古峁城 浙江杭州良渚:覆灭于洪水? 四千年以前因为气候环境变化、外族入侵等,诸多中原周边文化走向衰落,而以中原地区为依托覆盖广大地区的核心文化迅速崛起,中国文化从满天星斗走向多元一体 河南二里头遗址:BC1900~BC1600,夏朝在此建立,成为一个广域的王权国家 第六集 夏王朝觅踪(BC2070~BC1600) 大禹治水,建立夏王朝,夏启继位公天下变家天下,太康失国、后羿(东夷部落)代夏、少康中兴,商汤灭夏桀 缺少文字记载,夏王朝的存在成谜 夏朝文字:陶器上单个符文,贵州荔波水族的水书与夏文字相似 河南二里头遗址:夏中晚期都城 河南新密新砦(zhai)遗址:夏中期都城 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夏初期禹都阳城遗址 第七集 殷商兴亡(BC1600~BC1064) 商汤灭夏 青铜文明,鼎为礼器国家政权的象征 伊尹:开国功臣,第一贤相,厨圣,烹调之圣,伊尹放太甲 盘庚:BC1300盘庚迁殷 殷墟遗址:河南安阳小屯村,20世纪十大考古发现,大量甲骨文、青铜器、玉器出土,第一个有文献记载且被考古和文字证实的都城遗址,让商朝成为有文字可查的信史 武丁:武丁盛世 妇好:武丁妻子,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政治家,军事家 商纣王帝辛:建行都于朝歌(河南鹤壁市淇县),牧野兵败(临阵倒戈出于此),自焚于鹿台 比干:帝辛叔叔,以死谏君被称为天下第一仁 周文王姬昌:据传被囚期间著群经之首《周易》 周武王姬发:武王伐纣 姜子牙,百家宗师 第八集 商代文明 甲骨文的发现:龟甲、兽骨(牛肩胛骨),最初被当做一味中药药材“龙骨”,20世纪初逐渐被认识并开始研究,使商朝历史传说变为现实。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甲骨文的文字都与占卜祭祀相关 农业、畜牧业、商业发展:五谷六畜,水路陆路交通发展,对外贸易,以贝为币 历法完备: 酒文化已经形成 青铜器:高峰,祭祀用,多作礼器和乐器(礼乐文化),最大青铜器司母戊鼎 玉器:玉美观、细腻、温润、坚硬、纯正,美德与权贵身份的象征,玉文化逐渐形成 瓷器:白陶 第九集 武王克商 陕西宝鸡岐山县:西周都城周原 周文王姬昌:凤鸣岐山,文王拉车八百步周朝天下八百年 姜子牙:姜太公、吕尚 周武王姬发:孟津观兵 牧野之战:BC1046,河南卫辉 纣王:东夷之乱,商顾此失彼 由周而使,天命观的政治化,小邦周代大邑商,天命与革命,授权与收权,强调以德配天敬德保民 第十集 周公摄政 周公旦:周武王弟弟,周公辅成王,元圣(天下第一圣人) 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姜子牙-齐,周公儿子伯禽-鲁(封国都城曲阜,周礼尽在鲁矣),燕, 宗法制:长子继承制,王权与族权结合,家国同构 周礼:周朝的行为礼仪和道德规范,明贵贱辨等列,礼德相伴,礼乐文明 营建东都洛邑(也称成周,今河南洛阳;西都镐京,又宗周,今陕西西安) 第十一集 周王室的衰落 周穆王:西征戎狄与其交恶,东征西伐(周穆王见西王母) 周夷王:靠诸侯上位,周天子失礼之始 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遭驱逐(BC 841年,称作共和元年,也就是从这一年起,我国历史开始有了准确的年代可以查考),此后周王权真空14年(共和执政14年) 周宣王:宣王中兴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BC771年,申侯与戎狄毁镐京灭西周 周平王:BC770年迁都洛邑,建东周 第十二集 春秋争霸 春秋:BC770~BC476年,尊王攘夷,诸侯兼并 春秋五霸:齐桓公 宋襄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 齐桓公:第一位春秋霸主,公子小白与管仲,尊王攘夷,葵丘会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停尸不顾束甲相攻 晋文公:重耳,介子推,城濮之战(晋楚,退避三舍),践土之盟 楚庄王:楚国蛮夷之地逐渐被中原文化同化,华夏文明二元耦合的结构形成(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鸣惊人,晋楚争霸(邲之战,鄢陵之战) 第十三集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恪守周礼,提倡仁爱、仁义礼智信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苛政猛于虎 周游列国 东西南北之人 政治理念:重振君权,爱义忘利,德政惠民,轻徭薄赋 广开私学: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执道而行,不畏其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第十四集 列国变法 战国:BC476~BC221,富国强兵,兼并天下,平一宇内 战国七雄:齐楚燕秦赵魏韩 礼崩乐坏,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王室衰微,各国君权旁落,卿大夫篡权(赵魏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士阶级崛起 士无定主君无定臣 稷下学宫: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位于齐国国都临淄稷门附近,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 魏国:李悝、吴起、庞涓 燕国:郭隗、苏秦、乐毅 齐国:邹忌、田忌、孙膑、田单 赵国:廉颇、赵括 秦国:商鞅、张仪、白起 楚国:吴起 李悝:李悝变法,经济上奖励耕战、尽地力、善平籴,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度、食有劳而禄有功,法制上制定《法经》、奖罚分明,军事上武卒制(吴起)。李俚变法不仅揭开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序幕,而且在魏国首先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农经济制,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 吴起:吴起一生历侍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二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夺淫者之禄田以来四方之士,史称“吴起变法”,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杀吴起。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 商鞅:在魏国时深受李悝、吴起影响,后投奔秦国主持商鞅变法 战国变法运动,绵延一百多年,极大地改变了社会面貌,其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史无前例。变法中形成了中国之后两千年的国家机器、经济结构和法律制度的雏形,虽然历经政权交替、朝代更迭,以君主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体制一直统治着中华大地 第十五集 战国七雄 铁器时代:春秋开始 户籍制度按户征兵 车兵让位于步兵骑兵(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武器、战争形态、军事思想大发展 孙武:孙子兵法 孙膑:在魏国遭庞涓陷害,后投奔齐国,与齐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减灶之计),庞涓战死,魏国实力从此大减,《孙膑兵法》 鬼谷子:王氏,名诩,著名谋略家、纵横家的鼻祖,兵法集大成者,因隐居在云梦山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常入山静修,他被上天赐予通天彻地的智慧,深谙自然之规律,天道之奥妙,被后世尊为“谋圣”。孙膑庞涓张仪苏秦的老师。 张仪:连横,游说六国入秦 苏秦:合纵六国抗秦,六国之相,弱齐扶燕(离间齐赵,合纵攻秦,说齐灭宋,五国攻齐) 乐毅:统帅五国联军伐齐 田单:五国伐齐时,火牛阵大败燕军 长平之战:秦白起,赵廉颇、赵括(纸上谈兵)。晋阳之围,悬釜而炊;长平之战,血流漂橹/卤(意为“盾牌”)”。秦国从此势不可挡,统一进程加快 第十六集 诸子百家 轴心时代 稷下学宫 孟子:亚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墨子:墨家,兼爱非攻;科圣,唯物始祖 老子:道家,老子骑牛紫气东来,无为而不为,道法自然,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庄子:道家,精神自由无用之用,庄周梦蝶 名家:惠施~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公孙龙~白马非马 邹衍:阴阳家,邹衍吹律,阴阳五行五德终始 荀子:儒家,后圣,性恶论,礼法并施(学生韩非李斯是法家代表人物) 法家:李悝吴起商鞅韩非李斯,富国强兵以法治国 第十七集 秦国崛起 秦襄公立国:BC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从镐京迁都洛邑而受封于被西戎占据的岐山一带。秦地封闭落后,秦人崇武尚勇,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之国 秦穆公:BC659年,百里奚、骞叔辅助,大败西戎,与晋国交战,开拓秦地至黄河以西。之后秦国内大乱,BC5世纪魏国夺回河西之地。 秦孝公:BC362继位,广招贤才,重用商鞅。商鞅提出以霸道为核心的强国之术,主张变法。商鞅立木取信,表明变法决心与信用,在秦孝公支持下掀开十年变法的序幕。 商鞅变法: 军事:以爵制改革为中心,以军功记爵位,刑法严明,奖励农战 土地改革:名田制,抑制百业,征收户口税,强制实行小家庭制 法治:轻罪重罚,严峻刑法,以法治国,以达到“以刑去刑”的道德理想主义;什伍制,告讦连坐制。 秦孝公12年,从乐阳迁都咸阳,商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开启二次变法。推行郡县制,扩大亩积,统一度量衡(商鞅方升,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记载了容积的计算方法),开征人头税,考核官员和用于通关的身份凭证(湖南龙山县里耶秦简)。 结果: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通过“赏厚而信,刑重而必”的商鞅新法,秦建立起完备的军事制度、征兵制度和武器制度,打造出一支骁勇善战、锐不可当的秦军。 商鞅变法使秦国向着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国家转变,所谓千百年之法皆商鞅之法,皆秦法。变法奠定了历朝历代乃至现代地方行政制度、人口管理和土地管理模式的基础。 变法虽然使秦国强大起来,但铁血统治也使秦国笼罩着恐怖气息,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惠文公上位,旧势力报复商鞅,终被车裂。 秦成功的原因,吸取他国变法经验,有国君长期坚定支持。 公元前221年,商鞅变法后138年,凭借着秦法和强大的秦军,秦始皇一统六合。 第十八集 秦始皇统一中国 秦:BC221-207,秦王朝只存在了短短的15年,而他所主持设计的皇帝制度,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嬴政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后回到秦国。前247年继承王位,时年十三岁。前238年,平定长信侯嫪毐的叛乱,之后又除掉权臣吕不韦,开始独揽大政。重用李斯、王翦等人,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秦统一六国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遂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自称“始皇帝”。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但是到了晚年,秦始皇求仙梦想长生,苛政虐民,扼杀民智,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 秦始皇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郑国渠:韩国派间谍郑国游说秦始皇在关中平原开凿水渠,意在消耗秦国力以阻碍秦进攻步伐。嬴政知道后下《逐客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令》: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重用李斯:郑国事件后秦王嬴政开始重用尉缭、李斯等六国客卿,李斯建议对六国采取离间、暗杀与战争相结合的策略,派遣雄辩之士暗中出使六国,以黄金、珠宝拉拢诸侯名士、大臣,离间君臣关系,如遭拒绝,就派刺客进行暗杀,秦军紧随其后进行武装占领,这一计策果然奏效,日益削弱的六国更加混乱不堪。 灭六国:BC230年,秦军一举灭韩国,揭开统一六国的序幕,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率兵攻破赵国国都邯郸,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国,公元前223年灭楚国,公元前222年灭燕国,公元前221年,秦攻灭六国最后一个堡垒齐国,这一年,嬴政三十八岁,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秦先后灭东方六国,结束了数百年来诸侯分立,割据混战,生民涂炭的局面,统一了中国。 开疆拓土: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征服岭南公元前215年,嬴政命将军蒙恬率真30万秦军北击匈奴,一举收复河套地区。次年秋,蒙恬率军北渡黄河,将匈奴赶出阴山。嬴政对东南、岭南、西南以及北方等边远地区的持续开拓,建立起一个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至东海及朝鲜,北起阴山及辽东,南至今越南北部的统一的民族的大国。 修长城:燕、赵、秦长城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绵延五千余公里,号称万里长城,对巩固秦国北方边地发挥了重要作用,两千多年来,长城有效地防范了北方游牧民族对内地居民的侵扰 秦直道:直道从都城咸阳开始,向北直达内蒙古九原,长约700多里,路面平均宽20米,最宽处达60米,直道是秦始皇为攻防匈奴,令大将蒙恬率数十万士兵、百姓修筑而成,是一条重要的军事道路。 驰道:以洛阳为中心,修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邮驿系统 郡县制:秦在全国推行的郡县制分为两级行政体制,分设主管行政、军事和监察的长官,郡行政长官称郡守,军事长官称郡尉,检察官称郡监,郡下设县,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为行政长官,同时高县尉主管军事,县丞为行政副长官,郡县长官均由朝廷任免,不能世袭,县下设乡、亭,乡下设里,乡和里是行政机构,亭为治安组织,皇帝和中央通过严格的文书制度将中央的政策、法规推向全国,并及时掌握地方的治政情况和动向。 三公九卿制:国家军政大事,通常由公卿大臣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做出裁决,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秦始皇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官僚制,确实使皇帝的统治可以直接贯彻到每一个人,废除了贵族的世袭制,选拔官吏来管理百姓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文化的控制,为中央集权服务 书同文 统一度量衡 统一币制 如果说版图疆域的空前拓展与统一是秦始皇完成一统中国大业的第一步,那么统一文化和经济则是他为统一大业迈出的第二步,只有迈出了这一步才可以称得上真正的统一,才能建立起一有稳定根基的统一的中华帝国。 秦灭:BC210年,秦始皇死于第五次巡游的路上,赵高胁迫李斯伪造遗招,立胡亥为太子,赐死扶苏和将军蒙恬,胡亥回到咸阳后即皇位,为秦二世。BC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掀起反秦起义浪潮。BC207年 ,赵高逼迫秦二世自杀,立二世侄子子婴去皇帝号,改称秦王,子婴杀死赵高,次年十月,刘邦率领的起义军攻陷武关(今陕西丹凤县东),秦王子婴投降,秦始皇一手缔造,盛极一时的大秦帝国,仅仅经历了十五个春秋,便轰然倾覆。 灭亡原因:秦的统一它是结束了周以来的长期战乱,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那么这个历史过程是历史一个发展的趋势,但是我们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当时秦的统一它是用的军事征服,就是暴力征服,那这样它并没有考虑到,各国各地具体的民意,他把大量的人力不是用在发展经济上,而是用在了大兴土木上,比如他修长城,修直道,修驰道,还有修阿房宫、骊山墓 后世影响: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仅从疆域上,更是从文化上,民族心理上铸就了中华民族这个东方大国的不可撼动的牢固根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统一以后建立了整套的制度,两千年都动不了,这个统一国家,这个制度,包括中国需要统一国家这个观念,就因此以后就固定下来。 第十九集 楚汉争霸 楚汉争霸:BC206~BC202年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泗水郡下相县(今江苏省宿迁市)人。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项羽少时学书、剑皆无所成,然胸怀反秦大志。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九月,随项梁起兵会稽(治今江苏苏州),响应陈胜、吴广起义。陈胜死后,又领导反秦武装主力,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秦将章邯击赵时,奉怀王之命,以次将随上将军宋义率军救赵,因宋义行至安阳后按兵不动,遂于帐中斩之,然后亲自领兵救巨鹿,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主力。随后招降章邯,坑杀秦卒二十万,进军关中。时刘邦已先据咸阳,谋臣范增力劝项羽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未能实现,与刘邦暂时达成和解,遂屠咸阳,杀秦王子婴,烧秦宫室,掳掠货宝。公元前206年二月,分封诸侯,以刘邦为汉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不久,田荣、陈余于齐、赵等地举兵反楚,刘邦乘机平定三秦,进逼西楚,楚汉之争随之爆发。项羽虽于战争前期取得胜利,但因分封诸侯,内部矛盾重重,加以战略决策失宜,军事形势日益不利,终被围困垓下,夜闻楚歌四起,以为汉军已得楚地,遂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 刘邦(前256年/前247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人(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早年不事生产。秦朝建立后,出任沛县泗水亭长。后因释放刑徒,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义后,集合三千子弟响应,攻占沛县,自称沛公,投奔反秦义军首领项梁,任砀郡长,受封武安侯。秦二世三年(前207年)率军进驻灞上,接受秦王子婴投降,废除秦朝苛法,约法三章。鸿门宴之后,受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及汉中一带。他能够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积极整合反对西楚霸王项羽的力量,最终击杀项羽,于汉五年(前202年)赢得楚汉之争,统一天下。即位于定陶氾水北岸,王朝因刘邦的汉王封号而称汉朝,初都洛阳,后迁长安,刘邦,即开国皇帝汉高祖。 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楚汉战争:BC206~BC202 项羽: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九战九胜,歼灭秦军主力 鸿门宴:范增,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妇人之仁 彭城之战: 鸿沟之约:楚河汉界,位于今河南郑州 垓下之围: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沱河北岸,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垓下歌》 刘邦:萧何、张良、韩信(萧何月下追韩信,国士无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斩白蛇起义 入关灭秦:约法三章 鸿门宴:樊哙,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东出汉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第二十集 郡国并行 西汉:BC202~8年,汉承秦制 汉初郡国并行 郡国并行:函谷关为界,以首都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十五郡,采用全面郡县制。函谷关以东的广大关东地区全部分配给七个异姓诸侯王,诸侯国虽然接受汉王朝的统一管理,但拥有很大的行政、司法、军事权,是一个高度自治的独立王国(丹书铁券:7位异姓诸侯王,丹书铁券一分为二,由皇帝和受封者各执一半,这七个异姓诸侯王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 汉初裂土分封的原因:秦汉之际,各大军事集团并立,逐鹿中原。刘邦必须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七个异姓诸侯王在当时均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是刘邦必须争取的盟友和辅佐。裂土分封,不仅是刘邦争取他们的手段,也是他们拥戴刘邦对抗项羽的前提。 铲除异姓王 BC202~BC195年,七八年的时间刘邦的主要精力就用在了铲除异姓诸侯王上,臧荼、韩信、彭越、英布被杀掉,张敖被废为列侯,韩王信逃到了匈奴,仅留下一个势力最小的长沙王吴芮。与此同时,刘邦企图以血缘关系来维系王朝,陆续分封齐王刘肥、吴王刘濞、代王刘恒等刘姓子弟为王。 白马之盟:非刘氏为王者,天下共击之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 吕后:吕雉早年嫁给泗水亭长刘邦,生下刘盈和鲁元公主。刘邦即位后,吕雉参与诛杀韩信、彭越。BC195年汉惠帝刘盈即位后,她被尊为皇太后,成为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惠帝为人善良柔弱,在位期间朝政实际上掌握在性格强悍的吕后手中。 BC188年汉惠帝刘盈忧郁病逝,吕雉立太子刘恭为帝,自己临朝称制,行使皇帝职权,朝廷号令一概出自太后,为中国太后专政的第一人。吕后在位期间,大封吕氏族人为王,后废了刘恭的帝位,并暗中杀了他,改立常山王刘义为皇帝,改名叫刘弘。BC180年吕后刚刚死去,齐王刘襄即联合刘姓诸侯王起兵反吕。太尉周勃、丞相陈平与朱虚侯刘章设下计策,夺取南北军,诛灭吕氏,废掉刘弘,迎立刘邦中子代王刘恒是为汉文帝。 削藩:铲除同姓诸侯王 汉文帝BC180~BC157 贾谊《治安策》: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晁错。 汉景帝BC157~BC141 BC154年景帝采纳晁错《削藩策》削藩建议,引发吴楚七国之乱。景帝杀晁错,周亚夫率兵三个月平定叛乱。之后景帝众建诸侯,同时改革官秩,任用王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降低官员级别,改丞相为相,减省吏员,以和中央官区别,诸侯不得治民。诸侯王权力大大削弱,中央集权显著增强。 汉武帝BC141~BC87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所谓推恩,就是诸侯王可以将皇帝的恩泽推广到自己的子孙,就是把皇帝分封给他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孙为列侯。推恩令一下,诸侯王的封地化整为零,变大为小,其势力进一步削弱了。汉武帝决心做最后的整顿,特意颁布左官律和附益法。前者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后者限制士人、官僚与诸王交游。从此,诸侯王惟得衣食租税,不得参与国政,已与一般富豪无异。分封制终于名存实亡,扰攘百余年的诸侯王问题至此得以基本解决,郡国并行也告结束。 第二十一集 文景之治 湖南长沙马王堆墓:素纱褝衣-湖南博物馆镇馆之宝 汉初六十余年,黄老之学成为治国指导思想。自刘邦、吕后至文帝、景帝皆轻徭薄赋、鼓励农桑、与民休息、无为而治,这使得秦末以来残破的社会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发展,出现了中国帝制时代的第一个太平盛世——文景之治。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淮书》载:“汉兴七十余年间,国家无事。……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汉书・景帝纪》:“汉兴,扫除繁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汉文帝:仁厚爱民,勤俭 轻徭薄赋:第一年,颁布了养老令,给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发放米、肉、布帛等物品,让地方官按时慰问,同时下令郡国不要搜罗奇珍异宝上贡朝廷。课农桑并亲为表率。 减轻刑罚:废除‘收孥相坐律令’,‘诽谤妖言’‘祝诅上(即诅咒皇帝)罪’,废除了由来已久的肉刑 厉行节俭:汉文帝的节俭是非常少见的,他在位二十多年宫室苑囿没有新建,衣服车马也是久不更新。为了纠正当时的厚葬风气,他临终前遗诏薄葬。 军事上:对于削藩有着种种顾虑。虽然,这种姑息最终酿成了景帝时代的七国之乱,但在当时削藩显然还为时过早。文帝统治始终把稳定放在了第一位,内政如此外交也是一样,匈奴人屡屡撕毁和亲之约,入侵边境。文帝怕刀兵再起,百姓遭受战争之苦,下令严守边塞,不发兵追击。安抚南越。 评价:汉文帝是个宽厚的皇帝,但也是个颇有手腕的政治家,他所有措施都旨在巩固政权。文帝刚从代国进京登基入未央宫,就拜亲信宋昌为卫将军,掌管南北两军把军权控制在自己手里,又大封拥立自己的功臣,展示自己的谦逊态度,使功臣集团安心。看时机合适又让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国去,罢免绛侯周勃的相位以抑制功臣集团的势力。并先后平定了济北王刘兴居和淮南王刘长的谋反。 汉景帝 削藩:平定七国之乱 治国:景帝继承了父亲的政策,清静无为、轻徭薄赋,减轻刑罚 第二十二集 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十六岁继承皇位,在位五十四年(BC141~BC87),功业甚多:对内,为加强中央集权,颁行推恩令,又制订左官律和附益法,严格禁止诸侯王参与政事;不拘一格录用人才,提拔有才能的士人为侍从,以备顾问;裁抑丞相职权,依靠亲信和近臣参与决策,从而形成内朝(中朝)和外朝的政治体制;设十三州刺史部,加强对郡国的控制;为解决财政困难,改革币制,禁止郡国铸钱,又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制度;颁布算缗、告缗令,向商人征收重税;建立正规的察举制度,令郡国举孝廉及秀才、贤良方正等;实行尊崇儒术的文化政策,设五经博士,在京师长安兴建太学,又令郡国皆立学官。对外,派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迫其远徙漠北;命张骞出使西域,沟通汉与西域各族联系;又征服闽越、东瓯、南越、卫氏朝鲜,经营西南夷,在其地设置郡县。 刘彻迷信神仙,热衷于封禅和郊祀,曾多次巡游各地,挥霍无度。在位晚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关东流民达二百万,农民起义频繁。宫廷发生“巫蛊之祸”,导致太子刘据自杀。征和四年(前89年)下轮台诏,拒绝桑弘羊募民屯田轮台的建议。后元二年(前87年),刘彻驾崩,享年七十岁 改革易制: 继位之初刘彻任用窦婴、田蚡、赵绾、王臧等提倡儒学改革,受到墨守黄老之学的太皇太后窦太后的阻挠。BC135年,窦太皇太后去世,重申尊崇儒术,第二次举贤良文学,丞相田蚡“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录取数百名儒者,后来儒生公孙弘又做了丞相,引领天下学子竞相习儒。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北击匈奴: 白登山之围:BC200刘邦被四十万匈奴兵围困七天七夜,之后汉对匈奴一直采用和亲等怀柔政策。 BC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共击匈奴。 BC129年卫青龙城之战,取得汉对匈奴的首胜 BC123年漠南之战,未满十八岁的霍去病主动请缨,亲率八百骑兵在茫茫大漠里奔驰数百里寻找敌人踪迹。结果,他独创的长途奔袭遭遇战首战告捷,斩敌两千余人,霍去病也成为汉军楷模。 BC121年河西之战,霍去病驱匈奴于千里之外,将河西走廊纳入汉朝版图 设河西四郡:武帝在这里先后设置了武威、九泉、张掖、敦煌四郡。匈奴接连丢掉焉支、祁连二山十分背痛,他们唱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其后大量匈奴兵投降汉朝,匈奴国遭到毁灭性打击,从此河西走廊无匈奴踪迹 BC119年漠北之战,卫青、霍去病双双取得大捷,共消灭匈奴将近九万人,霍去病封狼居胥山,临翰海(今俄罗斯境内贝加尔湖)而还。漠北匈奴主力丧失殆尽,残兵败将远遁逃命不敢再战。 不幸的是漠北战役仅仅两年以后霍去病病逝,年仅二十四岁。十年后,大将军卫青亦去世。 五征车师,汉最终控制西域门户,开通丝绸之路。 苏武出使匈奴:BC100汉武帝派苏武前去游说接受匈奴臣服,不料匈奴发生宫廷政变,苏武被匈奴扣押,成为人质。苏武在荒无人烟的北海度过了漫长的19个春秋,公元前81年汉匈和亲,苏武终于全节而归,而匈奴对汉也不再构成威胁。 汉武帝用兵匈奴四十年,在中原文化取得强势地位的背景下,西汉君臣上下形成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强烈国家意识。汉武帝的开疆拓土,他基本上奠定了中国后来的一个版图的基础。 汉武帝有着伟大而传奇的一生,他显扬儒学、求访贤良、举用贤俊茂才,让他们成为国家建功立业,他兴设太学、整治礼仪、改颁历法、协和韵律,确立了影响后世的德以扬善、刑以惩恶、德刑并用的汉家制度。他戡定外患、开拓疆域,建立了强大的帝国,但他的一生也备受争议,直到清代还有人指责他穷兵黩武、征伐不休,到武帝末年全国户口减半,国家濒临灭亡的边缘。 武帝原计划是让他的继任者太子刘据接班后来完成对外征兆向对内恢复生产的转变。但在武帝暮年发生的太子废立事件和全国百姓蜂起造反,把国家推到了土崩的边缘。武帝意识到,政策的转变已经等不到下一代了,必须提前改弦更张。BC89年,武帝颁布了轮台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罪己诏, 深刻反省和检讨自己多年来所犯的错误,同时提出国家政策的全面转变,举其要者,政治上从严刑峻法转向宽松温和;经济上从垄断财利转向发展农业;对外关系上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对于广大百姓而言,从重负繁役转向轻徭薄赋。从颁布轮台罪己诏到发布遗诏相隔仅短短两年,岁月峥嵘给予武帝纠正错误的时间真是太短太短。 第二十三集 两汉经学 勒石刻经、树碑垂范拥有不可比拟的尊崇的政治地位,匹夫而为万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从孔子到儒学再到经学,这一切均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命运,而提起经学就必须从两汉说起。 六经 在汉代由周公和孔子留下的儒家旧典演化为六经即《易》、《书》、《诗》、《礼》《乐》、《春秋》。可是汉初时《乐》已完全消失,就连《书》都很难找寻。《书》即《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着从尧舜禹到东周约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为保存儒家经典,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朝廷下令,把经过官方审定的经书用隶体的书写形式刊刻在四十八块石碑上作为读书人的标准教材,这就是东汉著名的经学家蔡邕书写的熹平石经,今天熹平石经一部分存放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另一部分则收藏在上海博物馆。 刘邦祀鲁 汉初除墨家已在秦末衰微,先秦时期活跃在政治、文化舞台的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各种学说在汉初并立,尤其是儒家在经过秦朝的压制后急欲重振。在汉初,儒家虽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道家的无为思想显然更符合当时的社会条件,因而占有主导地位,但汉代道家,它已经不是完全地像先秦的道家一样,它是无为而无不为,它是一种积极的有为。汉武帝执政初汉朝既有治儒家的博士也有治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博士。各种学说都想要成为汉朝思想的主流,它们之间发生了很多争论。 到汉武帝时在无为而治统治思想指导下的帝国政治已经出现了若干危机,在统治思想上逐渐摆脱黄老学说转向积极有为的儒家学说,成为汉代统治者一个必然的选择。公元前140年,汉武帝采纳丞相卫绾的奏议,凡是学习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学说的人不得被推选做官,这意味着法家、纵横家的思想被摒弃。公元前136年,汉武帝下令置《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儒家的各门经学在官府中更加完备。一年后窦太后去世,汉武帝得以大张旗鼓地重用儒生。 董仲舒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观、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董仲舒是汉代经学的奠基人,儒学转变为经学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成为两千多年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思想。 董仲舒与汉武帝三策三答,董在《天人三策》中董仲舒提出的影响最重要的建议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六艺使读书人必备的六种才能,他强调要用孔子儒学,统一天下的思想,汉武帝听取后,将不治儒学《五经》的太常博士一律罢黜,优礼延揽数百位儒生,这便是对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影响至深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还第一次提出了立太学以教于国的主张,就是要通过国家办学的方式,培养接受儒家经学教育的人才,使经学所倡导的政治理论更好的得以实践。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但真正作为官立学校蓬勃发展起来却是始于汉武帝,也正是由此开始适应不同年龄的学堂也在全国各地风起云涌地发展起来。 公孙弘 公孙弘同样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从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被破格提拔,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任命为丞相的经师。公孙弘的才干以实用著称,他的政治思想具有明显的儒法合流的倾向,认为法不远义、和不远礼。他将董仲舒的建议付诸实施,向汉武帝建议建立学校制度,以儒家经典为太学教育的统一教材,开设经艺考试,为各级部门提供官吏人才,这就把经学与利禄之学联系起来,为经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谶纬: 经学也成为谶纬化的儒学,谶与纬作为神学预言在实质上没有多大区别,汉代经学地位提高就产生了傍依、比附经义的纬书,用谶纬解经也就开启了经学神秘化和庸俗化的大门。 通经致用: 不过,两汉经学最重要的特点是通经致用,他们广泛融合汲取各家所长以此丰富经学,并致力于王朝的治理。经学家用阴阳五行理论改造先秦儒学,创造出阴阳灾异论借以限制皇权,规范帝王行为,他们认为皇帝的行为符合天道,天会出现祥瑞予以褒扬,如不符合天道,天就会降下灾异做出警示。 天命、天子: 儒家有它的批判的精神,它这个批判的精神就是对它所建构的政治要有一套反馈系统,那么天人关系是一个最难理解,也是一个最后的一个反馈系统,假如你这整个政局不能够进入常轨,那天要受天谴,它先有这个警告你,先有灾异,那么如果你一直不受警告,那你的天命就会丧失了。 天子作为皇帝的专称,就是这时经学家的一个创造。 大一统: 春秋“大一统”理论实际上也是汉代经学家们的一个创建,是经师们从儒家经典《春秋》中推演出的概念。大的意思是重视、尊重,一统的意思是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天子,正如《汉书.王吉传》所说,《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这种以道统为核心的政治伦理强化了中央集权的权威,对两千多年来中国及东亚社会的影响既巨且深 三纲五常: 在董仲舒提出以仁德礼义为主刑罚为辅的治国方针以后,汉代经学家创造出了另一个重要理论三纲五常。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虽然三纲五常联用来自用宋代的朱熹,但是对这些观念的论述汉儒已十分明晰,三纲五常是以规范秩序为核心的社会伦理,两千多年来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在董仲舒提出以仁德礼义为主刑罚为辅的治国方针以后,汉代经学家创造出了另一个重要理论三纲五常。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虽然三纲五常联用来自用宋代的朱熹,但是对这些观念的论述汉儒已十分明晰,三纲五常是以规范秩序为核心的社会伦理,两千多年来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今文经与古文经 经学虽然在武帝以后得到了蓬勃发展,但也并非一帆风顺。汉代的经学又分为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今文经一般指用汉代隶书写就被列为官学系统的儒家经书,然后从西汉末期开始,今文经学收到了古文经学的挑战。古文经是指未得立于中央官学的或藏于皇家密室或流传于民间的儒家经书,并以尊崇周公来压制今文经,对孔子崇拜,这在某种程度上古文经的兴起制止了今文经学,把经学神圣化的趋势。到东汉后期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呈并列状态。与此同时有识之士开始不再纠缠于争论而是兼治今、古文经学,在融合中寻求发展。东汉后期,经学大师郑玄,他力求融合今文经与古文经,遍注儒家经典,经学也就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显然,尽管经学脱胎于儒学,但其文化渊源的多重性似乎暗合了《易经.系辞》,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所讲的道理。经学从道家学说中化用了道德概念,道,被社会化和实用化,使无为变成无不为,与民休息变成了积极进取;经学借用了法家的国家学说,弥补了自身对君主权威与国家制度认知的缺失;经学从墨家汲取的天德、天意、小康与大同等理论用来为皇权的合理性进行辩护,用来作为对理想社会的设定,到了现在经学的某些理论还有其独到的影响。 儒学与经学的区别: 儒学和经学是有差别的,儒学它原来是一种社会学说和诸子百家这种学说是一致的,但是它被汉代政府采用以后它变成了一种政治学说,变成了一种经世治邦的一种学问,这就是儒学向经学的一种演化,经学不是完全照搬一些传统儒学的一些东西,它吸收了百家学说的各自的一些优点,经学的内容比儒学要更为丰富。 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他曾经批评儒家博而寡要,也许司马谈错了,他指出的儒家的缺点恰恰是其优点。儒家的博可以让他像海绵一样广泛吸取各家所长,寡要即缺乏重点,这样儒家便不会固步自封、抱残守缺,而能与时俱进、发扬光大,也正因为此,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社会,经学的影响是其他学说无法比拟的。取得独尊地位的经学虽然有过神圣化、庸俗化的倾向,虽然也有诛心一样的道德强制,但是它强烈的现实关怀、经世致用的特征、自我批判的精神,彰显了其学术流派的本质,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正面的作用。

第二十四集 昭宣政治 巫蛊之祸:BC91年太子被江充诬陷用巫蛊术诅咒汉武帝。武帝大怒,令其彻底追查。太子不甘心蒙冤等死,于是逮捕并杀死江充发兵自保,汉武帝闻讯大怒,派丞相率大军讨伐,激战五日,太子兵败逃出长安,最终自杀,他的母亲卫皇后也被迫自杀。巫蛊之祸被牵连杀害者多达数万,影响所及动摇着汉帝国的根本。 轮台诏:汉武帝晚年汉外患并未彻底根除,内乱接连不断,全国多地频繁爆发农民起义,大汉帝国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巫蛊之祸发生之时桑弘羊建议多征发戍卒到轮台屯田,汉武帝下达了著名的轮台诏,批判桑弘羊的建议是扰乱天下给百姓增加负担,他对自己以前的政策进行深刻反思和检讨。轮台诏明确了新的治国思路,就是让政策回归休养生息、富国养民。 霍光辅昭帝 霍光,是已故大将军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兄弟,汉武帝临终前拜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为车骑将军、上官桀为左将军、桑弘羊为御使大夫,四人共同辅佐八岁的刘弗陵。霍光亲历了武帝中晚年政治的转折,他选择忠实的执行武帝晚年的与民休息国策,然而,这与以桑弘羊为代表的激进改革派有着严重分歧。 盐铁会议: 桑弘羊,中国古代杰出的理财家,公元前119年前后,在国家遇到严重的财政危机时,汉武帝重用桑弘羊进行全面的经济改革,在全国推行盐铁、均输、平准等改革政策,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盐铁官营,就是将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盐和铁收归国营。桑弘羊改革在很短时间内使得濒于崩溃的汉朝经济得以恢复,国库再次充实。它也存在着封建官营事业的弊病,比如说生产的铁器的质量不高,规格不符合要求,包括售价过高的这些方面,以及官吏强迫农民进行购买的这些弊病。这些弊端在改革推行十余年后日渐突显,百姓怨声载道,地主、官僚、贵族和商贾也强烈不满。霍光掌权后为了缓解严峻的社会矛盾,主张对国家垄断的工商业稍微放松一些,而桑弘羊则坚决主张严管。为了能在统治阶段阶级内部达成一致,霍光在全国范围内推举贤良、文学之士,询问百姓疾苦,并召开盐铁会议就这些问题展开辩论,之后朝廷便废除了酒专卖和关内铁管。 平息政变: 官桀父子联合盖长公主、燕王刘旦以及辅政大臣桑弘羊等共同结成反对霍光的同盟,假托燕王名义趁霍光休假的时候向汉昭帝上书诬陷霍光有不臣之心,并内外接应,做好准备打算一举擒杀霍光。时年仅十四岁的昭帝识破了他们的阴谋,不予理睬。上官桀等便决定发动政变杀霍光,废黜昭帝,立燕王为帝。但计划泄漏,霍光族灭上官桀父子和桑弘羊,鄂邑长公主和燕王刘旦自杀。此后霍光成为朝政实际上的决策者。 之后霍光得到汉昭帝的全面信任,因而得以独揽大权,他采取休养生息的措施,多次大赦天下,鼓励农业,使得汉朝国力得到一定的恢复。对外也缓和了同匈奴的关系,恢复和亲政策。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扭转了汉武帝晚年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社会稳定发展,为昭宣中兴打下了良好基础。然而BC74年,年仅二十一岁的昭帝猝然病逝。 废立刘贺 霍光和大臣商议立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为帝,刘贺当了皇帝后,不仅生活奢靡而且急于摆脱霍光的控制建立自己的领导班子,霍光与几位重臣密谋后上奏皇太后废黜刘贺,昌邑王在位仅27天,史称汉废帝,就是那个著名的海昏侯。霍光效法殷商伊尹,行废立天子之事,从此后人合称为“伊霍”。 拥立宣帝 BC74年,废太子刘据之孙刘病已被霍光拥立为宣帝,刘据因巫蛊事件兵败自杀,妻妾、子女均被杀,唯独襁褓中的刘病已逃过一劫,汉武帝遗诏将刘病已收养于掖庭,录入皇家宗谱。汉宣帝入朝后的第二年正月,霍光表示要归政皇上,宣帝谦让表示一切仍需委任大将军,结果一切如昭帝时一样,凡事先向霍光汇报,然后再向汉宣帝上奏。此时霍光已权倾朝野,他虽然对汉室忠心耿耿,但是权力欲和控制欲很强,他一方面牢牢控制朝政,另一方面大肆封赏提拔自己的亲属,史称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BC68年霍光死后,汉宣帝宣布亲政并逐步削弱霍家人的权势,将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情急之下霍家人决定铤而走险,密谋毒死汉宣帝,然而此时汉宣帝早已羽翼丰满。公元前66年,宣帝以谋反罪将霍氏一族灭族。 霍光以周公来自居的,在他辅政期间,他逐渐排除了上官桀等其他的一些辅政大臣,大权独揽。而且他还把自己的整个家族带入上层,把持政权,所谓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一个权臣甚至一个家族,他如果控制政权太久,而且甚至到了操控皇帝废立的地步,他的覆灭是必然的。 南园遗爱故剑情深 汉宣帝即位后,没有依照群臣提议立霍光之女霍成君为皇后,而是委婉的以寻故剑的名义,表示要立自己的元配妻子许平君为皇后。霍光没有反对,但以许皇后父亲许广汉受过宫刑的缘故,反对汉宣帝依照汉朝惯例封后父为列侯。霍光的继室对女儿没有成为皇后不满,趁许皇后生产的机会买通医生淳于衍,毒死了许皇后。宣帝悲痛欲绝,追封她为“哀恭皇后”,葬于杜陵南园,这便是南园遗爱。皇后死后,汉宣帝追究医生责任,淳于衍下狱受审,害怕而向霍光坦白了此事。霍光惊骇之余,想要追究显的责任,但最终还是碍于夫妻情分替她掩盖了过去。霍成君最终被立为皇后。 宣帝中兴 在西汉皇帝里边,汉宣帝是唯一一个从小坐过监狱,从小在民间生活的皇帝,所以他一当了皇帝之后他深知国家的现状,深知民间所有的疾苦。 整饬吏治,为政宽简,设立常平仓。 降伏匈奴:解忧公主嫁乌孙,常惠挟乌孙兵破匈奴 霸王道 宣帝晚年,曾与后来的元帝当时的太子刘奭(shi)闲聊,刘奭批评宣帝持刑太深,认为宜用儒生,宣帝勃然作色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并感慨道:“乱我家者,太子也。” 公元前49年年底,宣帝病逝于未央宫,结束了二十五年的统治,汉宣帝被后代追尊为中宗,中兴之王谓之中宗。汉宣帝对内轻徭薄赋、整饬吏治,对外安定边疆,将西域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众多功绩使得他与高祖刘邦、文帝刘恒、武帝刘彻并列,成为西汉正式拥有庙号的四位皇帝之一。汉宣帝和他的前任汉昭帝共执政三十八年,践行武帝后期的休养生息政策,政治清明,呈现出吏称其职,民安其业的和谐繁荣景象,后代历史学家称之为昭宣中兴。 第二十五集 王莽改制 西汉末年 汉从开国皇帝刘邦开始经略国家,经过了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励精图治和昭宣中兴之后,西汉王朝开始走向衰落。元、成、哀、平,四个皇帝把昌盛的局面一步步糟蹋殆尽,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由于外戚轮流执政,宦官也受宠弄权,贤臣多被罢黜,留在朝廷内多是贪官污吏,朝堂如此,地方上更加黑暗,地方官吏重要能结交上权臣就能肆无忌惮,加重对百姓搜刮盘剥,人口激增与灾害频发也在加剧社会矛盾。 新朝(8~23年) 建立于西汉与东汉之间的新朝仅存十四年,是中国历史上短命的王朝,然而人们对新朝的忽视并不是因为其享国甚短,因为与新朝相比秦朝也不过十五年,在历史上新朝显然无法与秦朝相提并论,新朝的皇帝王莽更是被后来的东汉史学家班固定性为篡汉的奸臣,这一观点几乎为后代所有的史学家所沿用,人们不愿意把这个时期称作新朝而称作新莽,直到近两千年之后,人们才重新审视这位新朝皇帝,胡适等一些近代学者开始认同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国有、均产、废奴三个大政策。 古今经文之争: 王莽、刘歆是古文经学的坚定支持者,这两位都是具有远大理想的人,他们对西汉末年混乱的社会秩序,残破的国家制度极度失望了,厌恶今文经学对政治的妥协。于是步调一致地以古文经学为基础,开始规划理想的政治蓝图。刘歆是设计师,王莽将成为实践者。 王莽: 扶摇直上 王莽出身于权倾朝野的外戚王氏家族,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王莽早年丧父,孤贫恭俭,拜当时名儒沛郡、陈参学习《礼经》,如同一位普通的儒生,在当时王莽良好的品行受到很多人的赞誉,这为他出人头地奠定了舆论基础,大将军王凤是王莽的伯父,当他生病时王莽精心护理,几个月不解衣带以至于蓬头垢面,令王凤深为感动,王凤是当朝的重臣,临终前特地向皇帝推荐了王莽。 王莽由于贤能谦恭其地位和声誉都在飞速提高,公元前16年王莽被封为新都侯,即便地位再高,王莽一如既往地礼贤下士,经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平民,甚至卖掉自己车马衣服去接济穷人,不管在民间还是在朝堂都深受爱戴。公元前8年,王莽出任大司马,时年三十八岁。此时的王莽既是外朝的首领又成为学界的领袖,他与刘歆一起开始力促古文经学成为官学,这将会促成整个社会秩序的重大变革。然而仅仅过了一年,汉成帝薨(hong),汉哀帝继位,丁、傅两家外戚掌权,王氏家族受到沉重打击,王莽因此被免职,避居新都(今河南新野),刘歆也被免去官职。 哀帝死,王政君以太皇太后临朝称制,九岁汉平帝继位,王莽复任大司马掌握了内政外交的实权,立九岁汉平帝。公元3年,王莽的女儿成了皇后,王莽执政的地位更加巩固,他认为改变王朝意识形态的机会正在成熟,王莽迅速组建起一个得心应手的班底,刘歆成为当时意识形态与学术文化的最高领导人。 古文经学运动 刘歆与王莽同心协力,以罔罗遗失、兼而存之为名,将《左转》、《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立于学官,成为国家正统学说中的一部分,这意味着长期饱受压制的许多儒生将有机会进入国家的正规编制,实现他们的抱负。后来王莽又曾立《乐经》,增立博士,此外又广召通晓各种学问者数千人来到京城,王莽要得天下英才,使古文经学昌明于天下。为此王莽在长安开始为学者建造一万套住宅,大力宣扬礼乐教化,在王莽的感召下,儒生与百姓纷纷投入义务劳动,经过10万人的奋力突击,一万套住宅竟然在20天就全部完工,不仅如此王莽的恩惠也波及更多的普通百姓,他在长安城中造五个里,有住宅二百区让流民居住,此时的王莽希望建造一个能够造福于最大多数人的社会,王莽曾在上书中说,古时候时市无二价、官无狱讼、邑无盗贼、野无饥民、道不拾遗、男女异路,应将古制颁示天下,让臣民遵守,这其实就是王莽的终极理想,他想要按照上古三代所遵行的唐虞之道,建造一个国给民富而颂声作的小康社会,这种理想不止是让天下儒生为之倾倒,也几乎激励了各个阶层的民众。 代汉建新 5年,九百名公卿大臣请求朝廷赐予王莽象征至高无上礼遇的九命之锡,也由此改朝换代的大戏拉开了序幕。 公元6年汉平帝暴卒,年仅两岁的刘婴继位,太后命王莽暂代天子摄政,此时的王莽虽为假皇帝(代理之意),但权势几乎等同于皇帝,这引起了以刘氏宗室为主的反对势力的反叛,在顺利地清除这些障碍之后,王莽制造了各种各样的符命祥瑞,朝野上下人们以不同方式劝王莽称帝,改朝换代。8年,皇帝刘婴禅让,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 王莽在朝野得到最广泛的支持,用和平的方法接收政权,西汉王朝在平静中消失,一个叫做新朝的新王朝在平静中诞生,两大王朝交接之际几乎没有太多流血。 在中国的史书中,大多数并不认为这是一个王朝的更替,而是将王莽此举视为乱政篡位,然而也有人认为,王莽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登上皇位,这是一种不得已的行为,从此时起历时二百一十多年的西汉王朝结束,王莽的时代真正开始,王莽代汉而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通过符命禅让做皇帝的先河。 托古改制 王莽提出用《周礼》的理论和制度来作为改制,建立了新莽政权的一个核心的理论依据和制度依据。 王田制: 即恢复类似于周代的井田制度,将全国土地国有化不允许自有买卖,以抑制土地兼,使农民有田可耕,但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这些土地集中者的利益。 改革奴隶制: 奴婢改称为私属并禁止奴婢买卖,即改变奴婢与牛马同栏的地位又抑止大量农民沦为奴婢,然而这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麻烦,最后结果是上下不得人心。 五均六筦制: 五均即由政府统一物价平衡市场供应,王莽在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六大城市设立了五均官来控制物价暴跌,防止商人操纵市场,但由于缺乏官僚集团的支持,王莽只能依靠富商大贾来推行,这样反而形成危害更大的官商垄断集团。六筦就是由国家直接接管六项重要的经济事业,即包括酒、盐、铁器由国家专营,由中央政府统一铸币,这项政策真正的结果是养肥了主管官员,国家财政没有增加收入,百姓却负担更重,至于正当的商人、手工业者在官营商业体制下已无立足之地了。 改革币制: 王莽频繁地改革币制,他即位后前后共进行了四次币制的改革,变更发行了几十种货币,而且每次易币都是以新铸的劣质货币代替质量较高的旧币,由于这些货币无信誉可言,所以在货币改革的期间物价飞涨、经济混乱。 建西海郡: 西海郡虎符石柜是在海晏县县城约1公里处的西海郡遗址出土的,王莽根据古书有四海之说,胁迫羌人献出青海湖一带的土地,名义上如此,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强制移民,解决西汉末年人口暴增,对关中、关东地区带来的人口压力。 征战四夷: 为了缓解国内愈来愈尖锐的社会矛盾,王莽还多次发动与四夷战争,其本意是通过外部的战争增强国内的凝聚力,然而在具体实施中,这些战争不仅没有起到冻结国内社会矛盾的作用反而因强征暴敛更加激化了国内矛盾。自然灾害同样加速着王莽失败的步伐,王莽在河北省大名县修建王莽堤,公元11年,正是在大名县附近的黄河魏郡河段,发生了决口改道,黄河决口成灾,在汉代并不少见,但这次决口形成了改道,在人口极为稠密的关东地区大量耕地被毁。 王莽的彻底改革罔顾社会现实,给汉社会带来断裂,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各政策推行过急,时常相抵触,现实与理想往往存在巨大鸿沟,最终改革难以维持。 新朝灭亡: 公元22年,各地农民相继起义,天下溃畔、事穷计迫,王莽不得不废除王田、奴婢、六筦之禁,即位以来不便于民的诏令也都废除,这意味着改革的全盘崩溃。由于王莽改革的全盘失败,原先的圣人王莽几乎成为全民公敌,人心思汗,民间出现了很多刘姓将再次称帝的说法。 以王莽为核心的儒生改革集团的内部分化是对王莽最沉重的打击,刘歆这位与王莽有着共同理想的大经学家竟然参与废除王莽的兵变。公元23年七月,在兵变失败后,已经年过七旬的刘歆自杀身亡,震动朝野。之后各地农民纷纷起义逐渐形成赤眉及绿林两股势力最强的义军,而更始军的兵锋正直指京城。 公元23年夏末,战火逼近长安,十月初二起义兵攻入宫门,大火蔓延。《汉书》有紫色蛙声,余分闰位,把王莽篡汉说成以紫夺朱,蛙声打鸣。此时的王莽穿上了紫色的礼服,将自己的生命完全托付给了上天。王莽最终死于乱军当中,在农民起义的凯歌声中,新朝政权宣告灭亡。 评价: 王莽之死,使儒家们的思想从巅峰坠落,他们的政治实践也戛然而止,好梦终究难以成真。然而我们依然应该肯定王莽作为壮志未酬的改革家在中国历史中的应有地位,肯定他为克服西汉末年社会危机而进行改革的见识和勇气,肯定他为实现儒家构想的理想社会而作的大胆尝试。我们还可以从斑驳的历史记忆中,从儒家恢宏的理想和未取得成功的改革实践中找到一些经验、一些教训,让我们认识到改革必须切合实际、措施得当、贯彻有力、善始善终,会认识到改革的艰巨与困难,如此我们将在历史的教训中汲取营养,成就我们自己的辉煌。 第二十六集 光武中兴 反莽联盟与更始政权 公元23年春季,以绿林军为主力的南方反莽联军实力壮大,立刘氏族人刘玄为更始帝,号称更始政权,不断向外扩展。当更始军的主力大司徒刘縯的率领下围攻宛城时,王莽所派的四十万大军从洛阳南下,直扑军事要塞昆阳,昆阳的起义军只有八九千人。昆阳之战是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作为这场战役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刘秀刚柔相济的作风已初见端倪,他善于说服不同意见者,团结所能团结的力量,并展现出深远的战略眼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勇猛无畏的战斗精神,令世人惊叹。昆阳之战,王莽主力被歼,刘秀也一战成名。几乎与昆阳大捷同时刘秀兄长刘縯(yan)所率大军攻取了南阳首府宛城,更始帝进入宛城,并建都于此。此时刘縯、刘秀兄弟威名远扬,尤其是刘縯在更始政权刚成立之时,很多人便认为应该立刘縯为帝,而不是更始帝,如今刘縯声威更重,不免使更始帝产生更多的担忧,在一些将领的唆使下,更始帝竟然找借口杀死刘縯,刘秀也瞬时陷入极端危险的处境。为了不受更始帝的猜忌,他急忙返回宛城,向更始帝刘玄谢罪,对刘縯部将不私下接触。虽然昆阳之功首推刘秀,但他不表昆阳之功,并且表示兄长犯上,自己也有过错,并且不敢为刘縯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更始帝见刘秀如此谦恭,反而有些自愧。故刘秀不但未获罪,反而被拜为破虏大将军、武信侯。刘秀回到宛城并受封武信侯后不久,就在宛城迎娶了他思慕多年的新野豪门千金——阴丽华(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公元23年农历十月,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持续十五年的新莽政权彻底灭亡。此时更始帝先迁都洛阳,又于第二年迁都长安,赤眉军也归降更始政权。 河北称帝 公元23年冬季,在大司徒刘赐的苦荐下,更始帝最终下令命刘秀以破虏大将军,行大司马事的身份,持节北渡黄河、镇慰河北。河北是刘秀的王业之基,汉代所谓河北是指黄河北面的冀州、幽州、并州,相当于今河北、山西、北京、天津等省市,西汉以来,经过数百年的开发,华北大平原已是重要的粮食产区,人口数量相当可观,还盛产优质兵器和战马,是国家军事重地,当时有一流传的童谣,“谐不谐,在赤眉;得不得,在河北。刘秀起初发展并不顺利,一再遭遇险情,处境维艰。为了在河北打下一片天地,刘秀违背自己的个人情感,娶真定豪族郭氏之女郭圣通为妻,以政治联姻的手段得到了当地豪强势力的支持。公元24年五月,刘秀攻入邯郸,消灭了劲敌王郎,独霸河北的局面已经形成,具备了南下河洛,问鼎天下的资本,决心彻底摆脱更始帝。公元25年六月,光武帝刘秀在鄗县东南的千秋亭举行了登基大典,国号为汉,年号建武,登基的地点是临时选定的,举行仪式的坛场是临时筑建的,一切从简。 更始帝定都长安后开始迅速腐化,对于主动投奔他的赤眉首领樊崇等人,更始帝也不能妥善安置,只是以空头支票应付,引起强烈不满,不久即离叛,反过来西攻长安。公元25年春天,赤眉军突入关中,连续重创更始守军,九月赤眉军攻下了长安,本应是刘秀最强劲对手的更始政权顷刻间就土崩瓦解,十月刘秀兵不血刃进入了洛阳,在关中被严重削弱的赤眉军出关东归,陷入刘秀汉军的围堵之中,被迫投降,这支两汉之际规模最大的农民军就此瓦解。洛阳从此成为东汉政权的都城,洛阳在长安之东,为区别于定都长安的汉朝,后人习?

 4 ) 《中国通史》——人生必看的纪录片之一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看完这样一部一百集的纪录片真的很不容易,宋朝和中晚期清朝的历史能活活气死人。

把日常恰好看到的和本纪录片中感兴趣部分的笔记整理一下,清朝的历史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走向共和》,人物还原度很高,有助于深刻了解那段历史

国家级的历史纪录片必然有其政治导向和教育意愿,明显感觉到儒家文化和佛学历史严重超标,而道家更少,其余更不必说了。不过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亘古绵长,又岂能在一百集的故事里说尽呢。

夏朝尚黑,国宝为九鼎,

商汤被夏桀所囚,伊尹相救。商汤灭夏。伊尹辅佐五位君主,中国古代第一位贤相,创立五味调和说和火候论,被誉为烹饪业祖师爷。

殷商——好饮酒,改正朔,易服色,尚白,朝会以昼,货币是贝壳,外贸是瓷器

盘庚迁国都到殷

盘庚侄子武丁,创立武丁盛世。妻子妇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政治家、主持祭祀、带兵打仗东征西讨扩疆土、获独立封邑、

周文王姬昌立父志克商,以德治国,礼贤下士,为姜子牙拉车,东征西讨,迁都,从伏羲八卦演绎出六十四卦并作《易经》。

周武王姬发,牧野之战五万大败殷商十五万人(主要是奴隶和犯人)。邑外叫郊,郊外叫牧,牧外叫野,野外叫林

周成王即位,为稳定殷商,遵循周武王遗命由周公摄政辅佐。周公分诸侯(同姓不通婚)、迁都城、定周礼,使中国从尊鬼崇神走向礼治德治,被后人称为“元圣”,孔子使用的便是周礼。

戎夷侵犯,西周覆灭,东周开始,春秋时期

齐桓公(管仲辅佐公子小白)、晋文公(越五鼎用七鼎,流亡十九年,主政九年病死)、楚庄王(问鼎中原)、越王勾践、吴王夫差

苏秦助燕伤齐;张仪助秦;孙武与孙膑是两人,兵书也是两部;长平之战,白起败赵,六国再无能力与秦国抗争

崛起于原周王朝发祥地的秦国,其先祖相传为黄帝的玄孙女修,舜帝时赐姓为赢,殷商、西周时相继封侯,传至秦穆公,在位38年间秦国跨入春秋大国行列,四百年后后人秦始皇统一六国。

商鞅变法,家中有儿子成家,其他儿子必分家,中国五口之家小家庭成立。

秦朝总共15年,秦始皇死赵高乱国,刘邦与项羽楚汉争霸,刘邦胜。

吕后,最早把持朝政的女人。因为她是女性掌权,所以人们只愿意记住她的秽政(人彘戚夫人、杀功臣),刻意忽略了她的诸多德政(废族诛、废苛法、制定鼓励经商的政策)。她年轻嫁中年刘邦,自己又要当后妈又要带亲生孩子,种地之余还要一边替刘邦坐牢一边被绑到项羽地当人质,刘邦打天下7年不在家被指责可能红杏出墙。杀功臣、请四老、杀情敌、杀诸王。面对匈奴不战不争。而在她死后不到两个月,刘邦孙子就起兵将吕氏灭族。

刘邦先封异姓诸侯,后逐个杀死,本人多疑,韩信彭越也曾两次出卖,将彭越剁成肉酱喂各诸侯,后定白马之盟,只有刘姓可封诸侯。死后吕后掌握朝政,吕氏死后被灭族。

汉文帝无为而治,生前死后一律从俭,出土金缕玉衣,有缇滢救父典故;景帝削藩、平七国之乱、杀晁错。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记载的盛世。

汉武帝彻底削弱诸侯力量巩固中央集权,将国土扩大至秦二倍。派张骞出使西域、派霍去病打匈奴、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巫蛊之祸杀太子,第一个颁布罪己诏的皇帝。晚年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用霍光(霍去病弟弟)辅佐,开始与民休养生息政策。

刘邦,第一个祭奠孔子的皇帝,建国初无人懂礼仪,儒学登场;汉武帝力推儒学。

昭宣中兴,休养生息,继续无为,减轻百姓负担,与武帝齐名。

汉灵帝禅位于王莽,王莽以儒学定诸多改革政策治国,换国号为新绰,西汉灭亡,十五年后农民起义被杀。

刘秀称帝,东汉开始,光武中兴。东汉末期宦官当政,三国鼎立

孙权称帝,刘备讨魏而死,诸葛亮治蜀十一年,七擒孟获(云南部落首领)、维护都江堰、兴蜀锦,征魏而死。

司马炎废魏称晋,灭蜀吴,分封地,经太康盛世,八王叛乱,三十七年的西晋灭亡,进入三百多年的五胡乱华(五胡十六国)。

梁武帝菩萨皇帝,兴儒推佛,节俭、吃素食,为修养心性写“断酒肉文”,逐渐演变成汉地佛教僧人吃素的习惯以及各地的素食文化;当时最大寺庙是同泰寺,梁武帝四次舍身、众大臣花重金四万亿银钱赎回的寺庙,最后一次赎回当晚同泰寺于大火中焚毁,之后的朝代不断在同泰寺故址上重建寺庙,历经修改后为南京鸡鸣寺。侯景叛乱,信佛导致国际衰落,被侯景囚禁,断食两月后坐化。(生生饿死的皇帝:开国皇帝萧衍,齐桓公)

梁朝被誉为阴雨绵绵的南北朝里的一抹晴空,梁后为陈

北魏,第一个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国家,历经三代汉化拓跋鲜卑族,孝文帝迁都洛阳、更汉服、换汉姓、说汉语,实现民族大统一

北魏分裂成东西魏,东魏为北齐,西魏为北周,北周武帝发明象棋,令僧人还俗,令儒佛道辩论,儒一道二佛三,后北周武帝宇文邕灭北齐统一北方,36岁病死。十年后杨坚在北周武帝战略上北定突厥南平陈朝完成统一大业。

杨广定科举制,设三省六部,迁都洛阳、修大运河、三征高句丽,李渊灭隋建唐,次子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太子和弟弟,命李渊退位,后建贞观之治。

李世民子李治即位,娶后母武则天,李治死后李旦为皇帝,后被武则天废。武则天即位,设立举报箱、设武举、从基层选拔人才,改国号为周。为使自己有后继香火,将被废皇帝李旦迎回作为太子。晚年大臣叛乱,软禁武则天,封李旦为皇帝。韦皇后与安乐公主叛乱,李旦之子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平乱,李旦让位于李隆基。

李隆基,唐玄宗,又称唐明皇,创开元、天宝盛世,晚年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经安史之乱,儿子登基,晚年孤独死去。安禄山也被儿子篡权谋杀。

唐朝宗教以道教为国教,孔儒次之,佛教第三,尊老子为李氏祖先,著名道士有孙思邈,另一道士带唐玄宗游月宫,唐玄宗就此记下天乐《霓裳羽衣曲》。

李白崇道,杜甫崇佛,白居易佛道兼修。武则天信佛教为国教。后发展至每五人一和尚,唐武宗灭佛。

唐中晚期,因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当权、黄巢起义、农民起义,朱温灭唐建后梁,后被次子所杀。(唐朝倒数第二个皇帝李晔被朱温赶走,皇后路上生子,由胡昌翼抚养,后举家从婺源搬到西递,西递胡家即李氏后人)

五代十国开始,南方国家普遍重视经济发展农业,文化繁荣

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后杯酒释兵权,实行文人治国,死于与弟弟饮酒雪夜,留下烛影斧声的疑问。

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结束二十五年的战争,和平一百二十年。期间西夏第二任君主也休养生息,第三代君主李元昊与宋辽签订盟约。。(唐朝初年,世居青藏高原的党项人为躲避吐蕃入侵而逐渐内迁,他们是古羌族的一支,形成几个部落,以拓跋氏最大。助唐平定黄巢起义,被唐朝赐李姓。因不服宋,故建党项政权)契丹大辽崇尚白色,本信萨满教,后信佛教。后女真金国灭契丹辽国,将领耶鲁大石远走西部建立西辽,疆土达吉尔吉斯坦。宋徽宗逃跑,逼儿子宋钦宗上位,徽钦二帝被俘,史称靖康之耻。金迁都燕京(即北京),后迁都汴京(即开封)。蒙古灭金,西辽,后灭南宋,西夏(成吉思汗死在西夏亡国前,要求不能将西夏任何人、事写入史书,仅修宋史、辽史、金史,将西夏视为附属国)。

元建大都城和上都城,皇帝一年两都巡幸两次。大都城又被称为哪吒成,南有三门,东西三门,北有两门。钟楼和鼓楼在元大都时期是城市的中心,在元代人心中顺应自然的理念里,钟楼和鼓楼是天的位置,所以在中心。胡同,原是蒙语中水井的称呼。

朱元璋灭元,建都南京。朱棣杀朱允文,用17年迁都北京。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蒙古俘虏,于谦救世,朱祁钰登基,后朱祁镇忍辱六年夺权囚禁朱祁钰杀于谦。

嘉靖信道教,严嵩写一手好青词受重用,因嘉靖皇帝宫殿着火、推荐嘉靖祝明英宗被囚的宫殿受怀疑,后被弹劾。隆庆和万历期间,张局正改革,功在谋政拙于谋身,死后万历抄家。万历二十年不上早朝,是不上早朝时间最长的皇帝。明末白银奇缺,主要从美洲和日本进口。后经济危机爆发,欧洲制定了金本位的近代金融制度,发行纸币。万历后木匠皇帝在位6年,崇祯当十七年皇帝后明代灭亡。

努尔哈赤其父和祖父本为明将作向导,被误杀后由努尔哈赤担任。统一女真后打朝鲜,定盟约,在宁远之战被袁崇焕大败后死。皇太极即位,设计令崇祯认为袁崇焕叛变将其凌迟。皇太极在沈阳即位,定满洲国大清。入关前病故,多尔衮辅佐顺治即位入关。顺治得天花死,康熙六岁即位,接受儒家文化,杀鳌拜,平三藩。雍正勤政活活累死,乾隆闭关锁国让马嘎尔尼吃了鳖,在这位老小子的诅咒下,120年后大清灭亡了。

 5 ) 纪录片《中国通史》观后感(1-14集)

100集....实在太长了.....比《甄嬛传》还长.....

而且《甄嬛传》我一口气能看一个通宵,而《中国通史》真的是看超过30分钟必犯困....

虽然还是蛮精彩的。

刚开始找历史纪录片的时候,网上评价这部《中国通史》适合作为初、高中历史教材的辅材用,有助于将整个5000年历史拉通了解一遍,恩....很适合我....


不知猴年马月才能看完,先趁热写前14集的观后感吧。

其实也不是观后感,只是随手记一下自己有印象的知识点。都是很简单的历史知识,作为一个许久不曾学习的人自我记录吧。

【1】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从现在倒推5000年是华夏大地出现古猿人的时间,5000年的历史就是从那时记录开来的。

【2】

人确实是猴子变的,当人还是猴子的时候,大脑体积很小、褶皱很少,所以人还不是人,只是猴子,还是猿猴。后来随着气候的变化,猴子开始需要离开树上,来到地面寻找食物。这就需要他们的两条前腿逐步承担从地上拣果子、搬开石头看有没有吃的、拨开挡路的草木等功能;而两条前腿去做这些了,后退就需要变得更发达,以便支撑整个身体。慢慢地,猴子站起来了,从猿猴变成了猿人。这个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3】

古猿人有元谋人、山顶洞人,元谋人在现在的云南地区,山顶洞人在现在的北京附近。

【4】

猿人不会制造食物,只能被动的等待大自然的给予,活下去很艰难,所以族群而居。后来,猿人学会了制造食物、使用工具,猿人就成了人。会使用工具去达到自己的目的,是人和猿人的根本区别。

当人学会种粮食,不再为饿死而发愁,就会有更多的人和人的脑子解放出来,去从事制造业和手工业等,这就使得社会有了分工。

【5】

早期,众多人生活在一起,有一个首领,这时还不叫做“国”,叫“部落”。华夏大地有很多部落,例如现杭州附近生活的人,他们留下的遗迹称为“良渚文化”。那时各部落之间就已经开始由交往、或战争的寻在了。

【6】

尧、舜、禹都是早期大部落的首领,禹建立了夏朝,是夏朝第一个皇帝。启也是夏朝的皇帝,他是我国国君“世袭制”的开端人物。桀是夏朝最后一个皇帝,是有名的暴君。

【7】

商朝的首都是朝歌。商王汤是商朝的第一个皇帝。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妲己是商纣王宠妃,酒池肉林用来形容商纣王的荒淫无道。

【8】

青铜器在商朝蓬勃发展,工艺发达,商朝的振国之宝是司母戊鼎。

【9】

周文王是周朝代商的奠基人,姜子牙“吊”的就是周文王。周武王是周朝的开国皇帝,周武王的弟弟是周公旦,儿子是周成王。周成王登基初期不相信周公,后来看到周成王写得“愿代武王死去”的手书,才相信了他。

周公摄政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稳固了周王朝的统治。

分封制:周推翻商王朝的初期,政局并不稳定,为了能够全面控制商朝广阔的疆土,周工将王公贵族、世家大族分封为王,并给他们划分土地。他们享有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可以征收赋税、拥有自己的军队,只需每年向周王朝进贡即可。

宗法制:通过血缘、宗族将王公贵族联系在“一棵树”上,形成盘根错节的关系。皇帝是树根,皇帝的儿子、兄弟向外分支;而在每一个分枝上,儿子、王爷又都是对应的“根”,爵位一律由长子继承,这就是世袭。虽然长子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十分有利于周朝初期证据的稳定。

另外,周公是“元圣”,他提出了礼乐等级制度。皇帝与诸侯国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上司与下属之间,等等,在服饰、生活用具、祭祀等方面都有严格地等级,不可僭越,这就是礼。而“乐”是“礼”的变现,礼是规矩,乐是形式。()

【10】

周幽王是周朝有名的暴君,“烽火戏诸侯”就是他为了讨好他的宠妃褒姒而假燃烽火,戏弄诸侯。

【11】

春秋时期是霸主政治,谁有能力,谁就具有被承认的霸主地位。春秋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管仲是齐桓公的宰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管仲提出的。晋文公是第二个霸主。楚庄王是第三个霸主,“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典故就出自楚庄王。

【1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人。孔子出生在山东尼山的一个山洞里,故起名仲尼。孔子一生仕途不顺,曾游走列国,但他的仁政、爱民的理论在充满硝烟的春秋时代并不能得到在位者的支持。58岁时,他结束了颠沛流离,回到鲁国(?)开设学堂。

【13】

战国时期也是霸主政治,但是


未完

 6 ) 突然出现。突然消失。人生如梦。

好久也没写什么东西了。借着豆瓣影评的机会,今天就来写点碎碎念。 终究说起来,历史和人生还是很像的。时空的框架,或许看起来一个更宏大一个更渺小,但是也一点儿没什么不同:都是转瞬即逝,都是梦幻泡影。 而且都是那同一个玄妙。 很多时候,世界的玄妙之处,确实是会让人惊奇的。就比如说:到底,究竟,为什么,眼前的生活就恰好会是这样呢? 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使用的语言,天经地义。但是几千年前,整个地球还都没有语言出现。它是怎么就突然开始出现的呢?又是怎么就,恰好,一步一步的,一点一点的,演变成现在眼前这样的呢?而且设计的还如此精妙?…… 我们可能会觉得,从农业,到工业,到科技,一切都看起来很理所应当。但是,怎么就恰好会是这样呢?为什么地球上可供人类驯养的一些动植物,恰好就是大麦、小麦、水稻、玉米,猪、牛、羊?为什么,可供人类使用的一些常见金属,恰好就是铜和铁?……人类世界,到底是在怎样的“必然”与“偶尔”当中,才变成眼前这副模样的?…… 而说到,再具体的历史。很多人都喜欢说,如果历史上谁谁谁,没干某某事,或是谁谁谁如果干了某某事,人类的历史就会被改写了。是啊。每件小事确实就是千丝万缕,影响着这世界上可以说是所有的事,一切的事。包括,哪怕历史上只是有那么一丁点的变动,比如某甲如果没有遇到某乙,那么一代一代的基因下来,你也就不可能是你了。我也不可能再是我。他也不可能再是他。 所以。为什么恰好,现在眼前的一切,就是这当下的你我他? 我们总是太容易对眼前的一切习以为常,以至于,我们不仅忘了,这一切都是无尽的、说不清的因缘的产物,而且,甚至也忘了,这些因缘又是怎么来的?事实上,就在短短的几十年前,你既对自己毫无感知,也看不见这世上有任何因缘。 因为那时候,你不存在。世界也不存在。 那么,对于如此【短暂性突然出现】的东西,我们是怎么就,最终得以迅速适应了这个“诡异”的“现实”的(搞不清是不是“现实”的现实)? (甚至,竟然,可能还会莫名其妙的觉得,这个非常短暂性的、极其短暂性的、突然出现的诡异家伙,可以永生?……) 而在这个普遍的心理倾向之上(总是觉得当下的一切,至少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如此的理所当然),我们还会有另一个普遍的心理倾向:那就是,我们不去问世界为什么会突然出现(而且还是以一种,被设定的方式而出现。因为事实上,你眼里的世界,和鸟眼里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然而,你只能体验生而为人的世界,而不是活在鸟儿用翅膀飞翔的世界,或是蝙蝠用超声波探路的世界,等等等等。),而是,只会对其中让我们特别关注的某一小部分因果链,执着的去追问为什么。 然而。一切真的是理所当然的么(为什么你恰好就是“一个这样的人类”呢?“人类”又为什么恰好会是这样呢?)?而对于,每个人所特别关注的那些局部的为什么,我们又真的能找到什么答案么? …… 说到这,似乎也没什么好说的了。是啊。一切都不是那么理所当然。 另外,也没有什么答案。 因为事实上,作为一个梦中人,我们也不可能再知道的更多。除了:知道此时此刻,我们活在一个被叫做“世界”的梦里。 没有人真的活过。也不可能真的活过。 否则,如果“你”是真的,那么你又怎么可能会,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呢? 又可能,有什么东西,会是“突然出现”、“突然消失”的呢,除了梦? 是啊。人生终归就是这样的。 突然出现,突然消失。 就像流星划过天空,梦,滑过意识感知的背景。终究一切都会很快归于沉寂。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 但也正是因为,人生如梦,所以当下才是真正的最幸福。因其转瞬即逝,因其不可得,不可追,不可忆,所以一切都是如此独特和宝贵,所以尤显幸福。因它就是这么的突然出现,突然消失,终究恍然若梦,终究,这一生就像是从没活过,所以此时此刻,当我还活着,我只能说,感恩。 感恩被活过这如梦的一生。 当然,所谓众生皆苦,梦里总是难免会有苦难。那就,以我最近很喜欢的一句话来结尾吧。“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把苏轼的这句话,引申一下,那它或许就可以表达这么一个意思:生而为人,其实在某种意义上,真的很像是被“贬谪”到人间,因为所谓人生,总是注定会伴随形相世界里的各种不可避免的局限,包括痛苦。但是如果你知道,这只是一场转瞬即逝的梦,那么你不仅不会有恨,而且相反,你只会感恩:一切其实都是有意思的体验。 正如那句话:兹游奇绝冠平生。

 7 ) 后知后觉历史的重要

一直对这类大型国产记录片心有抵触。

不是因为做的不好,相反我深知此乃国家作品,一定颇为权威且精良,不想看仅仅是因为个人偏见——不喜欢被煽情。

然而真正看了之后,才进一步明白钱穆老先生在《国史大纲》里边说的,「国人看自家历史,应带有一种温情和敬意」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煽情就煽情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一个人的情绪丝毫不能为本国历史的兴衰起落,为历史英雄们的峥嵘往事有所动容的话,那又有什么底气在今天妄议爱国呢?

另外这样的纪录片,对于修正个人历史观的偏颇,也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比如对「红颜祸水」一词又有了新的认知;再比如「对于这件事/这个现象,史学家们目前还存在争议」,是纪录片中较常听到的一句。即便是面对一国历史这么严肃的论题,尚有未能定论之处,尚需探讨或求证的必要。那我们在现实中,在网络上为赢而辩,笃定真理在手的自信到底是来自哪里呢?

还有一个感触是,越来越觉得历史的重要性,说它是必学之学科都不为过。

过去我去过一些城市,游览必看景点的时候从未想过去了解一下它的历史,由来和出处。所到之处无不走马观花,匆匆别过。那些存在了千百年的遗迹,祠堂,陵墓,雕像,碑文都没能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甚至到了后来,我会以人多为由,刻意避开那些必看的名胜和古迹。现在想想,这怎能不算做一种傲慢和无知呢。所以,当我们去异地游玩之时,若对该地的历史一无所知,那么我们就是一个空心之人,彼时之行在某种意义上也变得毫无意义。

 8 ) 一个人要怎样度过这一生?

用了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

看完了100集的《中国通史》

有一个很深的感受

曾经

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

那些波诡云谲的朝堂政变

那些名垂青史的文人志士

那些兵荒马乱、烽火狼烟的残酷战争

.........

无一不随着文明嬗变、朝代更迭、时代变迁

湮灭在滚滚历史的车辙下

不论是传奇不朽的秦皇汉武

还是古今传唱的唐宗宋祖

亦或是千古一帝的武皇帝

........

他们都无一幸免

看着这部纪录片,在了解人文历史

汲取古人思想精髓的同时

我更多的在想:

几千年的沧海桑田,现在回首起来不过弹指一挥间

和瀚海星辰比起来,渺小如蝼蚁般的我们也终将随着大时代的大江大海逝去,

可是,一个人究竟要怎么度过自己的一生才算有意义?

这让我不禁深思

与我而言,就是不去计较得失,坦荡、愉快的活着。

更多的是在現代社会里去寻找勇气和爱的追思,轻盈而饱满的活着,像水至柔。

写到这突然想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短评

前面的没啥兴趣,从夏王朝开始越来越好看【推荐大家来b站看啊,增加弹幕】

5分钟前
  • 勃立二象性
  • 力荐

看到22集,不打算继续了。太墨迹,废话多信息量少,本想每天看一集带着复习复习中国古代史的,现在看来还不如直接看书来的快。

8分钟前
  • 沸海鲸歌
  • 还行

文案神似中考范文。

10分钟前
  • Louise
  • 推荐

题目太大,100集也只能泛泛的讲,很多点都没有涉及到,但作为一个科普节目,做到了该有的水平,非常适合入门级历史爱好者来学习。

12分钟前
  • 三三
  • 力荐

官方纪录片总算不再像资治通鉴一样只关注政治与军事了,经济、文化、甚至建筑、艺术的比例明显增加,汉以前的部分最新考古资料利用的也不少,有进步。

15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

中国考古界有两股神秘的力量:1、正在耕地的农名 2、正在施工的某施工队

17分钟前
  • 万能雪梨大王
  • 力荐

要是我小时候能有这种片子看就好了

19分钟前
  • 盛妍
  • 力荐

麻烦那些骂的能看完再说话吗?这部纪录片基本按照“军事,文化,政治,经济”把中国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一一阐述,文案绝妙,节奏稳妥,解说语气跌宕起伏,看着很有感觉,干货很多,评论也较为中肯,很难得的优秀纪录片

24分钟前
  • 力荐

投入那么多,历时那么长的大型纪录片,居然并没有预期那么好。一集一集的内容和描述老是重复还有自相矛盾,而且有些东西略带主管,怎么跟历史书上一样就喜欢下定论呢,不能好好的偏重于陈述事实吗?

25分钟前
  • 豆瓣喵
  • 力荐

不同的文明在不同的轨道上各自奔跑,总有一天他们会相遇,交锋,或者是在公元1644年,或者是在公元1840年,也可能是在未来的任何一天。

26分钟前
  • 小王子
  • 力荐

看完100集后恍如隔世

31分钟前
  • 天地孤影
  • 力荐

中国24史 多少的人物传记 可以拍多少的电影和电视剧。可惜近些年拍的越来越少。

33分钟前
  • 夜空中闪亮的星
  • 力荐

每日锁定CCTV6。总比看杨洋们的偶像剧多点营养。

37分钟前
  • xialeng
  • 力荐

打开电视机,也就这样的节目能让我停留下了

38分钟前
  • 李每
  • 推荐

最为关键的南北朝与五代十国这两个乱世完全避重就轻,所以不能给高分。

40分钟前
  • Mamacita117
  • 还行

太好了,良心纪录片!应该好好出产这样的片子!

41分钟前
  • keke
  • 力荐

与其封几个小众艺人,不如多在寒暑期档少放些脑残剧,多放些这样的记录片给大家洗脑好吧?我朝官员的脑子都去泡药酒了吗?[白眼]

43分钟前
  • momo
  • 力荐

史观和角度夹带私货

48分钟前
  • CorleoneDuncan
  • 推荐

央视这个质量实在讲不过去

51分钟前
  • 专业非认真刷片
  • 较差

很良心了,基本算通俗易懂,虽然并不是100集都看了

54分钟前
  • 无聊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