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一起火锅吧第四季

更新至第10期

主演:吴建豪,朴宰范,丁程鑫

类型:综艺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3

 剧照

一起火锅吧第四季 剧照 NO.1一起火锅吧第四季 剧照 NO.2一起火锅吧第四季 剧照 NO.3一起火锅吧第四季 剧照 NO.4一起火锅吧第四季 剧照 NO.5一起火锅吧第四季 剧照 NO.6一起火锅吧第四季 剧照 NO.13一起火锅吧第四季 剧照 NO.14一起火锅吧第四季 剧照 NO.15一起火锅吧第四季 剧照 NO.16一起火锅吧第四季 剧照 NO.17一起火锅吧第四季 剧照 NO.18一起火锅吧第四季 剧照 NO.19一起火锅吧第四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一起火锅吧第四季综艺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收工了,一起火锅吧!《一起火锅吧》第四季是《这!就是街舞》第六季的会员衍生节目,三位队长和总导演、总编剧一起畅聊本期节目热梗和幕后的心路历程,同时会有热门选手惊喜现身,与队长们一起嗨吃火锅、游戏互动。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美国谍梦第二季太阳与月亮与鲨同游1994偶像楚汉传奇王牌杀姬不能说的秘密韩版月光光心慌慌:杀戮拉链2015窥镜飞侠小白龙粤语版魂系冰球我的长沙夜生活魔法留学生OVA红鞋子2022战士2008东京机场管制保安部我的真芯男友魔女的恋爱宿敌2024好人高峰芝加哥烈焰第二季刺刀英雄白箱剧场版巅峰拍档第十季小世界女皇之刃:美丽女斗士们乱世忠魂1953

 长篇影评

 1 ) 只盼疫情消散,呼朋唤友把火锅涮

“早知道二十多天前是我近期最后一次下馆子,肯定不会以一碗面草草了事。”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2020年2月。新冠病毒肆虐之下,全国数以亿万计的民众被迫蹲家,饭馆大多暂停营业。上面的一句话段子戳到了我和身边吃货朋友们的心,想念汉堡、火锅、炸鸡、日料、烤肉的每一天,真的好想出门下馆子!

关于疫情结束后想吃的东西,阅读量上亿

聊起疫情结束后最想吃的食物,诸位朋友纷纷把火锅列上榜单。我想原因除了好吃、过瘾之外,作为国民度极高的美食,火锅的就餐氛围和食材选用,都能让人感到热闹和开心。

相比面条、汉堡、盖饭这种“孤独”的美食,火锅大多时候是几个朋友一起涮,搭配下肉夹菜的互动和穿插其中的觥筹交错,人情关系也在一顿饭里暗中升温。

被病毒困了这么多天的人,哪个能不盼着跟朋友家人来一顿火锅,狠狠地报复一下被迫宅的无聊和孤单呢。

肉身吃不到火锅的日子里,新上线的美食纪录片《沸腾吧火锅》成了一种精神慰藉。就像暂时无法养猫的人热衷于云吸猫,暂别火锅的我在一幕幕画面里,用想象力联结味觉记忆,开启又虐又过瘾的“云吃火锅”之旅。

打开视频,第一锅先吃潮汕牛肉锅

先前跟朋友去吃潮汕馆子吃饭,我就被里面精密的牛肉部位分类震到——匙柄、匙仁这些先前从没听说过的词,被拿来形容牛肉,感觉“吃”这个行为都变得博大精深起来。

讲究,是潮汕食客的特点。虽不认识什么来自潮汕的朋友,但片中作为食客和掌勺的潮汕人,却是用身体力行诠释这两个字。

我总结了几个数字,特别有代表性:

饭店有一二:与其他地方单独的火锅馆子不同,一楼卖牛肉二楼吃火锅,这种搭配才是潮汕牛肉火锅店的常见形式。食客们可以对稍后入口的食材挑挑拣拣,为的就是细腻和新鲜。

下锅涮的牛肉,要满足“二三四”的要求:二、三是指牛的年级,云贵地区二、三岁的黄牛最为适宜;四是指四小时,只有在屠宰后的四小时内将肉分解完毕,才能达到最优质的口感。

分解过程中,按照部位将牛肉分为十几种:吊龙、匙仁、匙柄、五花趾、胸口油……每个部位入水的时长和口感各不相同,一个个专有名词,让吃也成了一门学位。

最独特的部分要数胸口油。将牛胸口的脂肪片成片,过水煮三分钟以上,就得到一种口感独特的食物。有人说它越煮越脆,还有人说吃起来有奶味,而片中的小伙子将其称为“没有垫硅胶的胸。”个人推测,平时爱好扣肉这种“刚性肉食”的朋友会喜欢吧,至于吃不过的人估计就要形容其为“油腻”了。

算起来,一只重达五六百斤的牛真正能入潮汕火锅的只有三分之一,但剩下的部分也不会浪费。它们将被做成手打牛肉丸,成为另外一种佳肴。

三千多次的“锤炼”:制作牛肉丸的锤刀重三斤,要在不间断的四十分钟里反复捶打三千多次。打出的肉糜如粉红色的慕斯,绵密中带着韧劲。完成捶打后要加盐并在冰水中搅拌,才保证了牛肉丸颗颗筋道弹牙。

牛肉丸做汤底,鲜牛肉快速焯水,对原料百分之百的利用,呈现出潮汕人食不厌精的态度。

最后,将焯过水的牛肉裹上咸鲜口味的沙茶酱,简直迫不及待地想透过屏幕把这肉送进嘴里。可惜非常时期,只能靠影像延展来的想象力,满足口腹之欲啦。

看完第一集,食欲被唤起,肚子都发出饥饿的信号。于是去厨房寻了包泡面,然后打开了第二期内容。

第二锅涮重庆老火锅

电影《火锅英雄》里有句台词:“重庆的火锅店,比街上的出租车还多。”坐落在山城的火锅店,大大小小有三万多家,空气里都弥漫着丝丝火锅的味道。

特意去过问一位重庆朋友,“你们那里有没得人不吃火锅?“ 他保守回答:”可能有吧,只是我还不认识。“这位朋友曾经立志在北京找到一锅“家乡的味道”,最后以失败告终。

这大概就是陈晓卿说过的,地方特色美食,离了原产地就变味了。“油不是那个油,辣椒也不是那种辣椒,怎么可能炒出原汁原味呢?”

我也曾经调侃那位重庆友人,你的血液里会不会都流淌着老火锅底油。玩笑虽玩笑,而从片子里看这种食物的印记,真的刻在了重庆人的生活轨迹里。上到耄耋之年的婆婆,下到四五岁的小女娃,无一不对火锅着迷。

前面说潮汕火锅中的头牌是牛肉,到了重庆,一口锅子就变得海纳百川起来:肉类、海鲜、蔬菜、豆腐、内脏,都能在滚沸的锅里相聚,在牛油的包裹下绽放不同的口感和辣度。

跟重庆朋友吃火锅,他的个人推荐有三:毛肚、藕片、鸭肠。其中藕片禁得住油锅的长时间煮沸,待到煮的有点发黑,吸饱了汤汁,质地也从脆嫩变得粉糯,那是最好的入口时机。

毛肚作为内脏菜品中的扛把子,在片子里被精心安利了一番。

大片毛肚用手撕已经不是什么秘密,鲜弹脆的特点都在简单粗放地处理后保留。

用筷子提着毛肚入锅,快速地几起几落后,浸满汤汁后捞出……写下这句话时,我下意识地咽了咽口水,那麻辣鲜香的味道和弹脆中有点粗粝的口感,在大脑里被唤醒了。

每个人都有火锅必点菜,要是撞到了和自己口味相投的人,那真是跟遇到知音一样有的聊。

我自己在吃老火锅时有一口心头好,从流传度来看,它并不能被大众广为接受,但爱的人可是真的爱吃啊。

所以当看到片中将脑花称为“落汤的元神”时,我一下子懂了这个称呼的“点”。爱吃脑花的人都晓得,由于它需要较长时间的煮沸,因此下锅较早,却在接近结束时才吃掉。

长时间的煮沸后,脑花沾染上了一种焦糖色。调料的味道也是真·侵入脑髓,咬上一口,软软滑滑,如同嫩鸡蛋羹一样的质地。片中形容的“如同慕斯一般的质地”也是相当合适了。

重庆有上万家火锅店,为什么导演偏偏选了这家店,介绍了这几种食材?抱着这种对美味的求索精神,我还专门去查了查本集的幕后故事。

本集导演王松是地道的重庆土著,接到拍摄任务时既开心又压力山大。作为食客也可以理解,重庆火锅大多数人都吃过,特别懂行的重庆人也不在少数。这要是没拍好,太容易招骂了。这个选题跟蛋炒饭似的,“最简单又最困难”。

为了拍好家乡的美食,王松光调研和找店子就跑了一个多月。成片只有十几分钟,但硬盘里积累了将近2T的素材。

在他的选店标准里,首先剔除的就是近几年兴起的“网红店”。作为老重庆人,他认为带点历史感的老店,一是味道被多数人鉴定和认可,二是店家和食客的关系更加亲近自然。

火锅自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人。老店店主大多自己炒料,几十年如一日,那些从小吃这一口长大的重庆崽,就在一次次的涮锅过程中积累了对家乡味的记忆。

这大概也是我那位重庆朋友尝过外地火锅后,更加怀念当地老火锅的原因吧。

除了上面两种万人迷级的大众锅,预告里还出现了如海南糟粕醋锅的冷门锅,让我不禁开始期待它们的制作方法和口味。

开始蹲点这部剧后,每次打开视频都要背负口水狂流的代价。想吃火锅的心已经越界,我的要求不高,不那么正宗的也行……

于是被困家中太久,已经对下一顿做什么吃什么缺乏灵感时,真想病毒赶快散去,呼朋唤友一顿接一顿地吃遍片中介绍的各地火锅啊。

 2 ) 我真的是个火锅灵魂爱好者了,学会如何拍食物了!

EP01潮汕牛肉火锅 EP02重庆火锅 EP03东北酸菜白肉火锅 EP04海南糟粕醋火锅 EP05北京涮羊肉火锅 EP06粤式海鲜打边炉 EP07云南野生菌火锅 EP08黔东南牛瘪火锅 EP09贵州酸汤鱼火锅 EP10四川高县土火锅 这部纪录片的配音,BGM和摄影运镜真的绝了,完全击中我的审美点,尤其拍食物的角度真的学到了,每次介绍一种食物时,以掉入水中的视角来观察食物的质地,以及配料从空中掉到砧板上的过程,真的我直呼绝美。再加上一些动画小片段诙谐地对食物的介绍,居然觉得纪录片有点可爱。除了美食,就是顺带拍了拍承载美食的地域,当地的航拍景色以及进入市井的人文气息和浓浓烟火气,真的让人想去那些地方生活和体验美食入口的乐趣。 美中不足,感觉前面几集很好看,后面高开低走了

 3 ) 火锅蘸水混剧评

除了那个牛瘪火锅接受无能以外,其他的都好想尝试!云南的菌类火锅和东北的酸菜白肉火锅好像主要是吃本来的味道,因此也没有记录下最好配什么料。有生之年一定要吃完那么多火锅!

潮汕牛肉火锅 沙茶酱 重庆火锅 麻油 北京羊肉火锅 芝麻酱加红腐乳加卤虾油加韭菜酱加干辣椒 海南糟粕醋火锅 什锦酱加小青桔 广东边炉 酱油加蒜蓉葱花 贵州酸菜鱼火锅 胡辣椒加汤 四川土火锅 海鲜酱加辣椒

 4 ) 不客观的泼一勺冷水

现在的语文教育也挺失败吧,几个小瞎子没搞懂中心思想就来聒噪,防治还有瞎子来,写在前面:

我对重庆火锅情有独钟不耽误我喜欢潮汕牛肉锅,贵州酸汤鱼和老北京涮肉,这里无非就是突出我理解最深的就是重庆火锅,片子都没抓住精髓,片子拍的太烂了。没了。

再有小瞎子来吵闹一律删除拉黑,没有闲工夫哄网络熊孩子。

最后补一句,慕名而来又对本片失望至极的亲们,推荐看看风味人间第二季第三集,重叠的素材,看看陈晓卿王牌团队的处理,真的香。

以下是原文:

刚刚生活如沸的低分,再次给人生一串团队敲响了警钟,看官们纷纷表示不馋,于是作为深爱火锅的本路人对这部陈晓卿团队的火锅作品可以说是满怀期待,却没想到看完两话,真心不香。

先从一张摄制组引以为豪的镜头说起:

甩啥子嘛甩

这图几乎可以说明现在美食纪录片的一大问题,不懂美食,只懂画面的人在把持着剧本。单看画面不错,右下角的蒸汽若隐若现,正上方的毛肚脆弹,油滴甩得满天飞,这要多精良的设备,多么有经验的摄影师才能在一次次的甩来甩去中捕捉到这种可以放在预告片里的画面?不过如果你敢在饭桌上这么吃,先不说被甩了一身油的你妈会马上给你个大耳挂子,毛肚入口那一刻你也一定后悔没有保存出锅时带着火锅底料的风味。

对于火锅的概念,我和大学寝室的重庆兄弟一个意见,除了重庆火锅以外,几乎都不叫火锅。为了这一口重庆火锅,月入3000时,我会在五一假期花5000打飞机去重庆待一天半,主要是为了尝一口地道的重庆火锅。而当一包鸭血从口中绽放的一刹那,我差点哭了出来,几乎是一生都很少体验的鲜美,必定当人开始衰老,味觉也会急速退化,在最好的年华遇到了最好的风味,就值得我用一生去捍卫它,吹爆它。所以,看火锅 ,对我来说最主要的就是看重庆火锅怎么拍,是否能拍出我所未及的境界。

本来我对陈晓卿团队是如此有信心,只为了两度将我看的热泪盈眶的舌尖1,我至今都记得第二集对拉面师傅拉面的特写,几乎是面一拉完,看着师傅沉静的神情,以及拉面弹板的慢镜头,不知道怎么,眼泪就下来了。能将食物上升到这样境界的团队,我个人认为国内无人能出其右。

但是很可惜,毛肚这么一甩,把我整个人都甩掉线了。火锅里我最爱无非三点,新鲜的食材,锅底和蘸料(貌似也就是全部了),而重庆火锅里最爱的独特食材在于毛肚,鲜鸭血,黄喉(心管),鹅肠,耗儿鱼。黄喉之前舌尖介绍过,没再提,这次介绍了毛肚,也还不错吧。然后一切又回到了锅底。虽然讲了讲辣椒,但是牛油呢?麻辣火锅的“麻”呢?都被这么一甩甩掉了。

我不知道摄制组对火锅底料是啥概念,作为一个北方人,我就是GAI歌中的“你”,他吃火锅,我吃火锅底料。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吃水煮鱼,爸妈听说油泼辣椒都要被扔掉,痛心疾首,强烈要求把辣椒打包带走回家每次做鱼就加一点,并深以为然。这种习惯我或多或少的继承了一些,比如有时会买现成的火锅底料下面吃。面有啥吃头,还不就是吃火锅底料。

毛肚,本来就蘸不了几颗油,这么一甩味道去哪儿了?嫌油?稍微沥一沥好不好,还嫌油,去吃老北京涮肉好不好。然后就是令我魂牵梦绕的香油蒜碟,也许全中国人民都知道吃重庆火锅要配香油蒜碟,然后就不讲了?

说到底,为了博出位,为了大而整,素材自然是要么猎奇,要么包罗万象。问题就是真正爱着食物的人会准确的将视角集中在美味的精髓和为了追求这一最终目标人们的不断努力。而本片给人的唯一观感就是摄像机宣传片,到处充满了舍本逐末的行文叙事和流于套路模板的文案。

还是当年评舌尖3的那句话,美食纪录片可以加叙事,加底蕴,加人情冷暖来烘托美食背后的意义,但是归根到底重心还是要回归到美食本身。只是当时我本以为是没有了陈晓卿,舌尖3才会如此避重就轻,结果现在才发现,有了陈晓卿,也终归还是人物,履历,生活好辛苦,煽情上价值这一套,越来越少的是美食的篇幅和我发自心底的共鸣。

————————————————2020.3.7更新——————————————————

今天看了老北京涮肉的一期,失望至极。

写在前面:lz对老北京涮肉没有任何偏见,lz坐标阳坊,据说从清朝开始,北京最新鲜的羊肉大部分都是从这里进的京,来客人一般lz也请吃老北京涮肉,工作的关系,在阿拉善还有科尔沁大草原都吃过当地涮羊肉。虽然比不上什么老炮,个人认为多少还是有在这里说点啥的资格。

除了之前说的“不懂美食,只懂画面的人在把持着剧本”问题,这一集犯了一个大忌,那就是美食之间的拉踩。

南城涮肉老炮一句话着实拽的没什么来由:“北京涮肉就不能叫火锅,我们这叫宴,火锅那叫席。”然后这一集着重点就是食材的新鲜(落在了刀工上),火锅的构造(适合大桌),蘸料只有一种(麻酱+腐乳+韭菜花+辣油)。

都不需要和重庆火锅比,和之前任何一集都比不了吧。锅底无非就是白水。食材不论是分类还是刀工都比不上潮汕牛肉锅,火锅的构造看预告片第十集是啥?以及舌尖3第一集铁锅餐具了解一下?蘸料不说啥了,麻酱浓厚的味道几乎是所有味道的掩盖剂,所有新鲜不新鲜的食材粘上麻酱都是这个味道,我从小吃到大,现在只要有得选都不会吃麻酱。

最可恨的是中间极尽能事去贬低其他火锅。什么新鲜的食材不需要锅底,那您为啥还蘸料呢?还蘸最浓郁味道的蘸料。新鲜体现在哪儿呢?既没见到像潮汕牛肉火锅当天现宰,神经还在跳动,也没说起早精挑细选食材,而是落在了手切羊肉上。切羊肉的师傅值得钦佩,技术了得,对摄像小哥的问题不屑一顾。也没有落入摄制组的拉踩圈套。

然后这一集讲了啥?天南海北的人都来吃火锅。在讲融合。还暗戳戳的把第一个镜头给了一个重庆人,最后给了老外。不讲美食扯情怀,嘎吹耍无赖的套路再次出现,让人心头一凉。

当然,我不是无脑黑,抛开这一集,抛开重庆火锅那一集,潮汕牛肉的分类,新鲜;海鲜火锅的视觉味觉冲击力还是可圈可点的。不过,没有把好吃的东西拍出精髓,加上作为纪录片还出现这么严重的主观失误,总体依然非常遗憾。

 5 ) 《沸腾吧火锅》打卡清单汇总

火锅店地址信息均来自于评论区某课代表汇总,应该不是官方的,不过可信度很高哈。

第1集 潮汕牛肉火锅

汕头确实是确实是美食聚集地,除了牛肉火锅外,肠粉!蚝烙!海鲜粥都是一定要尝试的!


第2集 重庆火锅

到了重庆,其实也不用很在意打卡,就在嘉陵江边,随便找一家看着陈旧的火锅店坐下,必不会让你失望。


第3集 东北酸菜白肉火锅

东北人豪爽,在饮食上也显“粗犷”,有种“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侠气。


第4集 海南糟粕醋火锅

第一次听说这种火锅,看了眼弹幕,竟然有海南的小伙伴也是第一次听这个,不得不佩服节目组的发掘能力。


第5集 北京涮羊肉火锅

去北京,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涮肉多遗憾!


第6集 粤式海鲜打边炉

我一直觉得,广东的大厨很厉害,因为他既保证了食物的原汁原味,也能让食客吃得不寡淡。


第7集 云南野生菌火锅

吃菌有风险,下筷需谨慎!


第8集 黔东南牛瘪火锅

牛为中国的火锅文化,付出了太多....


第9集 贵州酸汤鱼火锅

很好奇,不用去腮去鱼鳞的稻田鱼是啥味道


第10集 四川高县土火锅

农家乐式的火锅,吃的便不再是酣畅淋漓,而是悠然自得了。

 6 ) 在《沸腾吧火锅》面前,彻底变成巴甫洛夫的狗子

和往年一样,大年三十回重庆发现最喜欢的几家火锅店都关门了,等了几天,结果不怎么喜欢的几家也关门了,宅在家里没事干的时候刷到了《沸腾吧火锅》。

追了一个月看完了10集,来谈谈感受。

配乐和配音都轻松。配乐清新明快,节奏感适合火锅这个选题;配音是姜广涛,在沉稳和撩人间切换自如,说白了,比较下饭。

全国有约近40万家火锅店,从种类上来看,《沸腾吧火锅》里拍的火锅只是冰山一角,同样享有盛名的火锅还有贵州的豆米火锅、四川简阳的羊肉汤锅、重庆美蛙鱼头火锅、云南的腊排骨锅、这几年火爆内蒙的冰煮羊火锅……

几乎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一种或者好几种火锅,所以《沸腾吧火锅》会不会拍续集不确定,但是起码这部纪录片的这十集从选材上做到了涵盖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在防止大家互开地图炮的同时,证明一点:火锅是全国人民的大众情人。

打头阵的两集是这些年风行全国的潮汕牛肉火锅和热度从来不减的重庆火锅。先用大众熟悉的题材切入吸引眼球,再将观众逐渐引入对一些冷门火锅的好奇。

结构延续了稻来一贯的风格,兼顾干货和故事性,但是语言风格又比稻来之前的作品更俏皮,更偏年轻化。喜不喜欢是很主观的判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能接受这种风格,很重要的原因是它不走煽情路线。《沸腾吧火锅》整体看下来比较舒服,每一幕都有特写,有群像,有酣畅淋漓,顺带着夹杂一丝儿人间百味冷暖自知,本身时长较短,几乎没有哪个镜头显得特别拖沓。

在讲述历史的部分,没有像百度百科这样动辄说起一个类型的火锅就是几百年历史,而是找大量资料研究,浓缩成提纲挈领的总结一句带过;当不得不提到一些很专业的名词的时候,也毫不吝惜多一句解释,从这些地方都能窥见专业素养。

举几个例子:

那一幕的取景是在前门的张记涮肉,我常去那儿吃,老板很热情,每次都能侃很多。纪录片里的这句话我也听老张说过不下五次,但是对他的这套说法依然持怀疑态度。

北京涮羊肉怎么来的?有说是从成吉思汗的军队传来的,也有说是从宫里传出来的,还有一种说法来自于文物学家王世襄:王老爷子为《中国名菜谱 北京卷》作序的时候直接把北京涮羊肉的起源归结于400多年前宋文夫写的《竹屿山房杂部》——这样看来,涮羊肉就只是来自民间的一种普通食物,但是后来大家慢慢发现王老引用的资料里涮的应该是牛,不是羊。

涮羊肉的由来至今成了一个谜,导演在讲述这部分介绍前面加了半句“按照老张的说法”,说明他们自己也去查了资料进行验证,同样没有结果,所以没有选择偏信一家之辞。

中国人在记述历史的时候往往有夸大的习惯,也喜欢把美食的发明安放在某位名人身上,或者归咎于一次意外,再不然就是和宫廷御膳扯上关系。事实上现在留存下来的食物也大多不过几十年上百年的历史,它们大多也都源于民间乡里的刻意之举,经过一段时间演变成了现在常见的模样。从这些鱼龙混杂真假莫辨的信息中筛选出最真实的部分是纪录片拍摄的一大难点。

“旧时,两江交汇的重庆人发现用简单的烫煮方式,就可以从内脏食物中获取更多的热量和浓厚的风味,重庆人由此创造出了毛肚火锅,这也是重庆火锅的初始样貌。”

这是纪录片里的一句普普通通的台词,但信息源相当严谨,是来自李劼人先生在1948年《风土什志》上出版的杂文《漫谈中国人之衣食住行 饮食篇》其中一小段,原文是:自贡、犍、乐之水牛内脏如何吃法,不得知,而吃水牛之毛肚火锅,则发源于重庆对岸之江北。最初是一般挑担零卖贩子将水牛内脏买得,洗净煮一煮,而后将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块,于担头置泥炉一具,炉上置分格的大洋铁盆一只,盆内翻煎倒滚煮着一种又辣又麻又咸的卤汁……

这段话也同样被车辐老先生的《川菜杂谈》引用,也被看作是对于重庆火锅诸多来源中最接近事实真相的一种说法。

由此可见,纪录片虽然语言风格俏皮,但是在干货上还是下足了功夫,是奔着搞文化研究的态度去找的资料。

说了这么多好,也说一个我觉得不好的地方——导演可能是太想把干货呈现给观众了,在输出方式上多少有点用力过猛。

这部纪录片每一集都花了部分时间在介绍“怎么吃才正宗”这个环节上,说的内容是有理有据,但这些东西应该是实践产生的结论,并不适合作为一种知识教授,所以个人认为体现在纪录片里意义并不大。而且我觉得在吃法这件事上谁也不用教谁,本地人的吃法其实也都是在随大溜,是这么多年养成的习惯,仅此而已。

可能也是有点儿鸡蛋里挑骨头,总得说来,这还是我这几年来非常喜欢的一部纪录片,等疫情完全结束之后准备二刷。二刷的话应该最关心的问题是这些餐厅的名字。《沸腾吧火锅》在拍摄的时候更多地关注美食和人物本身,刻意避免了店铺的招牌入镜,所以只能寄希望于弹幕,从弹幕中找一些关于店名的线索,把它们统统加入收藏夹方便之后按图索骥。

松记真是啧啧啧!

相比于其它品类,烧烤和火锅应该还是最适合拍摄纪录片的选题。B站前不久也拍了一个 《生活如沸》,正好跟腾讯的《沸腾吧火锅》撞档。尤其在疫情期间,这些片子里面那些鲜活好吃的镜头,特别容易产生条件反射,让呆家的自己变成巴普洛夫的狗。

哦对,《生活如沸》也看了,很喜欢它开头的一系列镜头的处理和偶尔的配文惊喜。虽然两个都是在说火锅,但面向的受众不一样,所以说谁更好都没法客观。B站的《生活如沸》,语言很明显更00后感,“跟男生看见女生的口红色系”,“推门一句‘打扰了’”,典型的B站语风。但就我个人来说,《生活如沸》最大的问题是节奏拖拉,一个人做个盆菜,其实信息含量有限,10分钟都没说完。故事之间的逻辑也需要一些脑回路才能理解,好好地盆菜怎么转到了菌菇火锅?我也是愣了一下。

《生活如沸》的好处是没有硬矫情,也足够温情。爱奇艺的《天下一锅》我就不说了,我看了一集(的一半)就看不下去了,文案矫饰,夸张油腻。而且几乎没有人性方面的深度,非常像一个火锅店自家拍的广告。相比之下,《沸腾吧火锅》就简单明确很多。它在广东、重庆、黑龙江、云南、四川、北京、海南、贵州八个省市取材,介绍了十种不同的火锅类型,有的比较小众,有的广为人知。每集都是一个火锅,不需要太费脑子思考,也笑中有情,属于短小但不失风味。

(我也得承认,个人真蛮喜欢陈晓卿团队出品的片子,因为它够扎实走心 。如果说本集影评最不客观的地方,可能就是我的确会认真的看完陈晓卿团队的每个纪录片)

 7 ) 片中出现的十种火锅集锦

煮天下可煮之物,聚天下可聚之友,火锅是相逢最美好的理由之一。

第1集 潮汕牛肉火锅:新鲜

当地人称之为焯牛肉,意思是三起三落略微一煮就捞出来。

地址:广东汕头

老板:陈树创 食材:来自云贵山区两到三岁的黄牛

店名:创弟牛肉丸

地址:广东汕头龙华南街竹园1栋05号

特色食材:五花趾、匙仁、胸口捞-牛胸口脂肪

店名:蔡记牛肉丸店 蔡朝森

地址:广东汕头榕江路18栋109

特色:手打牛肉丸 牛肉丸粿条汤,剩余的牛肉材料制作牛肉丸。

沙茶酱是潮汕牛肉火锅最佳拍档

云贵黄牛、客家牛肉丸、南洋沙茶酱

潮汕牛肉火锅

第2集 重庆火锅:麻辣

重庆-无辣不欢的城市。重庆火锅原本是码头小吃,经过当地人八十多年的发展演变成重庆的象征。

店名:美美老火锅(七星岗旗舰店)

地址:重庆七星岗捍卫路28号

必点食材:毛肚,手撕是对待毛肚最好的方式。

重庆火锅辣味担当:石柱红。

九宫格火锅是重庆人的发明

正确的九宫格打开方式:一上锅先丢一把小葱和豆芽,唤醒底味。紧接着需要长时间涮煮的牛肉、肥肠、老肉片等被安排在温度稍低的十字格区域,八十到九十度的水温能够保证食材内外被均匀煮熟。中心格锅水滚烫正合适涮煮不超过20s的脆爽食材。

特色(偏门)食材:脑花

重庆九宫格火锅

第3集 东北酸菜白肉锅:大缸里的黄小鲜

店名:老韩甸杀猪菜

地址:哈尔滨双城区文昌街152号

老板:卫秀坤

推荐:酸菜白肉火锅、血肠(蒜泥是血肠的绝配)

有两家店,另一家在堡旭大道旭日嘉园1号楼1是4号商服

猪肉猪杂一起煮,五花肉先出锅,再者拆骨肉(瘦肉),肥肠肚心最后出锅

饮料:烤醋、甜酸茶

东北酸菜白肉火锅

第4集 海南糟粕醋火锅:酸辣

店名:燕嫂铺前糟粕醋

地址:海南文昌市铺前老街西北

老板:韩荣燕

特色:如下图所示的糟粕醋小吃

燕姐糟粕醋小吃

店名: 未知

地址:海南海口市新西民路66号(黄平记斋菜堡西门分店隔壁)

老板:黄文昌

店面是由道路两侧各不相邻的八间铺面组成

特色食材:牛杂 海菜 海甘鱼(军曹鱼)

蘸料-什锦酱,点睛之笔是小青桔

海南糟粕醋火锅

第5集 北京涮羊肉:清代的御膳

店名:前门张记涮肉店

地址:北京前门煤市街95号

老板:张学铭

一只羊全身只有百分之四十的肉可以用来汆烫食用。

分为黄瓜条,磨裆(羊臀),大三叉,羊腿上部间半肥半瘦的小三叉,上脑等7个部位。

老饕推荐上脑加韭菜花一起食用。(清水辩食材,外杏儿-羊尾巴)

店名:裕德孚老北京涮羊肉

地址:北京东直门内大街264号(北新桥十字东)

老板:于福生

内蒙古草原羔羊,京城涮肉首选

店名:满恒记清真涮羊肉

地址:北京平安里西大街14号

唯一蘸料:麻酱(北京人称澥麻酱)。

麻酱 红腐乳 卤虾油 韭菜花酱 辣椒油混合制作成最佳蘸水。

北京铜锅涮羊肉


第6集 粤式海鲜打边炉:食物的本味

片中出现了3家店,1家清水火锅店,1家母米粥店。

其中1家是珠海大万山岛的排挡,实在找不到具体店名,

特色:泥猛,当地鱼,无需刀切整条下锅

店1清水锅店

店名:顺德松记食店(四季天地店)

地址:广东广州赤岗北路118号四季天地北座一层F19铺

店2毋米粥店

店名:太艮堡毋米粥·粥底火锅(猎德店)

地址:广东广州珠江新城海文路20号

贝类最先下锅,鲜味打底。次之鱼虾蟹类。

小象拔蚌,北部湾特有的贝类,本地人称蚌仔,涮煮一分钟。

打边炉


第7集 云南野生菌火锅:鲜

店名:晋宁菌香宴

地址:云南昆明晋阳区昆阳镇阳和路三娘土菜馆西南80米

老板:黄培英、王淑武

见手青-煮够20分钟

基础款:鸡油菌、老人头和青头菌

顶端深山里的野生菌:松茸、鸡枞

美味牛肝菌有着如同果冻的质地,裹挟汤汁的青头菌被牙齿刺穿瞬间,汁水四溅,鸡枞清甜可口,鸡油菌油香四溢。

云南野生菌火锅


第8集 黔东南牛瘪火锅:苦凉

店名:西环牛瘪城(忠诚牛瘪店)

地址:贵州黔东南榕江县忠诚镇880县道西50米

老板:肖国凡、杨胜桥

牛瘪:指的是牛胃和小肠里的半消化物,被认为是牛体内营养物质的集大成者,腥苦刺激,用心调教后却可成为难得的美味。

配料:茴香菖蒲,辛香去腥。吴茱萸,当地称棰油子,传统药学里多作为苦味镇痛剂和健胃剂,进一步去腥,增加辛辣口感。花椒。

半厘米厚的牛肉条,牛瘪火锅最终主角。

牛瘪火锅搭配干辣椒蘸水和米饭

更原始的牛瘪火锅在从江县·停洞镇:牛瘪+肠瘪(小肠)+牛胆汁

黔东南牛瘪火锅


第9集 贵州酸汤鱼火锅:家乡的味道

黔东南,传统酸汤主要有红酸和白酸两种,红酸的原料以番茄为主,口味和色泽浓烈。而白酸多由米汤和淘米水发酵而成,气味芬芳有回甜。

店名:老地方老牌酸汤鱼

地址:贵州黔东南凯里中博饮食街M2栋10号门面1楼

老板:廖钐凱、杜红英 独家白酸汤

凯里资历最老的吃货聚集地:中博步行街

特色:老廖只用三种鱼—江团切段、鲤鱼和肉质细嫩黄辣丁保持完整。独家酸汤腌制莲花白

红酸汤--

毛辣果,贵州山区特产,酿制红酸汤主要原料。长线辣椒,辣味浓醇,为酸汤提升享用的快感。姜、盐,缺一不可。高度白酒成为整体催化剂,密封,坛藏。

苗家红酸+稻田鲤鱼。鲤鱼只需去胆,加入木姜子去腥,再配合毛辣果,进一步提升酸甜,静候美味达成。

红酸汤鱼火锅


第10集 四川高县土火锅:最需要等待的火锅

四川宜宾高县:高兴之县。无锅不算年。土火锅的锅纯手工制作。

店名:三元号农家乐

地址:四川宜宾市高县庆岭乡劳动村七组

老板:曾仕强(曾二哥)、张治琴

特色食材:苕粉-羊田粉条(红薯粉条)

第一层芋头 第二层木耳 第三层竹笋子 第四层猪蹄 第五层是鸡 最上层是尖刀圆子,倒入大骨熬制的汤底,温火慢炖,三个小时。

尖刀圆子:三肥七瘦的土猪肉,配上生姜去腥,打入鸡蛋可以增加水分获得更好的剁茸效果。圆子两头尖细,中部丰腴的造型。

蘸料:鲜辣海椒蘸水

高县土火锅


文中图片均来自在观看视频时自己截的图;文中出现的店名来自腾讯视频官方播放下方网友【YXW】提供,谢谢这位网友费尽心思找到这些店家;文中文字一部分是官方文案,一部分自己看的时候总结。若有侵权等其他问题,请您联系我,谢谢。

待这一切结束之后,与你爱的人去吃火锅吧~火锅都这么种选择呢~O(∩_∩)O哈哈~

 短评

挺一般的,完全不是那个感觉……

5分钟前
  • 快刀浪子
  • 还行

还行

6分钟前
  • 申由己
  • 推荐

关于火锅最好的表达,就是今天听过的这句:火锅即相聚。

8分钟前
  • 玄子
  • 推荐

重庆老火锅、东北酸菜白肉锅、海南糟粕鱼锅、潮汕牛肉锅…锅锅看得人流口水啊~在不能吃火锅的日子里,靠看片维持生存动力😂

13分钟前
  • 疼酱
  • 推荐

看了两集真假,文案差得不行。

14分钟前
  • Talent
  • 较差

姜sir配火锅,我可以!快放我出去吃火锅啊啊啊!

16分钟前
  • 弥呀
  • 推荐

一集一地的火锅,真的要馋死了!疫情期间对吃货的致命诱惑。到目前为止最馋潮汕牛肉锅,最想尝试海南的糟粕醋火锅。

18分钟前
  • 放开那个浪味仙
  • 推荐

美中不足就是太短了吧 我还没看够呐就结束了 哭泣哭泣哭泣 好饿啊 疫情结束了一定要和小伙伴们去吃火锅

19分钟前
  • 改个昵称先
  • 推荐

从生活如沸再到这部沸腾吧火锅,充分证明,比起烧烤和其他美食,火锅真不太好拍...

22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质感很可。内容呈现上有些浮表,但也能看出主创的心思,以地域为界,从火锅的历史到食材的介绍,最后再推到火锅桌旁。口碑没爆的原因大概是,选题比较局限,每一集前戏挺足,在关键时刻反而泄了。调整措施可以是,另找角度攒料,每集放够60分钟,总攻观众的视觉和味蕾。

27分钟前
  • 居无间
  • 还行

混蛋疫情结束后一定要和想念的人去吃火锅啊!

30分钟前
  • 帕戈罗格
  • 力荐

在众多此类纪录片中不算ok,但在此段时间不能出门的日子。云吃火锅:)每集十来分钟,讲的有人也有食物,太短。

31分钟前
  • 毛不毯
  • 还行

体量小本来是优点,小而不精就没劲了。讲一个火锅,东扯一句底料,西扯一句配菜,一共十几分钟还要黑屏分两三个部分,实在没必要。美食类纪录片其实只要拍的美味诱人垂涎欲滴,观众都是愿意买账的,可惜这片子运镜与摄影也都不够好,甚至连文案也不出彩,emmm只能沦为平庸之作。

35分钟前
  • Mintnotsmall
  • 还行

普通。文案很烂。可能因为每集时长要控制在15分钟内,结尾总是很潦草,还非要生搬硬套地“宏观叙事”,强行升华。每个角度的讲述都很浅,浮在表面。最基本的食物也没有拍好,失望。

37分钟前
  • sicily
  • 还行

文案有点一般,火锅题材有点局限,后面都不太出名了。我可能是个假的东北人,我爱吃潮汕火锅和麻辣火锅,唯独对东北的酸菜白肉火锅一般般,五花肉吃点了就腻,身边人倒是很多爱的不行的。疫情结束了一定要去吃火锅!

38分钟前
  • Dita
  • 还行

新get到了贵州的牛瘪火锅和酸汤火锅的概念。云南的菌子火锅看着可真是鲜啊。

42分钟前
  • 夏日的小西瓜
  • 推荐

前两集做得不错,有主题。潮汕人对火锅的喜爱源于对美味的热爱,重庆人对火锅的喜爱源于对快乐的追求。但是火锅这个主题太有局限了,后两期的火锅开始没有知名度了,我海南的室友都没吃过海南糟粕醋火锅。。。

44分钟前
  • 保小罗
  • 推荐

疫情期间不会做饭,就在电视上看吃的了,好饿!好馋呀!让人觉得活着就有希望!哈哈哈

49分钟前
  • 蜀黍有点咸
  • 力荐

第一集你如果在片尾加一首店主金曲MP3的话,我都以为是早餐火锅了,只拍火锅这个题材虽有局限性,但却更能集中探究火锅的魅力,譬如潮汕火锅这一集,既然是牛肉火锅,那至少把所有唰锅的牛肉部位都特写一遍再融入食客或老板的故事,说白了, 时长太短内容太少,起不到火锅纪录片的代表作用。

50分钟前
  • 浩子菌
  • 推荐

微博买了这么多大V转发预告片,期望值铺得过满,三星不能再多了。第一集就被路人的一句“纯天然没垫硅胶的胸”恶心到,拜托节目格局不要这么小,玩梗也不带这么低俗的,呕。从B站的人生一串到生活如沸,腾讯的宵夜江湖到早餐中国,现在的纪录片是不是不讲故事就拍不好美食?别整这么多虚的please。

55分钟前
  • momo(乘地铁版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