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弹幕素质真的低,那天剧开头男主开个车,带孩子出去,刚好有个镜头给到,侧面看脑袋椭圆形,弹幕就说“真丑,橄榄球脑袋🏉。”拿别人外貌开玩笑最没礼貌的,中国某些人真神经了!
『他们』第一集,故事发生在1946年,二战刚刚结束,一个黑人家庭,丈夫,妻子和孩子,在一个郊区白人社区买了房子。说句不好听的,也就是邻居都是“白皮猪“。房子是连买带送,然而他们一家不知道,这所房子发生过一些“邪门之事“。
丈夫在一个兵工厂,买这个房子可能也是因为离的近点。刚第一天上班就遇到很多不快的事,他找到前台问工作区在哪,应该是一幢楼,问了三遍前台却只肯指出来,不肯给他带路,有个好心人带他去了那个公司。本来可以说些业务的事,上司却一直跟他说“狗”,他只能听着了,听了好几个小时,这时候就跑去卫生间抽了一叠纸,ptsd犯了,战争造成的“后遗症”。
妻子在家也没安生,白人邻居一群女白皮猪在她门口,用那种最大号的收音机📻,每家拿一只放了一天“噪音”给她和孩子们听。这个妻子她也无法说些什么,破坏邻里和谐。家里地下室“鬼魅”时不时地作祟。
到了晚上,那些邻居聚会,这时他们要想一些办法赶黑人邻居走。
白天的时候,一个长相恶心的白人男孩,在女主晾衣服的时候,拿木棍桶衣服,搞破坏吧,女主生气地去驱逐,小男孩跑回去告状倒打一耙,他老妈告诉了他老爸,趁着男主在屋顶忙,威胁他说他妻子虐待他儿子。男主突然恶狠狠起来,“白皮猪”们怕了退缩了,欺软怕硬全世界都一样的道理。
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最近出了一部美剧,在国外的社交媒体上引发了言论争战。
有些人觉得“它太过火了,煽动对立情绪”;
有些人则觉得“这很克制了,就是我们经历的痛苦日常!”
这部剧的名字,叫《他们》。
看这个海报,也能猜到,它讲的主要是美国黑人的遭遇。
故事,发生在1953年的美国。
当时正值“黑人大迁徙”时期。
很多美国南部的黑人,因为经济需求,逐渐往北方迁移。
《他们》的主角,就是一户从南边搬出去的黑人家庭。
一般来说,搬出南方到北方去的黑人家庭,会选择北方的黑人街区入
毕竟美国的种族环境,你懂的。
可这家黑人另辟蹊径,没有选择黑人区居住。
而是勇敢的住进了一个全是白人,且民风保守的街区。
他们一搬进街区,就成了“异类”。
而这部剧还有另外一个别称,就叫做《异类》。
如果只是单纯的觉得新鲜而被围观,问题不大。
可这个街区,据说曾发生过白人居民用极端手段驱赶黑人住户的惨案。
夜幕降临后,街上更是出现了一群群的白人,他们似乎在商量着什么……
新搬来的黑人家庭,一共四个成员:妈妈、爸爸、大女儿、小女儿。
妈妈,人称黑姐,性格特别刚强。
她感受到了白人们的敌视,搬来的第一晚,就准备好了对抗来犯者的手枪。
黑姐的强硬,和她在南方没少受白人的祸害有关。
为了保护家里的两个女孩,她必须勇敢面对新街区的挑战。
第二天,黑姐醒来,一拉开窗帘……
窗外,一群白人女性坐在门口,使用起死亡凝视技能。
好家伙,这是集体静坐抗议的节奏。
黑姐并不畏惧,她既然敢住进这个街区,就不怕这些小伎俩。
白人们也不甘示弱,动用了第二招。
他们弄死了黑姐家里养的小狗。
黑姐和小狗感情很深。
被气疯的她,拿起枪冲出家门,差点崩了街对面的白人们。
黑姐和白人邻居们的街区大战,正式拉开了大幕……
面对各种阴招频出的白人们,黑姐真是太无奈了。
她只是搬了个家,却像掘了白人们的祖坟。
真是没天理。
剧里,还回顾了黑姐搬家前的过往,表明了她为何对白人如此不屈。
黑姐住在南方时,曾因为那里白人们的极端种族主义思想,失去了一个年幼的孩子。
剧中还原了当时白人们杀死孩子的现场。
说实话,我看到这一情节,好几次都要暂停平缓一下情绪,才能坚持看完。
因为白人们杀死孩子的方式太恶劣了:
他们闯入黑姐的家,强暴她的同时……
还让她看着孩子被装进一个床单里,白人挥动床单使劲往墙上砸……
这一段经历,是黑姐心里永久的痛。
当时黑姐的丈夫带着两个女儿出去看电影,黑姐一个人在家。
所以丈夫回想起这段往事,也悔恨不已。
他们搬家,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想离开伤心地。
可没想到,新的地方,还是有白人们的侵犯。
白人邻居那边,带头捣乱的也是个女性,人称白姨。
她有着令人羡慕的幸福家庭,可就是瞧不上黑姐一家,种族主义根深蒂固。
在这个街区,有个类似业主委员会的组织,当然,参会者都是白人。
白姨一直怂恿丈夫在委员会带头对黑姐一家采取更狠毒的清除政策,美其名曰“街区住进黑人,会让房价下跌”。
可白姨丈夫比较怂,白姨就找了个爱慕自己的送牛奶小工,想让他帮忙。
她亲自去了小工家,提出要求。
白姨心想就算和小工睡一晚,也要赶走黑姐。
谁料到,小工不是只想睡一晚……
他直接把白姨关进了自家农场的地下室,成为了他的长期“奴隶”……
白姨一失踪,黑姐成了首要嫌疑人。
整个街区,白人和黑人之间的火药桶就此爆炸。
看到这里,你大概也能猜到为何《他们》会在美国社交媒体上引起轩然大波。
白人们觉得这个故事太刻意丑化白人群体了。
黑人们则举双手双脚认同剧里呈现出的黑人困境,甚至觉得《他们》表现得还不彻底。
《他们》这种类型的影视作品,近几年在美国井喷式出现。
因为它们多少都带一点恐怖色彩,所以它们被称为“黑人恐怖片新浪潮”。
开创这个局面的,是我曾解说过的《逃出绝命镇》。
《逃出绝命镇》的故事很典型:
一个黑人小伙,被白人女友带去见父母。
却发现白人女友家很怪异,她妈是个心理医生,似乎总想催眠黑人小伙。
女友家里有俩黑人管家,看起来好像已经被女友的白人母亲控制了……
为了不给大家剧透,我就这么说吧:
《逃出绝命镇》也是一个白人侵害黑人的故事。
它的恐怖点,都在黑人如何被迫害上。
去年夏天还算热的美剧《恶魔之地》,也走的是这一路线。
看海报就知道,它讲的同样是黑人在白人世界冒险的故事。
对于很多黑人来说,走出黑人的舒适区——黑人街区后,外面白人的世界,就是怪物世界。
部分白人们在这部剧里,被魔化成了拥有神秘力量的魔法师。
他们想获得黑人的血液,完成永生的梦想。
他们用魔法制造了很多的怪物,有的用来守护自己,有的用来捕猎黑人。
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只:
值得一提的是,《恶魔之地》里出现了和《他们》基本一致的情节。
女主角搬到了一个白人街区,受到了街区内白人们的围攻驱赶。
她奋力反抗。
甚至《恶魔之地》里有个角色的名字,都和《他们》里白姐大女儿同名。
而那个角色也是《恶魔之地》里女主的姐姐。
这几乎是要弄个黑人恐怖宇宙的节奏。
去年还有一部黑人恐怖题材电影,叫《内战前》。
这个片子的脑洞,我是五体投地。
因为这个脑洞是情节上最出彩的部分,我是个好人,就不多说了。
可以透露的是:这部电影让黑人们重回了奴隶时代。
它的恐怖之处,就是活在21世纪的黑人们,怎么会一夜之间回到奴隶时代?
而且白人们重新奴役黑人后,还对其中的女性进行了日以继夜的强暴。
白人说杀人就杀人,杀完人就烧掉了事。
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内战前》里,也有个坚决反抗的女主角。
这几部电影盘下来,其中的同质性很容易被感知到。
都是黑人深陷白人地狱;
举起反抗大旗的也都是黑人女性;
这几部作品,也都是恐怖题材。
如今看起来,这股黑人恐怖电影新浪潮还没有消退。
我相信,只要黑人们在美国的境遇一直很糟糕,这股浪潮不仅不会消退,还会愈演愈烈。
希望某些种族主义者,好自为之。
先管好自己的事,别老想着对别人指手画脚。
今天就和大家聊到这里。
拜了个拜。
人类在拥有了文明思维之后并没有剔除骨子里的残忍,很多人在评论里借这部电视剧顺当踩了一把美国的白人至上主义,不过在种族平等上我们并没有好到哪去。“白皮猪”、“黑鬼”其实这些词语也充斥在各大网络上,对于我们不了解没有接触过的种族,很容易就被刻板印象所洗脑。别说种族我国根据地域也常常以刻板印象进行划分,比如“河南人”经常会受到周围人独特的眼光看待,南方人就是“斤斤计较”,北方人就是“粗鲁大汉”,这些标签无时不刻充斥在我们生活中。不过好在不同地域还没有出现某个地域高人一等的思想观念,在平均水平上我们还是平等的。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有色人种几乎和“犯罪分子”、“底层阶级"这样的标签紧紧捆绑在一起,当他们突破了这个标签反而会让白人感受到自己的权利受到了侵犯,人就是这样往往通过贬低别人所获的优越感比自己努力取得成果要轻松多了,优秀的白人要靠几率但如果白人的权利凌驾黑人,即便他是个废物也可以在看到黑人的一刻感受到自己的“优秀”,这几乎是另一种阶级分化的表现形式。当林肯批准黑人进入到白人生活区时,就像是批准底层阶级可以住在纽约上东区一样令既得利益者恼火,所以美国用种族歧视来掩盖阶级不平等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好想看,找不到资源,难过,求助🆘🆘🆘求助🆘🆘🆘🆘🆘🆘🆘🆘🆘🆘🆘🆘🆘🆘🆘🆘🆘🆘🆘🆘🆘🆘🆘🆘🆘🆘🆘🆘🆘🆘🆘🆘🆘🆘🆘🆘🆘🆘🆘🆘🆘🆘🆘🆘🆘🆘🆘🆘🆘🆘🆘🆘🆘🆘🆘🆘🆘🆘🆘🆘🆘🆘🆘🆘🆘🆘🆘🆘🆘🆘🆘🆘🆘🆘🆘🆘🆘🆘🆘🆘🆘🆘🆘🆘🆘🆘🆘🆘🆘🆘🆘🆘🆘🆘🆘🆘🆘🆘🆘🆘🆘求助🆘🆘🆘🆘🆘🆘🆘🆘🆘🆘🆘🆘🆘🆘🆘🆘🆘🆘🆘🆘🆘🆘🆘🆘🆘🆘🆘🆘🆘🆘🆘🆘🆘🆘🆘🆘🆘🆘🆘🆘🆘🆘🆘🆘🆘🆘🆘🆘🆘🆘🆘🆘🆘🆘🆘🆘🆘🆘🆘🆘🆘🆘🆘🆘🆘🆘🆘🆘🆘🆘🆘🆘🆘🆘🆘🆘🆘🆘🆘🆘🆘🆘🆘🆘🆘🆘🆘🆘🆘🆘🆘🆘🆘🆘🆘🆘🆘🆘🆘🆘🆘
blackface意为“涂黑脸”,特指白人为了让自己看上去像黑人,而将自己涂黑的化妆术。该词源于19世纪的黑脸滑稽剧(blackface minstrelsy),这种表演形式当时在美国广为流行——白人演员在脸上涂抹黑色的油彩、故意穿上宽大或破烂的服装,他们模仿黑人的口音、表演黑人歌舞、弹奏乐器,以博众人一乐。
黑脸滑稽剧流行时,美国尚未正式废除奴隶制,南方种植园内黑奴的悲惨命运被掩盖在了滑稽剧轻松的嬉笑怒骂之下。而由于社会地位低下,黑人及黑人社群无法向主流社会展示自我,他们的形象一直被黑脸滑稽剧中塑造的刻板印象所取代——穿着廉价、身材肥硕、缺乏修养。因此,黑人民权运动兴起之后,黑脸滑稽剧饱受诟病、渐渐失宠,并被认为是不尊重且具有冒犯性的。21世纪以来,白人“涂黑脸”这种极具象征性的行为也转变为种族歧视的代名词,站在了“政治正确”的对立面。
感兴趣的uu可以去看看富有争议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片中大量采用了涂黑脸的白人演员,扮演在议会和白人村落为非作歹、强抢白人妇女的黑人暴徒。 影片开创的并留名于影史的“最后一刻营救”蒙太奇片段,描绘的便是3K党成员骑着英姿飒爽地策马狂奔,营救被黑人暴徒围攻的白人村庄。尽管影片上映之前及全过程都备受争议,平权组织NAACP甚至尝试禁止影片公映,但《一个国家的诞生》仍取得极大的商业成功,甚至推动了3K党的复兴和新成员招募。
老妈姐姐妹妹各自的梦魇似乎都有深刻的历史原因,欢迎补充。
🥃
豆瓣对剧名采用的翻译是「他们」,我觉得「异类」比较单刀直入地点题
虽然视听剪辑风格都很瘆人 但恐怖氛围营造的比较刻意 逻辑性不是太清楚 最重要的悬念不够啊! / 恶灵都有点如梦似幻的意思 乍一看像人物内心的情绪 投射到放映幕布上 其实有些乱入 第九集专门介绍了老人恶灵的背景 但我感觉真的好无聊 还是喜欢美恐的叙事
如碧在课堂上受到的嘲讽和歧视真的让我感同身受 他们模仿猩猩的动作和叫声 / 青少年对异类的排挤和敌视是毫无遮掩的 他们有着不经大脑思考的从众心理 为了合群为了让自己不被孤立可以不假思索地就去排挤别人 / 我的脸比较长被叫做马脸 我的嘴唇比较厚被叫做香肠嘴 他们总是这样 喜欢物化外貌 多少可爱的心灵就是这样受伤的呀
处在对立面白人主妇贝蒂 人物刻画得还是很完整 有始有终
贝蒂还是蛮让人唏嘘的 她自己是很偏激的种族主义者 却又遭受着父权压迫、性别歧视、自己还是个同妻、好不容易想找个男人拯救结果是个懦夫+施虐狂…… 想想也对 物质决定意识 她自己是个扭曲的人才会有扭曲的想法
人类好像就是陷入了一个歧视链怪圈 绕来绕去
这回讲的故事,有两个关键词:
美国、种族歧视。
时至今日,种族歧视仍是全世界的敏感问题。
尤其在美国,白人与非裔、亚裔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张。
往近了说,有接连对亚裔老人下毒手的新闻。
往远了说,那个被警察压在身下致死的黑人令群众愤怒不已。
开讲之前,我有必要普及一下历史知识。
1916——1970年,差不多有六百万的非裔美国人,为了得到工业性就业机会和摆脱种族隔离,从美国南部的农村迁徙到了东北、中西,西部生活。
史称“大迁徙”。
露琪,亨利以及他们的两个女儿,就是“大迁徙”其中的一家。
图片
他们要去的地方,是加州康普顿。
亨利是位工程师,他买下的房子是在一个全白人的社区。
这也就意味着,亨利和露琪势必要遭受到来自白人的凝视。
果不其然,在十天内,一家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签署房屋合同的时候,露琪注意到这样一行字:
仅供白种人购买,禁止有黑人血统的人居住。
图片
这个开端便简单粗暴的说明了,在上个世纪对黑人的歧视无处不在。
甚至已经演变成了喝水吃饭呼吸般平常。
房产经纪人连忙解释:这已经不具备法律效应了,世界在变,有些事情正在翻篇。
可真是如此吗?
入住后,露琪一家面临着双重困境。
一方面,是以由贝蒂领头的太太团带来的破坏。
图片
第二天,她就和其他太太搬着椅子拿着音响,犹如沙滩观光般齐刷刷的躺在他们屋前。
越来越多聚集在屋外的白人让露琪不得不给子弹上了膛。
在社区开会上,贝蒂的发言最慷慨激昂:
1876至1900年,黑人从事的都是保姆和搬运工这种低贱的工作,而我们的父辈则创造了世界,开创了文明,如今我们怎能容忍黑人鸠占鹊巢。
大家拍手叫好,组成了“驱赶黑人”联盟。
计划包括举着牌子示威:“保持康普顿的洁白” “不欢迎有色人种”。
以及砸窗户、扔石头、对着床单尿尿、将砂糖倒进车的加油口、撒图钉,给狗下毒...
亨利去新公司,连公司前台都不把他放在眼里,更别提上司的百般刁难。
不让他参加内部派对,公司分发的利润也没有他。
图片
很讽刺,派对上的乐队全都是由黑人组成。
另一方面,一家人被白人的手段给逼疯,纷纷出现了心魔。
大女儿读初中,只因为答对了一个问题,全班同学就拍桌子起哄。
老师反而让她留校察看,理由是“扰乱课堂纪律”。
图片
在这期间,有个白人女孩主动找她说话,两人成为了朋友。
女孩给大女儿化妆,鼓励她在同学面前展现出美好的一面。
在心魔的诱惑下,大女儿迫切地想改变自己的肤色。
为了参加学校的拉拉队,大女儿将整桶白色油漆泼到了自己身上
小女儿也不对劲,她在课堂上背入籍美国的宣誓,可才刚开口就面色狰狞的重复“包里的猫咪”。
某天露琪发现小女儿脖子上有道伤疤,小女儿说是维拉夫人伤害的她。
可露琪知道,维拉夫人只是故事书里的角色名。
再加上亨利对甜点的厌恶,偶尔还会冒出个脸色惨白却涂满黑色油漆的小丑来缠着他。
图片
一家人逐渐走上了失控的道路...
《他们》乍一看像极了17年的大热黑马《逃出绝命镇》。
导演都在用偏超自然的元素来揭露白人的阴谋。
只不过《他们》恰恰站在了《逃出绝命镇》的对立面。
《逃出绝命镇》的重点,在于逃。
《他们》的终点,在于亨利露琪决定要跟白人对抗到底的决心。
图片
比如,两部剧里都用了棉花这一植物。
棉花在历史上对黑人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逃出绝命镇》的男主在关键时刻就是用棉花逃过了一劫。
《他们》的小女儿被维拉夫人教会了一首歌,歌词内容是这样的:
“年轻快乐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棉花地里的辛劳,也已成过眼云烟”
露琪大惊失色,惨痛的曾经再度被唤醒。
图片
原来,露琪还有过一个儿子。
那天亨利开车带着两个女儿去看电影,家里只有露琪和儿子。
露琪在门口遇见的白人疯子,对她唱的就是这首歌。
随后,又来了两位白人疯子侵犯了露琪,还害死了尚在襁褓的儿子。
图片
从此露琪的精神便高度紧绷,一度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
亨利对甜点厌恶,是他以前参军的时候被迫当实验小白鼠吸有毒气体,而气体的气味就是甜味。
上一家被白人搞疯的黑人一家,妻子将漂白剂淋在了丈夫和儿子的头上,嚷嚷着“白白净净,万事顺心”。
导演是在告诉观众:这当然不止是他们几个人的伤痛,而是在一百年的历史中所有有色人种的伤痛。
图片
如同屋前的草坪被汽油烧下了“黑鬼 天堂”。
白人的天堂即黑人的地狱。
《他们》又名“异类”。
回答影迷提出的以下问题
1 卡夫公司的公益活动有何“戏剧性”?
2 海报中还透露哪些信息? 微笑的意义何在?
点击链接 看完再聊
卡夫亨氏“0元购”活动,拯救了美国政府的燃眉之急www.digitaling.com
女:卡夫饼干我之前吃过呢……味道还不错!
2018年美国联邦政府的公务员竟然混到下岗待业,真是令人唏嘘……
女:哈,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不知喝了咱中国人多少血,一部手机就赚那么多钱……现在可好了,他们连自己的公务员都养不起了!
对,你就保持这样清醒的头脑!我带你分析一下 这则广告,看它到底怎么获奖的?
这广告活动没有拍摄短片,我们就关注她的海报和策展方面的一些内容……
女:……策展?
策展:英译:curation,即策划、筛选并展示的意思。早期定义是艺术展览活动中的构思、组织、管理工作……
我们看这三连拍,风格一致,突出了文字……那咱就分析一下这些提示,看有没有一些规律性的内容
图一中出现的重点词:impression 印象……
图二:smiling and laughing……微笑,大笑,开心
图三:during difficult time……渡过那段难熬的时间
再看这张图,一家四口开心的面对镜头……
女:卡夫公司的这次善举我们可以总结为四个字:爱的传递……
为困难家庭提供关爱,等以后你有钱了,再将这份“爱”捐赠给慈善部门……
女:也就是这次活动的主题,“ Kraft Now Pay Later“(未来付款)……不过这和微笑有何关联呢?
你想想,任何人冲你微笑,你可能难摆张臭脸给人家吗?
女:哦,突然明白了,就是用这方法表现爱的传递……
对嘛!我们说,钱这个东西本身就是流通的,怎么花钱才是有意义!
变成卡夫食品,捐助给困难家庭和千万的家庭……这就顺延下去,放大的钱的价值!
推而广之,就是广告!
女:哦,明白了,就好比圣诞节的每一份礼物,都带着家人亲朋浓浓的期待与关爱!
对极!另外,我们看到活动中还有插曲……
注意这句:
这一次的联邦政府关闭创造了最长纪录,也为维持这项活动带来了巨大压力……
没想到这次政府关闭竟然持续如此长的时间,卡夫再这样搞下去就要破产了……于是他号召有能力的企业一起能把这次活动延续下去!
女:哈,这是卡夫公司始料未及的!
是的,偶然性,突然事件都是无法预料的!就像美国联邦政府的公务员正在经历的difficult time……
大家纷纷解囊相助,将爱延续……这就是广告的力量,爱的力量!
社会需要温暖,需要这些正能量,激发出人性中最温暖最闪亮的东西……
女:一个很普通的商家的公益行为,竟然达到如此“广告”效果……难怪会获奖了!
森森大军:森森大军《国际获奖电影解析辞海》zhuanlan.zhihu.com森森大军:短片集中营《国际获奖短片及广告索引》zhuanlan.zhihu.com森森大军:戛纳电影狮获奖广告《解锁一切》:你在哪儿……???zhuanlan.zhihu.com
甩巴掌那段,我来来回回看了不下10遍,太舒畅了!
太黑了,眼白真是好东西,帮我找人。偶尔会有几个镜头打光很漂亮。剧情太恶心了
丈夫有战争PTSD,妻子因为小儿子被虐杀而有心理阴影,大女儿不想当黑人,小女儿总见到幻觉,白人家庭主妇光鲜亮丽,其实跟丈夫跟父亲关系都不好,都是极为典型的恐怖设定,有点太普通了,最后又搞出一个邪灵神父来当大家精神失常的病根儿,也有点偷懒,不过这剧的恐怖氛围确实是一等一,那些邪门的音乐,倾斜的镜头,娓娓道来的充满细节的恐怖小故事,还是不错的。
教师规训,漂白自卑,黑脸内疚,礼帽恶魔;作为黑人恐怖片,最后反杀不太过瘾?Straight Outta Compton in 50s
这部剧不应该只有现在7,6分吧,起码8分以上
最后几集不太敢看了所以匆匆快进了。其实论诡异比不上get out,论吓人比不上us,除了一点点超自然元素的恐怖之外,其实全剧的最大可怕之处还是在于人心,尤其是儿子被3k党搞死的那段回忆真的看得太绝望愤怒了。另外,除了种族议题之外,也有性别议题,无论黑人白人,女性在那个年代仍然是低人一等的性别,而黑人女性就更可怜了,双重歧视下,不疯才怪。
这部剧集最具特色的,也是在其他类似主题中很少见到的,就是用类似萨义德东方主义的理论来解读黑人文化的主体性问题,那几只白人鬼披着黑人的表皮不断让主角一家陷入臆想的狂热中,恰是隐喻了对于在少数族裔问题中白人的主导权,以及对于少数族裔文化本身的影响力。
短评果然吵起来了 一点也不意外
看了两集,我不太喜欢此类形式大过叙事的剧集。感觉就是煞有介事地营造诡异氛围,但是看着让人摸不到重点。
烂
某个评论真搞笑,一部分黑人干坏事伤害亚裔了所以整个群体就都没资格控诉他们收到的伤害只能反省自己还不够好?那这个世界上又有谁是完美无瑕的圣人那?动不动说别人没资格的人往往自己最恶劣还不自知。
4 这不是一两个家庭的遭遇,而是一整个群体到现在还没有愈合的阵痛,所以无论现如今以何种方式去刻画去解读都应该被尊重。在悬疑线索的刻画上稍有些杂乱,但是一家四口在外力之下的脆弱心理状态非常到位,在虚实的界线间来回。
E04 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故弄玄虚的编剧,一家子精神病。21/04/13
以鬼喻人,以古鉴今
看了一半多,这部剧的色彩选择和拍摄风格真的很别具一格,就凭这点就值个三星。但我觉得大家不要吵了,我们不管是看绿皮书还是等等讲述非洲裔美国人遭迫害的电影剧集能够从他们的角度发声,是因为我们具有共情能力。这种能力不分种族。我们有时讨厌为黑人发声的人,因为我们看到一些社会事件中部分黑人对亚裔的迫害。这是我们的宽广的民族情怀,不愿看到自己人受欺负。话说回来了,咱们国家每个省之间都互相存在刻板印象,世界上各种族之间都存在刻板印象。并不是所有的山东人都是热情好客的(本人是山东人,这句不接受杠),也并不是所有的黑人都是头脑简单的施暴者。我们不需要喜欢哪里的,哪个种族的人,但至少我们应该学会尊重每个地区,每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尊重每个地区,每个民族的人。
种族元素和控诉似乎都在点上,但是作为恐怖题材,情节线被拉得太长有点缺乏张力,超自然因素缺乏逻辑,环境和人性表现得也一般。
就”恐怖“一类来讲拍得不错,气氛渲染很强,音乐选用也不错,最深感触是大女儿拿油漆给自己涂白说”我想改变我自己“。
挺疯的 有种黑人在Us里被迫害的意识一贯延续 反而这种不断强调 不许被遗忘的态度 更令人害怕
没有虚情假意,邻居们的恶意在开场就毫不掩饰。后续把种族歧视化作超自然力量的想法并不新颖,故事和恐怖桥段也都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很多情节没有很好的收尾,结尾又用理想主义的手法给这个偏现实题材的恐怖剧留了个无法收场的摊子,于是编剧就直接放飞自我靠烘托气氛收尾了。总的来说低于期望,3星很对得起它了
用恐怖片承载政治题材是一条非常好的路径,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尝试。这剧的构图喝色彩让人想起《拉契特》。可以说导演的个人标签非常浓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