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公众号:霧風誌,欢迎关注!)
《少年审判》是对少年犯罪背后的大人们进行的一次掷地有声的诘问。
韩国影视向来大胆选材、针砭时弊,但有些只做到了“敢拍”,真正起到反思作用、改变现实的社会写实类作品,例如电影《熔炉》、《素媛》、《辩护人》,在众多作品中也是凤毛麟角。
那些“敢拍”但没有改变现实的作品,本质上是它们只展示现象,没有给出“解决办法”(也许有些创作者认为无解),戏剧化的处理渲染了无力的控诉,最终只留下了无奈、绝望情绪的表达,现实依旧寸步难行。
但是,《少年审判》不仅仅是“敢拍”,更可贵的是创作者透过故事,传达出一种坚实的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
并且敢于提出针对少年犯的“解决方法”,落实到具体的责任对象身上——要对少年犯负起责任的对象首先是他们的父母,再扩大到学校、搜查机关、法官。
换言之,比起控诉少年犯无药可救、或诉诸人性本恶的观念,这部剧强调在孩子们的犯罪行为背后,大人们才是问题的关键。
导演用镜头语言表达了这个观点。在这一场景中,镜头从站在前排接受审判的孩子们身上越过,对准了在孩子们背后的监护人们。
这个画面信息量很大,监护人们一个个低垂着头,前一排没人坐,都挤在后面,看起来羞愧的样子,是犯罪的孩子们本身令他们羞愧吗?还是自责没教育好孩子而感到羞愧呢?
哪一种可能性更大呢?
并且从数量上看,监护人来得不全,至少蓝发女孩的妈妈没来,空位还有很多。
这些空位代表着一部分父母责任的缺席,而代替缺席的父母们,真心关怀孩子们的车泰柱法官坐在其中,他主动承担起教化孩子们的责任,从这一个小细节展现出车法官的信念感。
《解读恶之心的人们》中有一句针对孩子们在这个并不善良的世界生活的反思:“创造这种社会的责任在于哪个大人呢?”
这也适用于反思少年犯的问题。孩子们的犯罪行为背后,是那些缺席的、未尽到责任的、或为满足私欲而利用孩子们的大人们的责任。
导演用俯角镜头拍沈法官抬头看向丛林一般的补习班招牌,俯角强调了人物的受限和压迫感,因升学而孵化的考试舞弊案件中,法官们的审判,并不能真正惩罚到孩子们背后的大人。
犯了错的大人们丝毫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对法庭也无敬畏之心,只会怪别人,把错都归咎在大环境,因为升学竞争太过激烈大家都是这样舞弊的,自己孩子要是没这样就吃亏落后了,这是一种将犯罪合理化的行为。
注意这段沈法官看监护人的眼神。
沈法官看着少年犯的眼神,往往是严厉、无情、甚至凶狠得像要吃掉孩子一样,但她从未用寒心的眼神看过孩子们。
此刻对着价值观扭曲的监护人,她的眼神中透出不可理喻、荒唐、寒心······
正是因为有一群那样不可理喻的大人,为了私欲打乱了公共教育的公正性,才渐渐创造出了恶性的升学竞争环境吧,结果反过来说,都是环境的错?
在这个案件中,参与舞弊的孩子们既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
最典型的就是姜源中部长的儿子姜信宇,身为部长法官的儿子,参与了犯罪本想自首,被父亲逼到寻死;而原本正义的部长,怕儿子的事影响到自己从政之路,选择了隐瞒,还试图进行不公正的审判。
在这个镜头中,最显眼的是四个大字“公明正大”。而部长的站位,刚好挡住了“公”字,代表着在这个案件中因为部长一时蒙眼,抱侥幸心理,失去了公正。
就算本身修法的意图是好的,可过程不公的话,也就失去意义了。部长离开后,“公”字才重新出现。
姜源中部长的人物形象塑造得丰满立体。在公众面前他有着威严、公正值得信赖的好形象,虽然脾气暴躁,却是会手写记录下每个案件并反省的好法官,但脱下法袍和西装,在病床前,蹲着擦地板的姜源中,就只是姜信宇的父亲。
对于少年犯出身的车泰柱法官,他是人生导师,不带偏见,真心地为车法官好好长大成人而感到欣喜,回忆中部长灿烂的笑容,与离职时候的落寞神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并不是讽刺,而是唏嘘。
另外,车泰柱作为法官与部长初见是太阳正烈的上午,意味着新出发;而离别时则是夕阳西下,对比初见,更加惆怅、惋惜。
部长本质不坏,后来犯错也没有将他彻底变成反派。与其说编剧保留了人性光辉,不如说是为了强调部长可贵的反思精神。
人都会犯错,重要的是犯错后的处理方式,少年犯需要大人纠正、需要法律教化,而大人犯了错,又指望谁纠正他们呢?
大人们犯错后的处理是否得当,或许取决于那个人自身是否有反思精神。
如果他不是一个会反思每件案子,时刻反思自己的人,那么沈法官再怎么告状,或苦口婆心,部长也一定不会甘心,只会做更多错误的选择,可能报复沈法官。
有一些大人永远不会反思自己的错,都是别人错。犯下更严重罪行的家庭暴力者、连环杀人犯不都是这么想的吗?
第一个分尸案中的加害者母亲,一开始完全不反思,也没有同理心,跑来斥责法官怎么不放了她那协助杀人的儿子。
直到她在自己家里地板上发现了被害者的血,血迹已经渗透地板,怎么擦也擦不掉了。
擦不掉的血迹,加害者对被害者的伤害是永远无法洗刷掉的,后知后觉的反省,已经太迟。
这一案件是根据2017年真实发生的韩国仁川小学女童碎尸案改编,真实案件细节更加残忍,其中一个是17岁的少年犯,另一个也才年满18。现实中少年犯的罪行严重性,早已经超乎了人们的想象!
如果没有抓到他们,他们变成连环杀人犯的几率非常高。
最后一个案子就是“最坏”的发展结果,追求速度的法官审判只用了3分钟,让少年犯们更加轻视法律,在未教化的情况下继续成长,最终变成真正的恶魔。
他们变本加厉,犯下集体性侵案、拍下视频并传播。犯罪老巢的不同房间都用视觉上极强烈的色彩——红、蓝、绿,为什么要设计不同颜色的房间呢?
不同颜色的房间是用形式化的造型风格影射这个案子的终极形式——“N号房”案件。
我认为编剧将N号房改编为少年犯的罪行并不夸张。
现实中,犯罪侧写师权日勇教授曾在节目里多次提到:以前的连环犯以30-40岁为主,有凶杀现场,随着网络社会来临,连环犯的行为模式也在进化,并逐渐倾向于年轻化、智能化。
N号房的主犯是20多岁的大学生,不需亲自动手行凶,他们躲避在电脑后面,就能对被害者进行精神控制、恐吓、施暴,造成无数被害者无限痛苦甚至死亡。
谁能保证下一次网络犯罪的犯人中,不会有少年犯?
作为法官,也是少年犯受害者遗属的沈恩锡,控诉着新来的部长法官不负责,她直视镜头,铿锵有力的台词,不仅仅是对剧中的部长一人所说,也是对现实中只求效率、缺乏使命感的少年犯法官们所说。
她再次强调了少年犯罪的重点是教化,而法官应该对此负责!
这点,沈法官与前部长姜源中的观念是相近的。
少年犯罪并非完全无解,《少年审判》在不长的10集篇幅中,用了非常典型的案例梳理了少年犯罪的行为及心理,锁定对象并提出解决方案:
1、以父母为首的大人们负起责任。
2、法官们作为最后一道防线,要有信念感使命感。
3、法律的缺陷要由熟知少年犯及现实情况的人来修订。
最后,大结局出现的少年犯就是第一个案子里的少年犯,他变成更可怕的样子重回法庭。
除了为第二季的可能性留下余地之外,也代表着少年犯罪再犯的可能性高,想要完全根治,还任重而道远!
《少年审判》整体上是令人震撼的作品,导演克制的镜头语言表达,内核的反思精神和现实意义完全可与去年的《D.P:逃兵追缉令》媲美,甚至在提出解决办法的方面要更胜一筹。
编剧设计的台词深刻有力、金句频出,文字直戳现象背后本质,但并无刻板说教味,而是呼吁人们重视少年犯的真诚之心。
人物塑造部分精炼而丰满,厌恶少年犯的沈恩锡法官每次都会把被害者的照片放在办公桌和法庭桌前,看似无情却最有情,她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女主形象。
除了《D.P》,这部剧也让我想起另一部Netflix优质韩剧《人间课堂》,同为关怀少年犯罪的题材,值得一看;还有去年的《至上之法》,及现正播出的《解读恶之心的人们》,结合起来看,相信会对犯罪与法律议题有更深的感知!
先以第一集安排的冲突来说,两个女人和胖妹撞在一起,钱包丢失,怀疑胖妹是偷了钱包的犯人,胖妹矢口否认,女主直接说报警就好了,最后钱包在失主的座位底下被发现。胖妹要求女主道歉,女主指出胖妹左口袋里有另一个钱包,她之前看到了胖妹盗窃。
这个场景需要多少个巧合才能形成呢?
1、胖妹敢在和法官聚餐的过程中偷钱包。
2、女主刚好目击了这一幕。
3、钱包仍然放在胖妹左口袋里没有转移。
4、当有人怀疑胖妹盗窃时没有搜身。
5、胖妹刚好在去厕所过程中撞到了人。
6、被撞的人刚好丢失了钱包。
7、他们的钱包事先掉在桌子下,以至于胖妹没能盗窃得手。(如果撞人不是巧合)
8、没有人事先搜索失主的桌子底下就开始怀疑。
9、胖妹之前盗窃的那个钱包失主没有发觉并声张。
10、失主刚好听到男主一桌提到胖妹有前科(座位临近)
当这十个巧合齐聚,才能产生如此的矛盾冲突,给予女主耍帅的机会,所以要注意,并非是我们日常中没有机会拉风,而是条件真难集齐呀。
首发《北京青年报》
文/ 淹然
大全景里,霓虹璀璨,为都市裹上童话般的马卡龙色。新年的喧嚷里,镜头钻进无人瞩目的一隅。小巷里麋集着抽烟的少年。从药店出来的少女,神色不安,眼球里的血丝,清晰可见。一群少女的手机屏幕里,闪动着非法交易的对话。
连帽衫少年出场了,衣角沾着血污,看不清他的眼神。他向路人借手机,但一再遭拒。孤零零的少年,站在街头,天空突然飘雪。
这是韩剧《少年法庭》的头两分钟,也是生动凝练的主题隐喻:身处社会边缘的不良少年,宛如“灯下黑”般的存在,当他们试图向大人求助,结局是失败的。
上线两天荣登网飞全球播放量榜单第10,豆瓣开分9.3,使得《少年法庭》备受关注。这是一部典型的社会派作品,讲述少年法庭法官如何处理少年犯案件,六个单元故事,涉及暴力、盗窃、霸凌、援交、诈骗等诸种少年违法犯罪,并时刻以法官视角探问:面对犯错的少年,大人是否也有错?
少年与法官、少年与家长,是编导着力刻画的两层关系,其中的矛头更多地对准成人世界,法律、教育、社会规则,都该好好反思——法律是否真正起到了保护与惩戒的作用?跌进深渊的少年仅仅是咎由自取吗?为何少年犯会屡教不改?
所有艺术创作,都是作者的自问自答。最好的作品,问题简单,答案复杂。次一等的,问题简单,答案简单。《少年法庭》显然属于后者。它交出的答卷是,每个人都可能是受害者,每个人都可能是施害者。发人深省有余,却难称惊艳。这是一切社会派作品的标准答案,比如2019最好的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就是如此回答的。其实,《少年法庭》胜在解题过程够漂亮,找到了新鲜的角度和有力的细节。
在残杀女童案里,那种恶童式的凶暴,那种冷血快感:“听说未满14岁,就算杀人也不用入狱,是真的吗?太爽了!”,是同类题材展演过无数次的图景,但此刻,故事将笔触伸向一位迟到的母亲。第一次庭审结束后,被告人的母亲姗姗来迟,她未向受害者家属道歉,只关心儿子还要过多久才能回家。观众立即明白,儿子与母亲是同类,冷漠也可透过亲缘遗传。
在轮奸少女案里,我们自以为对他人的痛苦有了更多想象力,但受害少女在那刻的流泪,还是将我们猝不及防打翻在地。女孩说起不幸发生后,伙伴对自己的疏远,原因是对方父母的阻拦。
在青少年恢复中心集体霸凌事件里,霸凌事件不及那条支线撼人:恢复中心主理人与她女儿的亲子线。就像出生无法选择,女儿与这些少年犯同在一个屋檐,也是要被迫接受的现实。她承受的苦痛是无法言说的——这些少年犯抢走了我的母亲,这些少年犯就是一堆不知悔改的“人渣”……这要怎么说出口呢?在公益面前,私情显得过于政治不正确。最后,女儿成了那个“恶人”,将少年犯赶出恢复中心。
试想,如果驱逐少年犯,是一则真实的新闻……我们或许只会看见一个自私的、对少年犯缺乏同理心的少女,一个百分百要被谴责的对象。但《少年法庭》给女孩留出了辩白的空间,让观众有机会打量那些隐秘的委屈。
类似地,《少年法庭》的女主,亦是老调新弹的典型,就是那种先抑后扬式的“恶女”。身为法官的她,在第一集便释出宣言:“我对少年犯厌恶至极。”她以重判出名,她胆敢对着少年犯当面说:你们就是无法改过自新的。
冷酷的背面必然是仁慈,这是任何资深观众都能预判到的,但特别的细节让我们永远记得这个特别的法官,记得她是个会亲手制作受害者生前爱吃的便当的法官。而她身上那种看似没来由的严苛,在最后也得到了解释,她年幼的儿子当年正是死在少年犯手下。一切突兀因此变得合理,我们明白了她何以处理案件时几近疯狂,甚至屡屡越权调查,也懂得了她所谓的“厌恶”,与其说是针对少年犯本身,不如说是制造少年犯的土壤。
《少年法庭》的标准化与类型化,不是我们小瞧它的理由。在可以施展的范畴内,它已经做得够好。导演对镜语的运用,虽然无甚新意,但称得上简洁有效。几个转场利落干脆,比如从法官暗沉的审判桌过渡到黑压压的床底,又或者,在女孩遭遇同伴殴打一幕,其中一个混混顺势关窗,及时切掉了暴力画面,也以自然合理的动作为该场景做结。
想象一个画面:黑暗中打下一束光,《少年法庭》就是透过光,安全地感知光束外的黑暗。剧中的少年刑事合议庭是虚构的部门,好让少年保护案件与刑事案件的审理集中于同个舞台。故事里的大部分案件均有真实原型,但改掉了更复杂的部分。譬如,残杀女童案的真实凶手,其实是一对女性情侣。而那些难啃的关隘,也是可以绕过的,三分钟就能结案的效率主义法官,最终被女主的情感牌轻松收服。
人们很容易指责《少年法庭》,比如它不敢更多地展露人性之暗,写不出《八毫米》那样的罪犯自白:“你以为我是个怪物,但我不是。你很难理解是吧?其实我也没有答案。我说的话可能会让你晚上睡不着,我没有被毒打过,没有被性侵过,妈妈没有虐待我,爸爸也没有强奸我。我就是我,事情就是这样,没有秘密,我这样做,是因为我喜欢这么做,因为我想做。”又或者,尽管剧中插入了废除《少年法》的示威画面,但废除的理由从未得到充分展示。
我们知道,有很多作品比《少年法庭》走得更远,去探掘光与暗之间的暧昧界限,但这显然已经超出了《少年法庭》的本来意图。
6月11日晚。第一集观后感。 第一次看剧看完第一集就立马写观后感,因为太喜欢这个开头了。 因为我和女主一样,对少年犯厌恶至极。 原因是在我少年时期,虽然没有受过霸凌,身边也没有小罪犯出现,但我见过同学霸凌别人,还见过同龄人撒谎,那撒谎的奥斯卡级演技、背后腹黑表面装好学生的一些场景印在了记忆里。乃至成年后听到社会对孩子的刻板印象是“孩子都是纯真的不会撒谎的”,我就对这种言论恶心至极。觉得“你们又不是没有童年,长大了就忘记掉最邪恶的东西越容易产生在发芽阶段么”。 女主必定有什么故事,盲猜要么家庭受过少年犯的伤害,要么儿时的兄弟姐妹或某个好友是少年犯。 法官和几个孩子聚餐的那一幕我也对男主厌恶至极,浓浓的圣父感扑面而来,如女主所说,“你觉得你是个不错的大人”。 哪怕在胖女孩声嘶力竭哭喊她没偷东西的时候,我也毫不怀疑会反转,毫不怀疑她一定做了坏事,毫不怀疑她在演。 平时会听一些讲案件的栏目,听到过很多少年犯的故事,可谓手段极其残忍(女童把婴儿从25楼扔下去,六年级男孩砍死亲生母亲砍断母亲双手),作案动机极其匪夷所思(下雨了心情不好随机找同学发泄),作案以后极其冷酷且毫无悔意(杀完人面对审讯面无表情问什么时候可以回去上学)。 这一切都让我觉得人之初性本恶。 人变好,是后天父母教的、学校教的、社会环境的正能量引导,根本不可能是先天性本善。 人先天就是兽性,毫不避讳自私自利冷血残忍的兽性。兽性不加约束会暴露得极早,这样就有了少年犯。 是父母说“要心怀善念”,学校说“违法会被制裁”,社会说“为家为国为天下”,才使我们大部分人成长成遵纪守法阳光健康的公民。 否则,为什么很多罪犯(不只少年犯)都能溯源到原生家庭、成长环境、事事不顺的人生遭遇。 我喜欢《伊甸湖》的原因是,它否定了“孩子们都是天真无邪”这一令人作呕的刻板印象。它让你看到坏小孩坏起来能有多坏。 说回第一集,女主并不是冷酷的人,在她那里,和厌恶一词相反的是怜悯,注意到她在家办公的场景,那个光线出乎意料的是暖黄光,而不是“一个严苛干练的女强人”会出现的冷蓝光。以及她对待受害者母亲的态度,一切都证明和厌恶对立的并不是恨,而是某种(或许偏颇的)共情。 至于少年犯能改吗?我一直在想,少管所里聚集的小孩真的能受到教化,还是互相学习更多作案手段以及把杀人行凶等等经历当做引以为傲笑着高谈阔论的战绩。 我偏向于后者。 不知道在最后一集时,男主是否能感化我对少年犯的厌恶。
6月13日,第四集观后感。
这集好棒。 之前以为男主只是个衣食无忧的单纯暖男,原来他曾经是因家庭问题诞生的少年犯,而且救助他的法官应该是部长(转场转得好好)。 看得出部长一直是矛盾的,在前进一步还是原地驻守间有过犹豫。 这集有个细节也好棒。 买饮料“买一送一”根本是说谎(不然怎么不是两瓶或四瓶,男主就是直接买了三瓶),一个细节就写出男主想对别人好又不想给别人造成(哪怕只是一瓶饮料)负担的,暖却又十分敏感的小心翼翼。 最喜欢的是三集四集都出现的那句“受到家庭暴力的孩子不会再长大了,十年二十年过去,只是时间在流逝,他们会被困在过去的痛苦里。” 平时我们都有听过“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去治愈。” 男主这句台词是我目前听过最贴切的解读。 不过前四集为止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庭审差了点意思,好多细节都是插叙倒叙去补充(完全没必要,仿佛编剧没想好整个脉络,先结案了再去补细节),不仅冲击力少了很多,节奏也显得有些卡顿。
6月15日,看完了。
除了看前四集时就感觉到的叙事缺陷贯穿了全剧,别的大毛病没有。
不是说这剧的重点并非悬疑就可以敷衍叙事,或者因对抗力产生在孩子和大人之间对抗性就不会太强(反而会更强)。破案平淡,庭审平淡,鸡蛋里挑骨头的话,这些缺点完全是从剧本层面上能够解决的问题。
回看6月11号的记录,男主最终没有感化我,他只感化了他自己,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觉得这个剧其实没有男主。它有且只有一个主角就是女主。女主解救孩子的瞬间,庭审的瞬间,都好像黑暗中最灿烂的光,像在弱小的仰视角度宣告了一句话:“女神原来是这个样子”。
本来只该给四星,但五星的理由是“即便有叙事缺陷也非常值得一看的剧”。因为它从始至终只提出了“家庭如果没办法做好教育,学校也不能,那么该是司法、社会、国家开始负责的时候了”这个命题,却没有回答要如何解决这个命题——因为编剧也不知道怎么破题,因为这是我们全民都需要思考的命题。
引发思考比直接获得答案更重要。
“我对少年犯厌恶至极”“他们年纪轻轻却犯下罪行”“为什么给了你们机会,你们只能活成这幅德性”…… 十集短局,内容蛮全面。 从开场先来一个小偷小摸屡教不改, 接着就血淋淋地利用13岁少年逃脱惩罚, 刀家庭里家暴的无限根植与肆掠, 戳青少年矫正机构里的种种真伪与艰难, 再掰一掰议员有没有可能为少年犯罪调度资源, 撩拨学校体系后面无助的青春躁动抑或教育坍方现状…… 最后,看着熊孩子长大后组织犯罪,女主法官用信念,却终究是在侵扰法官的独立 中立…… 法,从来都不应该是武器。 可能,她有时也保护不了受害者。 但是,她的权威 底线坚决不容挑逗 戏谑 游戏 践踏…… “教养一个孩子,需要一整个村庄的力量。这句话反过来的意思是,如果整个村庄都是散漫的态度,那就会毁了一个孩子的一生。”所以。还有什么过多的理由去提点生育么?如果我照顾不好我自己,我仅对我自己负责就好。生育背后强大的责任,仅仅是想想就脊背发凉。 另外,看的时候老是浮现8 12 14 16 18这些年龄。还总想着一些程序正义的事儿,比如法官的调查权 当事人申请回避等等。想想是人韩国的剧,也就安心看剧了。
三天追完,很过瘾,剧情紧凑。许多人都有两面性的啊:频频违法的不良少女在母亲前,也只是个寻求关爱的可怜孩子;部长急着希望通过修法来改变更多少年的人生轨迹,却想要牺牲当下的公平;印象最深的是蔚蓝的中心主任在一心教化走上歧途的孩子的同时,却也忽视了自己女儿的感受,两人走出警局那段真的泪崩。(第一个案子情节有点落入窠臼,但两个小演员的演技非常出色)
观看的时候我有些不太满意的地方:①插叙有点多,很多地方的话只说一半,然后剧情向前推一点,再放剩下一半,这样多少看的有点累(对我来说),个人感觉除了有重大意义或反转的对话,不必这样处理;②最后一集警察来的好突然(我记得女主没有报警的操作啊),而且女主受了那么重的伤第二天又恢复往常。
男女主的人设都立的很好,女主理性,男主感性,本以为两人之间会有感情线,结果到最后也没有,只有两人一同撰写的论文,看完怅然若失,很久没有看到这么合我心意的一对了。
记录一下情节: 1-2杀人案 3家暴案 4-5蔚蓝机构霸凌+性交易案 6-7舞弊案 7-8霸凌+交通事故案 9-10性交易+女主已故儿子案
一些很有感触的台词
想起了大连10岁女童事件,犯罪的13岁男孩最后被判了3年收容,现在应该还有一年要放出来了,加害者父母扯皮很久后,最后赔给受害者家庭的是当初杀害女童的那套房子
敢拍,能播,已经比别的好太多了
了不得!剧作完整度已经到了浑然天成的地步,文本滴水不漏,台词没有一句废话,如此苦大仇深的题材竟然能拍得如此好看抓人,网飞批发量产又怎样,国剧能搞到这种地步不得被吹到天上去……好久没看到如此酣畅淋漓的律政剧了,真一口气撸八集不费劲,女主塑造的非常成功,偏执、臭脸、冷漠但却一点不招人讨厌,马上加入毁天灭地大女主豆列……
当见过13岁杀人分尸,14岁强奸幼女,就会发现人是性本恶,挑战人性和法律的底线,所谓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究竟是保护还是纵容,从日本的《告白》开始,日韩在这个社会性问题的批判和质疑上一直走在最前列,到底要不要降低犯罪处罚的年龄界限,这是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社会性问题,这部剧的出现也是非常具有意义和代表性,去揭露针对少年犯罪司法体制的缺陷和漠视,去重新审视未成年人的法律界限,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以及树立法律对未成年人的权威!
可是这就是一个不完美 甚至可以说有点肮脏的世界 你真的做好成为别人父母的准备了吗 少年犯在成为少年犯之前 Ta也是个渴望爱的孩子啊
始终相信性本恶论,如果家长和社会都没起到教导作用,那么人性中的恶只会随着孩子一起成长
少年背后的成年人,才是罪魁祸首。
我不相信他们会改正,我对少年犯深恶痛绝。如此年轻,如此目无法纪。正义的女法官不给予少年犯任何改正的机会,因为人性本恶,正义的审判已经是对罪恶最大的仁慈。
诚如网友所言:话题有余剧情不足
可以和《我的遗物整理师》《D.P.逃兵追缉令》并列为网飞残酷现实主义韩剧三部曲,探讨的话题依然是校园霸凌和阶级特权,观感也依然让人愤怒又惋惜,虽然故事不新鲜但很工整,挑不出毛病来的满分命题作文既视感。
给出了不同视角的争论,挺丰富的。女主是一阶理想主义者,关键时刻双标了,想来她应该也理解了男部长;男主是幼稚理想主义者,其实是最菜的一个;女部长是绩效至上的优秀官僚,最后被女主打动;男部长是二阶理想主义者,可惜被女主背后插刀,浪费掉了。但缺失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资源分配,或者叫供需矛盾。法官们的所有分歧,来自哪里?他们都是坚持正义的,态度却有这么大的不同,为什么?因为司法资源太稀缺了,「救一个人,就意味着不救其他人」。这比「社会给少年犯机会,谁给受害者机会」更残酷更现实——因为司法体系忙不过来,所以大部分少年犯会被轻判,从而获得变成更重的罪犯的机会,但关进去又如何,只是更快地变成职业罪犯。无解,这是人类社会开化后必须要交的熵增税。一旦坏人也想通了这一点,那么在没死刑的国家,它们还怕什么?
从DP,遗物整理师,如蝶翩翩……再到少年法庭。人家韩剧现在都在聚焦社会阴暗面和小人物!而我们的流媒体依然还在拍古装和言情🤷♂️我们是不是该深刻反省一下自己了?
未成年人保护法到底在保护谁?
一口气看完10集,网飞爸爸真的在KR什么题材都敢拍,基本未成年人的热点都拍了,就是不知道这样的片能不能拍掉那些"Democracy"脑袋里的灰,Wake up!!!
我们可以继续说他们各种敢拍,拍了又不改,但不得不承认他们又双叒叕一次站在了选材的制高点,又双叒叕一次将我们感同身受但无法放大的问题摆在了太阳下。什么程序正义结果正义的二律背反我不想多说,什么电车难题落水难题如何在法律框架下解决我也不想多想我只想生活在一个“欠债还钱,杀人偿命”拐卖妇女儿童就该重判的天经地义中。
先说现今韩国影剧真的在亚洲第一,剧情及演员演技条件都是. 尤其是网飞韩国. 这部剧情探讨太深入人心.
题材大胆、现实立意深刻,抓住社会痛点,剧本扎实。韩国国民虽然素质有待提高,但在影视创方面的确落下我们一大截,甚至是我们永远无法触碰到的层次。在国产剧还在弄《你好检察官》《公诉精英》这种主角还没定就屡次热搜营销的垃圾,别人一门心思搞内容。
一部看得人心里沉甸甸的剧。就像女主说的“少年案件,不管处理了多少,总是让人心里不愉快”犯人年龄趋于年轻化,到底是谁的责任呢,又该怎么解决呢?这是现代社会,各个国家面临的难题。
不该说“又被韩国抢先一步”,争先后、较高下的前提是具备参赛资格。咱都没入局,谈何被谁抢先?
希望“少年案件不再只是个人问题,现在该是社会和国家站出来的时候了”“要让他们知道,所谓法律有多么可怕,要教育他们,伤害他人要付出何等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