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厂施粥,筷子浮起,人头落地。
林中多疾风。仓场这座林子实在是太大了,如果不刮起些大风,那才奇怪。
有钱讲究,没钱将就。
贪官鼻子底头闻的是上等的鼻烟,这舌头上嚼的是山珍海味。老百姓说的,上衙门坐的是官轿,下窑子花的是官银,端起碗来是官米,这么一张嘴,嗨,官腔。跟您说句糙话,就是放个屁,都蹦出油花来。
大灾之年必有大盗。大盗有两类,一类是聚啸民间,趁灾打劫之盗,二类是那些趁大灾之年狂征暴敛之墨吏。
人无胆量,如同国无明君。想做成天下大事,没有胆量是万万不行的。
国有三不祥: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
一把刀,一把尺,这把刀就是国法,这把尺就是皇纲。
做官就是一头摆着官帽,一头摆着棺材。
救子民必先救冤臣,开仓门必先开狱门。这才是大灾之年脱灾之要诀。
办事讲究一竿子到底。
要想查实仓中存粮之数,必先查实历年来各省漕运到仓的数额。两账相对方能核准。
钱塘县官仓舞弊案的快速告破,轻轻挑破了覆盖在大清国数十万粮仓之上的第一层黑幕。
朝廷把米券发给三部六院大大小小的官员,但在官仓里头,官方米券根本买不到不掺假的好米。京城的官俸米券一个劲儿地掉价,那些卖了米券的官员只有多掏银子到这粮店里买好米吃。
往好米里掺沙掺水掺白灰,导致米券掉价人们只好去粮行买高价的好米。
有人被银子撑死吗?
掺石灰是为了使米发涨,掺沙子是为了使米增重。
米汝成是仓场最大的蛀虫。
卧薪尝胆:改造官秤,在秤杆上一石之处戳凿一孔,将砣绳贯穿其中不可移动。悬砣如悬胆,凿孔定戳
铁打江山:打造收粮官斛,木斛改为铁斛,可绝任意改形,任意收放尺寸之弊端。
赤脚大仙:若心黑要踏斛淋尖,那脚尖就是踢断了也撼不了斛中之粮
火龙烧仓
阴兵借粮
清河县令李忠私开官仓救民,后又阴兵借粮试图补上亏空。难以饶恕的是“阴兵借粮”之举,蛊惑人心,所以乾隆才不饶恕他,斩立决。尽管他爱民,但他不爱国。阴兵借粮使李忠官德无存。
田亩失察,粮仓必定失查;粮仓失查,国策必定失衡;国策失衡,百官必定失意;百官失意,奏章必定失真;奏章失真,君目必定失明;君目失明,国家必定失色;国家一旦失色,国基必定失恃,民心必定失重,大清朝必定坐失江山。
做无品之官,做有品之事。
头上有田,方知累也。
这世上富贵二字,从来就没有人能看得破。若是真的看破了,便见得那堆金积玉,不过是棺材内带不走的泥沙瓦砾。那绿酒红粟,也不过是皮囊内装不尽的臭汗粪土,那高堂广厦玉宇琼楼,不过是坟山上盖不起的高堂。那锦衣绣袄狐服貂裘不过是骷髅上裹不住的败絮。
在反思中看完了《天下粮仓》。
《天下粮仓》首次开播的时间是2002年,我才不到10岁,如果说那时候的我能看懂这部剧,一定是开玩笑。但是我却记住了电视剧的大结局,柳含月化为了红烛,隐隐约约出现在米河面前,他转身离开,策马赴往山东诸城。在该剧最后的画面中,米河在一个大大的“累”字下勒马不前。从那时起,桥上这片红烛和那个遒劲的“累”字像谜团一样住进了我心里,直到今天才清晰。
首先是主角米河。他不是天才,全剧的天才只有柳含月一人而。可他是个怪才,他被阁楼温书的经历折磨成了一个书呆子,对着影子说话。虽然在小梳子的指引他下逃离了象征着科举取士的阁楼,但他还是不忘拿走《状元策》。直到他遇到了明灯法师,法师才为他开解了心中的影子。在机缘巧合下他结识了浙江巡抚卢焯,并助其扳倒了偷换皇粮的杭州知府,借此改良了验粮收粮器具,深得皇上赏识,被封六品刑部主事。在清河县米河又同河道总督高斌机智地揪出了阴兵解粮案的主使,之后他随刑部侍郎刘统勋奉旨彻查河南虚报田亩案,用一把尚方宝剑降服河南巡抚。当他回到浙江,面对无粮可赈、饿殍遍野的现状,他大义凛然地率领杭州百官撞开城门迎灾民,和卢焯一道平息了蓄势待发的民变。这几件事无不体现他“做无品之官,行有品之事”的从仕格言。我印象最深之处,一是米河处理阴兵借粮案。该案件的主谋清河知县李忠在大饥之年私开官方粮仓赈灾,救了县里的饥民,但是在粮仓亏空的情况下又使人偷漕粮,惊动了皇上。高斌难掩同情之心,欲上书为李忠求情,但是米河却在反复挣扎后仍然断定李忠该当死罪,劝高斌勿上书。因为米河意识到:放粮是功,偷粮为过,但是功不抵过,法度不废,李忠必死。我认为从这里开始他就不再是个书生了。二是米河把求雨不得、意欲“自焚”的刘统勋、顾琮和卢焯等人从火堆里救出来,这点更证明了他的书生意气已全无。朝廷命官是受皇上的委托节制一方或者督办国家要是,办不好岂能一死了之? 这样愚蠢的死毫不悲壮,反而是不负责任。
米河从一介书生逐渐成长为堪当大任的干臣,其从政之道强过刘统勋的坚定如初,强过卢焯的舍生取义,更强过米汝成的老谋深算。可他在情场上却困惑重重。他与卢蝉儿私定终身,却又不敢辱没父命而与柳含月结婚。两位姑娘的名字那么美,蝉儿如诗,含月如画,性格却又那么刚烈。她们都渴望奋不顾身的爱情,最后却都无法独得米河之爱,万念俱灰,只能一个个离开他,可以说是命运捉弄了她们的爱情。
谈一下剧中案件对现实的启发。一是火龙烧仓案,实际上并不难破,必然是官商勾结所为。没有管掌管仓场的官员做内应,粮就运出不去;而没有米店的收购,粮就无法变现成钱。可怕的是这些瞒报和倒卖的伎俩,当代和清代完全雷同,且过犹不及。二是流民冲击杭州城事件,原来大规模群体事件在清代也很让地方头痛。不过电视剧中的处理方案还是太缺乏智慧。城外灾民要粮,朝廷可以直接买(或者说借)城中财主的,哪怕摘掉雍正御批的匾额,只要再来一个乾隆同款即可,霹雳手段方显菩萨心肠。因为这些商家平日里赚的就是国家和百姓的钱,遇丰年则盆满钵满,遇欠年就要做好被征用或者调用的准备。当然有人说这种行为会降低政府(朝廷)的公信力,但准确说降低的应该是上一届政府(朝廷)的公信力,地主效忠的必须是当朝皇上,而不是先皇。此时若不向朝廷表忠,后面的生意将很难维系。
其实漕运和仓场在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地位都极其重要,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演化,研究它们的文献汗牛充栋。尤其是明清时期,官粮的运输、检验和管理制度日臻完善,但是大案仍然频出,严重动摇执政者的根基,《天下粮仓》就是依此为大背景下创作的,编剧通过米河这样一位人物把众多历史事件集中在几位主角身上演绎。米河视天下粮仓为己任,救黎明百姓于水火,是一位清醒、智慧、有担当的读书人。虽然他是虚构的,但是天下的粮仓不是虚构的。这粮仓连着江山社稷和千万黎民百姓,为官一任如何能不负国家,不负群众,从而造福一方,才是看完这部剧该反思许久的。
每一个读书人的心中都应该有这样一座天下粮仓。
20180616天津
雍正十三年,清河县涝灾,因为没有朝廷赈灾粮食,饿死人口超过三万六千,几乎是全县的三分之一,逼得县令李忠擅自打开官仓,赈济灾民,迫于无奈,乾隆元年,阴兵借粮,补充官仓不足,引起乾隆雷霆震怒,对于李忠没有丝毫怜悯,下令斩立决。
阴兵借粮一方面意味着雍正的新装已经荡然无存,另一方面等于是利用鬼神等神秘力量对抗朝廷,从意识形态方面直接威胁皇权,又是在地方灾年之后,新君登基之初,容易诱导民意,更加危险。所以,乾隆强硬处理,目的是以儆效尤,防范于未然。
简单地说,乾隆真正最关心的从来就不是老百姓的死活,而是自己的权力,所谓的天下粮仓,只是乾隆进行政治清洗的契机而已,因为雍正朝最大的内政工程是摊丁入亩,当然也就成为利益集团最庞大,贪官污吏最集中的领域,终于成为乾隆政治清洗的最佳突破口。
老戏精田文镜是雍正朝摊丁入亩的最大功臣,也就是雍正朝利益集团、贪官污吏的最大后台,敏锐地意识到了乾隆的杀机,不但进献《千里嘉禾图》、五谷树,而且,张嘴闭嘴都是“先帝”,个中三昧,昭然若揭。从这个意义上说,乾隆在耕藉大典上的难堪遭遇很可能也是田文镜等人搞的事情,通过警告乾隆,想要达到的是反对乾隆政治清洗的目的。
乾隆只是封锁《千里饿殍图》,而不是焚毁,说明只是暂时妥协,而不是改弦更张,于是,调整策略,从地方包围中央,用基层撬动中枢。
浙江也是雍正朝摊丁入亩的重点地方,由雍正心腹李卫主持,与河南平分秋色,不算是田文镜的基本盘,在雍正朝末年就已经暗流涌动。因为上万言折而被田文镜搞得罢官的宋大秤就是喊出雍正一丝不挂的小孩子,连剃头老板都知道宋大秤上万言折等于是骂雍正不公,于是,理所当然地成为雍正的新装的牺牲品,却成为乾隆政治清洗的关键人物。
用钱塘县令王干炬、杭州知府孙敬山等浙江官吏,牵出仓场总督苗宗舒、漕运总督潘世贵等中央权贵,剪除的是田文镜的外围党羽。在这个过程中,乾隆批示,钦差巡视,贪官污吏,忏悔哭泣;经典的套路,熟悉的味道,在浙江有效,到河南也管用。因为河南是田文镜的基本盘,所以,乾隆对于河南官吏也就更加不留情面,纵容刘统勋、米河等人发动群众在光天化日之下直接暴打河南巡抚王士俊致死,在河南彻底肃清田文镜流毒,从而在中央正式瓦解田文镜集团,逼得田文镜差点服毒自杀,宣告乾隆政治清洗获得阶段性重大胜利,在事实上实现改朝换代的政治局面。
天下兴亡,从1999年的《雍正王朝》到2002年的《天下粮仓》,百姓呼唤的总是皇帝,于是,河南百姓山呼万岁,打死雍正皇帝的王士俊之后,终于等到了乾隆皇帝。
5月27日,中央第一巡视组进驻中储粮总公司;5月31日,中储粮林甸直属库发生火灾,78个储粮囤表面过火,储量4.7万吨,损失近亿元。黑龙江省公安消防总队称系配电箱短路引起,9名嫌犯已移送警方处理。
此生看过最好的电视剧,没有之一。
这两天粮仓烧了跑这里看看的
一出很有神经气质的古装剧……
虎头蛇尾。我竟然也看完了!要是能沿着主题歌的路子一直走下去该多好,理想中,这个电视剧应该讲粮食和老百姓的关系,吃饱肚子和天下的关系。谁要看什么米河的爱情纠葛啊。煌煌天朝万千气象,江山坐在百姓身上。敬天敬地敬爹娘,敬的是一粥一饭一件好衣裳。
煌煌天朝万千气象 江山坐在百姓心上 九州方圆四野苍茫 大江南北人丁兴旺 热天热地热太阳 热的是一粥一饭一件衣裳 敬天敬地敬爹娘 敬的是富国强民好主张 煌煌天朝万千气象 江山坐在百姓心上 热天热地热太阳 热的是一粥一饭 一粥一饭一件衣裳 九州方圆四野苍茫 大江南北人丁兴旺 敬天敬地
结局是好奇特的反高潮啊,全程的好人都成了贪官,田文静最后也没和刘延清正式交上手,死得真冤。
每次我爹妈看见王海燕都会说,哎,就那个跳蜡烛缸的!
浪漫主义官僚片,中国的老百姓永远在求天降好官,而好官们总在祈求天降好雨……结果就是“看老天爷的安排吧……”,死胡同。里面几个老头的角色极赞!首推田文镜米汝成和陈老头。主角就是用来吐槽的,屁都不懂。白爷可惜了,好男人啊……
我居然忘记标这个剧了…宫廷腹黑启蒙剧,剧情比后来的1566好看,但原著就不如后者耐嚼。最喜欢的角色死得最惨,当年看过那集哭了一夜,第二天醒来接着哭。今天翻出原著读到那儿,这么多年还是鼻酸
2016-06/07复习,前面挺好的,后面不知道为何没有一气呵成看完,好像哪里泄气了。——简单说,hold住的话会觉得挺好,古典传奇人物冲突,但是翻过来看台词好啰嗦和装逼,不好好说话,拿腔拿调和重复唬人
7月23日,国办发布《关于开展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的通知》,之后出现了全国多地粮库失火的传言,包括黑龙江林甸、河南焦作和江西贵溪的中央储备粮直属库。
米河对国无忠,对父无孝,对爱他的女人无情,对救他的人无义。看似清官棺中藏银,看似大贪良犬相伴,皇帝杀良臣,管家人不如狗,才女成蜡烛,四无之人守粮仓。刘统勋太爱秀,演得连自己都不认识了,还做什么官?做官做到连家都没有,何谈胸有王气?何谈百姓?黑的白的都踏马一样,无非看谁先翻谁后翻,先做个人吧。
我只是喜欢那个小梳子。
哈哈哈,上海那个仓库。。。这剧可不是预言么?
看了2/3。本质上是反腐剧,能看出编剧很想写成寓言、史诗,但实际效果刻意、生硬,剧情、台词都神神叨叨,甚至有猎奇之嫌。
大气,美工和摄影,都有大片的感觉,情节虽然过于主旋律,但是不错。剧本也买来看了,基本忠实于原著。米爷爷和柳含月是最出彩的人物。
首先是对人吃人的鲜明印象,其次是对化烛的赞叹,最后是对片尾曲的热爱。
那时候的聂远啊也演乾小四。我还记得他第一个镜头是在紫禁城城楼上放炮仗,盛世之君初登大宝的意气下,是与满朝文武共同拉开的弘大格局。君君臣臣的横眉冷对之间念的是天下苍生,怒的是饿殍遍地。所有的争执不为了一己私欲,而关乎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的崇高理想,大到高位者的天下之忧乐,小到黎民百姓一粥一饭一件衣裳的朴素心愿。戏中的女子也尽是深明大义有才有识,真正是“作为树的形象站在一起”。现在的清宫剧啊,除了一屋子莺莺燕燕在情情爱爱腻腻歪歪磨磨唧唧汲汲营营之外还能干啥🙄
本剧说的是治贪腐,只怕意在彼时的朝政,老演员出彩,反转也有力……但男主这个美国英雄式的塑造,使之不安于线索人物地位,抢戏太过抢砸了……PS一定要吐槽男主未婚搞大卢小姐肚子的行为,私德如此的男人,将来未必不是第二个巨蠡……柳才女有那个智商却被他累死,再次说明男性视角文本的病态偏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