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看完了《风筝》。临最后居然被赚了一把眼泪。 这是一个关于知音的故事。 韩冰和郑耀先的感情,是一杯苦尽甘不来的苦茶,试探、识破、揭穿,一辈子的使命也就到头了,生无可恋,所作所为只是职责惯性使然。 释然,只属于死去的韩冰,却不会归于郑耀先的内心。 他剩下的时光,只能用于自我放逐。 他是风筝,当人性的所有温情都被掏空,维系他的,仍旧只是那根又细又长的线。只是,他被风一点一点撕扯掉的,永远不会有人真正懂得。 她是影子,当阵营的所有势力都被荡尽,守护她的,只有一个身份不明的前战友。不过,她一点一点倾心于他时,连他也没有彻底明白。 在延安时,影子韩冰第一次见到了风筝郑耀先,谁也不知道,对方就是彼此的猎物。 韩冰一边以共军的身份智斗间谍郑耀先,一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当着领导的面,完美地“露出破绽”放跑了郑耀先。 那时候,她发现郑耀先是她最得力的战友,哪怕他看起来阴险恶毒。 而郑耀先,也觉得韩冰就是他最想成为的完美样子,立场坚定足智多谋。 “你在明处,我在暗处。而你,就是我在明处要成为的样子。” 他们就是这样认为的,身为共产党的郑耀先,觉得韩冰在明处,是战场上的共军女英雄;身为国民党的韩冰觉得郑耀先在明处,是山城里的国军王牌。 谁知道,他们都藏身于最黑暗的角落。 “如果有一天我们胜利了,就从黑暗里走出来一起高唱凯歌。” 他们都这样想。 但韩冰多了一份怀疑。他害怕郑耀先不是自己的同志,而是作为风筝存在的敌人。 而郑耀先从未怀疑韩冰就是影子。
在解放后的山城,韩冰彻查以周志乾身份潜藏的郑耀先,就是为了搞清楚他和风筝的关联。没想到宫庶的一记冷枪却让她从此陷入了被组织不断怀疑的死循环,万劫不复,再无机会。 饥饿病痛,濒死之际,却是郑耀先,为了挽救这个革命的悍将,渐渐把自己所有的温情都给了她。 罢了,就这样吧,韩冰想。 所以在彼此身份未识破之前,他们打算携手共度余生。 潜伏的特工,或许不会永远成为死子,但从一开始就是死士。 在这种心态下,时代的风云激荡,于他们二位,都是云淡风轻。 直到真相出现。那种撕裂感,竟然痛彻心扉。 “我真的以为你是我的同志。” 他们都这样想。 高山流水遇知音,可你爱的只是高山,而我,只爱流水。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不是特工的活法。 近朱则赤近墨则黑,这才是。 高呼万岁慷慨激昂,这不是特工的死法。 电光火石果断了结,这才是。 当风筝和影子以真面目平静地交谈,却已明白生离不如死别。 我是风筝,这个世界投不下我的影子。 我是影子,这个世界不会有我的轮廓。
“我成全你。”风筝只能对影子说道。 影子欣然饮下毒酒。 在这个江湖里,风筝的名字叫郑耀先、六哥、金默然、周志乾、赵广平、庞玉山、吴焕。 影子的名字叫韩冰吗?再也没人知道了。
1.28 小笑侠
如果郑耀先能够在最后三十年发现自己只是争权夺利的棋子 发现自己的信仰只是别人上位的工具 选择退隐 这部剧足可以得诺贝尔文学奖 一切的信仰都必须建立在人性的角度 这也与中华文明的家天下思想不谋而合 有家才有国 有小爱才有大爱 泯灭人性只是工具与棋子 就像天皇统治下为了天皇而奋斗东亚共荣 希特勒的种族优越论一样
看了《风筝》51集送审版,前半段颇有些不以为然,觉得网上的好评如潮是过誉了;到后半段涉及国内政治大环境的反映,人物形象逐渐丰满起来,然后感觉确实是渐次走高。虽然好多人物设定、剧情设计仍然有粗糙感觉、不合理处,可总体来说,这不是一部用过去的眼光看上去“纯正”的革命战争历史剧、谍战片,这是一部对那段历史真实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探索片。因其突破,所以粗糙;因其粗糙,所以真实。假如有足够的预算、时间,有足够宽松的政策环境,这段历史这个剧情本可以拍成一部关于新中国诞生的史诗剧。它不必有《大决战》的宏大场景,就能够表现出那段历史的波澜壮阔、反映出那个时代敌对双方人物共有的伟大精神。 人物篇 主角郑耀先,开篇数集借各方对立势力之口,不断拔高不断神化,就算是艺术表现手法吧,可这种神化感觉很虚。韩冰讲了一个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判断日本北进南进战略方向的“轶事”,说郑六哥只用半个小时就解决了美国军方数年间多少万份情报都分析不出来的问题。这个轶事我们在网上早已经听说过了,真假不论,这个神话本身就很扯。日本只能有南北两个战略方向,所有敢下结论的人只要下了结论,总会有50%的人命中正确答案,那是不是有一半的人都可以声称自己解决了美军重大战略难题呢?中国人作这个判断只是个旁观身份,可美军却要依据这个判断作出战略决策,所以再怎么审慎也不为过;而且不论得出哪个结论,其实美军都会以南进为最终判断制定政策。中统领导高占龙的“吹捧”就更让人受不了了,既然你认为郑六哥惹事不得,那你还惹他做什么?作死。 郑耀先在大街上“调戏”程真儿一场戏,简直让人莫名惊诧。郑六哥是什么身份?三十多岁的大叔一脸沧桑,山城重庆小儿闻之止啼的军统大魔头,居然一副十八岁小后生的猪哥像躲在街边向心上人扔石子?高占龙一查得知,军统郑魔头追中统小女生居然还追了五年没得手然后仍然痴心不改?!你开什么玩笑,把顶头长官戴笠的超级色魔脸面都丢尽了。就算是真爱,这跟你身份跟你资历匹配吗?何况郑程二人实际上是长期偷偷约会,而且竟然是在公共场合约会,只要有心人跟踪二人必然露馅,这哪还有一点点地下党成员的组织性纪律性。所以剧中高占龙一分析就中的,程真儿之死是必然的。 战争史上,凡是卧底间谍要想以卓越表现换取敌方信任,随便几条本方情报就能让他表现出“超人一等”的能力水平,不要太简单。郑六哥成就威名,除了在抗战期间表现卓越外,剿共大业中的表现肯定更加卓越。同理,韩冰也是这样成就的威名。剧中她一套一套的轶事、理论、分析让下到马小五上到陈国华们五体投地。可问题是,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网没有时代周刊中文版,同样身处信息闭塞的延安,同样是一天两顿小米饭南瓜汤的过日子,别人都是两眼瞎,她韩冰哪儿来的那些轶事、理论?要说是知识分子也不成立,韩冰从1931年参加红军时能有十几岁不错了,哪有修炼升级成知识分子的机会,就算是读书也不过是根据地那一亩三分地的书。 郑耀先不得已亲手送走了不少共产党人,所以山城游击队恨之入骨下达了追杀令。可是郑再怎么说也只是个执行者,上边还有四哥有戴长官更有蒋委员长,论罪大恶极应该是这些上级更该死吧?山城游击队怎么不暗杀这些人?只是盯着顶多算个小头目的郑六哥下狠手,是因为他官职够小欺软怕硬吗?对比一下韩冰,73名军统特务名单一到,职务是反特科长的她肯定亲自带队捕杀,可国军一方可没人把她列为必杀对象。延安潜伏特务不在少数,也没人动手暗杀过。郑的所作所为放在中统军统眼里,就是个共党嫌疑,可在山城游击队眼里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军统魔鬼。当然可以解释说游击队能看到的和国民党能看到的不一样,可是还有些事情是游击队首领袁农看到了分析到了的,却得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结论。袁农这个角色塑造得蠢得没边了,对党的事业几乎就是危害大于贡献,那他怎么坐住山城特委领导这个位子的? 江万朝的人物设定是个谜。上海时代由于妻子遭受威胁而崩溃屈服叛变投敌,他肯定不会说由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转变成为坚定的三民主义信仰者。女儿江心的延安之行可能导致他暴露,于是狠下心同意杀死女儿,这一点虽然让人不大信服好歹也算个理由,苟且偷生者更加在意自己的性命嘛。那么解放后的重庆时代,他为什么一被香港来人“激活”就毅然决然地牺牲自己保护真正的“影子”韩冰呢?别跟我说信仰,江万朝此时甚至可能仍然信仰马列也决不会信仰三民。他能杀死女儿唯一的合理解释就是活命,这一次台湾方面是要命令他放弃活命,那他什么也没有了,他凭什么就会听从命令自杀?怎么着都是一死了,他图个什么呢,总不能说是职业道德吧? 江心的人物设定不是谜,却是不合理。从她出现就处处表现出作为职业特工的麻瓜小白。无组织无纪律、粗心大意、草率鲁莽、任性大小姐脾气,白长了一副好皮囊。这样一个傻白甜为什么会被党送到虎口里去,这不是个炮灰吗?还是那种会害死一群队友的。哪个不负责的领导批准送进去的?结果她就白白牺牲了。如果就因为她为党牺牲而烈士不朽,对那些被她坑死的战友们肯定是不公平的。 韩冰说,她比共产党人还要布尔什维克,郑耀先比军统更象军统。这是必然的,大奸似忠。就象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韩郑二人都是断了线的风筝。假想一下,如果韩冰根本不再主动联系国民党一方,即使有人来“激活”联络也装傻充愣根本不答理,从解放以后甚至从延安时期就一门心思扮演好布尔什维克角色,--毕竟已经断了线,双方阵营都没有人知道她是“影子”--那她到了盖棺论定时,不就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吗?这样的人,在真实的历史是否存在呢?改朝换代大局已定的情况下,一个成功的国民党特工这么做才是正确的选择吧。剧中韩冰没有这么做,仍然在为党国大业冒险工作。马小五赴香港公干、袁政委皮包失窃的三线工厂规划等情报是怎么传递给台湾的,剧中没作交代。如果要交代,真想不明白用的什么手段。电台不可能,信件更冒险,人员早就断了,或许就是没法交代干脆就不交代了。韩冰这个角色在上半部中一直感觉有点别扭、生硬,也许是有意为之,就是要让这个角色“不象个女人”她才能够在延安立足。在经历了建国后一系列磨难、和郑耀先同甘共苦后,角色逐渐丰满立体了起来。终于让人理解了,她对自己的信仰也是真正的舍生忘死。 剧中另一方人物群像。由于没有交代过抗战期间种种患难与共情节,军统兄弟情一开局表现得很突兀。用高占龙田湖的屡屡失败反衬郑耀先的英明神武有点简单粗暴。简之刚烈、孝安义重、林桃情深。宫庶和延娥居然反用了《白毛女》情节,“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设定放在那个时代大背景下当真是有点胆大包天了! 高君宝之死,剧情上设计感觉太过于戏剧化,硬要划一个轮回,在同样的场景里再现当年惨剧。他最终自杀身亡没有射杀郑耀先。显然是想刻画出他对这种泯灭人性做法的反思,让人伦悲剧不再重演。不过感觉太刻意太生硬了反而不合理。马小五堂堂反特高手居然连当年狙杀高占龙的同一阵位都没有安排人,还说什么排查了方圆几里;已知对郑暗杀必然发生时,马小五居然放弃了搜索就索性痛苦地等待在窗后看着,这分明是玩忽职守。剧中借高君宝之口对周乔抨击文革遗祸,用心良苦,可惜仍然觉得生硬。君宝何人,一个小修鞋匠人而已,估计也没读过几天书,居然能说出这等黄钟大吕史笔春秋的话语。 另一段借剧中郑耀先之口向钱副部长发问,是以牺牲烈士之名质问当政者,这该是编剧导演苦心编辑、特意设计出来的桥段。“不忘**砥砺前行”,谁才有资格以**相问呢?烈士无言,六哥来问。问得痛心,却也给钱副部长答得痛心:“彭老总还是共产党员呢,又能怎样?那不是说撸就给撸了…我只不过是一个小部长,还带个副字,我能顶什么用?亩产十二万斤亩产十二万斤哪,可今年开春饿死人的时候,那些粮食都哪儿去了?…你现在觉得眼前党的领导不正常,可有几个人觉得它正常啊。你就是一个小小的侦察员而已,国家大事你管得了吗?…”这段对白符合人物设定符合剧情发展,再痛心疾首也不过是反映了史实,公映版本中还是直接全砍掉了。 历史篇 ZG历史上,对各方敌军俘虏都可以优待,对自己一方被俘然后生还的人却从来不待见。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到朝鲜战争从来如是。网上有拿所谓美军条令来作对比的。很不理解。剧中一句台词印象深刻,“你为什么没死?”真正是刀子一样戳在了韩冰、袁农心窝子里。 从剧中终于明白了这种做法的理由:任何被俘的人都可能背叛D的事业,因此都得作为叛徒审查,而对待叛徒当然是要严厉于俘虏的。至于真正叛徒只会是极少数,这种做法会伤害到更多忠诚者,这不是问题。因为D的利益高于一切,任何忠诚于D的人都不会介意为D牺牲。翻译成国民党反动派的话就是“宁可...不可...”。 五七年反右风,剧中人物说“国内地方政府有三分之一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任何一个政权,当它判断自己阵营有这么高比例的敌人时,不用外敌进攻,自己必然已经大乱了。至于这个大乱过程中是否会误伤到众多自己人非自己人无辜人,这个问题跟组织的生死存亡相比不重要。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往今来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国家中都会存在多种力量。地方藩镇是军事力量,王公贵族是政治力量,教会团体是宗教力量。最大多数人的被统治群体是最弱小的群体,很少有人能认识到这其实是最强大的力量。老子《道德经》里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M就做到了,以“水”为剑打败了敌人,就以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结果这“水”失控了,演变成了一场无政府主义浩劫。 公映版本46集,删掉了差不多五集内容。仅在最后两集中就有这些重要的不同,在此对比一下: 一、青海劳改干部对马小五介绍刑满释放劳改犯人不能回家乡: 51集版:“…人家都说青海是监狱的代名词,这儿缺啥都不缺犯人。…劳改犯成为农场职工,这不正说明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伟大成果吗?再说他们回内地能做啥?一听说青海回去的哪个敢要,就连他们父母都不让进门,兄弟姐妹都拿眼瞪你,吃啥喝啥住哪,总不能住房上去吧。俺这儿只进不出…” 46集版:“…人家都说青海是监狱的代名词,我说那是胡说,这儿就是个改造人的地方。…劳改犯成为农场职工,这不正说明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伟大成果吗?再说他们回内地能做啥?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要敢于从头再来,做出成绩,再荣归故里,爸妈高兴,兄弟姐妹也都高兴,这么做,才是皆大欢喜啊…” 二、街道居委会干部向周乔解释占用她家房产: 51集版:“你们这些学生娃啊,当年是哭着喊着上山下乡, 现在是哭着喊着要进城。这一回来,咋个办呢,僧多粥少啊,哪有那么多工作给你们安排啊,再说也没有这么多住房啊。我当时就想,这谁回来你也不会回来呀,你当时那可是知识青年扎根边疆的典范啊,早就和贫下中农成一家子了吧,啊?” 46集版:“你们这些学生娃啊,当年敲锣打鼓上山下乡, 到现在我都想得起来那场面。城里娃下到农村,少不了是吃苦,有多少爸妈的心,被你们牵着走啊。现在,知识青年可以返城,也可以高考,这街道办啊,就是克服再大的困难,也一定要落实知识青年返城安家的工作啊。那你这次回来,还准备走吗?啊?” 三、周乔向海归华侨高君宝讲述云南插队生活: 51集版:“无论我怎么拼命表现,他们都用那种眼光看我。我不能入团更不能入党。边境上一有点儿风吹草动,我就会被关进队部的小棚子里监管起来,手脚还得被捆着,生怕我逃到国境那边去。于是我就找当地最穷的人结婚了…” 46集版:“无论我怎么拼命表现,他们都用那种眼光看我。于是我就找当地最穷的人结婚了…” 四、高君宝以周乔一家为人质对郑耀先再现当年狙杀场景: 51集版:高君宝放弃狙杀,自杀身亡。周乔画外音:“我的哥哥高君宝自杀了。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在最后一刻将对准郑耀先的枪口,转向了自己。” 46集版:高君宝狙杀失败。周乔画外音:“我的哥哥高君宝在当年宫庶射杀他父亲的同一位置被我公安人员击毙了。” 我想说,只有看到这些对比,你才能明白,什么是历史。 2018/1/21
说在前面的话:电视剧《风筝》是一部过于优秀的作品,我根本没有能力评价。今天只想写写其中一名配角“傻儿”的形象,给我带来的思考与感受。
傻儿,原名高君宝。是中统大特务高占龙的儿子,与《风筝》的主人公郑耀先(表面身份是军统八大金刚之一的“六哥”,实际是中共地下党员)有杀父之仇。郑耀先为除掉恶贯满盈的高占龙,借中统与军统的矛盾,安排当时军统的手下——狙击手宫庶,将高占龙当街一枪毙命。
不曾想,这一幕,被从酒店跑出来、当时只有几岁大的高君宝全程目睹。
从此,高君宝变成了“傻儿”,也成为郑耀先一生都无法释然的痛。
傻儿成为孤儿,从曾经的小少爷沦为沿街乞讨的乞丐。解放后,旧社会的性工作者秋荷为了有人给自己养老,收养了傻儿。后来,因为“六哥”被怀疑、审查,加上隐蔽工作的需要而不能抚养女儿,秋荷又好心地收养了郑的女儿周乔(“六哥”在解放后改名为周志乾)。
秋荷一厢情愿的希望傻儿和周乔长大后可以结婚,并把这个贫穷家庭中一切最好的东西都给了周乔。“一家三口”辛苦却有爱地生活着,迎来了傻儿与周乔的少年时代,也走进了文革—— 那个魔幻的世界。
为了组织需要,“六哥”甘愿被打成反革命。周乔不能接受养母的出身和生父的“反革命”身份,极力“洗白”自己,而与反动家庭决裂。养母奄奄一息,只求见到她最后一眼时,她在外面参加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批斗“六哥”时,她又主动带头殴打他的生父。这一切,都深深的刺激着傻儿。最终,傻儿为了复仇,投靠了隐藏在大陆的中统特务组织。
下面这个视频,是《风筝》(DVD完整版)里傻儿与周乔在秋荷的墓碑前的一段对话,十分精彩。可惜没被剪入电视剧版的正片当中:
周乔的举动,既令人震惊,又理所当然。
在那个魔幻世界,不符合常理的,恰恰是最合理的。
愚忠,君君臣臣,本是封建余孽;与家庭决裂,是“革命”创举,恰恰打着“反封建”的大旗。而在那个魔幻世界里,水火不容的两种思想在同一群人身上曾和谐共处十几年……
一切学科,特别是人文学科,在魔幻的哈哈镜里,都呈现出极为尴尬可笑的样貌。
教育学有什么用?你想如何教育你的子女?你会告诉他,他应该思考,应该说真话、做个正直的人,最后被打入地狱,割去喉管吗?
心理学有什么用?举国精神分裂,你渴望一人独醒,最终到太平湖畔跳湖自尽吗?
文学 ——终于打破“中国人只擅长现实主义手法”的老观念,而彻底展开想象的翅膀:
饿殍遍野时,白天都可以看见繁星点点的人们,品尝着《荔枝蜜》的甘甜,陶醉于《雪浪花》的曼妙。超自然的精神力量,战胜了消化系统…… 此景只应天上有。
法学—— 成为那个世界里最大的怪物。法律,那是故纸堆里的一些陈词滥调吧。写的时候,怎会知道现在的情势?而时过境迁,又如何记得当初的话语?它根本就是负累,配不上蓬勃发展的运动、热血激昂的青春,而随时可以扔到地上,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稀碎…… 或者,暂且留着它吧。做一只提线木偶。节庆时偶尔拿出来,摆弄几下,逗大家开心。
只有傻子才会把它当真,只有疯子才会想用生命去捍卫它。
在上面的片段中,傻儿首先提到了“忏悔”—— 一种高贵的低头。
人,低头很容易:为强权而低头,被诱惑与欲望驱使而低头……
唯独,因主动忏悔而低头,罕见而珍贵。
人会主动忏悔,不是为了外界评价,而是内心真正感觉到了无法饶恕自己的羞耻。
美、德合拍的电影《 朗读者( The Reader )》中,审判德国纳粹战犯的法庭上,只有女主角汉娜为自己曾在集中营作看守并按上级命令纵火烧死一批犹太人的行为主动认罪。在场有很多汉娜当年的同事,他们都与汉娜做了同样的事情,但他们不仅不承认自己的罪过,还把全部罪行都推到自愿认罪的汉娜一个人身上。
汉娜没有指认其他共犯。
男主角米夏在法庭上为汉娜作出这样的辩护:
她认罪,她不想指认别人,—— 因为她知道羞耻!
知羞耻而忏悔,才是从魔幻世界中彻底走出的标志吧。
没有人忏悔,只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我们,对魔幻世界就只能描摹和想象,而不能评判。
没有亲历,就没有资格站在局外指指点点。因为谁也不知道当匕首指向自己的喉咙时,我们还能否说出真话;而经历过魔幻的人,那些肉体上囫囵个的活下来的,又有多少人敢于直面那一段晦暗的时光?
这些年,的确有人站出来了。他们批判,咒骂颠倒黑白的岁月。可惜他们只记得身上留下的伤,忘却了手里沾过的血。
正如《风筝》(DVD完整版)里傻儿的一句台词,有些人,把责任推给了某个个人,终究成了“不能说,也说不得的人”。
这些人不想说话,便再也没有人能说什么。
慢慢的,日新月异的变化里,人们会彻底忘记魔幻的岁月。八零后的我们,还有机会听老人讲讲那过去的故事;而未来的主人翁,对于当时,可能也仅限于知道一个名词而已。
魔幻时风起云涌,平静后无声无息。
会不会未来的人们有一天会产生某种错觉:我们压根儿就没有经历过什么“浩劫”?
实际上,已经有一些人,对“魔幻时代”产生了情怀。怀念当初的“纯真”……
然而,亦如傻儿的台词所说,魔幻的后遗症依然在发作;魔幻的种子,在当今社会里,以花的形式妩媚登场:
一些中国人,睁着眼睛说瞎话,张着大嘴说屁话,昧着良心说假话。荒唐无耻到不知道自己的灵魂为何物。什么诚信廉耻?什么正义礼让?阶级斗争转为利益之争。实用主义,甚嚣尘上。没有信任,没有责任。道德沦丧,甚至贪污腐败,唯利是图,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这些鬼魅,隐藏或活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里。
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当恶之花就在我们的身边肆意生长,像瘟疫一样大面积传播时,我们应该如何自救与救人?
《风筝》中的傻儿,以“归国华侨”的身份,回到已经渐渐恢复正常的祖国大陆。当他准备以同态复仇的方式,当着“六哥”子女的面将其击毙时,却猛地调转枪口,最终,只是冲天“砰”了一声。
还有一颗子弹,最后的一颗子弹,他留给了自己。
傻儿死了。他是企图谋反的特务,是“遗老”,是余孽,是叛逆 —— 他该死。
可是,他为所有人守住了最后的良知和底线。
一生传奇而坎坷、终生未得正名的“军统六哥”在完成最后的愿望—— 看一次天安门升旗之后,也含笑九泉。
“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而“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某些时候,历史,就这样写成。
(同步于本人公 众 号:玩玻璃球的荒原狼, 如有转载需要请联系本人。)
欢迎关注原创文字类公众号:玩玻璃球的荒原狼
“郑耀先一生中感受到的真情,大多数都是从他的敌人那里得到的”
不懂为啥这种片子要一上来就拍得那么恶心。。。就只有这一种表现手法么。。。什么变态心理...后来看了几集,觉得怪不得大家说他自恋。觉得这剧简直自恋到不能忍。结果现在看英雄末路,多少智慧只能用来对付居委会街道大妈。。。就突然觉得前几集的意气风发是夺么的可贵可怀念。。。现在已然黑转粉!
刷到第七集,柳云龙擅长的谍战题材,可惜剧情推进并无悬疑,不过郑耀先这个孤胆英雄的人设倒是有些魅力,然而罗海琼的台词功力实在是不敢恭维。——送审版刷到建国后,奔来加分,拽不住的亲情,撇不开的兄弟情,把复杂的人性诠释得很好,这片子能过审顺利播出,已属难得。
短短一集,共党 军统 中统 陈真儿多条线索同时进行。每个人物看上去都不像表面那样简单,每个人都有秘密,每段对话都有目的,每个人都在互相提防。柳云龙,暗算以后多年未见,还是一样的味道。
这部剧一开始就把让郑耀先面临难题摆了出来,郑耀先是一个内心戏很多的人物角色,柳云龙通过人物细节将人物性格演了出来,看这种实力派的就是舒服。
罗海琼这机器人一般念台词的演绎真是看的太让人难受了,别的演员还是挺不错的
罗海琼的声音本来就难听,可以练练说话方式吗??难受😣 其他都很好,难得这能看的国产剧啊。
剧终国歌响起配几张黑白照,是1950年后于台湾纷纷落马的我党地下党们,遭枪决赴刑场的朱湛之(女)吴曦等等。在那一年,一次就遭清剿400多位我党地下党,党组织也在那年完全瓦解。剧与剧外,一将成名万骨枯的尾音,为此片话内话外音加一星
今天看到孝安死的那一集哭到泪崩了!一直在念叨“孝安别回头!孝安快走啊!”这剧拍的太虐心了……前有简之后有宫庶,还有一开始就没了的陆大夫。个个戳我心窝。
我党特工该不会是傻子吧?名单到手,情报传出去,再把名单送回国民党就完了呗,女共党已经完成任务,直接供出来名单藏匿地点就完了呗。看到25集,发现这剧真是给我党黑出翔,怪不得禁那么久。看到35集,感觉越往后越好。改五星。跟你们说实话,40集以后才是最精彩的地方。各种好看。
求求柳云龙换个剪辑和摄影吧
一天看了一半,我的天,感觉超越潜伏了,真的好赞,我实在忍不住,跳着看了最后一集,看到他自己坐硬卧来到北京,看到他睡在车里看升国旗,莫名的哭了,我也是党员,自认没有他对自己信仰的坚定。我们如今的开明盛世就是因为这一个个革命英雄的血和泪换来的,中国加油。
最后一集的最后几分钟,从郑耀先问硬座车票能不能给报销,老首长说你现在是国家的人了算公差。。感觉他等这句话等了一辈子。。为国家献出了一切,国家却还没有一天对他好过。。还心疼简之、孝安、宫庶、延娥、傻儿、韩冰。。他们同样是为自己的信仰付出一切,剧里没有非此即彼的批判非常可贵
我看的是51集的未删减版。总的说来,后面比前面要更精彩,当然,后面并不怎么有谍战色彩。从一开始迫切想知道“影子”是谁,到后来我已经不再关注这个问题。因为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人的命运被它冲击得支离破碎,不管你是谁。但是,至今也不敢直面过去的社会,它到底有多少是真的呢?
万万没想到我居然会痴迷于革命片无法自拔...最后一集哭成狗。立场不同的悲剧,历史政治斗争的悲剧,他都挺过来了。虽然我已经无法理解这是怎样一种信仰,但是却被他感动。最难过的不是林桃自杀,他无法恢复身份,也不是他捉拿宫庶,韩冰自杀,却是他女儿冷漠离去的背影。我还是最喜欢他军统6哥的样子。
这剧能拍出来就不错了,这题材能播就烧香了。五年前拍成这样吊打一切好吗
看的是51集版本。卧底这种事就不是人能干的,称兄道弟的是敌人,交了心就难办了!暴露了会被敌人杀死,没暴露还可能被自己人误杀!郑耀先这后半辈子几乎都是在监狱中度过,一直以一个反革命的身份活着,到死才有了自由身,太惨了!还有一个白眼狼女儿!宫庶、宋孝安、赵简之、徐百川都是郑耀先的好兄弟,可惜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只有徐百川的结局算是好的。袁农这个角色真是坏的很!一直要杀死郑耀先,即使他猜到郑耀先可能是风筝,说好听的是为死去的同志报仇,其实他只是为自己的未婚妻曾墨怡报仇而已,妥妥的公报私仇!之后不信郑耀先送来的情报,以至于害死身边的同志,他就应该死在渣滓洞!后来又害韩冰和郑耀先成了反革命右派!又第一时间与韩冰离婚,因为怕韩冰影响他的政治前途!不明白这种人是怎么混进共产党的队伍里来的?简直就是个脑残!
“我忍了十年,我不知道接下来我还要忍几个十年。我这一辈子,还能活几个十年啊?我什么时候能活得像个人?”风筝和上线碰头,一句话道出那个年代无数情报人员的心酸。
乞今为止最有高度的谍战剧——站在历史与人性的高度,真正刻画出人区别于动物的一面,从数个侧面展现人作为个体溶于一段历史的真实状态。暗算、潜伏、伪装者和它比起来都差了一个档次,真实的特工侦察员不是神秘+酷帅+大义凛然,而是“完成任务”。即使不得已进行过修改,也不会破坏这种高度与精细。
罗海琼的演技能不能再尴尬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