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神秘河》—从现实中浓缩的三类人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年逾花甲之年,自己拍起电影。似乎老有所思,拍着拍着拍出了这部《神秘河》。我看着看着最后也毫不犹豫的给了五星。剧情不算复杂,静下心来都能看懂。没有好莱坞式的子弹横飞,也没有希区柯克式的经典悬疑。只是讲述了发生在三个童年伙伴身上的“小故事”。当初吸引我去下载的还是 那充满神秘而诡异色彩的海报:一条安静的河流,幽蓝的水面倒影着三个人漆黑的影子。如同一面镜子照着每个人自己的灵魂。影片的故事很简单:三个童年时最好的伙伴,经常一起在街头打辊球。然而一个特别的日子两个男人强行带走了三人之中的戴夫,然后就是连续四天所谓的“爆菊”。童年时被猥亵的经历从此扭转了戴夫的一生。从此他成为一个内向,孤僻,软弱而缺乏的自信的人。而他的另外两个伙伴:吉米做了混混,并闯出了自己的天地;而肖恩则当上了警察。二十五年后,原本已无联系的三人因为吉米的女儿被杀重新连接到一起,随着案件调查的深入,当晚一身血回家的戴夫成了吉米最大的怀疑对象,狂怒的吉米了结了儿时玩伴的性命。但是次日警察肖恩破获了案件,凶手只不过是几个无知的少年玩手枪走火杀了人。误杀戴夫后吉米悔恨不已,影片在一片蹉跎之中结束。
相信很多人看完之后心中都难免有一种纠结之感。戴夫就这样无声无息的死去,而误杀好人的吉米却得到他老婆的谅解,继续带着他剩下的两个女儿享受生活。难免激起许多影迷不满,认为导演丑化了人性,唆使人们向恶。然而,我觉得这部片子之所以伟大,正因为它毫不避讳的揭露人性,阐述现实。什么是现实,我想起以前看金大侠书里写道:“现实中好人未必就有好报,坏人也未必就是坏结果。反之亦然。”《神秘河》就是通过浓缩的三个不同的人生,反映了社会上的三类人:
1. 肖恩 作为一个警察 ,甚至还是一个资深警探。肖恩可能是三兄弟里混的最好的,也代表了生活中最为社会肯定的一类人。他们靠合法的手段和自己的能力拿着不错的薪水,同时又有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每当我们茶余饭后谈论到这种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肖恩也他办案的原则,抓人讲究证据,没有把握绝不轻举妄动。面对枪口,他能扑上去救人。分析案情是细致谨慎,合乎逻辑。应该说,肖恩集合男人应有的智慧,勇敢,正直三大要素。是一个成功的男人。但正因为如此,他在片中的形象也远远不如吉米,戴夫两人复杂,多元化。值得一提的是,正是这样一个好男人,在朋友被人强暴,丧失人生趣味的岁月里。却没有给予朋友足够的关爱,援助。导演在电影中别有用心的提到肖恩和戴夫在成年后说到对方:“他不是我的朋友”。而戴夫痛苦的童年遭遇加之没有的到别人足够的关爱与交流,使他最终成了一个弱者,一个难以被理解的人,也最终酿成了他被朋友当成凶杀击毙的悲剧。导演似乎在用肖恩与戴夫从亲密朋友到点头之交的过程在告诉我们: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隔阂,越来越多儿时的朋友逐渐变成擦肩而过与点头之交。我们随着成长,学习,工作。身边的酒肉哥们在不断增多,却慢慢淡忘了曾经最单纯的伙伴,当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也一无所知,最终朋友也成为路人。肖恩自己也说:“如果当年被抓上车的是我而不是戴夫,那么今天活在阴影中的人该是我”可见,肖恩从然伟大,关心的也主要是自己的命运,而很少关注过朋友的变化。这在城市生活中已被视为正常与潜规则。
2 吉米 吉米如果抛开电影中的感情色彩,从客观上说是个混蛋与流氓。他在平时可以彬彬有礼,但是一旦得感情受到创伤,则会暴露他凶残的兽性。但是就是这么一头危险的野兽,却有着比其他二人更甜蜜的家庭,更幸福的生活。如果不是自己的大女儿意外应该是三人中过的最好的。吉米杀人,但他是为了他的女儿报仇心切而误杀了好人,他杀人之后会每月向家属偷偷汇伍佰元作为补偿。他纵有千般罪,万般恶,但他有一样好:就是对身边的人,对自己的家庭讲感情,有责任。而这一点闪光就掩盖了他所有的心狠手辣而是他分外吃香。朋友为他两肋插刀,老婆对他死心塌地。甚至当老婆知道他错杀了人,后悔莫及时,竟然说道:你是我们家的国王,你所作的一切都是出于你对我们的爱。所以当国王去做什么事的时候,是没人能说他有错的。”操他娘的,这哪是安慰的话,分明是阿道夫的演讲稿啊。导演最后用吉米的平安无事,而戴夫则永远长眠于神秘河里做结尾。也正是想告诉我们这些世俗:看到坏人得势,好人受欺可别愤愤不平。人家纵然坏,纵然谋生手段不正当,可是盗亦有道,只要他懂得如何生存,懂得如何笼络人心一样可以活的出彩,不用干瞪眼。
3 戴夫 蒂姆.罗宾斯扮演的戴夫可以说讲压抑,懦弱,恐慌饰演到极致。他有气无力的声音,蹒跚的步伐,甚至略带佝偻的背都显示出这个人似乎丧失了生活的乐趣,似乎已成了行尸走肉。由于童年时被爆菊的痛苦经历,戴夫留下了永远的阴影。在这里,似乎也告诉我们童年时接触的人和事对我们一生的影响,虽然我们小时候不会有被爆菊的经历,但是譬如父母离异,经常遭父母殴打,或者经常遭同伴欺负。这些经历都会对我们今后人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影响到我们今后的自信以及做人的态度。戴夫是命运的弃儿,三个人中同性恋者不幸的挑中了他。正如他所说,童年时的一场噩梦像吸血鬼一样附在他身上,永远挥之不去。以至于案发当晚他看到了一个同性恋者与男童性交,勾起他对往事的痛苦回忆,愤怒之下打死了同性恋者,但是当吉米误认为戴夫杀死自己女儿逼问他时,他却崩溃了,不能真正的为自己辩解。他充斥在骨子里的恐慌,不安与自卑让吉米不相信他,警察不相信他,甚至自己的老婆也怀疑他。最终于外界隔绝的戴夫被当做羔羊一样宰杀,丢尽了神秘河中。戴夫不是一个傻瓜,从他在被警察盘问中机智的对答可以看出。但是不幸的遭遇,自身软弱的性格,以及冷漠的社会逐渐把他推向绝望的深渊。结尾出延绵不绝的神秘河埋藏了戴夫,也埋藏了他们三人中的罪恶与冷漠。肖恩继续做他的警官,吉米继续逍遥法外,只有可怜的戴夫消失人间。社会同情他,却不会记得他。这也不得不让人在现实前做出无奈的决定:宁可做牛逼的坏人,也不可做被踩在脚下的老好人。
2 ) 看这部片的朋友,你们还有最基本的人性吗?
20年前,肖申克逃出了监狱;10年后,dave被扔进了神秘河。
本片很悬疑,但对于一批已经产生免疫力的观众来说,哪怕没有猜到最后的结局,也不会认定dave是凶嫌;也正因为如此,会不会让人感觉最后Dave死的很冤?
dave死的冤吗?看看他是怎么死的:
童年的阴影——导致他在人际关系上的自闭,无论怎么说,两个小伙伴对于那件事都没责任。
这种自闭使得他的生活在很多人眼里变得坎坷——中年才有婚姻(从他儿子年龄推断出),娶的老婆遇事不能扛,最后害了他。
案发当晚杀人——直接导致了他面对凯蒂事件时的可疑举动,形成了警察、老婆对他的怀疑,这些怀疑汇聚到jimmy那里,导致了jimmy认定他是杀害自己女儿凶手的判断。
临死前发神经——导致他承认自己是杀kitty的凶手,别人悲愤地问他“why”,他还说了一段很变态但有理有据的理由,使得具有暴力倾向的受害者的父亲选择私刑来复仇。
在这一连串事件演发的过程,他的两个童年好友(jimmy和Sean)一方面对当年的汽车事件心怀愧疚(或者说是遗憾),另一方面独立地审视整个事件;尽管jimmy失去了自己的女儿,sean在面对自身家庭问题的同时,还要顶住同僚不同意见的压力,他们两个一直在有意无意地保护dave。如果说,jimmy最后误杀了dave是个错误的话,那么在整个事件中,他为了自己被害的女儿讨回公道,所做的几件事实际上使得他更加接近真相:
第一时间布置人手寻找线索——警察没有通知他,但他在看到女儿的车之后马上布置兄弟寻找女儿(那时候还没发现尸体)并向警察施加压力;确认女儿遇害之后,让手下人对女儿接触过的人进行逐一排查。
确认最有问题的两个方向——手下人及时找到了几条最有力的线索:哈里斯儿子的动态、警察调查dave。这些都是事实,而且和案件直接相关。
获得最直接的线报——如果手下汇报情况还只是基于忠诚的话,dave的老婆直接把dave案发时的情况向jimmy汇报那就是基于信任了,请注意:dave和jimmy都问过瑟莱丝(dave老婆)“是不是怀疑dave杀害了凯蒂”,瑟莱丝只给了自己的表姐夫jimmy肯定的答案。
最后,“凶手”的招供——在获得承认罪行可以免死的保证下,dave承认了自己的“罪状”和“动机”,这使得jammy下定了杀心。
dave和jimmy两个人,有着迥然不同的童年和人生经历,在凯蒂的案件上,作为受害者父亲的jimmy抽丝剥茧地寻找凶手一点都不输与警方;而dave却硬生生地把自己从路人的身份转化成了连妻子都认定的“凶嫌”。俨然是人生的赢家和输家最鲜明的对照。
问题是,jimmy真的是人生的赢家吗?
曾经坐过牢、妻子在孤独中死去、女儿被害、背负至少两条人命,如果故事继续,警察会放松对他的调查吗?dave和哈里斯的儿子如果有朝一日找到父亲失踪的真相,jimmy的老婆和剩下的两个女儿会遇到什么事情呢?
我想应该不只是凯蒂式的意外了。
当他老婆在某个地下室苦苦哀求哈里斯的哑巴儿子放下手中的锤子的时候(未满14岁犯案不会判刑,哑巴终会从拘留所出来),等待她的不是那句“你是这座城市的王”,而是“你是这座城市的鬼”。
正如jimmy所说:“你(凯蒂)是因我而死”。
是的,虽然这次他错了,但说是迟早的事也并不武断。他捣乱涂鸦导致朋友被抓、他报复同伙导致对准女婿心存芥蒂、他独断专行导致警察对其另眼相看、他私刑复仇则会埋下另一个苦果。
他和dave一样惨。
所以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dave自闭导致众叛亲离被冤杀、dave老婆软弱导致“坑夫”的下场,jimmy和他老婆强大地一致最后笑傲江湖。
他都那么惨了,强大又有什么用呢?
以丛林法则的名义施行强大的暴力,固然可以震慑软弱的群众,难道自己的心中就没有一丝恐惧吗?
我想jimmy是有的,不然也不会在女儿死后,苦苦思寻到底是哪个仇人所害、派手下四处搜集线索,最后感慨一句“你是因我而死”。
dave的冤死直接的原因是杀了那个恋童癖引发连锁反应,jimmy的复仇冲动则源于他以前作恶太多,把女儿的死归结于这个方向,dave老婆的悲剧源于自己多嘴、软弱不相信自己的老公。
一句话:no zuo no die 。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同情dave的遭遇和他妻子的选择,dave杀恋童癖、想回家拥抱老婆都使得他开始走出几十年前的阴影,只是导演和黑社会没给他这个机会;dave老婆觉得自己男人是杀人嫌犯而选择举报他是正确的,只是方法不对,应该向警察举报或者和自己的男人摊一次牌,当然,这也是导演安排的。
而那些认同jimmy老婆论调的朋友,一口一个“千万别娶错妻”,宣扬“这就是个吃人的社会,就该强大地把别人狠狠地踩在脚底”、宣扬“jimmy老婆做得对、dave老婆活该”、宣扬“心狠手辣才会长命百岁”、宣扬“这部影片的丛林法则让我们学到很多”,
你们还有最基本的人性吗?
就算你们没有人性,白天像驴马一样劳作、晚上像苍蝇一样繁殖,遵循畜生世界的“丛林法则”,难道就可以认为:
“丈夫错杀了无辜的人,妻子爱他就可以认为他不用承担半点后果。”
“丈夫有杀人的重大嫌疑,妻子爱他就可以不论是非一味包庇。”
“为了复仇,可以在法律可以解决的范畴下仍旧动用私刑。”
“因为强大,对所有规则都无所畏惧,因为强大就是唯一的规则。”
难道只有你的孩子才是孩子,别人的孩子就可以用每月500美金来打发吗?
为什么改革开放都那么多年了,这里的人们还和南京大屠杀的时候一样愚昧自私呢?
最可悲的便是这是一个人的权利被肆意践踏的地方,而那些被践踏的“贱民”还想着去践踏他们心中“更贱的人”。
我说这些,并不是认同dave杀人有理、他老婆向jimmy告发合适,相反,这两件事情都可以用其他更好的方法解决,这也反映出了他们作为老实人、“心理残疾者”的缺陷和弱点,但他们的遭遇如果有别人的同情和帮助,最后的结局也不应该是这样;同样jimmy和他老婆固然处处强大,但这种不择手段真的就能换来一生的平安与幸福吗?
如果一定要从这个剧情中提炼什么“心灵鸡汤”出来,概不过:
1、无论何时何地,你都需要在身体和心灵上的强大,因为这个世界充满了无数的误解、纷争,还有无数的脑残。只有这样,你才能保护好自己和你的家人。
2、无论何时何地,人总要遵循一个最基本的价值观,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观,哪怕它与你的血缘至亲没有任何关系,但它终会通过无辜的人影响到你的亲人。(dave老婆包庇dave会不会使得他们的儿子成为下一个jimmy?因为那小孩是了解内情的)
3、这个价值观保持对别人根本权利最基本的尊重和维护。这样才能保证事态不会恶化成蝴蝶效应。
导演让片子戏剧化了,但并不妨碍我们分清对错黑白,因为人类发展到这个阶段,要是靠“丛林法则”来完全演绎一部电影,要么漏洞百出、要么精神错乱。
放之社会亦然。
3 ) 这电影想说啥?
1.怎么就变成现在这样了?
三个男孩,三个男人,三个家庭,一个故事,各自不同的结局。人物之间如此明显命运差异,电影想说些什么?我想大多数人会说:“电影想说的是:童年的阴影影响终身。”但我想,这至少不是电影告诉我的。
在开头,三个男孩的差异很明显。小吉米带头出主意偷车,小吉米说在水泥地上签名你爸总不会杀里你吧,小吉米看到假COP也是一副很屌的样子,仰着头,撅着小嘴,甚至拿着曲棍球杆走向假COP,小吉米是三个男孩中眼中的恐惧最少的。小西恩看起来温和许多,没什么特别的。小DAVE就怂多了,当守门的,最后一个去到水泥地上签名,甚至在JIMMY和SEAN签名的时候,他只是躲在后面,小DAVE不敢直视假COP,他恐惧;假COP为什么挑DAVE,而不是其他两个?还不是因为看软柿子好捏。你无法阻止罪犯的出现,但是可以做到的是在他出现后你怎么去做,这能怪谁呢? 即使是罪犯不出现,谁也可以想象到,JIMMY进入青春期肯定会去闹事儿,成人后也是当老大的样子,虽然说是几个猪头的大哥吧。而DAVE显然不是这样的。
再说说三个男人对亲人的态度。DAVE对妻子隐瞒儿时的遭遇,在妻子怀疑他杀了凯蒂时(而他也明白妻子对他的怀疑),两个人也没有及时的沟通,而是两边儿都干耗着,相互猜忌折磨着。直到后来DAVE爆发了,这两个人也选择了逃避,妻子带着孩子去汽车旅馆,关系恶化。如果信任是爱重要的组成部分的话,那么这对夫妻不算相爱。再看SEAN,电影开头就出现了一个只打电话,不说话的妻子,但两人依旧会通电话,SEAN会对妻子说话,影片的结尾,SEAN向妻子开诚布公自身的错误,妻子回来,带着他的孩子。如果爱要通过责任体现的话,那么SEAN是爱他妻子的。最后,JIMMY,我想也许导演在影片最后借JIMMY妻子之口说出自己对JIMMY的态度:他懂爱。对第一任妻子的愧疚,对凯蒂的,包括通过向被自己杀死的雷的家庭寄钱去赎罪。
从小男孩到长大有了自己的家庭,这样的差异,只是上了那个车的结果吗?你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为什么?因为我从小就没有含着金汤勺长大,没有机会接触好的教育,没有办法离开这个循环?因为我祖上的就给我这个基因,我注定就是这样?因为我的出生就像自由落体从静止开始下落一样,在落地前一切都已被安排好了?
还是把能量指向内心吧,那些都不是借口。
2.出卖自己的至亲是不对的,虽然正义站在你这边。
DAVE的妻子怀疑他杀了凯蒂,这很正常;然后去告诉了凯蒂的父亲,而不是和自己丈夫坐下来谈,这就不对了;这也注定影片的结尾她的样子。自己的家里人就是自己家里人,再不好也是家里人,这是生存之道。JIMMY的妻子明白这一点,知道JIMMY错杀了人,做了不对的事情,我想她内心会有冲突的---自己爱的人做了错事。但是与DAVE妻子不同的是,她知道调整自己,不会为了降低自己内心的冲突去和SEAN说JIMMY杀了DAVE;让自己永远站在爱的人这一边,但同时也知道正义在哪?我想做到这一点,对于一般人来说比较难。估计也就是这样内心冲突让卢武铉自杀的吧。
其他人的团圆终究是其他人的,自己的痛苦别人是不能体会的。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爱的人,这个很重要的。
3.因果报应
佛说:结善缘,得善果。
年轻的雷出卖了JIMMY,JIMMY女儿的死,让自己的儿子,一个伤心,一个坐牢。
年轻的JIMMY杀了雷。雷的大儿子爱上了JIMMY年轻的女儿,小儿子杀她。
年轻的DAVE上了车,一直被阴影笼罩;长大的后DAVE看到另一个男孩在车里被侵犯,杀了人;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他因此丧命。
4 ) 无关友情,无关侵害
最初吸引我的,是这张只有倒影没有演员面目显露的海报。的确很神秘,你看不清我,我也看不清你。了解彼此只是靠着水中的倒影,看着过去的点滴,汇成一条蜿蜒流淌的河流。是真是假,谁都分不清。
片头5分钟左右的时刻,影片便能引起观众紧张的情绪。尤其是当戴夫上了那辆车,两个伙伴注视着他远离,从此,人生的轨道便会朝着预知不了的方向进展,就像那些掉入下水道里的球,谁都猜不到,怎么避开。
命运就是命运,像一个张着大嘴的黑洞,想吞噬谁,怎么吞噬,都是它说的算。
原本以为这是一个讲小时候心无芥蒂的兄弟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反目的状态的,尤其是看到这是三个朋友。三人行,又是一个三角关系,不管在爱情上还是友情上,都是编剧或导演们最爱的三角结构。
原本以为这又是一个《喋血街头》似的故事,但幸好不是。
小时候受过侵犯的戴夫,他的心灵并没有变成罪恶似的扭曲。他并没有变成人们预料中的变态。但这种痛苦的回忆同样带有强烈的打击——这种伤害将他永远的停留在小时候的状态:依旧带着棒球帽,依旧唯唯诺诺,依旧爱打球。这种阴影伴随着他,让他永远怀着一种怀疑的态度来对待所有人和事,所以他用不停的撒谎来保护自己。可撒谎保护不了他,因为扭曲的是周遭人的眼光,是他们戴上了有色眼镜开始给自己下了错误的定位,包括最亲近的妻子。这是一个最大的残酷。他逃过了狼群的魔爪,却逃不过自己妻子的怀疑。
这部电影的重点不在于案件的侦破过程,不在于到底谁是有罪的,不在于凶手到底得没得到惩罚。它会让人胸口不舒服,发紧发闷,完全在于——我们亲眼目睹了一个原本正常的男孩是如何被摧残、被逼迫、被杀害、被掩盖以及被遗忘的全过程。就因为这一点,他的死亡,比起那个19岁少女的死亡,还要让人扼腕叹息。
有些球不能打偏,有些字不能随意刻下,有些车不能轻信然后登上。
可惜命运就像一条神秘河,由它选择到底流向何方,由它选择究竟是把人洗涤干净,还是淹没干净。
5 ) 对我来说有点难以理解
没有看过原著,具体原著是怎样的故事不太好理解,但是电影的话,剧情有点简单,且有些事件的联系很牵强,或者说那是一种角度,但并没有必然联系。
到最后我也没搞明白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什么。
剧情被完整的切割成了几个部分,先是三位主要角色的童年时期,只给了一个关于诱拐的场景,很细致,但是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关于那个孩子所受的性虐待,并没有给出什么刻画,只有一些象征性的镜头,最重要的部分用了最简单的镜头,影片后面的剧情中,童年的闪现实际上非常空洞,给我的感觉是主人公的成年之后的人生在电影中与童年的联系不紧密。且中间时间跨度太大,后面的事件也过于唐突。
从童年出来,没有任何过度的,三个人有了各自的生活,有了各自的人生,但是这一部分也过于简单。
比如我会有兴趣知道的,他们之后的人生发生了什么让他们有了各自现在的生活状态,但是影片并没有涉及这些。
一个人抢劫过,坐过牢,杀过人,睚眦必报,没了。
一个人有一个老婆在闹别扭,没了。
另一个平淡的生活,没了。
人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更何况那是已经即将步入中年的三个男人,这不是一辆车的事。
谁他妈敢说,三十年人生里只遇到过一个坎儿!
影片里那个打算和去世女孩私奔的孩子,信誓旦旦表示着自己的真心,但是孩子啊,人生才刚刚开始,它不止关系到一个女人。
世界上有无数的意外,但是谁又知道不这么意外又该怎么意外,原因什么的都是浮云,最终决定原因的是结果。
所以仅从结果来看,为女行凶的那人,杀错了人。
然后故事没了。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仅此而已的事情,我看不到更多的事情,不要找借口,事件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别他妈扯出希特勒的故事,难道要说你的女儿死于希特勒的母亲没有堕胎?什么狗屁逻辑!
我只是好奇警察没有将杀人行凶的那人查办,这真是一件对我来说难以理解的事情。我不知道最后他们这样悠哉的状态与希特勒的母亲有没有联系,我确实为这样的结尾感到惊讶,这不代表我能接受这样的结尾。
稍微给点逻辑好伐,给个理由这是为什么?
追求出人意表的结尾,却忽视基本的逻辑,至少对我来说,一个合理的解释要比混乱的牵扯要更重要。总之就是不是很满意。
6 ) 信任如刀
这个电影是看得非常压抑的片子。根源并非因为电影中的人物遭遇如何不幸,而是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是如何得荡然无存:朋友、妻子、兄弟、父女……
“你最后一次看见戴夫是什么时候?”“最后一次看到,应该是二十年前,在汽车的后座上面。”
当西恩潘歪歪扭扭地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二十年的创伤昭然若揭。
二十年之前,所有的不幸开始于一种信任:对警徽,对成年人,对执法体制。所以当中年男子要小男孩上车的时候,大家都觉得理所当然。虽然有些男孩会聪明地撒谎说自己就住在这,有些男孩聪明地附和。这时候诚实变成了懦弱,然后便是被老人,被中年男人一次次鸡奸。小男孩哭泣着说:求你们了,不要这样。时光飞逝,小男孩变成了父亲,有了自己的儿子。
这里如果指责男孩的玩伴见死不救有些过分了,他们可以推诿为对成年社会的尊敬:他是被大人带走的,大人怎么会错?就连他们的父亲也觉得事情不过尔尔。除了那个男孩受到伤害之外,但即便是他受到了,别人也会想:不就是肛门被撕裂吗,不是回来了吗,不是一切都会过去吗,我们毕竟没有落井下石。
电影中那个警探的朋友曾说:你认识这个人。警探说:我们小时候是好朋友,现在不过就是打个招呼。发生了那样的事情,好朋友就会顿生嫌隙,之后如果谁上那部车呢?要知道剩下的男孩都是聪明人。
最聪明的那个男孩后来的人生并不怎么样,他开始犯罪,他开始用杀人来平息自己的愤怒,然后变成了一个超市的老板,变成了一个定期去教堂的好市民,虽然他发怒的时候手臂上的纹身依然扭曲:一个十九岁的女孩要多少社交?
这个十几岁的女孩准备和自己的男友私奔去拉斯维加斯。
那个男友有个哑弟弟,只有这个哥哥会用手语慰籍和连接他和这个世界。当弟弟意识到要失去哥哥时候,毫不迟疑地杀了女孩:有一根棒球棍。看看那个弟弟的好朋友:我不要他去监狱,我要他上天堂。一个小孩开枪杀人如此毫不犹豫,世界太小了吗,杀人不过就是头点地。
戴夫长大了,儿子似乎很相信他,可是妻子哪怕给他洗沾满血迹的衣服,哪怕安慰他,心里根本不相信什么尸体,不相信什么猥亵男童的男人,她坚信他杀了好友的女儿。为什么这么坚信呢?因为她丝毫不相信自己的丈夫。就像西恩潘一刀扎入戴夫的胸膛:你妻子都说是你杀的。
这个时候戴夫的混乱是想起了往昔:如果当年你替我上了那部车。
女儿死后,老丈人来看望女婿:你这个时候要负起照顾家人的责任。(不要沉湎于自己的悲伤)。西恩潘渐渐地狂怒起来:我知道我的责任(你只在乎你的女儿和其他的外孙们,我的女儿呢,死了的女儿就结束了吗?我对她的责任呢?)老丈人感到匪夷所思,他不过就是像个正常人那样说出正常的话而已。
那个警察最后如释重负地和西恩潘说:我们抓住了凶手。可是之前他也希望通过戴夫找到缺口,或者直接说把戴夫当作替罪羊,证据不足罢了。西恩潘不需要证据,他就像西西里人那样以血换血,虽然最后他知道他杀错了人,其实他一直觉得对戴夫不起,一个人被长期的负疚感折磨就会杀了对方,所以并不是因为对方疑似杀死了自己的女儿,是他受够了,在自己耍聪明逃脱厄运之后的负疚感把他折磨够了,他要解脱。
他连自己都不信任。
死去的戴夫再也无法去陪孩子打棒球,他后悔替那个在汽车里被蹂躏的男孩出头吗,他其实是在替自己出头,二十年隐隐作痛的屁眼提醒他:他现在是成年人了,他可以杀人了,于是他替天行道,最后自己也因此而死,他不信任自己真正摆脱了梦魇。于是,他死了,死了也许不是什么坏事。看着妻子惊慌地找着自己一夜未归的丈夫,臭女人,现在你高兴了,因为你的证词你的老公被他的好友捅死了。你可以消停了。
没有人值得相信,那个警察似乎迎来了他的妻子,未来呢?
压抑,难以忘怀
彪悍的演员阵容,以及永远能让我上当的“第三种可能”的悬疑套路。。但是最重要的是,你看,在真相之后的生活总有理由继续。
导演想要表现的应该是真实人生中无法预料的起伏所能够带给当事人的影响吧,无论是否受害者,凡经历过同一件事的人都会抹上相同的痕迹,但留下的创伤却是不同的。正如个体性格的差别,尤其是童年的经历会对一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关于妻子的不信任,也可以归咎于人性的脆弱方才导致多疑和信任度的降低。内在的强大程度是否足以和外界发生的悲剧相抗衡,直接导致了人生的轨迹和终点如何。
这片有点让我看不明白了,导演想说明什么?那个结尾又是什么意思?西恩‧潘的角色最后就那么心安理得的逍遥法外了?
伊斯特伍德把自己当做上帝,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评价他人
整部电影总的来说,都很不错,演员阵容、演技、剧情、主题。。。可就是那最后的结局很让人郁闷,看着被误杀的戴夫的妻子彷徨无助的在人群中,看着三人好友中另两个却享受着阳光明媚的天气,心里总觉得那么不舒服,虽然命运弄人,但,总觉得这结尾,很郁闷。。。。。。。
性格决定命运,性侵决定性格,所以到最后只能是冰冷的将错就错。仍然是那句:亵童犯该死一万次。
吉米老婆的一席话听起来很操蛋很欠扁,但好像道出了这部作品的精髓和灵魂。这本就是一个向下的、黑暗罪恶的毁灭故事,如同掉进水沟的球。观众所看到的,是三个小孩本都可能惨遭蹂躏。但即便即便没有凶杀案,戴夫的人生也就是酒吧里头的落寞表情。黑暗降临,命运摆布,实在无从逃脱。
结尾处Dave的儿子一脸落寞地坐在游行花车上,而Jimmy和Sean各自呵护着自己的老婆女儿其乐融融。父亲辈的一代人因为是Dave上了车,才引出了之后大不相同的人生,到了儿子辈又是一个相似的轮回。SeanPenn的那场哭戏令人印象深刻。
我看完这部片之后曾将自己的签名改为:tim robinson,史上最冤actor.这部片甚至加深了我对sean penn所演所有角色以致他本人的痛恨。
兄弟不会一直是兄弟,夫妻也易劳燕分飞,死亡的那段只能自己走。KevinBacon真精神,要是由他来演CM就好了。对SeanPenn的讨厌无以复加(并不单因为本片),导致对一切妄自尊大的狮子男(或随便什么男女)都极度厌恶,比如片中他的老婆。【30多岁,白人男,没正式工作,曾被性侵】
初次看毕,意见保留。三四之间。有印象的是警方表演。故事也基本上说的够悬。够拖拉。有些节段明显可以更紧凑爽快一点。对一些东西的处理粗糙暴力,简单归为帽子式。譬如童年阴影,譬如对妻子的信任的立场。譬如宿命论。这些东西让人不适。除此之外,故事有些脱节。轻重悬殊得有些障人耳目。但大体上还
这就是肉食者和素食者之间的差别。儿时被带走的戴夫是家住在远处的边缘人,而歹徒并没有或者说并不敢带走刺儿头吉米和本街的西恩,只有性格柔弱的戴夫被带上车,一切似乎就已经注定,凶杀案只是重新揭开了那层尘封已久的面纱,刺儿头还是刺儿头,本街人还是本街人,戴夫还是那个人生不由自己做主的戴夫,一切都变得更加糟糕,杰米和西恩从来没有同情过戴夫,他们只是用此事来庆幸自己的幸运,关注自己生活中的不幸,只不过一个高调,一个低调,当他们联合起来雪藏了戴夫的死因后,唯一改变的就是再也不用装腔作势回忆儿时的戴夫了,只留下戴夫的蠢老婆一遍又一遍呼喊着孩子的名字。
一场彻底而绝望的唯心主义解构。导演依靠沉着冷静的叙述,让每个人物都成为故事的原点,案件的真相呼之欲出,但与宿命的人生相对,又显得无足轻重。干脆果断的剪辑,行云流水的运镜,伊斯特伍德是把观众牢牢的摁在椅子上,每次眨眼,都仿佛错过了无数细节。
水泥路上写到一半的名字还未凝固,密林丛中惊慌失措的记忆已是永恒。未来的拯救不能挽回曾经的毁灭,当下的惩罚无法洗刷过去的罪名。夺走的时光被深埋在神秘河畔,冰冷的墓碑却发出阵阵叹息声。当蒂姆罗宾斯再次上车的一刻,命运之河又开始变得汹涌,童年的倒影与鲜血重叠在一起,变成一丝难以察觉的涟漪,不声不响的消失了。这一次不会再有吸血鬼在黑暗中低语,也不会有狼人在背后追赶,那行尸走肉般的漫长的岁月仿佛只是他死去后的一个梦。看到这一幕,我整个人都在瑟瑟发抖,半天回不过神来。破碎的童年,泥泞的罪恶,绝望的真相,一条条支流汇聚成这条幽暗狭长的《神秘河》。这是我心中东木最好的作品,锋利的视角不带丝毫怜悯,用最平静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关于“轮回”的悲剧。蒂姆罗宾斯在片中大放异彩的演技只拿了最佳男配,这简直是奥斯卡的耻辱。
实力的表现 吐时的样子让人心疼。。
尽管Sean Penn两座金像加身,可是我对这个油腔滑调的老“戏骨”某些做派还是有种抗拒性的恶心感。
蒂姆罗宾斯真是太悲惨了,童年时的不幸遭遇,成为永远无法抹去的阴影,性格扭曲,友谊不再,甚至得不到自己妻子的信任,最后无辜的死在儿时好友手下。。。感觉他演的比西恩潘还要好
不可否认这片从技术上还不错,至少没什么硬伤。演技更是无可挑剔。可是……1,好人惨死(fuck!这是个什么社会什么世界!)2,恶人逍遥(贱人老婆还要装圣母吹她那沾满血腥的老公,做人不能那么无耻!)3,本片最贱的角色拿了最佳男主(如果是Tim还安慰些)综上所述,果断1星!
这个充分说明 如果老婆不护着老公 这个家庭就要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