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很少有看一个剧集会紧张悲痛心碎到无法呼吸 - 最后一集的最后一段,当他说出小孩在被刺的时候要找妈妈,他说出他并没有查看小孩是不是真正停止心跳,当他说出他对小孩的母亲说出他真的真的对不起 的时候, 我似乎听见了我自己心碎的声音。
第一集,剧情铺开,老实说因为在阴冷的苏格兰,我第一季还是看的生肉版,虽然自己觉得英语真的挺好的但是苏格兰口音真是弱项,属于大概看懂但是有时候他们说话还是有点费劲
好在后面三集下了字幕版,看完第三集其实很晚了,但是悬念太强一定要看完第四集再睡。没有想到第四集会是如此的激烈 - 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惊艳,还有直指人心的震撼,甚至比今年看到的所有剧集带来的震撼都强烈。
剧情总体来讲是很有悬念的,看到第二集,觉得肯定是Tom是真凶,看到第四集真的指向Tom的时候我猜测肯定还是Craig是真凶而且他会在道歉会议上面告诉他 - 为什么呢?我的理由就是这还有一集呢,要不是他还用整一集来说事么,要不是剧情反转编剧们能开心么。于是,剧情还真的就像我说的一样发展了,但是我没有想到的是最后的会面,只有两个人的会面,只有大段的台词,只有炸裂的演技,平白直叙却情感激烈到不行,原来看个电视剧还可以受到如此大的心灵冲击 - 想想看可能还真是特别少有的一次。
唯一败笔就是女儿的演技,尤其是和男友面对面时候那一点点演技,属于根本不行。
只能说是墙裂推荐,千万不要像我先入为主,差点弃剧。能打12分的话我打12分。
还挺沉重的题材,其实一开始就猜男主是内个杀人的孩子。但是中间导演刻意刻画女主的非理智和其他人的秘密,让我一度以为男主不是。无奈最后,还是。忍到什么时候就不能忍了,忍到受害者对你说对不起的时候,男主说出了真相,说明他真的是良心未泯的好人一只,相反女主就被刻画的很不可理喻了,愤怒,暴躁,不动脑子,喜欢让世界围着自己转,甚至都不信任司法机构。
无奈她老公给她来了狠狠的一课:真正的原谅是原谅不可原谅的事情。
仇恨会摧毁一个人和一切爱他的人。
说完女主就跑去找前夫了,因为全世界似乎只有前夫跟她想一样,也就是受害者思维:自己掉进了一个无底深渊,再也爬不起来。
其实很多时候受害者爬起来就是从原谅开始做起的,最难的就是原谅,影片最后也给了一个很好的例子,迈出这一步从相互坐下来坦诚布公开始。
当然这个方法也不是适合所有受害人,有的犯罪分子真是死不足惜,重点就在于这个剧的男主人性未泯,甚至还很善良。所以,这个时候放过他就是放过自己。
最后妈妈站在他的面前,最后这一段字幕,内心一阵翻腾。
从打开剧的一刻,内心一直摇摆,到底谁是受害者,到底应该从什么样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到底应该拿这个世界怎么办呀?
前几天上课说到伦理,我一直对伦理课很无解,就是觉得嗯我知道这个是可以做的那个是不可以做的,遵守了就是伦理,不遵守就是犯规,但其实心底还是很迷糊,这就是伦理么?直到前几天的伦理说到善恶,说到伦理是贯穿始终的问题,我突然对这个词是如此的敬畏。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这是一件很复杂的事,需要终身与之追逐的事。
看剧的时候,我讨厌妈妈,她怎么那么偏执,我讨厌男主,他为什么不能站出来说不是自己,啊呀,我真讨厌自己,这哪里是可以简单分出对错的问题。这可是人生啊,复杂的、艰难的人生。
如果可以如孩童时那样简单的分辨出这个世界,一切是不是就会好过很多,如同武侠中的爱恨情仇根根分明,是非对错丝丝清晰。很遗憾,不可以。
她追逐了那么多年想知道的可能只是为什么,他逃避了那么多年最初想做的就是道歉,时间久了,我们都忘了自己想的是什么,纠缠、憎恨所有的东西交织在一起,忘了自己最初的样貌。语言惨白无力,愿你知道我们在一起。
很新鲜的构思是受害人和加害者的身份是变化的,探讨了对恶性刑事案件中未成年犯人的保护是否是对受害者家属的不公平。这应该不是个简单的命题,是个情理法纠缠的困境。最后母亲原谅了不可原谅的,还是有点意外,但是也说得通,当初不公开审理造成的心结都解开了,最爱已逝无法挽回,现世只有原谅。可惜John Hannh的戏份太少了,虽然没一眼认出,可是翻早年的剧评还是发现当年也是一样有莫名的打动人的魅力,魅力这东西是玄学
-Some things are unforgivable - but that's the only time when forgiveness means anything. What’s the point of forgiving the forgivable?
- it’s not about him, it’s about you, about us. The hate is killing you.
- out beyond the idea of wrongdoing and rightdoing,there is a field,I'll meet you there. — Rumi
没让人失望,英剧讨论的主题介于黑白对错之间,很难有定论。如何制裁受害者义愤的报复?司法只能维持程序正义,那去哪里寻找结果正义?以结果正义为导向的行为往往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更容易产生暴力。被空穴来风的流言蜚语中伤后的人生如何复原?(同《狩猎》引发的思考类似)曾经的加害者能否再次拥有人权?我的态度随着Craig身份的扑朔迷离不停转变。若他只是Craig,我充满同情,若他是藏在新身份下的曾经的加害者,我感到Karma终于显现的快感。法庭只会视Craig为受害者,而带有情感的我们,会随着受害者背景因素的变化,对整个事件持截然相反的态度。以鲁米的诗作结,我们追求的是一个超越对错的时空,过去的污迹不再玷污未来,仇恨与谅解的楚河汉界将融合,人性觉醒,良知自律。
前不久,由贾静雯、吴慷仁出演的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在网络上引起的广泛的讨论。
豆瓣评分也高达9.5。
《我们与恶的距离》之所以如此火爆,是因为它探讨了一个问题——
受害者和加害者之间,善与恶之间,是否有一条明确的界限?
或许很多人已经从中找到了答案。
而今天剧主要跟大家分享的这部英剧《受害者》同样聚焦了这个问题。
只不过,它的表达更加直接。
第一季,仅仅只有4集。
短小精悍。
男主克瑞格,一个货车司机。
在万圣节这天,他推掉了同事之间的酒局,一如既往的下班回家,准备和妻子女儿一起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
可不幸的是,意外发生了。
克瑞格被一个头戴骷髅面具的人锤倒在自家门口。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
不,还不够。
面对倒地的克瑞格,“骷髅”人却并没有要停手的意思,继续抄起身边的工具砸向克瑞格的头。
躺在地上不省人事的克瑞格被送往了医院进行抢救。
同时,一篇关于克瑞格的文章也在网络上疯狂流传起来。
克瑞格醒来以后发现自己被诬蔑成了一名冷血的少儿杀手——埃迪·J·特纳。
有多冷血?
受害者利亚姆在遇害时只有9岁。
而凶手埃迪仅仅比利亚姆大了4岁。
这个案件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根据英国的《人权保护法案》,考虑到埃迪还是未成年人,所以法院并未公开审理此案。
他的长相也没有曝光在大众眼前,可他的名字却因为一时的失误而遭到泄露。
埃迪经过审判后,被判处了无期徒刑。
服刑7年后,他获得假释出狱了。
这时,英国的法律又赋予给了他另一项权利——
终身匿名权。
出狱后的埃迪改了名字,从此就像人间蒸发一样,不知所踪。
不过,受害者利亚姆的母亲安娜却从未放弃寻找杀害自己儿子的凶手。
她不能接受埃迪杀死自己儿子之后,居然还可以改头换面的重新开始生活。
这是对利亚姆的不公平。
于是,她请了私家侦探来调查埃迪出狱后的身份。
根据私家侦探的信息,安娜发现克瑞格很可能就是那个冷血杀手埃迪。
可惜,她根本没有足够的证据。
仇恨和愤怒令安娜无法再坐以待毙下去。
安娜迫切的想让所有人都知道真相,看清克瑞格的真面目。
于是,她在网上发布了曝光克瑞格的真实身份的文章。
舆论强大的力量,再一次展现了出来。
得知消息后,网络上的各类“英雄”纷纷上线,对克瑞格的威胁、谩骂接踵而来。
最严重的是,这些威胁、谩骂可不单单只停留在网络上。
克瑞格因为此次事件丢掉了工作——
妻子在睡觉时险些被从窗外扔进的砖头砸中——
他的女儿为了维护自己而被最好的朋友们孤立——
还有在剧集开始时,克瑞格受到的袭击,现在看来也绝非偶然,极有可能是某位“英雄”的杰作。
社会舆论带来的连锁反应彻底毁掉了克瑞格原本安逸的生活。
而安娜最终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法院以“煽动他人行凶”的罪名起诉了她。
可就像剧中所说,没人愿意给受害者冠上罪犯的名号。
而整部剧出现最多的一句台词也是——
记住谁才是受害者。
是一直陷在丧子之痛,无法解脱的安娜?
还是可能被诬蔑的克瑞格?
其实,受害者与加害者之间,早已没有了界限。
就像《我们与恶的距离》中,加害者李晓明的家人在舆论的压力下,生活变得举步维艰。
妹妹李大芝,因为哥哥的罪行,整日戴着口罩生活,在人前抬不起头。
母亲为了能让女儿过上正常的生活,甚至改掉女儿的名字并且忍痛与她断绝了关系。
另一边,同样失去爱子的受害者宋乔安(贾静雯饰)和安娜一样,无法走出丧子之痛,心里永远充满着愤怒和愧疚。
她将生活的所有重心都放在了工作上,忽略了剩下的女儿与丈夫。
而作为一个媒体工作者,为了稳固公司在业界的地位,她不惜沦为“标题党”,不断制造舆论,来增加曝光量。
从这个角度来说,宋乔安作为案件的受害者,又和加害者有什么区别呢?
在剧主看来,只不过是换了另一种方式伤害了另一个人罢了。
受害者和加害者的身份转化,也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至于克瑞格究竟是不是当年那个冷血的少年杀手?
安娜能否走出丧子之痛?
剧主在这里就不剧透了,留给大家自己去寻找答案吧。
《受害者》的结尾也引用了鲁米的诗句——
“远在是非对错之外,还有一片所在,我将在那里与你相遇。”
最后,抛开是非对错,若克瑞格真的是当年那个冷血的少年杀手,你们会宽恕他在未成年时犯下的罪恶吗?
非常的出色,精彩的表演,纠结的情感与道德问题,曲折悬疑的剧情,推荐一看(结局很精彩,母亲的释怀我觉得顺理成章)最后时刻俩位主角的表演太出色了
最后15分钟全剧精华,苏格兰口音一击入魂,He wanted to be Big!原谅无差别杀人犯不是人们口中的圣母行为,而是不愿看到一个又一个家庭就此毁灭(都是社会的错
Out beyond the ideas of wrongdoing and rightdoing, there is a field. I'll meet you there.
“远在是非对错之外,还有一片所在。我将在那里与你相遇。”
3.75
“完美”受害者的“完美”阐述,以至于受害者和被害者的身份不断调换。寻凶复仇的梗虽然老,但胜在有一个精致的剧本,以及一众演技爆裂的好演员。身处旋涡的每一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包括涉及网络暴力的任何人。人性在每一个节点都受到严酷无情的拷问,再跨一步可能就是无尽深渊和死循环。★★★★☆
前面三集不错,是真的不错,演技和节奏都很好,但不喜欢最后一集,看到后面讲述案子的细节:年幼,随机从商场带走,杀害之后在死者身上埋砖头,都怀疑是改编1993年James Bulger谋杀案(当然也可能不是,但太像了)。虽然导演在第三集也讲了,原谅不能原谅的才有意义,重点是现在活着的人。但假如是改编的话,后面犯人的坦白和后悔,和父母的原谅就有点碍眼了(我个人认为)。也许导演只是想让受害者家庭可以放下继续自己生活,但不应该过多去揣测凶手的心理,没这必要。
4.5 节奏和情绪都非常成熟。Kelly Macdonald不单只有声音和口音好听,演技也越来越成熟,不施脂粉的脸容,难以言述的悲伤、痛苦和愤怒。
阴冷的爱丁堡和苏格兰腔照单全收啊,这个故事就从里面长出来似的。女主贡献了教科书式的表演,不仅演出了情绪,而且演出了情绪的层次,悲痛和偏执,都太细腻了。除了那个莫名坚持的警察说服力差了点,剧作上的枝枝蔓蔓最后都组织进了对主题的讨论,相当于变换着角度在展示和推敲何为受害者,以及这种创伤的内在深度。而艺术相比时政评论多走出的半步,不在于取消是非曲直,正是把选择和境界都牢牢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
啊。。。猜火车的妹子已经演teenager的妈了……她和滑动门男主的台词能听懂,但是其他苏格兰演员们的台词听起来就比较费劲了……感觉啃完这个生肉苏屯听力要大进步……我为啥要看这个呢?还好找到了字幕版……很精致的剧本,演员没有短板。不过国情原因,可能有些人看了会觉得不适。。。我自己很喜欢
最后飙演技牛X,短小精悍的同时把一个故事讲圆,大概真的只有英剧了。
热评第一让我恶心
原谅?不可能的
冰冰字幕组
最后两集的反转再反转对于人性不停的拷问,在对与错,法与情之间究竟该如何抉择。没有真正经历过谁也不能给出答案,似乎也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法官在法庭聆讯中给出过一个标准答案,所谓受害者与加害者也是相对于事件而言。但如果事事都如此简单就好了。
能原谅那些不可原谅的人 才是原谅存在的意义
从受害者到施害者。当伤害已经存在,被害者的亲人们如何从伤痛中走出来,如何面对内心的仇恨,如何开始新的生活。宽恕也许并不只是放开恨,更多的是放过自己。说起来确实很容易,但事实上太难了。凯莉麦克唐纳全素颜,演的还是不错的。
(*@ο@*) 哇~演员的演技炸裂,表演太棒。人性本恶啊筒子们。。。美剧翻拍的话就会变成以悬疑为主了哈哈哈哈 其实母亲没法释怀的是自己连孩子被杀的原因是什么都不知道,连凶手啥样都没见过,放不下的自责,无法安眠。我没太懂里面对于当年未成年杀人犯的这一系列体制,男主的老婆和孩子很无辜的呀
受害者与加害者都在无尽的痛苦中完成自我救赎。
一个受害者亲手制造出另一个受害者,受害像瘟疫传播着。这剧神奇在于,几乎所有的角色因为一桩谋杀案件或多或少变成了受害者。妈妈从歇斯底里惩罚凶手到释怀原谅凶手,非常了不起,这种宽恕很少人能够做到。多一星加给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