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爹鞭打觉得自己该打,认为是恩,奴性十足的下贱德行。
然后,转过头来,对比自已弱势的角色,又牛逼哄哄,颐指气使,这种角色封建社会标准的恶心形象。
萧定权这种角色真是被封建等级社会彻底浸淫并同化,比他“高贵”的“君父”对他践踏他全盘认同,然后他再转过头去践踏比他“等级”低的人,每个人上头有个“主子”,下面有个他的“奴隶”,最底层就是可怜的女性。女性永远是底层,是附膺。
他对人的性命毫不在意,萧定权这种角色真该自尽,越来越恶心。
尤其对扮成女官的文昔的态度,又猥亵又打,骂文昔是猪,都他妈的在编剧剧情中算甜?萧定权果然是在pua文昔,恶心极了。
萧定权这种人把男权社会男性的德行表现的淋漓尽致。
剩下的剧情,是萧定权又纳了几个妾,在演员表里有,
对这种剧,我只想说,毁灭吧,赶紧的。
剧情太扯侮辱智商 为了反转而反转 故弄玄虚 !诸多bug不可胜数!一个王爷搞栽赃陷害还需要自己动手 留下痕迹让人追查.既然有机会重调换 何不索性换成对自己有利的内容 顺水推舟.尚宫为了保护吴宫人就不肯说出真相 妥妥的狗血“就是不说”剧情.唯一的证人被自己人勒的说不出话 无法提供直接证词.以上仅是很少一部分,细说估计能写好大一篇!
另外罗晋活活把男主演成白莲花 整天的眼泪汪汪哭哭啼啼 够够的!
凌晨微博里收到朋友推送,揉揉眼才发现,被广大书粉及传统服饰爱好者推重的鹤唳华亭同名电视剧,终于於双十一后低调开播了,对原著IP很早就慕名的我此时兴奋感完全驱除了睡意,打开视频,最直观地能够感受到的是,该剧的服饰设计令人十足的惊艳、感动,这本是一部虚构的架空具体历史时代的古装剧,但读过小说原著的读者应该都知道,原作者雪满梁园在书中注释说此故事设定的服饰艺术从北宋,典章制度从明代。
◎剧中关于服化道时代背景的设定 据剧组说,此次该剧的服饰设计中,经过讨论研究,最后服化道做实落到了五代北宋初的这一历史时期(有朋友说皇室姓萧则服化道的时代背景应设在南朝萧姓的齐、梁政权,非也非也,还是建议读一读雪满梁园原小说中的大量细节及注释,此故事设定的服饰艺术文化从北宋,典章礼仪制度从明代,也许可以加上一句揣测的说,人物关系原型则大约从南朝的齐梁皇室),这次的服化道的写实主义设定,恰好让我想起不久前看到一位好莱坞著名科幻片制作人说过“越虚构的故事要打动人越要在物质细节上去把它做实了。”
宋史学界经常说宋代是中国现代化的前夜,宋代的文化是辛亥革命之前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最高阶段,宋代的审美,也因此成了中式审美的基调。从宋朝开始,美的表象形式与现在人熟悉的越来越趋近,这种感觉与领悟力还是很准确的。所以原著作者雪满梁园以及该剧祖都将时代背景设定到天水一朝(宋代),也是其原有自,非常有眼光与认知的。
◎原作思想文化方面的要旨大义
《鹤唳华亭》本是晋江文学网曾经年度评分第一,并长期傲居阅读量热榜的一部古言小说,文字十分考究,行文典雅接近文言,书中甚至多处有模仿“廿四史”“通鉴”等史著里章奏、书札,还有字谜、骈赋等多种古代专门的表达文体,所以,一般的读者读起来会稍有门槛。它用45万字讲了两代人的恩怨,揭示了恶的制度环境的丑陋,最终主角们谁也难以逃离 这古老制度与文化及命运的的桎梏,纷纷以悲剧离场,落的一片大地白茫茫,又同时用精炼的笔力织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气节、礼仪、生活品味等极致之美。这部剧,既高扬了儒家文人仁心道义,揭示了传统哲学伦理与君臣纲常的碰撞,充满对封建君权制度的控诉和反思。
原小说给我的总体印象概括来说,感觉就像是一曲对传统儒家文化中文人情怀的挽歌,对衣冠故国文化审美的悼亡,对皇帝制度下皇族人伦扭曲的悲剧的反思,其文笔华丽,情怀阔大,布局讲究。据传原作者雪满梁园是学历史出身,又从事文博方面工作,古典文化素养深厚,这部小说很见其才情,体现出超卓的史学文学功底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熟稔。 对于原小说的文字艺术、史学笔法与思想性,这里暂不赘述。笔者工作之余对宋明两代的历史文献及物质文化多有兴趣,这次电视剧版《鹤唳华亭》服装设计是比较用心的写实主义,因此借追剧之机,将剧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服饰,与宋明两代服制方面传世资料加以参照,排比抉微,考察作记至此,不敢妄称作影评,但视为个人观剧笔记耳。
◎制服大赏:杂糅宋、明风格的“公服”设计 总体来说,此剧服化道是杂糅了我国时代最近的两个汉人王朝——宋、明的风格,先从剧中的出镜率较高的公服说起。公服是宋代官员、皇帝平时稍正式场合穿用的办公制服,一般的典礼仪式除了特殊重大的要穿朝服外也可以穿公服。宋代公服的标配是“圆领大袖襴袍、展脚幞头帽、革带”。
关于宋代官员的公服制度,据《宋史·舆服志五》记载:“公服。凡朝服谓之具服,公服从省,今谓之常服。宋因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
其制,曲领大袖,下施横襕,束以革带,幞头,乌皮靴。自王公至一命之士,通服之。中兴,仍元丰之制,四品以上紫,六品以上绯,九品以上绿。服绯、紫者必佩鱼,谓之章服。” 又载“幞头。一名折上巾,起自后周,然止以软帛垂脚,隋始以桐木为之,唐始以罗代缯。惟帝服则脚上曲,人臣下垂。五代渐变平直。
国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脚,乘舆或服上曲焉。其初以藤织草巾子为里,纱为表,而涂以漆。后惟以漆为坚,去其藤里,前为一折,平施两脚,以铁为之。”
该剧在服饰设计上较为尊重宋明两代公服、朝服的历史原型,制作设计出了君臣朝服、公服、常服制度,形制与细节基本上遵循历史原貌的轮廓,当然又有杂糅创新,融合了宋明两代服饰的很多细节,同时又兼顾了荧幕镜头艺术的新意。
例如拿君臣在正式场合出镜率最高的公服来说,这次形制是类似宋代圆领大袖襴袍,搭配展脚幞头,幞头的细节如后山梁上环纹型装饰,则参考融合了明代公服幞头乌纱帽里的细节,这是宋代没有的。宋代搭配公服的革带是单铊尾绕胸长带,而剧中则变通借用了明代官员常服最常见搭配用的双铊尾革带,我们在鹤唳华亭第三集朝堂之上看太子申诉揭发齐王那一节,就是君臣之公服形象的典型场合:各纯色大袖圆领襴袍、展脚幞头折上巾、双挞尾革带。实际上,北宋前期幞头为前额帽山边缘呈上宽下窄坡棱形,与宋代后期及明代公服(注意是明代不太常用的公服,不是圆翅乌纱帽带补子的常服)那种展脚幞头呈规则的矩形帽桶形制有所差别,另一部反应宋仁宗时期的电视剧照就是做的比较严谨写实的北宋前期形制,还需要注意的是宋代大袖圆领襴袍公服需要做的形制宽大一点,该袍身放量足够宽大,修长足够长,衬托出雍容文雅的气度。如果非要吹毛求疵的话,该剧部分袍衫、幞头等形制,放量不够宽大松弛,用料较局促,细节方面还是可以进一步提高的,当然毕竟是荧幕艺术作品,考虑到其他因素及镜头审美,任何事务难以尽善尽美,或许这也是一种审美再创作。
◎礼服形象:融合宋、明特征的“朝服”设计
朝服是东汉至明代历朝君臣在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等重大典礼时使用的礼服。其基本样式是衣裳制,朝服衣裳部分统称绛纱袍,细节包括梁冠(进贤梁冠)、赤红罗衣、白纱中单(两者皆以青饰领缘)、赤红罗裳(青色衣缘)、赤红罗蔽膝。 关于宋代群臣的朝服制度据《宋史·舆服志四》卷一百五十二记载: “朝服,(三类)曰进贤冠服,曰貂蝉冠服,曰獬豸冠服,皆朱衣朱裳,宋初之制。 进贤五梁冠:涂金银花额,犀、玳瑁簪导,立笔。绯罗袍,白花罗中单,绯罗裙,绯罗蔽膝,并皂缥襈,白罗大带,白罗方心曲领,玉剑、佩,银革带,晕锦绶,二玉环,白绫袜,皂皮履。一品、二品侍祠朝会则服之,中书门下则冠加笼巾貂蝉。 三梁冠:犀角簪导,无中单,银剑、佩,师子锦绶,银环,余同五梁冠。诸司三品、御史台四品、两省五品侍祠朝会则服之。御史大夫、中丞则冠有獬豸角,衣有中单。 两梁冠:犀角簪导,铜剑、佩,练鹊锦绶,铜环,余同三梁冠。四品、五品侍祠朝会则服之。六品以下无中单,无剑、佩、绶。 御史则冠有獬豸角,衣有中单。袴褶紫、绯、绿,各从本服色,白绫中单,白绫裤,白罗方心曲领,本品官导驾,则骑而服之。” 又载“进贤冠以漆布为之,上缕纸为额花,金涂银铜饰,后有纳言。以梁数为差,凡七等,以罗为缨结之:第一等七梁,加貂蝉笼巾、貂鼠尾、立笔;第二等无貂蝉笼巾;第三等六梁,第四等五梁,第五等四梁,第六等三梁,第七等二梁,并如旧制,服同。 貂蝉冠一名笼巾,织藤漆之,形正方,如平巾帻。饰以银,前有银花,上缀玳瑁蝉,左右为三小蝉,御玉鼻,左插貂尾。三公、亲王侍祠大朝会,则加于进贤冠而服之。 獬豸冠即进贤冠,其梁上刻木为獬豸角,碧粉涂之,梁数从本品。立笔,古人臣簪笔之遗象。其制削竹为干,裹以绯罗,以黄丝为毫,拓以银缕叶,插于冠后。旧令,文官七品以上服朝服者,簪白笔,武官则否,今文武皆簪焉” 关于洪武初明代朝服制度《明会典·輿服》记载: “凡大祀慶成、正旦、冬至、聖節、及頒降開讀詔赦、進表、傳制、則文武官各服朝服。其武官應直守衛者、不拘此服。 洪武二十六年定: 文武官朝服、梁冠。赤羅衣。白紗中單。俱用青飾領緣。赤羅裳、青緣。赤羅蔽膝。大帶用赤白二色絹。革帶。佩綬。白襪。黑履。一品至九品。俱以冠上梁數分等第。 公冠、八梁。加籠巾貂蟬。立筆五折。四柱。香草五。前後用玉為蟬。 ……一品冠、七梁。不用籠巾貂蟬。革帶與佩俱用玉。綬用綠黃赤紫四色絲、織成雲鳳四色花錦、下結青絲網。綬環二、用玉。笏用象牙……”。
此次服饰设计方面最应该关注的是,《鹤唳华亭》剧组注意到制作了官员的朝服进贤梁冠形象(绛纱袍、梁冠、方心曲领都形制基本尊重真实原貌),还有宰执高官最高等级的笼巾貂蝉梁冠。第一集“冠礼案”前奏那一段君臣朝服在加冠现场的形象真是靠谱,呈现汉官威仪的视觉大赏。特别是“育良书记”饰演的首相(中书令)李柏舟绛纱袍朝服造型,这应该是荧幕上第一次见到比较靠谱的头戴笼巾貂蝉梁冠的朝服形象,据说参考了宋人陈居中的文姬归汉图、宁波东钱湖南宋石刻及明代朝服形象的一些细节,这个必须给好评。
◎谁最时尚:体现宋人审美的便服设计
看播出来的几集正片及花絮中,尚有士庶日用便服的窄袖圆领衫,圆领襕衫;窄袖交领衫,褙子、大氅加下裳围裙等服装搭配。
★襕衫圆领,现在一般狭义所指的是宋明两代生员士子的常用制服这种圆领长衣,膝下缀加横襴的长衫,大袖,衣袖及衣缘镶黑色或其他深色布缘。
广义上的襕衫指圆领大袖膝下接横襴的长身袍衫,这种最早出现在唐代,流行于宋明。襕衫到膝处有一道接缝,称为“横襕”一般认为这道横襕是对衣裳制古意的恪守而刻意加上的。襕衫领子多用圆领,后来的襕衫,大致也遵循了这一点,只不过领边变宽,并且接衽了。在古代,无衣缘的纯色襕衫长袍为职官公服,加皂色衣缘的白底、蓝色或其它浅色的襕衫为学子多穿着。明制与宋代的襕衫略有不同。《宋史·輿服五》记载“襕衫。以白细布为之,圆领大袖,下施横襕为裳,腰间有辟积。进士及国子生、州县生服之。”宋制的是衣身两侧不开叉,明制的是腰身两侧开衩接外摆。生员士子经常搭配襕衫的有巾子,如《鹤唳华亭》剧中参加科考的生员如顾逢恩、陆文普有穿着的襕衫形象,宋人周常宗教画五百罗汉图中宋代襕衫形象,头戴的乌巾外形轮廓大致与明代的儒巾老人巾相似。
★窄袖圆领。
窄袖圆领是宋代尤其是一般士庶男女穿用最多,也最便捷的流行外套。由于是修身的窄袖,腰身两侧开衩,活动自如,行动方便,何种场合都可穿用,因此深受广大皇宋人民的喜爱,宋人文献中经常提到的“凉衫”“帽衫”“紫衫”大多数里面的衫就是窄袖圆领衫。鹤唳华亭剧中的广大宫女内人、内侍宦官以及主角萧定权等闲居活动时,穿着的也大多数是窄袖圆领,其他古装电视剧里这种衣服也很多,在这里就不特别多叙了。
★直领与交领便服类(休闲装): 第一集皇帝萧睿鉴初次登场时身着的外罩直领对襟大氅,胸前有系带,内穿交领衫,下裳裹围裙,头戴的那个类似东坡巾的方形巾子,跟传世的宋人画作《睢阳五老图》中的毕世长、朱贯的装束大体一致,也有种宋徽宗传世画作《听琴图》里的着装既视感。
◎制服之外的幞头巾帽类
★交脚幞头。齐王萧定棠、顾逢恩、太子萧定权在非礼仪及工作性场合都有戴交脚折上巾的形象,这也是五代到宋代官民比较喜欢戴的幞头形状,入宋后交脚不为文人阶级青睐,逐渐演化为公人吏役的专属形象。
★以冲天折上幞头为代表的“各种花式”形脚折上巾(幞头)。 冲天幞头是五代帝王创制的幞头帽翅样子,后来五代到北宋初官人、衙内都有佩戴,北宋后逐渐不再流行,不过明太祖朱元璋复兴衣冠时创制的皇帝常服搭配的翼善冠倒有其遗制。 看播出来的前几集正片及花絮中呈现了许多种五代风格的幞头折上巾帽,各种式样的硬裹幞头巾子脚很好玩。如剧中宫女内人、内侍宦官所戴的幞头帽,体现了在北宋初一统前五代时期的各种花式折翅形状。
★各种小冠。剧中凡有身份者燕居休闲时或者在幞头内经常簪在发髻上有各种不同形制、材质的小冠,如皇帝萧睿鉴、太子萧定权、齐王萧定棠、武德侯顾思林戴小冠的形象都出现过。
★方形巾子。皇帝萧睿鉴第一集初次登场戴的那个类似后来东坡巾的方巾,宋代这类巾子一般是文化人燕居所穿的休闲服喜欢搭配的首服。皇帝萧睿鉴那个类似东坡巾的方形巾子也是宋明文人士大夫cosplay最多的高雅摆拍必备装束(外罩直领对襟大氅,胸前有系带,内穿交领衫,下裳裹围裙),这样的形象在五代宋人绘的如《重屏会棋图》《睢阳五老图》中都出现过
★乌巾。生员士子经常搭配襕衫的巾子。剧中参加科考的生员如陆文普、顾逢恩等穿襕衫时头戴的就是乌巾,形制轮廓上大致与明代的儒巾、老人巾接近。
★双山冠状乌帽。公人吏役武人经常搭配窄袖圆领衫的帽子,如剧中李重夔身着窄袖圆领衫时,头戴的就是巾子前额镶了烫金雕花的这种乌帽,电视剧孤城闭剧照中内侍吏役很多也有这种帽子的复原设计。
◎剧中服饰设计对历史原型的合理再创作
通过仔细看剧中设计的朝服、公服、便装等服饰的形制轮廓及暗纹图样,与部分历史图像及文物资料接近度很高,这种认真地对历史服饰的真实原型考究应用程度少有。目测应该参考到了宋元人绘图中体现宋代服饰的许多传世画作,如南宋萧照《中兴瑞应图》《孝经图卷》《女孝经图》《迎銮图》《景德四图》《文姬归汉图(南宋陈居中绘)》《中兴四将图》《睢阳五老图》以及黄岩赵伯澐南宋墓、黄昇墓、蒋师益墓出土服饰、河南巩义宋陵石刻图片、宁波东钱湖南宋石刻。
总体来说,服饰设计大体的形制轮廓与结构基本上做到了遵照历史原型(主要采宋、明两朝服饰历史原型),大多的设计都有来历,有依据,有考证,当然也有杂糅,而用色面料暗纹装饰等细节上也有重新的研究创造。希望大家能够感受到,鹤唳华亭大体上将古代中国先辈尤其是宋人这样的高级审美还原了出来,古人穿衣戴帽大概是这个样子,不是以往的那种天马行空现代臆造的影楼装。概言之,该剧与长安十二时辰、江山纪、孤城闭,四者一起,是近年来国产影视界对于古装历史剧服饰设计方面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展与探索——重视史迹、细节考究、形制尊重历史原型又能利用巧思兼顾了荧幕镜头呈现效果,设计上尊古又不泥古,富有创新。
越来越多地持这样创作态度的剧接踵而来、不断探索,才能将国产历史古装剧的服饰设计提高到空前的新高度,希望国产古装再接再厉,可以睥睨日韩的时代剧大河剧的服化道水准。草草手机打此点评,也希望这部剧能够引起更多喜爱传统历史文化的朋友们的关注。由于笔者对宋明两代女性服饰关注了解不多,因此本文主要以男装为代表,希望能够抛砖引玉,错谬之处祈望教正。(待后面剧作进一步加更,本文会不定期更新)
說在前頭:兔子是個名字瞎,非常容易打錯名字,請大人們不吝指教,感恩。
一起追劇扮柯南之 "太子妃小产事件"
1[太子妃小产事件]顾内人做了什么?她有罪吗?
上一次手信事件,殿下已经怀疑她,试探她,也已经算确认她在说谎,所以要逼走她了,但是陆文昔为了父兄,必须找到理由留下来。很快的,军马案发生了,太子妃怀孕了,各方蠢蠢欲动。对于陆家而言,太子妃生下皇孙,意味着对头张家掌握大权,更不利于陆家。于是姜尚宫给陆文昔一包华泽兰,命她动手让太子妃小产。由于太子妃只相信顾内人一个人,她是很容易动手的……为了父兄她动过念头,但最后她认为”因为太子妃是无辜的,孩子是无辜的”,把华泽兰抛入炉火中焚毁。
顾内人向太子陈述,认为自己就动机上,已是有罪了。
然而尽管她没有动手,但是她希望真凶能够被找出来,所以坚决不认罪。
2[太子妃小产事件]太子为何刑顾内人?
实际上太子已经从太医正的嘴中知道,是顾内人假传令旨,让太医正宣称太子妃小产,甚至于也瞒过了太子。
太子很快意会过来,顾内人此举保护了太子妃。但是此事不可宣张,还要顺水推舟,假戏真做——才能保护太子妃,也保护顾内人,并推动张陆正去寻求李柏舟的帮助。
太子刑顾内人这一段,两人都在飙演技:
一个已经知道是他但隔着误会,保持着距离;一个还认不出来是她但确认她背后有人,又禁不住相信。刑她是半真半假,顾内人是千言万语说不出,委屈辛酸又隐忍,逼得病发;殿下是期待又怕受伤害,却越问心越冷,心底没由来的恻隐。
你来我往,演技真是漂亮精彩。
3[太子妃小产事件]太子为何说自己心不安?
手信事件跟太子妃小产事件,都让殿下确认顾内人是某方间谍,随时可能加害于他夫妇,加上她的机敏聪明,潜在威胁不算小,所以两次都想遣她回尚宫局;然而这次确实不是她,甚至于她明里暗里的提醒,还算是一大助力,所以罚她殿下说自己心不安。
即使心不安,还是得刑她,既为了谢谢她所以保她,也为了演给房外的眼线看——谁会来帮她,她就是谁的人,答案即将昭然若揭,也叫其他被派来害太子妃者以为大事已成,不再轻举妄动。
4[太子妃小产事件]刑后,顾内人为何捧心且咳嗽不止?为什么五大王派人送酥酪?
陆文昔可能患有过度换气之症,情绪激动之下,可能会病发。
上一次发作是在五大王面前,以酥酪缓解,此次五大王也猜到陆文昔可能发作,便动用安插在太子府中的人手带着酥酪来给顾内人缓解症状,并传达随时可以帮助陆文昔离开的建议。
可见五大王真是对这位姊姊很心爱了。
此处也可以知道东府中大家都安插了眼线,连五大王可能早就在布局,太子也因此证实:顾内人背后确实有人。
这里有一幕稍甜,顾内人听太子说他小时候也喜欢吃,看着他的酒醉悲伤,她小心翼翼地捧着那碗酥酪,是要呈给他的。
5[太子妃小产事件]太子为何在顾内人面前装假醉?为什么说”等我回来你已经不在了”?
上一次顾内人被刑,他其实于心不忍,命人改成禁食,不再刑她了。
此次,殿下其实是来确认她安好,给她带水的。
但是看到她捧着酥酪,便装作手中是酒,一饮而尽了。他说”等我回来,妳已经不在了吧?”乍听之下是处死她,其实,他是在告别,给酥酪的人会帮她离开,她想走就能走,等他回来她自然已经不在。
虽然她是间谍,可是她很多话都说到太子心坎里,懂他,包括对柔脆万民万性的眷顾与心软。她走后,不再有人说这些话了。
此处假醉语,真道别,所以气氛感伤。
6[太子妃小产事件]太子妃为顾内人求情,那一番”她说”是何解?
“她说”的她是顾内人,点出太子因诸事烦扰而清减、眼涩,这里可以看到阿昔的细心、太子妃的仁善与信任、及她们对太子的关心。
太子妃主仆二人平常的话题都是殿下,所以太子妃发现顾内人和太子实在是知音,更懂他,愿意把顾内人推向太子,想让他更快乐一点,因为太子跟她实在不在同一个频道上,她老觉得自己很没用,帮不上忙。
然而在感情上,阿昔就没有太子妃跟蔻珠姐姐的敏锐度了,一直到蔻珠说破,阿昔才发现,太子对她是不同的。
7[太子妃小产事件]顾内人为什么不说自己是陆文昔?蔻珠为什么要弄死陆文昔?
这里要先说,为什么太子、陆英、陆文普都没认出来陆文昔。此时陆家尚未平反,陆文昔作为一个通缉犯待在京城是不安全的,太子、陆英、陆文普都更愿意相信阿昔已经平安了。
太子让表哥去盯着,所以他确信陆文昔已经跟随长州刺史去了长州,并且他答应皇帝保下陆家的条件是“此生不再和她有任何瓜葛”后,用自己的婚姻换了陆家上下性命,太子大婚时就下定决心把这段初恋,连着他捡回来而她抛弃《蜀中山水图》都放在”不要太近,让我看到;不要太远,让我忘掉”的地方。
认不出陆文昔我认为是合理的,太子衷心的不愿意她在这里,对于无辜之人受害,太子尚且不忍,更何况是憧憬过的初恋呢。
至于父亲和哥哥为什么认不出文昔,主要是因为顾内人是太子的女侍,太子的女人,作为正人君子的陆家父子,眼神一向极为端正,不会胡乱追着人家女人的身影看。
换作眼神习惯乱飘的张陆正、张韶筠父子,应当马上就认出来了。
之前陆文昔不愿说,是因为她来到东府是为了救父兄,透漏身分反而待不下去。这次太子妃小产事件中,有两次,陆文昔已经要喊出来了她自己是谁了。
一次是太子去行宫前辞行,”不管你是不是,抱歉,我是君王”的断语,陆文昔一急之下:”你是君王,可我是……”她没说出口”我是陆文昔”,我想是因为那一瞬间,她想到我是谁,对你又如何呢?再想远一点,陆文昔一个僇人对于君王,又算甚么?
一次是蔻珠私自作主要勒死顾内人。顾内人对蔻珠的威胁,来自两件事:一件是陆文昔逐渐取代了蔻珠作为太子解语花的地位;另一件是顾内人作为间谍,某一天必定危害到对她已经动心的太子。所以蔻珠动了杀心。
好事是,陆文昔也从中得知太子已经对她动心,她说”你告诉他,我是……”大抵能算是遗言了。
也是因此,所以后面太子为陆文昔擦眼泪的时候,陆文昔才有那样一瞬间心旌动摇的神情。然而她终究是为了父兄而来,父亲也早就向她剖析两人有缘无分,她终究要离开东府,所以将太子给的手帕,给了蔻珠,以示无争宠之意。
不少网友都说这里看出陆文昔很拎得清,确实如此,而顾瑟瑟会成为两个殿下的团宠,其实也是因为她这份清风明月般的为人处事,与两位殿下实属同类相求。
大王子在太子要冠礼的当天,亲自勾引了一个女官,亲自做了个局,勾引皇太子身边的人来听墙根,要扔个空白卷轴下去勾引皇太子上勾。
听起来好复杂有没有?
好烧脑,有没有?
可我就不明白了,他怎么知道皇太子是个傻逼,明知道有人要上城墙扔东西,还能一本正经的在墙下坐着看,也不派个人埋伏在上面盯着。
万一太子搭不上这沙雕的戏路,决定快刀斩乱麻,随便从他表哥手下找两个亲信,管他吴内人,张内人,卷轴、白绫直接从城墙底下就给截了?一票捆起来,等着冠礼之后送给皇帝老爹看,大王子这个戏还怎么唱?给自己找屎吃?
哎,大概是编剧偷偷告诉他,太子一定会跟着他的剧本走的吧。
皇太子的操作就更迷了,你知道大王子要从城墙上往下扔东西,就算你要做局,你好歹安排个心腹在城墙上守着吧!
是,我知道你换了卷轴,可你就这么放心大胆的坐在下面等着往下扔吗?
就算一切如你所愿,你难道不需要把这女的抓起来,押到你爹面前去对峙吗?否则你真打算坐在下面,等着看吴内人给你扔个歌功颂德的卷轴下来,给你哥脸上描金吗?!
假如一切如你所愿,这个场子,你打算怎么圆啊?
当然,太子可能也很委屈,毕竟是编剧要求的。
为了一个卷轴反转来反转去,搞得眼花缭乱,一会儿有字,一会儿空白。
但是完全是扯淡啊!
先是太子一本正经的告诉所有人,我可以模仿大王子的笔迹。
然后大王子貌似智商上线了三集以后,忽然跌破为0,自己直接认了。
我就不明白他当时在紧张点什么,太子手上仍然没有任何证据啊!
“这女的诬陷我,她说我勾引他,她有证据吗?我没有给过她任何东西,我不知道卷轴里面是什么。”
卷轴上假如有字,“太子亲口说了,他会模仿我的笔迹。”
“这一切都是太子的阴谋!跳楼那个宫人是皇后的旧人,不如查查现在这个女的跟跳楼那个宫人到底是什么关系……”
大王子可以拿来为自己辩护的话,实在是太多了,他为什么要招?老大,你一开始布局时的智商到哪里去了?
这情节走向深深的透露出了一种编剧转来转去,转到最后把自己转糊涂了,结不了案。只能让反派智商一秒下线,自己露馅了事的……悲摧感。
对了,皇太子加冠礼的地方,皇帝,皇太子、满朝文武百官都在一箭之地的地方,城墙上连个站岗的都没有,天子威仪何在啊?
大王子有这么个本事,随便就能运个女官上城墙,他还折腾什么劲儿啊?直接找个神箭手,从城墙上两箭下去,干掉老爹和三弟,你就能登基了啊!
这么儿戏的朝廷,别说权谋剧,感觉扔个宫斗剧都活不了三集……
科举案就更可笑了,春闱考题这么重要的东西,放在一个小红盒里,就拿一把锁锁着,钥匙交给了一个老仆人,也没人看着他。
明天就要开考了,卷子都封好了,主考官还可以见客,还能送客!
存放着考题的屋里一个人都没留,个看守的士兵都没有啊!
果然真的是好儿戏的朝廷呢!
别的反转剧猜不到下一步,是因为编剧高明。
这剧猜不到下一步是因为……你是真的搭不上这狂奔的思路啊!
在某些同志的鞭策之下,把科举一案看完了,实在是有一种一言难尽的感觉。
老实说,这片子服化道也不错,制作上心,演员表演看着也舒服,罗晋虽然老了一点,但也还凑合吧,女主虽然路人脸,但也不出戏。抛开权谋悬疑,日常恋爱情节也处理得挺不错的。
但为什么编剧非得跟这种连环套,非得正邪两边都拿着编剧剧本才能往下走的,悬浮式悬疑剧过不去啊!
按说以编剧的水平认认真真写一个现实的权谋桥段也不是写不出来,有些地方细节也编得挺圆乎的,但就是架不住地基不稳啊!你这细枝末节编的再圆有啥用啊?
一个老奴单枪匹马就可以偷考卷!
太子为了下个先手,直接动国本也就算了,他居然跟主事的说,万一事发了,我让你当东宫属僚?
是他傻逼了,还是他觉得对方傻逼,还是编剧自己傻了?
科举舞弊是要掉脑袋的呀!
这种事儿万一事发了,人就挂了,当什么属僚?
老师一看,天下能把我的字写得这么像的,只有我的学生。
皇帝一看,天下能把字写得这么像的,只有他自己。
天下人这么闲呢,个个都是笔记鉴定专家呀,对这种事儿居然还有共识?搞得跟呈堂铁证了一样!
好吧,就算这种事是有共识的,天下人都知道能把老师的字写得这么像的只有太子,结果这事反而太子自己不知道是吧?所以他才傻呵呵的自己去写,把证据送到老爹面前?
我说句实在话,就现在的情节来看,太子一无才德,二无底线,难怪他老爹看不上他。
皇帝也是无奈呀,你瞧瞧编剧给他塞的那几个儿子,老大是个蠢货,老三还是个蠢货。
就老老实实的设计诡计不行吗?
现实为什么没有那么多连环套?
就是因为做不出来啊!
之前看鹤唳华亭感觉反转有些生硬,于是想二刷看看还有哪些bug,但今天二刷前两集之后感觉自己终于理顺了卷轴案这个故事,理顺之后我要对编剧跪下唱征服。前两年特别流行什么烧脑电影比如盗梦空间之类的,但我觉得这些电影其实都很友好,今天我终于发现了一部真正的烧脑影视剧(这句话不全是夸他的意思)。下面讲一讲我理解的故事,如果觉得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
卷轴案从玉带开始就一环套一环了,总共有三幅卷轴,一副齐王准备的空白卷,一幅太子准备的空白卷,一幅太子准备的贺礼卷。
齐王一开始就知道张尚宫是吴内人的亲生母亲,这也是齐王为什么会选择吴内人。一开始送错玉带就是为了让张尚宫过来换玉带,让张尚宫听到他们的密谋,后面齐王去请太子的时候把金带的镶嵌给张尚宫就是告诉她她脱不了身,逼她把密谋告诉太子。等张尚宫上宫墙后吴内人就把她推下去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认罪丝帕扔下去,然后再让事先安排好的人掩护吴内人离开。
太子知道轴卷的事情后就安排人用贺礼卷替换了齐王的空白卷,所以在冠礼上会说齐王的贺礼,是意图震慑齐王,齐王当时假装惊慌也是为了请太子入瓮。太子知道这是齐王的连环计后立刻安排人抓人,这时吴内人已经带着贺礼卷躲在了库房内准备烧掉轴卷。吴内人并不知道轴卷已经被替换了,而且吴内人不认得几个字所以急着烧掉轴卷,但时间来不及了所以一时情急把贺礼卷藏在了房梁上。
太子和齐王在皇帝面前对峙的时候太子就开始给他下套了,他知道宫人身上的轴卷是贺礼卷,他现在关键的一个是抓到人证吴内人,一个是找到物证轴卷,他一开始不说实话是为了留一个后手,给顾逢恩时间搜查被张尚宫藏起来的轴卷。太子留个后手是对的,皇帝偏心眼偏到大西洋了,一点都不带掩饰的站齐王那一边。这时张尚宫醒来了,可是是张尚宫为了她的女儿背叛了太子,好在她自杀前暗示了太子轴卷在哪,太子也听懂了。
姜尚宫奉命来找轴卷和杀吴内人,而吴内人也感到了不对劲。吴内人假称自己知道轴卷在哪寻机逃脱,却被太子安排的人找到。此时姜尚宫也找到了吴内人,太子的人于是假装是齐王派来灭口的把吴内人勒晕了。
太子找到了齐王的卷轴发现这是一个空白卷轴,知道了齐王的连环计,好在他安排的人已经找到吴内人了,想到之前自己告诉齐王自己写过一个模仿他字迹的卷轴太子立刻想到了反将的手段。他在故意等皇帝和齐王找过来,假装中了空白轴卷的圈套,放松齐王的警惕,准备明天在朝堂上用人证物证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皇帝打了齐王一个巴掌,因为他心里明白这一切都是齐王搞的鬼,此时他对太子产生了一点愧疚和怜惜,于是让李重夔告诉太子只要他明天乖乖认罪会放他一马的。但皇帝不知道是傲娇还是不想承担责任,他让李重夔说这是他自己的猜测。但当太子问这是皇帝的意思时,李重夔可能出于同情选择了默认。
第二天上朝的路上他看到那些被绑起来的尚衣局的宫人,不论这些人和案子有没有关系都死定了,他不禁怜悯心起,也想起他对张尚宫承诺过保她全局平安,可想要救他们只能求皇帝开恩,想要皇帝开恩那必须让皇帝满意,那他只能认罪,想到皇帝对他的承诺,他决定认罪,他不甘的哭了。
朝堂上太子认罪了,可中书令不依不饶,皇帝在中书令的攻势下也不准备护着太子了,太子不敢置信的看了皇帝和李重夔一眼,中书令这时还想把火烧到太子老师的身上,太子决定不忍了开始了他的绝地反杀。
吴内人和卷轴被带上朝堂,太子步步紧逼,攻破了齐王的心理防线,齐王说出自己的轴卷是没有字的。齐王不知道卷轴是空白的、吴内人受伤已经说不出话来了。群臣要求处置齐王,皇帝显然不愿意,太子见状放了齐王一马以求皇帝开恩尚衣局的宫人。
夜晚李重夔拿来在库房找到的卷轴,皇帝知道了太子没有说谎。
这么长的故事只讲了两集半,我觉得编剧不应该安排这么多反转,我这样顺着讲就已经很复杂了,她再安排这么多反转很多人可能都跟不上她的节奏,不是人人都是北大法律系的高材生,能瞬间理顺这个故事。
剧里很多事情都是用一个眼神就交代过去了,比如冠礼上齐王的那一段闪回,他和吴内人在库房内看到有人影闪过然后一个“计划顺利进行”的眼神交汇,就交代了他们的话是故意说给张尚宫听的。
很多事用一个细节就交代过去了,比如吴内人的耳坠。那对耳坠贯穿了她的故事,这对耳坠应该是齐王送给她的,而她一个小宫女却敢带这么奢华的饰品可见平时虚荣骄狂,所以在齐王的诱惑之下才能做出杀害养育自己二十年的师傅的事。姜尚宫来看她的时候特意看了一眼耳坠,当时就已经动了杀机,准备杀了她后用耳坠复命。而齐王拿到耳坠后的随手一扔就表明了吴内人在齐王心中的地位。最后她亲手把剩下的耳坠扯下表明了她的悔意!
如果编剧一直以这个节奏讲故事那我觉得她应该要80集才能把故事讲好,60集短了。
PS:二刷时突然明白了张尚宫为什么会跑上宫墙,她是准备上去顶替吴内人的,她既不能背叛太子提前拦下吴内人不让她上宫墙抛轴卷,因为太子交代她替换轴卷就是要扔,也不能看自己的女儿卷入危险的漩涡。哈哈~齐王这个东西真是坏的很啊!这都算到了。突然感到了做逻辑推理题的乐趣!
看到有人疑惑为什么城墙上没有守卫,因为这不是城墙是宫墙,有镜头交代冠礼之前有卫士仔细巡逻过,然后给宫门落锁了,但齐王的人把钥匙留在了墙缝里,吴内人就是拿了这把钥匙上宫墙的。
这部剧的节奏感真的可以给个满分!大陆一些团队似乎找到某种法门,抛弃掉了港台那种速食节奏,开始慢慢老派起来。说是架空戏,却开始照着从前的路子走,越来越注重文学性,越来越稳重悠闲。认认真真的讲故事,安安静静的表演,一字一句,一眉眼一投足的斟酌。衣褶纹理,剧情编排,台词表演,处处用心。也终于可以让我放下手机,看着大屏电视,心无旁骛的享受这时间。在明知道可能会被忽视,但依然纠缠于每个细节,将品质做出来的团队,于这时代而言,都是了不起的匠人,坚实倔强的敬业者。
品质还不错,表演和节奏都OK,前四集各种反转,就是郝蕾领盒饭有点早...不过瘾啊。ps:大块的红和白,张叔平美术造型上夹杂了好多私货啊
为了反转而反转的剧情,你以为你是在煎蛋吗,翻来翻去的,傻子都猜到的剧情,有本事像琅琊榜那样,隔几集连同之前埋的线,才一次过破局,后发制人,现在发行方吹自己比长安十二时辰还好,是媲美琅琊榜的力作,抱歉,我只觉得是小孩子过家家的剧情,政治权力斗争又不是请客吃饭,角色天天哭,这是干嘛呀展示眼泪的力量吗
前三集就为一个愚蠢但自以为聪明的事折腾,还要观众跟演员一起表演降智吗?还反转,两次差不多就得了,转转转还转上瘾了,观众喜欢看反转不是喜欢看你拍大风车。罗晋演戏本来就很紧绷,以40高龄演20岁少年人,身为千岁之尊动不动就泪流满面,少年老成感是没有的,只像更年期情绪不稳定。哎,人贵自知。
剧情有点扯有点,感觉像个弱智儿童剧。男主角动不动就哭,我的天啊,太子啊,我要是皇帝早废了。政治斗争像过家家,太子加冕居然想出来了从城墙是丢檄文的桥段。
空镜不错,剧情慢热,可能最吸引的人就是片名吧。罗晋适合演男二,抢男一的风头,演了男一反而撑不起来。李一桐就是个丫鬟脸,演多少女主角都红不起来。郑业成什么时候红阿?
所谓的权谋和闹着玩似的,一股小家子气
一开始只想打开当做背景音,没想到真心好看。太子可太惨了,希望梁园大大能在剧里给他一个好结局吧~
原著粉报道~ 点茶这件事在原著里是一个很重要的动作意象,定棠精于点茶,他的茶道是皇帝手把手教出来的,而定权虽然有老师提点,却始终觉得内心空荡。读书的时候,就一直在想象梁园太太笔下“咬盏汤花”是什么样的,没想到真的还原在了剧里。这部剧在点茶还有礼仪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考究,可以说是文化底蕴深厚,不论是台词还是人物举止,在风格上都古朴而风雅,也期待定权笔下的“金错刀”。
如果我没听错,这部剧应该全员是原声台词。黄志忠王劲松张志坚这些老戏骨没的说,就连ww的邱心志都是原声且不出戏,真的佩服所有演员的用心。我们终于不用听季冠霖边江乔诗语阿杰谈恋爱了。
跟《天盛长歌》一个毛病,背景极其庞大,气氛渲染极其严肃,结果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些勾心斗角的小伎俩扔给后宫还凑合,在庙堂上就显得十分做作。罗晋一个外形俨然中年的男演员,还要如小儿一般跟父皇撒娇,人设美惨强的惨一看就是演出来的,非常不自然,特别别扭,可惜了服化道和摄影,这剧成不了第二个琅琊榜。
鹤唳华亭这个名字,就给人孤凉之感,演员们也的确演出了这种感觉。从开篇雪中的师生戏到朝堂的群戏,真的是都很精彩。加上电影级别的镜头,太赏心悦目了!
编剧不懂戏。
男主宋朝的,女主唐朝的,大臣南北朝的,皇宫ps的。
看了四集想看又不想看。受不了一个太子这么惨,老是哭哭啼啼
如果一个国家举办重要典礼城墙却无一人把手,如果破坏太子的加冠礼靠的是宫女从城墙上扔下檄文,如果掌握国家命脉的高层每天都在玩这种过家家一般的狗屁权谋,那么如今高考就是汉族加十分了。
这个评分低了,真的,别指望我国观众有啥文史和艺术素养了。
60集?看了两集不喜欢
《鹤唳华亭》前几集的戏剧密度是很强烈的,但仔细想想,其实就说了一件事——齐王借太子不孝,来攻击太子,甚至让太子皇位不保。不孝,这在古代世界里是不可原谅的,更是为人臣子的大忌。孝这个问题,是和忠挂在一起的,只要有人把这件事捅出来了,太子就必须给以回应。是承认,还是辩解,亦或是告诉皇帝,是谁嫁祸。他就这三条路,否则太子就别想当。这是古代世界里一条不成文的规则,这条规则约束了所有人,只要你想在这个帝国生存下去。只要没有人发现《鹤唳华亭》里这条规则的不对劲,那它就成功了,它就成功把观众带到了过去。当孝的存在与封建社会结合时,它必然会演变成真正的孝子太子在宫门前哭喊着进不去,而这件事反而成为他不孝的罪名的荒唐闹剧。所以萧定权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个悲剧人物,一个不得不在规则下和命运抗争的人物。
尼玛。。。。。。这些人是闭着眼打分吗?这种优质电视剧打7.5不丧良心吗?低质量麦麸和油腻言情剧大行其道,这种精心制作的剧却连宣传都不敢,真的是劣币驱逐良币啊,心痛。我五分不改了,就算后期崩我也能靠n刷前六集活命了,真的拍的,演的,编的都太太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