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恋,偏偏要扯进来神马克隆人,都是会死的克隆人吧,凭什么你的情敌要最先死,弥留之际看着还那么不体面。送过你一首叫《Never let me go》的歌,就是其实一开始爱的是你么?可是他的初吻初夜初恋都给了她啊,他从青春期过渡到青年的那七八年,陪在他身边的是她不是你啊,她知道他爱看色情杂志,他和她赤身相对,她靠在他的肩膀,这些都是他们才拥有的回忆啊。他们分手是因为你么,每一对厌倦了的情侣都会分手。如果他真的喜欢你,为什么十年都没有找过你?想找一个人总是能找到的。重逢后的拥抱?那是他觉得遗憾吧,遗憾是爱么?他对夫人说,我们相爱,请让我们申请延期多活几年吧?是因为想多活几年才说我们相爱,还是因为相爱才想多活几年,你知道么?
你是一个苦逼,一开始你就想关心他,却尴尬地被他打到,虽然是无心的。你在人群中看着大笑的他,他咧嘴乐呵呵地回望你,四目相对,很多年在他死之后,你想起这一幕,会不会想起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的话?他为什么会送你那个卡带,还是一首叫《Never let me go》的那么暧昧的歌,软软绵绵的女声温柔地唱,你听着那歌声,开始想象和他的拥抱了吧,于是你抱起了一个枕头。对,你认为他是喜欢你的,还有其他提示么?小水池边的聊天?很多年后在农舍旁的树林里的单独散步?他蹲在你面前,温柔得令你心痛的眼神?可是,如果他真的喜欢你,为什么不和你一起?你的情敌兼好友快死了,坦白说当初不想你俩太好而她被抛弃才抢了他?我拜托哦,这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么?他俩在一起,你们三人的友谊难道就巩固了么?真是笑话!你想想清楚,他和你在一起,也是在她死了之后啊!也是在她说了那番让贤的话啊!他真的喜欢你,才不会管那些狗屁的友谊理论呢!
你是一个苦逼,喜欢他好多年,貌似他俩死了你还是个老处女诶,你从青春期过渡到青年,没有初吻初夜初恋,你只有绝望而又甜蜜的等待,像永远没有结束的空白,一直在空白空白空白,没有时空,只有不断地坠落坠落,抓不到风筝线,一直在坠落。你一直都很乖,不大哭大闹,不耍性子,你牢牢地控制自己的表情,就像你紧紧保持住那随时会爆炸的感情,不让自己的五官扭曲,你只会安静地哭,然后默默地躲在角落里。你过谨慎而又规律的生活,把自己融在工作里,变成那种偶尔会感受到成就感的工作狂,单身生活,就是没有爱没有甜蜜,只有枯萎,慢慢的枯萎。因为你觉得自己爱他,你觉得你自己爱他,放不下他,忘不了他,虽然那么多年,你从没和他一起过,你还是觉得自己爱他,就算他不喜欢你,可是,你说,他送过我一首叫《Never let me go》的很暧昧的歌啊,在他的初吻初夜初恋开始之前。
拜托了,不要那么矫情了,不就是你喜欢的第一个人和你的好朋友一起了么。一段苦逼的得不到的爱有必要纠结一辈子么?知道什么叫寂寞无聊莫名其妙和暧昧么,你觉得他喜欢你的那些提示,不过都是因为这些——寂寞、无聊、莫名其妙和暧昧,都不是爱,它们什么都不是,就是上帝打了个盹儿,事情稍微偏了一些,然后醒过来了,一切又回到正轨,他离你越来越远。没有那个情敌兼好友,你觉得你们就能在一起么?
承认吧,你是个苦逼,他从一开始就不喜欢你。这并不会令你好一点,所以,就当你们是克隆人,他们都比你先死,然后,其实他是从一开始就喜欢你的。
悲观者会爱这部片。
故事很灰暗,怀旧式的科幻包装骨子理透露的是闭上双眼的绝望,如同眼前是长而深的隧道,我们却在未进隧道前就闭上双眼,只剩呼啸的风。我们真正的眷恋的东西,一旦失去,仅剩的只是脆弱和无力。
开始的过程中我曾想将自己代入到三位主角身上,却始终只能保持着一种旁观他们可怜他们的状态。如同老师露丝,如同那些旁观者看待他们的表情,只是同情。
“医学界于1952年有突破性的发展以前的不治之症全都能治愈人类在1967年的平均寿命已过百”
看完片我才能想到这句话的背后是有怎样的残忍。
原谅我神经大条,当看到海尔森的孩子们一个个的吃药的时候,我才想到克隆人,才想到剧情的设定如此残忍,其实全片完了,我并没有为三位主演之间的感情有如何的伤痛,而是为整个这种设定感到难过.
完全英式的气场和唯美简至的画面为整个故事架构好了一个完美的舞台,而这个舞台就如同包装华丽而干净的墓地,而演员也从开始孩提时的生气勃勃逐渐变成阴郁而缺少生气。
看整部电影就如同参加一场葬礼。
在欢乐中挣扎求存,在倒计时来临之前挥霍仅有的一切。
他们不敢选择,不敢反抗,没有期望,而这种人物设定才是最为难过。
我们可以接受一切坏的环境,但是要有期望!但是这故事里没有,它更像一个深渊,一切的设定只是为了绝望,我们花了100分钟看一个深渊的黑暗,乃至看到我们内心深处的深渊,绝望开始泛滥。
如同看到年老的自己,没有了与这个世界共存的勇气,愿孤苦而死。
凯西她怀念着农舍和海尔森的一切,却对将来没有期望。
那段被汤美激活的短暂的期望,也被海尔森院长浇灭。
露芙,汤美,都终结了,海尔森也是,能长存下来的只是在终结前短暂的回忆。
看到凯拉奈特莉的尸体躺在手术台上连切口都不缝上,让我心中始终抽动,活在当下的理念的确可以将就快乐,但是并不能分割终结的理所当然,汤美下车后的呐喊,让我瞬间眼眶湿润,那一瞬间我内心的绝望和汤美的呐喊共鸣了。
一直来沉默的接受这种命运的凯西,在最后的对于自己的生命和他们有何不同的质疑让我心头颤动。
我们从出生开始就接受了种种设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读书,然后工作,然后用父母半辈子的成本做首付,用我们自己的半辈子来分期。
我们的付出被抽水成只剩2成,我们何尝不是把自己捐献,完整的观看了的一场葬礼,最后我们却将尸体看成了自己,环顾周围,我们就站在墓地里。
倒下,即是墓地。
《别让我走》是一部很另类的电影,首先它的壳是克隆人题材,带有强烈的科幻色彩,它的故事是关于器官移植的,涉及到伦理道德问题,而它的核心却是关于人性和灵魂。它无关科幻和反抗,平静地叙述了一个故事,在孩童时期被告知既定的命运轨迹就是捐赠器官直到死亡的克隆人,他们是逃跑还是认识自我,影片选择了后者,这另类思考的方式使得这部电影与同类题材电影相比显得更有人性有灵魂。
我读原作的日子,大概是一年多前,从图书馆借来书,放在家里好一阵子才发现,甚至都想不起来为什么要借这本书,大概还是布克奖的名头所致,或者是那个科幻的外壳。石黑一雄写得婉转细腻,导致那本书闻不出什么“科”的味道,倒是有点布拉德伯里式的诗情画意,却是哀伤无比。不过我也没想到这么快它就给改成了电影。
现在看来,电影和原作的出入不大,时间线也大致和小说的三段相仿,由于篇幅的问题,细节自然要丢失不少。最有变化的地方,原作花了巨大的笔墨在刻画三人之间微妙的感情关系上(抛开Kathy和Tommy的纯真朦胧之爱,更主要的是三人之间的友情),然电影从一开始就在偏暖色调的摄影中逐渐地把色调调冷,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培养气氛来让我们看那不可避免的悲剧。有人说为什么这悲剧是注定的,难道Hailsham出来的人就不会跑么?其实故事怎么设定是石黑一雄自己的事情,跑也无可厚非,那便成了通俗乐趣的逃出克隆岛,而简单的逃避并无法让观众对这个错误的根本有更多的认识。换个角度想更容易理解这样的故事走向,尽管这是一本英文小说,但石黑一雄本质上是个日本人,故事也弥漫着日本审美的腔调,这种如梦的迷离感,加深了对宿命的接受。就算跑,又能跑到哪去?这已然是Hailsham学生的命运,唯哭,唯笑,唯爱过,唯有让自己按照宿命的轨迹走向终点。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尽管有对科幻问题中的假设提出了不认同的观点,但吸引人的地方,则在于利用腔调氛围这个陷阱,把我们也埋进故事的假设中,让我们随着那三人,一起被禁锢在那仿佛美好的学校,然后一点点发现自己的所有皆被创造自己的世界所蚕食,从灵魂到身体,一一被玷污,无力抵抗,也无从宣泄。就像那艘在海边搁浅的船,被抛弃在一旁,一点点地锈掉。这个悲观的世界观,缘何能感触到我们?皆因我们也是另外一种程度的Hailsham学生,皆因我们的原罪和脆弱,皆因我们也有宿命。
我始终觉得,其实看似坚强的Kathy才是最可怜的,因为她最后要面对谎言的拆穿,面对好友的逝去,在多年后找回爱,却又要面对爱人的死亡。作为一个carer,她要经历一切孤独时刻,而且要独自面对自己的宿命。
好在电影还给了我们几个美丽的时刻,Mulligan古典的微笑,和Garfield羞涩面庞下撇起的嘴角。
他们是被创造出来的,是为了人类被创造出来的,是为了别人的生命的延续。窗外下着小雨,那样凄婉,冷冷的。老师哭了,任何一个拥有人类感情的人都会忍不住辛酸,面对这样的一群孩子,面对他们被写好的结局。荧幕上给出了一个铜制的人头像在雨水中依然用那样澄澈的表情面对一切,这就是那群孩子面对世界的方式吧,善良,无知,单纯,无奈,透着柔弱。
1.麻将桌,如果就是个普通的家庭陈设,为什么是玩到一半的麻将桌?说明男主女主进屋前他们正在玩?还有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麻将桌,为什么还给了两个特写镜头,而且这两个特写镜头跟情节完全无关,导演不会这么浪费胶片的。而之所以不让第四人出现,可能是因为第四人和男主实在是太像了,会被他们一眼识破。
2.开除说出真相的女教师时,校长说“我们不接受前瞻性思维”,表明了校长的领导策略。这说明校长并无意识挑战权威主流媒体,而只是希望人们对于这些克隆种子更好一些,例如给他们更好的玩具,更多的重视,而并不是完全改变他们的命运,正如她后面所说,他们的学校是唯一一所具有道德感的克隆学校。在其他学校都如养鸡场的时候,她只是希望社会上的人们对克隆学校更加重视。
3.在夫人家见到校长后,虽然校长说他们在努力让人们知道克隆人也有灵魂,也有喜怒哀乐,也有人生,但是每当人们碰到与自己生命相关的问题时就都不同意了,我倾向于她所说的人们也包括她自己。
4.细节暗示,Rose做完两次捐献后最明显的就是走路不便,说明她捐献的部位跟腿部活动有关,正如我们在后文所见,校长再次出场正是坐着轮椅,基于前面的种种暗示,我并不觉得坐轮椅只是为了表达校长年老,那样完全可以让她坐在阳光下的摇椅上打毛衣。
5.让我恍然大悟的一个镜头,就是夫人在送他们出门的时候看女主的眼神,还轻抚她的脸颊,还说,“我的孩子”。这明显就是看自己年轻版的照片。
6.夫人作为画廊的挑选者和管理员,对艺术的鉴赏力完全copy到了女主身上,所以校长评价凯西的时候说:“聪明又有创造力”。而校长的精英范儿也和Rose的social queen范儿不谋而合。至于Tommy,他的本尊就是麻将桌暗喻下未出现的第四人,按照推测也就是校长的先生,甚至说,校长、夫人和这位先生之间也存在着凯西,汤米和露丝的情感纠葛,这也解释了为何他们住在一起。再说一个学校大大小小那么多学生,为什么校长一见他俩面就认出了他俩,而且还对性格概括这么精准?足以见得他们是被特殊关注的,特殊关注的原因就是他们是自己的克隆体。
7.至于缓捐,我觉得是存在的,不然为什么Rose能打听到夫人的地址和操作方法。但是因为这个case牵扯到的本尊就是夫人校长和校长先生,所以他们并不愿意让自己的生命承担任何风险,所以直接告诉他们没这回事。Rose一定是听说过谁成功所以才这么信誓旦旦把地址教给他们俩的。
CareyMulligan演得真好 谁说这片不科幻了 如果你知道自己只是一个被捐者 一生的都在等待本尊身体衰竭并捐出器官 这还不够科幻么
把这片子当科幻片来看的人,长的都是什么神经?
爱有意义吗?灵魂真的存在吗?我们真有价值吗?这些形而上的问题,只能令我们陷入悲伤绝望。所以我告诉自己,不要去在乎结局,不要去害怕未来。只求能爱,能与你共渡一段好时光,活在当下,心满意足。
惊悚你妹 纯文艺片…
Andrew Garfield在Carey Mulligan身旁毫无演技可言
不论如何 是部非常美丽而且让人心碎的电影 邻座的女生几乎从头哭到尾PS 请各位不要再标记它为惊悚了 一点惊悚都没有
太没力度,加菲呆若木鸡,梦游似的
凯拉奈特莉悲催了,这部电影将她的所有缺点暴露而且是放大,丑!
演员表演不如预期,有着这样一个超强的剧本和原著小说打底,故事开始时的美好和天真烂漫和结局时的对比如此强烈,如此一个悲剧却被处理成如今的感情真空?导演把风景和构图处理的很英国学院范儿算是唯一的优点,至于风格和人物的情感对接只能用一塌糊涂来形容!但本片依旧能够催泪!★★★★
太伤,看得憋屈。另外有个设定不理解,每人拥有一个克隆体,克隆体到了20多岁都要接二连三被取走器官,直到死亡。难道每个原版的人(真身)一生中都会在二三十岁上得几次严重到要换器官的病???就算地球生态出了问题,也不会原版都大病怏怏,克隆体个个活泼健康吧?
本來覺得這個設定太扯——人類不可能這麼殘忍。養著受罪又花錢的供體不如一次全部捐贈(略加統籌一個人的器官很容易一次性利用掉)。然而換個角度思考,我們不都是特權階級的“供體”嗎…影片中一次割取一樣臟器的捐贈和我們的生活何其相似。污染、過勞、貧窮、焦慮,器官捐贈變成了這樣隱晦的形式。
果断5分,今年最喜欢的电影
明年是凯瑞穆里根的,小演员跟她长得也太像了吧,其实真的挺闷得
剧本。表演。摄影。节奏。配乐。色调。无一不考究、精确。淡淡的华丽藏在隐忍的叙述中。值得人泪水的胶片。
“我所不确定的是,我们和那些受赠人的人生是不是截然不同?人生都那么短暂,是不是很多人都觉得活不够。”一个好剧本一个好故事一群好演员,摄影、构图一如经典的英国电影让人感觉美不胜收,配乐也使气氛营造的很不错。在这个早已安排过的宿命里,爱情又能起什么作用?★★★★
调调很中意,演员很中意,就是草泥马的含而不发的情绪,文艺不是这么个憋屈法儿吧。
一开始便是“1952年医学出现重大突破,医生终于能治愈过去的绝症,到了1967年,平均寿命已突破一百岁。”、在这样的过去虚拟语态中,故事开始,并且一直发生在过去。原作是“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之一的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其人曾被英国皇室授勋为文学骑士,并获授法国艺术文学骑士勋章。
石黑一雄的这个故事太日本化了,背景和人物放在英国,怎么就那么怪异
如果要以"人人皆为捐赠者“的隐喻来解读,本片当然可算是寓意辽远。可惜,全片的节奏过慢,叙事风格老调,文艺腔又被科幻味冲淡,可谓一事无成。两位女主角的演技值得夸耀,而汤米则是小时比成人演得出彩。这种猎奇饲养孤儿学院的黑故事,以及关于手术部分的着意描绘,让人看出石黑一雄根性上仍属东瀛
石黑一雄的小说确实精彩,假设了一个绝望又冷漠的世界,像那阴云密布的天。喜欢几个角色蓬头垢面的样子,憨憨傻傻的,这更让人同情。满是怀旧英伦风的电影,却是一部科幻片,真是奇妙。唯一遗憾的是过于文艺的调调,这么棒的假设要有更精彩的故事就好了。何止主人公,很多事情我们也同样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