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说实话我挺佩服敢拍《大明风华》这个故事的导演。明朝历史可是出了名的复杂,能在厚厚的《明史》里揪出孙若微这么个人并以她为线索人物进行叙事,是很独特的角度了。
做为线索人物来说,孙若微这个人物太合适了。第一,与清朝的孝庄、慈禧相比,她的名气并不大,这就给了作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第二,这个人物确实经历了明朝的五代帝王,当然这也实在是因为朱高炽和朱瞻基这对儿父子短命,但这却给了孙若微一个宏观见证整个历史的机会。
一个人的一生,竟然经历了靖难之役、迁都北京、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英宗复辟… …这是何等的波澜壮阔啊!
首先吸引我看《大明风华》的其实是汤唯,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是她的第一部电视剧。但当我真的追完十几集,发现更吸引我的部分反倒不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情啊爱啊什么的,而是这几个男人之间的亲情。
朱棣祖孙三代之间的相爱相杀非常有趣。曾经有人评价说,朱棣父子之间,是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朱棣看不上自己那个不良于行的胖儿子朱高炽,但又对脾气秉性和自己很像的二儿子朱高煦心存芥蒂。朱棣自己的王位也是靠靖难之役得来的,这些既定事实都给了朱高煦一些希望——既然继承王位的不一定是嫡子长孙,那我朱高煦为什么就不能取而代之呢?
然而对于朱棣来说,所处的位置不同,立场就不一样了。尤其是朱棣这种篡位而来的皇帝,对于篡位这种事是最忌讳的。在历史上,宋太祖也有杯酒释兵权的典故,作为一国之主,最怕的当然也是自己的部下、子孙,也有样学样地来一出黄袍加身。一来朱棣担心有人会动摇皇权,二来朱棣深知这样得来的皇位也付出了极大代价。
当然朱棣心里还有第三个原因,这一点在剧里也表露得很明显。在朱棣看来,他心里觉得真正可靠的继承人其实是朱瞻基。这有点儿类似于传闻康熙选择雍正是因为乾隆,皇帝为了长治久安,选择了孙子的同时,也忍受了平庸的儿子。这种戏剧性的描述未必属实,但这种说法对于小说家、剧作家来讲却是非常有趣的设定,可以从中衍生出很多有意思的情节。
电视剧颇花了些笔墨来描述朱棣父子之间的关系,而且在手法上非常生活化。私下里,他们“你、我、爹、儿子、咱们爷们儿”的叫着,摒弃了那些“朕、父皇、儿臣”这些文绉绉的称呼,他们之间,就像市井人家的父子兄弟在拌嘴吵架。
这种生活化的描述真实吗?尤其是这些市井人家才有的称谓,放到帝王家不违和吗?
可以说,在这个历史时间段,这种表达完全没有问题。如果我们翻看史书,作为一个平民出身的伟大帝王,朱元璋与朱棣父子之间的各种批阅其实都是大白话,接地气得很。
虽然贵为天子,但作为帝国的一代目和二代目,他们戎马一生,没读过什么书,也没有时间去培养什么皇家礼仪。尤其是朱元璋,讨过饭,做过和尚,一朝成为天子,也绝对“不忘初心”,就惦记着那口珍珠翡翠白玉汤。而在军营里长大,随着朱元璋一道打天下的朱棣,一口一个咱们爷们儿也合情合理。
要说那种讲话文邹邹的“贵族气质”,那还得是朱允炆、朱瞻基这样的,从小长在宫中,在博学鸿儒的熏陶与教育下长大的王子王孙们才会有。
所以,在我看来,朱家三代人的生活化场景,恰巧赋予了这部剧真实感、历史感,同时也摆脱了宫斗剧、大女主剧这样的标签。而这段故事也比较符合我所了解到的史实,历史上的朱高煦,作为藩王早就应该就藩云南,然而他迟迟不肯离开南京,就是为了争夺太子之位。到了后来朱瞻基登基做了皇帝,朱高煦学父亲朱棣,叔叔造了侄子的反,最后又被镇压,这恐怕也是朱家后代难逃的宿命。
我相信,随着电视剧故事的发展,这些情节我们都会看到。但具体情节会怎样推动?人物动机会怎样呈现?这些我相信我们都会在将来的剧情中找到解答。
如果我们追求的是那种完全按照史书照本宣科而来的所谓“历史正剧”,那历史书早已经给我们剧透得一塌糊涂了。历史有90%的东西是确定的,但历史真正的魅力其实就在于那未知的、不确定的10%,而这也正是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最有魅力的地方。
历史已经写就,那些历史人物的命运也早已注定,但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命运的终点的?
结局是已知的,但这个过程是充满悬念的。你可以说它是“戏说”,但这样的戏说,我觉得是合理的、有趣的、值得看的。
坚持到了47集(二叔三叔下线、废后、立新后;宣宗因二叔三叔而不久于人世;宣宗下线,新帝朱祁镇怕是个脑残吧,还有太皇太后张氏,也是个傻子?早朝上的事竟需要孙太后一句一句解释),真的看不下去了,必须弃了。
从满怀期待到“恨铁不成钢”,到“忍无可忍”,都经历了什么???
本人半吊子明粉:
【明朝是我最喜欢的朝代,最喜欢的皇帝是成祖朱棣,看过一半《明朝那些事儿》(有段时间事情太多就把它放下了,之后就一直没再捡起来😂),对明朝的了解来自于中学历史+百度百科+知乎。
对明朝的兴趣主要来自于一本以朱棣为原型的半言情小说(有言情,也有家国、天下),在看小说的过程中各种百度+知乎搜相关历史人物/事件原型,从而有了对成祖和明的初步了解。
对朱棣了解越多(虽然依旧是凤毛麟角),就越喜欢他,也越喜欢明朝,所以明朝十六任皇帝的百科也都看过几遍,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事件的百科+知乎科普也了解过一点。前不久才看完《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真的值得细品),依旧是边看边百科+知乎。
平时没事儿会在知乎上逛与明朝相关的话题,最常见的例如明究竟为什么灭亡,怎么评价某某事件、某某皇帝、某某大臣等。
看这部剧跟我看其他古装剧/小说一样,边看边百度搜相关人物和事件。】
以上是我对自己给自己的标签“半吊子明粉”的说明,如果有人拿我是“明粉”说事儿,请先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看清楚你以为的明粉跟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否是一回事儿。
因为是“半吊子”,所以对明朝服饰、武器、官员设置、非特别有名的臣子、战争详情并没有特别多了解,因此也不会特地去究剧中某些地方怎么怎么不符合历史,更不会为了挑不符合而去挑。
所以请某些人不要张口闭口就“明粉和历史爱好者别以纪录片标准要求电视剧”、“明粉就爱究这些东西”、“低分就是喷子”、“为了黑而黑”。
谁没事儿闲的会为了黑而黑一部剧,会为了挑错而去扣一帧一画?又没给我钱!但中学历史水平、随便翻点儿百科就能知道的,咱能不胡编乱造嘛???
况且,如果不是对这部剧有期待,但最后有些“恨铁不成钢”,甚至对某些情节“不忍直视”,谁会闲的来发(差)剧评,还是长评?
我最初真的特别期待这部剧的,有我爱的朱棣,有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还有对北京保卫战、对大明进程起了推到作用的孙皇后(孙太后)非常期待(当然,大女主戏必然要夸大她的作用,而历史上她的作用没有那么大,但作为大女主戏、作为电视剧,适当夸大也可以理解)。
而放眼近些年的电视剧,写明朝的好剧真的少,所以最初真的特别特别期待它,而且印象中朱亚文演技好像还不错。
however,我现在真的看不下去了,连“接受不了半途而废”(看剧和小说看一半会不舒服,后面不喜欢了也会硬着头皮看完)的强迫症都救不了我了。
————————以下开始主体部分————————
【1】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请保持对历史最起码的尊重。
对于没有明确记载,或者记载模糊的细节,还有史学家们有争议的地方,都是编剧发挥的空间。但对于有明确记载的、盖棺定论的(某些人别杠什么史书也不一定都是真的,你要推翻至少要有足够的证据),咱能别瞎说吗?
①孙皇后、胡皇后、朱祁钰的出身
孙皇后与宣宗的青梅竹马不能写出彩儿吗?或者您说孙皇后从小跟在太孙身边是别有用心(就是你们给人家安的“靖难遗孤”的身份,怀着“给‘亲生’父母报仇的心”)也行啊,非要搞个男女主因为赐杀事件相识,搞个女一女二是亲生姐妹。
胡皇后是无过被废,是以没生儿子为借口废掉的,这么可怜的一个人,竟然因为编剧一句“反正我是不相信无过被废”而黑化?
这个说辞,我???您不相信就可以改?
就算她真的犯了什么不能为外人道的错,史书无从记载,您这里想象了一下,但是朱祁钰什么时候是她生的了?这个总不能也是“您不相信”的地方吧。这是明晃晃的篡改历史、不尊重历史。
②张太后(朱瞻基的母后)
她在英宗朱祁镇未亲政时为朝廷做了什么百度百科就有,但凡您翻看一下也不会把她写的对国事一窍不通!!!
(早朝时,一个将军禀报事宜,他说一句孙若薇在旁边小声跟张太后解释一句,张太后怕不是个傻子???即使抛开历史,也有逻辑上的问题,这个我后面说)
请编剧给一个中年先后失去丈夫和儿子,还要辅佐幼帝的可怜女性最起码的尊重。她是明朝为数不多的精明能干的皇后(含太后、太皇太后)了。
③朱棣
成祖朱棣五次北伐,确实最后两次没什么成果,,但至少也是胜利,就算明军一样损失惨重,就算最初把蒙军(鞑靼、瓦剌、兀良哈)打退打疼或者干脆灭掉他们的目的没有达到,但从战事本身,明军还是赢了。
怎么被说成最后一次亲征败了???
而且朱棣领军能力怎样,你百度查不到吗?为了衬托出他最后一次亲征的失败,把他写的各种自大、各种延误战机、甚至最后军营都被端了。exm?
以及,就算最后两次亲征没有达到目的,那前面几次呢?而且,这种事情向来只宣布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隐藏,作为孙子,宣宗能说出“我爷爷五次远征都无功而返”的话???(别惊讶,就是TV版43集30:40,宣宗扮演者朱亚文说的)
我真求编剧了,朱棣要真这么不行,后面会被世宗把庙号改成“成祖”吗?朱棣可是唯一一个非开国皇帝,庙号却是“XX祖”的。
④其他时间线的问题、年龄的问题、移花接木
朱棣第五次亲征时马哈木早都死了;王振被朱祁镇视作老师、视作父兄,王振年龄至少比朱祁镇大一轮,剧中。。。。同龄人;其他的就不说了。
作为电视剧,出于某些需要,把一些人的年龄该了,把一些事的时间改了,把A做的安到B头上,也可以理解,所以这一条“④”姑且不算了。
但是前面①②③,把重要历史人物的作为、心性特点、出身都改了,真的不能忍,编剧完全不尊重历史啊!!!
以上是编剧胡编乱造、不尊重历史。
【2】编剧逻辑能力真的欠佳、怕是语文不及格
各种逻辑问题(举两个例子,张太后和靖难遗孤)
①张太后:
上文说到编剧把仁宗的皇后张氏写的对国事一窍不通(早朝时,一个将军禀报事宜,他说一句孙若薇在旁边小声跟张太后解释一句),这里说一下抛开历史,它的逻辑问题、它的矛盾之处。
如果张太后真的不辅政,不懂这些事儿,她就不会出现在朝堂上,就算你说她是出于表面功夫到场,那既然是表面功夫,孙若薇跟她一句一句解释的意义又在哪儿?
换句话说,张太后<1>要么不辅政&不出现在朝堂&对国事不通,<2>要么辅政&出现在朝廷&通晓国事&但不需要孙若薇解释(通国事自然不需要孙若薇解释),<3>要么名义上辅政实际不辅政&出现在朝堂上&既然是名义上就无需孙若薇一句一句解释。
也就是说,不管张太后因为什么出现在朝堂上,都不会出现需要孙若薇解释国事的情景。
②靖难遗孤,这也是很多人都在说的
编剧不知道“遗孤”是什么意思嘛?不知道“烈士子女”是什么意思嘛?
站在朱棣的角度,那些跟随他靖难的(却不幸战死)的功臣才是烈士,他们的子女才是“遗孤”。那些誓死效忠建文的人的后代,是反贼啊,应该称之为余孽,遗孤?那岂不是朱棣觉得效忠建文(却战死/被杀)的人是烈士?那自己靖难是什么?造反吗?打脸不?【就算实质上他就是造反,他也不可能对外承认啊,对外说的就是“靖难”(类似于“清君侧”),所以明面上所有人都说、甚至圣旨中都能出现的“靖难遗孤”四个字,不觉得可笑吗?】
你跟别人打仗,你管对方的幸存后代叫遗孤、叫烈士子女???编剧你语文体育老师教的吧。
【3】所谓“用心”、所谓“良心”、所谓“大制作”,我真的不敢苟同
①台词的bug,所谓用心就是这样???
您台词通俗易懂、不弄那些文绉绉的东西,您觉得皇家人私下相处说白化文,我可以理解,但有的话不是白化不白化的问题。随便举两个最新两集(46、47)的例子:
第一处,几个臣子向太后行礼:太后万安。
请问,何时太后能用“万”了?
第二处,孙若薇跟太皇太后说:过几年等他(朱祁镇)登基了。
Excuse me?他还没登基?那现在凭什么叫他皇上?
他父皇宣宗一去世他就登基了好嘛,那叫“等他亲政了”。
别跟我说什么“别太咬文嚼字”、“这都是细节”。这种问题不是一处两处,而从这些层出不穷的台词bug,我无法相信这是认真制作的。
②各种细节bug,所谓用心???
举几个例子
<1>平安、盛庸
朱棣说要放松对“靖难遗孤”的压迫时,当初跟着朱棣南下靖难的人不干了,然后出来两个代表人物平安和盛庸【我之前不知道找俩人,也不是故意挑刺儿,我是看当时朱瞻基叫了这俩人叔叔,感兴趣、想知道这俩人是谁(最开始就说了,我喜欢边看书/看剧边百度),然后发现,找俩人是靖难之役的中央军(中央军指支持建文的)主要将领之一???】
所以善待“靖难遗孤”,对于当初支持建文的两位将军有什么不好?他们有病嘛出来反对!!!出来反对的应该是跟着朱棣南下靖难的人啊!!!
我觉得这种“小细节”的不符合历史不必夸大为不尊重历史,也没必要,毕竟电视剧又不是纪录片,本来就有一定的改编,但,这绝对是不认真、不用心的体现。
这么多靖难功臣不用,非要用这俩,或者您不叫他们的名字,直接“两位爱卿请起”,也比您用俩反方功臣的名字强啊。
<2>诗句、文章乱入
于谦在宣德年间的文章、诗,在永乐一朝就出来了。清朝的诗明朝就出现了。
同样,我并不觉得这需要上升到不尊重历史上。
但如果真的用心制作,就不该也不会出现这种bug。
<3>编剧历史知识储备不够
汉大王之乱。。。。
我真服了,八王之乱是晋。
编剧大人您不知道能不瞎写吗?
<4>关于军事方面的错误
军事方面的我不太了解,之前看其他人说也没太放在心上(主要我对军事不感兴趣)。
但是,当我在知乎上看到编剧这段话,我真的。。。。不知道怎么称呼,就这么写上了。这就是您所谓的“认真”、所谓的“用心”?
<5>从蒙古南下要绕道山海关,编剧我真服你了
我本不确定山海关在哪儿,依旧是出于兴趣,看剧看到那儿就想了解一下,于是百度到山海关的位置。。。
以下是几张地图,您好好看看瓦剌、鞑靼在哪儿,山海关又在哪儿。
您要说奴儿干都司、女真部南下要过山海关也就罢了,瓦剌、鞑靼,你从上海去北京还要经过四川吗?
编剧你真是拿起一个武器就写、想起一个地方就用。
还是那句话,我说这些bug并不是想说所有地方必须跟历史一致、或者必须不能出错,而是认为从这些bug,就可以看出所谓的用心有多大水分。
③家常确实别出心裁,但咱也要分场合不是?什么时候都随便就有问题了吧。
一家人私下交流不用父皇、母后这种称谓,用爹、娘、儿子。这个想法挺好。在朱家5位男性的家长里短时我真的觉得挺有意思的,觉得耳目一新。
但是,朝堂上皇上还自称“我”(不是偶尔,是80%都这样)就有问题了吧。
平时不穿龙袍,但朱棣接见随郑和来大明的外国使臣依旧穿便装就过分了吧。
平时用白化文,但批奏折也用就有问题了吧(孙若薇说,让宫女帮她写,说的半文言半白化,总之就是用词特别不讲究)。
不要跟我说什么这部剧的特色就是语言白化、家常,那是私下,正式场合该怎样就děi怎样。正式场合没规矩,这就是编剧和导演没在意它,就是不用心的体现。
还有,封建社会的等级、身份差异有多重要,相信不用我说。
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那么文绉绉,但该有的规矩不能丢。一个宫女能说出“皇上他还小”这种话?皇上是君父、是真龙天子,不管他再年幼也好、智商低也罢,有些话不能说。《大明王朝1566》中,太监陈洪说了句“世子乖”,是什么下场知道吗?他当时是最大的太监了,但主子永远是主子,奴婢永远是奴婢,有些话就是不能说,有些事就是不能做。
幼年英宗和郕王还有一群小太监一起玩闹,英宗让打郕王,那群太监没有任何犹豫就去,关键还压在郕王身上,他们是真不懂规矩还是嫌命太长?
【4】终于到了情节、演技部分了
【【【先说好的】】】
①白化、家常、朱家五位的日常
这个真的是这部剧的亮点,很喜欢。(但前提是家长里短是在非正式场合,正式场合毫不避讳就有问题了)
②成祖、仁宗、汉王、赵王角色的塑造
演技、台词功底,赞👍🏻
整天在战场上厮杀的成祖,虽然写的有些“温柔”,没那么杀伐果断,但整体还可以(第五次北征除外),而这温柔可以理解为他晚年的改变。
仁宗,他是真的仁,也是真的聪明。这个角色的塑造真心喜欢。
汉王,把他的作战能力、喜欢打仗、脾气暴躁,还有手腕不够都充分体现出来了。
赵王,虽然跟历史上的不太一样,但他的“小人”特点塑造非常成功,这也是他在参与造反(历史上是有造反之心但还未付诸行动)却能活下来,他这一脉延续到明灭的原因。
③杨士奇,塑造的还不错
④太子妃(皇后、太后、太皇太后)张氏,前期很不错。
但是从46、47集朱祁镇登基就不能看了(我不是说演员演技不好,是编剧写的问题,就像我说的朝堂上孙若薇给她解释国事这个情节,终于把这个角色写费了)
⑤胡尚仪,这个角色塑造的很成功,最初认为是胡善祥需要她,后来才发现她也需要胡善祥。
【【【再说不好的】】】
①女主孙若薇,演员汤唯
造型师该换了;汤唯的台词。。。。;汤唯的演技(眼神好像就没什么变化),情绪没有起伏,表演没有层次。
说实话,普通观众(我)不太懂什么叫演技,但谁的表演在剧里舒服、谁的能让人共情、谁的让人感觉莫名其妙、感觉尬,观众还是知道的。
以及,至今没get到孙若薇对剧情起到的推动作用(这个不是汤唯的锅,是编剧的)。
②男主朱瞻基,演员朱亚文
(演员本身还好,主要是角色本身,即剧本问题)
厂里厂气,姑且算作特色吧
“我们的儿子(朱祁镇),想当皇帝就当,不想就让他按自己的想法活”,这是一个即将去世的帝王该说的话吗?
如果您身体很好,还有很多年,您有很多儿子可以选,您确定可以选一个志向远大、且有能力的后代继承您的皇位,但您身体不行了!!!
③男女主的感情线
我真没看出来男主怎么就爱上女主了,当太子、当皇帝后也看出来他就怎么怎么爱孙若薇了。
这俩人的感情线跟这部剧(前47集)其他剧情整个就是脱离的。
④胡善祥,邓家佳
先说演员,邓家佳的演技比想象中好,不过,个人觉得她的脸不太适合古装,然后,她的台词总觉得有些别扭(就是有种端着的感觉)。
再说剧情,她跟汉王桥归桥,路归路,后面找男人还通过那道门???她脑袋秀逗了???
还有,要被废了,说了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我还能说什么。。。。
⑤朱祁镇,张艺兴
好吧,真的不是演员的锅,是剧本的问题!
英宗再怎么不英明也没那么脑残,还有,皇帝没有老师的吗?这么没教养。
最搞笑的是,他刚亲政(预告),在朝堂上说永乐北伐怎么怎么样的时候,底下的群臣是在哄小孩儿嘛。。。。
————————————总结————————————
【1】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魔改不能忍
【2】逻辑自洽!!!编剧逻辑水平欠佳
【3】用心、良心在哪里?各种奇葩的bug,主要是既然这样您就别说自己多用心,说了又有一堆打脸的地方。细节改编没问题,但不是随便写一个就叫改编,改编也是要用心的。地理位置乱写、明知对武器装备不了解还不查,这是态度问题,不是历史爱好者对改编零容忍。
【4】演技除了女主,都还不错,尤其是朱棣、仁宗、汉王、胡尚仪的扮演者。
【5】剧情,乱,主要是定位问题。如果定位是大女主戏,是宫斗剧,主要情节在后宫,纠结你让宣宗对了一个或少了一个妃子的又有几人?如果定位是历史正剧,您就别出现那么多重要人物的魔改,别出现那么多历史bug,也别让男女主的感情线处在这么不尴不尬的位置。结果贪心不足,两头都想要,最后两头都不捞好。
写着写着就累了,跟一部电视剧较什么劲呢?
不过也是真看不下去了,越看越无力,就是那种你希望它好但它真的不好的无力。
罢了罢了,就写到这儿,也就看到这儿吧。
与一个女性朋友聊起男女差异的话题,说起处在同样环境下的男女,在想要谋求什么的时候,会采用不同的策略。男性更倾向于直来直往,女性则更喜欢让别人去猜。这种对迂回路线的偏好,会让人误会女生更喜欢耍“心机”。这种误读。体现在许多女性为主的电视剧集里。
之所以说这是误读,是因为在“耍心机”方面,我认为,男性绝对“须眉不让巾帼”。
吕不韦的“奇货可居”,曹操的“梦中杀人”,诸葛亮的“空城计”,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都是男性“明晃晃”的心机表现。只是,相比女性的委婉,男性的“心机”没那么隐晦,路人皆知,却又毫无办法。
决定看《大明风华》,最初是因为卡司阵容对我来说极有吸引力。老戏骨王学圻、梁冠华、吴越,中生代的朱亚文、乔振宇、汤唯,《爱情公寓》的邓家佳,快男出身的俞灏明(《那年花开月正圆》后我对他路转粉),都值得期待。与常见的以女性为主导的后宫戏不同,这部剧,至少在前四集,是围绕在男性群戏的基础之上的。
这几集里,有对权力欲望的展现,也有皇家内部的暗流涌动。看完前四集,几个主要角色的个性都浮出了水面——朱棣的多疑好杀,朱高炽的仁慈懦弱,朱高煦的不甘与野心,朱瞻基的狡猾与隐忍… …在几位优秀男演员的诠释和演绎下,这些男人的性格特质一目了然。
故事伊始,朱棣破城而入,建文帝失踪,满城硝烟,旧臣流离失所。由此,便有了女主这样的“靖难遗孤”,也有了接下来的剧情。最初,女主是带着复仇的任务出现的,但她很快发现,她与自己的伙伴也都不过是别人手中的棋子,做着毫无意义的牺牲。但究竟谁才是幕后黑手?为什么要利用这些靖难遗孤呢?这些疑点,还要随着剧集的展开去逐步解密。
我喜欢这种抽丝剥茧的叙事方式,如果把一切都大喇喇地摆在台面上,反而无趣。罗伯特·麦基的《故事》曾讲,叙事高手,不会把一切都一股脑儿地倒给你,而是通过对白、情节、冲突、矛盾表现出来,让观众自己去体会。
前两集刚放出来,就开始有人质问为什么朱瞻基明知孙若微是个叛贼,还不立马抓了她、杀了她?我觉得这种质问有点片面了,到三四集出来,剧情已经给了解答。他们两个彼此接近,各怀鬼胎,谁都不是省油的灯:一个想通过靖难遗孤刺探建文帝的消息,一个想利用对方的身份优势去解救朋友。二人一步步地接近,一层层地了解,在各自密谋的目的里,互相欺瞒、展开冲突,蛮有趣的。
王学圻老师已经不是第一次饰演这种多疑、狡诈、残忍的角色了。无论是《天地英雄》里那个“神不神鬼不鬼的坏蛋”,还是《剑雨》里的扭曲变态的“太监”,他的演绎都令人不寒而栗。而《大明风华》里的朱棣这个角色,赋予了王学圻更多的发挥空间——
他是从侄子手里夺国的贼人,也是功勋赫赫的战将;他是严厉多疑的父亲,也是和蔼温柔的祖辈。他是不可一世的皇帝,内心也有着对侄子的愧疚、对死去的母亲的挂念、对死去的父亲的恐惧。
关于第四集备受争议的朱棣的梦,我有不太一样的看法。
我们回想一下,《大明宫词》开篇就是从武则天的一场梦开始,阴森且恐怖。萧淑妃、王皇后对武则天的斥责,武则天无力的反驳,令人脊背发凉。
而昨晚《大明风华》里播出的朱棣的梦境,也着实吓了我一跳。这种惊吓,不只来自于“3D真人版”的朱元璋,更多的也来自朱棣内心的恐惧与害怕。
梦境,其实都是人内心情绪的投射与夸大。朱棣对朱元璋的情绪,有恐惧、有失落、有愤怒、有愧疚… …如此一来,再结合到梦境里朱元璋的形象,是不是就更容易接受了呢?
目前传世的朱元璋画像,有几种,而且差别非常大。一种是电视剧表现的那张“鞋底长大麻子”脸,一种是圆润润、胖乎乎的富贵脸。
有人说,朱元璋长得没这么吓人,言之凿凿,好像他见过似的。《明史·本记第一·太祖》说朱元璋,“姿貌雄伟,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我觉得这十六个字里的“奇”字很关键,中国传统的相学认为,奇异于常人的面貌是大富大贵之相。不知你听没听过“当年枉杀毛延寿”这个典故,既然画工能把美人画丑,自然也有本事把不好看的人画美。
暂且不论朱元璋的相貌真相如何,至少在这个场景里面,“紫皮长脸大麻子”更易于营造恐怖的氛围,也更能明显地表露朱棣对父亲的复杂心情。这是朱棣的一个梦境,是他潜意识里的惧与怕。平日里的嚣张跋扈是真,暗梦里的恐惧与忧虑,也是真。这些现实与梦境的缠绕与纠结,意识的明确与潜意识的投射,才构造了角色的完整。
除了王学圻老师,朱亚文饰演的朱瞻基也充分地呈现了角色的多面性。在爷爷面前,他是乖巧的长孙;在父亲面前,他是机灵多智的儿子;在叔叔面前,他又会把精明都收起来,故意让对方低估自己。
就算是面对孙若微,他也表现出许多面。一会儿是撩妹高手,一会儿就是令人生畏的锦衣卫;上一秒还在游湖饮酒,下一秒就把孙若微丢进天牢。这种一人多面的表演,很精彩,朱亚文不只是行走的荷尔蒙,还有柔软的一面。
我觉得这种角色的多面性是立得住的,“见人下菜碟儿”虽然不是褒义词,但在那样的环境中,想要如鱼得水,就必须“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梁冠华老师饰演的朱高炽与俞灏明饰演的朱高煦,充分表现了“龙生九子,子子不同”。一个是懦弱仁慈的皇太子,一个是精明强干的二皇子。这种性格的对比,在屠杀旧臣的时候、在面对皇位的时候、在面对父亲的时候,都有体现。一个看起来是病弱的,没有野心和欲望的;一个是野心高远、欲望膨胀的。
他们同在父亲的威严、猜忌下,寻找不同的求生之路。一个屡次想要辞去太子之位,一个为了不交兵权,准备效仿父亲去造反。
这种对比很有趣,也很真实。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慢热的、渐入佳境的剧集,至少到现在为止,几位优秀男演员的表现尚佳,角色、故事和冲突都立得住,期待接下来的表现。
服饰问题太多了,就拿下面这张图来说吧。皮弁服搭配翼善冠,而且翼善冠上面还有帽正,可以说最最基本的明朝服饰基本功都没有做到,这部剧的服饰完全不及格。
明朝服饰科普资料现在这么多可你连抄都不会。《女医明妃传》至少还会抄虽然错误也有但都是细节问题所以可以勉强及格,但这部剧完全是0分。比较靠谱的明朝服饰推荐央视拍的《海龙屯》
最后笔者想说,明朝离现在不远,皇家服饰的样貌有紫禁城里留下的明朝孤本书籍《明宫冠服仪仗图》,里面有皇帝、后妃、官员的服饰细节介绍,且都有插图,不同时候该怎么穿都是很清楚的。你们不要随便乱发明一些不知所云的服装好吗?你再不济也完全可以照着近年来的科普书籍《Q版大明衣冠图志》抄,不要自己发明了一堆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的衣服还说是明朝的。
“电视剧不是纪录片”。很多人都是这样的说辞,这句话本身没错,但用在明朝剧现状上并不合适。首先,历史粉从不要求做到纪录片水准,更何况国内的纪录片也好不到哪去。他们大多数只求“看起来像明朝”,那真正的明朝什么样呢?像韩剧那样。我知道说这句话会被明粉喷,但是,和这部剧的画风比起来,真正的明朝只会更向韩剧靠拢。这样一来大家能理解了么。
如果还不理解,我举个例子,清朝剧看过吧,试想一下,假如你从小看到大的清朝剧都是没有辫子的,由于你对历史不感兴趣,所以并不觉得违和,久而久之也就看习惯了。突然有一天,第一部号称有辫子的清剧出现了,大家激动不已,结果一看,大家梳的都是脏辫,但你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有辫子不就行了么?电视剧又不是纪录片”(现在能理解了么?)
所以结论就是:大多数人并不了解真正的明朝是啥样,也就无法正确评估电视剧的审美跟协调性。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按道理明朝剧并不少,为什么大家不了解明朝呢?
因为没有特色代表。结合我上面说的,明朝剧更像韩剧(或者说韩剧更像是mini版的明朝剧),我想大家就算不听声音也能正确分辨哪些是韩国古装剧吧,那为什么明朝剧就不行呢?回答:因为没有网巾,大帽,道袍,四团龙补服,护领等等这些明代基本元素。历史粉要的只是这些,试问很苛刻么?
追剧《大明风华》看的是吐血的节奏,百度输入胡善祥,问“胡善祥被汉王怎么了?”,你说你们这些编剧带给后世什么影响!忽然发现有网友举报该剧,看来不是我一人吐血。该剧颠覆了以往历史剧,太多太多的愚蠢桥段与胡编乱造真是误人子弟!追剧的都是年轻人,年轻人看了会怎么想?!真可惜,可惜了王学圻梁冠华俞灏明邓家佳张艺兴等人出色的表演,演员很优秀,剧本太烂了。大明风华这部剧不但在历史人物时间表错误几十处,很多情节都是张冠李戴胡编乱造。这是众祸于后人!
任何电视剧都是需要艺术加工与修改才能表达创作者的价值才能与观众共鸣,呈现给观众更精彩的感观,这无可厚非。如果该剧在前后添加戏说、演义、虚构等字眼或者字幕那无所谓,因为只要观众图乐就行,可是导演编剧们还要美其名曰官宣说是新时代历史正剧,无论什么时代,导演编剧们啊,你们选材明朝,你们选材历史,那么历史影视作品是对历史进行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事实,因为追剧的都是年轻人,年轻人看了会以为这一段就是真正的中国历史,目前最糟糕的事实也证明了你们这部剧确实起到了误人子弟!
编剧导演在网上回答网友说小时候是看四大名著和《金瓶梅》长大的,后来在中戏选修了《明史》。于是编剧导演就把四大名著与明史混为一体?编剧导演说希望观众沉浸在那种温泉式的观剧体验中,可是我们没有快乐,看到的只是扭曲历史真相、亵渎历史人物的剧情和镜头。汉景帝削藩导致七王之乱,晋武帝分封导致八王之乱,剧中说八王之乱是汉,一位70后的导演不应该是这水平吧!这是最基本的中学历史常识。关宁铁骑是在明末组建,由孙承宗所创建立,成型于袁崇焕。两军对垒,烧毁信件那是三国曹操在官渡之战一把火烧了信函既往不咎,不是朱瞻基。皇帝南巡死后晒咸鱼那是秦始皇。红夷大炮引入中国在万历末至天启期间。十三套遗甲起兵那是努尔哈赤,著名的张太皇太后被你们改编成农家是非婆婆,康熙十六年才设立的机构敬事房被搬入此剧……等等。这就是所谓的艺术加工?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
胡善祥,品德高尚,以贤闻名,是朱棣钦点锦衣卫百户胡荣之女。胡皇后与孙贵妃不是姐妹,胡皇后是大明仁宣时期最忠厚贤德,历史给后人留下胡善祥的名字不是让你们胡编乱造诽谤攻击,史记后录胡氏身体赢弱衣着朴实举止端庄被废后当了道姑依然受到朱瞻基在废后以后给予皇后礼仪上的厚待,而后英宗恢复胡氏皇后之位。宣宗本人后期曾经这样评价废后一事“此朕少年事”,这算是朱瞻基对自己的一种解嘲与忏悔。然而在大明风华中胡皇后是一位被汉王强暴的心机婊。
一位网友说“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尊重历史、尊重为历史发展做出贡献的人物。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以便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我们并不是所谓的历史粉圈,而是历史的见证者、探索者也是对历史发展到现实的践行者。举报历史虚无,我们说到做到。希望立刻删除或修改剧中、书中扭曲历史真相、亵渎历史人物的剧情和镜头。明确自己的定位,使自己的作品真正可以做到立足当世、传之后人。”
古人留下传记,留下墓志铭,留下生平纪要,留下名字是为什么?!不是让你们这些无知意淫的编剧和作者如此胡编乱造诽谤攻击你们的祖先,你们随心所欲篡改历史把以贤为名的胡善祥改编成为一个被人强暴、不择手段、心如蛇蝎的心机婊,胡家若有后人会亲手撕碎你们,你们为了几个钱真是逼脸不要,后世子孙也这样胡写你们糜烂一生艾滋缠身可以么?
以忠贤以善良的胡善祥一定想不到几百年后被后世颠覆性的抹黑,让我们还原历史,还原一个真实的胡善祥:
胡善祥亲属:
曾祖父:胡守仪,福建侯官县丞;
祖父:胡文友;
祖母:钟氏;
父亲:胡荣,初为锦衣卫百户,因女胡善祥为皇后,官光禄卿、骠骑将军,中军都督府佥事;
母亲:待考证;
兄弟:大哥,胡安,府前卫指挥佥事;
二哥,胡瑄,府军前卫百户;
姐妹:共有姐妹七人,其中大姐胡善围,明太祖初年以才色选入宫,为尚宫;
公爹:明仁宗朱高炽;
婆母:诚孝张皇后;
丈夫:明宣宗朱瞻基;
女儿:嫡长女,顺德公主;
嫡次女,永清公主,早夭;
女婿:石璟
恭让章皇后胡氏(1402—1443年),全名胡善祥,明宣宗朱瞻基的元配妻。济宁人,生于洪武三十五年四月初十日(公元1402年),锦衣卫百户胡荣的第三女。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胡善祥知书识理,“天性贞一,举止庄重”。永乐十五年,朱棣下诏为自己的孙子朱瞻基选妃。当时,钦天监的官员向皇帝汇报,“后星直鲁也”。于是朱棣就派太监到山东去挑选,结果胡善祥被选中了。胡氏以贤闻名,选为皇太孙妃。洪熙年间,封为皇太子妃。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即位,立为皇后。虽然胡善祥贵为皇后,但她为人忠厚善良、天性贞一、举止庄重、无媚顺态。而且她也没有生育儿子,只有两个女儿顺德公主和永清公主,因此并不得宠。
明宣宗朱瞻基比较贪玩,喜欢外出巡游、斗蟋蟀等活动。胡善祥认为自己是皇后,要襄助皇帝,于是经常规劝宣宗,让他以国事为重。这引起了明宣宗的反感,“上稍厌后”。而孙氏得到了宣宗的宠爱,事事顺从宣宗。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宫廷斗争中,胡善祥显然不是孙氏的对手。孙氏颇有心机,最终制造了“盗子夺后”的闹剧。宣宗最宠爱的女人是孙贵妃,也只生有一女,没育儿子。孙贵妃暗取后宫宫人之子宣布为自己亲生的儿子(英宗)。宣德三年春,宣宗以胡皇后无子多病的理由,命令胡皇后上表辞去皇后之位。胡氏废居长安宫为道姑,赐号静慈仙师,然后册立孙贵妃为皇后。
史记后录胡氏被废后当了道姑依然身体赢弱衣着朴实举止端庄,宣宗本人后期曾经这样评价废后一事“此朕少年事”,这算是朱瞻基对自己的一种解嘲与忏悔。宣宗母亲张太后非常喜爱和怜悯贤德的胡氏,常召她居住清宁宫。内廷朝宴的时候,也命胡氏位居孙皇后之上。孙皇后为此怏怏不乐。
直到张太后病死,孙氏才得以报复。在张太后的丧礼上,胡善祥“祭奠列名妃嫔中,竟不得与孙后齿”,“因痛哭不巳,逾年亦崩”。在讨论胡善祥的丧礼时,大臣因惧怕孙氏(此时已是太后),“竟用嫔御礼,别葬于金山”。天顺六年,孙太后病死。明英宗的皇后钱氏第一个站出来,为胡善祥鸣不平,并得到内阁的支持。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太皇太后张氏崩,胡氏痛哭不已,次年(1443)亦崩,用嫔御礼葬于金山,谥号”静慈仙师“。天顺七年闰七月,英宗上尊谥曰”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修陵寝,不祔庙。永清公主袱葬。
以上史料来源:
《明史 列传一 后妃》
《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墓志铭》
《万历野获编》 卷3
《胜朝彤史拾遗记》
尊重中国历史,中国人才会尊重你!
刺杀朱棣三毛特效,假得不行,刀还没砍上人就飞出去了,OMG,还好小时候一笔带过,不过汤唯怎么了,演得咋咋呼呼的反而邓家佳令人印象深刻,演的灵气逼人。朱亚文演的也很奇怪,像个中二青年,虽然我是冲着朱亚文和汤唯去看的,但真的觉得不吸引人。
梁冠华老师确实不一般,朱高炽就是朱高炽,跟狄仁杰完全分得开,不出戏。
第一集开篇就来个鞋拔子明太祖,然后又是剃发和尚跑路的段子,必须0分差评
超乎想象的观剧感受,汤唯演技在线,朱亚文和梁冠华演的父子太逗了,大明王朝的故事太逗了,家长里短的故事另一个角度去看,特别好玩。
汤唯的男装扮相挺有气质的,确实撑住了这个造型,开始期待这部剧了。感觉也有好多熟悉的老演员出演哇。
狄胖胖真的太萌了,就是一大把年纪了,在父皇面前依然惨兮兮的,只能靠卖萌才能生存。
朱亚文太让人上头了!和汤唯两人在酒楼上相互试探非常可,你用酒试探我的身份,我也赌你不会真的让我死。聪明人就该这么对戏,假风流真腹黑,假小子真少女,人设一下子就立起来了,编剧可以。
男主扮相好像公公呀,女主也不怎么样,造型师出来挨打
汤唯是李安打造的一次性筷子,她的生硬和造作正好符合王佳芝假定的表演情境,不得要领反而是画龙点睛,一旦脱离就是灾难,属于文艺片里的古月刘劲王伍福,特型就看怎么用,遇到编剧出身的文本型导演,九成九是祛魅。
史诗级灾难片。历史虚无主义这里怎么没适用呢
原著党对造型持保留态度,官宣的阵容还可
汤唯演技太尬,台词是烫嘴吗
清宫戏此起彼伏的时候,有个明朝的戏一下子就亮起来了,从题材本身就足够有吸引力,张挺执导让节奏和剧情的流畅度都不错。明宣宗的故事挺新鲜的,一开场朱亚文这个又苏又腹黑的小太孙也是很有意思。画面质感古意十足,极佳,算是美术置景的典范了。
但凡花80块钱买一本大明衣冠图志和看看明史都不会拍出这种烂剧
写了一大堆最后还是删了,槽点多到不想吐,我算是看明白了,中国真正缺的是好编剧,可惜了这些好演员。别叫大明风华了,您可当不起《大明》二字。看王学圻,梁冠华的面上给两星。
皇帝和太子这对父子关系堪称是最难搞的,特别是像朱棣这种特厉害的老爹,太子当的跟孙子似的。
这节奏,这剪辑,这台词,稀巴烂
果然动起来的造型比静态图片好看,服化道置景还挺精美的。实力派演员真的多,汤唯和朱亚文都是原声很好评。既靠着明史,又在乱编乱造。
我太好奇燕王闯入宫城那一晚,朱允文究竟在想什么?会恐惧还是后悔?可无论怎样,我都不希望他是这样…减分…朱棣对子孙一字一泪,对比隔壁,鹤唳华亭的太子是充话费送的吧…这部剧难得在讲帝王家时添了许多烟火气,一家人说话像极了宅门百姓的苦辣酸甜。这个风格独特,有趣。ps:感情线和老朱家的鸡飞狗跳相比,真是无聊到死…而且汤唯的演技…俩人站一起,一丝cp感都没有…连带着朱亚文都要被质疑演技了…
一代废物孙皇后被改成历经六代呕心沥血为国为民的玛丽苏大女主,我就知道明史官的棺材板压不住了。但凡孙皇后长点脑子教育自己的儿子,儿子都不至于亲征被俘虏。别大明风华了,叫大明疯话吧!大明虽好不容易有个剧但也不是像你们这样糟蹋明史的。衣服丑绝人寰,张叔平做个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