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时间?就此而言,空间又是什么?科学研究的目的不只是要利用我们周围的世界,而是应该从根本上理解世界,不管可以如何利用,上至最大的星系,下至最小的分子,每个问题都有可定义的答案,我就想要找到这些答案。
每个问题都有可定义的答案,或许你非常幸运地找到了,或许你的方向方法出现问题,费些力气也能找到,或许你提出的假设就是错误的,或许在你有生之年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但是既然答案就在黑箱里,去做就是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总是如此。
-你怎么会这么聪明呢?
-我并没有特别的天赋,但是我非常非常地好奇,爱丽丝,我所做的只有提出问题,就像你一样,那是最重要的事,任何人都能做到。
陶哲轩写了一篇《做数学一定要是天才吗》的博客,其中写到只要你受过教育拥有热情,再加上些许才智,一定会有某个数学的方面会等着你做出重要的奠基性的工作,这些也许不是数学里最光彩照人的地方,但却是最健康的部分,往往一些现在看来枯燥无用的领域,在将来会比一些看上去很漂亮的领域更加有意义。
什么是有意义但却光彩照人的问题呢?它不是费马大定理、庞加莱猜想这种数学难题的证明,而是将一些数学方法应用于其他领域,就像数学家纳什提出了纳什均衡,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我们或许不能像爱因斯坦、牛顿那样天才,追寻并解答一些本源性的问题,不能像他们一样从根本上理解这个世界,找到那些问题的答案,但是去看看那些书中所提到的数学方法,大部分都是基于简化、改进的思想而提出的,就像爱因斯坦在专利局时所说的那样,“我不相信这个装置能实现申请上阐述的功能,如果我能改进一下...”当一个问题围绕着你,而你为解决这个问题日思夜想绞尽脑汁,最后终于得出结果的感觉不是很好吗?或许传统教育已经将我们的好奇心打磨得不剩多少,或许现代信息的易得性已经让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减弱很多,但是我们不能再自我培养吗?
关于爱因斯坦和他的妻子
爱因斯坦的第一任妻子,米列娃,是一个有着充沛好奇心、热爱科学、性格刚强的女人,她因为性别、身体这些原因一直不被接纳,当遇到和她旗鼓相当的爱因斯坦,两人不出意外地坠入爱河,她沉溺于中而荒废学业,最后放弃了学位,慢慢地被造就成了一个家庭主妇。若她能真的放下以前的梦想,接受现状,她可能会变成一个有丈夫爱、儿子爱的主妇,如果她能放弃家庭,专心于科学,她可能会变成居里夫人2.0,但是她偏偏想要两者兼得,而爱因斯坦又不会事无巨细地体贴她,于是在这种拧巴的生活里,帮助爱因斯坦写论文却没被提及、接受爱因斯坦残忍的离婚条约、独自抚养儿子长大。是爱因斯坦毁了她,也是她自己毁了她。
爱因斯坦的第二任妻子,艾尔莎,是他表姐,擅长交际,能容忍爱因斯坦外面彩旗飘飘,给爱因斯坦的生活安排的有条不紊,临终还选了个保姆继承人,可以说是养儿子式婚姻了。
爱因斯坦在感情上是个很自私的人,每个阶段都能找到完美适合他的人,只能说他永远把物理放在第一位吧,哎,不想说啥了,只是感觉他和米列娃很可惜,最后闹到互相敌视的地步。
爱因斯坦的后代情况: 爱因斯坦与前妻米列娃有一个未婚私生女丽瑟尔(1902年(壬寅年)—1963年),不过在1903年到1919年爱因斯坦娶了米列娃,后来米列娃为爱因斯坦生了两个儿子汉斯·爱因斯坦和爱德华·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二儿子爱德华受米列娃家庭遗传的影响患有精神分裂症,一生未娶。大儿子汉斯·爱因斯坦是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水利工程教授,有三个孩子,大儿子伯恩哈德·凯撒·爱因斯坦是一名物理学家,二儿子Klaus Martin(1932—1938年),以及养女。伯恩哈德·凯撒·爱因斯坦有五个孩子,其中最小的孩子托马斯·爱因斯坦成为了一名医生,保罗·爱因斯坦是小提琴家。  扩展资料 爱因斯坦的儿子简介 一、汉斯·爱因斯坦(Hans Einstein) 著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长子、爱德华·爱因斯坦的长兄 ,汉斯随父亲于1938年前往美国,任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水利工程学教授。1947年到1971年,汉斯一直在美国著名学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 。 1973年,汉斯因心脏病发作病逝,享年69岁。 二、爱德华·爱因斯坦(Eduard Einstein) 著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次子(其兄长是汉斯·爱因斯坦)。1933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离开欧洲后,爱德华继续留在瑞士,父子俩从此基本没再见过面。 爱德华一直受到母亲米列娃·玛丽克的照顾,直到母亲1948年去世。之后,爱德华被送往苏黎士的精神病院治疗 。1965年,他在医院去世,终年55岁。这一年正好是爱因斯坦逝世10周年。 爱因斯坦有后代。分别有两个儿子,长子汉斯·爱因斯坦,幼子爱德华·爱因斯坦。 1、汉斯·爱因斯坦(Hans Einstein)是著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长子、爱德华·爱因斯坦的长兄。 2、爱德华·爱因斯坦(Eduard Einstein),著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次子。 1933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离开欧洲后,爱德华继续留在瑞士,父子俩从此基本没再见过面,而其兄长汉斯·爱因斯坦则一直随父亲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生活在美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一直在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AS)工作。 而汉斯·爱因斯坦则一直在加州旧金山湾区担任著名高等学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的水利工程学教授。  扩展资料: 一、爱德华·爱因斯坦的生平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幼子爱德华的境况比起兄长汉斯·爱因斯坦要艰难得多。父母分居时,他只有4岁;他9岁时,父母离异。 因为他一直在瑞士的苏黎士长大,所以很少与住在柏林的父亲见面。爱德华10多岁时,对父亲充满着敬佩和爱慕,兴致勃勃地写信给父亲,但由于爱因斯坦的忽视,忘了回信,造成了他长久的怨恨和痛苦。爱德华长大后,成为一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而且刻苦地钻研医学和精神病学 二、汉斯·爱因斯坦与父亲关系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与妻子米列娃分居后,汉斯·爱因斯坦一直跟母亲在瑞士生活,这对父子关系产生了不利影响。 有一次,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计划旅行,但没有和米列娃商量,汉斯便写信责怪父亲:“您应该把旅行的事告诉妈妈,因为我根本做不了主。如果您不尊重妈妈,我也不会和您去旅行的。”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收到儿子的信后很生气,当即取消了去看儿子的计划,并回信说:“你的来信太无理了,我不会去看你们,以免不欢而散。”然而他很快后悔自己的鲁莽,在给桑戈的信中写道:“我犯了个大错误,一个有理智的人不会做这种事情。” 爱因斯坦有两个儿子,长子汉斯·爱因斯坦,幼子爱德华·爱因斯坦。他的长子智商应该比较高,也是一名教授。 1932年,爱因斯坦离开德国前往美国。汉斯也随父亲于1938年前往美国。后来,他成为一名水力工程学教授。1947年到1971年,汉斯一直在加州的柏克莱大学任教。 1973年,汉斯因心脏病发作病逝,享年69岁。 爱因斯坦的幼子爱德华的境况比起兄长要艰难得多。父母分居时,他只有4岁。他9 岁时,父母离异。因为他一直在瑞士的苏黎士长大,所以很少与住在柏林的父亲见面。爱德华10多岁时,对父亲充满着敬佩和爱慕,兴致勃勃地写信给父亲。但由于爱因斯坦的忽视,忘了回信,造成了他长久的怨恨和痛苦。爱德华长大后,成为一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而且刻苦地钻研医学和精神病学。 1929年,爱德华不幸得了精神分裂症。爱因斯坦得知后特地前去探望,对孩子所遭受的疾病折磨深感痛苦。爱因斯坦的第二任妻子后来写道:“爱因斯坦探望儿子后,内心非常难过。他比任何人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虽然他表面上装得非常坚强,毫不在乎,心中却埋藏着巨大的痛苦。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 1933年,爱因斯坦离开欧洲后,爱德华继续留在瑞士,父子俩从此再未见过面。爱德华一直受到母亲梅兰芬悉心的照顾,直到梅兰芬1948年去世。之后,爱德华被送往苏黎士的精神病院治疗。1965年,他在医院去世,终年55岁。这一年正好是爱因斯坦逝世10周年。 当然有啊!爱因斯坦有1个女儿2个儿子。 大女儿Eduard Einstein,1902-1903,夭折。(此为相当一部分资料所记载,但其真实命运如何其实还是不知道的) 大儿子Hans Albert Einstein 1904-1973,水利工程学家,当时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做教授。 二儿子Eduard Einstein 1910-1965,立志成为精神分析学家……但不幸的是,20岁的时候就受精神分裂症的折磨而。。。。。他一生都没结婚过的。 至于Hans Albert Einstein,有3个孩子。 大儿子Bernhard Caesar Einstein,1930年出生,一个物理学家 二儿子Klaus Martin Einstein,1932-1938,6岁就夭折。 养女Evelyn 1941年出生 再往下,是Bernhard Caesar Einstein的5个孩子,能力有限了,只再查到大儿子Thomas Martin Einstein,美国加州做医生的。 爱因斯坦的直系后代还是有延续至今的,但其光芒跟爱因斯坦无法相比就是了。 伯恩哈德·凯撒·爱因斯坦 伯恩哈德·凯撒·爱因斯坦(Bernard Caesar Einstein,1930年—2008年),是著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孙子、汉斯·爱因斯坦的儿子。[1][2] 伯恩哈德出生于1930年,是汉斯·爱因斯坦的长子,也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有血缘关系的孙辈中唯一活到成年的一位。[1][2][3][4]他曾就读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工程师,获得过许多专利,2008年去世。[1][2][3][4][5] 中文名 伯恩哈德·凯撒·爱因斯坦 外文名 Bernard Caesar Einstein[2] 出生地 德国 出生日期 1930年[2] 逝世日期 2008年[4] 人物关系更多共4个词条 汉斯·爱因斯坦 父亲 艾弗琳·爱因斯坦 妹妹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祖父 米列娃·玛丽克 祖母 快速 导航 人物关系 人物生平 伯恩哈德·凯撒·爱因斯坦(Bernard Caesar Einstein),1930年出生于德国,爷爷是著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父亲是水利工程学家汉斯·爱因斯坦。[1][2]伯恩哈德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有血缘关系的孙辈中唯一活到成年的一位,他的两个弟弟都在幼年时期夭折,虽然后来父母亲又给他领养了一个妹妹艾弗琳·爱因斯坦。[1][2][3][4] 伯恩哈德少年时随父亲来到美国,曾入读于父亲任教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后参军,最后回归大学、入读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1][2][3][4][5]毕业后回到美国,成为了一名工程师,曾任职于德州仪器等机构,并获得过众多专利。[2][3] 伯恩哈德与太太Doris Aude Ascher于1954年结婚,育有5个子女。[3][4]1955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逝世,伯恩哈德继承了祖父的小提琴。[1][6] 伯恩哈德于2008年去世,享年78岁 汉斯·爱因斯坦 汉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Hans Albert Einstein,,1904年5月14日一1973年7月26日),是著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长子、爱德华·爱因斯坦的长兄,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水利工程学教授。[1][2][3][4] 汉斯·爱因斯坦是水利工程学领域的专家,为了纪念他的卓越贡献,1988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还专门设立了一年一度的“汉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Hans Albert Einstein Award)”,以表彰在该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个人。[2][1][3][4][5] 中文名 汉斯·爱因斯坦 外文名 Hans Albert Einstein[1] 国籍 美国 出生日期 1904年5月14日[1] 逝世日期 1973年7月26日[1] 人物关系更多共5个词条 伯恩哈德·凯撒·爱因斯坦 儿子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父亲 米列娃·玛丽克 母亲 艾弗琳·爱因斯坦 养女 爱德华·爱因斯坦 弟弟 快速 导航 家庭生活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汉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Hans Albert Einstein)1904年5月4日出生于瑞士的伯尔尼,父亲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母亲是米列娃·玛丽克。[2][3][4]1926年,汉斯·爱因斯坦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本科毕业、获得土木工程本科学位,1936年又从同一大学获得工程学博士学位。[2][3][4] 学术生涯 汉斯随父亲于1938年前往美国,居住于南卡罗来纳州,供职于美国农业部。[2][3][4]1943年起,汉斯供职于美国农业部位于加州理工学院的实验室,直至1947年。[2][3][4] 1947年,汉斯成为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水利工程学副教授,之后晋升为教授。[2][1][3][4]1947年到1971年,汉斯一直在伯克利任教直至退休。[2][1][3][4] 汉斯·爱因斯坦提出了床沙质和冲泻质的概念,首先把阻力和泥沙运动有机地联系起来,并根据河流实测资料提出了确定沙波阻力的计算方法。[2][3][4]他是把随机过程和力学分析结合起来研究推移质运动的创始人,并建立了包括推移质和悬移质在内的床沙质挟沙能力关系。[2][3][4]他和合作者明确提出了近壁层流层的不稳定性,指出即使在光滑的周界上,近壁层流层也会受到水流紊动的直接影响。[2][3][4]汉斯·爱因斯坦的主要专著有《明渠水流的挟沙能力》,主要论文有《粗糙边壁上的水动力》、《水流综合阻力》、《河道阻力》、《冲泻质输沙率能用床沙质函数估算吗?》、《高度不均匀沙的输送》、《变态模型的相似律》和《光滑边壁上的层流附面层》等。[2][3][4] 汉斯·爱因斯坦是水利工程学领域的权威,为了纪念他的卓越贡献,1988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还专门设立了一年一度的“汉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Hans Albert Einstein Award)”,以表彰在该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个人。[2][1][3][5] 逝世情况 1973年7月26日,汉斯因心脏病发作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病逝,享年69岁。[2][3][4] 家庭生活 妻子子女 汉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Hans Albert Einstein)一共有两段婚姻,他与第一任太太弗里达·克内赫特(Frieda Knecht)于1927年结婚,共育有3个子女、领养了1个女儿,太太于1958年去世。[2][3][4]汉斯·爱因斯坦的长子伯恩哈德·凯撒·爱因斯坦曾就读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后来成为一名工程师,而汉斯的两个小儿子均在幼年时期便夭折。[4][6]汉斯·爱因斯坦的养女艾弗琳·爱因斯坦亦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过动物管制官以及伯克利市的辅警等工作。[4][7] 汉斯·爱因斯坦后来与第二任太太伊丽莎白‧罗伯兹(Elizabeth Roboz)结婚,二人未育有子女。[2][3][4] 父母兄弟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与妻子米列娃·玛丽克分居后,汉斯·爱因斯坦一直跟母亲在瑞士生活,这对父子关系产生了不利影响。[2][3][4]有一次,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计划旅行,但没有和米列娃商量,汉斯便写信责怪父亲:“您应该把旅行的事告诉妈妈,因为我根本做不了主。如果您不尊重妈妈,我也不会和您去旅行的。”[2][3][4]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收到儿子的信后很生气,当即取消了去看儿子的计划,并回信说:“你的来信太无理了,我不会去看你们,以免不欢而散。”[2][3][4]然而他很快后悔自己的鲁莽,在给桑戈的信中写道:“我犯了个大错误,一个有理智的人不会做这种事情。”[2][3][4] 人物关系 父亲:阿尔伯特·爱因斯坦[2][3][4]  爱因斯坦祖孙三代(阿尔伯特、汉斯、伯恩哈德) 母亲:米列娃·玛丽克[4][8] 姐姐:Lieserl Einstein(下落不明)[8][9] 弟弟:爱德华·爱因斯坦[4][10] 长子:伯恩哈德·凯撒·爱因斯坦[2][3][4] 次子:Klaus Martin Einstein(6岁夭折)[2][3][4] 三子:David Einstein(1个月夭折)[2][3][4] 女儿(领养):艾弗琳·爱因斯坦 艾弗琳·爱因斯坦 艾弗琳·爱因斯坦(Evelyn Einstein,1941年一2011年4月13日),是著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养孙女、汉斯·爱因斯坦的养女。[1][2][3] 艾弗琳·爱因斯坦1941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文学硕士),从事过动物管制官以及伯克利市的辅警等工作。[1][2][3][4][5]2011年4月13日,艾弗琳在美国加州的奥尔巴尼(Albany)去世,享年70岁。[1][2][3] 中文名 艾弗琳·爱因斯坦 外文名 Evelyn Einstein[3] 身份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养孙女、汉斯·爱因斯坦的养女[3] 出生日期 1941年[3] 逝世日期 2011年4月13日[3] 人物关系更多共3个词条 汉斯·爱因斯坦 养父 伯恩哈德·凯撒·爱因斯坦 哥哥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祖父 快速 导航 争夺遗产 人物生平 艾弗琳·爱因斯坦(Evelyn Einstein),1941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是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养孙女,是汉斯·爱因斯坦和太太弗里达·克内赫特(Frieda Knecht)领养的女儿。[1][2][3][4]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任职,居住于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市,而他的长子汉斯·爱因斯坦则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的水利工程学教授。[1][2][3][4][5][6][7]  艾弗琳·爱因斯坦(Evelyn Einstein) 2011年4月13日,艾弗琳逝世于美国加州的奥尔巴尼(Albany),享年70岁。[1][2][3]《纽约时报》在讣闻版指出,在加州长大的艾弗琳一生命途坎坷,她是汉斯·爱因斯坦和太太弗里达·克内赫特(Frieda Knecht)领养的养女。[1][2][3][4]艾弗琳曾就读于养父任教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中世纪文学硕士学位,会说四、五种语言,她做过的工作包括动物管制官、除魅师(cult deprogrammer)和辅警。[1][2][3][4]离婚之后,她陷入贫穷,自称会到垃圾桶捡东西。[1][2][3][4][5] 争夺遗产 以提出相对论而知名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1955年辞世,把7万5千篇相关论文和其它身后之物全部留给了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3][4][5]与此同时,据估计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遗产每年仍产生约1000万美元的收益,但所有的版税和权利金等都归于希伯来大学。[3][4][5] 艾弗琳后半生一直公开抱怨,她的祖父从未留给她或其他家人一毛钱。[3][4][5]艾弗琳曾在加州伯克利市发现祖父未公开的手稿,使爱因斯坦的大批情书在1986年公诸于世,爱因斯坦第一次痛苦的婚姻曝光。[3][4][5]10年后,这些情书拍卖获得90万美元,她与爱因斯坦家族其他亲人共同提出诉讼要求获得部分利得,据悉官司最后和解。[3][4][5]2011年4月13日她在美国加州奥尔巴尼(Albany)去世,享年70岁,临终前仍在与希伯来大学争夺祖父的遗产
爱因斯坦在瑞士苏黎世遇到了导师。
苏黎世理工学院 苏黎世理工学院成立于1460年,有人说,如果要排名的话,苏黎世ETH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是可以平起平坐的。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就读并任职于此。 中文名 苏黎世理工学院 创办时间 1460年 主要院系 社会和政治学系、医学和医药药剂学系 选修学科 法学和法律学、经济学 学院共有以下几个系:主修学科有:社会和政治学系、医学和医药药剂学系、数学和自然科学系、建筑和工程技术学系、选修学科有:法学和法律学、经济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哲学语言学和文学、历史学。
他的导师是物理学主任想非常讨厌爱因斯坦,所以,他对爱因斯坦从喜爱转变为憎恨,那个时候,即便是开明的瑞士,学阀现象也是如此严重,教授权威不可挑战,如果出现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创新思想,无疑会被扼杀与摇篮之中,所以,相对论起码推迟了很多年才出现,可见,真正阻碍科学发展的,从来都不是科学,而是科学家之间的关系。
出于变态的自尊和等级制的报复心理,这一教授开始四处阻碍爱因斯坦找工作,至少在学术界他难以为继,看粗来,这在现在也一样。
可以说,他的导师导致了爱因斯坦的人生悲剧,站很大一部分。
可以相信,在哪个不平等才是正常的年代,学术有多么重要,但又是多么冷酷的被攥在一小嘬贵族手中,广大学子毫无出头机会,不是爱因斯坦的天才成就了他,而是他很幸运,可能已经有无数个爱因斯坦已经放弃了学术之路,比如他的妻子,他的同学之类,生活在这个年代很幸福,起码,没有类似于他导师这种贵族奴隶主一样的学阀来把持学术命脉,感谢他来过。
爱因斯坦最后在困境中坚持下来,全靠自身的坚持不懈,靠硬实力一点一点出头,引人注意,可见科学不是天才的想法,而是一步一步斗争出来的。
爱因斯坦是何许人也着用不着我巴啦巴啦了,作为女性看完这部片再次发现在婚姻里想男人不出轨真的太难了,爱因斯坦对米列娃失去了激情为了家庭也有很深的罪恶感,可是他身边的人甚至女权捍卫者居里夫人都鼓励他为了自己的快乐选择出轨以及出轨无罪,而米列娃为家庭的牺牲奉献却没人理解没人站在她的立场说话,米列娃的父亲自打看到女儿隆起的肚子时他就预知了往后即将发生的事,或许很多人会说那也是米列娃性格造成的,她太敏感太极端,可是要知道米列娃本有机会成为一名科学家的,而她在爱因斯坦的事业发展上也给予了许多帮助,她做得还不够多吗?果然,在男权的社会里,婚姻对于女人来说就是没有自我地牺牲贡献,或许女人选择不婚不孕虽说还是会面临巨大的社会舆论,可是至少比那些为家庭为男人掏空自己的女人活得快乐些潇洒些!
现代的天文学告诉我们,银河系中心十分拥挤,有一个重量是太阳的400万倍的黑洞,以及它周围围绕着数以百万计的恒星。 现在的物理学还告诉我们: 我们本身就是一堆原子而已。我们死了,然而我们并没有湮灭,我们只是转化成了另一种存在形式,构成我们身体的物质总量不变,不灭。 宇宙生物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了一个推论: 这么多星星保不齐真有外星生物!
我们所有的这些科学的认知都在为我们以后的实践奠定基础,而且认知的来源就是有一批专门探索科学的人,而爱因斯坦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他既不是神也不是普通人,他又是个普通人,同时在他自己的领域也是一个杰出的人物,我们没有必要崇拜他,也没有必要刻意的贬低他,然而很多人根据这部电影来贬低他的私生活,这是我们需要分开的社会贡献与他自己的个人品质。
我始终以为,世界与个人毫无关系,而个人与世界相依相偎,私人生活和进入社会的事业是毫无关系的,没有影响别人的私人生活与大多数人无关,而个人的伟大事业与世界的大多数人有关。
同时我们要看到这部剧,虽然复原了艾斯坦生活的一个比较立体的形象,但也有他自己的局限,我们对艾斯坦了解,首先必须是他自己的科学贡献,然后才能是他的个人品质,不能用次要的来否定主要的。这种历史剧有助于帮助我们理清爱因斯坦的生长线,即每年的思想变化,遗憾的是,作者没有过强科学背景,无法写清楚爱因斯坦思想的源头受哪些人的影响,以及他自己又是如何综合起来的。另外不足之处就是,该剧中爱因斯坦在社会上的影响还算有呈现,在精神上的影响呈现得不够,尤其是他认为的自然上帝观念,在剧中呈现得像是芝麻点小事,这是不正确的。
美国拍的剧所反映的爱因斯坦一定是含有美国的文化灵魂的。老美编剧的套路就是:天才一定是不合群的,一定是处处反叛的自由主义者。我只能说,这是文科生对理科生的偏见。
不同的人的视角里头关注的点不一样,但是我们一定要找到那个主流视角,那就是爱因斯坦为什么是爱因斯坦?它的主要矛盾在哪?它的主要性格是什么?它的主要贡献是什么?豆瓣评论都是在讨论爱因斯坦渣男不渣男的,就没几个觉得那段科学史才是最酷的吗?
说这部剧给青少年或者说给年轻人有什么启迪的话,那就是,一个人能在青少年时期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且奋斗一生是最幸运的事情。
非常悲惨的是很多年轻人至今没有找到可以沉迷其中忘乎所以的兴趣点。或许一个人的情感生活不应与他的成就挂钩,同时可以说他是科学上的天才,感情上的憨子。 即使它反映了S的家庭,他也不可能完全反映要辩证看待。
因为他一直在瑞士的苏黎士长大,所以很少与住在柏林的父亲见面。爱德华10多岁时,对父亲充满着敬佩和爱慕,兴致勃勃地写信给父亲,但由于爱因斯坦的忽视,忘了回信,造成了他长久的怨恨和痛苦。爱德华长大后,成为一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而且刻苦地钻研医学和精神病学二、汉斯·爱因斯坦与父亲关系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与妻子米列娃分居后,汉斯·爱因斯坦一直跟母亲在瑞士生活,这对父子关系产生了不利影响。 有一次,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计划旅行,但没有和米列娃商量,汉斯便写信责怪父亲:“您应该把旅行的事告诉妈妈,因为我根本做不了主。如果您不尊重妈妈。。。。。。”
说实话,我们也许都不用他的公式,反正演的乱七八糟一大片,尤其中间几集最烂。后面我都不想看了,害我通宵看这烂片。一百四十字?谁规定写这么多?烂片烂片烂片烂片烂片烂片烂片烂片烂片。其实全剧就讲的爱因斯坦一开始谈恋爱与翘课追逐梦想,中间讲的是跟一个妻子无理谈判,说实话,到后面观测日食我已经不想看下去了,尤其无理谈判那一点,已经证实了这就是个主打言情的烂片
啊啊啊 爱因斯坦 抛开你的伟大不提 普通人视角里 你真是个渣男啊啊啊 前妻明明可以成为另一个伟大的女科学家 结果 结果被你毁了
Fantopia字幕组 敬请期待
一个活的爱因斯坦,一个风流的爱因斯坦,一个飞扬在物理数学宇宙世界的人。国家地理的第一部电视剧让我们看到爱因斯坦作为普通人的那一面。
深切同情米列娃,无论多聪明的女人,在面对爱情和孩子的时候都很难作出正确判断,心甘情愿地被束缚。而爱因斯坦确实是科学界的巨人,感情生活的矮子,典型的双鱼渣男。
那些讨人喜欢 做事靠谱 懂规矩 识大体 以大局为重的人,也许永远与天才无关
爱因斯坦这一部比毕加索那一部好太多了,为什么说拥有科学精神的人才可以称之为科学家,而应用科学往往走向迷信,从这部剧集中可以得到说明。中国导演无法运用摄像机拍出精神,可以参照天才这个剧集,第一部《爱因斯坦》是精神,第二部《毕加索》是肉体,导演的水平高下立判。
很有意思的爱因斯坦传记啊。一上来就是和秘书滚黑板,哈哈,老当益壮的典型。个人私德其实毫无有损他的伟大,作为几乎唯一一个堪堪与牛顿比肩的物理学家,这都不算事儿~~~个人评价:A-
再伟大的渣男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对。有才华有抱负的女性,千万别生孩子。
前几集会错以为是渣男,是个偏执狂,记得要看下去,后面会让你慢慢走进这个爱因斯坦,伟大之所以伟大。
我老觉得没有人能演出爱因斯坦那种感觉来……我连用语言都不能形容出他来
了解了爱因斯坦和相对论还有量子物理学
从小到大最喜欢的科学家,我自己一步步虽然没有成为硬科学的学者,但也算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科学家’的初级模式吧。年轻的爱因斯坦演得很讨人喜欢,一个纯真又较真的少年。
伟大的人,和智力冲撞的时代。
从生活上来说,天才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没事渣一把。从思想上来说,凡人和天才的思维能力差距实在是无法弥补的。
没人否认爱因斯坦在科学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但是感情上生活上他就是个大写的自私渣男啊!米列娃太惨了。
真正的人类群星闪耀时(这个词用在这个剧集上无比贴切,当然,不妨碍我讨厌叫这名字那本书)。看到第三集我意识到它为什么不叫爱因斯坦,而是天才,那真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所有的学科所有的行业都出现开创性的进展,爱因斯坦,伦琴,居里夫妇(好吧,前几届诺贝尔奖得主都在上面),弗里兹哈伯(天啊,
天才的世界不是一个凡夫俗子能够理解的境界。看完钦佩于爱因斯坦的大脑与智慧,他对自由及人性的追求,人格的高尚,也羞于他在私生活中不那么完美的一面。但这些合在一起,塑造了一个非常立体而伟大的科学家形象。不过依然为米列娃的人生感到唏嘘。看完大结局追加5星。
朗·霍华德拍传记成精了
比海洋更广阔(和复杂)的是人心啊 | 首尾两集拍摄手法有点《星际穿越》感 演员的扮相也很接近历史原型了 | 最后默默去搜了一下玻尔x海森堡的cp是什么思路(。
He is not only a genius but a great man. 一战二战冷战时候的madness和如今世界的,并无二致,偏见集权dictatorship。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国籍,可是,更有个人的选择。透过生活里的种种看到宇宙星辰万物定律的镜头太棒。如果这个年轻人不是爱因斯坦…Mileva真的让人唏嘘,他们两的感情开始有多炽热多美好后来就有多残酷的互相折磨。她是我的血液,而我却是她的荆棘。一战前后,一下子沉重。唉。在Elsa最后的日子里,陪伴照顾读书给她听,很好哭。This world is dangerous, not because of those who do evil, but because of those who look on and do no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