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纪录片值得所有业内业外人士看一下,我作为一名边缘从业者,到不是看这些具体的细节,我看到的是那些顽固守旧派的那种令人可笑的保守思维。
而这种思维,到现在,在我们身边,或者我们身上,依然存在。
历史上有无数次的改革、变法:
往远了说有,司马光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王安石说:祖宗不足法!近了说有清政府的戊戌变法、从学习技术到学习商业再到学习制度,再到推倒重来。哪怕在三四十年前,咱们这里依然有人持有保守思维,什么雇佣8个人就是资本家啥的,做个小买卖就是投机倒把。
到了现在,网络社会,信息时代,这种顽固派的人还有没有?我认为是有的。
到现在,依然有大批人认为,因为有了网络,因为人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言论,所以网上没有好文章了,网上都是垃圾文字,要看好文章,还是得看古人的,最好是看那些写在竹子上的,写在羊皮上的,这才经典。
到现在,依然有大批人认为,看视频居然也能学到知识?在网上能学到个屁!要学习还得看书!还得科班出生!还得去学校!
这样的人大有人在。
就在几年前,关于是用胶片摄影机拍电影还是用数码摄影机拍电影,电影圈的人吵的是不可开交,当然现在数码已成定论,我们用数码人的眼光回过头来看那些玩股票当年的言论,就会觉得超级无敌巨可笑。
当然,看的时候也能引起我们很多反思。
支持胶片摄影的人的言论:
会有很多人加入我们
为胶片而战
为在感光剂上摄影的经验而战
在那时候,用DV拍电影意味着 拍得很渣。这基本上是个公认的事实,你根本不算认真拍电影,不管什么格式的视频。人们会说,天哪 看起来真够业余!我觉得我们倒霉透了!我记得我们把它在圣丹斯上放映的情形,可吓死他们了,反应都是"这是拿DV拍的"。“这种数字拍摄的效果,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作为胶片的替代品!”
——杰森·科略特 制片(查克和贝克/咖啡与香烟/夺命手术)
我绝不会说
我需要能连拍45分钟什么的、不用换胶片的数字摄影机
因为整个团队只能集中注意力那么长时间
演员就能集中那么久
所以你需要2-3分钟的休息
正好换胶卷
当你用胶片摄影机拍摄的时候
每个人都比较当回事儿
当他们听见胶卷转的时候
其实基本上听见的都是钱的声音
每个人都拿出最好的表现
我第一次听到胶卷在摄影机中转动的声音
又兴奋又紧张
——格蕾塔·葛韦格 演员(格林伯格/亚瑟/爱情无线牵)
数字技术带给你速度
不过同时也在挑战你
"我能思考那么快吗"
"我是不是需要时间喘息"
有时 这些有趣的年轻剪辑师
还做着非常有趣的工作
但他们不总是有时间安静坐下来
并思考自己到底在做什么
不过我想他们要是用胶片来工作
就会训练他们的大脑
多做一些思考
真的是另一种思考方式
胶片教给你原则
电脑让这原则性失传了一些
因为一旦你动了剪子
就得拿胶布再粘起来
通过机器时就会凹凸不平
所以你就会慎重得多
剪辑变得更好了吗
就因为有了无限的选择 我觉得不一定
事实上 有件事情我可以肯定
现在的很多电影更烂了
因为你将它推向死亡
我们可能失去了一些东西
——洛伦佐·狄波纳文图拉 制片(变形金刚/特工绍特/窗台上的男人)
严重两极分化的时期
他们会聚集起来开个大会
说数字摄影是恶魔的化身
说数字摄影会摧毁电影工业
有人说"《克隆人的进攻》号称
是数字拍的 其实不是
我们听说他其实还是用胶片拍的"
"他没用数字拍 他骗了所有人"
乔治·卢卡斯说用它拍了《星战前传》后
就再也不打算用胶片拍电影了
这在好莱坞也引起了轩然大波
数字技术和数字摄影机
看起来像是一种对人类存在
人们思考和工作方式的威胁
电影制作是艺术
对于传统的电影制作者来说
我们像是在糟蹋艺术
我记得10年前
乔治·卢卡斯把大家聚在一起
在旧金山的天行者牧场开了个会
当时出现一些反对的声音
认为数字技术是会把摄影的艺术终结
他说这只是另一个工具而已
而且这一点不错
当人们看到了乔治·卢卡斯的测试
他们说 这可行不通
不过也有人保守认为
"我们大概再等10年才能接受它"
我不会等那么长时间
我说"我要紧跟欧比旺
欧比旺知道
他在说什么"(欧比旺代指卢卡斯吧)
他知道什么时候可以 他总是知道的
我恨3D
我带上了眼镜会觉得反胃
黑的什么也看不清
整个的3D现象实际上就是他妈的市场炒作
难道不是吗?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可以肯定的说
我完全不感兴趣
一丁点兴趣也没有
我觉得这就是一时火爆
迟早会过去
制片厂把什么都做成3D是不明智的
《阿凡达》之所以做成3D是有原因的
它要给你一种体验
不是为了赚钱
哗众取宠或者玩把戏
因为它是被创作成那个样子的
支持数字者:
我认为电影院应该很大
银幕应该有80尺宽
观众应该被银幕包围
因为那才是电影院
声音也每时每刻包围着你
我真是不明白为什么有人喜欢在电脑上看电影
我经常在地铁上看到有人用iPhone看电影
然后我就想"不要"
不过我又有啥资格说这不好呢
也不一定就有那么糟
晚上我老婆睡了 而我睡不着
我就会拿起我的iPhone
打开NetFlix(在线影院)
再带上副不错的耳机
把屏幕几乎贴脸的看电影
这很有趣,一切都很私人
约会已经不会有人问"去看电影吧"
我觉得那已经是过去了
人们会说"我们在床上
看看Netflix(知名付费在线影院)有什么吧"
这大概成了24岁的年轻人
邀你上床的方式了
不过这确实是正在发生的事情
我能看任何一部戈达尔的电影
能看到任何一部老电影
Nexflix上就有
我只要坐下就能看
支持胶片者:
不过会丢掉好多细节
那就没法感受电影的魅力了
比如说就没法感受
支持数字者:
我的电视屏幕大着呢!
你是说和女孩子亲热这类的东西吗?
没兴趣 我早过了那个年龄了
支持胶片者:真的吗?
支持数字者:
相信我啦!
看电影的方式越来越多
那也是分享经历的方式
"去影院看电影"的习惯正在改变
看电影很大程度上也变得虚拟了
社交空间已经大大向虚拟化延伸了
大家在虚拟世界里观看和分享电影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支持胶片者:
怎么通过虚拟的方式交换费洛蒙(一种香水)呢?
怎么流血 流汗?
不接触怎么爽呢?
支持数字者:
你在影院做那些吗 ? 穿着拉风风衣
支持胶片者:
倒没有 不过可以一起笑一起哭
支持数字者:
有时候虚拟的经验反而更加奏效
因为总有实际的对话框在
这些20多岁的小年轻不在乎影院作为公共空间的流失
他们只谈论在脸书
还是什么上又交了什么好友
你得适应
你要适应不了也没事
因为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大家看开点吧
30以下的小孩们在电脑电视上看了无数的数字影像
对于他们 那就是他们的电影
支持胶片者:
我认为技术上 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
我们有100多年用
胶片拍摄的历史
而现在胶片也还在使用
除了乔治·卢卡斯没有人说什么"胶片已死"
他其实20年前就这么说了
但是胶片没有死
人们还是喜欢用胶片拍
因为胶片真的可以呈现难以置信的美
支持数字者:
谁在乎?
20年内他们就不会
再说什么"看上去很像胶片"
转而说"看看我的数字摄影机能做什么吧"
支持胶片者:
我会是最后还在使用胶片摄影的人
诺兰会是最后一个用胶片拍电影的导演
我希望 要是5年10年后胶片还存在的话
我还是打算继续用胶片拍
支持数字者:
胶片是不是完了?
对 我猜它是完了!
而且我认为5年之内 胶片就会完了!
胶片电影的制作在2007年达到了顶峰
我从不相信
数字影像或数字技术会改变人类讲故事的方式
因为讲故事的本身完全是人文关怀
艺术是原生的 科学也是原生的
这其实很和谐
他们总是在互相推进
我们已经到达了光化学摄影的顶峰
也就能走这么远了
但是用数字技术的话我们就重新回归到初始了
所以要跳出传统帮助创新
因为越多人使用 技术就越好
除非你参与到这场变革中
否则就会被落下
我们不能说"没我的事!看你们了"
不! 我们要参与其中
每个人都将使用这些制作工具
也能立刻观察到存在过的一切
随着数字技术持续改变着我们讲故事的性质
我们也在改变
甚至这种改变我自己都不能理解
不过所有的都在改变
这就成了一场巨大的变革
人们喜欢好故事
好故事能带他们去从未体验过的世界
至于是怎么去的 我觉得并不重要
人们不应该想
我不认为我想要去感觉
我们在技术上已经发展到什么地步了
我觉得我们总能做得更好
我们的前辈给了我们
做梦的全新方式
我认为我们要继续他们的事业
继续给人们创造梦想
所有最后都会回归到一件事
如果你用心去做
如果你有诚意和感受力那你用什么做到的并不重要
(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
大卫·芬奇 导演(社交网络/搏击会/七宗罪)
约翰·马西森 摄影师(角斗士/浪人47/X战警:第一战)
大卫·斯坦普 视觉特效(X战警/X战警2/火星人玩转地球)
唐纳·麦卡派恩 摄影师(金刚狼/红磨坊/铁血战士)
罗伯特·罗德里格兹 导演/摄影师(罪恶之城/非常小特务/墨西哥往事)
大卫·塔特肖 摄影师(星球大战1-3/极速赛车手/绿里奇迹)
费尔·麦休克斯(皇家赌场/佐罗传奇/蓝精灵)
克里斯托弗·诺兰 导演(黑暗骑士/盗梦空间/记忆碎片)
马丁·斯科塞斯 导演(纽约黑帮/出租车司机/好家伙)
乔·舒马赫 导演(永远的蝙蝠侠/电话亭/粗野少年)
杰夫·波尔 摄影师(街头霸王:春丽传/变异编年史/黑暗乡村)
拉斯·冯·提尔 导演(抑郁症/反基督者/黑暗中的舞者)
安东尼·多德·曼妥 摄影师(家宴/惊变28天/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艾伦·库拉斯 摄影师(迷途人生/暖暖内含光/大毒枭)
达内尔·马丁 导演(冷门独立 不翻了)
约翰·马尔科维奇 演员(危险关系/太阳帝国/赤焰战场)
格蕾塔·葛韦格 演员(格林伯格/亚瑟/爱情无线牵)
理查德·林克莱特 导演(黑暗扫描仪/都市浪人/年少轻狂)
丹尼·鲍尔 导演(海滩/惊变28天/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费尔·曼休斯 摄影师(皇家赌场/佐罗传奇/偷天陷阱)
格雷·伍德 剪辑(加勒比海盗/浪人47/午夜凶铃)
安·科兹 剪辑(阿拉伯的劳伦斯/永不妥协/黄金罗盘)
克里斯·莱本森(爱丽丝梦游仙境/世界末日/壮志凌云)
洛伦佐·狄波纳文图拉 制片(变形金刚/特工绍特/窗台上的男人)
约翰·科诺 工业光魔视觉特效总监(阿凡达/加勒比海盗/星球大战1-3)
亚当·瓦尔德斯 MPC视觉特效总监(指环王/纳尼亚传奇/星河战队)
乔纳森·福克纳 FrameStone视觉特效总监(阿凡达/大侦探福尔摩斯/V字仇杀队)
詹姆斯·卡梅伦 导演/制片(阿凡达/泰坦尼克号/终结者)
拉娜/安迪·沃卓斯基 导演/制片(黑客帝国三部曲/极速赛车手/云图)
安德烈·巴克维亚 摄影师(非法入侵/生死时速/魔鬼代言人)
史蒂文·索德伯格 导演/摄影师(11罗汉/切格瓦拉/传染病)
史蒂凡·索纳菲德 DI配光师(DI指数字中间片)(借刀杀人/斯巴达300勇士/爱丽丝漫游仙境)
吉尔·博格丹诺维茨 DI配光师(胡佛/老爷车/灵魂歌王)
蒂姆·斯蒂潘 DI配光师(黑天鹅/摔跤王/切格瓦拉)
乔司·维克诺 摄影师(潜艇风暴/全面回忆/星河战队)
迪奥·毕博 摄影师(借刀杀人/绿灯侠/芝加哥)
维尔莫斯·齐格蒙德 摄影师(猎鹿人/激流四勇士/花村)
巴瑞·莱文森 导演(恐怖海湾/少年福尔摩斯/雨人)
胶片之殇。数码降低了电影制作的门槛,所以影像在泛滥。个人认为,数码实质上是对观众体验的一种剥夺,我能清晰地记起看过的每一部胶片的感觉,就像一个个奇迹,但数字,很可惜,只是放大的电脑屏幕而已。纪录片应该访谈观众,一部电影的完成观众也是一部分。导演的片面之词,是自私的考虑。顶诺兰
无论胶片还是数字,电影最终的目的是讲故事。大卫林奇说的在理:每个人都有纸和笔,又有几个人成了优秀的作家呢?
把电影摄制从胶片到数字的演进过程同其自摄影,调度,成像,显像,调色再到剪辑,洗印的诞生过程联系起来并配以众多名导及其摄像班底对于胶片时代,老旧特效和技术革新的昨日今夕之描述和远景设想对影迷来说本身就是一针鸡血。
我给这个片做了个字幕,怕是看的最仔细的电影了吧。所以感觉很难说,就不说了吧
路上无聊端着pad一边走神一边说话一边看完的,坐稳了根本看不下去,keanu君,一副很孱弱的知识储备不足的气场啊,作为采访者怎么行,完全没做好一个攒局人。
中译名阴阳相成似乎多了些哲学意味,其实是数字电影和传统胶片菲林拍片的探讨。个人觉得,就像电子书占据实体书领域一样,数字化将会是未来大趋势,但个人还是喜欢菲林胶片,喜欢那种颗粒感、即时的演绎、调动画面的艺术感和第二天出样片的那种期待。未来数码和菲林如何融合,见仁见智吧。8.4
诺兰这个憋吃真讨厌
好吧,其實片中的導演全部都支持電影數碼化。每當說到數碼技術的演化如何,音樂節奏便明朗輕快,旁人在笑,我睇到一殼眼淚。整部電影裡,全面支持菲林的,其實只有Christopher Nolan一個而已。當製作電影的人面對這些抉擇,其實作為觀眾,除了買票入場,究竟可以做甚麼?
在那些老一辈眼中,电影更像是一种神圣的仪式,这是对电影的敬畏,是好电影得以出现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在技术的帮助下,制作电影变得普遍化的时候,好电影反而变得异常稀缺了。当技术的一次次革新带给电影改变时,电影似乎总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但不管怎样改变,电影都应该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的。
剪的不错嘛~这片子简而言之来说就是电影界人士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喜迎数字时代的到来,而以诺兰为首的一小撮别有用心的胶片派遗老遗少不自量力螳臂当车......
其实这片攒明星的意义要大于影片本身的主题。找到了大批的导演、摄影、剪辑、特效等大牌参与访问,观点其实很明确。重要的是从业者对这些变化的感受,从摄影、剪辑到调色、放映、存储,都是全面数字大潮,这是大势所趋,恐怕很难有逆转了。
电影制作的介绍性“论文”,从拍摄到剪辑到调整色彩到当下最先进的高清摄影机和3D技术,我是完完全全地被吸进去了~赞!基努这个发型变化也是很狂野啊,啧啧。卡梅隆像科学家,诺兰很绅士,芬奇好流氓啊,丹尼鲍尔好激情!
虽然出镜导演名单闪的不行,但听他们聊胶片摄影机像素成像后期制作的专业名词实在是太晦涩了,所以这个给业内人士看更合适吧。不过看看每个导演的个人风格也不错,Danny Boyle特活泼,诺兰特严肃,斯科塞斯特有激情,林奇特“legend”,芬奇是个老愤青,说了影片里所有的F词....
数字化肯定会大范围的替代胶片,就像mp3代替卡带,网络代替纸媒,数码相机代替胶片相机,但传统仍然会有一席之地,有些是个人兴趣爱好,有些是功能上的特殊需求。但从观众的角度来讲,技术永远是为艺术服务的,不论用胶片用数码,用ARRI还是用iphone,只要有故事,有冲突,用心去拍,都能成就伟大。
对于电影技术的堪忧~心情欠佳有待重看
感谢竹雨推荐。电影纪录片。采访无数电影业内一线大咖。包括导演,摄影,制片,剪辑等。探讨电影胶片的没落与数字化浪潮的汹涌。无论是摄影,剪辑,放映还是存档,数字化确实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但以诺兰为代表的胶片党依旧坚持着胶片拍摄。片子浅显易懂。既可大众科普也可业内学习。推荐!
如果说《电影剪接的魔力》是对剪辑师工作的一次游览展示,那么《阴阳相成》就是一篇以胶片和数码为中心的论文,迷影人不可错过的纪录片!受访阵容中丹尼·鲍尔像昆汀般富有激情,芬奇就是个满嘴FUCK的痞子嘛,当然谁也阻止不了斯科塞斯卖萌啊!
内容丰富、剪辑流畅,非常棒的一部关于电影制作的科普纪录片。我们能够见证胶片与数字电影的并行时代,实属幸运。不过即便你对这场争执不感兴趣,光是看看一众大师级导演(林奇还是最帅有木有)和摄影师现身说法的壮丽,也完全对得起这一个半小时的光影之旅。(9.0/10)
立场都是打哈哈的用语,一个个骑墙派,除了诺兰。电影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该停止的事情,真不希望看到电影进入下一个技术时代,那种不再需要现场指挥,不再需要出外景,不再需要演员表演,不在需要摄影机和录音设备,完全靠计算机做出来的东西,还可称为电影吗?
迷影人必看!电影的数字与胶片之争。胶片死了吗…?此片从电影制作的各个角度来寻找答案,在各种电影技术活工匠的各式各样的态度中,观众应该会有一个自己的答案。诺兰和他的御用摄影果然是坚定的胶片派!"我会用胶片用到死!(意译)"而卡梅隆和芬奇则是坚定的数字派。"龌龊司机"姐弟真是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