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2021年了还有这种剧? 1、擅自更改准研究生儿子的档案,这是犯罪。 2、一开始让儿子休学两年在阿坝州工作,两年后儿子也为阿坝州做了很大的贡献,为什么不让他继续学业?打着幌子到底说让他为阿坝州做贡献,说到底是道德绑架。 3、为阿坝州做贡献不差研究生三年,为祖国做贡献更不仅仅只有牺牲自己的前途这一种方式。父亲究竟是怎么说出奔自己的前程就是自私的话的?怎么做是报效祖国是他定义的? 4、父为子纲,父亲说什么不能有质疑,任何事情父亲都是绝对的正确。真能做到这一步的人,确实是完整意义上的成年人吗?这确实不是封建毒瘤嘛?
看这部剧就很偶然,刚好自驾从川西回到成都。那段时间生活在失控,看到电视上放就跟着看了,没想到一看还看出瘾来,可能是很多因素吧:老一辈们喜欢难得能看到一起,刚好从川西回来,呆在成都休整,又嚷嚷着想去桃坪羌寨,刚好彻底告别在了七年的南京,以及影视基地的母校也露脸了。
但其实也就那段时间每天跟着电视台追,后来开始工作也没看了。
直到昨天,想起来还有一部剧没看完,不想再开新剧,为吃饭找乐子,也为画个句号。
一开始看其实也就觉得风景好,各种和当时人生状态的巧合,然后觉得夏柔好干净。现在再看,会想到我做的这份工作是否有意义,能否承载我对人生里理解和追求,是否只是为了挣钱而没能完成自我价值。
现实的想一想,公务员其实也不一定就能像剧里那样完成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现实里的他们会陷在开会、基层打酱油没有话语权、没完没了的各种培训会议里。或者,因为轻松舒服的做到work-life balance,不想逼自己去无偿奉献。
我不知道,我害怕我偏颇的否定现在的一切。也许,在局外的时候,我理解的这份工作还是为客户服务,打造创意、脚踏实地,然而我现在感受到的是现实需要你抓住人性制造一个又一个爆点、抓住情绪让他们为此买单快速回款,这肯定不是我对下半生最长于此相伴工作的期待。所以我告诉自己先再多看看,也许我会尝到它的甜,而且在我理智分析的时候,我还是觉得这份工作更接近我想出一些东西的途径,所以我不能在最初早早放弃,把话语权和机会留给那些我觉得不够高的人去进入恶性循环。我觉得我会是一个好的leader,至少我能让我周围共事的人更轻松认真进步的做好事,但在此之前,我不能就这样放弃把世界留给他们定义。
最感动的还有一点,是最后他获得了百姓的认可。
虽然我和老妈有时候会老说他,天天往乡下跑老和农民混在一起都要跟不上时代了,可是,现在想一想,他在地方的时候,的确被很多百姓敬爱(?)着。我过生日的时候,喜欢吃鱼的我会收到村子里某几个老百姓送来的鸡鸡鸭鸭,我总说我又不喜欢你别要,他会收下又掏钱买更高价值的东西让他们带回去,原来我以为他在收礼还悄悄看不起他,后来才知道他说是不想让人觉得这份心意不够。每年过年前总是吃杀猪饭吃怕了,因为真的是盛情难却,不去恐怕真的会急眼,所以过年前就吃怕了。每次他工作过的村子总有很多人来敬酒,其实他老了不想年轻时候能喝了,但是还是会遇到敬酒的人都把酒喝下去。
我总和你说想过退休生活,想你现在,你就会说我们俩交换,让他拥有年轻的身体再奋斗一次,也许可以去到更高更远的地方。我想,一部分是因为你还想为更多人做更多更高的事情,想更好的服务社会,想让你的人生更有价值;另一部分才是职位吧,因为你性格太硬在工作升迁上吃过很多亏,以你的能力可以去做更难的工作。
原来我不懂,现在看了剧突然想到你,原来这叫为人民服务,原来伟大就在我身边。
如今你退居十八线,你还关心,但你想管管不了了,所以有个扶贫工作有人拉你做陪你都开开心心去,你知道我和老妈担心你身体,你自己也不像年轻时随便吃苦,老了总是受不住,但你还是想去,可能这就是你了。我们总是抱怨,但其实是理解你的,对你最大的支持,就是我们只说说不会真的干扰你,希望你工作愉快!
因为最近感兴趣藏文化,正好又有相关的电视剧。虽然评分低到不敢相信,总之全程2倍速+5倍速,已经看完了。
大概总结一下,中心思想,代代传承,建设家园。
剧情要素:大男主剧,“打怪”升职剧,代际传承,双女主(无冲撞),时间跨度近20年。
地点:南京(次要)、四川马尔康(主要)、羌寨木格梁子(主要)、红原(主要)、饮马河(主要)、九寨沟……。
特点是真假虚实、好坏混杂。
真在,生活语言真情实感,演员演技真情流露、实景再现,部分服装造型贴身,部分场景细节真实。
假在,假大空的书本话、不融洽的心灵鸡汤,念台词喊口号、没有铺垫的发怒吼叫,服装有的宛若刚刚出厂和借来的,部分场景面积装修过于夸张。
在地域特色、风土人情的表现上,也是生硬又到位。
故事内容上,每段剧情都有变化、起伏,也算是丰富多彩、不单一。
在第一二集中,出场的人物设定过于刻板极致,把戏剧效果拉满的同时,也得到了许多观众的深情代入感,得到了这些观众的厌恶和唾弃(短短20天的豆瓣评论,十条里有八条在骂父子关系、封建家长)。
大哥牺牲在工作岗位,使得男主思考留在阿坝州,这个剧情想到了美国电视剧《黄石》。
作为城市人来说,比较有好感的部分,是木格梁子、红原和饮马湖这三个场景,特别是有民族演员的加入;相对而言,真实度更高,如临其境。
这部电视剧,在各个方面(剧情、演技、服装、场景……),都能做到生硬又流畅、虚假又真实、漂浮空中又脚踏实地。
这很神奇,努力了但没到位。
十分满分的话,我给个四分吧。
这部剧虽然部分演员演技一般,剧情上也有些不尽人意,但确实反映出了阿坝州的一些真实情况,说说我的看法。
第一:阿坝州缺人才,现在也缺,甚至是缺人。查了下七普资料,第七次人口普查阿坝州常住人口82万多,不到四川全省1%,而且比10年前六普减少了7万多人,下降了8.47%,另外大专以上学历不到11万,也不到全省大学生1%,能出去的都出去了,所以这部剧除了宣传阿坝州的旅游和脱贫攻坚的成果,也应该有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的意思,毕竟这剧本身就是一个扶贫项目。
第二:阿坝州是少数民族自治州,有着浓郁的少数民族风俗,加上经济、教育、文化、思想发展比大城市落后,家庭里的父权思维也好人权意识也罢,确实没有发达地区解放思想得早,虽然现在好得多但估计偏远地区还是有类似的情况,更别说19年前了,那时这里农村寨子里很多贫穷人家的孩子都是说婚成家的。但越是这样的地方才越需要脱贫攻坚不是吗?19年前的杨州长父权思维很重,相信随着剧情发展他也会转变思想的,从思想上脱贫。
第三:年轻人考上好大学或者特别有能力的不愿意回山区发展很正常,这种情形一般家里也不主张回来工作的。其实这里有能力不回来的有,外出打工的有,到州内打工做生意或者从政的也大有人在,退休在成都、都江堰养老的多,在州内工作或者在州内待了一辈子希望孩子也回来的也很多。杨州长调档案主宰老幺命运如果在现实里发生那是很气人的,我不知道有没有,但是在电视剧演出来的话,我觉得还是为了凸显剧情,就算引起热议也不见得是坏事。
第四:阿坝州这些年变化确实很大,一个是得益于地震后的灾后重建,另一个就是得益于国家的脱贫攻坚,对在这里帮扶发展的人们表示感恩!现在高速公路也有了(都汶高速、汶马高速),铁路马上有了(成兰铁路),飞机场也有了,景区开发了很多,各种雪山、草地、温泉,各种寨子、村子、海子,水果也不错,车厘子、糖心苹果、脆李子、琵琶都很好,还有藏羌文化、红色文化等,长征中的两河口会议、巴西会议、过雪山草地就是在阿坝州。太多了就不一一介绍了,感兴趣自己查,欢迎您来旅游。
最后,作为家乡人,给讲自己家乡故事的影视剧打个4星不过分吧?!剩1星是希望可以再精益求精。
看到阿坝一家人这部神剧居然有这么多人黑,我只能感慨这届观众太差,没有思考,只会无脑喷。
如果细品,我们会发现在这部看似荒诞的电视剧中,却有不少耐人寻味的细节,我想那才是作者表达的本意。
首先,大家只看到了儿子希望深造,却被父亲阻拦,仿佛在提倡读书无用论,殊不知,在一些人看来,这出国留学是镀金,下放基层也是镀金,试问,谁能帮扶工作仅仅两年,只凭一份报告,就能在州旅游局拥有独立豪华办公室,面积甚至超过顶头上司郝局长?州里开会,所有人身穿西装正襟危坐,是谁随便批件卫衣,就敢坐在会场二席?唯有我们的杨大少爷。
而说起这两年帮扶工作,杨少爷做了什么呢?卖了两箱苹果(亏了),摆了两个地摊(没赚多少),最后还是由政府出资修了路和基站,这才拉起了木格梁子。而当记者来访时,杨大少爷却第一个冲出来,在镜头前大喊“我杨耀州!!”多次,最后更是把记者拉到四下无人处单独采访,邀功请赏那叫一个轻车熟路。
最终杨大少在会议上的报告,也认真诠释了“他说了,但等于没说”的最高境界,乱七八糟一大堆,总结一下只有八个大字“我没啥用,还得钱砸。”台下却掌声雷动。而杨大少爷虽然最后立志留下建设羌寨,却只停留在了办公室,再没踏入基层一步。
这一切的一切,难道都是编剧失了智导致的巧合?还是编剧当年学的是唢呐,主旋律也吹的阴阳怪气?
当然不是,看剧要结合时代背景。
首先,00年到05年这段时间,反腐倡廉之风尚未得到足够重视,任人唯亲,官官相护的现象屡见不鲜,而我们的杨副州长,就是个中代表。
试问,为何之前默默无闻的木格梁子,在杨副州长的儿子上任的瞬间,就成了重点旅游扶持对象呢?难道只是想要一个榜样?这个榜样为什么一定是木格梁子?其实,这就是唐局给杨副州长卖的面子,给您儿子放在风口,我们用钱扇风,就是头猪也飞起来了。
阿坝一家人,正确理解应该是:阿坝(是我们)一家人(的地盘)。
这也是山宝子为何悲愤的哭道“杨大学走了,这基站和路都要没了”。可不是嘛,木格梁子只是杨副州长给自己儿子刷履历的工具罢了,大少走了,后续的维护也就没了。果不其然,杨大少走后,再也没有回过木格梁子,每天坐在办公室挥斥方遒,好不快活。(12集)
剧中的配角也格外鲜活,张晓龙同志在灵堂给杨副州长磕头,求对方做自己的爹,多么可悲。是否可以说,这是作者在暗示,当权利失去监管,小人物们想要苟且,便只能出卖尊严呢?
至于剧中的所谓旅游业,更是一片稀烂,村里连招待所都没有,医疗设施只有个寂寞,请问木格梁子如何保障游客的吃喝住行,生命安全?所谓羌族特色,只有一片危楼。却将广告打的震天响,忽悠不知情的外地游客,甚至强制跟团游客必须进入其中挨宰。最终目的是把随处可见的农副产品卖出天价(三个苹果20元),游客们受了一肚子气,这对旅游业真的有利吗?这样只想赚快钱不考虑打磨的旅游景点,在下深受其害,诸如海南xx寨,陇南xx风景区,四川xx古镇,都是广告满天飞,去现场一地鸡毛。想来编剧应当也是受害者之一,特意提醒广大游客出发前多看大众点评,不要跟团游。
在这里,我不得不敬佩,在100周年这个好日子里,在全国上下一片欢腾中。阿坝一家人却勇敢的做那个逆行者,反思历史,批判历史,将曾经的问题剖析透彻,证明其确乎是极其冷静,且犀利的文化工作者。
在这里,让我们感谢习大大的反腐倡廉工作,正是有党时时刻刻的自我监督,才让华夏大地,再无这样的腐败余孽。
祖国100周年快乐!
看片名《阿坝一家人》,自然少不了家庭剧的成分在里面,但本片对于男主父亲的处理,目前看来确实有很多不妥之处。这也是导致本片评分不高,或者极低的原因之一。戏剧化的冲突,在本剧主要围绕的点在男主父子关系和男女主感情关系这条线上,这就让《阿坝一家人》有着自己的局限。你要拍木格梁子的扶贫故事,讲好羌寨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就不能多拍点,好好拍吗?多拍拍男主搞旅游开发的困难,又是如何解决好困难,拍拍羌寨的群戏,拍拍当地政府是如何一步步把羌寨建设的更美好。至于家庭关系,应当是次要的,父子关系矛盾可以适当不那么尖锐。男女主的爱情也可以不那么狗血。所以我估计本剧的编剧可能就没全身心的想往扶贫路上拍,所以凸显剧名《阿坝一家人》。唉!只可惜了阿坝州那么好的风景,可惜了羌寨木格梁子那么好的故事。还有就是本剧对男主的塑造,目前看来也欠火候。就当个旅游宣传片来看吧。至于评分,不及格。也可惜的丁勇岱老师那么好的演技了。
风景不错。
刚好回阿坝州家里考研二战,我爸无意间看到这个电视剧,一开始觉得很稀奇,后来剧里父亲不让儿子读研,我爸说,“连基本的人权都不尊重,这种剧也能播?”
父亲为了让儿子回老家回报家乡,改了儿子档案,儿子考上南大研究生上不了。这个价值观我真的接受不了。
弱智一般的剧情,充斥着说教、价值观引导,看得出来导演想重现年轻人建设家乡的心理斗争但是操作起来就崩了
根本没看,在忙着自己的事情,时不常就会被演员丁勇岱的嗷嗷叫唤给吓一跳!
回想起到阿坝州旅游的时候了,现在我们所看见的风景和城县发展,都是一代又一代人呕心沥血的工作换来的,也许有些原始的东西慢慢消失慢慢汉化,不过人民幸福也是实打实的,不觉得这是一部无聊剧,很有意义。
整部剧整体还不错,唯一的问题是,编剧为什么要把依娜写成这样的结局,就为了让男女主在一起?强烈不服!
目前看到地震,剧情太好猜,所以后面的情节我感觉可以基本明确了。虽然是倡导年轻人帮助回报家乡,而且最后男主是热爱自己的工作的。但是还是感觉在强行输出价值观,道德绑架,以及有一些掩盖不住的男权,让人看着不太舒服。
四川版正阳门下
追到16集。性格刻画比较极致,剧情也比较陈旧,但是倒也没有评论区说的那么差。总体来说,是一部中规中矩的主旋律剧吧。
吸引扶贫人才应该要靠政策激励,而不是篡改别人的人生理想和道德绑架。剧中主角和当地村民的友谊、处理矛盾的方式也特别小儿科,让两个不共戴天的人和好的方式就是强行制造一场灾祸让他们互帮互助,这不是《小时代》《闺蜜》的经典剧情吗,编剧怕是也想不到别的办法了吧
哈哈哈,都是一律差评,我看到16集了,感觉还可以吧,男主我一度认为是王力宏,女主长的太一般了,阿坝州我去过,风景很美,九寨沟黄龙景区的自然风光在全国首屈一指,为了画面最少3星以上,看过的都说~~~~~~~~~~~~~~还行😁
。。。毁三观
风景挺好看的,没了。
不说演的好不好,剧情是一个领导父亲把自己孩子全部圈到家乡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我们的干部就是这么封建家长制吗?看着就够了
真恶心。第12集分手那场戏,怎么着您一个男的建设家乡就是光荣伟大,人家女的追求爱情追求教育追求艺术就是低级媚俗,分手理由还显得人家女的不懂事,就您有理想有抱负,别人都是挡您路哦……
看不出年代布置只是用事件推演时间的人物角色解释时代进步的剧。
看出了一身冷汗
惹 扶贫扶了个尴尬
其实没有那么差,立意是对的。年代做的太差了,服装和标语都看不出来时间。有些情节太刻意,有些太啰嗦。风光很美。蒲巴甲的普通话有问题,但是这部剧还挺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