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在人面对政治那一刻 是谁在拨动琴弦
在DREAMWORKS出现在屏幕上那一刻,哀婉的女声就已经想起,心也就随着沉了下去,一如"辛德勒名单"开端的火光.斯皮而伯格到了.
我对国际政治了解甚少,所以电影看起来有点费劲,不能确切弄清犹太人、以色列、阿拉伯、巴勒斯坦等等这些听出茧的名字到底怎样的渊源,更不要说杰哈德之类的怪名字.也正因如此,只好看得更仔细.
两个多小时看下来,最大的感受当然是作为人本身的AVNER与随事件本身发展而产生的心里变化.从坚定到怀疑;从怀疑到恐慌;从恐慌到崩溃,就这样,他陷入了一个无法抗拒的漩涡.怀旧的光影里,心跟着AVNER一起坠落.斯皮而伯格娴熟的手法自不必说,思绪随着他的影响流连.
对于网友提到的漏洞,也许是我不严谨的原因,我始终不觉怎样,也不必深究.再好的电影也会有漏洞,有太多"细心"的人,但导演也是人.漏洞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但不必成为否定的理由.
政治因为人而产生,人却无法掌握政治.就像AVNER最后想到杀掉一个组织者还会有后来人,但政治不能容忍反对者的嚣张.人与政治,到底谁掌控了谁?
我叫不出几个特工的名字,当眼镜男人被女杀手射杀,AVNER面对眼前的景象,简单的弦乐出现了,象第三者的漠然.再次追问人与政治,到底谁掌控了谁?还是是通过政治人在被控制;人在掌控人.
当人与政治面对面的那一刻 是谁在一旁拨动琴弦 ……
2 ) 一寸寸碾碎
斯皮尔博格的绝望并不新鲜,新鲜的是他能找到慕尼黑事件这样贴切的事件表达。
飞离“ET”和“侏罗纪世界”渐行渐远,忘掉“辛德勒的名单”,穿越“世界大战”,直至“慕尼黑”。也许充满想像力和人情味的世界只是灵魂暂栖之所,他用尽气力逃开的目的地,无法回避。
有条不紊的杀戮,坚定不移的民族仇恨,严密无缝的逻辑。斯皮尔博格站在坦克履带下重演被一寸寸碾碎的瞬间,将绝望展示给世人。这比“世界大战”突如其来铺天盖地的扑杀更让人猝不及防。
在短短时间内推出“世界大战”和“慕尼黑”,至少说明斯皮尔博格还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既如此,他会继续寻找另一宗“慕尼黑”事件来表达观点,探究答案,观众有福了。
虽然也许答案并不存在。
3 ) 《慕尼黑》:仇恨是永远解不开的死结
“在德国的土地上,一边是犹太人遭到绑架、屠杀,而另一边却在观赏体育盛举;犹太人永远是孤独的,没有人会保护我们,只有犹太人自己保护自己。既然世界已经遗弃了犹太人,犹太人就可以遗弃这个世界。”
-----果尔达·梅厄
喜欢著名网络游戏《魔兽世界》的朋友都知道,在最新的游戏剧情中,曾经放下仇恨联手抗击外敌的联盟与部落,在暂时摆脱生存危机后便迅速的重新进入敌对状态,艾泽拉斯大陆上好不容易才出现的和平状态随着老一代领导人的消隐而烟消云散,战争进一步升级,双方的手段更加残忍,一切都在向深渊深处滑去。
其实,游戏中的故事不过是我们人类历史的一个缩影,在漫长的世界历史中,这样的事情一再上演,而在很多这样的战争中,驱动它们发生的原因,往往就是简单的两个字:仇恨。最近,我在微博上看到大神@NuclearEngineer在他的系列文章《以色列往事(五)》中提到了以色列国家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慕尼黑惨案”,正好想到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曾经拍过跟这件事有关的电影《慕尼黑》,于是便想和大家聊聊这部电影。
关于这部电影,其实没什么可剧透的,因为这是历史上发生过的一起真实事件,所以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起事件吧。
1972年8月26日,第20届奥运会在联邦德国(西德)慕尼黑召开,就在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这片土地的时候,死神的脚步也紧随而来。9月4日,8名巴勒斯坦极端武装组织“黑九月”的成员潜伏奥运村,在枪杀了2名以色列运动员后,劫持了剩下的9名以色列运动员作为人质,并以此为条件要求释放被关押在以色列的234名囚徒和西德监狱中的两名囚犯。在僵持了一天之后,1972年9月5日晚,西德警方决定向劫持人质的恐怖分子发起攻击。然而,西德警方的这次行动犯下了武器装备落后、人员素质不足、指挥应变能力低下等各种能犯下的错误,最终将解救人质的行动变成了一场灾难。当硝烟散尽,留下的是9名以色列运动员的尸体、1名德国警察的尸体和5名“黑九月”武装分子的尸体,另外3名武装分子被逮捕。
事情发生后,以色列举国震怒,而世界似乎并没有对此表示更多的关注和同情,9月7日,奥运会便恢复正常比赛,一个月后,恐怖分子劫持了德国汉莎航空公司一架客机,西德政府因此释放了那3名在慕尼黑惨案中被逮捕的恐怖分子。因此,时任以色列总理的梅厄夫人说出了文章开头的那句话“在德国的土地上,一边是犹太人遭到绑架、屠杀,而另一边却在观赏体育盛举;犹太人永远是孤独的,没有人会保护我们,只有犹太人自己保护自己。既然世界已经遗弃了犹太人,犹太人就可以遗弃这个世界”。
为了向世界宣告自己的愤怒,以色列成立了一个秘密暗杀小组,并且拟定了一份11人名单(为了与慕尼黑惨案中被害的11名运动员相对应),开始了在全世界范围内对这些人的追杀。不同于正常暗杀行动中所强调的隐蔽性,以色列的这次暗杀行动几乎全部用到了炸弹,目的就是让全世界看到以色列人的愤怒。这场猎杀行动一直持续到1981年,然而11人名单中终究有几人逃过了死亡的制裁,而以色列也因为暗杀小组的暴露而在全世界面前颜面尽失。
可以说,《慕尼黑》这部电影算得上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生涯中为数不多的暗黑主题的电影,在这部电影中,他并没有将故事的主要部分放在发生在慕尼黑的惨案上,而是将目光瞄准了事件发生后,在全世界展开猎杀行动的暗杀小组身上。片中有两个片段我非常喜欢,一个是惨案发生后,以色列决定展开报复的场景,电视机上播放着那11名惨死的以色列运动员生前参加奥运会之前影像,镜头从他们每个人面前扫过,并且念出他们的名字。而在此期间穿插出现的,是以色列情报人员将他们拟定的“必杀11人”中的每个人的照片挨个展现出来。死者与生者交叉出现,那些镜头里活蹦乱跳的人已经惨死,而那些照片中毫无生气的人却都活着,不久之后,他们也将一个个从世界上消失。
而另一个我非常喜欢的片段,则是在影片行将结束之时。主角在自己家里的床上与妻子交欢,而穿插出现的,则是在慕尼黑那9名以色列运动员生命中的最后时刻,两个时空由一首悲凉凄惨的女声吟唱串联在一起,一边是制造生命的行为,一边是屠杀生命的行为,让人莫名的产生一种悲伤感,终结生命的枪声响起,火光映照的却是主角制造生命的最后呐喊,一瞬间,生与死联结成了同一个时空。
对很多人来说,大仇得报仿佛是这世界上最快意的事情,然而这却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如同《简爱》中说的那样“我第一次尝到了复仇的滋味。犹如芬芳的美酒,喝下时热辣辣的好受,但回味起来却又苦又涩,给了我一种喝了毒药似的感觉。”其实复仇的滋味,并没有那么好受。而这个过程也在片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当暗杀小组刺杀了第一个目标后,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的兴奋与庆祝,而随着行动的不断展开,复仇的快感渐渐消失,每个人要面对的,是一次次对自己灵魂的拷问,而与此同时,猎人也成了猎物,剩下的日子成为了他们生命中噩梦的延续。
《慕尼黑》这部电影究竟想讲什么?是想讲述以色列人的悲惨?还是讲述以色列人复仇的精彩?我认为都不是,这部电影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让观众看到,仇恨是多么的可怕。只要稍微熟悉点中东各国的历史,我们就能知道,以色列与阿拉伯诸国,特别是巴勒斯坦人之间有着纠缠不清的仇恨,人们因为人种、因为血统、甚至因为那些虚无缥缈的可笑信仰而相互仇视,并且在历史的长河中,用鲜血不断的去灌溉仇恨的种子,虽然这个世界从来都不缺少理智的伟人,他们一次次的去努力化解仇恨,但每当他们的努力得到一点小小的成果时,就会有更加激进的人跳出来,将这一切努力化为泡影。
在著名的游戏《辐射》系列中,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War,war never changes”,而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曾说过:“ 我们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我们从没有从历史中得到过教训。”战争是政治的工具,而仇恨其实也是政治的工具。曾经,我们看到无数国家的人民,因为那些莫须有的仇恨而举国走入极端的泥潭;如今,我们看到人们常常因为一句话、一件事而群情激奋,高喊着“虽远必诛”,用自己认为绝对正义的仇恨感去做伤害其他生命的事情。历史总是不断的重复上演,而人类从来学不会反思,总有人会觉得自己的民族是最优秀的,自己的国家是最牛逼的,某些国家和民族生来就是邪恶的,但这一切是非常可笑的,就如同在刘慈欣的《三体》中所讲述的那样,即使人类再厉害,在宇宙面前,也只不过是一群虫子而已。
不过我也清楚,人类是永远都不可能放下仇恨的,因为我们太聪明太会思考了,聪明到总想占据更多的生存资源,总想让自己有更多的支配权,只要有自私的欲望,人类互相之间的仇恨就永远不会停止,我想,这也算是我们作为这个星球上最高智商动物的原罪吧。
4 ) 一切有关人性的道德理论都是风凉话
按正常思维理解,大部分人都会认为客观的理论是最冷静,最正确的判断。我也是这么觉得的。这种思维在断家务事时还能有效,政治上拉倒吧。
巴勒斯坦男子说“我们可以永远等下去。”置身于水深火热之外的人,是无法超脱个人私欲说出这种话的。它显示了民族的生命力,归属感。国家是否有权利驾凌于个人权利之上?当然有,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只是一个人的。我们之所以否认,是我们的民族没有到存亡攸关的时刻,或者我们根本就不是具有强烈民族耻辱感的一群人。我们没有见过巴勒斯坦半大小子凛然将炸药绑在腰间,也不曾体验过在你公司门口150米外随时可能发生爆炸血案的生活。在加沙地带,没有强烈的民族性就会灭亡是一个事实,谁先放下屠刀谁先死。所以我们根本没有资格评论巴以冲突的正与邪。一切说辞在那血雨腥风的史实中都如同历史课本上轻描淡写的答案。
说人性道德是至上理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种就在逆向而行,他们不明白么?国家恐怖主义也好,复仇主义也好,他们巨大的车轮碾过看似最正确的共识,不是尾大不掉,而是这种客观卑微得让他们无法接受。也许责任真的在欧洲人,so what?这也是生活,这就是历史,“反正还要长出来,为什么人们还要剪指甲?”在这无尽的此消彼长中,也许未来会有一些人解开这个疙瘩,但绝不会是在谈判桌上。这些人也将是这个星球上一直所敬仰的那种人,所谓leader。
5 ) 暧昧让人受尽委屈
要把脑袋里的感觉变成文字涂到冷冰冰的电脑屏上,是件不容易而残忍的事情;导演把自己的愤怒宣泄成一个个镜头,其中不知折了多少心血,这样想想,我就是斯皮尔伯格,这文章就是慕尼黑。
1972年以色列运动健将的身上的枪眼还冒着青烟,头上的洞不停的往外面涌着脑浆,红黑色散了一地,黑色九月的并不是各个都是神枪手,所以反抗者幸运的被子弹穿透了额骨而不是大脑,从弹孔里漏出来的是牙齿而不是脑浆,观众也就在这场噩梦的伊始就过了把B级瘾,而心里对恐怖分子的愤怒尚未平息,复仇军团就来啪啪的打死了几个恐怖分子的父亲,同样是可爱的老人,同样温馨平和的下午,同样的杂货店老板娘,更加同样的是在老父亲尸体上冒出的青烟……
影院里屏幕前的观众更加愤怒,因为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恨谁了……
这让我们首先想起《卢旺达旅馆》,然后南京大屠杀……谁是受害人?图西族的平民,中国的平民,但是1972年的慕尼黑没有答案,仇恨带来的伤痛和内心内讧远大于希特勒式的屠杀,被杀者一死了之,留下的暧昧仇恨让观众蒙受委屈,像看两恶人斗殴,也像看两书生骂嘴,众人本怀有看热闹的心理让拳打脚踢漫天口水凌辱的没有一点还击的余地。
只能在从电影中清醒后的片刻说,退一步海阔天空。无奈的没办法了。
但无奈归无奈,电影绝不会让我们空着手回家,导演把仇恨的皮撕开了给人看,结果观众都被那皮下模糊的血肉恶心的大倒胃口,谁还敢去心怀怨恨?可是一不小心又想起日本人的侵略,怒气是有,但轰炸东京的念头已不再……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句禅语暧昧的很,但是看了慕尼黑,也能参透点异样的味道出来了,比如仇恨是空,复仇是空,放下杀念,立地成佛。
6 ) 《慕尼黑》: 屠杀一块切开的面包
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中,《慕尼黑》并不是非常有名的一部,却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它没有《拯救大兵瑞恩》那样宏大,没有《外星人E.T.》那样童趣,没有《辛德勒名单》那样温暖,没有《大白鲨》那样惊悚,没有《侏罗纪公园》那样刺激……如果要形容《慕尼黑》,我会选择“沉郁”、“写实”、“黑暗”、“困惑”这样的字眼。
影片改编自George Jonas的书《复仇:一支以色列反恐小分队的真实故事》(Vengeance: The True Story of an Israeli Counter-Terrorist Team),故事背景是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11名以色列运动员被绑架最后遭杀害的真实事件。但斯皮尔伯格讲的,却是这个事件引发的以色列复仇行动。
这是一个恐怖袭击之后的复仇故事,充满了手枪、炸弹、追踪、暗杀,但斯皮尔伯格把影片处理得非常平实、冷峻。整个电影气质上更接近一些70年代的作品,例如科波拉的《教父》、《窃听大阴谋》,西德尼·波拉克的《秃鹰七十二小时》,威廉·弗里德金的《法国贩毒网》以及英国的《伊普克雷斯档案》等等。这既符合了故事发生年代的风格气质,同时又是营造真实感与历史感的出色手法。影片摄影师卡明斯基是斯皮尔伯格的老搭档,他很擅长利用手持摄影、粗糙颗粒效果来制造临场感和真实感。在漂亮的自然光欧洲外景之外,《慕尼黑》中有大量黑夜特别是雨夜的镜头,这些镜头犹如黑色电影一般迷离、阴郁,奠定了影片的基调。
看看他的《夺宝奇兵》系列就知道,斯皮尔伯格非常擅长惊险紧张的情节剧,特别是其中的动作场景设计。《慕尼黑》虽然是关于以色列情报机关暗杀恐怖组织的故事,但影片大部分时间并不惊险刺激,甚至有些平淡:没有特殊的武器,没有超能的特工,没有夸张的格斗或战斗场景……几个像大学教授、古董商、玩具匠人的家伙去实施这样一个茫无头绪的暗杀行动。临走时,总部财务交代的是不管你干什么,花多少钱,一定要留发票!一股约翰·勒卡雷小说中荒诞的真实感跃然而出。几场刺杀戏让斯皮尔伯格处理得各具特色:有的是从街头跟踪到家然后主角紧张地,有的是炸弹出意外变成了近身枪战场面混乱,有的是炸弹威力太大险些危及主角……但所有袭击的动作戏都不是靠华丽的爆炸、枪战吸引人,而是那种内在的紧张感。这一点上,《慕尼黑》复现的是斯皮尔伯格早期作品如《决斗》、《大白鲨》内敛风格。
《慕尼黑》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色:影片多处利用平行剪辑产生的对位设计。比如一边是电视上在列举遇难以色列运动员的名字,一边是摩萨德在收集袭击者的名字和照片,镜头互相穿插,把遇害者和袭击者剪辑到了一起——有意思的是,遇难者人数和以色列认定的复仇对象正好都是11位!还有一段,一边是男主角在神经质地紧张检查着自己的屋子,看看是否有隐藏的炸弹,另一边则是同伴炸弹专家在制作炸弹同时拆除屋中诡雷的场景,结果是男主角惊恐地躲进了衣橱不敢在床上入睡,而炸弹专家则在以为屋中安全之后被轰然炸死。这种对位设计虽然有些刻意,但确实起到了强烈的效果,它把两种气氛、两种感觉置于一起,让其中的矛盾、不和谐、混乱、无从选择显得更为突出。特别是结尾前一段,一方面是慕尼黑惨案中最后也是最可怕的部分:警方向机场的恐怖分子射击,恐怖分子开始屠杀被绑架的人质,一方面则是男主角带着回家也消除不掉的恐惧、负罪、茫然在跟妻子做爱。屠杀的惨状与男主角高潮的呐喊交织在一起,充满着对死亡的追问,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渴求。
导演斯皮尔伯格身为犹太人,似乎容易让影片偏向以色列一方。但我并不这样认为——现在回过头去看这部影片,最大的感受不是其偏袒以色列人/犹太人(尽管有人认为影片有失实之处),反而是斯氏一贯强调的人道主义。随着故事发展,男主角及有些队员一直在质疑行动的合理合法性,质疑复仇的意义,质疑巴以矛盾的根本,质疑人性在种族及宗教冲突中的位置……影片中有一处,男主角和其队员正在一处隐蔽所休息,不巧碰到了同样来此休息的巴解组织成员,双方开始剑拔弩张差点火拼。以色列特工们假称自己是某欧洲革命组织成员,结果双方坐在一起听起了音乐。男主角与其头目聊天,双方就犹太人和巴解组织进行了一番意味深长的对话,让观众感到这种世仇真的已经深入骨髓,难以化解。两人翌日在刺杀现场遭遇,以色列特工不得已打死了巴解头目。离开时,男主角看着倒地的对手,内心五味杂陈。
对一部电影来说,这个话题实在太大太沉重了,特别是在911之后的美国。斯皮尔伯格在《慕尼黑》中展现的人道主义态度,一方面确实深化了影片主题,让它没有沦为一部徒有动作复仇的惊险商业片,但另一方面则模糊了对种族冲突、宗教冲突的思考——有时候,仅仅用人性二字是很难探讨清楚问题的。由此,我想到了另一位大导演雷德利·斯科特的电影《天国王朝》,同样是因为难以明确、直接、深刻、大胆地把握这个问题而显得模糊和表面化。
《慕尼黑》还有一处不为人注意的对应颇有意味:影片一开始,就是一位以色列运动员在切面包,紧接着就遭到了恐怖袭击;到结尾,男主角邀请他的主管到自己家去吃饭(台词中的“break bread”原意是基督徒一起掰面包吃饭,后来引申为请人吃饭),主管因为男主角不愿回到以色列而拒绝了。镜头拉远,背景正是纽约的世贸双塔!各个宗教中几乎都有分饼而食的友爱教导,但这个世界并未因此更加和睦。有时候,空泛的人性、友爱并不能解决问题,不过对人性的追问始终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在这个角度上,我仍然觉得《慕尼黑》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如果总把情感落到人道主义上,除了培养出一堆愚民观众,多几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虚伪家伙之外,还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
为复仇而复仇
这部影片话题很沉重,但是导演并没有把它拍的沉闷呆板,相反,他把《慕尼黑》拍成了一部充满悬疑的政治惊险片
警察草率对待!导致人质全部死亡真的很棒棒哦
一般般吧,不是很好看
冷静到近乎压抑的情感贯穿始终,斯皮尔伯格把每个段落每次暗杀都刻画地十分精细,全片阴冷的色调中所显示的模糊正是主角在道德上的模棱两可,将惨案的重现和虚构的剧情进行全局上的蒙太奇这一手法很棒;这片子讲的不是政治而只是人性的复杂,只是类似的问题早已被反复探讨,斯式做得虽好,却无新意。
政治,复仇。。。电影色调很压抑,类型也不是我喜欢的,感觉有点拖沓
现实往往更加恐怖
坏人杀戮心安理得,好人复仇犹豫痛苦?!不反思不难受会死啊?只要杀人不论对错就有罪?!以杀止杀就是错误的,被恐袭了擦干眼泪与血迹,嘟囔两句继续生活就ok的鸵鸟心态最正确啦!典型的政治正确左派电影作品。
还不错,可以看看
看到影评说为了复仇而复仇,诚然,这个片子整个感觉看下来就是沉重,到了结尾也是压抑,这个反应了社会的现实
斯皮尔伯格最厉害的地方是能把本来我一点都不感兴趣的题材拍得让我看着有感觉!
现实的片子,很压抑
影片很压抑,可是终究抵不过真相的万分之一
令人惊艳但又压抑的电影 很精彩的电影
片子太现实,看完后总是很压抑
这片子绝望、悲愤,从头到尾充满了没有爆发的感情,堪称一部恐怖片。但是看完之后查询相关史实,你会发现事实远比电影血腥且精彩。
事件发生之后,以色列“摩萨德”高层迅速训练了一批特工,展开了对“黑色九月”组织以及相关的巴勒斯坦人长达一个世纪的血腥报复
我喜欢里面的几场戏,以及表现主义的光。但作为政治电影,实在有些避重就轻了,用心太刻意,明显缺乏现实主义精神,中间甚至就开始mission impossible了,后面挣扎一下也不够有诚意。按我的意思,这题材就只能往黑色,往荒谬,往现实里拍啊。
一手在制造玩具,一手在制造炸弹。一边在葬送生命,一边在迎接新生。炸弹是用来复仇的玩具,生命是兑换自由的筹码。只要压一下帽檐,关一盏台灯就能处决生命,却得划开床垫,拆卸电话确认不被暗杀。比对着照片猎杀凶手,自己也被印在了通缉照片上。本是报复恐怖分子的屠戮,自己也成了恐怖行为的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