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学巨擘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至今依然是社会学研究者们不可不读的入门级经典著作,这本书中很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农村地缘关系。在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常就是以自家土地为中心,根据势力地位的厚薄,和周围街坊结成有远近亲疏的关系,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一生应该就在这片土地上平淡度过。但最近正在央视一套热播的农村史诗大剧《黄土高天》却通过男主角秦学安(董勇饰)和女主角赵秀娟(王海燕饰)之间风雨霓虹一般的动人感情向观众证明,无论在什么时代,足够真挚深厚的爱情总有跨越地域的坚韧力量。他们来自不同的省份,却因饥荒相遇,因“活下去”相知,因对土地的热忱相守,他们用实际行动上演了一出“坐上绿皮火车去爱你”。
用史诗级三个字来为《黄土高天》下定义实在不为过,因为这部剧首先在时间跨度上就相当恢弘大气,长达四十年的农村变迁改革,正是因为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到今天。“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艰辛场景早已成为过去,一次又一次的改革不但让原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都能够持续丰收,而且还逐渐走向了不再单纯依靠种植粮食来生存的道路。
当然,除了波澜壮阔的真实历史背景,电视剧《黄土高天》最令人眼前一亮的莫过于秦学安和赵秀娟之间始于阴差阳错,经过逐渐磨合,最终瓜熟蒂落的美满爱情。特别的是,秦学安和赵秀娟原本并不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里乡亲关系,秦学安是地地道道的陕西汉子,而赵秀娟则是从安徽来的,两个相隔千里的地域就算现在乘坐高铁也是一段不短的距离,更不用说在当年是何其艰苦了。然而,命运偏偏就是这么出人意料,似乎在冥冥之中早已注定了秦学安和赵秀娟之间无比纯朴又极其真挚的动人爱情。
说起来,秦学安和赵秀娟的初次相遇并没有偶像剧中那种刻意的浪漫场景,秦学安在县火车站靠卖小板凳赚点小钱,并且就在这里巧遇了从安徽逃来的赵秀娟母女,热心的秦学安不由分说就救下了二人,“我带你和你妈回我家”,这句话无异于“我养你”的感人至深。而接下来两个人的进展也并非水到渠成那般顺利,赵秀娟离开丰源大队回到安徽、秦学安初试改革却被抓进学习班、张灵芝明里暗里向秦学安表达爱意……庄稼人面对困难的态度其实也简单,不论如何都要熬过去扛过去再说,而张灵芝这个如亲妹子的爱慕却搅扰得秦学安措手不及,他对张灵芝其实只有兄妹情,但传统朴实的情感观念却让他羞于开口向张灵芝说明自己内心想法,结果最后还是难免招致误解。感情这档子事,无论放在什么年代谈都不容易呀。
历史进程的每一次风吹草动,其实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人的命运。好在,后来秦学安和赵秀娟赶上农业新政策,原本的小县城也重新焕发了新气象,日子当然也就越过越有盼头。每当秦学安想要在农业上做些超前的举动时,保守的村民都不赞成,只有赵秀娟,始终理解并支持秦学安的行为,“会好的,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好的”,这句赵秀娟一直以来安慰秦学安的话,大概是世界上最暖心的话语了。相遇、相知、相守,谁的人生不是由无数起起落落不断交织缠绕的情感纠葛组成的呢,但只要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爱人的手不放,就没有扛不过的事,越不过的坎。
风花雪月的爱情最终只会流于无病呻吟,唯有劳作才能让人切实体会到人生的意义。电视剧《黄土高天》以秦学安和赵秀娟之间从相遇、相知到最后圆满相守的动人经历,向观众展现出了爱情最美最纯粹的模样。
2018年,现实题材大剧继续升温,医学题材、留学生题材、都市情感题材争相涌现,现实剧市场火爆空前。时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其中不乏多部“献礼剧”先后播出。这些剧目或从各行各业展现改革历程,或从人物生活方式的变化上呈现社会风貌变迁,而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就,不但要看城市,更要看农村在发展中所取得的成绩。这部即将在央视一套收官的《黄土高天》,全景呈现了农村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变革,致敬农民、农村与改革开放精神,可谓口碑收视俱佳。
“三农”视角,全景改革四十年
《黄土高天》能够俘获各个年龄层的“芳心”,它的成功之处在于细看家长里短,远观波澜壮阔,通过安徽、陕西两大“东西对称点”为“事件核心”,真实再现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四十年,反映社会话题,呈现时代动向。同时,它也在众多现实题材大剧中找到了自己独特的亮点:以农民为的第一视角出发,探寻农村发展之道上,政策内容贯穿全剧,却没有空走形式、喊口号,主旋律作品把控得别具一格。
在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环境中,推出一部作品并不难,但能够在同类型作品中脱颖而出却很难,想要成为类型作品的新标杆,独特性要比共性更重要。《黄土高天》正是瞄准市场中的农村题材市场,通过展示张天顺、秦学安、赵秀娟、秦奋、秦田等三代农民的思想转变,探讨现实生活中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人物立得住,诠释时代成长
《黄土高天》的成功绝不仅仅依靠精准的市场定位,还在于它的“共情性”——故事接地气,人物有“人气”。《黄土高天》拒绝人物脸谱化,每个角色都有成长,但对于时代的巨变,他们却又有不同层次的感悟。张天顺是一个保守传统的村干部,秦学安总是提出大胆地改革方法,让他心惊胆战,但他感受到了秦学安身上的坚定与正确,慢慢放手,甚至为其铺好前进的路。秦学安是一个典型的西北农村小伙,热情豪爽,一心想通过勤劳努力改变家乡贫困的现境,但难免在探索发展中,把大家带入各种困境。张守信看起来是个自私的乡镇企业家,但也不乏商业头脑和为了家乡争光的想法,这样的“非完美”人设令人物既有真实性、层次感,也让故事更具戏剧性。
每个人的行为方式、思维导向与生活环境密不可分,《黄土高天》中的人物性格不凭空捏造,与成长环境息息相关。张天顺保守,因为年轻时他和秦有粮也大胆行事,秦有粮为保他承担了所有责任;秦学安从心系人民到最终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为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是党帮助了他;秦奋、秦田最终都回到丰源村,因为他们从小长就耳濡目染父辈一生都为家乡发展而拼搏奋斗。
此外,演员精湛的演技也令剧中人物更具饱满度、真实性。剧中,秦学安的奶奶得知学安被众人拦住要分专款后,焦急万分,她赶去现场之前,还特意带上自己的寿材愿意卖了抵债,为学安求情中饱含着对孙子辜负乡亲的歉意、对孙子的心疼、对这个负债结果的担当,情绪表达的多层次让人物更立体、丰满。生动有趣的叙述、鲜明精确的人物性格刻画,使得剧中人物的转变既具生活质感,又具对农村人物行为产生深沉的思考。
小故事大事件 感知生活酸甜苦辣
纵观近年来成功的现实题材,大都真实不做作,接地气。《黄土高天》在紧贴现实生活地描写人物时,也为观众提炼更具戏剧性的真实感。有意见不同的决策人士、干部,醉心农业的科学家,有勤劳朴实的农民,也有好吃懒做的村民,观众曾吐槽金银花、卫东等村民总是自私、落后,但也正是这样的“缺陷”,让《黄土高天》足够真实。
该剧对于政策在丰源村发展中的作用运用地非常巧妙,每一次“一号文件”的发布,没有刻意去强调各个变革阶段,而是从农民遇到一件件小事中,譬如分地提高积极性,农副产品自主贸易权等,每一次都有起因经过结果,都有一段跌宕起伏,引发了观众的对过往的回忆,“读的是别人的故事,想的却是自己的家乡。”正是这样的真实故事,引发了观众的共鸣。这种贴近感、代入感,让观众沉浸剧中,感受着生活中的笑与泪、情与理、爱与恨。
以点带面 折射整个中国农村发展
《黄土高天》虽然是以西北、安徽两地为主要故事背景,但是它却并没有局限于当地,而是通过丰源村与秀水的发展变化,反映出整个中国农村的改革,在反思与记忆中,探讨新时代中国农村去向何处。
张天顺、秦学安、秦奋、秦田三代改革掌舵人在尝试中屡屡碰壁,虽然有各种困难,但还是步履为营,曲折中前进。张天顺、秦学安及剧中的每一个人,都在这段改革开放中,经历过迷茫,审视过自我,这也令观众备受启迪:“对社会转型期的农村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一段段看似平凡的故事,层层递进,深入展现中国农民在生活、思想上的自立自强,《黄土高天》通过这组人物群像传递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无论环境如何恶劣,要保持一颗勇往直前的心,活出精彩。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鉴可以明方向。《黄土高天》以小人物奋斗史展现时代大情怀,以宏大的叙事和走心的制作担起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悟,通过影视艺术将我国农村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实践精彩呈现,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和科学依据,又弘扬了新一代农民创新精神,承担起舆论的正向引导和责任担当,是一部礼献改革、礼献时代的力作。
看了几集剧情不能说不好,真的,剧情紧凑所有的人演的也不算差可是,可是男女主太出戏了女主的眼皮都塌了还不如小女人的磨皮呢?即便是那个年代苦,男女都是天天下地可是即便是这样就算是黑也不应该脸上没有胶原蛋白吧?女主都能当女二她妈了就那两个人争一个男人女二还是争不过女主?果然是主角光环强大!!!
在陕西这片广袤优渥的土地上扎土生根,在全国的范围内发芽开花,《黄土高天》将镜头对准黄河岸边充满无限可能的这片土地,来讲述一场对于中国都有着无限影响力的伟大改革,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周年,但带给我们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我们需要铭记和思考,《黄土高天》就是这样一部生动详尽的农改记录簿,让我们回味深思。 这部电视剧按照常规的时间线叙事,但跨越的时间宽度极大,包括了改革开放的这四十年,讲述了60.70和80后,这三大人群的大部分的生活背景,但依旧在剧情节奏,情节起伏,波动转折上做的非常紧凑有力,不会让人感受到一般纪实性电视剧中情节过于单调乏味的通病,而是一反常态的热血激昂,不落俗套,再配合一种实力派演员的演绎,实在是不得不让人为之叫好。另一方面人物的设置也非常的生动有趣,男主人公秦学安契合人物的主要特征,生动演绎了陕西汉子的品行特质,踏实认真,敢拼肯做,对待乡亲热情善助,在历史的改革潮流中,他更像一个汉子一样,不做历史的陪跑旁观者,只做历史的推动参与者,在自己勇敢思索尝试的时候,也不忘带着一众同在陕西这片土地上辛勤劳动的乡亲们一起探索更多可能的土地制度,这才是真正的大爱,真正的有担当,是一个汉子顶天立地的所作所为。 另外,作为农村题材电视剧,受众群体可能会集中在相对大龄的人群中,但是其实不然,这部电视剧也与我们90后.00后息息相关,《黄土高天》完全详细全面的阐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改革政策更重要的深层次的内涵意义,原本只是课本讲堂上的知识,通过人物和故事的演绎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理解和认识都更加深刻,原本可能是陪父母一起看电视的孩子,因为想要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己单纯在课堂上听到的词汇究竟是什么含义,结果更加陷入在这部电视剧中。 另外一方面,电视剧中反复出现的腰鼓、秦腔、信天游这一类满满陕西标志符号的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让许多在城市中,在家里面从来没有机会去接触了解这种特色中华民族瑰宝的大人和孩子们能有机会,不用刻意搜索,刻意了解就能熟悉到这些东西,实在是有非常深刻重要的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就让我们中华儿女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黄土高天》是一部高大上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献礼剧,也是接地气的年轻一辈的生动鲜明的政治课本,还是一部有趣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宣传书,更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世事变迁的珍贵记录簿,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了解。
杨济毓
这剧情深深的震撼了我,多么伟大的神,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后面就是balabalabalablala balalallbalalbala balalbaalabalabsjalsksjsnnlallassbsnnnsbsbbsnsnsnndndndnnd.babbnnsjnnbnnnnnnnnnnnbdbjsbalbalba
家里有粮,心才不慌
——浅析电视剧《黄土高天》的情节及人物设定
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总能让一圈又一圈,宛若年轮的感动深深扎根在心底。天灾之下,不怨天尤人,诱惑当前,也能有借有还,坚定携手共渡难关。言语虽然简单,但当事到临头,做起来又何其艰难。
《黄土高天》开篇两集,情节高度集中,剧情节奏毫不拖沓,在剧情强度的设计上,三个强情节点接踵而至,让人目不暇接。
首先是安徽逃荒的母女被男主救回已经揭不开锅的家里,随后时为了迎接检查团,村支书假发粮又违约蓄水最终引发民众闹事,最终新任县委书记出场,唤起民众最质朴的情义,答应还粮。
每一个强情节点的出现,都让剧情出现转折,也让剧中人物的处境产生了改变:本被定为“盲流”要被抓起来的母女,登上报纸,成为做好事的宣传点;本欲闹事的民众,改变心意,决定携手共渡难关,种种事件推动人物命运,情节设计上做到了情节强度,密度,粘度的高度契合。
在人物设定方面,男主秦学安人物形象十分立体,个性鲜明,开篇兜售小板凳与查问人员对答如流的秦学安,满口谎话,但下一秒的他,却可以帮人帮到底,将逃灾的母女两接回自己家里,下一个情节里的他,却能为了朋友,承担本不该他承担的偷吃战备粮的“黑锅”,他的身上,存在耍小聪明的缺点,却又彰显着淳朴农民的善良与侠义的高尚品德。
在台词风格方面,主角人物台词均符合人物形象,且兼具人物个性,另外当一群庄稼汉子在耕田里休息时,剧情加入了苦中作乐的他们,嘶吼秦腔的情节,将整体剧情的氛围推向了一个小高潮,也很容易让观者共情,为之感动。
整体来看,《黄土高天》开篇以奔腾的黄河水切入,奠定了一切都会“奔腾向前”的剧情基调,第一集便迅速的介绍了故事背景,主要人物,以及人物所处的困境“缺粮”,为后续欲扬先抑的剧情铺垫了十分得当的故事悬念,观感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
薛冰仪
感觉他们之间的对话不是给对方听的,像是给镜头外的人听的..感觉很尬.....
春节期间陪着爸爸看的,过于主旋律,很像TG的农村宣传片集锦。几个演员还是不错的,分地那一段受教。
修改一下评分,给3分吧,第一次的评论:“感觉像本历史书,写着我们不曾经历的农村历史!比现今的现实更现实,甚至感觉尺度不小。”真的应了那句话“穷山恶水出刁民”,而没有反映出农民的任何“淳朴”本质,只有在第一次男主涉嫌“投机倒把”时没有落井下石,显得善良一点,也只有这一次!可是看到后面的剧情,不得不被村民们的自私、邪恶所震惊。而男主却好像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活雷锋”,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首先不了解在如此一个环境里面,男主是如何品德高尚的?其次男主真的“毫不利己,专门为人”的形象,实在不够真实,感觉不像一个“人”,而是一个大圣人,脱离的现实。
太恶心了!这屁股舔的。
这部剧,被方书记以及几个年轻长时间尴尬的假笑,给毁了。
一个个肥头大耳,脑满肠肥,哪里像吃不上饭的穷苦人
演员都很好剧情猜得到就是假了点
前18级还行,后边简直突然不知所云。为了表现主人公的大公无私,突然让他变智障,缺心眼。编剧你出来,我想揍你( ̄ε(# ̄)
历史的缩影,有地种才是农民的盼头a
看了两集,简直是恐怖片。
对于从小在城市长大的我来说,虽然不能够完全理解这部电视剧的深意,但也觉得挺好看的。首先是演员,老戏骨们的表演,从年轻演到老年,不仅仅是妆容,连身态都很到位,都怀疑他们本身到底什么年龄的。其次是时间跨度,以为整部电视剧只是讲了那一代人,实际是花了三分之一的篇幅说了子女们的故事,与老一代的碰撞,从另一面反应了传承。最后,挺自卑的,快四十的人了,一事无成,看看人家这一辈子,活的多精彩,年轻一代也是学有所成的,而自己啥都不会,如果把我扔到农村就是个废物,哦,不对,废物到哪里都是废物,我就是。
后半部分智慧农场、无土栽培、职业农民这些还是值得看一看的。
央一的剧在我这儿其实是有滤镜的,但不说别的,我对老演员们也很尊敬,但能用稍微符合年龄一点的演员么?两位五十多岁的演员演小青年谈恋爱,演技再好也尴尬。
少安变成了学安,一样的担任小队长继续分地,一样的学霸弟弟,一样的单亲,一样的奶奶,一样的同村相好的,一样的取了外地媳妇,一样的坏支书,一样的外村人抢水源。。。。。。说不想想copy平凡的世界,我都不信,但剧本还是差了老远了。
我的天啊、
主旋律电视剧有些还是很有意思的。特别是对国家的大政方针的解读,以及了解这些政策出台后的效果都会有一定的帮助。比如这部《黄土高天》,聚焦农民,解读了三农政策对中国农村过去40年发展的影响和政策形成的过程,深刻描述了中国农村政策的出台几乎都是一个“倒逼”的机制。特别是对十八大以后中国农村试行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使用权的分离,有很详细的介绍。
国产剧的主旋律就是 哪怕被坑死了 也要圣母到底
演员都是好演员,台词还是智障台词,人物还是刻板人物
其实我觉得不太好看,但是妈妈喜欢。妈妈说,那就是她年少时经历过的那个年代。那个从集体种植到后来的包产到户,从凭票购买到凭钱购物,看着家里的日子一天天的从不够吃到能吃饱再到家有余钱……因而我想这部在我这个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而觉得乏味的电视剧,其实才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吧。…………以上是前半截评论…………后面编剧不知道是换人了,还是飘了,完全不符合历史,完全和那个年代不一样了,而且还塑造了一个汤姆苏也是够了。诚然在那个年代的老百姓还是质朴的无私的,但是也没有人能够做到如此牺牲自我成全他人吧,这不是有病嘛……
瞥了一眼,两个西北农民田里闲聊的语音语调和内容跟央视纪录片似的。田里面的道具很假,插在地里面的牌子,那个字用的华文行楷。中央一台黄金档放这种电视剧不如循环播放亮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