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 北京电影制片厂 导演张铮 取材于长篇小说《桐柏英雄》 军事题材 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对当代电影有着很多启示作用的成功之作。通过三兄妹的命运,谱写了一首革命战争的浪漫曲。
以其独特的视角,大胆切入人情,以自己的眼光判断生活,选择题材,将人物命运,情感突出于银幕之上。摆脱了英雄人物的概念化,公式式程式,将战争背后的故事推向了银幕。
1. 结构上改变了平铺直叙的交代,借助人物活动,心理,情绪推动剧情。以一系列富于生活流程感的运动镜头代替呆板虚拟的交代场面,不求内容的完整,有意冲破有头有尾的习惯。
受法国新浪潮影像,讲意识流小说的手法与技巧大量代入电影领域。对意识流手法的吸收,融合,和出色运用。
以独特的视觉感染力创造出生动活泼的节奏,给影片以内在动感,突出了视听表现力。
影片以情为主,奠定了写意多于写实的艺术风格。
偶然看到一幅剧照,激起了对一部记忆模糊的老电影的兴趣。这部拍摄于1979年的《小花》,应该是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影片,据说使用了许多西方现代电影创作的技巧,还有很多自主创新,比如彩色与黑白交替穿插,各种隐喻手法,当然还少不了蒙太奇,甚至意识流什么的。
其实最主要的,这是那个“史无前例”的十年前后少有的将人物情感、也就是人性作为主题,革命斗争退居为背景的电影,代表着中国政治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以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影片虽然少不了敌我斗争的“残酷”场景,但也出现了很多令人深有感触的细节。比如:男主人公赵永生抱着敌人滚下悬崖,苏醒后意外发现“敌人”也还活着,他举起了手中用作拐杖的木棍,随后停住,最后慢慢放下,他撕下自己的衣袖,给已经昏迷的“敌人”包扎伤口,然后掏出钢笔,在他手背上写下“我们都是穷苦人,不要为国民党蒋介石卖命”。
这个细节不再是斗争的范例模式,没有仇恨,没有你死我活,展现的是人性之中的善与高贵,仿佛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蓓蕾,闪透出改革开放后人性复苏的融融春意。
彼时的陈冲,圆圆的脸庞还带着18岁的稚气,却展现出未经雕琢的自然之美,远胜她后来赴美之后按西方视角打造的亚洲女性形象,就像那个万象更新的黄金时代,转瞬即逝。
今天,重温这部影片,我依然是泪流满面。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确实是教育人、感染人,激励人向上。 透过泪水,一个健美的浓眉大眼的女孩子热泪连连地走在行军的队伍当中,惆怅地寻找哥哥,可她没有找到,她的失望和悲伤是用那一句常常的吟唱来表述的,那种发自心底的吟唱,深情、舒缓、优美,声音本身如同百灵般清脆、悦耳,女主人公叫做小花,悲苦的身世让她不得不一再寻找失散多年的当兵的哥哥赵永生,哥哥英武勇敢,与年轻女游击队长何翠姑一同战斗着……片首的那首著名的《妹妹找歌泪花流》如同一首叙事诗,含蓄深沉、意境高远,电影语汇也及其现代和艺术,意识流的手法第一次在改革开放之处彰显银屏,而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贯穿整个片子。
今天因为看了许知远的十三邀采访陈冲,突发怀旧之情,认真看完,也终于在四十年后弄懂了故事情节。本片时代的烙印很深,有很多现在看起来很夸张的表现手法,但我认为整体的故事架构很有吸引力穿插闪回十几年前的片段画面用黑白,很直观的区分时间线。葛存壮一人分饰父子二人同框出境,剪辑看起来也毫无破绽。淡化主线突出情感。可问题这个“妹妹找哥泪花流”的故事本身的起承转合情节脉络感还是较为明显很难改变。力求形式出新固然值得推崇,仍需讲究因材施法追求风格统一。没错,小花留下了金曲塑造了明星,可这些却都是局部上的闪光亮点。
有必要重温一遍了,老妈说当年她们最爱看的就是小花了,老爹最爱看的是少林寺。
小时候农村的露天电影看过无数遍,记得很多场景,印象最深的就是刘晓庆跪在地上抬担架。因为太小,再则露天电影声音效果很差,里面好多情节也根本没看懂。今天因为看了许知远的十三邀采访陈冲,突发怀旧之情,认真看完,也终于在四十年后弄懂了故事情节。本片时代的烙印很深,有很多现在看起来很夸张的表现手法,但我认为整体的故事架构很有吸引力,如果现在以此架构重拍一次的话,我会很期待的。
陈冲和刘晓庆还带着萌萌的婴儿肥,纯真的美,唐国强帅的秒杀韩国欧巴。片子整体还是浓浓的主旋律。
看完24城记才想起自己儿时看过这部电影。妹妹找哥泪花流,一步步在阶梯上攀登的小花。
如今回看,陈冲+刘晓庆+唐国强这样的演员阵容就是王炸。摄影画面的处理上,也很有一套。解放战争的现代时主线用彩色,穿插闪回十几年前的片段画面用黑白,很直观的区分时间线。葛存壮一人分饰父子二人同框出境,剪辑看起来也毫无破绽。高潮的激战与负伤段落用鲜红色滤镜渲染,刘晓庆的小花弥留之际的波光、树林、飞鸽、想象画面之间剪辑,很有些像苏联式诗意手法。李谷一老师的两首插曲听上去特别清澈,尤其《绒花》很好听。
转型时期的片子 中国人终于开始低头看自己了
刘晓庆抬担架上山那段配着李谷一的绒花,太难忘了
观影盘点期,看过留脚印~
吸收了西方电影的表现手法,有意识地通过色彩的强烈对比和时空交错式的结构,将过去、现在和幻觉相互交织,而成为新中国第一部意识流战争片。同时突破了文革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的爱情禁区而成为最早一部较为明显地涉及性意识的影片,以一种隐蔽的甚至无意识的方式,叙述着男女主人公欲说还休的性爱意识
年轻时候的陈冲真漂亮
她就是她女儿,她就是他妹妹,他就是他弟弟,他就是她仇人!还从来没有见过如此高密度同质性的肥皂剧式角塑思路。虽然黄健中解释说在小说桐柏英雄的改编过程中有意做出大幅取舍,淡化主线突出情感。可问题这个“妹妹找哥泪花流”的故事本身的起承转合情节脉络感还是较为明显很难改变。力求形式出新固然值得推崇,仍需讲究因材施法追求风格统一。没错,小花留下了金曲塑造了明星,可这些却都是局部上的闪光亮点。整体而言,本片还是更像一部技法初探的生涩习作。黄健中抒情写意个人风格上真正成熟作品还要再等上几年去看他的如意、良家妇女……三星半。
电影语言很新颖,和人物场景搭配相得益彰,今天很多国产片都达不到这个标准。
唐国强不是奶油小生,是巧克力小生吧。白巧克力==太标致了==几乎要晕厥!
7.8 陈冲18+刘晓庆24+唐国强27。这就是当年的偶像剧啊。这三个人后来一个成了皇妃,一个成了女皇,一个成了皇帝……原来男女主角在一起转啊转的拍摄手法那个年代就有了。
电影语言很丰富,艺术性比较高。情节现在看起来的确比较老套了。但是现在国产片没有多少有那么静心地拍摄了。
唐国强真嫩咩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舞台化表演…
1.曾经看过一遍,对“小花”这个名字印象蛮深,也一度因此与那部《晚春》弄混过片名;2.导演是有多爱变焦镜头,画面各种伸缩,还有很多镜头的摇移不够顺畅自然,……;3.那时候的表演风格还是有些作;4.如今就会怀疑里面人物行为的合理性,比如救陌生人要跪出血的举动;5.葛存壮爷爷一人饰演两角;……
就一个哥哥,看你俩怎么个分法?【当时我就邪恶了!】
新时期第一次创新浪潮,以“情”为中心,以心理活动为线索,内容形式均标新立异。大量运用闪回时空交错,摄影灵活多变,有强烈主观色彩,亦可见隐喻与意识流;学习国外经验使色彩成为叙事手段,彩色与黑白交叉形成对比。刘晓庆陈冲两生花
我小时候的感受:“陈冲姐姐真美,唐国强大哥哥真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