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g is, 事情是这样,关于你的回忆,其实就像你的梦,你会记得,见到过一个如此矮的人,矮到好像长在地里,见到过一个如此高的,好像踩着高跷,要伸长到天上去,你记得你的母亲有歌剧般的嗓音,你的外婆是那么伤心,她的头埋得是那么低,直接砸到了蛋糕上,每当下意识想起暴君般的父亲,他的话语和言说就像一个浮空的巨头,凝视着着火的诗歌,一个喜欢狗的人随时都怀揣着一个狗,一个喜欢跳舞的人永远都踩着舞步,亲吻大量发生,就好像从未发生,你觉得自己长大,你就真的长大,回忆的生机只寄存在你自己身上,他者都被戴上了面具,当你点石成金,世界才开始发生,你的想法才成为你脚下的土地,一场火灾,或者一群奏乐的魔鬼,甚至你如同空气般的缺场,当你成熟,记忆的能力变得发达,或者退化,你记住了更多确切的真实,形体,行为,人,和物,除了没有更新的,更古老的记忆,一切变得与图像和幻觉越来越远,只有图形(figure)勉强暂留。遵循顺势巫术法则的,扭曲的人,物,世界,只有在梦的法则里才具有真实的形体,Jodo,事实上,在试图重建回忆,修建,而不是描绘,事实上,他恨不得告诉你回忆里的每一个细节,是怎么被修建起来,怎么被挂上复古的罩布,如何言出必行。
但是,很遗憾地,jodo确实也逐渐失去了那种图像电影的特质,回忆当然不仅是图像,回忆是故事,是叙述,是告知,是perceived information,而不是received information,回忆的电影捡起了那些电影语言,开始聚焦,开始规划叙事的结构,而不是专注于绘画般的mise-en-scène,它开始展示the making of scenes,以之为开头,而不是结尾,它重新回到了电影,而不是梦,迷幻效果,和图像的世界,从《圣山》到《诗无尽头》,jodo电影从神话的图像和晕影,回到了神话本身。
1.赤裸的处女会化成燃烧的蝴蝶为你照亮前路
2.这种悸动 这种眩晕 以及这去往无尽深渊的滑行 我遗失了我的群山 以及群山那微微泛酸的芬芳 从托科皮亚到圣地亚哥 这绵延两千公里的泪水 目睹我的梦想 碎落一地
3.绿啊 我多么爱你这绿色 绿的风 绿的树枝 船在海上 马在山中 影子缠在腰间 她在阳台上做梦 绿的肌肤 绿的头发 还有水银般清凉的眼睛 绿啊 我多么爱你这绿色 在吉普赛人的月光下 一切都望着她 而她却看不见它们 绿啊 我多么爱你这绿色(此为洛尔伽的诗)
4.花儿在歌唱 继而消逝 我们又如何能为此抱怨不已 我常常会通过你的眼睛 打量这个世界 夜晚的雨 空荡荡的房间 那一路上 我的足迹 渐远 渐逝 渐无
5.我内心的自我 已燃成灰烬 在梦中 腾起熊熊焰火
6.既非这一个 亦非另一个 我已死过千百次 将所有无用之物 投入火中燃至灰烬 藏身于花瓣之中 随阵阵清风远走
7.喜欢鸽子的女人 就像是心醉神迷的处女 在夜里 以她沉睡的双乳 哺养百合 幻想自己斜倚琼楼 倘若不存在 一切皆美好
8.在这早已分崩离析的世界 许多人在聆听 却不再有歌声 人们奉献一生 却没有丝毫功劳 比起我的步伐 我更关心我的足迹
9.犹如一只鸟 犹如树的躯体 你已抵达你寻觅一生的终点 你头戴颈圈 从此闭口不言 不再提及你隐藏的灵魂 (这段是女主为纪念上吊自尽的喜欢男主的男二所作)
10.若日常生活 对我们来说如同地狱一般 若将其浓缩为两个词,那就是:永恒及无常 我们应当遵循圣经戒律 人生最美好的追求 莫过于:胡吃 、海喝,令自己身心愉悦。
11.拥有双腿 就可跳舞 拥有双手 就可爱抚 拥有唇舌 就可在真理面前忏悔
12.若人生荒谬癫狂 醒目的黑暗 在这破碎的镜子之后 我只是虚空本我
13.完美之钻 只因你隐匿于无形 人们便无视你的存在 我所逃避的死亡 正不紧不慢 跟随在我身旁
14.一切都会消逝 我们的灵魂也终将消逝 但又有什么关系呢 梦想会消逝 我们自己 终究也会渐渐逝去 诗歌 就如同翱翔于天空的 雄鹰的身影 飞过 却不曾留下一丝痕迹 一首诗 只有当其燃烧之时 方可谓完美
15.可怜的普罗米修斯 甜美的心灵 散发着香味的屁股 柔软的羽毛 唾弃你们贫瘠的灵魂 阉割的睾丸 在紧绷的肉体里 在我们母亲的肉体里 在妓女的肉体里
16.我从未活过 我出生时已经死去 死于众多死亡之中 直至死亡 然后腐烂 我所有的记忆 终将归于虚无 我的言语 我的意识 我所有的一切 终将被遗忘的深渊淹没 街道会消失 我的朋友们…… 这座城市 地球 月亮 太阳 以及天上的点点繁星 整个宇宙 该死的反射! 现在 我该如何对待 你投射给我的忧虑
17.衰老 并不可耻 你可以超脱万物 性 财富 名声 你也可以超脱自我 你会变成 一只蝴蝶 光彩夺目! 一种 闪耀着纯粹的光芒的生命
18.亲爱的爸爸 你什么都不给我 你给予了我一切 以对我的漠视 教会我爱的真谛 以对上帝的否定 教会我重视生命 我原谅你 杰米 是你给了他力量 令他能够容忍这个……诗已不在的世界
19.我学着如何存在 我学着如何去爱 我学着如何创造 我学着如何处世 世上所有的路 都是我的路 静心聆听 我听到全世界在哭泣
我好闲乁( ˙ω˙ )厂
同样平凡的场景
却因为元素多而显得有趣
一个赤身裸体的处女
将用燃烧的蝴蝶为你照亮前路
唱歌的母亲
念诗的橘子皮
负责递道具的黑衣人
用象征与诗歌还有仪式
来作为转折
半只双手
拥有健全的手
可以拥抱你
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行为主义诗人
大脑是用来发问的
心来给出答案
用故事片的形式拍纪录片
终于找到了不用旁白的《啊马克的》
1.分析电影中出现的部分意象与隐喻 蝴蝶:年老归来的亚历桑德罗对年轻的亚历桑德罗说,你可以从死亡中解脱,超脱与万物,超脱与自我,变成一只蝴蝶。这是年老亚历桑德罗的领悟——也许衰老本身就是“解脱”的一种变形。年轻时,他觉得自己终于如“一只蝴蝶”飞出了当时使他无法解脱的智利生活;年老时,他觉得自己终于如“一只蝴蝶”再次飞回到了桀骜不驯,特立独行的年轻时代。 Stella身上的毕加索风格彩绘:画家毕加索的鼎盛时期画了很多关于女友的肖像,这里代表了既是情人也是缪斯,她就是年轻诗人的性启蒙,是他的灵感来源。 母亲sara与初恋情人stella为同一人扮演:导演在自传电影中并不含蓄的表露出的俄狄浦斯情结。包括影片中在火里抢救出母亲的胸衣,与父亲厮打搏斗,都在说明这一点。 2.片中为何用诸如黑衣人递道具,移动布景板,歌剧,马戏,木偶戏,戏中戏来削弱其电影性。 一是导演风格如此,包括上一部影片《现实之舞》,在自传式的主时间线进行同时,导演习惯大量的进行诗意化的解构与重构。用反常规的方式来创造出自己心中的艺术。 二是意在告诉观众:这粗劣荒诞而蹩脚的正是真正的生活与现实,诗无尽头,荒诞的现实也无尽头。
20世纪是激变的时代,文学在问什么是文学,绘画在问什么是绘画,音乐在问什么是音乐。简而言之一句话,艺术陷入了自我困境。
绘画上由具象走向抽象,沿着印象主义脱实入虚的脉络,野兽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等次第出场,走到抽象表现主义,已经从孤立的画作表现发展到强调创作者当下时点随机情绪的行动绘画,绘画和行为艺术的边界渐渐模糊。
音乐上由调性走向无调性,音乐不再以和谐为目的而探索更广阔的听觉的可能。德彪西打破和声的功能性规则,勋伯格甚至摒弃调中心的原则,赋予十二音均等的地位,旋律派式微,反对动机重复犹如郑重宣言。
文学上浪漫反古典,现实反浪漫,一浪接一浪。十九世纪是一个盛世,英国贡献王尔德,法国贡献波德莱尔,德国贡献尼采,俄罗斯贡献陀思妥耶夫斯基。到二十世纪,现代反一切,却声势浩大,面目模糊。
美的边界必然走在扩大的进程里,在探索路径的浪潮里,先锋的可能是旗手也可能是灰烬。艺术家是一项风险巨大的职业,对于向永恒宣战的人而言。亚利桑德罗不可避免地面临困境:要做一个诗人,可是诗的路走到尽头是什么?
亚利桑德罗反叛家庭的原因是想成为诗人而不想当医生,于是他出走,去艺术者之家寻找诗,来者听闻他是一个诗人便起立鼓掌。鼓掌是对行为的称赞而没人关心作品何如。于是他去虹膜咖啡馆寻找缪斯,缪斯以情欲控制他,直到他失去控制。他出走遇到诗歌上的知音,以文学理念指导生活,“诗人,永不走弯路”,“诗人眼里无规则”,反对权威,涂黑聂鲁达的雕像,却与朋友的未婚妻越轨,在生活层面上深深伤害了友人。他失意出走,遇到小丑,诗歌几乎等同于享乐派的哗众取宠。他陷入自我的困境,面对被遗忘的深渊埋葬的恐惧,发出“出生即是死亡”的悲鸣。
在原生家庭里诗歌意味着贬义的敏感,这种敏感与懦弱,边缘,同性恋相关联。在艺术者之家诗歌是行为艺术,一种即兴发挥。在虹膜咖啡馆,诗歌是情欲的灰烬,一种副产品。在朋友里,诗歌是为艺术而生活的介质。至此揭露冲突的根源,艺术理念和常规生活之间注定有不可调解的矛盾。从南美的狭长岛屿出发,他去争议的先锋巴黎寻找问题的答案。过程按下不表,在年轻的扮演者和年老的导演同屏出现的时刻,导演给出一生探索所得到的答案。青年的他穿着伊卡洛斯的戏服,绝望地砸碎镜子,失意地认为出生即死亡,死亡在众多死亡之中,在找到艺术的路前,艺术家永远面临被忘记的恐惧。年老的他拍拍年轻人的肩膀,说你可超越一切,化身光彩夺目的蝴蝶,成为闪耀着纯粹光芒的生命。
于是见尼采。尽管生命本身是个悲剧,但是总要尽力燃烧着活下去。生命的悲剧是有情的人类对无情的宇宙的挣扎与反抗——徒劳无功,遗忘早晚会发生,“你改变不了世界”;人类应该具有超人精神,克服太人性的自我,”你要改变你自己“。个人发挥出最大的能量,就是个人主义,超脱性欲,财富,声名,社会关系的限制,乃至超越自我。
诗走到尽头是尼采。超人精神没有尽头,诗没有尽头。
我更愿意把传记电影看作一个成长故事。亚利桑德罗的电影看似机巧繁多,象征主义过盛,但不过是掩人耳目,像一个小孩子炫耀玩具,但其实他总是在提出问题,尝试给问题一个答案,至少在思路上维持着孩子的直接和率真。问题在《圣山》中就出现了,那时他提出关于永恒的一系列假设,然后一一否定,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这个问题终于在耄耋之年得到了回答:通往永恒的,是闪耀着纯粹光芒的生命。
你记恨人类,他们混乱、无知,他们的酒杯里盛满催眠药。除了处女的蝴蝶,没有人可以让他们醒来。
如果存在贫穷和饥饿,那就靠战争来解决吧。希特勒万岁!资本主义与战争是孪生子,所有金钱都要经过消毒,所有物品都要奴隶递到手上,高尚的资本主义时代的贵族,王冠上写着掠夺。
权利悄无声息地聚合在家里,你的父亲很可能不那么善良,你的成长将会被母亲献祭给唯一的神——父亲,而你光荣的职业是祭坛上最美味的佳肴。诗歌、音乐被关在漆黑的小盒子里,它们被送上绞刑架,烧掉,与巫女、同性恋一起。
你便只能逃亡,逃亡到只有饥饿和艺术的国度,那里充满过度丰盈的人,充满畸形和激情还有爱情。爱情与诗歌相连,就像母亲与婴儿紧紧相连的的脐带,你和她互相吸食唾液,以此生存在这广袤的、浮空的世界。
只是自卑由一千杯啤酒浇灌而成,不论你如何写诗,你只能仰望从前的伟人,跪拜在他们的脚下,求求你给我些才华吧,不要抢走我的一切。当然,还有更迫切的事情,不论诗歌如何,你总归要落在世人的尘埃之中。于是你又回到父母面前,做他们最熟悉的小偷,偷走他们由出卖灵魂赚来的钱。
你又忘记了你是谁,最可怕的是你变成你对面女人的样子,于是你离开了。狄奥尼索斯的狂欢随即而来,此刻多么幸福,朋友的触感才真实,天堂不过如此。你活成了一个孤儿,一个真正的自己,只是寂寞,永恒地悬挂在你的头上,婚姻和死亡都变得微不足道。
「在夜色中
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
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
——海子」
自传,突然就想到费里尼《八部半》最后的场景,大家手牵手走着,欢庆这美好的人生。
诗也有很多种啊。这样高度个人化的lexicon表达出来的才最是诗。伴随开头音乐响起道具组的一众同仁开始狂欢熟悉的佐杜罗夫斯基悄然登场。好像久违的重聚。一直看到片尾字幕出现我自己的名字。年度观影感动。
#BIFF# 自传三部曲之二,比「现实之舞」更自由:戏剧、剧场、马戏、木偶戏、音乐剧等元素加上超现实主义,呼应诗人的养成。阿多尼斯出镜,恩里克·林、尼卡诺·帕拉等诗人及其他先锋艺术家的影响清晰可见。很多台词赞:『闭嘴,诗人不要解释。』『我把魔鬼交给了灵魂。』
用无比花哨张扬的方式强调了“我是诗人”,仿佛无比浅显常见的家庭关系也可以无需计较。许多画面具有浓烈的美感,可能是今年HKIFF混剪短片里用上最多画面的一部吧。
自传第二部。希望大神永远健康,把这个系列完成。Q&A环节,大神完全气功师气场,说什么场内都排山倒海,借机索签名成功。
又被结局惊艳到了。论剧情冲突『诗』不如『现实之舞』出彩,但『诗』佐杜真正把显微镜放到了自己身上(上一部大部分是在父亲、母亲身上),结构了自己,消解了父权、母权与家。 不说了,佐杜下部片子我也要去众筹一发啊。
已经是一部比较克制的佐杜了。但我还是那句话:我爱佐杜和他全家,我爱他们一万年。@London ICA preview
本届 HKIFF 看的最嗨的一部片,一部大麻片还很纯瞌完就嗨!诗境与现实交织,连现实都变的不再现实了,好喜欢!所有的外界真相都用最简约的形式投射到了这个并不现实的空间里,走进一家酒吧就能遇到灵魂缪斯,两人一起散着步就能遇到自杀死掉的表哥。融入诗人体内的现实之线。赞!
虽然被结尾感动了,我还是给S分析了半小时这电影为什么不好。一个创作者最糟糕的状态,就是自我感动的状态。一定要自我克制啊。有时候灵感是最容易的,赋予形式是难的。说到想象力,倒是有很多费里尼,伯格曼和Roy Andersson的影子。一个通过艺术自我治愈的例子,也治愈了那些类似经历的人。
只看到最后半小时 但是太好了 太好了 热泪
亚历桑德罗是真朋克,撕碎一切。诗是行动,他的行动就是赤诚之诗。
有人四十便迟暮,有人八十青春期却刚刚开始。佐杜洛夫斯基恰好是令人艳羡的后者,他的人生故事本身就是一个超现实的魔幻舞台,有那么多澎湃的幻想,和鲜艳的色彩。拉美超现实主义的最后捍卫者,与过去的自己达成和解,让诗歌与电影跳一支激烈的舞然后死去。
癫狂且童稚的佐老玩了一把自己的“午夜系列”和“魔幻现实”。Not every one can divide the people can be called a poet。only love and hate can make it。the else just making a fuss。只有爱和恨能成就一位诗人,其他的都只是无病呻吟。
老佐继续带领着自己的儿孙逆时而上,扫清家族墓碑上的心之尘魂之憾,最终乘上船,驶向了我们的时代。想继续听其讲述在巴黎的成长心路,因为,老头儿没有给人一丝的过时之感,这种能够与时间洪流近乎完美的融为一体的创作能力,恰恰就是他在强调与追求的所谓看透死亡,便是永生。
道理与疯话是两种情感,有情与无情是两套言语。
自传体第二部。马戏团/侏儒/小丑/丰乳肥臀的女人,多次验证,佐杜体内确实藏有一个费里尼的灵魂。红发丰腴女人与母亲均为同一人扮演=俄狄浦斯情结。年轻的佐杜与红发女人做爱,交叉剪辑至父亲与母亲做爱。片末与父亲的和解确实升华了整个影片的基调。//你将学会如何快乐的面对死亡。
嘤嘤嘤 血压又下不来了
帕梅拉·弗洛雷斯一人分饰两角满分!!传记片很容易拍得太实在,这部可以说是充满想象力了。说话像唱歌的母亲,少年舌吻特写,红发巨乳女诗人,走路永远直线的基友,姨妈满腿的侏儒情人,这些都让人难忘,但夸张的舞台剧形式背后又是一个很实在的主题,就是人不断挥别过去走进新生活。
肆意汪洋的色彩,暗蓝如春光乍泄,猩红似瓜纳华托,耄耋之年不输蓬勃激情,在艺术中永生,在诗歌中驰骋。
3.5 有趣的是和同一单元的智利电影《追捕聂鲁达》同样的题材同样的时代同样的结局却完全相反的风格,但文学性却远远没有前者来得深入,被荒诞的调子消解掉不少,导演亲自出现的段落更是让电影变的浅显。不过怎么样说,再做一次自己童年和青年时期的梦都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所有道路都是我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