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着两天看了两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决战中途岛和他们已不再变老。我虽然是个伪军迷,但是战争片却是特别喜欢,从最爱的珍珠港片虎!虎!虎!到敦刻尔克和至暗时刻,再到血战钢锯岭,还有N刷的亮剑哈哈,看的不多,但档期有的话绝对会贡献票房。但是昨天在影院看到的这部电影很不一样,观影的时候眼泪不停的掉,跟以前看到过的战争片不同,因为这部电影(或者纪录片)贡献的画面、声音和场景都太真实,让灰蒙蒙的一战通过彩色有声的3D形式展现给观众。
一、画面真实,电影因为是历史胶片复原(影评中太多大神介绍过,我就不赘述),每一个镜头前的士兵从他们受鼓舞应征入伍,到受训,再到亲临战场之上,直至幸存退伍都那么真实,不同于其他的战争片是演员的表演,镜头前的士兵就是百年前真实的人们,他们的笑脸,他们的动作,他们的无助都是真的。电影开始颜色是黑白,慢慢变成彩色,直至最后又变成黑白。导演像是慢慢展开一幅画卷,最后再合上,或者观众像是看一个西洋镜,慢慢入迷慢慢散场。
二、声音真实,其实电影中的很多音效是模拟的,但是旁白是真实经历过一站老兵的声音,导演将老兵的声音和战场的声音融合,甚至在片中有一个五秒的黑幕,就是想让观众感受身临其境的感觉,那种无助慌张害怕残酷。当然也有各种机械的声音和士兵们调笑的声音,这些声音应该是后期配置,有一个镜头一个士兵对着镜头说:hey,mama,每一个镜头前的士兵在看到摄像机这个当时稀罕的物件时都在笑,甚至在战后疲惫不堪的休息中。
三、场景真实,就算我看过多少逼真的欧美恐怖片,道具师们把尸体血液等等布置的多么逼真,我的感受只是恶心或者惊讶,但是当你真真切切看到镜头中遍布战场的尸体和受伤的士兵,那些尸体有的发紫有的僵硬有的已经开始腐败,原来真切看到的时候原来感受不是害怕而是全身发冷和发至内心的悲痛,因为人类的本能让你意识到你的同类、一个生命逝去了,而且结局很不堪,很难看。
观影最奇妙也是最痛心的地方就是,透过镜头,仿佛每个面孔每个眼神都像穿越了百年的时空,与我存在在一个平行时空,就像海报上那个士兵的转头,他的眼神就在看着镜头或者看着你,仿佛在说:live well and do not mess up!这种震撼不是大场景大制作或者优秀的演员可以带给观众的,这也是这部片子不同于其他战争的片的根本,它展现的不是英雄不是个人而是战争最基本的单位---每一个普通战士,没有姓名,没有特殊,就是你我身边的普通人,就连德国士兵也是一样的,被俘的德国士兵待遇还算人道,可以跟英军调笑,他们可能都是自己家乡的理发师、报童、屠夫、小店雇员等等。
导演不愧是指环王的导演,在指环王里有很多细节反应他对战争的思考,如乐观的英国人就是哈比屯的居民,还有霍比特人经历战争回到家乡后他们的居民并不关心战争的态度,就是英国普通民众的映射,这些细节让我对导演有一次心存敬意,对制作团队心存敬意。
最后的最后,我总是看到影片中英国土地上有一种红色的小花,在电影单调的色调中很显眼,我在猜想是不是就是英国国殇日民众会佩戴的虞美人呢?NO WAR!PEACE&LOVE!!!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5572.html
选择在11月11日上映,是对于那段历史的纪念——1918年11月11日,德国代表在巴黎北部的康边森林福煦将军的行军火车上,签署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正式结束。只是当这部2018年的电影推后一年国内公映,101周年纪念日似乎在多出一个“1”字里显得有些尴尬,和时间尴尬的还有影院排片量——每天几乎只有一个场次。纪念日、排片量构筑的尴尬,似乎抽取了时间的在场性意义,当时间不在现在在场,是不是就变成了一种历史?
但,时间却以诡异的方式在场,第25分钟,起先黑白的画面忽然就在渐变中成为了彩色,军装、大地、野草,甚至天空,都在染色过程中还原为一种现实的场景,甚至在行军中抽着烟的士兵海说了一句:“跟我来。”然后走向镜头的方向,还抬起头看了看镜头。抽着烟、带着微笑、对着镜头,以及从黑白到彩色的渐变影像,都已经从“纪录片”的属性中挣脱出来。在没有看过电影相关背景的情况下,疑心这不是所谓的纪录片,而是“伪纪录片”,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还没有彩色电影,当然更没有同期声这种对默片的根本性变革。后来才发现,这完全是彼得·杰克逊的一次“复原”:电影聚焦于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士兵日常,片中的大部分史料为首次公开,但是当彼得·杰克逊拿到100多个小时的原始影像之后,他开始了一场巨大的计划:运用最顶尖的修复、上色及3D技术,把黑白画面填上色彩,除去画面中的噪点和划痕,将早期16格的帧数调整至标准,再配上英国老兵上世纪60年代回忆时的采访录音和环境音效,如此,才会从25分钟开始,百年前的影像会变成彩色,才会说出“跟我来”,才会面对镜头微笑。
才会把时间从历史的故纸堆里拉出来,让每一个人在场。但是,当画面在技术中“复原”,当一战不再是历史中的记录,当人物和场景鲜活起来,是不是真的会有“身临其境、极度真实的沉浸式战争体验?”彼得·杰克逊如此处理,似乎就是为了响应片名,这个来自于英国诗人劳伦斯·比尼恩《谨献给阵亡将士》中那句“They shall grow not old.”的片名,就是为了说明战争虽然远去,但是那些死去的人,那些经历过的人,却永远不在老去,他们构成了战争中的“现在”:抽烟、微笑、行军,以及对话,都让时间回到了过去,也正是这种复原时间的技术,使得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这场距离我们已经100年的战争——甚至在101年的时候,依然如此,更可以预料的是,在时间再往前推而拉长的距离中,现在永远在场。
当然,对于彼得·杰克逊来说,这种时间在场更有其私人意义,在最后,字幕打出来的是:“纪念我的祖父。”彼得·杰克逊就是将这部电影个人化,以献给1910年-1919年在英国部队服役的祖父,纪念亲身经历了战争的英格兰战士——彼得·杰克逊没有见过祖父,他或许在被自己的技术复活的在场中看见了自己祖父的影子,“我和爸爸一起长大,从小就听他讲祖父的故事。我自己也是一战的孩子,我父亲在那之后移民到新西兰,遇见了我母亲。”时间被激活,历史被复原,人物不再老去,但是为什么片尾又变成了黑白的影像?祖父的那张照片以及那些战士的肖像,最后却回归了历史——如果让人物和场景一直复活,让祖父用动态的方式讲话,是不是不会在“纪念我的祖父”的黑白画面中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100小时的原始影像,600小时的采访录音,最后让一战的战士“不再变老”,彼得·杰克逊让他们既要走出历史,又要走不出历史,既要在场又要不在场,这本身的矛盾在技术的熟练运用中却成为一种悖论:为历史而记录是一种对于历史的真正书写,并不是黑白的一定是真实,并不是无声的一定是还原,但是历史的影像保留在那里,是具有历史“真实感”的存在,当改变了色彩,改变了声音,让他们毫无距离地走进观者的现实,是把历史祛魅化的同时又将其“赋魅化”,一方面将历史从神秘、隐秘中解救出来,使之具有现实性,但另一方面,用技术消除了真实感,拉近了和现实之后,影像又变成了技术主义下的产物,如一种科幻产品,陷入到新的、甚至是一种虚无感的伪历史中。
列几乎是用快进的方式看完的,除了电影虚构的史诗场景之外,故事的思想性和开放性几乎无从谈起,而那些虚构的史诗场景靠的就是技术,所以彼得·杰克逊一直沉湎于技术在电影中的运用,甚至走向了偏执的技术主义,而在这部本应展示一战历史日常的纪录片里,用如此的方式来解读一战,来复原历史,无疑也陷入了技术主义的窠臼之中,25分钟的诡异时间里,登场的完全是一个技术原教旨主义者,而不是那段让人思考的历史。毋庸置疑,在电影里,彼得·杰克逊的观点是明确的:“我奉献了青春的每一个部分,助力于一项工作:经历一场野蛮的战争。”所有的青春——一战时那些战士的青春,都献给了历史上最野蛮的战争,而这场战争也是最无聊、最无用,却是将生命视为一种游戏的战争。
“1914年离开的人,都不会承认是同一场战争。”这正是战争带来的缺失意义,战争是敌对双方的交战,但是在这场战争中似乎没有胜利者,所有人都是失败者。当初开战的时候,英国的年轻人像是对待生活本身一样,以为战争就是日常,“我们和一队德国人打完了场英式橄榄球,正聚餐到一半突然有人送来了开战的消息……”他们“以为是第一次去看戏”,有的人甚至说:“我喜欢这种服役生活。”于是,很多还不满19岁这个服役年龄的孩子都纷纷要加入部队,有的17岁,有的是“3个月零16岁”,有的甚至只有15岁,但是,他们说:“15岁比14岁知道得更多。”于是,这种“更多”变成了投入战争的激情和斗志。参战的一大原因是爱国,但似乎那些老兵的声音里少了这一种爱国主义,“这是对无聊工作的一种解脱。”——当参战的孩子说着这样的话,当这些声音变成了对历史的书写,彼得·杰克逊似乎要做的是凸显这场战争以及参战人本身的荒谬性,从而解构战争的神圣性意义。
但是,在这种解构里,历史的书写和技术主义膜拜下的复真一样,变成了一种对于历史的缺省。从加入部队到训练,从奔赴前线到激战,似乎整个过程中,无论色调还是谈话的语气,都没有对于死亡的恐惧,对没有对于战争的非人质疑,而是像在游戏中一般,感觉到新鲜,感觉到刺激,感觉到轻松:训练6个星期后被派往海外,士兵们“兴高采烈地走了”;进入军队第一件事是:泡茶,用汽油罐盛水,然后加热,大家一起喝茶;在战壕里正在聊天的一个同伴头“像鸡蛋一样被打碎了”,但是画面里是一张露出笑容的脸;战场上抓住了两个德国俘虏,却像对待朋友一样,在“我们与上帝同在”中和他们友好相处;在战争间隙时期,大家开始打拳击放松,欢声笑语充满了军营……
在整个过程中,的确有战争带来的恐惧和死亡,在战壕里安身,战士们看见了挂在铁丝网上的死尸,“这是世界上最荒凉的地方。”几个星期没有洗澡,身上长出了跳蚤,他们用火烧跳蚤,喜欢听噼啪噼啪的声音;前线弥漫着腐烂的味道,死尸身上都是苍蝇和蛆虫,那些大老鼠吃着士兵的腐肉;当毒气飘过来,他们用面罩抵御,而眼前的天空变成了绿色和黄色,有些人没有面罩眼睛就瞎了;“大部分炮弹比声音还快”,当听到呼啸的炮弹,逃已经来不及了,一声爆炸刚刚鲜活的士兵便血肉横飞;最恐怖的是那场“试火”战,一个排准备冲出战壕迎接敌人,等待的一个小时里,他们想到的是:“我们迟早会阵亡,所以一点也不害怕死亡。”孤注一掷的背后是对死亡的漠然,所以出击之前要喝朗姆酒,“能喝多少就喝多少”,当他们开始占领高地的战斗,一批批人在身边倒下,死亡变成了偶然和随机,而生存下来的人同样像活在死亡中,“人们说死的时候会想起过去的事,可是我只有19岁,没有过去。”没有过去,就只有现在,只有现在的生和死,只有现在的偶然和随机:一个士兵受伤了,同伴向他开枪,是为了结束他的痛苦;那些死人被组成了肉体防御墙,在进攻中助力;一个德国士兵的肺露在了外面,他没有死,却没有了意识;在火焰喷射器的强大攻势下,23个士兵被烧伤,他们的喊叫被炸弹声所覆盖……
“空中是地狱,你的部队也是地狱。”其实在炮火连天的战场,在死亡处处的前线,每一个地方都是地狱的存在,但是当最后只剩下生和死,战争的意义其实已经被消解了,而当战争变得无意义,那曾经参战的激情又变成了讽刺:战争是令人恐惧的,战争是荒谬的,战争是无用的。甚至直到战争结束,当那些士兵成为了胜利者,他们却感觉到“好像我们被解雇了”,战争结束,回家,然后吃妈妈做的菜,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甚至有朋友问:“你最近去了哪里?”“我昨晚加班了。”无意义而取消了战争的意义,取消了英雄的存在,甚至取消了战争的时间——彼得·杰克逊用这样的方式消解战争,但是当一切都被消解,回归到一种无意义的游戏中,“他们已不再变老”也仿佛从纪念变成了嘲讽,而“历史终将会证明”也变成了历史什么也无法证明——不在场的历史,谁用历史的方式来书写?
这是一部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的纪录片。通过对一战原始影像资料编辑整理修复而成。影片从英国的角度去看待这场战争,解说全部是采用经历了这场战争的英国老兵的回忆。
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精彩之处在于两个地方。
首先是技术上。据影片导演彼得·杰克逊说:他用了四年功夫从600小时的老兵采访和100小时的纪录片当中剪出99分钟的片子。并处理色彩、速度、晃动以及声效和音乐 。在这部电影的海报上我们可以看到,画面的左右两部分清晰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右面是原始画面,黑白,颗粒很粗糙,稍远的人物和物体很难清晰的分辨。左面是经过处理后的画面,彩色,细腻。每个人物的神态、表情都看得很清楚。在餐桌上的花瓶中插的花朵都是很艳丽的。在一百年前的一战时期,摄影机的拍摄速度是每秒18帧,拍摄出来的场景有明显的晃动和跳跃,现在也改成了每秒24帧的正常图像。画面就流畅了很多。摄制团队还聘请了专门的唇语专家辨认那些对白,再找配音人员配上去。其它所有的声效也都是重新制作的。炮弹在不同距离上爆炸时远近有别的爆炸声,皮靴踩踏泥泞地面的声音、士兵们聊天说笑的声音、武器撞击的声音。所有这些,都把握的非常到位,天衣无缝。
我们不禁要赞叹现在科技的飞速发展,更要佩服彼得·杰克逊为首的团队。四年如一日,锲而不舍,严谨认真的态度。不客气的说,在咱们这里暂时不可能做出这样的电影,不是技术达不到,而是操作这些技术的人太浮躁了。这样的情况我们遇到的太多了。一边给电影上色,一边琢磨着片酬。在细微之处,得过且过。所做的只是工作,而不是艺术,更不是真实。我们所缺乏的是人家的那种态度,那种敬畏和尊重。这是任何技术都无法弥补的。
一直以来,很多纪录片爱好者们都喜欢原始画面,原因在于它真实。可是这部电影彻底颠覆了以往的观念。画面和声音的修复,不是使我们更接近当时真实的场景吗?
这部影片另一个精彩之处就是再现了一百年前那场野蛮的战争。一百年,对于人类漫长的历史只是短短的一瞬,而对于每个人来说,则是很久远的事情了,即便是二战也已经过去了七十年了。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习惯于朝九晚五的工作,习惯于歌舞升平,习惯于养颜养生。谁知道战争是什么?就如同影片开始所描述的,随着战争的爆发,那些十七八岁的年轻人争相报名入伍,在他们看来,战争很刺激很浪漫,“所有人都认为这将是一场文明的战争,这是从在家里做无聊工作的解脱“。当然,他们对兵营的严苛纪律和死板的行为还是稍有准备的。这些年轻人开始努力去适应兵营的生活。每天十英里的跑步,难以下咽的食物,靴子不合适的原因是自己的脚,学着自己做饭,自己缝扣子。在熟悉了这些之后,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些仅仅是战争前的热身,更加严酷的考验还在后面。
在大战面前,政治家想的是世界格局,军火商想的是炮弹的批发价格,军事家想的是整体战略,而冲锋陷阵不管生死的总是那些士兵。影片所描述的就是那些士兵的战时生活。
影片的资料中,从英军的堑壕一侧拍摄了士兵们一次进攻时的行动。在一人多深的堑壕中做准备,步枪上刺刀,顺梯子爬出,弯腰端枪向敌方走去。伴随着解说:“那是个无人地带,离德国人只有五分钟的时间,摩尔中士站在战壕后面,手里拿着左轮手枪,他说:‘任何人敢掉头,我就开枪。’所以我们无路可走。开火!开火!弹壳散落在你身边,你只能向前走。你周围充满噪音。没有跑,没有喊叫也没有欢呼,每个人都像死一样安静。身边有人中弹,头盖骨裂了。德军的机枪席卷了我们, 子弹像冰雹一样向我们飞来,我环顾四周,发现周围的人都在倒下。我在想:‘他们为什么朝我开枪?’接着,我的大腿就中弹了。”每一次攻防的结果都是这样,不是受伤便是死去。“这是生命中最长的也是最短暂的时间,有多少人能活着看到太阳升起?”
然而战争带给这些士兵的并不仅仅是生与死的考验,毕竟从爬出战壕到敌人前沿不过是五分钟的时间。而生与死也仅仅是一瞬间的事情。通常人们所理解的战争就是这样枪林弹雨一冲一杀,死了算倒霉,活着是幸运。而影片中让我们看到了另外的场景,比战斗中的搏杀更加漫长痛苦的滋味,那就是:煎熬。
前方密密的铁丝网上,挂着死人的残肢,无数老鼠在吞噬着余下的尸体,人们的靴子在堑壕里踩着冰冻的泥水,死去多日的战友的水壶中遍布青苔。仅有的肮脏不堪的军服里长满了虱子。这就像是一座人间炼狱。士兵们就这样“被困在了制服中”。艰难的活着,生不如死。此时在这里的所有人已经没有了对于死亡的恐惧,因为死亡比煎熬要容易的多。更令人悲哀的是这种日子似乎永远看不到尽头。和战场上与敌人厮杀一样,这种煎熬也是战争的一部分,更加折磨着人们的灵魂。战后,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感慨:“那些善良的人们流露出的真诚的同情,就体现了他们永远都无法理解什么是战争。”如一个老兵所说:“你看,我没有妻子,没有女孩,什么都没有。同样,也没有遗憾,没有恐惧。因为如果你活下来了,无论什么情况你都可以生存下去。”
在这种时候,支持士兵们活下去的只有两个选择:信念或麻木。
与其它军队不同,在咱们的军队中,从一开始就使每一个士兵有了坚定的信念:为崇高的理想为解放自己而战。这信念一旦建立,就如毛泽东所说:“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他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这敌人当然也包括了那种常人难以忍受的恶劣环境。这才有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才有了虽九死而未悔的英雄豪杰。才有了抗美援朝中的铺冰卧雪。时至今日,我听到过许多对那些过往事迹的怀疑和嘲讽,在没有经历缺乏信仰的今天,这一点也不奇怪。但崇高毕竟存在,任人去评说吧。
影片中所叙述的是另外一种状态。士兵们普遍选择的是麻木。尽管战前到处都在大肆宣传“保卫祖国”,很少有人把它当回事。初始的激动早已远去,“所有关于战争的浪漫想法都彻底消失了”。他们并不认为开进到法国与德国人作战是“保卫祖国”,更不知道去哪里去寻求正义。他们所面对的是和自己同样的一群年轻人,无论是谁都不理解为什么我们要互相残杀。那么,他们能够做的,就是下意识的去执行长官的命令,麻木的去接受所面临的所有痛苦,麻木的去杀人,麻木的被杀。“我们甚至不在乎谁赢了战争,我们只想早点回家。”有幸剩下的人直到“背着行囊回家,唯一丢弃的是子弹。”
影片中,一位老兵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想,历史最终会证明,这一切是不值得的。”
这是一百年前的影像,画面中,那一双双清澈透明的眼睛在注视着现在的我们。好像在和我们说:“战争仍未远去,但我们祈愿和平”。只希望那场惨烈无比的杀戮不要再降临到现在的我们身上。
本人评分:8.0。
翻译自IMDB上本片的Trivia(花絮)页面:
//www.imdb.com/title/tt7905466/trivia?ref_=ttco_ql_trv_1
- Peter Jackson (以下简称PJ) 没有对本片收取费用。
- 所有的视频片段原本都是黑白的,一个世纪以后才被PJ的WingNut Films上色。在一战爆发前十年,开始有人实验拍彩色电影,早期有一些关于一战的彩色影片,是用一种叫做"kinecolor“的技术拍摄的,不过这部片里没有采用。
- 剧组看/听了200个士兵的600个小时的访谈,以及100个小时的影片资料。PJ说只是做这一步就花了一年。
- 很多片段从未公开过,在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里躺了很多年。
- PJ自己的祖父曾经参战。
- PJ决定不采用一般此类纪录片常有的旁白。他希望观众能够听到亲身经历过对抗的士兵的声音。
- 片名用的是Laurence Binyon的诗歌“For the Fallen“中的一句,不过稍有调整。原句是"They shall grow not old". PJ将语序调得比较常规,而不是Binyon那种诗意的"尤达式“的表达。
- 原有的片段拍摄于1910年代,那时音画同步录摄的技术还没有发明出来。那时候,底片由摄影师通过大概匀速的手摇而拉动。而要音画同步,稳定匀速或机械马达是必需的。因此,本片中的音效都是加上去的。
- 本片于2018年伦敦电影节首映,威廉王子在场。同一天,影片被发行到英国的各个学校。
- 本片故意不识别士兵和战场,因为那样会因为太多事实而框住影片,并拖慢节奏。影片要表达的是士兵的(普遍)体验。
- 影片开头是黑白,在战壕部分转成彩色。士兵们回家后又转回黑白。
- 《霍比特人》和《魔戒》的作者托尔金也参加了索姆河战役。
- PJ认为这是他最个人的片子,因为他向来对一战入迷,也因为他的祖父在他出生前就因战争创伤而去世,他深有感触。他的兴趣实在非常浓厚,纪录片开拍之前他就已经收藏了一大批一战军服和武器,可供参考。
- PJ是2015年开始受邀参与这个项目。
- PJ决心只用当年拍摄的片段和艺术作品来呈现这部纪录片,不要舞台剧式的搬演。话虽如此,他不知道该怎么表现战壕肉搏的激烈场景,这方面完全没有影片记录。幸好他收藏有一套杂志叫做The War Illustrated,其中有肉搏战的精彩铅笔画,就被用在影片中。这些画是在战争期间画的,PJ得以保持全片的时代特征。不过那些画本来的用途是宣传,英国士兵被塑造得很勇猛而德国士兵则很懦弱,这跟纪录片的叙述不符。因此图画被切过了,避免太明显的沙文主义。
- PJ受邀制作这部影片时,可以无限制使用帝国战争博物馆的影片资料;由于BBC也是联合出品方,他同时可以使用BBC的电影电视图书馆。人家告诉他,只要影片尊重一战并且有趣,他想怎么做都可以。除了电脑对黑白片的彩色增强效果之外(PJ说如果时间再充裕一点会更好),他还想把片段的帧数调整到正常速度,使得片中人物的动作看上去是正常的,而不是一愣一愣的。一套精密的电脑算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连PJ都对效果感到惊讶。
- 当年在西线的英国士兵在战壕里烧火做饭十分小心,怕炊烟引来枪林弹雨。不过,他们发现连续高速开枪产生的热量,可以拿来煮水泡杯热茶。(可是这到底如何操作呢 - - 译者)
记录一下我自己对这个片子的观感:
观影体验非常特别而震撼。不单是战争的残酷呈现,由于使用当年的影片,里面的人物对于摄影机很敏感,总是在凝视你,并且他们总是笑着。这尤其令人心碎。
看过一些幕后制作花絮,才知道他是把当年的黑白视频资料彻底整理,调整成24帧,上色,补充细节颗粒,修补残破之处,配上逼真的音效,通过辨认唇语加上必要的对白,使它们像是一部“正常”的影片。细节控技术控PJ做这些一定是乐在其中吧。由于帧数调整,有些部分影像的颗粒有拖曳的现象。虽然都是现有的技术,但是做得实在太细致了。PJ这几年的片子有一点浮,这一部却非常纯粹,大巧不工。
那天看传记片《Goodbye Christopher Robin》,也是提到一战归来老兵们发现人们不愿意谈论它,《魔戒》最后佛罗多他们回到夏尔,也是没有人对他们经历的苦难有兴趣。叹息。
第一部在坡县The Projector影院看的片子。Very interesting place.
看到无数张笑脸一转眼就变成的躺在地上的尸体,看到被俘后的德军与英军和谐相处,甚至打成一团,他们相互沟通,很显然无论是谁都觉得这场战争毫无意义。"我同情他们,也同情我自己""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是敌人,而是并肩战斗的伙伴"
我想起了毛主席的一句话:"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是同心的,我们共同的敌人是中国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士兵没有错,错的只是政府,只是那个时代,士兵只是强权下的工具罢了。
2019年11月11日,除了是光棍节、双十一狂欢节,还是一战结束101周年。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去看一部特殊的电影,挺好!
——《他们已不再变老》。
彼得·杰克逊执导的战争纪录片。
与以往战争纪录片不同的是,制作团队通过现代技术,将百年前的影像重新修复、上色,并且加入声效,然后再展现在观众面前。
电影里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比如,英国士兵和被俘虏的德国士兵谈笑风生。
有人说,战争就是普通人被政治家、野心家裹挟,不断丧命的一场巨大游戏。
不否认!
但并不是所有战争都能像一战这样,敌我双方上了战场是仇人,下了战场又亲如兄弟。
比如在越战中,北越的士兵和美国大兵能和平共处吗?
二战中,日本士兵能善待被俘的美国大兵吗?
归根到底,发生了那样的事,和这场战争的性质有很大关系!
既然这是战争纪录片,那就从纪录的角度聊聊一战,并且盘点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那些迷惑行为。
一战之迷惑行为:开始。
虽然历史课本里详细地讲述了一战正式爆发之前各个国家之间的矛盾。
比如: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
实事求是的说,只要有国家存在,矛盾就会有,一直到今天也一样。
但值得大动干戈、兵戎相见吗?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枪杀。
随后,欧洲几乎所有大国加入战争。
在这之前,没有人会预料到会有战争的发生。
电影《他们已不再变老》中就有这样的讲述,一战爆发的消息传来时,英德两国的战士还在踢球。
一场正常的大战来临前,应该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比如,日本侵华、德国扩张、美国参加越南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等等。
首先是舆论攻击,其次经济封锁,最后宣战。
这些应有的程序,一战只占了最后一项——直接宣战。
所以,你能想象,前一天,大家很有可能是在伦敦、巴黎、柏林相识的朋友;下一秒,就要在战场上厮杀了。
一句话总结,一战就是几个国家领袖之间的不和而引发的战争。
一战之迷惑行为:结束。
一战开始的迷惑,结束的也迷惑。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大型战争都有转折点。
一战是个例外。
前脚美国参战,眼看同盟国要处于不利地位,但很快俄国发生革命,退出协约国。
双方在1918年时,依旧不相上下,还在僵持。
虽然同盟国许多国家先后投降,但都是些小喽啰,德国仍然有抗衡协约国的实力。
可就在这时,德国自己内部瓦解了,基尔水兵起义。
德国宣布投降时,本土并没有受到一点伤害,是在外国的土地上受降的。
这在古今战争中实属罕见。
一战之迷惑行为:伤亡人数。
一战是古今中外,士兵伤亡比例最大的战争。
二战的伤亡人数自然最多,这毋庸置疑。
因为其中平民伤亡很多,另外二战的波及面要比一战大得多。
但如果只是就战场上的伤亡来讲,一战多于二战。
索姆河战役,双方伤亡134万人。在一天的时间内,英军就阵亡6万士兵。
凡尔登绞肉机,死亡人数超过25万,50多万人受伤。
这种伤亡程度,真的是骇人听闻。
为什么一战会死那么多人呢?
这与一战发生的时代有关,刚好处在古代战争和现代战争之间。
在战术上,是传统骑兵步兵冲击的打法;可在技术上,大炮、坦克、毒气弹先后登场。
所以,可怜的士兵就成了为后来战争趟路的炮灰了!
一战之迷惑行为:一起过圣诞节。
“谈笑风生”算什么?
你能想象战争期间,德国人、法国人、苏格兰人在平安夜一起过圣诞节是什么情形吗?
去看看电影《圣诞快乐》就知道了!
但这不仅仅是电影的剧情,在一战期间,这种事情屡见不鲜。
这也证实了这次战争只是政治家的骚操作,而双方的百姓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一战之迷惑行为:战事推动缓慢。
一战开始时双方对峙线和最后结束时双方的对峙线,变化并不大。
就拿索姆河战役来讲。
双方打了一百多天,伤亡一百多万人,在战役末尾英军仅仅推进了7英里。
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欧洲列强都在科技上旗鼓相当,你有坦克,我也有坦克,你有毒气,我也有毒气。
这个时候,就是拼人力和意志力的时候了!
一战之迷惑行为:战后处理。
一战的战后处理可以说是一团糟。
法国为了复仇,恨不得将德国从地图上抹去,正是这种极端的做法,才给后来的二战埋下了伏笔。
德国水兵大概没想到战后协约国会那样对待他们,如果知道是那种结果,他们估计会打到只剩最后一颗子弹吧!
欧洲国家的战后处理大多是停战签约,胜利的一方对待失败的一方不会赶尽杀绝。
即使当年的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也没有将法国肢解,只是将拿破仑本人流放。
协约国对德国的处理,尤其是法国,实在令人不解。
《他们已不再变老》,对战争的反思自然是首位的。
好莱坞战争电影最基本的主题就是反战,但反战的程度与这场战争的正义性是有关系的。
反战最猛的是越战,因为那就是一场对别国的侵略战争;
其次是一战,谈不上正义与否,一场世界争霸战争;
最后是二战,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
我在想,我们拍不出来有反战思想的电影,是否和这个也有关系呢?
相关链接:
没想到彼得·杰克森居然做了这么一部Compilation Film!回到影像本身,坚定不移地相信摄影机对历史的见证功能,用电影为逝者举行的祭礼。一方面用电影展现人们在战争中的疯狂和死亡,一方面用电影展开抵抗,让历史中无名的逝者在胶片中永生。
半小时后,画幕逐渐放大从黑白变彩色,震呆了,就像活生生把你拖进战场,3D版更是加重这种带入感。纪录片对于战争场面的真实感,是任何电影都无法描绘的:恶臭狭小但有生活气息的战壕、短暂休息的苦中作乐、大炮发射时附近房屋震掉的瓦片、进攻前的黄色段子和大段时间的思考、我不怕死但害怕断手或者断脚、只要越过战壕就不害怕了…“前线是世界上最荒凉和恐怖的地方” 炮火结束后英德士兵们互相钦佩和尊重,谈笑风生,从最开始对战争的浪漫幻想,到最后“还有多少人能看到明天的太阳”,每个人都不知道战争为何而来。“你们能活过这场战争,你就能活过一切”
以年轻士兵的角度看这场战争,莫名其妙的开始,老老实实去前线,还有些浪漫的英雄感,然后是折磨人的战壕,血腥的战场,几年后忽然又莫名其妙结束。当年人们都说那是一场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但事实上却是现代战争的开端
原来真实的战场这么可怕,这就是地狱吧。没想到还能看到这种彩色的一战战场,彼得大帝又给我们展示了电影的魔法,鲜活彩色的影像比任何文字都生动可怕,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修复得相当完美,着色部分很有默片感,“他们已不再变老”,摄影机前不无稚气的笑容与战场上的尸横遍野被剪辑得异常有冲击力;另加的旁白采用当年老兵视角,还原出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如何艰难求生,如何在生理和心理双重煎熬下克服对恐惧本身的恐惧,如何切实地、以血肉之驱感受何谓死亡气息弥漫,甚而拥有剧情片的跌宕与沉浸,开启修复新模式。从开始怀有的拳拳之心,直至麻木完全丧失目标,经历的种种心理摧残,难与未亲历者启口,成为和平时代“多余的人”,另添一份残酷悲壮与寂寞凄凉。
一战结束一百周年特别放映。在反战之前,需要知道战争为何物,这部电影真正做到了对战争事无巨细的还原。虽然有话痨之嫌,但彼得·杰克逊的工匠手法太牛了,感觉纪录片这种体裁都被颠覆了。要是所有百年老胶片都这么修复,等于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啊!!!
观影体验非常特别而震撼。不单是战争的残酷呈现,由于使用当年的影片,里面的人物对摄影机很敏感,总是在凝视你,并且他们总是笑着。这尤其令人心碎。那天看维尼熊作者的传记片,也是提到一战归来老兵们发现人们不愿意谈论它,《魔戒》最后佛罗多他们回到夏尔,也是没有人对他们经历的苦难有兴趣。都是战后伤痕啊。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成为敌军俘虏倒仿佛解脱,宣读胜利公告却无人欢呼。站立睡觉仍能进入梦乡,发霉饼干不会导致腹泻。战争幻想的破灭,不是虱子老鼠坏疽沼泽,不是敌人的坦克和自己的炮弹,也不是对死亡残疾的恐惧。而是焕然一新从兵营里走出,柜台后那个家伙问你去哪了。原来战争的幽默,在于你并非英雄,而它毫无意义。
双十一是一个伟大的日子,不是猫狗的商业游戏,他是一战停战日,纪念那些逝去的和活下来的无辜的人。
你热爱战争的唯一原因,就是没参加过战争。战争永远不会终结自己。战争唯一能终结的只有生命。
主要依靠技術
一战结束百年纪录片界真是下了血本,不过评论里又是不知道胡说霸道的,还“无人问津的博物馆”....一战真心是欧洲博物馆最受欢迎的主题之一好么,14年一战开始百年各国特展多到炸,告诉你什么叫人头攒动
完全由老兵的口述历史,辅以重新上色配音的影像,Peter Jackson成功还原了一战西线战场的种种细节。而士兵们战役前的合影与战场上的尸体交叉剪辑更是今年最震撼的movie moment之一
#LFF全球首映,百年前的黑白资料转换成彩色宽幅画面时太震撼了,还是3D的!算非传统纪录片,应该是从语音信息窜成从参军,训练,登陆到厮杀,再归来的过程,之后从帝国战争博物馆的影像资料中寻找匹配画面,进行非传统修复,恢复画质后再把平面转3D,加上颜色,进行配音配乐。导演让资料不再停留在博物馆,以这种方式带来真实沉浸的体验,让更多的人感受战争的荒诞和残酷。how useless is the war?想起今年跟母亲的十位下乡朋友们聚餐的场景,当时充满对往事回忆的对话非常有意思,第二次聚餐时还专门录了音,很遗憾再过几年或几十年,无数类似经历很可能要在历史中消失了。。。不像这些参与一战的孩子,一百年后以这种方式与后代重见,在影像中永久存在。
没到预期中的五星水准,但仍是一部“不去电影院会后悔”的佳作。影像自诞生后,它的历史就与20世纪的历史是捆绑在一起的,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两次战争。二战是被最多言说的,毕竟当时爆发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纪录片运动,有太多的资料;一战则是被遮蔽的,少人提及,如同片中那些归故土后的士兵,其实就是成为“失语者”。于是,和历史博物馆进行合作的这部纪录片,最重要的命题、最值得讨论的部分,其实并不在于它对黑白无声影像进行“REMAKE”,造成沉浸感——而是来自“后来的我们”,对历史如何进行呈现,才能把一个个破碎的“游魂”聚拢又离散,在抽象与具象间反复跳跃,最终抵达某种意义上的“间离的真实”。这部纪录片的概念与完成路径,是一次“影像策展”,虽然在效果上有点通俗(本质上是精致),不够决绝与生猛,但也足够优秀了。
历史从不是黑白的,黑白的只是我们用以纪录的机器;当黑白被还原出色彩,机器强加的距离感也就消失了。昨天刚好谈到我为什么不喜欢看战争片,尤其是讲一二战的,因为这些影片中的大场面战场戏总是充满模糊面孔,它或者他们离我的经验太遥远,我极少为片中人物或境遇真正打动。但这部极深地打动了我,除开技术性“噱头”,它的反战角度也非常柔软,选取的史料不只是新闻式的,更多时候档案影像们就像是一支支家庭录影,配以口述史中的种种细节,它呈现的内容变得私人而亲密——它好像没有主角、没有姓名,但每张脸却比任何剧情片中的虚构人物更鲜活。画面中,苹果李子果酱、满地的罂粟花和阵亡士兵的血液,都是大红的。
他们是谁?一群15到19岁不等的年轻人,参加一战的英国新兵蛋子。上战场前跃跃欲试,感觉跟组队吃鸡游戏那样。战役打响,感觉自己变成了无意义的行尸走肉,跳蚤、老鼠、无头尸,炮弹、毒气、坦克。战争过后,他们发现自己成为了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
“那些德国士兵,通常是个很好的人,我想他真的是个理发师或商店老板什么的,和我们一样,被困在军装里”
没想到是3D版的纪录片,形式很是新颖。有几点印象深刻:一个是片子从英国士兵的视角来讲述的一战,而茨威格《昨日的世界》写了德奥视角的一战,有个共同心理是那时候一开始大家都觉得打仗类似于欢乐趴,都觉得战争很快就会结束,祖国一定胜利;一个是参军大部分只有十来岁,在国内彷徨无出路,反倒是在战争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一个是战争结束后,回到老家,无人关心你在战争中的经历,心中满是失落感和屈辱感。战争,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