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lan被瓦伦丁打破鼻子后,他问同他一起坐在长椅上的Bruno:为什么瓦伦丁两分钟前还跟我握手,而两分钟后就撞破了我的鼻子?Bruno回答:我们刚接触他们的时候,他们像是突然进入了一个集体,周围都是人,他们会不知所措。因为被隔离太久,他们不懂交往方式,只要稍微有点沮丧或者害怕就会崩溃。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所以可能会使用暴力。而这只是我的理解,因为事实上,我们并不了解他们。自闭患者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
我们无从得知,他们如何释放善意?如何表达愤怒?以一个常人的标准,无法判断。片尾患者们在舞台中央自由舞动的画面,真的非常感动,或许他们不需要世界的理解,而世界只需要对他们多一些理解就好。
Dylan和瓦伦丁或许是互相救赎的,Dylan没有看住瓦伦丁,让他走失后,malik愤怒:这些孩子给你带来了生活的意义,因为他们你才有了一席之地,我遇到你的时候你根本就不存在(大概是暗指Dylan的黑民身份?)
人生知道的第一条:无人可替你决定,你要自己赋予人生活的意义。
Bruno建立的并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标准化机构,没有营业执照,没有卫生许可等等,可是如果取缔它,自闭症患者就丧失了一个可能可以相对自在的乐园,于是我们就在标准之外,承认它的存在吧。
《标准以外》看到了很高级的乐观主义情感。不是鸡汤式的宣泄。围绕着私营的自闭症中心,发散出了非常广闊的全景式人物谱图。作为法式社会人文影片,它没有类似于好莱坞的三段式情节设计,也没有特别鲜明的反派和困境。仅仅依托人物本身,在不同身份角色之间,互相影响,从而将角色的厚度做到极致,这就是我觉得本片具有如此强烈观感震撼和事件共情的原因。
回顾两个月前的第45届法国凯撒电影奖。
它因为出人意料的把导演奖颁给罗曼·波兰斯基而引发争议,备受指责。同时它也选出了实至名归的大赢家《悲惨世界》。
值得讨论不休的东西实在太多,而让影迷们忽略了一部颗粒无收的佳片。
早在去年戛纳首映,收获凯撒奖七项提名的《标准之外》,是《触不可及》的两位导演最新自编自导的电影,一如从前的温情聚焦的是另一个无奈的“悲惨世界”。
影片以主人公们的两起事件展开,马利克在大街上控制住发狂的艾米丽;布鲁诺去地铁保安室领走错按警报按钮的约瑟夫,这是两位自闭症护理机构负责人的日常生活。
一天,稀松平常的日子被调查员打破了。
布鲁诺的机构因为没有证件资质,很有可能面临关停的结局。
但随着调查员对每个人的询问,布鲁诺的善举与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
前面说的约瑟夫,便是他十几年如一日照料的患者,也是他的第一位病人。
约瑟夫在地铁闯祸,其实是布鲁诺训练他独自搭乘地铁,让他能够独立生活。只是约瑟夫总是忍不住按拉响警报,所以多次被抓。
他还为约瑟夫找到了工作,而自闭症患者寻找工作是非常苦难的。 麻烦是主要原因,老板和员工都不愿意与敏感、不易交流的病人共事,布鲁诺为其争取了一星期的试用时间,希望借此让约瑟夫融入社会,被社会接纳。
另一位重要患者瓦伦丁的病情则更加严重,未成年的他有严重的自残倾向,无法正常进行交流。布鲁诺,马利克和新入职的迪伦都被他弄的焦头烂额。
为了全身心支持这项不牟利的事业,布鲁诺至今单身。
每每相亲时,机构的“求救”电话就如约而至,相亲对象都被此情此景吓退。
正因如此,调查员得到的声音无不都支持着布鲁诺。
他给了患者母亲希望;减轻了医院的压力;是同事口中的英雄,而最后他们还要问问布鲁诺自己。
为什么医院一直打电话要我收留孩子?
如果孩子全交给政府,你们能照看好他们吗?
不是布鲁诺想接收,而是没有人愿意要他们。振聋发聩的反问,让高高在上,制定标准的调查员也哑口无言。
自闭症作为被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的疾病,其实被发现也不过半个世纪的时间。
甚至一度被认为是父母教育失职造成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展开细致研究,从遗传等角度分析发病原因,可惜的是病因目前仍然尚未明了。
患病者绝大多数伴有精神发育迟缓,也就是心理年龄只能达到儿童水平。
就像约瑟夫表达喜欢的方式是靠在别人肩膀上,也不明白被抓起来的后果。
社会交往障碍与交流障碍进一步阻止了患者融入社会的可能,无法交流、缺乏情感流露的患者得到的大多是人们歧视的眼光。
关注自闭症群体的电影有很多,展现家庭亲情的《海洋天堂》;讲述成才之路的《自闭历程》。它们从不同的方面为自闭症患者发声,向观众静静叙述着他们的困境与努力。
《标准之外》的与众不同,便是它所关注的焦点,不是脱离社会的患者本身或是家庭。而是去照顾他们的,同样也是“标准之外”的机构与护理员。
它用轻松、温馨的故事,提出了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谁来对自闭症患者负责?
天生就被疾病折磨的他们没有错,也不是罪人。
而医院与公立的社会机构却将患者分为三六九等,他们更喜欢接受症状轻,没有暴力倾向的病人。更便于管理,所需要的资金也更少,这就是社会对待患者的标准。
标准之外的患者被社会抛弃,不能工作、无处可去的他们终日呆在家里使情况不断恶化。
不被社会接受外,父母能否充满耐心的应对孩子,有没有能力教育孩子,保证他们的生活环境又是新的问题。因为与自闭症的战斗会是相当漫长,甚至是煎熬的过程。
2017年英国伦敦,一位单身母亲猝死后,她四岁的自闭症儿子饿死在家。
2018年年末,更有孕妇与自闭症孩子烧炭自杀的悲剧发生。巨大的压力,看不到的希望,重重的打击着这些家庭。
就如约瑟夫母亲所说的“如果我死了,他该怎么办”“不如现在就跟他一起去死”。
骇人的话语夹杂着无与伦比的绝望,普通家庭如何面对可能一辈子走不出家门的子女。父母有足够的爱来关怀孩子,也难挡岁月的摧残。
布鲁诺与马利克运营的,标准之外的私人机构给了他们希望。
布鲁诺没有标准,他对患者一视同仁,四十几个孩子在这里接受康复治疗,被悉心照料。他面临开不出工资和无照经营被查处的窘境,却从未放弃。
其所雇佣的人员其实也是游离于标准外的年轻人,就像照顾瓦伦丁的迪伦,从前只是个混混,大多数人都是没有学历才到此工作,因为其他机构需要更高的文凭。
影片中被布鲁诺拯救、治愈的不仅是自闭症儿童,也有这些可能会自暴自弃、误入歧途的年轻人。导演这处巧妙的设计,为人们理解自闭症患者找到了更多的共鸣。
布鲁诺“标准之外”的机构减轻了巨大的社会负担,即便没有资格,政府也为了逃避问题而许可其继续经营。电影给出了温柔、无奈的结局,一切照常,自闭症患者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一步步成长。
可现实中,并不是每个机构都犹如“正义之声”。
影片中的医生也不否认,没有资质会让一些见钱眼开的无良机构出现。自闭症儿童被老师殴打、虐待的新闻,不在少数。如何规范它们,是自闭症患者衍生出的社会问题。
想要改善状况,需要的是人们予以更多的理解、包容,并尽可能的支持。
如同电影中,布鲁诺等人看着约瑟夫他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在舞台上自由起舞。自闭症患者经历的,何尝不是另一种颜色的人生,也应被尊重被理解的人生。
说实话,作为一个看过Vincent Cassel 年轻时候有多英俊嚣张性感狂野的影迷来说,从看到他的花白头发, 苍老皱纹和温柔眼神的那一刻,我就已经要哭了。 确实像很多人说的,社会越来越进步,对于自闭症患者的态度已经从认知到关切也在慢慢进步,但大概99%的人对于这种所谓的“心理疾病”患者的看法和行为都是,我知道你们很可怜,但还是请离我远点。很少有人知道真正在他们身边照顾他们,而且是不带有任何伤害的在照顾他们的人,不仅是他们的父母,还有一些毫不相关的陌生人们,一些和你我完全一样的普通人。 像每一个俗人一样,对于这样的人我也许会问,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决心投身这样的事业,毕竟“工作”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而已。也许他们有过特殊的人生经历,促使他们“回报社会”,或者有不得不为之的难言之隐,工作之余他们也许自己的生活一团糟,帮助他人之外他们也许有着与人前完全不同的情感世界,等等等等。 但是电影并没有过多着眼在Bruno和Malik的个人生活上,没有对他们身世的深挖和煽情,甚至没有多少情节在描述两个人会放任何精力在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上。也许在我们看来他们的工作十分困难,甚至麻烦,繁重,与自闭症患者交流已经很麻烦,你更加无法控制自己照顾的人会在什么时候做出什么需要你立刻出现的事情。但对于Bruno来说,时刻守护Joseph,就像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放下电话,尽快赶到他身边,借自己的肩膀给他靠一靠,仅此而已。直到影片最后,我似乎觉得这一切其实并没有太多我们期待的“人间有爱”之类泛滥的感情渲染在其中,更加不牵扯任何“责任”和“使命感”,Bruno十年如一日地守护Joseph,并不是因为Joseph对他的依赖,或者他对Joseph的同情怜悯,他只是把Joseph当成一个正常的人类来看待,只是希望他会有普通人一样的生存能力,有一份普通的工作,可以自己坐地铁,可以同人正常的交流,而他必须时不时的需要陪在他身边,不过是Joseph正常的需求,只是这需求比大多数人更多一些,更需要时间而已。 有人说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想得太多,做的太少。其实放下自己,别想太多,许多事情都会变得很简单。Bruno也会去相亲,也会想组建一个家庭,然而因为工作,这个愿望更难实现一些。但对他来说,这也不过是很普通的无奈。就像有时候我们想买苹果,但超市里只有橙子,我们只好下次再来买一样。 实验室一位十分开朗活泼的同事,就有一个17岁的自闭症孩子。再次和许多人一样,在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我不自觉地对她流露出了同情。她谈及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她不得不做出的牺牲,却并没有任何苦楚,疲惫,还说起,we got a lot of help. 从孩子确诊开始,就一直有Bruno这样的人在帮助她,在帮助一个成长中的自闭症孩子,如何在保有自己unicorn一样的特质的同时,能够更好的融入这个有点糟糕的社会。 Joseph再一次想在地铁中拉响警报,Bruno远远地望着他,小心轻声地提醒他不要,也许是背景音乐太煽情,忍了一个小时的眼泪终于没忍住。可能就是Bruno和Malik这样的人,让我觉得这个社会还不算太坏。 如果能有更多的人看到这部电影,希望就算你不能为自闭症或是抑郁症患者做点什么,至少试试把他们当做普通人来看待,也许这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最好的世界了。
说实话,作为一个看过Vincent Cassel 年轻时候有多英俊嚣张性感狂野的影迷来说,从看到他的花白头发, 苍老皱纹和温柔眼神的那一刻,我就已经要哭了。
确实像很多人说的,社会越来越进步,对于自闭症患者的态度已经从认知到关切也在慢慢进步,但大概99%的人对于这种所谓的“心理疾病”患者的看法和行为都是,我知道你们很可怜,但还是请离我远点。很少有人知道真正在他们身边照顾他们,而且是不带有任何伤害的在照顾他们的人,不仅是他们的父母,还有一些毫不相关的陌生人们,一些和你我完全一样的普通人。
像每一个俗人一样,对于这样的人我也许会问,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决心投身这样的事业,毕竟“工作”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而已。也许他们有过特殊的人生经历,促使他们“回报社会”,或者有不得不为之的难言之隐,工作之余他们也许自己的生活一团糟,帮助他人之外他们也许有着与人前完全不同的情感世界,等等等等。
但是电影并没有过多着眼在Bruno和Malik的个人生活上,没有对他们身世的深挖和煽情,甚至没有多少情节在描述两个人会放任何精力在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上。也许在我们看来他们的工作十分困难,甚至麻烦,繁重,与自闭症患者交流已经很麻烦,你更加无法控制自己照顾的人会在什么时候做出什么需要你立刻出现的事情。但对于Bruno来说,时刻守护Joseph,就像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放下电话,尽快赶到他身边,借自己的肩膀给他靠一靠,仅此而已。直到影片最后,我似乎觉得这一切其实并没有太多我们期待的“人间有爱”之类泛滥的感情渲染在其中,更加不牵扯任何“责任”和“使命感”,Bruno十年如一日地守护Joseph,并不是因为Joseph对他的依赖,或者他对Joseph的同情怜悯,他只是把Joseph当成一个正常的人类来看待,只是希望他会有普通人一样的生存能力,有一份普通的工作,可以自己坐地铁,可以同人正常的交流,而他必须时不时的需要陪在他身边,不过是Joseph正常的需求,只是这需求比大多数人更多一些,更需要时间而已。
有人说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想得太多,做的太少。其实放下自己,别想太多,许多事情都会变得很简单。Bruno也会去相亲,也会想组建一个家庭,然而因为工作,这个愿望更难实现一些。但对他来说,这也不过是很普通的无奈。就像有时候我们想买苹果,但超市里只有橙子,我们只好下次再来买一样。
实验室一位十分开朗活泼的同事,就有一个17岁的自闭症孩子。再次和许多人一样,在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我不自觉地对她流露出了同情。她谈及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她不得不做出的牺牲,却并没有任何苦楚,疲惫,还说起,we got a lot of help. 从孩子确诊开始,就一直有Bruno这样的人在帮助她,在帮助一个成长中的自闭症孩子,如何在保有自己unicorn一样的特质的同时,能够更好的融入这个有点糟糕的社会。
Joseph再一次想在地铁中拉响警报,Bruno远远地望着他,小心轻声地提醒他不要,也许是背景音乐太煽情,忍了一个小时的眼泪终于没忍住。可能就是Bruno和Malik这样的人,让我觉得这个社会还不算太坏。
如果能有更多的人看到这部电影,希望就算你不能为自闭症或是抑郁症患者做点什么,至少试试把他们当做普通人来看待,也许这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最好的世界了。
这些护理人员和自闭症儿童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他们提供了彼此的生存所需。 “有多少大学毕业的学生愿意做挨打的工作”。就比如黑人小弟,在社会上其实和自闭症患者一样选择很少。 然后他们看起来并没有考虑道德的问题,但也不会只当成工作去完成(即使是布鲁诺,我也只看到了本能的关爱。本能的情感给人的感觉竟然比道德还要好)。即使一开始是没有选择,如果每天都在一个没办法忽视“需要帮助的人”的环境,关心别人会慢慢成为内心的冲动和本能吧。出于责任和义务的话,大概撑不下来会选择离开。当关心人是一种工作,如果完全出于机械的需求,很难想象能长久,而且感觉人会扭曲的。 其实最打动我也让人难过的是中间的那句“其实我们并不了解他们”,没办法被了解听起来好孤寂好无助。但我们每个人也多多少少啦。 还有“越需要帮助的患者反而越难得到帮助”,确实很矛盾。不管我们个人的观念是什么样的,我们在现实中都绕不开这一点:“社会”是人类的生存工具,而现有“社会”的功能,首先就是为了“最优的资源调度”,“全体的利益最大化”,有余力才会考虑少数群体或个体。现有的社会是量化一切的,计算的,冷漠理性底色。 ps: 这类矛盾的状况总是令人困惑,所以才会有伦理学,有人会去谈道德的原则,而它也能反过来影响制度。(浅读了伦理学后的一点发现。)我也有些出于这种困惑而去读的,不过只有不断更新的论点,不会有确定的答案。 布鲁诺和他的支持者的所在所为处于一种没办法忽视眼前个体的人性化的状态,顾不了那么多只能先做下去。和检察官所想的“如果我们不制止,如何防止其他不良机构跟进”是相悖的,后者是为了避免可能引发的“恶”而警惕眼前的善。其实和左翼右翼也是一回事,前者行动,后者保守。还好结果是好的。 其实我觉得,即使行动在带来好影响的同时会带来新的问题,不作为却更不是好选择。社会进步本来就是要不断解决老问题和新问题,否则就是懒政。作为一个只顾自己的人,对于行动的人一向特别敬佩。
这是一个充满温情却又非常克制的电影。故事本身或者说这件事存在现实本身就足够动人。坐在电影院里会完全迷失在文森特卡索的眼眸里,那种对自闭症儿童的耐心,特殊的交流方式,以及发自内心的自豪,和偶尔的幽默。影片最后几分钟的剧场演出把大屏幕推进,男主的眼中泪光点点,但始终没有落下一滴,这就是克制吧。我觉得人性还是有光辉的,正如看完电影后,我朋友说这不是她喜欢的电影类型,又问我你觉得怎么样?我说作为一个本科心理学还曾经对自闭症有兴趣读过一些相关书籍的人来说,我不敢说这是大众媒介的责任,但如果他们可以拍出这样的电影,本身对普罗大众就有深刻的意义,在目前社会现状来说,这就够了。 非常动人。对我而言够好。
温情的随笔演绎一个大爱的故事,对于自闭症患者及其家人的内心秩序和民间组织的运作困境着墨太少,就只剩下法式浪漫与人性光辉。不过故事还是很动人的,非典型的爱献给非典型的你。
看多了法国电影,好似看到了其底色:情与革命。这种情,是勾连了万般的彩虹;那种革命,是众人拾柴的火种。那彩虹和火种,在法兰西每一个地标上下交相辉映,是蓝、白、红,是自由、博爱,平等。
非常写实,非常有现实意义,但这个剧本或许应该做一些更明确的取舍:最讨巧的方案就是专注于Dylan这个角色,那便是一个相互救赎的故事。老套,但一定有效;假使要把社会价值放到最大,就应该主要以IGAS的资质调查这个视角来展开故事;如果更侧重于Bruno这个人物,那就成了一个讲述爱与坚持的传记故事。像现在这样三条支线一字排开,就难免会过于零碎散漫了。
这种事法国人绝对可以充当标准,更何况标准之外,无论是否走流程,也竟乐此不疲,就像18世纪他们提出“自由、平等、博爱”,一如既往,满是温存善意。7.8
干干净净,掷地有声,喜欢。
法国电影的人文精神在影片中得到了根本的体现,这种源于意识自觉,以及乐观主义的情绪是只有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前提下才可能存在的。所以《标准以外》中一切的饱满情感,都不是鸡汤式的宣泄与抒情,它就是西方社会中人们所相信的传递精神。围绕这家私营的自闭症中心,却以此发散出足够宽广的全景式人物图谱。作为法式社会题材影片,它没有好莱坞式的三段式情节设计,也没有足够鲜明的反派和困境建立。仅仅依托人物本身,在不同身份角色之间,互相影响,从而将角色厚度做到极致的饱满,这就是本片依旧具有如此强烈观感震撼和事件共情的原因。而这些生动的现实性正是当今法国电影的看家本领,也只有法国电影能拍出独有的精华。
非常感人的巴黎社工群像,在这个时候看分外有感触。哪怕体制靠不住了,依然有无数普通人凭着一腔热血和爱心,去做最艰难的螺丝钉,焊接公权力留下的巨大缺口。希望能够有一部华语片,讲述在这场劫难中挺身而出的志愿者故事,他们每个人都是真正的“The Extraordinary”。
之前实习,和自闭症的孩子一起工作。其实是件体力活,陪他们玩,陪他们画画,一个孩子喜欢从梯子上跳下来,每次我都要接住他。工作之后,大家一起讨论,聊聊这天孩子们怎么样。孩子们的努力是以年来计算的。这工作并不悲情,反而心里是满足。喜欢这部,真实生活的一面又一面。它不煽情,却美丽得让你动容。它不控诉,我们好好想想,如何可以做得更好。配乐很棒,灵动又有力。最后那场舞蹈实在美极了。有时生命有多辛苦,也可以有多美丽。看过它后,巴黎的冬天也变得舒服了些。
标准之外一语双关,一个机构是否符合法律的标准,一个人是否符合正常人的标准。对于片中的护工来说,唯一的标准是“爱”。他们将这个标准当做自己的信仰,教会他们伸出手,教会他们伸回手,也教会他们渐渐认识这个世界。觉得影片有些琐碎,无法打分是近来面对的一个难题。渐渐提取不到新电影的点,但是时间是前进的,时代是不停止的,新电影讲述的是发生在新的时代里的人间事,为什么我活在当下的时代却无法感知到这些“新”。
标准体制以外,是爱与信念在支撑。
是那种淡淡的、慢慢的感动。并没有特别强烈的冲突或是煽情片段。但是,在那些看似生活的、琐碎的片段中,绽放出的人性光辉,就让你们不知不觉被感动了,配乐也很出彩。尤其是,这还是真实事件改编的,一群值得尊重的人,他们是那个庞大的、僵化的机器后面,最好的补充和润滑剂。文森特·卡索表演也是没得挑。
看了《悲惨世界》觉得法国完了,看了《标准之外》觉得这样的国家怎么会完呢?
一个由社会“标准之外”的青年群体、组成医疗救助体系“标准之外”的大家庭,又用“标准之外”的医疗手段,救助精神评估“标准之外”的边缘人。施予援手一时容易,长期给予靠爱发电太难。看完此片只有一种消极想法,现今社会一旦被排异化,唯有边缘群体间自救方能生存,而家中只剩两斗米,甘愿献出其中一斗的人又能有多少呢
总感觉剧情很散,没有跳出此类剧情片的一个框架。不过整体很好,也没有硬煽情,内容也是合情合理。文森·卡索很棒。三星半。
#72届戛纳闭幕片首映本届最后一场新电影首映,主创们全程在现场一起观影,结束后收到的掌声持续了很久很久。和文森特卡索坐在一个影厅里看他自己演的电影,这种体验再次推翻了影像的虚实边界。关于社会问题的群像,让人想起《触不可及》,剧本照顾到了多条支线,几位人物关系写的面面俱到且毫不散乱,故事也讲的犀利而干脆,没有突兀的大团圆结局也没有收不住的煽情,而是把问题摆出来让大家意识到就适可而止,很有分寸了。演员表演和摄影也很棒,配乐烘托氛围程度刚刚好,这些自闭症孩子们的温暖一面,是真实感动到了大家。值得满分。(P.S. 好像我是首评?……)
有些人真的会让你好奇,他们为什么会从事那项工作,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他们。你特别想得到一个极其世俗的答案,这样就可以让世俗的我们泰然面对自己,但你看见的却都是那些无法用世俗损益去判断的东西。可能是我们不愿承认,自己也不曾拥有的爱。
有多少善良的人愿意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用心地去照顾别人家的自闭症患者或者其它病症患者?(布鲁诺:…为什么十五年来,地方卫生属、儿童权利协会、法院、医生、医院每天都在给我打电话,想知道我们是否还能接收其他孩子?为什么我要日夜照顾四十个孩子?可就在我跟您讲话的同时,还有五十个孩子在等待,为什么他们总是要敲门来找?…)观影时不禁想起比尔·盖茨说过的话:……人们觉得我是有史以来最慷慨的慈善家,这纯粹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因为在我一生中会捐献超过一千亿美元,但是相比那些搬到非洲定居、选择在医院做义工、选择放弃度假、放弃其它需要的东西来做慈善的人,我其实没有在做出牺牲。……我并没有像很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那样真正牺牲自己的时间或良好的经济条件,那些为帮助别人而甘愿奉献的人们,他们才是世界上最好的慈善家。
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品质之一就是善良。
我好像找到地方投简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