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很像潜伏,女主从外面看到战友牺牲回来闹脾气很像赵丽颖演的一个片,潜伏,麻雀……好多谍战致敬了经典。
一段暗无天日的日子,一群甘洒热血写春秋的人,深藏功与名,铸就了永不消逝的电波。
特科的人,受工作性质影响,好多人再迎来光明的时候,再次被自己人给推进了无底的深渊,好多人内心的光明,在大风大浪的时候都没有被浇灭,却被一点点的泪水给扑灭了。
黎明之前的黑暗再黑,也终究长不了,共和国勋章让大家再一次认识了他们,希望那些牺牲在路上的战友,不要太寂寞。
前段时间收看北京电影节相关影讯时,一众演员在首映礼对《永不消逝的电波》经典重制版的热烈反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当知道电影会在国庆期间上映后,我便很快决定要走进影院重温这部著名的老电影。前两天电话父母闲聊,他们问起国庆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安排,我便捎带提了一嘴,说准备去看这部电影的点映。没曾想话音刚落,就得到二老激动的反馈,表示自己早在小学时期,就看过这部电影不下三遍,可以说是他们珍贵的电影启蒙。于是我大手一挥,为二老也买了当地的点映票,希望4K彩色修复可以高度还原他们的观影记忆。
二老的热烈反应,以及入座时周遭那些长辈们的观影热情,都让人直观感受到了这部经典电影在上一辈之间的高认知度。但影厅内也不乏年轻人到场,上一辈为下一代讲解着当年的观影体验,以及背后的历史故事,而下一代则为上一辈解释着精良视觉效果背后的电影修复技术。对于习惯了观看彩色影像的年轻人来说,经过了彩色修复的老电影少了一道视觉的门槛,接受度明显更高了。
彩色修复技术带来的直观体验,就是色彩渲染了人物的情绪,使红色经典人物的个性更为鲜明的同时,加深了情节的张力 。人物本身的身份以及ta塑造的个性,和ta的着装是匹配的,当角色们的服饰和妆面被重新染上了颜色,重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尚潮流,很直观地感受到那些依稀留存在记忆里的戏“活”了。同样是女性角色,可以清晰看到何兰芬和柳尼娜这两个身份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物,仅仅在旗袍面料的选择上都有很大的不同,甚至仅凭这一点就可以轻易地判断出她们的立场。何兰芬在李侠太太时期的服饰色彩,也会比纱厂时期更为明亮一些。
那个时代的电影总是会有很多的脸部特写镜头,喜欢用演员的面部表情去强调情节的情绪基调。当演员们的面部色彩被还原,人物形象自然就变得更为立体。孙道临所饰演的李侠在面对不同角色时流露不同的气质,当他面对何兰芬时,他会自然体现出自己的军人面貌;当面对逼供时,他则会将真面目进行隐藏,眼神讳莫如深,多少让人猜不透;而当他的面部色彩被重新渲染后,颦蹙间的情绪张力也更为生动。当年观看电影时,看到李侠夜夜躲在楼上发送电报,只觉得气氛稍显紧张。在面部上色后,透过清晰的大荧幕,终于看到了李侠忙碌在电台前时额头上了粒粒豆大的汗珠,仅这一处细节,就能读到人物从事地下工作的紧张感和辛劳程度。
除了角色以外,观影结束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那本用来传递情报的《红楼梦》。在重制版中,它被染上了蓝色,更有线装书的样子。这样一本看似普通的小书,也需要修复人员进行复杂的考证过程。《红楼梦》在当时有蓝色封面、黄色封面两种版本,为了避免和人物服装撞色的,最终选了蓝色封面,而这只是影片修复的一个角落。
相较于其他的红色题材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多了一丝烟火气,李侠与何兰芬这对革命夫妻间的相濡以沫,李侠与延安战友的异地友情,这些流露于日常的情绪呈现比恢弘的场面更能引起共情。这部曾经家喻户晓,留存在几代国人回忆中的黑白经典故事片,如今经典重制,为过去的影像画上那一抹色彩,不同时代电影人理想主义的汇流,最终也凝聚成了一部全新的红色经典。
以前很不喜欢“党的喉舌”这类说法,太露骨。渐渐才知道本应如此,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延安宝塔送别,那振奋的精神气,超越时空。 姚对李侠所发电波的形容:这般点划清楚,犹如一汪清水。一汪清水,李侠正是如此,温润坚毅。
不能满分的是:第一次出狱的过程过于简略,显得敌人太儿戏——长得这么正派,严刑拷打也不招,还不受金钱诱惑——除了共党还有谁?其实是几个月的多方营救,动用的关系层级直逼汪精卫。
查阅资料治:李白一干烈士被害后20日,上海解放,现葬于龙华烈士陵园。据悉李克农/陈毅本准备推举李白出任新中国首任邮电部长,如此北邮将少一个雕像,多几句签语,可惜没如果。
地下工作者千千万,更多还是无名英雄,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谨录《无名英雄纪念碑铭》 : 夫天下有大勇者,智不能测,刚不能制,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志甚远,所怀甚大也。所怀者何?天下有饥者,如己之饥,天下有溺者,如己之溺耳。民族危急,别亲离子而赴水火,易面事敌而求大同。风萧水寒,旌霜履血,或成或败,或囚或殁,人不知之,乃至殒后无名。
铭曰:呜呼!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来兮精魄,安兮英灵。长河为咽,青山为证;岂曰无声?河山即名!
人有所忘,史有所轻。一统可期,民族将兴,肃之嘉石,沐手勒铭。噫我子孙,代代永旌。
《永不消逝的电波》,值得做全国所有邮电大类高校的开学第一课。
结点清晰,故事流畅,表演也很好。 咱就是说,老片子真的拍得比现在的好😊 镜头切的一点问题都没有,看着真舒心。结尾发报的画面叠化在天空之上,含蓄交代了李侠同志的结局,又表达了缅怀之情,非常有巧思。 唯一的缺点是没有字幕,好多话都听不懂。 虽然主线在男主身上,但女主成长的结点也非常清晰。一开始不喜欢过小资生活,后来慢慢理解,甚至学会了发报。
“烈士在那流血牺牲,我却在这里当太太!”这句台词秒哭… 一句话就把女主立稳了。 李侠同志有着崇高的信仰,坚韧的意志,又温柔有耐心。这种人谁能不喜欢呢?说话声音也很好听~ 于是我和我妈因为孙道临和王心刚谁帅吵了起来😂 看资料发现居然是国内第1位女导演的作品!好厉害! 潜伏的灵感来自于此吧。 一开始在电视上看的,半边拉块的,一头雾水。查了下,居然是剪辑版!光前头就掐了将近20分钟🙄🙄🙄 观影过程中想到一个经典话题。总有人说以前的老电影太脸谱化,正派反派一目了然,人物不够立体。 可是想想当下,倒是不脸谱化了,优点缺点一顿堆,某些剧更是连最基本的生活逻辑都理不顺。 更有些不要脸的创作者,打着丰富人物的旗号,暗戳戳给垃圾洗白🙄🙄🙄
女导演王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执导了好几部现在看来“主旋律”的影片。但又不同于我们想象中的“主旋律”,人物高大但也接地气,情节悲壮但更生活化,几许温暖,几许烟火,几许柔情,甚至几许浪漫。
《永不消逝的电波》这名字就取得很浪漫。当年看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片尾孙道临饰演的男主角李侠在空中发报,白云朵朵从他身前飘过。我们都知道他最后被捕了,一定牺牲了,但是导演不愿意直面拍摄他的死亡,用了这样一个柔情的方式来展现,来纪念。这次陪长辈们去看彩色修复版,最后到这里,蓝天白云突然就变回了黑白色——这也几乎是电影唯一的一处黑白,突然明白,这也是一种对李侠逝去纪念的展现手法。同样柔情。
彩色修复,从来不是单纯地上个色就可以的。
第一次看《永不消逝的电波》时还小,就记得孙道临一双炯炯有神坚毅的大眼睛,记得他的鞠躬尽瘁,记得他的宁死不屈。这次再看修复版,才发现导演对许多细节的刻画都很到位,比如李侠夜里偷偷去阁楼发报,为免惊动邻居,脱了鞋子光脚走上楼梯。女主何兰芬在李侠被捕后艰难洗衣裳,洗完一件绞干后,忍不住将手笼到嘴边呵气……都是很生活的。
王苹导演电影中的女性都自有其可爱的生命力,令人一见难忘,不是单薄的形象。比如《柳堡的故事》中的二妹子,《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春妮……我这次重看《永不消逝的电波》发现导演也给了袁霞饰演的何兰芬很多着墨,她绝不是英雄李侠的依附。她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见,电影中详细描绘了她如何从一个工厂女工变身李太太,从不理解李侠的工作,到坚定地支持他协助他成为他最得力的革命伴侣。
我觉得两人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前面李侠刚来到上海,自己还没有成功转换身份。后面镜头一转,开始展现他以一个成熟的革命前辈教导何兰芬同志如何潜伏。一下很多不曾拍出来的,通过李侠此刻的成熟举动我们就都懂了。既展现了李侠他们工作的不易,也让我们对于李侠这个人物在现实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当然,也许这一切和彩色修复后何兰芬美丽的形象也有关,那从朴实女工装到鲜亮旗袍再到干练家庭妇女打扮的变化,将何兰芬这个人物一点一点丰富起来。
我对于这次彩色修复非常好奇,所以看了一些幕后故事。据说工作人员连剧中传递消息的《红楼梦》都特地找专家问过版本,后来发现线装书的特殊装订确实可以藏东西,可见当年拍摄之严谨。而这次着色更严谨,既考证了版本,又配合主角的衣服颜色,这才定下了蓝色。电影中每一帧每一种色彩都不是随意的,都是考究的。
对于一部经典黑白电影的修复,显然是希望能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希望《永不消逝的电波》也能永不褪色。
【信仰是什么】应该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为了一个崇高的目标,从而奉上牺牲往往是必经之路。而这个牺牲,绝大部分就包括自己的生命。
一九五八年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千里赴戎机—奔赴上海
电影的开头就是故事的结尾:从来不止一位李侠。
从来不止一个人在最后的时刻会用明码和战友永别,这一次是白马翩跹的李侠。
孙道临可能是穿西装最漂亮的人,我说得是《不夜城》。所以他一度为自己不像一个解放军而苦恼,甚至决定转行。虽然之前他已经出演了《渡江侦察记》。
李侠开始并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任务。他就像任何一个战士那样首先要求的是前线,去最危险和艰苦的地方,去最容易牺牲的地方。孙道临同样如此。
在《电影传奇》里,孙道临提到很多老革命得知他要演这个角色,不谋而合的要求是:
无论怎么演,你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军人。
作为地下工作者,我潜意识里觉得值得炫耀的该是:神仙老虎狗,昆乱不挡。但就是这句【你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军人】让这部电影有了定海神针。让我醍醐灌顶。
不仅仅是他乍到上海,在汽车里会看着马路思索如何巷战;发电报时候会不由自主说:就像敌人将要进入埋伏圈。甚至在新婚燕尔的中秋节,还会思念着老首长,老战友。
李侠来到喘不过气的敌占区,离开战友。一个个深夜里,冒着危险和汗水工作着,坚持着。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军人,甚至从肉体上都从未离开过延安。
他的微笑都带着宝塔山的光辉,他不过是骑着白马换了一个阵地。他渴望着被捕和牺牲,那不过就是回家。
离忧离怖,无畏无惧。
寒光照铁衣—被捕立功
李白烈士在历史上同样是两次被捕,并且在第一次被捕时最后发送了五遍【再见】。而影片中李侠的第一次被捕起到了另外一个作用。
一生一世,竟然能看见留着小胡子,穿着花衬衫,为膏腴多汁的女特务簌簌发抖又精关不守的王心刚。
据说美国人民被《西部往事》里亨利方达竟然是坏人吓坏了。
我被王心刚扮演的坏人乐坏了,
朋友,你知道王心刚吗?他就是我们的美国队长。无论是冯喆,孙道临,甚至庞学勤,在伟光正值上都比不过王心刚【提石挥您就是城里人太会玩了】,简直是至醇至纯。
有生之年,王心刚却演了坏人,甚至还是小人。
在一口一个【我是一个中国人】的李侠面前,姚苇简直已经不是抖如筛糠,就是糠,还是糟糠。在妮娜尖尖的胸和眼神下面,我们的军统王牌发报员,上海地下电台负责人一泄如注。
【真像清水一样】。
彻底投降的姚苇才是真正快乐的,就像终于吃了兄弟尸体的花铁干,又像在冉阿让面前咆哮穷人的体温计是自己皮肤的德纳迪。他可以肆无忌惮暴露自己的软弱,无知和情欲。
“我爱你,蓝眼睛,你驾着红帆破浪而来,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爱情。”
可惜生活不仅仅是莱蒙托夫,因为他对李侠近乎皈依的信任,造成了上海谍报史上可怕的丑闻【可怕的是这是一部分真实的历史】。
他没有信仰,他自以为找到了新的神,虽然这次连背叛的机会都被剥夺。
如果说李侠始终是一个军人,他就是名副其实的芦苇。他以为摇头摆尾只是在苟且,他想不到的是苟且的门槛也变得越来越高。
托体同山阿—从容就义
和烈士李白一样,李侠本来是可以全身而退的,可是必须完成最后一次任务:江宁城防部署图【历史上就是如此】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没有任何别的可能。
李侠端坐如山,伴随着敌人的破门而入纹丝不乱地完成所有发报工作,吞下电报。
回眸一笑。
你觉得邱少云不可能在烈火里纹丝不动,你觉得黄继光胸腹被机枪子弹撕开不会顶着枪眼而上,你觉得董存瑞做不到忍受炸药包逐寸逐毫的引爆在即,但他们都做到了,从容不迫地做到了。李侠也是,笑容也是。
曾经质疑:没有看见过神,神是否就是不存在的。
不用质疑:你没看过那个在特务面前依旧微笑的男人,那种信仰依然存在。
【 “同志们 永别了 我想念你们!” 】
我和你们始终一直在并肩作战,就如往昔,就如在这之后的每分每秒。
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你从未见过,却坚信永不消逝。
李白烈士永垂不朽。
所有烈士永垂不朽。
孙道临创造的李侠,永垂不朽。
记得当时和同学说,这辣椒水、老虎凳不用上刑,往眼前一摆,我就全招了。真是敬佩当年的共产党人
孙道临-李侠,密码专家。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延安颂
1.《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故事素材由国家安全部一位了解李白生平的人士提供的,经黄钢艺术加工而成,因此影片片头字幕的编剧名字是一个化名。2.有人认为孙道临的气质只适合演大户人家的公子,不适合演八路军干部。而在解放前接触过地下工作者的王苹认为,孙道临的眼神有种让人琢磨不透的感觉,这是长时间做地下工作的人特有的眼神。3.扮演叛徒姚苇的王心刚长相正气,一直扮演的是正面人物,大家都担心他很难转型,建议找演反派人物比较有经验的演员来演,连王心刚本人都没有把握。王苹凭着自己的导演经验相信王心刚能够演好这个角色,鼓励他抓住这个机会开拓戏路。4.有人认为袁霞不会演戏,启用她太冒险。王苹认为何兰芬是一个朴素的上海女工,有点土气,参加地下工作后,身份变了可本质变不了,而袁霞的气质恰恰有点土,所以适合扮演何兰芬……-百度百科
小时候看过若干遍。印象最深刻的台词是李侠那句“好好生活”。
因为故事里的中国过来看这部电影。何兰芬的扮演者袁霞说的那句“李白前辈,您期盼的黎明到了”真的震撼到我,从头到尾哭的不行。这部老影片黑白的,没有字幕,但是很有感觉。致敬革命先烈
斯人已逝
2024.10.4 修复版点映场。老电影不愧是老电影,一句多余废话、一个注水镜头都没有,吊打市面上某些注水电影电视剧。孙道临堪称那个年代少男少女们的梦中情人,哪怕时隔多年,他身着长袍出场依然能让身边的中老年观众们倒吸一口凉气。现在的小鲜肉,别说演得不如孙道临,长得也不如孙道临,审美在倒退。
孙道临真俊!貌似潘安……
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有些许闪光点,不过人物塑造脸谱化,整体太“样板戏”了,同时也是毫无意义的上色修复。
我发现第三代导演有个特点,相比于第二代导演在建国后虚伪的歌功颂德,第三代导演虽说政治宣传色彩也很浓,但是有相当大的现实主义成分在里面。可见,他们对共产党才是真爱啊,哈哈。此片是一部当时难得的谍战片,也是孙道临演员生涯中一部为历史所铭记的电影。王苹导演的仍旧很细腻,相比于某些导演流水账式的叙事,脸谱化的叙事,王苹镜头下的人物是有层次的,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十分难得。李侠与兰芳建立革命友谊之后,又升华。看似平淡无奇的一家三口,生活于市井之中,但却暗流涌动,时刻有着危机的降临。李侠牺牲了,可他的电台之音永垂不朽,为新中国的建立添砖加瓦。
镜头中有个人在影印毛主席讲话传单的时候,简直就是在表演hip-hop 。哈哈哈哈哈哈
尽管倾向于认为这次转制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但借由机会能进行重温,依然是当下如此平淡的院线中的期盼- -《庐山恋》、《早春二月》、《冰山上的来客》…有机会吗?全场都是陪伴中老年观众来看的子女们,大家一言不发看完整片的感觉真好;如同那个完全不出落俗套的结局,都值得珍惜。孙道临和王心刚之外,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饰演“柳尼娜”的陆丽珠;彩色画面下的她那种独特的气质与形象或许更添说服力。翻到演员一段在电影之后的经历倍感唏嘘,也庆幸她度过了那样的浩劫。
李白同志,您期盼的黎明,到了
57年在李克农一手推动下拍摄的。既颂扬了烈士又严守组织的秘密,保守了很多情节。
看了故事里的中国过来的,正如胡歌所说,烈士的一生就像一根火柴,一直潜伏在黑暗里,但恰恰是这根火柴,点亮了新中国的光明!向所有为国牺牲的先烈致敬!
我是看了刘涛和胡歌演的片段才知道这部电影的 感激那个时代的前辈们 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付出了所有
帅惨了
滴滴滴,亲爱的同志们,永别了~
2021.10.07📍沈阳工人文化宫影城 那个年代不只有理想主义,还有组织给分配的对象。(电影院可真应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