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让我感受到中国体育人的不易。
通过日本动漫了解到日本的运动员选拔方式,从初中到高中,进入体育强校,再通过全国联赛被国家队、职业队的教练看上,或是被体育大学选中。我一直有疑惑中国的运动是如何选拔的,在我们上学期间那些运动员又在干什么。
通过这部电视剧我才了解到,每个市都有自己的市队,省队,还有国家队,国内有着各类大赛,每一次赛场上的努力都可能成为进入下一个阶段的门票,而每一级别都有预备队,一队,二队,你来到这里不代表你能继续下去,竞技体育在政治的影响下显得更加残酷。
最让人感慨的是大师姐,没有天赋,没有资源,只是在外面看到郑凯新滑冰,便以想去北京看父母为由练习短道速滑,没有选入黑龙江省队,本应选择读职高,郑凯新建立青岛队,大师姐义无反顾的来了,可最终止步于国家队集训,幸运的是她的教练是郑凯新,他为自己没有学历的退役的大徒弟准备最后的退路,让她依旧可以陪伴在自己喜欢的短道速滑上。
随着《超越》即将迎来大结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脚步也越来越近。作为一位新人演员,很荣幸能参演这样一部讲述短道速滑运动员故事的作品,并在其中饰演“向北”,让我有机会通过她的视角了解短道速滑、体验一位年轻运动员的喜怒哀乐。
也许在观众看来,向北这条故事线算不上多扎实丰满,但对我而言,我是欣赏向北的,我希望能把这样一个不善言辞,但善良坚韧的运动员的形象带给大家。
在向北心中,报答教练、赢得冠军几乎是刻苦训练的全部意义。如果不是陈敬业教练的知遇之恩,向北可能还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所以她和陈教练之间除了师徒恩情之外,还有一份如父如子式的亲情牵绊。
和其他运动员相比,除了对冠军的渴望,她也在乎人与人之间的情义。当队友获得进步时,她会发自内心地祝福,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鼓励大家公平竞争。但向北最让我欣赏的是她的坚韧,面对无法重回赛场的不幸,她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正视现实,选择继续以另一种方式在赛场上发光发热。
如果说向北的“超越”是竭尽全力的拼搏,是拼搏后坦然面对的豁达,那另一层“超越”就是中国冰雪运动从旧到新的超越,是三代冰雪人奠基-传承-发扬的历程。中国短道速滑从籍籍无名到世界顶尖,我们都深感骄傲!同时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有无数人的付出和努力、伤痛和无奈也都在默默上演。像向北一样千千万万的运动员他们也值得我们的理解和关注。
“冠军总是少数的,而冠军背后有无数的无名英雄在支撑”。感谢你们的坚持与热爱,才让中国的国旗在赛场上飘扬,你们真的很了不起!
感谢晓波导演,让我遇见向北。感谢《超越》的主创团队及工作人员,让我真正的去关注和了解竞技体育荣光背后的付出、无奈和残忍;感谢《超越》让无数跟我一样的观众真正感受到体育精神传承的伟大。感谢了不起的运动员们!
距离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九天,我一定会准时守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祝愿每个运动员都能神采奕奕的出现在赛场上,不负热爱,超越自我!只要奋力去拼过,那一定就是最漂亮的超越姿态!
有多久了,体育题材的电视剧,都是披着运动热血皮的青春偶像剧。实话实说我也是从陪你逐风飞翔遛弯过来才看到这个剧的。在这之前我从没看过冬奥会,没看过一次短道速滑比赛,我的关注点永远都在奥运会射击我们枪枪首金,跳水我们牛逼,乒乓球我们无敌。短道速滑是啥?不了解。没看过。看不懂。如果说飞翔是青春帅哥靓妹,嘻嘻哈哈,特别明显的摆pose+替身的拍法我也一笑了之,因为我知道,那不是体育,那只是个偶像剧。
可是看了这剧之后,我有些小激动了,这不是偶像剧,这是在用艺术化的方式描绘短道速滑,甚至可以延伸到整个运动界的故事。我原以为可能这种正剧会有很重的zz宣讲色彩,而事实上,他只是慢慢给我们讲了一个三代短道速滑人的故事,给我的感觉是真实的,感人的,不是强凹出来的励志,也没有刻意煽情或者热血,只是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一个有血有泪,一个残酷而温馨的故事。
吴妈是第一代,她可能没有名气,也没有获得任何利益,有的只是对短道速滑的热爱。无论是省队教练,还是发配做少年宫教练,无论是大腹便便,还是已然白发苍苍,吴妈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她热爱的冰场,她手把手带出来一批又一批的短道速滑人,替她延续她在冰场上未完成的事业。
陈郑江三兄弟,我觉得就是那个时代所有运动员的缩影,甚至不仅仅是短道速滑这一项运动。老陈是老大,刻苦却缺乏运气和天赋,第一年被人黑受伤,第二年名额有限加上意外都没能进国家队,等第三年终于进了,可是年龄大了,腿伤拖累,进去了也只能给优秀队友做陪练,即使他再认真刻苦,成绩提升的再快,他也只能做一个优秀的陪练。小时候我也练过体育,我比的那年高手如云,我连个奖牌也没摸到。第二年因为年龄锁不能比了,参加训练我也只是个陪练。而我的队友却在那年拿了金牌,即使他的成绩还不如我当年。即使我那时还只是个孩子,几十年过去了,我都还忘不了当年上面来挑人围着我队友转的样子,而我站在边上对他们来说透明的像个空气,即使我手里拿着的奖状上成绩比他还好,区别只是上面写的不是第一名。我懂老陈的痛,懂那些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却不一定能收获荣誉的痛。我为老陈的食古不化不肯让女儿练冰而恨的牙痒痒,也懂他不想让自己的女儿辛苦一辈子最后走了自己已然失败的老路的良苦用心。
老郑又是另一种人,有天赋,有成绩,原本是街溜子的他身上有种不顾后果的江湖草莽气,也可能是这种经历和性格使他的决定最终都让他后悔和自责,前面是误伤队友,后面则是在冰场上想要冒险尝试超越失败出局,这些都给他留下终生的遗憾和阴影。在那个年代,国家和队友把希望全寄托在你一个人身上,而你却搞砸了,这是什么样的压力可想而知。片尾的真人教练也说了,那年我们拿了5块银牌,一块金牌都没有。我懂的,没有金牌,在那个年代,可能等于什么也没有。我想到了刘翔,想起了我们总指指点点他的两次退赛,尤其是他在家门口退赛让国人失望了,丢脸了,却忘了他是第一个在竞赛场上超越人种优势,打破世界纪录的中国人,他是我们的骄傲。在越来越开放的今天,别让金牌再蒙蔽了我们的双眼,每一个努力付出的运动员,都值得我们的喝彩。开心教练兜兜转转还是做回了教练,和他师傅一样,将勤勉而热爱冰的孩子们培养成才,他没做到的,他的徒弟替他超越替他完成。
江是着墨最少的人,看到现在大约只能记得他受伤了,失踪了。可他可能代表了绝大多数的运动员,辛苦训练,但是成绩不是拔尖的,一受伤就只能被淘汰。一个项目,举国多少人在练,最终能拿金牌的只有一个人,而其余的大部分人就是江,什么都没得到,没名没利,只留下一只跛脚。这就是竞技体育的残酷。
第三代到了小陈,刚刚从雪中悍刀行跳车过来的我完全想不到那个毫无亮点的公主丫头,居然跟这剧里肯吃苦,不服输的假小子是同一个人。我只能说,是运动让你发光发亮了吧。属于小陈的故事还在继续,让我们继续看看吧,看她超越对手,超越自己的极限。
突然很期待这届的冬奥会了,祝福所有的运动员都加油,为我们热爱的努力奋斗,超越对手,超越自己,收获属于自己的突破和荣耀。
奋起直追是超越,释然洒脱也是超越。
央视一套播出的开年新剧《超越》在1月27号迎来了大结局。该剧采用创新性双时空叙事手法,不仅带我们了解了短道速滑小将陈冕的成长故事,窥见了青岛短道队、“北冰南展”及我国短道速滑事业的发展,更点燃了大家对即将到来的2022北京冬奥会的期待。作为一部群像戏,这部剧实力派演员云集,有笑有泪,人物性格、人物关系和剧情设计都十分充实立体,是一部令人称赞的好剧。
相比于年轻一代的热血追梦,剧中老一辈“短道速滑人”的坚守似乎更为厚重和动人。年轻人的追梦或许出于兴趣、热爱、自我成就,而老一辈的坚守则是在伤过、痛过之后,对短道速滑难以割舍的一份情感。也许正是过往的艰苦条件和训练,才让彼时的热爱和执着在记忆里闪光。当人到中年时,回想起那些曾让我们奋不顾身追求的事物,难免会热泪盈眶吧。原来那些傻里傻气,不知追梦艰难的时光,是如此的充满生命力,正如如今的新生力量,也如生生不息延续的生命和希望。
岁月总是会沉淀下,那些对我们重要的东西。
赛场上是残酷的,冰刀、冰鞋、冰场、随时紧盯你的对手、和让人惴惴不安的成绩,这一切摆在你的面前,需要你去突破,不仅仅是突破秒数和体能,更是突破心理障碍,建立强大的内心。如果说成绩体能上的超越交给场下的全力以赴即可,场外自我心理的超越似乎显得没那么简单。向上攀登固然辛苦艰难,可从高处跌落的苦处和旁人的冷眼却更令人难以接受。或许这也正是导演安排郑凯新错失奥运金牌,最年轻世界冠军、“天才师哥”方易飞因躁郁症被迫放弃训练这一系列剧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虽然冕冕也曾安慰师哥,心里装的太多不容易快乐,一无所有的时候才更容易无所顾忌往前冲。不过,没有经历过师哥的处境,很难真正感受到他的挣扎吧。毕竟,在最器重自己的恩师李贵民教练面前,方易飞又何尝不想再坚持一程,咬牙挺过去呢?
得失心使我们前进,可有时又使我们不得自由。
在艰辛超越之外,“吴教练”“师傅”永远是最温暖的存在,马丽饰演的这一角色既像导师、又像母亲,在事业和生活上给予队员们指导。她在队员们低谷时带来的安慰,正如郑凯新失意回家,由萨日娜扮演的母亲所带来的作用一样。在看凯新回家那段时,萨日娜简简单单几句话就已经让我落泪了。
剧情到中段,最让我觉得温馨的便是闪回片段中,成家后的敬业回去给师傅过生日,马丽忙前忙后,前一秒安抚生病了的小队员,后一秒要亲自下厨做“罗宋汤”招待大家,紧接着又开玩笑似地调解纠纷,拿出防臭鞋垫帮一个脱了鞋的孩子解围。然后,画面一切,一群小徒弟们围坐在电视前,哄哄嚷嚷地把马丽让到沙发中间,分享着申奥成功的喜悦。另一边,敬业凯新兄弟间的纠葛,江宏的避而不见,凯新的远走他乡都尚未有结果。这时候兄弟三人的未来都是不确定的,个人赛场上的成绩已成定局,但退役后的生活才刚刚开始,他们各自的人生又会有怎样的转折呢?这一幕在前述一系列情节之下,对氛围产生了调剂,使得观众稍微提振起精神来迎接后面的未知。
成长,是一个不破不立的过程。
吴教练告诉凯新,“人这辈子不可能一直顺顺当当”。但是她又鼓励凯新,“以后不论干什么,都好好干,都给我支楞起来”。陈敬业需要面对伤病、天赋欠佳、被迫与女友分手、无法参加国际大赛、给女队当陪练的困扰;郑凯新则背负对江宏的愧疚、团队的期望、和在国际大赛上失利带来的一系列压力;陈冕急需一个机会证明自己,可是却常常面临体能的局限和赛前发烧的困难,后面又遭遇了韩国队劲敌严秀晶的挑战;罗竹君有原生家庭的烦恼,擅长单打独斗却很难融入集体;向北童年遭遇坎坷,原本是平昌冬奥夺冠热门,却因对手恶意犯规受伤,被迫留学异国进行康复;方易飞一路跟随李贵民教练进入国家队,却也为成为“护滑”的角色困扰,被躁郁症、失眠而影响身体状态。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困境,谁的生活都不太容易。可是如果不争取,不坚持,不克服,人生便往往如此停滞不前了,也就看不到更多的精彩和可能。
相较于陈敬业,郑凯新,陈冕,罗竹君,向北和方易飞等人,个人认为江宏对于比赛中意外带来的腿部伤残、体育生涯中断、与挚友拉开差距等种种变故的接受和自我调整更为不易,也是能深刻诠释“超越”内核的一个故事。而这一人物的选角也十分巧妙,演员张国强本人的阳光幽默特质使得剧情整体基调不至于太低沉,也让角色的后续发展少了几分苦情,多了些许豁达。
可以说从开播起,我一直都在期待片尾江宏陪陈冕坐在凳子上吹气球练呼吸节奏那一幕剧情的到来,因为这样的情节实在太暖了。尤其是当你联想到陈冕一路走来不单有陈敬业、郑凯新、李贵民3位教练的加持,更多了一位神秘助攻兼父亲老友的帮助,让失踪多年的故人以这样一种方式出现,来更好地体现体育精神的传承,就更是觉得编剧剧情设计的巧妙。
在整部剧接近尾声的时候,三位老友陈敬业、郑凯新、江宏又聚到了一起,回到了承载他们青春回忆的小饭馆。岁月匆匆,往事如烟,曾经的亲密也好,疏离也罢,都随着小店老板赠送的一坛老酒下肚,化作对共同经历的追忆和慨叹。当这三位中年短道爱好者和工作者共同举杯为国家队庆贺时,耳边又响起了熟悉的“黑龙短道,金牌闪耀!龙江速滑,奖牌全拿!”口号,令人热血激荡,又倍感欣慰。诚如江宏所言,“旧友总有重逢时”,对于那些我们暂时无法解开的结,顺其自然是最好的答案。
许多事情,我们要拿得起,放得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超越》在每集的末尾都会放上一小段主题纪实采访,受访者包括运动员、教练、和行业相关从事者,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短道速滑这项运动,奖牌背后的故事,和运动员成长的不易。大结局时,当时间推进到2022年2月,陈冕站上北京冬奥会的赛场,脸上洋溢着坚定自信的表情,相信每一位观众都为中国优秀的运动员们感到自豪,也由衷地祝福他们在即将到来的冬奥会上取得佳绩。
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奋起直追是超越,释然洒脱也是超越;无论如何,在起起伏伏的人生中,不放弃,就是一种超越。
彩蛋加载中
没想到国产的体育类型的影视作品有这样的高品质,几代冰雪人在不断努力锤炼自己,提高运动水平,就像我们的国家几代人牺牲奋斗开创我们国家的新发展,我们不仅要看到闪光灯前的一幕,更要将目光广阔的训场,无数人正夯实我们冰雪运动的基础!当时光轮转在老陈和小陈之间时的无数点滴,每个篇幅后的如纪录片的人物采访,更让人感受到了创作人员的诚意,很接地气的介绍了中国短道速滑的发展进程,毫无疑问这是最好的礼物献给2022北京冬奥!
他也说了,现在是平昌周期,向北这么稳定发挥,稳扎稳打出成绩才是稳妥的,你们不会以为改起跑和出门突然换件衣服一样轻松吧!这简直就好比是毕业答辩前一天晚上,导师突然让你改选题一样啊!
要改也要等到这个周期结束才对。
而且两种起跑方式明显是从发力到节奏都完全不同的,节奏会混乱不说,就国家队这训练强度,万一丁字式没成,平行式基本也废了啊。
李贵民明显是统大局的,因为他有足够的人才可以筛选,他说“我们的教练资源是有限的,我不会多浪费一分钟时间”,向北丁字式没练出来,成绩丢了,平昌没法去,李贵民会可惜,但也就只到这里了,每年大量的集训队员进入,对他而言,人才永远不缺。
也正是他统大局,所以方易飞护划,然后躁郁症了。
是,从排兵布阵来讲,李贵民的原则也许是最好的,但,就像陈敬业说的,“运动员他是人,不是冰冷的数据”,方易飞不懂得顾全大局吗?如果不懂他就不会遵从安排,那是他一直不坚定吗?瞎子才看不到他的训练量。
同样的,理论上的数据分析这样那样改也许会更好,但你认为一个人真的能够完全按着数据发展吗?
就像流浪地球里mose说的“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种奢求”。
陈敬业咆哮,“难道你就没遇到过一位,能让你全身心付出的运动员吗”。
和郑凯新一样,李贵民,太“顺”了。
可能有人会觉得我说郑凯新“顺”有问题,之后有时间再好好聊这个。
2022年的开年惊喜!短道速滑虽然之前了解的不多,但竟然看的津津有味,可能是因为体育精神本就很容易鼓舞人心吧。而且不仅仅是体育精神,在短短的几集里亲情、队友情、教练情都展现出来了,为队友出头打群架、郑凯新别别扭扭的关切、母亲对孩子梦想的支持,着墨不多但足够动人。
喜欢老一辈的故事很励志,后面的陈冕一辈的故事有点老套
也没有问题,也不好看,无聊就是超越的原罪
对我这种旱冰都玩不转的人来说,冰上运动简直危险系数爆表。所以从第一集开始,我就打心眼里佩服。佩服演员为表演练就短道速滑技术,佩服现实中的运动员在艰苦的环境下拼搏历练。坚持追下去,希望后续剧情能更打动我,给我带来更多惊喜
第一集看着质感还不错,双时间线的叙事倒是真的没想到,马丽一出来我就觉得这戏赢了,很会选角!英子的演技也高于我期待,总体可追~
李庚希长着一张倔强少女的脸,让她演陈冕真的很合适,而且第一集沙溢一出场,和李庚希魂穿父女情!而且后期教练和队员的互动,一定会有“如父如女”的感觉,想想就暖心。节奏感太好了,不过两集主要角色纷纷出场,各有各的性格和脾气,刀子嘴豆腐心的教练、热血沸腾的队员、倔强不服输的少女,追剧都更有动力了!
看完了!好看!感动!认真去拍运动员和运动了!有bug但瑕不掩瑜,实实在在拍出两代人的体育精神来了。竞技体育残酷而美丽,大多数人都会遗憾收场,但愿他们无悔这段经历继续开启新的人生,抱抱每一个向北每一个罗竹君每一个方易飞每一个杨佳雯每一个郑凯新每一个陈敬业每一个江宏每一个侯思源,不管是转身还是换项还是成为教练员,中国短道速滑事业都有每个人的一份功劳。最后希望站到最后的陈冕们可以在2022冬奥会赛出风采实现梦想,继续发展我国冰雪运动!PS:真的心疼我的向北,有天赋又努力,被下黑手受伤被迫停下冲向巅峰的路。中国的奖牌都会干干净净地拿!
陈冕向北嗑死我了,谁懂😢
父辈线值8分。吴冕线真的莫名其妙,吴冕半路出家,没有天分,训练的时候经常四处看开小差还脾气巨大。她能当主角最后当世界冠军的话,真的对其他从小训练,刻苦又有天分的运动员是种侮辱。
很好看,演员选的合适,人物塑造平实不做作,最重要的是剧情不胡来,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狗血桥段,给个赞👍🏻
马丽就像他们的妈妈,她真的很好,给学生最好的安慰!对江宏也耐心地劝说。她说的话真的很温和。
短道速滑危险系数真高,她们脚下的可是刀啊,只要划一下就皮开肉绽,但她们依然还是穿着冰刀不断练习,她们真的很勇敢。
我说这比开端好看不会被骂吧。双线叙事越看越爽。老一辈的更有看头。
估计正好开幕式前播完,无缝衔接冬奥会。马丽这次转型挺成功,终于不再局限于那些尴尬无比的喜剧。
就喜欢这种不注水的剧!陈冕入队、郑凯新入队,短道速滑的主线剧情直接开演!没乱七八糟幺蛾子的剧看起来就是爽。
为冬奥会加油的运动员们。
超长冬奥预热片
看了三四集已经上头了,双线叙事太妙了,89年的叙事和14年的叙事也是相互勾连的,第四集的虎牙项链一出场起了鸡皮疙瘩,切实体会到了体育精神几十年的传承感!
如果仅仅拿2014年的落魄教练X拼搏少女的组合讲故事,那未免太过俗套,这部戏好就好在野心大,能力也跟得上。双线叙事,89年一帮血气方刚年轻人的故事也很有意思颇有热血团魂的感觉,冬天滑野冰、偷跑录像厅、家庭烟火气,都让人感觉很亲切。
陈敬业 郑凯新 江宏 向北的故事线都不错 但是女主的技术是怎么进步的这个基本没有体现出来 精神力量也麻麻地 幸亏本身故事是偏群像的 要不真的很致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