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法国国内电影从声誉上看,最大赢家当属《花落花开》,作为讲述法国画家萨贺芬曲折人生的传记电影,它也在2009年法国恺撒电影节上摘得多项大奖。这是一部平实中带着传奇的电影,对于一个艺术家,传记片常常容易让传主的人生显得如同艺术品般传奇而感性,然而,这部萨贺芬的传记却让一个画家的人生显得那么平平淡淡,同时又由于她的执着、偏执和信仰显得与众不同。
电影中,萨贺芬的出场显得卑微,甚至有些猥琐,这个女人并没有什么艺术家家世背景,她是一个清洁工,靠打扫卫生,作些短工赚钱。开场,只见她趁着没人在他人果园里面偷吃些果子,在厨房工作时趁着洗内脏时偷些血到器皿中,更诡异的是跑到教堂先是显出虔诚状,接着马上就把圣像前的酒偷些带走,何况从外形上她身材臃肿,长相平平,实在很难让人把她与艺术家联系起来,看上去就是一个爱贪小便宜,生活艰难的小市民。当我以为她偷些东西只是为了解解馋,开开荤时,在她躲过房东的催房租的吼叫之后,她进入自己的房间,也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她用偷来的东西配置了自己独特的颜料,唱着歌儿,她愉悦的画画,那一刻,她仿佛忘记了现实的艰难,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在萨贺芬的时代,阶层界限还很分明,当时也没有互联网,没有博客,所以,哪怕萨贺芬有绘画的爱好,那也很可能只是她的一个爱好而已,一个自我愉悦的手段,很难有向大众展示的机会。所以,对于她这个阶层的人,要想扬名,需要一种纽带,需要一个推手,也就是我们常常津津乐道的“伯乐”。这个人最终出现了,一个居住在法国的德国收藏家伍德先生无意发现了萨贺芬一张被他人看作是“画的不像”的画,从此,萨贺芬的人生和伍德先生交织在一起,一段悲喜交加的故事从此开始。片中,伍德先生显得热心艺术,同时为人谦和而善良,当萨贺芬只是将绘画当作兴趣时,伍德先生鼓励她多练习,促使她不断进步。而萨贺芬对伍德先生的感情是复杂的,她感激这个改变她人生的男人,对这个男人心怀好感,当误认为伍德先生的亲人是他情人时,甚至有些吃醋。同时,一方面是萨贺芬身上依然带着抹不去的一丝自卑,一方面也是伍德先生在她心中的地位过高,她又认为自己是卑微的,是无法与伍德先生相配的。两人交织着微妙的关系,伍德先生是她的伙伴、师长、经纪人,萨贺芬对伍德先生寄托了太多东西,神与伍德先生几乎就是她的人生希望。
然而,故事的悲剧性正是在这里,萨贺芬眼中的伍德先生是高贵的,是无所不能的,现实却是伍德先生也无法抗拒大时代的洪流。当萨贺芬与伍德先生初识,并开始自己技艺的第一次飞跃时,一战爆发,身为德国人的伍德显然无法再在法国立足,他只能留下萨贺芬,继续在战火纷飞中艰难的绘画。战后的一段时光无疑是萨贺芬和伍德间最美好的日子,回到法国的伍德,将当时已经贫苦无比的萨贺芬逐步带入艺术圈子,萨贺芬的生活也渐渐富足,然而,当她不顾身体,玩命儿绘画,准备自己盛大的巴黎画展时,时代的洪流再次给她开了沉重的玩笑,经济危机袭来,惊惶失措的人们显然无心艺术。萨贺芬之疯显得突然,又有些征兆,她一直带着特别的信仰,相信有个神在引导她。在我看来,她心中的神也是自我的投影,生活艰难,感到自卑的她,需要一个对象与她对话,给她鼓励,这种超自然的力量让她在绘画领域获得了自信和激情,所以,她一直告诉神,告诉自己,她的人生将要改变了,一场具有转折意义的画展即将开始,她疯狂的绘画,投入一切,得到的却是画展无法如期举行的灾难性消息,她的期待落空了,她选择了疯狂,孤独的在精神病院度过余生。同样痛苦的是她的知音伍德先生,他无力抗拒经济危机下的时代力量,对于萨贺芬的疯,他带着内疚和同情,于是,他之后一直在告诉世人,有这样一个画家,她叫萨贺芬,她长期出于艰难的生活中,但是她依然热爱生活,用画笔向人们描述一个花落花开的美丽世界。最伤感的是,由于怕刺激萨贺芬,在她成名后,伍德甚至不能告诉她这样的消息。
我喜欢电影的结尾,年迈的萨贺芬抬着椅子走过草地,坐在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下,享受宁静的生活。看完本片,我不会对萨贺芬生出天才的感觉,却更感觉她的可亲和精神感召力,这是一个执着的女人,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无能地位多么卑微,她依然坚持去发现生命中的美,用画笔让自己沉浸在美好的世界中,她疯了,却成就了艺术史上别样的一段传奇,告诉我们,感受生命中的美,跟你的财产与地位真的无关。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7c5abbb7cfd121fd30add130.html如果你漫步在1914年的法国小镇Senlis街头,很可能会撞见行色匆匆的Séraphine。她总是微低着头,步履跌撞蹒跚地向前走着。皮鞋跟拖沓地面时发出嗒嗒声,手中永远拎着杂物篮。她是你绝不会再看第二眼的下等女人。中年,独身,性格孤僻,沉默寡言,靠作洗衣娘和清洁妇为生。笨重如一段礅木,粗砺如一把杂草。
她拥有一双典型的底层劳动者之手。每天靠这双手大力刷洗地板,洗涤床单,在肉铺处理动物内脏,帮厨,收拾房间。也正是这双粗糙的手,在圣母像前吟唱时会温柔地合十,会抓住枝干爬上旷野中的大树眺望远方,会轻轻拂过花瓣嫩草和它们说话,会偷偷收集动物的血液和教堂里烧融的烛脂,会挖出不同颜色的土壤与河泥。然后独自在昏暗的烛光下,在狭小的斗室里,研制出令人赞叹的颜色。殷红深沉似血,明黄质朴浓烈,蓝紫诡魅如暗夜。她用这些天然的颜料,在小木板上描画水果与繁花草木,一笔一划,唱着赞美诗,双眼散发圣洁之光。
如果放在今时今日,Séraphine绝对算是个原创达人。她研制的纯天然颜料说不定还会在网上热销。然而在20世纪初期的法国,一个下等帮佣妇拥有如此艺术天份,就似路边的丛丛野花,就算开得繁茂似火轰轰烈烈,最终也是化土为泥,不足挂齿。直到威廉伍德(Wilhelm Uhde)的出现。
伍德是著名的德裔艺术收藏家,是最早一批收藏Pablo Picasso和George Braque作品的鉴赏家之一。他对Henri Rousseau的早期艺术事业也有极大影响。住在Senlis的那段时间,一直推行“质朴/稚茁艺术”(Naive Art)的伍德偶然发现Séraphine的画作,惊为天人,开始大力鼓励她创作。然而不久德法战争开始,伍德敏感的身份使他不得不临时逃难,离开法国。多年过去,当伍德再度故地重游Senlis,惊讶地在当地小画展上看到了Séraphine的大幅作品,技巧比以前更纯熟了。他以为她死了,但是她却不屈不挠地活了下来。以及继续作画。
伍德开始正式成为她的赞助人,Séraphine也进入了她事业的高产期。作品题材一如既往是自然景物,多数为花草树木。面对她的大幅作品往往令人有微微眩晕之感。鲜艳欲滴的大胆用色动人心魄,密枝繁绕的丰满构图更是美得令人不安。层层叠叠的树叶看似叶子,又似涌动的昆虫,或被切开的鲜肉。骚动的,纠缠的,灵与欲的水乳交融,Séraphine的画美得让人不安,美得邪恶。然而伍德对她的资助因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而被迫中断。Séraphine长期以来的精神病困扰和偏执症状也开始愈演愈烈。她再也无法作画,最终住进精神病院,于1942年孤独终老。伍德没有忘记他许下的承诺,于巴黎,苏黎世和纽约相继展出Séraphine的作品。而今天,她的画作大多被法国当地的艺术博物馆所收藏。
I always believe that the true artist is born, not made. Séraphine究竟为什么而画?伍德的妹妹有次来看画,主动帮Séraphine和她的画作合影。Séraphine站在画边,表情含着一丝羞涩,头却微微仰起,双眼凝视上方。“请看着镜头。”伍德妹妹说。“哦不,我必须凝视上方。我所有的灵感都来自于天上”,她回答。Séraphine一直强调她所有绘画灵感来自她的守护天使,来自宗教的力量。没有人能够解释毫无绘画基础的她究竟为何会拿起画笔。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她长期以来独处的绘画过程就似一场漫长的宗教仪式。圣洁,高贵,宛若神谕降世一般。她的肉体俨然成为一种更高力量的通灵管道和容器,源源不断地输出色彩和图案。挣扎在如此卑微贫贱的劳作生活中,她依然不能不画。这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出口。是唯一的救赎。
影片的最后,伍德为年迈的Séraphine在精神病院换了一间单独病房。窗外是蓝天下一望无垠翠绿的原野。Séraphine一个人拎着椅子,向远处的一棵大树缓缓走去。这是个持续了好几分钟的长镜头,没有任何配乐,只听得见风声和树叶沙沙作响。
“您知道吗?如果我感到伤心,我会去野外看看树。和花鸟说话,心情就会变好。”清洁妇Séraphine曾这样对艺术鉴赏家伍德说。
她终于走到了树下,放下椅子,缓缓坐下。
我无法看见她的表情。但我知道她一定仰望着,很快乐。
猝然响起的教堂的钟声.月光躲在树夜影绰绰的枝蔓后.手抚摩过溪流里的石块苔藻.黄色或者黑色的淤泥,蜡脂或者植物球茎.单纯的易碎的画的气味.女性脸庞上搀杂了男性的粗犷.滞重木讷又有些神经质的眼神.世界尽头是没有边界的圆形草原,想要抵达时间尽头便只有坐在老树下一天又一天的等待黎明与落日
行云流水般的叙事风格粉饰无多,自然得好像法国乡间葱茏的草木和清新的风,将一个传奇画家平淡而不朽的一生,在两个小时之内蘸满了浓墨重彩,效果如同那一幅幅瑰丽诡异的画作,让人印象深刻。
上帝赋予她非凡的绘画技能,却让她在生活里备受煎熬,最后活生生被逼疯了,这大概也是无数艺术家的写照,死后才出名的魔咒。遇到伍德是她的幸运也是不幸,给了她生活的支持却给不了那份情谊,“先生您知道吗?当我非常悲伤时,我就到野外去,我会摸摸树,跟鸟、花、虫子讲讲话,心情就会变好。”
“作画者爱他人的方式也不同”,天才都是如此,燃尽了才华和生命,留下璀璨的作品和动人的故事...
物质贫穷对人身心的伤害,常年社会经济地位低下造成的自卑自闭和孤独生活,艺术成了灵魂在现世的唯一出口。对绘画的执着、疑似宗教狂热、近况的大起大落……最终致其精神崩溃。p.s.鉴赏家是基佬啊哈
法国传记剧情片。该片荣获2009法国恺撒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原著剧本、最佳电影配乐、最佳摄影、最佳布景、最佳服装七项大奖。无愧于得奖影片,原来传记电影也可以这么朴素而平凡,让人感叹画家的坚持与影片画面的美丽。演员表演也无懈可击,成功塑造了一个出身下贱但朴素而执著且有些古怪的伟大画家形象。
手上布满老茧、跛脚、胸下垂、赊账也要文艺起来! 饮烈酒,踏草地,唱着歌泡澡,结婚,画画到睡着,和收集美丽的书法
Seraphine看到光,背面的墙壁有十字架。Seraphine在树下听见云朵开花的声音,而生活这样艰难,无以为继了,许多年以后她想起那个早晨,风吹起她的嫁衣,请带走我的血,埋葬我的身体,因为我的画受伤了。PS:世人多年后才可以领悟Yolande Moreau的伟大。
画画的人会用不同的方式去爱
贩夫走卒、圬厨媪妪,亦有工于画、进乎艺者,人海一身,萍影谢世 ~
总是会把《阿基里斯与龟》和它联系起来。尽管说是天上的圣母天使什么的在指引她画画,但还是会被成名的欲望打倒啊,也许这种渴求,一定要身在底层的人才能了解。但那些画,真的很好看啊。最感动我的是最后的那个镜头,她在远方的树下坐下,尘归尘,土归土,原来的都还给原来的。
表演已经过于精彩以至于·
她的画美得让我有流泪的冲动,她注定只属于圣女。简单直白的叙事与运镜,单一悲哀的主题旋律,蕴含厚重的哀伤。“我的画受伤了!”
1,王彩鈴根本就不夠猛啊!這才是真正的文藝青/中年。2,女主角眼裡的一點天真始終閃耀,讓我想起《第八日》的男主角喬治。 3,文藝女中年愛慕畫商先生,畫商先生愛短命小畫家,多有趣的支線。不著墨描寫,一點隱約的暗示,使這個故事很有層次感。悲劇意味緩緩飄出來,如同主線結局的預兆。4,上
“有一天您會不會用漂亮的筆跡,寫一封真正的信給我。”第一吸引我的是这张电影海报,风吹草浪中的行走。然后看到以前的龙套女管家成为女主角,在臃肿体态和笨拙脚步中尽显她的执着与感染张力。她的画真的很美,但是,“我的画受伤了。”花落花开。
执着于自己的作品,在锅子里也找到的上帝;我不喜欢不确定的等待;画画的人会用不同的方式去爱。
音乐怎么那么像《黑色星期天》?★★★★
“有一天您会不会用漂亮的笔迹写一封真正的信给我?而且是通过邮局寄给我?”
——你还缺什么?——时间。
我多想平凡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