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这部剧是二月河“帝王三部曲”存在感最低的,似乎基本没在卫视频道露过脸,更遑论央视,因为对一本小说的喜爱发现了一部积灰佳作,差点错过。大部分是正史,少量野史戏说穿插,清缅战争等事件时间线有提前植入。感觉可能经费不足,乾隆大爷的大排场没怎么表现极致,但瑕不掩瑜,不能否认是部提升历史思辨能力的好剧。乾隆无疑是华夏史上福气最好的一位帝王,拿着“执政周期”最长的毕业证“寿终正寝”,且守着承平盛世,十全武功、《四库全书》、六次南巡等无论“崇文”还是“宣武”所彰显的功绩哪一件都可以吹一波。但这部剧走向有点逆主流,直接从乾隆中后期的朝政时局切入正题,评分低的原因大概率是戳到了正史里统治阶层的痛点,毕竟弘四爷老年穷奢极侈耽于享乐、闭关锁国逆时代发展趋势、吏治腐败涣散欺上瞒下,整个国家机构的运行都在围绕“盛世”极尽吹捧掩饰之能事,而被钉上春秋耻辱柱的权相和珅,却摘下了以往戏说剧里的“头号墨吏”的刻板脸谱,查贪官、解难事、殚精竭虐维持整个清廷财政运转。对上,他尽忠尽责付出一生;对下,他用尽心机倒转腾挪长袖善舞;人性刻画得相当复杂,早就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了,作为乾隆的白手套一直在台前卖力扮演他主子希望他扮演的一切角色,权极一时却是被架在高位上烈火烹油,进退难自已。可能观众觉得对所谓的“贪腐巨鳄”和珅着墨过多,且表现得有洗白嫌疑,毕竟当朝也不乐于见到被盖棺定论的“奸臣”翻案,同时乾隆朝官场潜规则的积弊对现世确实也有一些讽刺,老皇帝明知乱象丛生却还要闭目塞听,无视盛世这一袭华服下的虱子,如果让老百姓看透了这高层的纵贪纵欲却让能臣干吏背千古黑锅怎么得了?这部剧能拍出来也是真不容易,放现在估计备案都过不了审 ~~~让你借古讽今!!!!
卡夫卡说,以同样的绝望和同样的希望,我们的人民尊崇着皇帝,可是他们并不知道是哪一位皇帝在位,甚至对王朝的名字也漠不关心。
在王朝的制度下,很难把个人的过错和制度的失败分开。个人应尽最大的努力,用自我的才干和自我的牺牲来掩盖制度的弱点。身居高位的文武官僚与皇帝,如果最后的结果是错的,那他们的评价肯定也是错的。
和珅结局是错的,那必然他的个人是十恶不赦的,乾隆时代中国落后于西方,那乾隆也得是混蛋富二代。但你不知道,他们所为的努力。你也不想知道,一个失败者会有什么可学习的地方。最可笑的弘历呀,一个自信的人,他是如此自信,他能够用数字用金融用财政用洞察人心来治理一个3亿人口的国家,治理难度之高。这呼唤一个现代政府,乾隆觉得自己做到了,确实也很辉煌,但是最后证明还是输了。历史的后人哈哈嘲笑,你看那个人多傻,自信变成自负愚昧不可及。
和大人就如同中国的精英古老的诅咒一样,越是位高,越是要有作为,越是孤独,越是被怀疑,越是死得很惨。
人治呀人治,一个单靠人的智慧,单靠少数的精英,单靠批评与自我批评,单靠不忘初心的理想,单靠道德代替法治代替经济代替技术来治国。那就是卡夫卡的长城,永远到不了终点,人民永远不会理解的你们努力。
看完真的是百般滋味,康熙王朝演成了偶像剧,雍正王朝演成了反腐剧,只有乾隆王朝才真正还原了历史上的封建王朝本来模样。 和珅贪么,确实是贪,他是好官么,自然是好官。乾隆坏么,确实是坏,他是好皇帝么,确实是好皇帝,纵观历史都能排前列。 这就是旧中国的本质,中华上下两千年帝制的本质,一个套着冠冕堂皇,道德礼仪掩盖下的吃人匪帮。皇帝所追求的不过是驾驭百姓,文武百官不过是用来欺压奴役百姓的工具,一切只是为了一家一姓之天下。
故而和珅是乾隆一朝最伟大的官员,因为他最精通如何有效率的利用皇权搜刮利益,乾隆也是照耀历史的伟大皇帝之一,因为他懂得如何合理的奴役压迫老百姓满足个人的穷奢极欲。
和珅送给皇后拙劣的宝物,利用皇后让皇上知道运送王亶望抄家物品的官员贪污了,让皇上来选择怎么处理,而不是在殿上直接说出 有些有风险的折子不要自己出面,要用别人出面,还不牵扯到自己。 一开始为了不耽误太后的寿诞,贪官捐了钱修万福楼,和珅给贪污的官吏通风报信,让钦差查不到罪证,后来太后寿诞过去,皇上说要查贪官,和珅又让刘全偷偷把信换了,吹捧纪晓岚和皇上的书法,还在信中表现了自己刚正不阿的一面,在皇上的眼里,一个优秀的奴才,是能洞悉他的心里,帮他去做脏事,但又能不被这件事牵扯进去的人才。 皇上睡觉被知了吵到,和珅抓知了,皇太后上山抬轿颠簸,和珅训练士兵抬轿子,无微不至 安徽巡抚吴之承,有钱的不一定是贪官,也可能是能臣,善于提升地方经济,纵然有一些违规的地方,民心所向,也可以被皇上谅解,所赚的钱没有一分贪污,全部用于造福百姓。 作为臣子,不仅要敢于进言,更要善于进言,不要打乱皇上的全盘计划,不扰了皇上的兴致才是最首要的,所以和珅前期不仅是个忠臣,更是个能臣。一定要站在自己领导的角度看问题,做他喜欢的事。 皇上让和珅筹措军饷,让他带着云南省的官员,意思就是让他放心大胆的做,有背锅的,朝廷没钱,和珅就从几个贪官那里诈了400万两,说出他们贪污腐败的事情,知己知彼才能威慑住敌人,让那个官员写借据,背锅成功。 几个贪官是阿哥府里的人,和珅回到京城筹集另外的400万两,跟十一阿哥说,早有御史要弹劾这几个人,怕连累十一阿哥,和珅一直在压这件事,后来才想让这几个人出了这些银子做军饷才把这件事摆平的。 十一阿哥监国,极其吝啬,并且又和十五阿哥不对付,不愿意动压库银,而且这是根据旧例的,占理,皇上即使有心动,也不能出明旨,和珅就借十一阿哥吃死马肉为由,在皇上面前告了状,皇上申饬阿哥吝啬,刘墉就旁敲侧击皇上一向宽厚,不涉及到军国大事,一般不会申饬的。 皇上一开始急得想杀钱峰,但是有违祖制,和珅就劝皇上,并且做钱峰的思想工作,让他认罪,后来皇上改变主意,一定要杀钱峰,和珅就毒死了钱峰,伪装成自杀,让皇上在不违祖制的情况下除掉了钱峰。做臣子的什么事都要为领导着想,想到领导前面去,这样才能赢得欢心。 和珅深谙官场的游戏规则,处理事情总能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有一套无懈可击的逻辑,又能巧妙地让对方接受,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最典型的事件是劝说乾隆征缅。在这一事件中,与缅甸接壤的云南地方官为了能免去云南一年赋税,刻意渲染事态甚至故意挑起边境争端,自然是接到奏报就被立刻驳回。但和珅为了成全乾隆的“十全武功”,一反惟命是从的常态,极力劝说乾隆征缅。这一仗本可打可不打,但和珅摸透了好大喜功的乾隆,知道表达出“十全武功”这层意思就不会拒绝,就耍了欲擒故纵的把戏,让乾隆自己觉得这一仗是非打不可,还让储君捞了把政绩。虽然出发点不够磊落,也存了刻意逢迎的私心,到头来但却并不让人觉得吃相难看。而且从结果看来,和珅要讨好的各方都得到了“战争红利”,云南百姓也免去了一年的赋税。和珅只不过是借题发挥钻了空子,不用付出任何代价承担任何责任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足见其处事之圆滑、心机之深。 纪晓岚激流勇退,正值乾隆60岁要退位,阿哥们争权夺利的危急关头,纪晓岚故意放了个把柄给15阿哥,十五阿哥参了纪晓岚一本,纪晓岚就被发配边疆,是给15阿哥立威。更重要的是,有一些事比如编撰四库全书,肯定是少不了纪晓岚的,所以最终还是要把他请回来。 嘉庆让和珅管辖所有的部门,表面上是重用,实际上是想累死和珅,让和珅想尽办法找银子,不得不惩治贪官,得罪所有的人,最后落得无人帮忙的境地,再收拾和珅。
虽然有洗白白和珅的嫌疑,但是整部剧历史观点豁达,不卑不亢,不奴性,值得默默揣摩,相比雍正和康熙王朝,这部略显另类,没有刻意营造帝王的皇家效果,我们看到的是有人性和有人心的比较客观的历史,爱这一部。不过我打算深研究下真正的历史
部分剧情挺有意思的。后10集节奏偏慢。总体看来更像是《和珅传》。和珅生财有道,乾隆败家有方,两人真是天作之合。
这部剧受非议最大的地方是洗白和珅太狠,但有时矫枉难免过正,可以理解的。关键在这部剧里,焦晃对乾隆“皇家园林”式的刻画妙到毫颠,令小胖叹为观止,不愧为中国演技界的上古大神。
把和绅写成共产党员比较囧。不过对乾隆的刻画完爆二月河:先画了一个鸟生鱼汤的画皮,到了决定国计民生的关键时刻,这位爷就只有这句话:朕的园子呢?
当年很多古装剧都很值得玩味。比如《雍正王朝》明显为朱相鼓与呼,而《乾隆王朝》出世恰逢交接之际——彼时代号称盛世,能员干吏不少,可大奸巨贪也很多,再加上好大喜功,给只会循规蹈矩不折腾的后继者,留下不少烂摊子。最有意思的是,嘉庆帝即位之初,乾隆帝以太上之尊训政。历史惊人相似啊!
回顾我看过的国产连续剧。这么傻的片子居然也看完了。我无耻
接连看完了乾隆王朝和雍正王朝,很喜欢焦晃的演技。但是这部的主角分明是和珅啊,而且这分明是一部为和珅洗白的剧。本剧里的和珅,不坏不贪,只是一个对乾隆死忠的忠臣。最终也不是死于巨贪,而是死于政治斗争。
比不上雍正王朝 但在刻画帝王性格上面比康熙王朝更真实,没有一味的跪舔,乾隆爷的好大喜功、反复无常处处体现,不过放大了和珅的才能与睿智这是大多数观众们内心接受不了的…抄家抄出8亿两的世界首富,在剧中居然还是忧民忧国的清官,醉了~
这片尾曲让人印象深刻了
冷门可能是因为超前
本以为是二月河先生三部曲之一,但是中央电视台每年都无限次重播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而这部乾隆王朝就连地方台都少有问津,更何况央视。后来才知道,出品方不是广电,大约也是因为内容背离大方向的原因。似乎乾隆王朝看下来,暗示着我们一个不成文的道理,官若有才,灰色一点也无妨。和珅便如是。
在我看来,雍正王朝是叙述最精彩的,康熙王朝是表演最矫情的,而乾隆王朝是最有反省意识的,可惜也是最令人淡忘漠视的。可惜,功名伟业,盛世雄图,终究弹指一挥间成斜阳落日,古今皆然,世事循环。
其实拍得不错,很不主旋律,不像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汉武大帝那种……
和珅奋斗和翻案史!
康乾盛世三部曲,乾隆王朝最默默无闻,耐心看完一遍,却感觉有着最好的现实意义。也许这部剧颠覆了绝大多数人心目中和珅的形象,但是从中折射的宦海百态却是耐人寻味。乾隆扮演者焦晃,和珅扮演者陈锐,钱沣扮演者郑玉,都把各自角色演绎得入木三分,着实精彩。扣掉的一星是为了多余的黄杏儿。
这才是和珅真正的面目吧!完爆王刚“老师”。这一版的和珅是我心中的样子。本来历史上他就是学富五车的美男子,陈锐演的太好了。
这个应该改名为《和珅传》,还是“平反”后的
这才是真相呐。真相总是不被人接受啊。
此片虽未全方位秀和珅,但至少此片的角度却区别于其它扯到和珅的片子,如此便有了新思考视角,仅就这点,此片评分相较于雍正王朝,低了。看看已有评论,我国小学生依旧不负所望,呵
看完之后,我总是觉得,该杀的不是和绅,而是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