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有剧透,但是你如果看完前三集,看下去就没问题了。或者你一点没看就看了个预告,也欢迎你继续看下这篇评论,因为这是一篇劝退的评论。
看完前三集后面就不用看了,越看你会对这剧打分越打越低,最终就跟我一样。
警察各种不专业就不说了,这具尸体男的女的,是否有整容,男主看的一清二楚没有一点难度,为了剧情需要在结尾告诉你,为了男主自己找到证据,各种现场遗漏证物。浴缸有塑料、针头遗留算是比较含蓄、仓库空地直接留空的针管。
监控能看到少女手臂的刺青,却完全没有从这方面开始侦办,男主也是早早看到,甚至他都知道女儿为何要刺青,却也不一开始从这开始找,女记者这里显得略微可以说得通,因为她要交易情报所以没有提及这条线索。
我个人不知道台湾那边整个网络媒体在此类事件的情况下,是个什么情况,但是警察要通过看电视新闻才知道媒体最新进展,这未免有点不太像2019年发生的事情。为了推理和剧情需要,坏点监控还是能接受一点的。但是医院里面这样杀人也太假了点,这又不是抗战片谍战片。
整个剧情在第四受害者,刘光勇那里开始一路走下坡,平淡无奇的内容,不知为何要用上这么长的篇幅。
再说下,该剧和一部韩国电影《奥罗拉公主》一部分内核很相似,奥罗拉公主中当我知道罪犯和负责调查的警察原来是夫妻,直接从悬疑变搞笑片,老婆在那杀人复仇,老公在那查案,知道是谁还瞒着自己的同事。《谁是被害者》也这个套路,当剧情里大概判断到女儿是犯人的时候,犯人和警察是一家人,这片就不悬疑了,成了家庭伦理剧。《奥》与《谁》的男主都是那种卷毛加眼镜的类似造型。两者犯罪现场都留有一个标记,前者是卡通贴纸,后者是遗愿蜡烛。暂时就回想起这些。
本剧最大的问号在哪?男主这种怪胎、怪咖是怎么能结婚生子的,这个你用2集的篇幅来写一下,大概我还能更看得进去一些。做事这么严谨的男主,怎么把危险化学试剂药品放在家里,门开了一条缝什么的,你能接受吗?我不能接受。男主老婆知道男主这样,家里这么养小孩也是没有一点警惕性吗?这也说不过去啊。这还是2019年,你搞个红外线之类的报警器什么的也不是太难吧。(其实这段意外的剧情我觉得是借鉴了一首韩国歌曲的mv,因为是女子,mv拍的挺好看挺感人的,歌也好听)。
本剧最大被害者是谁?就是我们这种看完全剧的人。
最后再劝一下,各位如有缘能看到我的评论,千万别看这剧,要看的话第三集之后也别看下去了。
如果你是一名过气歌手,已经完全被市场遗忘,被人们遗忘,这个时候,有人告诉你可以让你再次“火”起来,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你和你的最新专辑,但是,条件是用你的生命去交换,你愿不愿意?如果你是一名性别错乱者,从小到大一直想要变成女性,却从来不被父母所理解,被别人嘲笑和霸凌,这个时候,有人告诉你可以让你实现愿望,并且成全另一个人的梦想,代价是牺牲掉你的生命,你愿不愿意?如果你是一名房地产公司的员工,在以付出自己健康为代价的基础上,一次又一次为公司获得更大的利益,最后却因为患胃癌而被公司无情抛弃,连售楼奖金都拿不回来,这个时候有人出面说可以帮你搞垮公司,但是要你去公司最新开发的楼盘自焚,你愿不愿意?...... 就是这样的五个人,因为他们都想到自杀,都在同一家医院看过病,而结识一个幕后大BOSS,再加上警察局鉴识科(法医)科员的女儿,一起设计很大的一个局,把所有人都列入一份“遗愿清单”,以所有人的死亡来换取别人对他们的关注和同情,这就是台剧《谁是受害者》所讲述的故事。该片一开场,浴缸溶尸,自焚等凶案现场的大尺度,血腥程度就要吓走一波人,不过请不要被吓跑,坚持看到最后,结局很温暖人心。当然,历来写观后感我都不会过多的去叙述剧情,因为:第一,剧透太多的话大家去看就没多少意思啦;第二,平铺直叙的去讲述剧情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字。所以,老规矩,我从两个方面来探讨看完这部剧我的感受。 第一方面,在这样一个新闻媒体,网络自媒体,网络大V等各种信息狂轰乱炸的时代,作为一名记者,在做新闻报道的时候,在网络上发布任何内容的时候,是完全不顾被报道者及其家人的死活(参见另一部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只管商业利益最大化还是面对自己的良心,考虑到有可能对别人带来不好的影响甚至是伤害而中肯的去发布文章?这应该是摆在每一名记者,甚至在今天这样的时代,摆在每一名用文字或镜头记录别人生活的人面前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们有太多的“网红”为博眼球,博出位而不择手段,有的假装去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结果在分发完所谓的“捐赠物品”,摆拍完毕后立马就收回;有的以模仿,嘲笑,捉弄伤残或有智力缺陷的人为乐;有的为制造“噱头”和吸引关注就造谣甚至是发布不雅视频等等。《谁是受害者》里的女主,也就是那个女记者,因为从小被她父亲带着全家在车上“开尾气”自杀而留下阴影,用她自己的话说,从而变得“嗜血”,一心只追逐利益最大化和名气;而在跟随男主一路追查这些案子之后,开始慢慢关注到人性,回归到理性思考,回归到人性里的“善”。希望每一名媒体人,都能够秉持新闻报道的职业操守,在充分为被报道者考虑的前提下,保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不要误导试听,简单点说就是“接地气,说人话”。 第二方面,其实整部电视剧的主题是探讨“自杀”这个话题。剧中几个主角都被设定在不完美的家庭中,刑侦队队长“宽哥”,因为一心放在工作上,而忽略对自己家庭,尤其是有残疾的儿子的照顾,导致他的儿子患上抑郁症和父子关系的疏离;鉴识科的“方毅任”,不但忙于工作,而且自身患有“艾斯伯格”症,从症状描述来看,应该也是属于“自闭症”的一种,导致家庭离异,女儿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多次进出“少管所”,而且和还和本片的幕后大BOSS一起策划这一系列案件来引起他的关注。导演和编剧对这些角色的设定是有用心的,就是为引起大家对于这些社会特殊人群,边缘人群,甚至说弱势人群的关注。幕后大BOSS叫“李雅均”,由林心如饰演,一直到最后,她都还是执迷不悟,认为劝那些人自杀是在帮助他们,其实不然,谁都没有权力决定别人的生死,包括那个人自己。从基督教来看,《圣经》里虽然没有直接说不可以自杀,但是在“十诫”里有记载,“不可杀人”,杀死自己也算是杀人,所以稣哥的态度是明确的;佛教里的《成实论》、《梵网经》和《大智度论》等经典里都明确说明自杀乃是一种“大恶”的做法;而中国的“道家”一直以来都追求的是“修行”和“长生”之法,所以更不可能支持自杀的。这是从宗教的角度来阐述不可自杀,从电视剧和人性的角度来说,庄子提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个道理用在电视剧里的幕后大BOSS身上也是再适合不过:子非彼,安知彼之苦?她一心只想劝他们自杀,然后用他们的命,他们的血来报复社会,报复曾经伤害过他们的人,却忘了帮助他们去寻找别的解决办法,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就有出路,而自杀,死亡,只不过是懦弱的表现,对家人,对自己,对生命,都是及其不负责任的表现。 很开心有部剧能够关注到这些问题,去年开始到现在,一直就是台剧的“爆发年”,当我们的脑海里还回响着"last dance"的旋律时,又给我们眼前一亮的惊喜,希望台剧继续这样的拍下去,希望大陆这边也能够拍出如此深刻的,揭露社会问题,关注弱势群体的好剧。其实,话说回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方方面面的进步和人们意识的觉醒,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可以很惊喜的看到“人性”的回归和“人文关怀”的觉醒,当我们在酷狗音乐的搜索栏内打上“自杀”两个字的时候,出来的歌单是如此的治愈和安慰,17年的时候我们也惊喜的看到一个非常暖心的广告:这个世界,总有人在偷偷爱你。 是的,这个世界如此美好,这个世界也总有人在偷偷爱着你,因此,无论怎样,都不要放弃,因为:Tomorrow is another day. 加油~
反轉高潮點,在於最後一集女記者跑去幫女魔頭上了一堂「勇氣」課。
第一次看的時候,感覺非常屌,一上課就瞬間打通任督二脈,感覺好有道理,但還是覺得哪裡怪怪的,第二次看果然沒錯,有點牽強,打通任督二脈的感覺跟一上課就開始播配樂有很大的關係,配樂在一段時間醞釀後一上課就順勢響起,有很強的引導效果。
女魔頭觀點 + 他們很痛苦,我是在幫他們,讓他們有勇氣面對死亡,並且完成遺願
女記者觀點 + 他們只是需要一點希望 + 想盡辦法活下去,才是有勇氣 + 因為之後會有XXX
< 想變女生男 > 因為無法獲得父母認同,所以很痛苦 女記者觀點:如果收到妹妹的禮物,知道人間還有愛...巴拉巴拉 --> 女記者 Win,不該死 想變女生男,只要有一些志同道合或是認同他的人,加上不要太在意爸媽的想法,看個心理醫生說服自己,自己沒有錯,應該就OK
< 過氣藝人女 > 因為無法東山再起,所以很痛苦 女記者觀點:如果如果知道還有很多人還是愛他、關心他,就...巴拉巴拉 --> 女記者 Win,不該死 這還是心理問題,要自己調適,即使無法東山再起看開就好 或看個心理醫生放下太高的要求,應該就OK
< 雕刻男 > 因為名聲被弟弟搶去,所以很痛苦 女記者觀點:如果不要太在乎他人眼光,其實已經向世界證明自己了 --> 女記者 Win,不該死 這個故事整個很牽強,因為如果真的想要名聲,要奪回是非常簡單,打個電話就好了
< 江曉孟 > 因為爸爸不理他們母女,只在乎工作 --> 女記者 Win,不該死 需要的是溝通和體諒
但是以上女記者win的人,嘗試過之後,可能還是失敗,自己心裡過不去,應該還是可以自己選擇自己的生命的走向。
< 殺人男 > 因為殺人內疚,非常痛苦 女記者觀點:如果能活下去,就能看到自己的小孩上幼稚園 --> 女記者與女魔頭平手 這應該自己決定該不該死,女記者講的好像是「痛苦的活下去」跟「看到自己的小孩上幼稚園」,是同等的時間,但是因為殺人內疚是每天的每時每刻,而看到自己的小孩上幼稚園當然是快樂的,值不值得要得看自己,應該自己要有選擇的權利。 這有點類似終峰法則,好像因為之後會XXX誒,你先忍耐一下吧。但是是每天的每時每刻,是非常非常久的時間。 如果衡量下決定要死,女魔頭給的藥也許就真的是解脫。
< 加班男 > 因為公司翻臉不認人,不給獎金又投訴無門,又癌末,家裡又窮,非常痛苦 。也想用死來看看能否在法律層面上報復公司。 女記者觀點:如果能活下去,就能看到家裡的植物是開什麼樣子的花 --> 女魔頭Win 看開花這理由實在太爛,但是同殺人男一樣,應該自己決定死或不死。如果衡量下決定要死,女魔頭給的藥也許就真的是解脫。
總而言之,我認為 < 想死不是就是「惡」> 人應該要自己可以決定自己的生命,這劇本還是偏向活下去就是「善」,死就是「惡」,這種觀念應該也是台灣的一般觀念,所以安樂死還是很禁忌的話題,想讓老人家安樂死也不能說,因為會有人說不孝。 哈拉瑞的書說到,近代歷史上,人權的觀念是「人的生命是神聖的」,但是如果走進老人院還是安養院,有時候看到的情景會讓人覺得「到底有何神聖可言」,太過痛苦淒慘地活著,根本不值得,至少也要讓人家可以自己選擇,而不是為了你認定的「善」而活著。
< 每天痛苦的生活不是什麼勇氣 > 女記者說因為之後會有什麼好事發生,所以現在先想盡辦法活著,才是有勇氣 但是這樣的意思是要忍耐,但我覺得每天都是生活,應該想盡辦法,先讓每天都是OK的。 該找協助的、該看醫生的,什麼都要想辦法,忍不是長久的,如果每天很痛苦,一定要想辦法除根,不是幻想著未來的什麼東西,每天就是生活,太過長久的忍耐很容易中途就自爆了。
2020年的高分悬疑台剧,冲着大幅宣传的16禁大尺度场面和反转出演的林心如刷完了整部剧,虽迟但到,五星推荐。整个故事根据一群通过自杀完成对方遗愿的普通人作为故事主线,抽丝剥茧,逐步揭开我们所不熟知的、在生命完结线徘徊的一群人的故事。谁是被害者,谁又是加害者,在现在这个纷纷扰扰、一刻得不到喘息的社会里,如何定义存在。
相比林心如一如既往稳定的演技输出,更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方毅任和徐海茵。无论是因亚斯伯格症无法共情人类诸多情感而格格不入的方毅任,还是童年阴影挥之不去、嗜血工作掩饰内心的徐海茵,人物性格立得很稳,从一开始的锋芒毕露逐步因为遗愿清单事件不断丧命的人软化内心,两个角色的心路历程从故事中的细枝末节展现的十分自然。最为惊艳的是徐海茵和李雅均在最后监狱的对话,对于我来说很有效的反转了故事想要传达的宗旨,活着比死去更需要勇气,只有活着才能看到希望从未磨灭,只有活着才能为自己争取到实质的理解,而死去,无疑是让爱你的人更加渴求一份勇气罢了。
整部剧故事十分完整,结局对每一个人物都做了真正的反转,传达出无比深刻的理念。对每个活着的人接下去人生的设定无不在点明,活着才能有更多希望,因为人只有活着才能有所作为。赵承宽是个意外的惊喜,直到最后一刻才能理解他,他所有前期表现出来令人不解、厌恶的行径其实不存在任何的恶意和居心,只是一个普通人会有的情绪和行为,本质的善良是需要通过时间来延展的。
近两年,网飞始终在不遗余力地拓展华语剧市场。
遗憾的是,结果却并不理想。
从噱头十足的《罪梦者》,到后来的《极道千金》与《彼岸之嫁》。
评分一路下跌(7.1,5.8,4.9),让观众大失所望。
最近,又有一部网飞出品的华语剧来了。
万万没想到,它竟然实现了口碑逆袭,为网飞打了一场翻身仗——
导演:庄绚维 / 陈冠仲 编剧:梁舒婷 / 徐瑞良 / 黄雨佳 主演:张孝全 / 许玮甯 / 王识贤 / 黄河 / 李沐 上映日期:2020-04-03(中国台湾)
集数:8 单集片长: 60分钟
这是上个月末刚上线的一部剧集。
截止目前,豆瓣评分8.1,是网飞目前出品的华语剧最佳。
此剧改编自台湾畅销小说《第四名被害者》。
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这是一部犯罪悬疑题材的作品。
剧集不仅延续了原作烧脑和推理的部分,在尺度上更是大到惊人,且完全没有马赛克。
每集的开头,都有一段郑重提示。
注意这几个关键词:“暴力场面”“身心不适”“斟酌观赏”
这可不是在吓唬人。
第一集刚开始,就出现了浴缸里“溶尸”的特写镜头。
到了第二集,被焚烧的“焦尸”又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就连主演之一的许玮甯也表示,被剧中“尸体”的还原程度吓得反胃。
尺度之外,这部剧真正大获好评的部分,是其精妙的设定和紧凑的剧情。
男主角方毅任(张孝全 饰)是一名患有亚斯伯格症的鉴识官。
先给大家简单科普一下:
亚斯伯格症被认为是自闭症的一种,其主要症状为社交困难、沟通困难,以及个性偏执等等。
而鉴识官的主要工作,就是从犯罪现场取证,并运用相关专业技能来辅助推理、帮助破案。
这两个特征结合,将方毅任变成了个不近人情、只关心案件的“怪人”。
而女主角徐海茵(许玮甯 饰)和方毅任恰恰相反。
她是一家知名媒体的资深记者,在职场打拼多年,深谙人际往来之道。
她可以为了获得一手资讯,八面玲珑、谎话连篇。
不仅如此,她还和在私下和警局的人交往密切,以套取各类案件的最新消息。
这两个看似水火不容、格格不入的人,却因为一起连环杀人案被联系在了一起:
一名失踪女歌手,被发现死在了一家旅馆的浴缸里。
浴缸里放置了浓度极高的强酸,被发现时,尸体已经面目全非。
发生命案的旅馆房间里,没有他人进出的痕迹。
而女歌手尸体的死状,竟和她未发表的最后一张专辑封面照一模一样。
一时间,这起骇人听闻的溶尸案,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条。
女歌手的专辑也成功发表,并且销量惊人。
当方毅任介入尸体调查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女歌手明明有整容史,可是这具尸体的面部骨骼却毫无整容痕迹。
更惊人的是,根据尸体的下半身骨骼特征可判断,这应该是一具男尸。
换句话说,这名死者并不是这个女歌手。
那死者到底是谁?为什么死状要模仿女歌手的封面照?失踪的女歌手又在哪里?
这些疑问尚未解决,很快又发生了第二起命案。
在一栋还未完工大楼里,发生了焚尸案。
尸体已经被烧得面目全非,无法确认身份。
但是在尸体附近,却发现了一张工牌。
工牌上的工程师,恰好就职于这栋大楼的开发商。
经过警方的尸检和调查,发现这名死者并非工牌上的人。
她真正的身份,竟是上一起溶尸案中被认为的死者,也就是那名失踪的女歌手。
不仅如此,这两具尸体都有一个共同点:死前体内被注入了大量的麻醉剂。
也就是说,这两起案件很可能是同一个人所为。
按照这个逻辑推理,下一个死亡的人,就是工牌上的工程师。
果不其然,很快警方又发现了工程师的尸体。
与此同时,第一个旅馆中的死者身份也查明了:
他是一家夜店的男服务生,从小有性别认知障碍,并渴望成为女性。
随着案件逐渐深入,死者的身份都渐渐明晰。
但真正的凶手,直到现在仍然销声匿迹。
警方通过总结了这几起案件,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共同点。
每一个死亡的人,都在死前完成了自己难以实现的愿望:
服务生希望成为女性,在死前扮演成女歌手,愿望达成后死在旅馆。
女歌手希望发表专辑,在死前专辑大卖,愿望达成后死在大楼。
工程师希望揭发自己所在的黑心公司,在死前成功揭露,愿望达成后死在仓库……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有计划和预谋、精心设计的连环杀人案。
至于凶手是谁?TA为什么要帮助死者实现愿望?又为什么要杀人?
这些谜题就不过多剧透了,大家可以去剧中寻找答案。
同为犯罪悬疑题材,为什么《谁是被害者》能够超越《罪梦者》,获得观众的普遍好评?
在我看来,是因为此剧在人物设定和剧情设置上,都体现出了华语剧里难得的用心程度。
先来说说人物设定。
张孝全饰演的方毅任,患有亚斯伯格症(和美剧《非典型少年》的主角是同一种病症)。
为了演好这个人物,主创团队找来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专业的分析与指导,使得这个人物的言行更贴近真实。
片中有一场戏让人印象深刻:
方毅任和徐海茵在停车场,商榷利益交换的条件。
上一秒,方毅任还认为自己占据主动,振振有词。
可当他发现自己的把柄被徐海茵握在手中,被对方威胁时。
他马上变了一副脸色,然后徐徐走回自己的车内。
性格中狂躁、偏执、近乎疯狂的部分,在这个密闭的空间里彻底爆发。
当他发泄完情绪,下一秒,又无缝切换回冷静理智的状态。
他巧妙地利用自己手上的资源优势,和徐海茵交换信息。
一个在极度狂怒与极度理智之间摇摆的病人形象,由此鲜活地立了起来。
徐海茵这个角色同样如此。
主创团队找来了专业的记者,去研究和发掘他们身上的工作状态,用于剧中的角色塑造。
片中有一场让人印象深刻的戏:
徐海茵为了采访第一个死者(男服务生)的家属,谎称自己是提供相关社会服务的工作人员。
她事先做了一系列小动作:
衣服,从低胸衬衣换成了纯白色的卫衣。
头发,从披肩扎成了马尾。
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博取受害者家属的好感与信任。
更绝的还在后面——
为了完美营造一个人畜无害的社工形象,她在出发之前,刻意灭掉了自己还没抽完的烟。
可是,当死者的妹妹出来后。
徐海茵意外地发现,其妹妹也喜欢抽烟。
于是她又马上掏出烟,和死者妹妹坐在台阶上一起抽。
这几处细节上的动作设计,已然将一个为达目的而无所不用其极的记者形象,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除了人物设定上的走心,《谁是犯罪者》在剧情上也值得一提。
剧集围绕着连环杀人案展开,环环相扣,层层解密。
最重要的是,在紧凑的剧情和精巧的故事之上,它将矛头直指当前普遍存在,却不被广泛重视的社会议题:
性别认同、校园霸凌、企业压榨、外貌歧视等等。
从剧名开始,主创团队的“野心”就昭然若揭——
他们并未将镜头聚焦于作案手段高超的加害者,而是重点关注这一个个不被社会关心和重视的受害者,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底层人物群像。
通过这群想要放弃生命的人,来反映社会问题,并探究其背后自杀动因。
以此引发大众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以及对自杀群体的关爱。
根据统计,中国每年有约30万人自杀。
走向自杀的现实原因多种多样,但有一个情感上的共同点却殊途同归:
这些下定决心去自杀的人,都觉得自己不被重视和在乎了,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活着没有意义。
这点恰好和鉴识工作形成一种悲伤的联结——
因为鉴识人员的职责,就是通过细枝末节的线索,去还原死者生前的每一个细节,去关心死者生前的每一件小事。
正如制作人曾瀚贤所说:
“鉴识科学有一句话,生前没有人在乎你是谁。
当人死了,却拼命用各种方法查出你是谁,可惜伤心的点在于,人已经死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谁是被害者》想要探讨的核心,仍然是对于生与死意义的思考。
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死亡的意义又是什么?
这是一个永恒的哲学问题,没有人能给出完美的答案。
但《谁是被害者》给出了它的答案:
不论是选择生还是选择死,我们都在选择过出自己有价值的人生。
只不过,有的人选择有价值地活着,有的人选择有价值地死去。
但是,那些选择有价值地死去的人,却忽略了一点:
死亡何其简单,又何其短暂。
一直努力活着,才是最大的考验。
活得有价值,是比死得有价值,更有价值的一件事情。
*本文作者:张不才
2020,疫情来势汹汹,这是一个人与人、人与世界的物理距离被迫疏离的时代。
但又是前所未有想要打破这座孤岛,期待着能够被“谁”找到,让“我”值得存在的时代。
《谁是被害者》击中人心的,就是这样一种情绪。
l 透明人间&孤岛人间: 谁能找到我
“透明人间”———一个从日语反输入、具有现代社会群体烙印的词语,指的是群体中没什么存在感的透明人。
就是这样一群人,死的时候穷极所有只为沐浴闪光、登上最喧嚣的舞台。他们是《谁是被害者》连环案件中,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最重要的麻烦制造者。因为是透明人,光靠言语的呐喊已然不够,就用生死的分量,去声嘶力竭的表达。
主创采访中透露了故事设置中的一种反讽:“活着的时候没人在乎你是谁,但你死之后大家就有兴趣了。”我曾以为这种表达本身带着一种悲情戏剧色彩,离大多数人的世界并没那么近。但年初这场变故,让所有人经历了太多。一时间,人人都沦陷在了孤岛。谁都有那么一刻,成为迷惘的孤岛人间。
故事中流浪的透明人间,用“连环遗愿”的方式串联起一种悲鸣般的羁绊。
故事外流浪的孤岛人间呢?有人弹着吉他,为阳台外无数个点灯的陌生家庭歌唱。有人投放电影,与街区邻里分享自己典藏的情怀。有人走出舒适区,为了他人生死而不顾自己生死的奔波。
孤独与羁绊,我们都在寻找着适合自己的串联方式。片尾曲完美诠释了这种每个人都在拼命表达的心声,很好听。
《谁》
演唱:Karencici
作曲 : 李友廷
作词 : 李友廷
害怕伸出手 装作 什么都不想要
这样也好 每天说服着自己
在原地停留 等着你 也等着我自己
你若能懂 现在别再犹豫 走进我的心
谁 能够找到我
在人海中 流浪等待 爱 将我的轮廓填满
谁 想要找到我
多么希望 拥有一个你 让我值得存在
你能否由衷 容纳每一种的我
我会愿意 赔上一切的爱
l 绝望&希望:只要还活着
这部剧可以看做是献给孤岛世界中每个人的一曲离歌,尽管难掩一种悲情基调和强烈控诉感。但作为一种媒介,聚焦透明人间,尝试与他们产生“对话”,又通过结局(徐海茵狱中的是非对峙),以及开场(苏可芸录音棚缓缓吟唱的《还活着》),明明白白的传达出这部剧的情感议题和生死价值判断。
李雅钧代表一种极致,她主张“有些人,死了比活着有意义”,而剧中主角是泾渭分明的对立,坚信黑暗里应该去坚持,直到找到那一丝光明。通过苏可芸这个角色,也可以窥其一二。这是一个出场不过寥寥,她的一曲歌却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
苏可芸年华迟暮,是一位风光殆尽的女歌星。她身上满是风霜,歌唱时却仍眸中闪耀。唱响的是一首生命终曲,棚内的身影却有一种无论何种沧桑,依旧会重燃对表达的渴望之情。这种情绪随着声线悠然而出,牢牢抓住了人心。
只要活着,活着就好。哪怕是纠缠,哪怕是折腾。
在网上搜到这首歌的原唱陈小霞讲述这首歌的诞生,觉得很有感触,分享给大家。
│歌曲故事
这首歌的诞生来自于一次深夜里的迷路。
她很喜欢也很习惯用摩托车作为代步工具,因为可以一边骑一边想事情,尤其是想她正在进行的创作,意思就是一边骑车一边脑子里在谱写旋律,所以常常会骑到一些「欸?这里是哪里?」的地方去。
有次她夜里骑车回家,等她意识过来时,发现自己在一条荒凉偏僻的小路上,两旁没有建筑物,没有路灯,世界一片漆黑。
她听着自己的心跳声,安定自己的恐惧,慢慢地继续往前骑,不知道骑了多久,才终于骑回到有灯火有人烟的路上。
「还活着」是她当时脑子里出现的第一个念头。
事后她回想那个经历,想着当时的感觉,想到自己六十几年来的人生。
这辈子不是第一次只有自己一个人在漆黑里摸索着往前走,没有灯光没有同伴看不到前方,但是能怎么样呢?既然决心要前往,既然不想待在原地,当然得继续前进。
走到现在,还活着,还能写歌也还在写歌。
孤独是一定要的,也就是孤独,自己才可以一直处于能够创作的状态。虽然生命中的各种苦难还在继续纠缠,但是只要心里面还有旋律在起伏流淌,自己的灵魂就有一扇亮着灯火的窗。
「还活着」想传达的意义就如同歌名一样,经历过生命的曲折跌宕,才知道最好的风景不是终站而是过程,尝遍人生的喜怒哀乐,是生命的启发,在黑暗中听见自己始终顽强的心跳,还活着就是一种生命送来的祝福。
《还活着》
作曲 : 陈小霞
作词 : 陈小霞/李子恒(zih heng li)
编曲Arranger:陈辉阳(Chan Fai Young)
还活着 还在纠缠
生死的对弈 残缺的梦想
还能歌唱 也能感伤
灵魂的窗口透着灯光
还活着
在没有星星没有月亮孤寂的路上
黑暗中 听着自己
始终顽强的心跳
而宁静 依旧是最美的旋律
很幸运能有权力唱出悲观的自己
一首首 昨日伤口
亲吻别人的心灵
深夜里 被人情冷暖过的心
还没有失温 还活着
在没有答案没有尽头生命旅途上
荒芜中 发现自己
脆弱背后的坚强
而活着 永远是最难的动词
很庆幸能够歌唱一种安慰的力量
一首首 明日港口
停泊别人的背影
天亮后 大海中沉浮过的人
还没有绝望 还活着
还活着 不会无恙
孤单之必要 孤独是必然
人生很短 人生也长
最好的风景不是终站 是过程
挺精良的剧集。视听讲究,悬疑和氛围出色。值得咂摸的是许玮甯和林心如的视角,她们既是参与者,也是旁观者。并且,两个人是分别从死与生的角度来理解生命的痛苦与意义。表演集体在线,张孝全各种强迫症式的动作细节很加分,包括空洞的眼神。林心如那个自以为善的恶魔形象也不错。
很好看,喜欢林心如~
剧情很紧凑,林心如演技非常可,值的看!
netflix资本的注入,东亚文化产业必然形成新阶段,日韩及台湾看来复苏势必成然
男主是如何一下子从十多年对妻女不闻不问发展到忆女成狂的?这个情绪有点不连贯啊
已經是少數好看的台劇了 近來網飛的台劇都很爛 真的滿精彩的 林心如就是亮點 演技真的很好
台剧在复兴。。男主不错,每个角色都丰满林心如一点不像以前的林心如了,角色张力👍。
可以提前预定年度最佳台剧,尤其最后两集非常有感染力,许玮甯特别好特别好,小女孩有点像周冬雨演技也在线,唯一的不足是林心如表演太过了让整个故事给人的震撼程度大减分
还好,口碑吹的来势汹汹,可过程比较乏味,看似在不断延伸却也在原地踏步,靠重口味道具博眼球,警察和鉴证科办案能力一般,全靠现实阻力推进,偏故弄玄虚的刻意伪装,前几集还未见出彩的段落和角色,但也能继续追下去,不过内地以外的大尺度华语犯罪题材,也只能靠港台来办了,全部看完了还是台湾现实呈现和关照的那一套,完后一派和解气息,涉及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不新鲜但确实有警醒的意义,另外最后一集被林心如尬完又被张孝全尬,直接就跳戏了,角色张力吃重,总觉得他们努力在想怎么演和如何说好台词,有种间离的搞笑感,哈哈哈
剧情不如《暗黑者》,动机不如《心理罪》,鉴证不如《法医秦明》,猎奇不如《十宗罪》。
上一部达到这种水准的华语悬疑推理剧,我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离奇案件、缜密推理、复杂人物、完整的社会群像链,这个类型能给出的基本都给出了。虽然部分情节点有僵硬处理痕迹,后段遗憾也不少,但放在华语剧的层面来说,的确要用“极度罕见”来形容。最值得表扬的就是这群演员,他们出演的全是极端人设,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患者,甚至还有郑人硕一人两角的情况。但大家还是能够对角色产生很深的理解和体认,即使部分表演有点“台式”过火,真挚与信念感是看得到的。反观大陆的悬疑剧,“过场感”很强,演员很难把他们的真心拿出来给人看到。
台剧越来越能打了,以受害者为切入点,“有的人死了比活着有意义”,探讨了蛮多东西,社会/人情/亲情/无良记者…张孝全和许玮甯的细节处理的很到位,林心如演的疯子也可圈可点。节奏有点高开低走,到了第六集劲就不足了。
这部剧还真的蛮不错的,特别是林心如让人眼前一亮。虽然不是主演,只是特别演出。但是超强素颜出演,还化了老年斑、家暴后的伤痕等特效妆,是真的很不错,让人看了就觉得她是李雅钧,没有林心如的影子。最主要是眼神戏真的超棒,有一幕是摘下口罩笑了,那笑容看了都会有害怕。和以往不同,饰演这么一个有心理疾病的不正常的人,林心如确实表现得很好,一举一动、一个眼神都是戏,实力演员👍👍👍
“我们不要放弃好不好?”我心中本年度目前为止最佳台剧。网飞出品的几部华语剧里,罪梦者和这部是最喜欢的两部,但是也说不好自己到底是更喜欢哪一部的结局。张孝全在两部里面演的都是苦大仇深的角色啊,但是每次他演苦大仇深的,都很好。许玮甯很好啊,第一次看她,有点喜欢上。林心如表现很惊艳,但是我觉得稍稍有一点过。
林心如演技很👍
因为林心如的参演,五星观望
林心如
3.5 一群想要放手的人,和几个想要抓住的人。每个被害者都加入了自己的议题和社会元素,联结在一起还是觉得不深刻,倒增加了推理的娱乐性,苏可芸比较有趣。许玮甯和张孝全稳定发挥,林心如的演出竟是有突破的。最后一集台词写得不好,活下去的意志讨论还不够公允
7分,开场很重口,果然网飞尺度可以。悬念也不错,不过中间往后几集就有点弱了,大概朝着你能想到的方向推进。张孝全这个角色有点意思。
林心如演技爆发!剧情很紧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