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里面,我最喜欢的人是师娘,一个天津女子,她端庄美丽,一身旗袍更是衬出民国佳人。想起宫二,不能说徐皓峰跟着王家卫学了些什么,但这一次《师父》里的女性角色比起《倭寇》里几个舞台风的不知所措的新疆女的确好很多。点映见面会有人问起导演的“异族女子情结”,导演一脸无辜的说,我可是为了你们才加入这一元素的,(说能激起人的冲动有很多,异族情缘也算一种。)谁知你们都不领情。喂喂!明明就是徐导您自己的恶趣味好伐?
师娘迷人的地方在于那种随你雨打风来去,她孑然一身恬淡,是真正“甜处安身,苦处花钱”的人。一个陌生男子突然出来说要娶她,她嗤笑,说自己应是被巴西男人看中带回国去种可可的命。后面廖凡说要带她走,她拒绝,说“这不是我最好的命”。这是个聪慧的女人,命运抛给她的,她全都接得住。之后便再不矫情,谈条件,要逛街,吃螃蟹。和陈识的云雨之欢也都是畜生般的生理冲动,不是调情,是需要。张爱玲说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源于一场交易的两个人诚实的很。
“嫁过了,谢谢你”婚姻对于她来说可能也只是种仪式吧,“不求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床上他双手合十制住她,说“我是这个门派的全部未来”,是坦白,也是致歉,身上有事情没完成,利用她做掩护,但对这利用并不后悔,只是抱歉。
后来他要给徒弟报仇,为她安排一切,她说 “也就嫁过你一个,真报复,我认了。”给了她全部的家当,让她去火车站,但她却意外的出现在武馆的斜对面一家面包店里坐着,寡淡的神情好似活过了几世轮回,再激不起半点波澜,平静的说着这样深情的话:今天我求一个人活着,这个人离我200米,我心念不强,再远,怕不能应验。当他破门而出,她不顾一切追上去的时候,终于明白了她的心意。“你是神的一手安排。”他于她或许是兵荒马乱中伸过来的一双手,抓住了,不要再放开。
追到火车站到底是错过了,面对蒋雯丽饰演的武行帮派老大,她余惊未定一脸风尘,说:他的事,我担了。
真是高贵。
非常巧的是,在我看《师父》这部电影的前几个小时,一位网名 新绿茶诗,简介是化学硕士、材料学博士的网友写了一篇长微博《别了,狗日的科研》。大致讲笔者作为科研工作者,专心学术,不加入人情世故的圈子,十年都申请不到科研经费,科研也无从谈起。其中有句话和《师父》里的情节简直异曲同工之妙 :“我从不入哪个圈子,我孤身一人从南方来到北方,实指望靠自己开创一篇天地。然而,不入圈子就早已经注定了,怎么申报(科研经费)都是白费心机。”
晚间在电影院里看《师父》,博文中提到的“圈子”在电影里换了个行当,被赤裸裸的演了出来。现实里科研界的圈子围绕着科研经费。电影里武行的圈子围绕着业界名声。本质都是为了各自的私利,一起将整个行业的前途拦在圈外。
电影里的“师父”尽管遇到圈子内有识之士的提携,两人自以为周密安排想要突破圈子的规矩撑开一点间隙。然圈子的厉害之处,在于能够迅速对不属于圈子的人、事产生排异,最终将其扼杀。就连“徒弟”作为一个万中无一的武学奇才,也没能像周星驰电影里那样包裹一番后再浪漫的羽化成蝶。而是现实到露骨的被暗算致死。剩下的圈子里的各家好像都保住了颜面,然后不到百年后的今天,哪家武行还能成个气候呢?
现如今你我的周遭,几乎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圈子,而几乎每个圈子里都会有那么一两个愣头青,骨头特别硬,想要去闯一闯、冲一冲。然而最后要么做了“聪明人”,要么被一群软骨头给淹死了。对了,还有那么一两个人心中埋着理想,在圈中熬成了长辈,临到老了想要撕破圈子,完成年轻时的夙愿。最好的结果或许就是“去巴西,种可可。”差一点的,名字都成敏感词了......
笔者身边也有一个关于圈子的故事
笔者从事音乐教育行业,是一名某专业音乐老师,夏天时业内举办了一次比赛。在咱们这个圈子里,一般来说比赛名次都是按老师的辈分算的。然而圈子里一位混到长辈的老师力排众议举办了一场比赛,比赛的规则制定得异常严密,比赛分专业组、业余中学组、业余小学组等若干级别,每组分别比赛,分别排名。所有选手隔着幕布比赛,评委对着号码打分,而号码和演奏顺序又经过另一组人随机打乱,尽最大可能的保证了比赛的结果的公正性(笔者有幸参与组织工作,对整个比赛的公正性有很直观的了解)。
在比赛中,某中学生自觉能力不俗,报中学组怕欺负人,遂报了专业组。初赛过后,得分碾压专业组所有选手,以笔者的专业眼光来看,是本行业万中无一的人才。然第一轮成绩排行名单出来以后,本行业太老爷发话了:“中学组的人,拿了专业组第一,像什么话?”,言下之意本地专业圈颜面上不好看。幸而部分骨头还算没有软到渣的老师据理力争,经过一番努力保住了该生的比赛名额。决赛中该选手又是毫无悬念的最高得分。
妥协的结果是,最后颁奖时,为该生专门拟了一个“最佳潜力奖”,只有奖状没有奖金及价值几万元的奖品。比赛第一名给了实际得分第二名的选手。
不过这个故事有个不算太坏的结局,该生被本专业全球最顶尖大师看上(在某次大师课活动中)指定了该生到美国跟随其门下学习。据笔者所知该大师亲点学生,全世界也没几个。
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若圈子稳固如山,只会将有才之人逼去没有圈子的国度开花结果。
多年不写文字,深夜看片回来匆匆写就,行文较乱,见谅。
广东咏春拳拳师陈时北上天津,说是先报师恩,再振家业。天津作为当时的武术之都,提供了这样的舞台和机会。他找到天津武术界的泰斗郑山傲,一方面探讨拳理,一方面讨教迷津。郑山傲说,天津武术界不教真功夫。陈时说,一生只收徒两人。而这一段对话就成了整个电影的冲突所在。
一、江湖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是有各种各样的规矩组成的,街上不许见铁器,踢馆要提到第八家,面包要吃十五个,不管规矩多么稀奇古怪,但目的是非常明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津门武术界的规矩呢?其实,就是郑山傲所说的不教真功夫。至于为什么江湖立这个规矩?郑山傲并没有讲,就需要我们去揣摩。一是武学金贵,不能所传非人,糟践了好东西;二是人才难得,非大材难以传授。因此,相传是师父找徒弟,而不是徒弟拜师傅。
不过,郑山傲津门风云三十年,真的就没有人可以传授真功夫吗?那不教真功夫的郑山傲,又要借此机会退出江湖。故事能这么简单吗?
二、师与徒
拳师要在津门立足,需要连踢八家武馆,这是武术界的规矩。郑山傲给陈识出了一个主意,可以教出一个天津徒弟来踢馆,不必亲自出手。并且,亲自从军队挑了一个苗子给陈识。
前清的督司府是郑山傲的家,也暗示了他的政治身份与地位,给陈识挑的徒弟,自然也是军队出身,是林希文-郑山傲徒弟的随从,而习武之地恰恰也是在郑山傲家中,而不是其他任何地方。陈识教徒弟踢馆的事情,被郑山傲藏的严严实实,密不透风。不出意外的话,当陈识教会徒弟之后,那么他也就没有什么用处了。
峰回路转,车行脚夫耿良辰因为路遇陈识夫妇,尾随他们来到了陋巷,要与陈识比武,随后拜陈识为师父。当陈识看到耿良辰的材质,动了收徒之心,准备倾囊相赠的时候。他就犯了津门武术界的规矩,不能教真功夫的戒。也破了郑山傲要把咏春拳留在津门的局。
当陈识告知郑山傲,自己收了一个徒弟之后,准备教授真功夫的时候。郑山傲突然拜倒在陈识面前,要求他教授咏春的功夫。他告诉陈识,当徒弟踢了八家馆的时候,津门武术界会请他出马,将徒弟赶出天津。为了稳妥起见,他必须学会咏春拳。注意这个规矩是郑山傲突然加上的,在此之前从未提过。另外,陈识说过一生只教两个徒弟,耿良辰算一个的话,那么郑山傲这一拜师,就算第二个徒弟,陈识之后就不能再传授咏春拳了。郑山傲的用意,依然是维护津门不传真功的规矩。
三、里子与面子
《一代宗师》中,提到有人活成了里子,有人活成了面子,邹馆长显然是津门武术界的面子,而郑山傲则是武术界的里子。出了乱子,邹馆长出面讲规矩,郑山傲出手维护规矩。但是,这一次他们遇到了陈识和耿良辰。
耿良辰是大材,脚夫出身的他,学了陈识的功夫,踢了八家馆,削了天津武术界的面子。这时候,就需要郑山傲出马,维护津门的规矩。问题在于,郑山傲能否做得到这一点。
郑山傲要求陈识教他真功夫,在学会之后,曾经要求与陈识比武。在过程中,郑山傲就想动手废掉陈识,可惜的是,陈识反手一刀逼在他的脖子上。而另一面,耿良辰在踢第八家馆的时候,陈识与耿良辰曾经动手,却被割断了背包带。事后,陈识说他比自己年轻时更加厉害。两相对照,郑山傲根本无法降服耿良辰,遑论维护津门武术界的面子了。
这时,故事穿插了一段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情节,林希文出手打伤了师父郑山傲,并将此拍成了电影纪录了下来。郑山傲三十年的名声,一夕荡尽。这个局,据说是邹馆长与林希文商量好的,为的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林希文因此取代郑山傲成了天津武术界的里子,取代郑山傲来继续维护规矩。
直到耿良辰被林希文暗算后逐出天津,陈识才意识到,自己辛苦教出来的徒弟,其实是为了郑山傲收山准备的。林希文打败郑山傲是不能公开的,但是他公开驱逐耿良辰,则是公开成为了津门武术界的第一人,活成了津门武术界的里子。
四、脚行与武行
陈识与耿良辰,一个是外人,一个是脚夫,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进入津门的武行。这涉及到一个身份的转变,如何从一个外人进入到津门,从底层的脚行上升到武行。
耿良辰临死,回到了脚行,推了最后一班车。但是,我们知道,他在拜陈识为师的时候,已经离开了脚行。他的说辞是,师父说练武之后,不能再继续做体力活。(经名家指正,练武后的确不能再继续干体力活,因此耿良辰并没有说假话。此处的对白,应为一语双关。)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武行不再是劳力者了,脚夫却依然是劳力者。
陈识在授徒的两年中,是生活在贫民窟里,表面上做的是木匠活。武行过来看,知道他不是吃的武行的饭,而是做的底层的活。上下有度,这也是规矩。
一旦陈识可以在天津开馆收徒,那么他就泯灭了天津内与外的界限,也打破了武行与脚行的差别。而内与外,上与下,恰恰才是津门武术界的规矩所在。郑山傲为何阻止陈识教真功夫,其原因大概也就在于此了。
小结
苏格拉底曾经讲过一个洞穴的故事,故事中大部分人生活在洞底,被绳索牢固地捆绑住,在他们身后有一小部分人坐在火堆周围,通过火堆制造各种各样的影像,来控制洞穴底部的人们。如果洞穴底部有一个人,能够走出洞穴,那么他是否还要回到洞穴。如果,这个人走回到洞穴的话,他会遇到什么事情。
在我看来,陈识来到天津,就是尝试回答两千年前,苏格拉底的问题。洞穴之中,是不需要真功夫,只需要维持好江湖就可以了。因此,陈识和耿良辰注定是要被驱逐出天津的。
1 世间优劣本是比出来的,看《师父》方知陈凯歌的《道士下山》原是拙作。既已被人捷足先登,徐氏便难再拍自己那部处女作,这应是规矩。《师父》讲得是时代,亦是规矩。王家卫在《一代宗师》里没有讲好的,徐浩峰在自己的第三部导演作品里讲好了,可喜可贺。
1.1 近日在补看徐早期作品《国术馆》,其早期作品思想上怪力乱神的部分更多,在俗世面前这些比重会影响其们对珍馐的判断。徐后来文章在这一点上成熟许多,但抑或这成熟是种悲哀?徐浩峰自己写过“舍一事才能成一事”的道理,《师父》原著小说收录在他的短篇武侠集《刀背藏身》,那时候徐的行文已经是鞘里拔出的刀,你可以看不过去,但容不得你一个“不”字。
1.2 遗憾未能看到《箭士柳白猿》——徐浩峰至今未能公映的第二部电影,这部“黄河大侠”于承惠老爷子的遗作原定的公映日期是三年前。如果《师父》真能就此成就了徐的名声,《箭士柳白猿》的公映也指日可待吧。就像当年火了《集结号》,由张涵予主演的杨树鹏的那部小成本处女作《烽火》借机上映。(深陷在纪念内战英雄情结里的张涵予在《烽火》里倒是演了一个二十九军的低级军官,此节颇得玩味)没法推出从《倭寇的踪迹》到《师父》——徐氏硬派武侠的进化细节,因为缺了中间一环。
2 《师父》武戏的拳拳到肉不禁使得我在看那部《卧虎藏龙2:青冥宝剑》预告片的时候兴致索然。电影里穿插着《火烧红莲寺》五块钱特效对武打的运用,正是对时下武打片的巨大讽刺。观众们在看了《师父》的打,再看《师父》里那部《火烧红莲寺》,悟性再差的也自然觉得可笑了,这是徐的功力。但同样的观众日后坐在电影院里再看那些凌空十几米的飞檐走壁,却不再会觉得可笑。王家卫没有办法的事,徐同样没有办法。
2.1 观众的文化素质永远是中国电影这水桶的最短一片,师父是真会且真教,徒弟得有起码的资质,不然给你真东西也接不住。电影里那句台词“刀法我给了,得多少在你们”就是这个意思。生源太劣,师父不出走就会饿死。徐浩峰电影里的信息量历来都是不小的,《师父》里架构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它同样不是以情节取胜的那种电影,它的叙事方式与看惯了都市爱情与青春题材的观众熟悉的那类情节迥然相异。但这并不是徐氏的错,对于那种只会感叹“蒋雯丽真是老了”的观众,真要迎合她们你不如把任何一部电影都安排进满满的活色生香。
2.2 郑山傲在片中替陈识找的第一个徒弟,演员不是张亮,而是跳舞的张傲月。徐浩峰找来舞蹈专业的张傲月与裘继戎,是因为他认为现代很多武人的日常训练不如从前规矩,但是舞者的训练反而不曾懈怠,找来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在模仿上会更轻松地传递一些徐更想看到的效果。这里面的细节,可以去看徐浩峰的《坐看重围》。
2.3 白俄舞女的舞蹈,“大腿肌肉运用之妙,近乎拳理”。这不是徐在讲笑话,他的书中尽是这类桥段。不仅是舞蹈家,还有从摔跤手,从拳击手,从足球运动员,挑山工等人身上,尽能被他看到拳理的相通之处。外行人只看懂了女人大腿的好,却看不到门道,亦看不到内行人的目光。如果看得出,也便是内行人。可如果内行人真这么多,社会怎至于今日?
<图片1>
3 电影中外地拳种来天津开宗立派的规矩和潜规则,甚为腹黑。除了徐浩峰,没人讲过这类事。不便剧透。
3.1 《师父》不仅带我们看了看逝去的武林,它还额外告诉我们传统武术没落的其中一个内因。或是最重要的内因。
4 戴立忍饰演的高手拿的是子母鸳鸯钺,十一年前笔者在师父那亲眼见过这东西,八卦门的招牌兵器。八卦门这位瘸了一条腿尚能伤的了陈识,即便最终败了,看官也自然应该明白导演的用意。王家卫的《宗师之路》里见识过北方拳“打人如挂画”,不知道那时候有没有后悔最初以咏春取材格局小了些?作为《一代宗师》编剧之一的徐自然比王更明白民国时什么才是国术里的头牌,咏春在整个民国时期都是未入流的角色。影片中北方的刀是给当代人看的。
4.1 八卦掌高手与廖凡饰演的咏春师父交手后互换了兵器,后者使的得心应手。徐浩峰在书中便写过作为中国三大内家拳之一的八卦掌在拳理上有一些部分和咏春拳是很像的。好奇者可移步徐氏书架。
5 郑山傲口中的韩大哥是韩慕侠?
6 希望下次其它电影在描述战争年代的军人形象时,能像《师父》里刻画地这样给人以压抑感。有枪的人不同于武行,可以没有规矩,可以不择手段。时代的变革,始于此。
7 观众们会理所应当地觉得电影里的脚行是跑龙套的设置,其实不然。脚行在电影中几次出现都是在讲“理”。你能在里面看到这个远去的陌生时代人们还恪守的一些规矩,今天的人们已经不大理解《师父》里人们的性情,就如同从民国望向春秋,民国的人也会觉得春秋大义近乎迂腐儿戏。韩寒讲小孩子分对错、成人看利弊,可从没说这是对的,更没说是该引成人的做法为尊。他点出那句话恰恰是在批判成人那套,只有愚蠢到极致的人才会自然去对“看利弊”的做派点头称是。那些看利弊,无规矩的社会最终会引向毁灭。
7.1 观众会忽略的精致不止这一处,比如耿良辰看出那个假扮成脚夫的刺客,是因为长年累月在外干活的脚夫,小腿不可能如此白。人们感叹讲好故事的电影少,因为讲好故事的电影首先需要有一个留心生活细节的人去讲,我们的电影人是急功近利的,我们的电影产业是粗制滥造的,贾樟柯说过从前要花很长时间去讲去学的室内规制这一项所需的时长,就已经超过了现在很多电影整个生产的时长。有心人太少,有耐心的人也太少,所幸宋佳口中那个优雅的导演,他是个有心人,也是个有耐心的人。
7.2 邹馆长告诉林副官,他要参加陈识的开馆典礼不能穿官服,这是坏武行规矩的事。林副官问了一句有这规矩吗,邹馆长回答是。林是有枪的人,但他随即让卫队解散,自己和侍卫开车回去,把那身军装褪去,换上便装再来。没有第二句多余的话。
<图片2>
8 《师父》或许会使得女性观众有些消化不良,因为它过于冷静。但是对于男女世俗的部分,却又像张爱玲的笔法,再尖酸刻薄的地方你都挑不出半点瑕疵。它要做的从来不是妥协,徐浩峰在《国士》里写过:“追求取悦于人,是衰败之兆”。《师父》的文学修养就是我直接了当地打了伊一巴掌,但是我给你的枣是你挨我这巴掌之前提着灯笼也寻不到的。
8.1 宋佳的旗袍很风韵,白俄女子的腿和颜都是上乘,有那么个瞬间甚至会忘记它们亦会衰老。
9 陈识带咏春北上,最终未能如愿。电影的宿命正是主人公的宿命。笔者可以预见,《师父》这无根之木难以留存太久,一旦从影院下架,《师父》造的声势就会被更庞大的娱乐至死所淹没。劣币不仅在驱逐良币,亦在影响整个世道人心。
9.1 《倭寇的踪迹》上映时,我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现在又可以拿来用了。
也许是你从来不曾想到的一种武侠片。突破你过去所有对于同类电影的印象和概念,从名利搭台的古装动作大片的包围中旁逸斜出,在时间里冷冷的留下一道血痕,在各种统计数据染指的方向铩羽而归。此番过后,武侠片世界的一切还会回到之前浮躁和浅显的状态,但毕竟有过一部正统之师曾经孤独地杀向深邃。
10 徐浩峰《武士会》里有言:“在一个异族女子面前,汉人的一切都显得虚伪”。
10.1 电影中刻画了那位卖茶汤的异族姑娘,美丽善良,快意恩仇,勇敢坚韧。从《倭寇的踪迹》里的波西米亚妓女到《师父》里与耿良辰互生情愫的买茶汤的街头姑娘,异族女子是徐浩峰笔下和镜头中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符号,她们象征着概念之外的存在。那个概念曾被王朔,被古龙,被毛姆,被施耐庵诠释过,淋漓尽致。
10.2 徐浩峰不愿用过多的笔墨去批判他没办法左右的那个概念,他只愿留一个寄托。他找到了最好的寄托。《倭寇的踪迹》里,波西米亚妓女对男主说,在我们那一个女人为男人冒过险,那个男人就是他的“塔塔”,你是我的“塔塔”。后来汉人们听到其他的波西米亚妓女口中的“塔塔”,便来问,得知是命运的意思,都哄笑作罢。
10.3 在创作《倭寇的踪迹》时,徐浩峰就曾表达过如下观念:“女性不见得习武,但是女性的审美对一个民族太重要了。如果你这一代女性都只喜欢中性的男人,那这个民族的未来一定会有问题。如果女性喜欢的是英武、遇事有决断力的男性,那这个民族一定会很强大”。
<图片3>
10.4 异族女子的符号是作为对英武正义角色的欣赏者形象而存在的,重要的是她们有自己的判断,凭借的不是直觉,而是经验。这需要明理,需要懂得什么是真正的仁,什么是不虚伪的义,明白强者是保护人而不是欺负人,只有弱者才会欺负比自己更弱的人;明白真正的英雄不一定随时随地外带光环,很可能是一个斗争过后蓬头垢面的存在;明白侠的精神不在于武艺超群,而在于挺身的热血;明白一个貌似柔弱的人在关键时候的担当才是值得敬佩的,而那些饱含作秀成分的套路则是值得唾弃的。在这样的异族女子面前,以耿良辰为代表的那部分男人只需要做回顶天立地的人,不需要再去学那些技巧、手段、方法,去研究如何对话、发展,进退拉锯,事情会回到它应有的样子,本该纯粹的事情会获得一种简单。
10.5 “不择手段是人杰,不改初衷是英雄”,徐笔下写满了不择手段的人,历史上有名有姓的也多是人杰,男人们渴望做人杰,女人们其实也只是喜欢人杰,而且她们认为人杰就是英雄。不是她们没见过真正的英雄,而是她们没见过真正的英雄比人杰更风光,所以她们从来就认不出那些英雄。很可悲不是吗?舍一事才能成一事,成仁取义的人往往被舍掉的竟然是他们应该获得的尊敬。女人根本不管什么是不择手段,什么是不改初衷,只看你是否做到了人杰,只要做到了,便接着可做她们的英雄,便自有五彩祥云等身。
10.6 既然标准是这些人定的,那所幸安排异族女子的存在,这些性情中人的出现对于汉人是陌生经验,无从质疑、驳斥、批判,她们扭动的腰身比汉族女子锁在闺阁里的腰肢更柔软,且柔中带刚。她们的美好就在于她们即便戴上面纱也能一眼认清英雄的原貌而不是汉人认为的英雄应该有的样子。所言归宿,应至于此。
10.7 电影后面耿良辰身负重伤坚持来到距茶汤女摊位不远的街口,靠在墙边望着她,她是他坚持着没有立刻死掉的信念。但临到这时候,却不愿上前吓着她。夜色中守着耿良辰摊位等他回来的异族姑娘,一如《连城诀》末尾在昔日山洞下守望狄云的水笙。姑娘焦急的模样让人心疼。如果电影中关于茶汤女的镜头戛然而止,她不知他最后的命运,这份牵挂,会更摄人心魄。徐动了私念,想给天使多几个特写。
10.8 “耿良辰狠看她一眼,转身离去。她是这辈子记下的人,下辈子碰上,要认出她”。
——徐皓峰《师父》
“这道疤,我留的,是你这辈子的荣耀!”这部电影从此爱上天津!
装逼两个字,一横一竖;装好了站着,装不好躺下。徐皓峰能站着装完一部片也不容易。世上规矩已太多,电影里的规矩居然更多,何必呢?民国题材真是电影宝库。
真刀真枪的肉搏,三两下高下立断。妈呀宋佳太美了。旗袍粗布都气定神闲,条儿太顺。男人打天下,女人的天下在方寸之间。茶汤铺子姑娘救耿良辰,二话不说就拔匕首,帅死了。蒋雯丽为守住男人家业,蛇蝎心肠还是帅。这些女人活得好利索好迷人,爱上了,“他犯的事,我担着。”
三部开宗立派。这部成功踢馆。期待徐老师下一部更大成本的制作,能够弥补一下这一部的些许制作上的遗憾。
动作干脆利落,台词有底蕴。文武齐全,年度最佳!
三星半。仍然是徐皓峰味道的武侠电影,所有人都端着演,端着说话,造成一种距离感。不过这个故事很有趣,有阴谋,有爱情,有牺牲,也有义气。而那些武学、门派、规矩之类的讲述,也一如既往的知乎体和科普范儿。让你看到更多的不同。结尾巷战犹如怪奇兵器展
依旧是徐皓峰式仪式感镜头与演员调度及写实武打设计,只不过这次终于用对了地方,观赏性和娱乐性显著提升,点映场笑点密集。前半段讲规矩,后半段讲气节,人物和故事都好看。剪辑利落巧妙,台词有风韵而不装逼,各式冷兵器一口气看到爽,动作设计精妙绝伦,铁质音响如在耳畔,看完只想拍掌称快。
这样的功夫打法配上这样的剪辑,看上去更加的稳快准很,剪辑也给功夫带来另一种不一样的风味,一个大写的爽。表面上还是处处规矩的江湖,人物都要端出一股范儿,只是人物之间的感情始终上不来,就像功夫或者踢馆一样,一切很凌厉,一切又都冷冰冰的,没情绪始终也就少了情感冲击力。★★★☆
无规矩,不方圆;坏规矩,如缰锁。守规矩的,是庸人和蠢货;破规矩的,是强者和聪明人。所谓传统,成也规矩,败也规矩。需要传承,亦须颠覆。乱世的江湖,更见人心之险恶;逝去的武林,都在文人的笔端。
忽如一夜直男来,奇淫怪趣大腿开。
北京电影学院教务处往事
片子好不好?好,很好。喜欢不喜欢?不喜欢。徐浩峰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但我感觉就是一位邪派高手,非王家卫、李安这样的名门正派路数。所有角色都有像是导演棋子,想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文艺调调、硬桥硬马功夫片、小说戏剧式的叙事……每句台词每个动作都憋着股劲儿,让人看得不放松,难喘气。
制作上去了,恶趣味依然在。不掩饰对大洋马的喜爱,不掩饰几欲在每个带女人画面当场喷发的直男口味,依然是练家子、老规矩和民国武林那点破事,这次多了点编剧上的阴谋悬念。本以为溜之大吉就烂了尾,结果刀阵大法还是挺满意,当做视觉上的奇技淫巧也好玩啊。败在人物像兵器,还是没感情。
不会配乐就找个日本人啊,规矩都不懂。
徐浩峰的电影,人物性格本来就是短板,找这些熟脸来演怎么看怎么怪,配乐太low更是完全出戏
动作架势有板有眼,各种兵器五花八门,画面唯美清新,却并不沉闷。
廖凡有种粗糙的肉欲感,宋佳有种刚硬的妩媚态,蒋雯丽有种豁朗的柔韧劲,金士杰有种笑隐的沧桑气,黄觉有种闷骚的纨绔风。很合眼缘的五个人同框,期待值略盖过影片风貌。角色像是捏浮在画纸上,有钝感,缺少一点浑融。
差不多就是我的年度最佳了吧。极具风格,包括故事、台词、动作设计,和王家卫相比,在影像和配乐方面稍嫌不够精致。冷、硬、利落,消失的武林的大环境,动了情搏了命的小人物,全部中意。
这应该是我看过的最有意思的武打片了——恰到好处的舞台化、人物的卡通化及剪辑的程式化制造出了极具趣味的超现实画风,将圈子的仪式感、动作的韵律味和戏曲的表现力都发挥尽致。最后十八般兵刃统统上场的巷战堪称经典。唯一美中不足:廖凡毕竟不是练家子出身,身形沉重不服人。小宋佳惊艳。4.5星。
在那个年代,规矩很重要又很不重要······动作戏必须给360个赞,特别是片尾的那场巷战简直就是经典~宋佳不愧是影后,那演技啊·····穿旗袍演民国女子简直就是一祸水啊·····实在是让我这一女子都为之倾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