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杰依·瓦依达“战争三部曲”: 火焰带来的是自由还是死亡? @笑独行[编评] 1.《一代人》(Pokolenie, or A Generation, or Eine Generation, or Une Fille a Parlé, or Sukupolvi,战斗的青年一代,波兰,1955) 早期二战青春题材经典。波兰电影之父安杰依·瓦依达(Andrzej Wajda)早期代表作“战争三部曲”其一。1943年华沙犹太人起义前后,初为成人、还透着青涩味的主人公受青年抵抗组织首领姑娘的吸引拉着与自己同样年青的工友伙伴参加了波兰共产党领导的抵抗运动,从此开始玩起超出自身心理承受能力的“革命游戏”……因爱欲而“革命”,因痛苦而成熟。战争中热血青年的流血牺牲与火线成长。紧张残酷,表现细致,纯朴忧伤,厚重不足。塔德乌什·洛姆尼茨基(Tadeusz Lomnicki)、乌苏拉·莫津斯卡(Urszula Modrzynska)、塔德乌什·杰恩扎(Tadeusz Janczar)等主演。 笑独行补注:IMDb该影片评分为7.4分。 【《一代人》DVD影碟封面与海报】 2.《地下水道》(Kanal, or Canal, or Ils Aimaient la Vie, or They Loved Life, or Kanal - de Förtappades Väg,下水道、搞战地狱篇,波兰,1957) 二战战争电影经典。波兰电影之父安杰依·瓦依达(Andrzej Wajda)“战争三部曲”其二。根据真人真事改编。1944年华沙起义最后阶段,以中尉领衔的波兰反抗军一个连的悲剧命运:在华沙城外与德军展开阵地战,死伤三分之二;阵地失守后奉命通过下水道向市区转移,而市区阵地已陷入德军重围;于是再次进入下水道,以期撤离华沙,结果却在黑暗、污浊加饥饿、虚弱中迷失方向,几乎全部落入德军之手……波兰人心中难忘的耻和永远的痛。情节洗练,内涵丰富,风格强烈,表现内敛。托雷萨·埃兹乌斯卡(Teresa Izewska)、塔德乌什·杰恩扎(Tadeusz Janczar)、韦恩泽斯洛·格林斯基(Wienczyslaw Glinski)、塔德乌什·葛威亚兹道斯基(Tadeusz Gwiazdowski)等主演。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笑独行补注:史载苏联红军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于1944年7月29日进抵华沙东郊维斯瓦河东岸,为抢在苏军到达前解放华沙、以主人身份迎接苏军,波兰反抗军在未向苏联通报的情况下于1944年8月1日仓猝发动华沙起义。起义持续63天,反抗军旗下十分之九没有武器的约五万乌合之众以游击战对抗装备精良的2.5万德军精锐部队,结果为反抗军阵亡约1.8万人,德军阵亡约1.7 万人,反抗军被迫向德军投降。起义同时造成超过25万名华沙平民死亡、华沙几乎被夷为平地。该影片编剧为波兰作家和爱国人士耶尔齐·斯塔文斯基(Jerzy Stefan Stawinski,1921-),该影片即根据其二战时期亲身经历改编。IMDb该影片评分为8.0分。 【《地下水道》海报】 3.《灰烬与钻石》(Popiól i Diament, or Ashes and Diamonds, or Asche und Diamant, or Cendres et Diamants, or Tuhkaa ja Timanttia,钻石与灰烬,波兰,1958) 战争政治题材经典。波兰电影之父安杰依·瓦依达(Andrzej Wajda)“战争三部曲”其三。根据波兰作家小说《战争刚结束》改编。1945年5月8日的波兰某城市,右翼反抗军杀手随其中尉上司刺杀当地共产党领导人却错杀两名青年工人,为此深感愧疚,而在单独执行任务时,玩世不恭的他又意外地与美丽单纯的旅馆女侍擦出爱的火花,于是开始反思自己死灰般的地下生活……一切都不确定、仿佛人人都不知所为的日子,不理解、不相信却必须去完成的使命。内战谋杀,黑暗无谓,诡异惑人,迷惘痛心。兹比格涅夫·齐布尔斯基(Zbigniew Cybulski)、夏娃·克尔齐塞夫斯卡(Ewa Krzyzewska)、瓦克劳·扎斯特泽金斯基(Waclaw Zastrzezynski)、亚当·保利考斯基(Adam Pawlikowski)等主演。 笑独行补注:威尼斯电影节报刊联合会特别奖。该影片为瓦依达自认首要代表作。该影片片名“灰烬与钻石”来自影片中的同名诗歌——“……你不知道火焰带来的到底是自由还是死亡……也许正是灰烬掌握着星星般闪亮的钻石光芒……”IMDb该影片评分为8.0分。 【《灰烬与钻石》海报】 (2009年1月根据此前个人原创的三个解题文帖增订合编) 【【增订版】安杰依·瓦依达“战争三部曲”: 火焰带来的是自由还是死亡?_原创:笑独行_体面杂志(笑独行的和讯博客)2009-1-19 15:25:13】
迅哥回忆:“我从事反清革命运动,曾经被命令去暗杀。我可能会死,死后丢下母亲,母亲怎么处置。他们说担心死后的事可不行,你不用去了。”
好友拒绝抗暴的理由类似鲁迅:“我必须赡养父亲。如果我死了,他就得去要饭。”
影片并未刻意渲染纳粹的暴虐,仅仅是宵禁和深夜的巡逻就足以让人怒火中烧,男主无辜被打直接点燃导火线:人不是狗,有压迫就有反抗。
杀人的感觉并不好,哪怕杀的是该死的德国鬼子。影片赞美反抗的激情,但从未忘记人性的复杂。
街边悬挂的反抗者和犹太人起义的硝烟,拷问每一个人的道德勇气。
一度犹豫的好友,最终为援救犹太人英勇献身:
女友用被捕回答了她自己的提问:“为理想而死要比为它而活容易吗?”
男主思念牺牲的战友、爱人,发现更多更新鲜的血液加入队伍,为有人替烈士报仇深感欣慰,马上又意识到更多的青春之花将要凋谢,悲欣交集,潸然泪下:
美好的东西只能以同样美好的事物去兑换?
推动、左右历史车轮的总是那些无所畏惧、如夏花般绚烂的生命:
这一豹尾昭示了人类的宿命:反抗的惨烈与必然、人类的悲剧和希望、青春的凄美与壮烈……
醍醐灌顶,浑身战栗。
《一代人》再一次显示:艺术超越一切历史,它是哲学最锋利的剃刀,呈现历史最本质的部分。
“我通常表现得像个孩子, 因为我分不清朋友和敌人。”随着陶笛声响,斯塔奇缓缓叙说。
《一代人》(1955)是波兰导演安杰伊·瓦伊达的第一部电影,也是他的“战争三部曲”的开篇。瓦伊达作为波兰电影学派创始人,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响,试图在五十年代东欧严格的审查制度中打破长期以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对业界的垄断。虽然同是塑造共产主义抵抗战士的形象,但瓦伊达作品中的人物不再是贴标语喊口号式的一代英雄,而是真正的有着冒险冲动、个人理想和恐惧感的一代人。值得一提的是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也在电影中饰演了一个角色。 瓦伊达的电影记录了二战以来波兰的政治与社会演变,对于波兰民族性格——在最艰难的情况下做维护尊严的斗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第58届柏林电影节上,瓦伊达和同为波兰导演的马里乌什·维尔琴斯基交谈,同意为他正在制作的《杀掉它,然后离开这个小镇》配音,这部电影在今年的第70届柏林电影节首映,瓦伊达已在2016年去世,我们仍可通过影像聆听那一代人的声音。 白日梦蓝
转了好大好大一个圈,开始推进到社区,再推过口琴诗人,农田,到主角,出旁白。 “我们会偷火车上的煤炭,感觉自己是个真正的爱国贼。” 从玩瞬间到时代大事。 透过酒瓶的人脸。 转场:两人走进一个布景里,最后不是工作人员搬开布景,而是误认,主体自己逃离。 “他们在和白天说再见。” 从景后被人一直推搡至景前,再推出画。 角色的眼睛,钟表的眼睛,音乐响起,旅团篇的出逃。 年仅22岁的波兰斯基,特写镜头。 一句话在不同语境里的完全不同的含义。 “你是个熟练工了”——不去斗争。 “我是个熟练工了”——表骄傲。 著名的旋转楼梯,《杀手不太冷》里面正拍的反派鳞次栉比地出现似乎也可以用仰拍和俯拍。 他没有开枪,但男孩还是长成了男人。 他戴上帽子,她为他摘下“宵禁了,你不能到外面去咯。” 他看着她被抓走,整张脸逐渐隐入黑暗中。 《派对把妹秘诀》的结尾!她没了,后续的人还在!。
“曾经有一个大胡子的智者,他的名字叫卡尔·马克思”,他保佑你永远不加班,多去电影院。
瓦依达说, "当我看到这部最终的《一代人》时,我感觉到这真是一个完全的失败。我们努力去实现一些东西,一些本该发生的东西。我们抱着很大的希望,但是,在银幕上看到的并不是我想象中的电影。
简单,有力
九区碟
手枪也是寄生兽
开篇就是一个长镜头。革命青年的成长和伤痛,很容易想到我们当年的一些革命片,不过把革命与爱情和个人情感糅合在一起还是很难得的。
为了理想去死比活着要容易吗?故事只能算工整,最后高潮一幕类似仪式性的交接让男主仿佛看到自己的影子留出了波折的一滴泪;开头长镜,以及街头追逐至旋梯就义的对剪;男主对革命的热情源于一见钟情的爱情,而女主的典型正义派甜美笑容太主旋律;男主的挺身是因想吸引女主还是为革命;波兰斯基的愣头青
革命少年成长史,有幼稚有坚强有友情有爱情,最后充满希望。
。。波兰斯基一副傻乎乎的样子。。
高雄电影馆 2012的圣诞最好的收获
在里面看到仿若是少年时期的波兰斯基,一查演员表果不其然啊~
#重看#3.5;开片长镜的逡巡太罗西里尼了,从一开始就与新现实主义勾连。主旨内容和表现形式与后两部均有延展——尤其是直接从下水道救人一幕,姑娘畅想未来的夜谈,之前和以后与苏联的关系。这一代人,如何从前人的血迹中踏出一条清醒自救的路,如何在不安中坚定前行目标,如何为更值得奋斗的明天呐喊。加西奥被纳粹追逐时的楼梯旋转场景,几乎可上溯至表现主义时期,仰视镜头中如圣像般坠地;斯塔奇目睹恋人被捕时半明半暗的场景对比,后退脸部的阴影则隐喻双方从此天人两隔;彷徨冲动苦闷的青年成长为有志青年(人物神态前后对比明显),结尾斯塔奇目睹新一代成长起来的革命青年正是日后华沙起义的中坚力量。
2021067 大光明。结尾笑靥如花的“新人”与悲伤独坐的“熟练工”,而后者也曾是前者,两相对比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冲击,构成了一代人的群景。
安杰伊·瓦伊达“战争”三部曲第一部,讲的是被德国占领的波兰的地下抵抗组织的故事。罗曼·波兰斯基在片中饰演了一个小角色,这也是他最早参与的影片之一了,那时候可真年轻,还抢镜头呢。瓦依达喜欢在片中不动声色地用些长镜头,最后男主角的眼泪都掉下来了,还真有点感人呢。
回形图案贯穿三部曲?旋转楼梯一段印象深刻,戏剧动作大于人物本身,或者说直接替代人物发声!
为了理想死要比为理想活容易吗。。。女主角很恬静
瓦伊达长片处女作/波兰国庆10周年献礼片结果没用上。波兰学派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关系,波兰斯基打酱油。那段原本要被政治局删掉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说教。开场长镜头很赞。写到了中间阵营,写到了革命与爱情的青春叙事。女人成了祭品。花絮里瓦伊达的访谈很有用。
剿杀国内军的肉体,抹去国内军的形象。
小瓦处女作,玩得挺溜~~~党片,引述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把党支书设定成年轻女性,硬是来了根爱情线,够狠~~~
“不工作人怎么生活”“这年头人渣繁殖得和野兔子一样快”“我们不能泯灭人性”。。。不知道怎地想起杨佳 同样的恨不成钢 莽撞的浪漫主义情结 也许这就是片尾的感触所在吧 多么真实的青春啊 另,看评论了解当年波当局大力推崇此书,倒有些让我反胃了--想起了钢铁是怎么炼成的炮灰修成阴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