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狂

HD中字

主演:马太乌兹·科西基维奇,卢卡斯·辛拉特,索菲亚·威奇拉克斯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7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杀人狂 剧照 NO.1杀人狂 剧照 NO.2杀人狂 剧照 NO.3杀人狂 剧照 NO.4杀人狂 剧照 NO.5杀人狂 剧照 NO.6杀人狂 剧照 NO.13杀人狂 剧照 NO.14杀人狂 剧照 NO.15杀人狂 剧照 NO.16杀人狂 剧照 NO.17杀人狂 剧照 NO.18杀人狂 剧照 NO.19杀人狂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杀人狂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由真实案件改编而成。剧情简介: 2000年的波兰弗罗茨瓦夫,一名男子被残忍杀害,警方的调查却陷入僵局。三年后,一部名为《杀人狂(Amok)》小说横空出世,小说中的情节和谋杀案的细节竟然惊人地吻合。警方收到匿名举报,警探Jacek立刻介入调查,事实真相究竟是什么?小说原作者与谋杀案是否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五虎屠龙第二个问题:你是谁?美人三嫁虎头要塞之牺牲潜入搜查官松下洸平7号房的礼物猫公主苏菲绿洲2020藤井风日产体育馆演唱会 ''Feelin' Good''名侦探柯南:绀碧之棺

 长篇影评

 1 ) 为什么说米基and梅勒莉比邦妮和克莱德牛逼

同为史上最猛雌雄大盗
为什么邦妮和克莱德被人打成了蜂窝
而米基and梅勒莉却继续过着牛逼轰轰的生活
我想原因有如下几点

1

电影名字起的不够有气势
Bonnie and Clyde明显输给Natural Born Killers
或许拍片之前该找个风水先生看看

2

米基和梅勒莉杀人数是邦妮和克莱德的N倍
和RPG游戏一个道理杀人多经验值高血条长装备好
当然也反映出MM组合的专业素养好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业务水平是基础

3

邦妮表面上看似比梅勒莉风骚
原因是她自入行以来长期得不到男人滋润
她男人肯定也不知道天朝男科医院个个妙手回春
然而梅勒莉虽然没胸没屁股
却骚入膏肓性感到骨子里
谁见谁想操

4

与邦妮搭档的克莱德在片中大部分时间性无能
男主角自卑的不行
说不定心里暗骂编剧傻逼
再看米基和梅勒莉这对组合性生活过的那是相当和谐
搞得他俩杀起人来跟打了春药一样
让观众大呼过瘾

5

米基比克莱德气场强的多
克莱德的号召力也就仅限于他妞他亲戚和一傻逼
外加少数无产阶级的声援
而米基却忽悠出全部狱友以及全社会所有2B为他们疯狂
几乎是拆了监狱杀出来的
真TMD的荡气回长
“我纯洁的一刻胜于你一生谎言”
这句名人名言也出自米基之口
多有浪漫气质的男青年呀

6

总之Bonnie and Clyde杀的不是人是寂寞最后怂了

我们的Mickey and Mallory是天生杀人狂

 2 ) 路西法效应——美国文化基因的怪胎


我之所以力荐这部电影,当然不是为了鼓吹暴力。为暴力找理由,只能是政客的行为。

首先从导演电影的角度看,这部电影展示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现实世界,大量的拼接与闪回,让电影本身的信息量大增。黑白与彩色画片的交换以及变形处理,也非常成功与值得借鉴。

但这不是我讨论的重点。

我觉得导演如此处理这样的电影题材,主要原因在于对美国文化的反思。导演只是将血淋淋的现实无保留的展示给人看。影片的结尾“逍遥法外”与“从恶而终”,也并不违背“现实”与“艺术”。

主要谈三点:
其一,米基和梅乐丽。作为电影的主角,他们被贴上了“天生杀人狂”的标签。从电影叙述上看,这种“反社会人格”有其逻辑发展轨迹。米基的经历让他从小遍尝血腥,报复社会被他演绎成一个“命运”——自身俨然成为“正义的使者”。以杀人(心目中社会的弱者与渣滓)为乐,特别是以杀警察为快。误杀印第安人所以会内疚,就是因为与其“命运”理论发生了较大的冲突与偏差。梅乐丽也是家暴受害者,从心理角度讲,她的报复社会更多的是一种“保护机制”,但受米基的暴力影响,也渐渐滑入罪恶深渊。

其二、两个警察角色及监狱文化。警察本身是与杀人狂对立、对照的角色,但影片中我们发现,他们合二为一了。身上的“恶”的漫溢可谓不分轩轾。除了成长时的经历影响(如警察杀妓女)之外,主要是受到监狱文化的影响。这种心灵的异化,是故事的核心。警察以虐待罪犯为乐,所以监狱成为繁衍仇恨,孳生罪恶的温床。最后引发暴徒(暴民)的狂欢,也就不言而喻了。路西法效应——好人(人之初)变为恶魔。最终成为不可逆转的悲剧。

其三、媒体人。现代社会媒体的无孔不入,以收视率为最终追求,导致无法分清罪与非罪的区别,从语言暴力直接跨入躯体暴力才会如此简单快捷。

作为“垮掉的一代”的美国文化基因的怪胎,这些人都无法摆脱异化的“命运”。心灵的废墟,让他们的内心惶惶不可终日。也许“爱”可以拯救,但更多的是“爱的徒劳”。

 3 ) 反文明的救赎

在相信简单的因果报应的人看来,这无疑是一部极其邪恶的片子。看完这部,我也立马联想起《keeping Mum》。不过《Natural Born Killers》无论从表现手法,还是影片内涵上都要比前者高明得多,深刻得多。
        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大多数人的脑海里,估计都盘旋着“疯狂”两个字。几乎影片中出现的每一个人都很疯狂,除了那个印第安人。在因果报应者看来,最后杀人狂过上幸福的生活,无疑证明,连导演都是无比疯狂的。电影的蒙太奇手法,也玩得非常棒。快速的镜头切换,各种媒体因素的结合,现实和幻想的交织,倾斜摇晃的镜头,把疯狂体现得淋漓尽致。看得好爽……
        不知道stone有没有看过弗洛伊德的东西,片子很明显的体现了,弗洛伊德对文明是对本能的压抑的观点。文明越发达,对本能的压抑也就越厉害。这已经不是社会批判的片子,简直是反社会,反文明的片子了——充满了对媒体,社会,文明的讽刺和反叛。这些“反动”可以从对米基的访谈对话里体现出来。
        然而,这又是一部宗教感非常强的片子。从那个印第安人,到不时吐烟的邪龙,到666公路,片子充满了象征和隐喻。把它单纯的当作一部社会批评片子的人,说stone没有指出出路。其实,正说明质疑者没有领会到片子对整个社会和文明的反叛。这个问题本身就是社会和文明造成的。根本不能在社会和文明的框架内解决。Stone提出解决方法,那就是爱的救赎。
        所以,这又是一部有关救赎的片子。就像米基说的,“你知道什么能战胜心魔,是爱”。爱是最终,最永恒的救赎。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最后过上了幸福的小生活。Stone根本不相信社会,文明能给我们幸福,他只相信,爱能让我们幸福。让我们超越我们的本能,我们心中的魔鬼。

(PS:很久以前写的观后感,刚不小心看了几个别人的评论。貌似赞的和损的人都在互相咬,我得申明下立场——这是我看过的最有深度的电影!杀人狗群中……。09.2.18)

 4 ) 你若撒野,我今生奉陪到底

她如果没有遇到他,就依然是那个咬着嘴唇颤抖的小女孩,手足无措于乱伦无耻的父亲和无动于衷的母亲,像一条细小无助的爬虫一样苟活于没有丝毫自由和尊严的畸形家庭之中。

他如果没有遇到她,就依然是那个在田野里目睹父亲中枪而死的小男孩,大大地睁着眼睛流淌一地惶恐孤绝的神情,在梦里被獠着牙齿的兔子先生追打厮杀终夜奔跑不能安眠。

然而,当他们相遇的刹那,喧嚣沉寂,音乐温柔,恍惚如见到六十年代老电影里的旖旎爱情。她从楼梯上走下,穿着宛如盛装的雏妓,而他不羁,眼神睥睨,白衣上斑斑的血,昭然若揭着他们将来的轨迹。

他与她相遇,仿佛天意,无人能违,无可避讳,他要带她亡命天涯。

“总有一个晚上,我要去接你。”他果然带她离开,杀死她的父母,犹如骑士浴血劈斩拦路的荆棘。压抑了多年的愤怒喷薄而出,化成流淌的鲜血和熊熊的火焰,而她欢腾雀跃如同获得了赦免的囚徒。临走时,她对弟弟说:“你自由了!”何尝不是对自己说的。从这一刻起,她自由,且要撒野到底。

生活终于奔涌肆恣起来,像在暗夜里突然绽放的繁华烟火。

她成为了全新的女人,抛落红裳羽衣的玩偶和粉红色的稚气箱包,如同把过去抛弃在过去。他在横跨峡谷的大桥上向她求婚,用利刀割破手掌,紧紧相握,鲜血滴落融入江海,自此生死相缠。相拥而吻之际,她发上的白色长纱飘然落下,在空旷的大峡谷中蜿蜒成柔媚的吐信白蛇。而此时,没有支离破碎棱角分明的画面,没有扭曲的人脸和触目惊心的幻觉,也没有惨然的绿、刺眼的红,只有平和妍柔的色调,和相拥而喜的爱侣,这是电影中的至美一幕。

相逢已在绝路上,只有互靠背脊,抵死拼杀,彼此奉陪到底。君看寒光耀目流星没,绝胜沉沉天际苦勾留,他们胆大肆恣,无所顾忌,大开杀戒,短短三周就杀了五十个人。他们的婚戒是一只盘曲缠绕的蛇,他们也像蛇一般,出其不意的攻击,狠辣而毫不犹疑,将子弹和飞刀化作致命的毒液。而只要他们在一起,血流成河天下缟素也在所不惜。

他们在报复这个世界,却仍不失自己的一番善恶标准。杀死的,都是对他们不敬或者不利的人。他们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坏人,他们到了如此的境地,只是想要保护自己和彼此,不惜使用最极端和暴烈的方式。他们不懂得对这个世界温柔以待,是因为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对他们温柔过。所以当米基错杀老印第安人的时候,他追悔莫及,因为这个老人让他们进屋,给他们温暖和食物,只有这一次的杀戮让他们不安和愧疚,他们错了,且承认。

而与电影中嗜血无情的恶棍警长,虚伪自私的典狱长,和为了收视率不择手段的记者相比,米基和梅乐瑞是干净而纯粹的。正如米基对记者所说:“我纯洁的一刻胜过你一生说谎。”他们的杀戮中没有阴谋、功利、谎言、交易、欺瞒、诈骗、歧视、伪善,所以尽管血债累累,却依然能让梅乐瑞在星光下舞出柔曼的姿势,期许着洁白天使的降临。


米基与梅乐瑞,像是一对血腥的异色蝴蝶,依靠着彼此的残缺翅膀横冲直闯。在不应该的年代,摆脱不了人世间的悲哀,上不了青天,只好彼此奉陪上演一场绝代的疯癫。

 5 ) 如何评价《天生杀人狂》电影色彩运用?

当剧情叙事平静的时候,影片主要运用正常彩色色调。

然后出现暴力场景的时候,画面就会变成黑白。给人一种年代久远的电影感,而且比较多特写,黑白镜头下大家都演技都会比价浮夸,放大,面目狰狞。前面部分杀父母的,黑白都是主角的视觉,他们把杀人当成平时看电视的视觉,把现实与电视混在一起。这样他们杀人的时候就会毫无愧疚,甚至很爽。

红色的运用。主要是响尾蛇的镜头。红色是Satan的颜色,是邪恶,血腥。这种镜头也运用到男女主心生邪念的时候。

蓝色是警戒,从男主接受采访被问到家庭,和女主开始与警官单独谈话的时候都有运用。

绿色是红色的互补色,是心灵脆弱的颜色。每当男女主陷入危机的时候会运用。也是主角命运转折点时运用的。

黄色强光大多与其他颜色搭配使用,展示了人物心理的

一点拙见。欢迎补充修改

 6 ) 我纯洁的一刻胜于你一生谎言



我发现自己也许不是个好孩子,至少,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这样想的时候我正在看斯通那部著名的《天生杀人狂》。本子是昆汀写的,虽然大获成功,可据称他本人对此片极为不爽,大约是源于两个天才在思想上不可调和的差异。我的思维有些混乱,由于昆汀同学那部更加出名的《落水狗》作祟,我直接把两个人的不和精简成三个字——狗咬狗。
事实上这两个家伙谁也不是好东西。他们总是假惺惺地让你欣赏一场关于暴力或世俗的盛宴,借此折腾所有甘于平凡的人们骨子里最后一点点叛逆或者良知,接着就像东太平洋上的飓风那样一扫而过,摧枯拉朽般毁掉每个人的生活。

这些牢骚话是我在电影结束后才想起来的。此前的两个小时,我一直在为米基和梅乐丽欢呼雀跃,当他们轰掉所有白痴愚蠢的头颅的时候,当他们站在桥头忘情亲吻的时候,当他们从监狱里英勇逃生的时候。
或者是担心,我始终希望他们有一个好结局。
结局本身并没有令我失望,两个人得以逃出生天,享受生活。如果不是这样,上帝,我想也许我会哭泣,坐在我的电脑面前,当着所有人,为了两个所谓的杀人狂。
仿佛为了一个梦想的破灭。

也就是这时我终于意识到大概我是个坏孩子,虽然在过去的许多年里我是三好学生是班长是所有亲朋好友的骄傲。可是此刻我站在这所重点大学的某个窗户前面肆意张狂,敲击着所有能够发出声响的东西,一边大笑一边发觉说脏话原来是件很痛快的事情。
然后我想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天生杀人狂呢?
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暴力本身并不包含某种目的而仅仅是为了获得存在的体验,如果原生态的弱肉强食没有遭到社会意识的刻意扭曲,如果所有人一觉醒来才发现自己原来始终生活在一个个别人或者自己编织的囚牢里的话,说不定杀人会像中国的乒乓球运动一样普及。

你就当我危言耸听吧。



我纯洁的一刻胜于你一生说谎。这句话是米基在监狱里接受采访的时候对主持人说的。
我像个傻冒看到偶像般满怀激动地听他讲述着他眼里的世界以及死亡。这个超级牛逼的家伙身上显然有种巨大的感染力与煽动性,以至于之后的监狱大暴动来得顺理成章。
整个讲述听起来像一场总统就职演说。当然这两者本身就没什么区别。然后我记住了这句话,并且坚定不移地相信它。
沉浸在童年里的人都是纯洁的,不管那些时光是否只是一只巨大的阴影。

电影的前半段,斯通采用大量具像化了的幻觉以及纵横交错的影像风格,肥皂剧纪录片旧胶片音乐录影带拉拉拉,闪迴盘旋,横冲直撞。也许是试图告知我们,幻象无处不在,曾经的时光它们无处不在,并且充满力量,个人眼中的世界实质上如此混乱,荒诞不经。
某一刻飞刀划出美丽弧线,直指要害,不带丝毫怜悯。咽喉开出美丽花朵的瞬间,神秘女子唱响了最华丽的那个音符。死亡如此简洁而仓促,谁也不关心背后的故事。
例如米基与梅乐丽的故事。
阴暗沉闷的童年,世态炎凉的社会,面目可憎的父母被他们联手干掉了。

梅乐丽当然比她冷漠的母亲以及色鬼继父纯洁得多,可结果是她最后成为了众所失的。梅乐丽又比我们幸福,因为她可以坦然面对一切异样的目光。烧掉了自家的房屋以后,她微笑着对弟弟说:“你自由了。”那一刻的她无比真实。
还有米基,他的爱纯洁而深刻。
让那位印第安老人莫名其妙遭到枪击的一段是整部影片最失败的地方——影片需要这样一个所谓灵魂救赎的契机,导演却始终无法为米基的杀人行为找到适当的理由。
是温和慈祥的老人,他们原本可以爱他。

梅乐丽习惯在夜空下舞蹈,任由凛冽的风吹过身体,她说我是个天使。的确,她穿上白色婚纱的时候圣洁得像个真正的女神,足以让任何一个男子动心。
那件婚纱最终飘落峡谷深处,半空中看起来像一条舞动的蛇。
蛇有毒牙,不代表它不善良。



按照修罗洋同学的说法,《天生杀人狂》会让他第一时间联想到大卫•芬奇。或者是因为其中许多飞速跳转的凌厉镜象。我觉得它更像丹尼•博伊尔的风格。大卫•芬奇在他的许多作品里描述的都是中产阶级所面临的精神与道德困境,只有丹尼•博伊尔的《猜火车》,描写了一群同样在现实里沉沦却又心怀希望的人。
这些人,他们天性纯良却疲于挣扎,无一例外地反叛世界。

一开始,许多人是抱着好玩儿的心态去看这片子的。它确实很好玩,如果你只是想去看看所谓的朋克、迷幻、颓废主义或者其它什么的。伊万钻进马桶、和年轻女孩儿做爱、吸食毒品后出现幻觉拉拉拉好多段落都让人觉得新鲜甚至经典。
可是最后好多人都哭了,主要是那些平时看起来放浪形骸的家伙们。电影成了一面镜子,映照出所有真相,好多事情其实那样悲凉,并且无奈。我们迷失其中,像呼啸而过的火车那样,找不到远方。
就像我以前的好些朋友,那些成天无所事事的小混混。他们抽烟打架泡美眉,把江湖意气挂在嘴角,然后无一例外地迷恋《古惑仔》,崇拜浩南哥。古惑仔手上总爱拿着明晃晃的西瓜刀,砍人,仿佛这是唯一证明自身存在的方法。
后来,年轻女老师感动了江湖浪荡女领悟了天生小哑巴微笑了,有些情节难免让人觉得矫情,可是黎明将至,刀锋血未冷,山鸡包皮浩南哥起身独自面对茫茫江湖的时候,我身边的他们也许就假借醉酒,哭得稀里哗啦。
他们都是善良可爱的人。

其实只是方式不同罢了。我们是垮掉的一代,我们垮掉是因为终于发现这个世界的绝望来得如此铺天盖地,无处藏匿。还不如强颜欢歌、嬉笑怒骂、装腔作势、假装另类,最后也许不得好死。
我们不是存心说谎,我们只是无可奈何。

丹尼•博伊尔的新片《百万小富翁》真失败,影像方面故弄玄虚就不说了,像他这样满是愤怒忧伤的导演,根本就不可能拍出真正的童心未泯。



大卫•芬奇。
大卫•芬奇是我心头所好。最爱《搏击俱乐部》,看神一般的布拉德•彼特奋力搏击,杀出重围。最后一场戏,夜色中的石头森林集体喑哑,满目荒凉。
有时候我觉得大卫•芬奇丫是一流氓,老是凭借藏而不露的剪切技巧玩弄全体观影者的视觉逻辑。偏偏有些家伙看得很爽看得高潮迭起。
我只好也跟着假装高潮,假装看不懂故事,假装不知道布拉德•彼特和爱德华•诺顿其实他们就是同一个人。
这样还可以保留最后一点卑微的希望。
可惜终究还是醒悟晚了,他们义无反顾剥去层层伪装,却依旧没有好下场。



《天生杀人狂》跟《大象》一样,跟《天使爱美丽》也一样。

即使《大象》是一部如此冷峻压抑的电影,导演甚至没有展示任何有关凶杀的动机来源。年幼的主人公面无表情地干掉生活里一个又一个或亲密或陌生的家伙,最后干掉了他的同伙。没有理由,就像米基和梅乐丽对着帮助他们越狱的新闻记者疯狂扫射。
《大象》的名字来源于“瞎子摸象”的典故,意图阐述“每个人眼中所看到的事实其实都只是事实的某一方面而已”。而《天生杀人狂》的批判重点则是电视媒体及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为了利益而对民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误导。因而影片结尾对记者韦恩•盖尔的扫射,一定程度上带有象征性质。

《天使爱美丽》。艾美丽的最大愿望是帮助身边的人和自己找到真正的幸福。可她始终只能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如果没有那个男孩拯救她的话。同米基和梅乐丽一样,艾美丽行事只尊照自己的人生逻辑。
不过是判断方式不同而已。
当然,艾美丽是个十分讨人喜欢的女孩儿,至于米基和梅乐丽……

对不起,我也爱他们。
大概奥利弗•斯通早有远见,在影片中就塑造了一大批盲目的米基与梅乐丽的追随者。虽然这段描述带有明显的批判性质,却依旧无法影响我们的爱憎。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同时也无比悲怆。

是否忆起小时候?
那时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每天努力看书做作业,见到五星红旗就会想那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然后心怀敬仰。
是多年前的事情,那以后我们都学会了麻木不仁地行走和微笑。成长让梦想渐行渐远。面对米基和梅乐丽我们顶礼膜拜我们说真TM酷,也许只是羡慕他们身上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毫不退缩的坚强。
韦恩•盖尔说他生活多年,第一次感到了存在的意义。随后他迅速转变成了一名反叛者。虽然这个选择不一定正确,但他终究做了我们做不到的事情。
在这样一个不知道该相信什么,该忽略什么,该崇拜谁的时代,或许只有如此,方能获得完整的人生体验。
所以最后他心甘情愿死在自己的偶像手上。

下一个轮到谁?

即日。
窗帘背后阳光普照。




——————————————————————————
补充声明:言论自由,但请自重。
之前骂了好几个人,无论如何,是我不够大度。从现在起不在这里说任何一句脏话。

但不代表我不会删帖。
2010-03-05

 短评

假惺惺地让你欣赏一场关于暴力或世俗的盛宴,借此折腾所有甘于平凡的人们骨子里最后一点点叛逆或者良知

5分钟前
  • ☂ 莎拉公主
  • 推荐

昆汀和斯通都是磕了药写出这么一发的吧,顺带发泄了一下自己对当年邦妮和克莱德的怨念。。。剧情神马的就不提了,就这神经质的迷幻色彩确实还是挺high的。两个主演的牙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1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无以复加!!!精彩绝伦!!!元素丰富!!!寓意迷幻!!!

15分钟前
  • boks
  • 力荐

奥利弗·斯通、昆汀是在为邦尼和克莱德报仇,两个主角演的出彩,但我讨厌他们两个人的门牙

17分钟前
  • 袁牧
  • 还行

虽然很牛b ,但晃得我眼睛花,不喜欢~

19分钟前
  • forever young
  • 还行

神经质变态的电影

22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一堆意象,一帮追求本性的人,一个不造作的粗俗故事。尤其是开头如肥皂剧般的两人经历设置,极尽黑色幽默之能事,令人拍案叫绝

23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我纯洁的一刻胜过你一生的谎言

25分钟前
  • 沈书君
  • 推荐

影片争议比较大,从我个人角度来说,十分不喜欢,唯一让我大开眼界的就是电影在技术上的成就,技巧运用十分复杂,艺术感相当强烈,观影效果和整体精神一致。片子从头到尾都充斥着强烈的摇滚情绪,一种极端的态度,因此在剧情上也相当另类、反常,虽然这是一种表达手法,一种深层呐喊,但感觉过犹不及。

29分钟前
  • 润物
  • 较差

虽然昆汀不满意斯通篡改剧本,但是影片迷乱的剪辑和配乐还是最大程度的还原了昆汀的想法。影片用大多数人难以接受的反讽方法,嘲笑了无耻的媒体和可悲的看客,手法高明,但是以此崇拜那俩杀人狂的货,我只能说你们是傻逼,是傻逼,是傻逼。

32分钟前
  • 推荐

居然还有中国民歌做配乐《天下的黄河九十九道湾》

35分钟前
  • no~no
  • 推荐

从头暴力到尾.杀人不应被美化

37分钟前
  • 停止的时钟动了
  • 还行

啊~又一个我差点看睡着的~

40分钟前
  • 还行

Shit,多么伟大多么美丽绝爆的爱情啊。

44分钟前
  • Miss Lucky
  • 力荐

编剧昆汀在影片创作方向上与导演存在严重分歧。他认为斯通的最大问题是,“直白消耗精力,精力冲推直白。他就是风格化的斯坦利克雷默。”……“直白”似乎是指斯通的表现方式太硬太露骨。父亲天生该死脸,警察用人质擒凶,印第安人看穿白人原罪。酷炫的剪辑风格与画面拼接只是用来掩护理念表达的直白。

45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疯狂、浪漫、讽刺,死去活来。枪口瞄准家庭、监狱、媒体、谎言、庸常,杀杀杀!!!反社会人格魅力=魔鬼的诱惑,很少有人能抵抗得了:受虐少女迷上连环杀手,青少年疯狂崇拜曼森、狱警近墨者黑近疯者癫,一切都好理解。90年代好像很喜欢监狱暴动这题材,另一部写记者的片里也有类似情节。

47分钟前
  • ζωήιδ
  • 力荐

走火入魔……我愿意就这样走火入魔

50分钟前
  • 老鸡|扶立
  • 力荐

奥利佛·斯通极具争议性的风格化之作,获威尼斯评委会大奖。1.血腥暴力和天马行空的视听享受之下是对媒体的刻骨讽刺;2.高速剪辑+迷幻摇滚+倾斜构图,疯癫指数爆表;3.视觉混搭与拼贴:黑白,彩色,单色滤镜,电视播报,情景喜剧,动画,DV,戏中戏,动物世界,背景幻灯片...4.飘落峡谷的如蛇白纱+1。(9.0/10)

5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两个小时像四个小时

54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推荐

很抱歉,还真是不能理解用肾上腺素思考的人。我还常想杀人哪,没杀不纯洁,真杀就纯洁啦?给这片打高分,看来活得憋屈的人真不少~

56分钟前
  • 我爱阳光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