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节奏慢,每逢遇到祭祀或者礼仪,更是慢腾腾地展示。恰逢我休假,心静,不躁,用了五天时间看完。
有人说当年经费不够过于简朴,我倒觉得,春秋时期的生活,本来就是初始文明状态,甚至是贵族生活,该有几分粗阔大气,裸露的地面、朴素的衣服、低端的兵车、粗阔的厅堂,何必精美,越是简单的表现,越接近历史生活的本质。
这一点,与八十年代的电视剧《红楼梦》不同。毕竟,明清时代的贵族生活已经是千年积累后的大成了,而且红楼梦主要是表现贵族生活细节的,红剧确实有经费紧张导致的衣服装饰等显得简陋,这是遗憾。
孔子的童年与鲁迅的童年相似,都是家道中落,寡母养大,都是刻苦求学。只是,两人求学方向不同:
孔子生于礼崩乐坏的时代,却偏偏移居周礼之国,便崇拜鲁国开国元勋,求古,崇古。
鲁迅生于王朝的沉没时期,却偏偏遭遇家庭破败,便看穿人心逃离绍兴,求外,尚新。
孔子为了推行周礼,四处奔波,然而,家乡鲁国不能行,祖籍之地宋国不得行,烟花之地卫国耻于行,招贤纳士的楚国无缘行,篡权弑君的晋国不敢行。
人生的道路确实艰难。老子也看到了这一点,干脆用“道”这个与生活挂钩的概念来阐释生活甚至解构宇宙,只是老子喜欢顺着来,不喜欢逆向而行。
孔子确实有玄奘那样的宗教般的意志吧,他对周公对周礼是崇拜的,这种信念从年轻时开始,一直没有改变,反而一直在加深。一如胡适对自由主义的信念,26岁之后没有更新。所以许纪霖说,胡适是现代的孔子,鲁迅是现代的墨子,林语堂是现代的庄子(大意)。
圣人是接近宗教的,孔子确实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世俗中挣扎与超脱并行,他好为国师不得,只好好为人师。
墨子感受到了孔子的艰苦奋斗,庄子感受到了孔子的朴素简单,孔门弟子们更是从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感受到了如父如兄如日如月般的感召,膜拜不已,孔门弟子很争气,于是他的精神和主张千年流传。
作为传记,《孔子》是感人的励志的,他的自强不息,在困顿中更显得突出。电视剧《孔子》也有利于对《论语》的理解。如果回头再看看《论语》,大概如看了电视剧《红楼梦》再看书,会有纲举目张、疏通经络的效果。
但是,孔子的周礼,确实是陈旧之物,该简化了,他的教义时时刻刻替统治者考虑治国安民,主观目的虽不是助纣为虐,但客观上与法家思想互为表里,共同起到了对上强化专制、对下奴化国人的效果。 专制制度导致了大量伪君子的产生。
所以孔子之后,真儒少,假儒多。孔门思想统治两千年的政府,培养了多少真君子? 福泽谕吉说,孔孟把人分为智愚上下,而以智者自居,亟亟于统治愚民,所以参与政治的念头也非常急切。终因求之而不得,反而招来丧家之犬的讥诮,我真为圣人感到可耻!
与福泽谕吉思想同节奏的,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曾经以矫枉过正的偏激方式否定过孔教。
那是因为,他们明白,辛亥革命可以推翻帝制,但中国社会的内部结构没有改变,存在决定意识,社会人心里的老调子,社会运行的惯性,会让历史的弹性恢复君君臣臣。
果然,孔教又冒出来了。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味无味(来自豆瓣)
来源://www.douban.com/note/844449435/
对孔子的评价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许多人的许多问题,当然,有些问题是由于时代,有些问题是由于年龄,有些问题是无意识的,有些问题是出于利益,有些问题则根植于许多人的品性。不过不论出于什么原因,大概没有哪个国家和它的民众会如此的糟蹋自己的文化英雄的。下面列举一些网络上对孔子辱骂的根据,并加以澄清。
对孔子的误解:
误解1:孔子很僵化保守,泥古礼开倒车。
澄清1:①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可见孔子绝不泥古,而是扬弃古代优秀文化成果。②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可见孔子面对礼崩乐坏,并不力图恢复旧礼,也并不盲目随当时风俗,而是根据道理加以选择。③孔子为了救周代礼乐繁文之弊,提出了“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就重新给枯萎而形式化的礼乐注入了新的精神,此外孔子晚而读易经,更是撇去了巫术的成分。一句话,孔子通过反思开辟了理性化的时代。④在经济上,孔子从来没说过要恢复古代井田制;政治上,孔子尊君但反对专制,强调君臣各自的义务。
误解2:孔子提出三纲,提倡愚忠愚孝。
澄清2:在人伦上,孔子从来没提出过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是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朋友有信(礼记),而要达到这一点,双方都得履行自己的义务,比如君礼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与朋友交先施之,此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孔子那里,礼,既包括抽象原则的仁也包括节文施为,才是最大的,所以孔子解释孝是:“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父母违背了礼,做子女也不能一味顺从(从逻辑上也是如此,如果父母杀了人,孔子可能会赞同子女跟着一块杀人吗?),所以一般引用“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说孔子愚孝是不对的,这里的不违指的是礼敬父母之心不违,换言之不违是对“敬”的语意补足。《左传》就有证据,如“徵敛无度,宫室日更,淫乐不违”,这里不违是对淫乐的补足,“苛慝不作,盗贼伏隐,私欲不违”,这里不违是对私欲的补足,凡此皆肯定而保持的含义。所以不违不是说无论如何都听从父母,而是说即使父母做的不对,也要有礼敬,而且想办法再帮助父母纠正错误,因为在孔子看来,父母出了错而子女不进谏,无异于让父母陷于不义,是极大的不孝。
误解3:孔子是反动贵族阶级的代表,或维护贵族阶级世袭利益,甚至还鼓吹愚弄百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澄清3:①孔子弟子三千,不少人是贫民、甚至是刑徒,贵族阶级会与这些人为伍?孔子自己都说自己“少也贱,故多能也”,这叫贵族阶级吗?孔门提出“学而优则仕”不正是用来打破贵族世袭的吗?②如果说孔子不革命就是维护贵族阶级利益,那就算是吧,但要知道革命代价的高昂。③孔子要是愚民的话干嘛还提出教化百姓,干嘛还肯定的说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这里“不可使知之的”的“不可”是力量达不到的意思,而不是不应该或不要。有例为证: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里的可不可即能不能做到,如果解成要不要或应不应该,则说不通。即使在今天,没有一个国家能向它的国民把政策解释彻底、并且能够说服所有或大多数民众的。
误解4:孔子一生求官、追逐富贵,非常虚伪、油滑。
澄清4:①如果孔子真得留恋富贵,何不在鲁国一直做大司寇?干嘛非得冒极大的危险,与鲁三桓为敌?何不和光同尘?如果孔子真得追逐富贵,为什么周游列国,批评诸侯,而且三次遇到生命危险?
②实际上孔子是遇到富贵(不是求富贵),就能安处不作妖;重回贫贱,仍能乐处不忧愁。子曰“可以行则行,可以止则止。”
误解5:孔子歧视女性、工农。“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澄清5:①这里的女子肯定不是泛指所有女性,比如王后、女性长辈都绝不可能包括在内,所以这里的女子指的就是女儿的意思,《孟子》:女子之嫁也,母命之。《礼记》:女子许嫁,缨。而且这句话大概率也不是泛指所有的人家的女儿,而是他自己的女儿。而小人逻辑上肯定不是指品德低劣者,这样的人没必要养;肯定也不是泛指庶民,因为他的许多弟子难道不是庶民吗?所以这里的小人指的就是服役于他自己的人。女儿通常娇气,仆役通常文化水平较低,所以这是孔子有感而发的。②“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里樊迟的提问并不能局限于农业本身来看,从孔子的回答围绕为政来看,樊迟的话大概率是想要学习春秋战国时农家治国的模式,所以孔子是从政治角度的蔑视了这一提法,认为樊迟和农家对治国的理解太low了。
今天在B站上看完了这部电视剧 当做电视剧看,《孔子》是部极其优秀的作品。无论编导演,还是服化道,以及编舞和配乐,都尽其所能还原了春秋风范,无可挑剔。尤其是配乐,配合剧情,恰到好处,而且是真正的雅乐,庄重肃穆。有些弹幕却反而以为这样的音乐有些阴沉,我只能感到悲哀,因为雅乐不再为人所熟悉,而且雅乐中的庄重不被观众体会。 对《论语》的展现也是十分卓越。随着剧情推进,孔子说出了那些广为人知的语录,创造出了发生场景。《论语》因为是语录体,每句之间没有上下文和发生的历史情景,让读者难以理解。电视剧以孔子一生的轨迹为主线,串联起了这些语录,创造出了对话的场景。有了这样的场景,《论语》也能让人理解。举个例子,就是那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句话在电视剧中出现的场景,是在子见南子之后。孔子遭遇了南子的打压,心中有怨气,说出了这样的话。这就是场景啊!还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句,以前更多的是当作学习交友作君子来理解。拿整部电视剧作注脚,却读出了一丝悲剧色彩,正如剧中南子和颜回所说,这句话孔子抒发的是不被理解的情绪和作之不止的志向。 这部电视剧堪称完美。短短十六集,既显示了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背景,又描述了孔子一生的轨迹和师生情谊以及孔门弟子的活动,同时有十分巧妙地创造出了《论语》言论的发生场景。尽善尽美!
夫子从未离我如此之远,夫子又从未离我如此之近。
人类文明发展至公元前六世纪前后,三大哲人相继问世,古希腊苏格拉底、古印度释迦摩尼、中国仲尼夫子。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王室衰微,世情险峻,仁义陷落,人人自危,但同时,也是文明急剧动荡、感痛而生的时代。孔子,就是在这样,国不国、家不家的的时代下,眼看着礼崩乐坏、人心荡逸,自此而生不同之心。
然而,大时代如此,一人之力又能如何呢?夫子之路,可想而知。无怪乎夫子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称名。
几十年的好学不待言,夫子所得之乐趣,我们也不可想象。但是性命危难之际,才知道君子之难。
厄困于陈蔡之际,身体饥寒,性命危顿,命运倾覆只在片刻之间。然而万死不悔者,是夫子也。万死不悔者,是夫子之弟子也。大道之重,大道之远,夫子之困,夫子之艰。弟子之惑,弟子之虔,弟子之敬,弟子之诚。
关于孔子一生,我明明早已知道结果的,每一件大事也都知道经过的,最后一定会安然无恙的,可是当看到夫子低头、子路疑问,还是哭了个稀里哗啦。
夫子这一生,一直在强求,一直在强求。可是这份强求又是那么纯粹,那么干净,那么执着,执迷而不悔,哪怕是不赞同他理想的那些人,也对这个人无可指摘。为何中国只有这一个人可以被叫作圣人,其实不是他好学,不是他博学,不是他文武兼得,不是他弟子三千,也可以说不是他开创私学让平民有机会可以学习,而是他的明知不可而为之。
子路真是夫子的好弟子。一生能得夫子之指教,一生能得如许弟子,何其幸也。冉求,冉求,终是敬爱夫子的好弟子。冉求眼里的光与欣喜,唏嘘唏嘘。泪目。颜回之死,让人太痛心了。最深情的陪伴是颜回对夫子的敬爱:夫子在,回何敢先死。可回还是先死了啊。厚葬颜回是不合于礼的,可是厚葬颜回是合于情理的,是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人的礼与深情。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大道难寻,又岂可放弃。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人这一生,到底该坚守什么?守礼而死,重义而死,子路先生你后悔吗?夫子,夫子,子路万死而不悔,坚持仁道与礼仪,你是欣慰呢还是心痛呢。
夫子说,并非犀牛,并非老虎,却奔逃于荒野之上,难道我推行的道义不正确吗?为何我会落到这般田地?是啊!为什么仁德之道不被世人所接受呢?
颜回告诉我们答案:
夫子之道至大,天下都难以容纳。但这是因为世人无知,并非君子的错。如果是大道没有修明,那是君子的错误,现在大道修明而不能被用,那是各个掌权者的丑陋无知。正因为如此,才更显示出夫子的伟大。
(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这部电视剧是1990年拍摄的一个电视剧,服化道、场景真的是朴素极了,夫子家里穷的那个造型,跟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有一批的那种穷,穷到我心里了。但是,在这种穷困更见出了文化的富有。虽然电视剧中多处与事实不符合,改变的挺严重,但是作为一部电视剧来讲,已经是极为不错了。王绘春老师演绎的孔子颇得夫子好学之三昧。推荐给各位。
两千多年前的故事太过久远,那些先祖往圣的事迹总让人感觉虚幻缥缈,但是豆瓣评分9.2的《孔子》这部剧还是尽力还原了那样一个时代,服化道不必说比起现在的电视剧是绝对的苛刻严谨,其中诸如八佾舞这样对古礼舞蹈的再现还原令人产生无限遐想,仿佛看到古人就是如此这般作歌起舞的。 此外该剧非常忠实于史料记载中的孔子生平事迹,重要事件皆有据可查,我们众所周知论语是孔门弟子记载的孔子语录,在剧中这些语录的出现都生动的结合了当时语境,使人耳目一新,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论语中孔子为什么会这样说。 虽然这部剧只有短短的十六集,但是我发现如果把我们所处的现世环境带入到剧中你可能对历史中的孔夫子会有一种不一样的体会。 你叫孔仲尼出生在中国山东一个叫曲阜的地方,你爸是当地一名普通公务员,可惜很早就过世了,从小你与妈妈相依为命,日子过得是相当凄苦。平常没事你会去做个兼职,在县锣鼓队里当号手,哪家有个红白喜事都跟着去吹吹小号补贴点家用。你妈眼看你越长越大却没个正经事做很是担忧,怕你将来被人看不起辱没了你爹名声,就托你舅舅请了个县委党校的老师教你做人。得益于老师的关系你经常可以出入党校,阅读马列著作,没想到你对马列学说很感兴趣,每日废寝忘食地钻研,有一次老师带你去国家图书馆参观学习,见到了马克思手稿真迹,你大受震撼,立志一定要成为像马克思列宁那样的古圣先贤。你认为只有按照共产主义的制度规范人们的生产生活,才能使社会有序向善,从此你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随着你年岁日长,学识也日渐渊博,周边的朋友们都慕名而来向你学习,甚至要拜你为师。索性你就在自家院子里办起了培训班,很快就聚集了一批有志青年,人们都开始叫你孔老师。渐渐地你有了很多学生,在当地有了很高的声望,连政府的领导也非常重视你,时常来参观考察。你觉得你还年轻,未来充满希望,理想也必能实现。岁月倥偬,后来你也娶了老婆生了孩子,过上了普通人平凡的日子。 生活的琐碎并不能消磨你的斗志,这么多年你心里想的一直是要学以致用,你的名气虽然越来越响,但是一直都得不到上层重用,各地大学到处请你去做客座教授,人人都来跟你讨论学习,但是并没有一个实权单位请你任职从事。你今生想要的是干番澄清玉宇的大事,并不是要开馆授徒做个所谓的教育家。 然而市里每次开意见听取会时领导们对你都恭敬有加,但是他们好像并不在乎你在讲什么,你费尽口舌想要阐述你的理念,却仿佛声音从你嘴里出来就凭空消逝了,你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其实你很明白他们看重的只是你孔老师的影响力,对你所谓的治世大道并不感兴趣。 你没有灰心,你认为既然道路是正确的,那总有一天会为人真正接受,直到在国企上班的弟子回来说他们已经改制了,厂里买断了工龄要完成私有化,你惊慌的询问这名弟子今后何去何从,可他并无忧虑地说打算跟几个相熟的同事承包单位的三产,再不济就去南方闯闯,听说那边动静更大,政策更好。对此你无言以对,默然良久,你知道这与自己倡导的理念背道而驰,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分配不公,可是人心思变,世道汹涌,私欲就像春天的野草肆意滋长,以你一人之力又怎能挽回。所以你越发变得性情古怪,认为当今天下礼崩乐坏,并拒绝出席领导安排好的一些挂牌仪式。 他们讥笑你这个人太过迂腐,僵化复古,每天想着的就是复辟旧制度,时代已经变了不能再以过时的制度套用现在的问题。终于你不合于世,放眼世间自己竟成了一个不合时宜的踽踽独行者。罢了罢了,你只好埋头钻研学问,教授学生度日,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幸而认同你的年轻弟子越来越多,有些也出仕成了国家栋梁,也算变相实践着你的理想,这令你很是安慰。 后来一日终于有个赏识你的领导破格请你出仕,安排你做一个开发区区长,你热情高涨,信心百倍,弟子们也脸上有光为你高兴,觉得你今生可算有了大展宏图之时,你把多年所学尽情施展,各项工作计划安排的井井有条,辖区治理也相当不错。可是好景不长,你的模式牵动多方利益,备受政敌诟病,迫于压力领导只能让你赋闲回家,人到中年好不容易燃烧起来的斗志再次被当头一盆冷水浇灭。痛定思痛后你觉得在当地实践理想无望了,不如带弟子们去其他地方碰碰运气,于是整束行李,带着众人浩浩荡荡地离家出走,开始周游列国。 有一次在路上碰到了仰慕已久的前辈老子,于是你们在黄河旁坐而论道,老子说他奉行的是自由主义无为而治,主张市场经济,顺应看不见的大道之手,并打算往西方去传道,预言以后会有个叫亚当斯密的弟子为世界带来变革,并为他证道。还说你的主张行不通,人不该对抗熵增定律,认为你所提倡的作为都是徒劳的,世界终归要进入混沌无序中。你反驳他不能因终点的消极无意义就否定现世的积极努力和计划有为,人类作为个人的私欲虽然难除,但是不能以此为由停止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以人类长远计未来的社会秩序必然是以集体的形式迈向星辰大海。你们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他说很尊敬你,因为你所选择的理想主义道路是天下最难走的,于是你们挥手作别,各行其道。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不觉间你已致暮年,奈何天下之大竟无一可施展抱负之地,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你吃尽了苦头,惶惶如丧家之犬,你更加认清了现实的残酷。你坐困荒野,弟子们跟着你虽然都面有饥色,却都表示无怨无悔,于是你盘膝而坐抚琴作歌,想以精神食粮接济众人,思及平生际遇,一身所学竟百无一用,空负天纵之才却一事无成,不禁悲从中来,涕泗横流。你老了,不想再奔波于外了,于是又带着大家回到了故乡,这一次你不再奢望可以改变什么,也不再热心出仕,专心闭门著书立说,要把自己对人类社会的理解编撰成册,留待后来的同志们参考奋斗。 到这里全文完,很多朋友会质疑我哗众取宠,居然把堂堂华夏的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夫子比作现代的共产主义者,实在是奇谈怪论。首先前文说过这样做比只是为了方便带入,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孔子于当时的处境,其次两者确实有共通点那就是二者确实都是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孔子的礼制和共产主义本质上都是为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开出的药方。最后我以《孔子》这部剧的终章——孔子对他理想的终极阐释作为结尾,孔子是不是倡导共产主义,或者说是不是第一个倡导朴素社会主义的思想家,相信大家自有公论。 “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只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只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有各自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属,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德,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只记得一幕:一个奴隶男孩大叫“孔先生说了,奴隶也是人!”,然后被割去了舌头
根本让人感觉不到是在拍电视剧,就好像真的是先秦历史再现一样,古朴苍凉的氛围,孔子坎坷不凡的一生,都很好的表现了出来,整个制作组非常棒!
非常考究。原来先秦的古人这么朴素,从衣食住行到礼仪到情感都有一种朴素、纯真的美感。
经典
这部很经典了。
基本是都是按照《史记·孔子世家》与《论语》拍摄的,这部剧对先秦时代的礼仪考证做的很到位。也反映了上世纪90年代那个寻根文化下的中国影视文化。
有教育意义
坚韧悲良有余,温和之气不足
第一眼就征服我的,是服化道方面的极致还原。要做好此类传记历史剧是很难的,首先要有一部剧该有的戏剧冲突;其次在创作方自身对孔子其人生、其思想有着深刻的把握,经过巧妙的艺术手法消化、反刍,保证所有观众能够融入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所以本剧对孔子的刻画好在这两点:第一,在艺术方面达到了极高境界。第二,对于孔子这一充满争议的文化符号,成功做到了批判性赞美,由此在史观和艺术两方面都达到了极高水平。
看过几集,缺点明显,节奏慢,另外时代变化太大,中国落后主要是因为儒家思想逐渐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过于重视个人发展而不重视生产力发展。
光光从服化道和对礼乐的还原就值得五星,对孔子的刻画也不是英武的政治家,或是迂腐的书呆子,而是一个有理想有原则的学者。美中不足的是剧情篇幅比较短,结局有点匆忙。
用心又尽力,很难想象这样的电视剧的出现。断断续续看了很久,是因为剧本身就不想让人快速消化。节奏奇慢,只有在最安静的时候才看得下去。考证太棒,可惜当年经费不够过于简朴,可话说回来现在还能有谁这样拍?那一代前辈自己在给自己拍绝唱,就像孔子在他的时代一样。
何其荒凉!王绘春的老年孔子是迄今大陆影视古代人物的巅峰了。重刷第三遍。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都堪称教科书一般的一部电视剧。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完了,应行的路我已经行尽了,当守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必将有公义的冠冕为我留存。”
孔鲤不错,出境太少了。。。
服化道叹为观止,张黎版逊色多了,尤其是编舞,每一出都设计用心,真正构筑了春秋礼乐的图景(虽然礼乐崩坏,但礼乐仍在)。
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如浓厚的八九十年代的文化热和寻根热的痕迹,如把孔子塑造的略显呆滞,如对孔子童年的刻板刻画,但磅礴大气的表现风格、严谨的服饰礼仪、悲凉苍茫的影像气质,已经足以使此片不朽。子路死,颜回死的场景,师门聚餐饮酒的桥段,都令我怆然而涕下。
人若能将华夏的礼乐典籍尽皆掌握 取其精华 被加以丰富 才可称得上博学 人若能像文王周公那样 使天下太平昌盛 才可称得上多才
文王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