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兵张嘎》电影改编自1958年徐光耀的中篇同名小说。夏衍曾认为从小说进行影视改编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忠实于小说原著,这一观点在当时的影响颇大。作为一部具有时代气息的电影,《小兵张嘎》在内容上是一部反映人民团结抗日的红色故事,在形式上具有典型的写实主义风格。
《小兵张嘎》电影改编自1958年徐光耀的中篇同名小说。夏衍曾认为从小说进行影视改编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忠实于小说原著,这一观点在当时的影响颇大。作为一部具有时代气息的电影,《小兵张嘎》在内容上是一部反映人民团结抗日的红色故事,在形式上具有典型的写实主义风格。
因此,通过观察影片,其美术创作主要运用实景创造的手法,展现了抗日战争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下的场景风貌。白洋淀水网交错淀内既有村庄,又有田园,形成了淀中有淀、沟壕相连、水域辽阔的自然景观,具有地域和抗日斗争的双重典型性。为该片的美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空间。
本片的美术师秦威,作为一个水彩画家,深厚的绘画造诣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底蕴。他强调场景空间的戏剧性冲突,用大环境确立地域和设计形象,用小环境突出人物性格和经历是其独特的美术设计风格,在本片中也有所体现。他于运用具体的形象道具,使影片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运用环境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深化主题;另一方面,空间层次丰富,画面饱满、造型感强烈,富有抒情色彩和戏剧性因素。
秦威所在的北京电影制片厂“第二创作集体”有导演崔嵬、陈怀恺和摄影聂晶,他们是一个在美学追求和艺术风格上共同一致的艺术创作集体,他们一起相互促进与补充,获得了完美的影像效果。
地理环境
影片中的场景随着剧情推动进行着多次的转换,依次为鬼不灵村(前线)-县城(后方)-野外伏击(前线)-玉英家 (后方)-日军(炮楼)-鬼不灵村(后方)。 始终保持着一前一后的场景节奏,同时每个场景处也是嘎子人物成长的关键性情节点,对于主要人物的塑造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影片最后的胜利情节,整部影片中不论前方与后方,所有出现过的人物齐聚一堂欢庆胜利,使片尾在气氛和场景上高度的融合,将影片推向高潮。
外景-院落形式
白洋淀地处冀中,风格上与北京院落式民居相似。属于合院式。 片中所体现的多为河北民居中“布袋院”这种建筑形式。“布袋院”是在传统北方四合院的基础上产生的,两侧厢房沿中轴形成对称布局。
外景-院墙
河北民居山墙延续了简洁浑厚的风格,一般只用黄土作为饰面,或直接露装,没有过多装饰。墙面十分高大,没有窗户,往往连延整条街道,透露出古朴的时代气息 。
外景-屋顶
河北气候少雪少雨,白洋淀民居很少有起脊的瓦房,平顶房多见。房顶可放置杂物,夏季也可在房顶睡觉,秋季可晒粮。因此片子多数院落设有梯子,屋顶成为一个重要场景,丰富了场景空间,给横向纵向和高度上提供了充足的调度空间。
本片对于屋顶的运用很容易联想到《邪不压正》,二者都有意区分地上与屋顶两个世界,在《小兵张嘎》中,屋顶代表着张嘎的内心世界,与地面上的残酷斗争是区别开的。
内景-嘎子与奶奶家
电影中,奶奶家是一个重要的场景。其中有一个奶奶烙饼的情节,放置在卧室中的灶台,令人思考。在查找相关材料后得知,里插锅台是因为水乡居室狭窄,一居室里兼具卧室、厨房、客厅三个使用功能。美术师细致的观察到了这些生活特征,并运用到了实景创作中。
影片开头展现了房间的会客作用,烙饼戏份展现了房间的厨房功能,创办年画下隐藏的暗道表现了其连通联络的功能。把各个场景的戏份浓缩在一个空间之内,风土人情跃然于画面之上,从人物的生活场景突出了人物性格。体现出了美术师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充满艺术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内景-密道和破庙
奶奶家-密道-破庙可以算作一个组合式的布景。尤其破庙场景采用了“非常规布景”的构思。倪震老师曾说:“非常规布景就是在正常的人居环境、性格环境中反其道而用之,特意破坏其通用的设置、形状、尺寸,使之获得情节规定的意外效果。”
密道被茅草隐蔽起来,光斑随着嘎子的移动不断浮现在脸上,暗示了危险的气息和嘎子内心中的小心和紧张。破庙大门和窗户都被砖头砌死,这是一个独特的设计,这样使得整个庙内光线昏暗,只有房顶的几束光线透过,烘托出了老钟叔隐蔽之处的整体气氛,也暗示此处并不是安全的藏身之所,也为后来伪军探查破庙提供了情节上的戏剧支点。
木枪
木枪是影片中的一个关键性道具,贯穿影片始终。可以把木枪当作一个人物内心活动的外化物像,就像我们一提起医生就能联想到白大褂和听诊器一样,枪就是一个战士的关键性标志。嘎子想成为一个八路军战士,所以他想要用有枪来证明自己光荣的八路身份,因此即使是一把木枪他也格外珍惜,期待像罗金保一样可以用它来缴获一把真枪,因此在和胖墩打赌输掉才会耍赖,也在影片结尾成功如愿以偿的得到了一把真枪和区队长赠与的枪套,代表了人民和组织对嘎子八路战士身份的真正认可,木枪到真枪的转变也预示着嘎子的成长。
鞭炮
鞭炮也是本片线索道具之一,片中胖墩和嘎子用鞭炮和木枪进行打赌,打赌的物品价值性应该相当,前面分析过木枪的重要程度,因此鞭炮的重要程度也可见一般,在片尾欢庆胜利时,胖墩主动点燃了鞭炮交给了嘎子,使得胖墩的人物形象鲜活起来,同时也是嘎子得到认可的体现,嘎子也把木枪交给了胖墩,二人完成了打赌交换,也刻画了人物,烘托了热烈的氛围,一举多得。
手绘地图
嘎子在后方回到县城,给玉英和她的父母留了地图,使得嘎子的人物更加丰满,作为一个在战火中长大的孩子,并没有受到这个年龄应该接受的教育,所以画了一张地图说明自己去向有着非常充分的合理性,既向观众传达了嘎子只是一个孩子,但在读书的年纪被迫接受了战火的洗礼,另一方面也形象的展示了抗日军民的生动形象,与最后的凯旋庆祝会相呼应。
张嘎造型
一个少年,如何一步步成长为一个革命战士,是电影所表现的主题。而作者通过精心设计和清晰的思路,可以说在造型上对人物的成长史进行了高度的提炼。
片中张嘎一共有三种造型,每一种都可以概括为一种人物状态。影片开始时张嘎身穿白色小衫,两侧镂空,突出的是其作为少年的活泼和顽皮的天性。 加入八路军后,造型有了明显变化,黑色长裤与竖纹的盘扣外套,腰扎皮带,暗示了其在经历磨难之后所迸发出的革命火花。而中间嘎子耍赖,堵老满叔家烟囱的时候,又换上了影片开始时的白色小衫凸显人物的顽皮。影片最后嘎子炸了炮楼,立了大功,这时的造型变成了白羊肚头巾,长衫配上枪套背带,显得十分英武,也象征着他在思想上已经成熟,真正的成为了一名八路军战士。
村民与雁翎队
“雁翎队”是活跃在白洋淀水域的一支抗日武装,从历史照片可以看出,他们没有统一的制服,有时化装成渔民,神出鬼没对日军进行打击。本片对其历史形象进行了还原,片中的队员除了区队长在平民外套下穿了一件八路军服强调身份外,其他战士都是标准的农民打扮,与陕北的羊皮肚头巾系在前方不同,华北地区的头巾多为向后打结,可以看出对传统的华北农民造型进行了充足考证。而抗日战士的农民打扮,也是我党寓军于民,军民融合思想的直观体现。
日军形象
本片的日军群体主要有龟田少佐、胖翻译以及伪军。现如今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众多,是我们对那个时期的日本人形象有着明显的固化,而《小兵张嘎》所在的年代,应该还没有形成所谓的固化造型,而是添加了作者能动的设计,对此后同类型影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龟田少佐:军科章的细节考究,对日本军官的帽子进行了改造,在华北的日军军官佩戴的战斗帽是没有垂布的,而此处设计应为突出龟田的阴险狡诈的形象所作的能动设计。
翻译官:当时的日军战斗帽家喻户晓,因此即使是作为汉奸也会佩戴,敞怀挽袖,突出汉奸的猥琐形象。
伪军:华北日军复制的汉奸武装,称“华北治安军”,俗称“皇协军”,军服非常尊重历史,同样衣衫不 整,突出其流氓气息,素质低下,与抗日武装形成鲜明对比。
总结
《小兵张嘎》具有独特的艺术表达,在一个主旋律的故事框架的约束下,美术师克服当时简陋的拍摄环境,运用了实景创造的美术思路,能动的对场景进行创作设计,充分体现了老一辈电影美术师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理解,发挥了创造力和形象力,使影片显示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
参考文献
[1]倪震.秦威:杰出的电影美工师和水彩画家.电影艺术第318期.6-7页
[2]河北平原民居特点分析.百度文库
我发现以前确实有好多这种机制的小英雄电影哈哈哈哈哈,这个也算是一个,还有一个闪闪的红星也算一个。也不知道这些电影是不是根据真实事件进行改编的,还是说这是编剧做出来的,如果是根据真人改编的,那那个时候的小英雄是真的很厉害。如果这是编剧做出来的话,那实在是编剧的功底实在深厚,这个是真的不错
现实版屠嘎少年终成嘎 电影版《小兵张嘎》主演安吉斯被时代愚弄的人生 言尽于此 欲知详情 可V信关注看懂电影 回复关键词【嘎子】
-------------------------------------------------
相信大家还记得《小兵张嘎》中的罗金保,这个角色在电影中,是引导张嘎子顺利找到部队的领路人。包括以卖西瓜俘虏胖翻译的行动,也是罗金保带着嘎子完成的。在这次行动中,还产生了“别说吃你几个烂西瓜,老子在城里吃馆子也不问价”“别看今天闹得欢,就怕将来拉清单”这两句传承半个世纪的金句。
罗金保的扮演者张莹,是新中国第一代电影演员中的优秀代表,除了《小兵张嘎》中饰演罗金保,还曾在《平原游击队》中饰演分区司令,在《董存瑞》中饰演赵连长。
《小兵张嘎》作为1963年的黑白故事片,是导演崔嵬的优秀代表作品之一,也是新中国儿童电影的杰作。如果说青年英雄形象被董存瑞塑造得十分成功的话,那么在银幕上被成功塑造出的小英雄形象则当数小兵张嘎了。 小英雄的塑造。《小兵张嘎》表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和广大老百姓之间的军民鱼水之情,歌颂八路军的革命精神和对战争中下一代儿童的精心培养和细心教育。从张嘎这一儿童视角着力地刻画出抗日战争时期,与敌人交锋的紧张激烈和武装区内的松弛幽默,含蓄地描写出张嘎在经历了各种不同的遭遇后,成长为一名小英雄的故事。剧中的张嘎自始至终以自己的“嘎”劲儿表现出一种坚强、机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儿,如小嘎子受伤了还赤手空拳地继续追击敌人;被敌人抓住后急中生智地点火烧炮楼等。可是,同时表现出来的还有一股执拗和任性的小孩子脾气,如和胖墩儿抢木枪并堵了胖墩儿家的烟筒。优点和缺点表现出的“嘎”劲儿形成了小嘎子独特的个性。在剧情的发展中我们不仅了解到嘎子的成长--由一个倔娃子成长为智勇双全的小英雄,还顺其自然地感受到影响张嘎成长的人物环境。嘎子听了老钟叔讲罗金保用笤帚疙瘩缴了鬼子的枪,便用自己的小木枪去缴敌人的枪;看到奶奶和老钟叔挺身而出挽救百姓的英雄行为,自己就挺身而出保护老满叔和胖墩儿,在进步思想和各种英雄行为的引导下,嘎子顺其自然地被教育、被感化,走上了正确的革命道路,成长为一名小战士、小英雄。 艺术表现。与同题材的儿童影片《鸡毛信》相比较,《小兵张嘎》则更具有吸引力,超越了单一的人物性格塑造,使整部影片在诙谐幽默的气氛下进行着,人物形象也充满了生机。摄影师聂晶在镜头运用和画面表现上也倍加小心,做了很大的努力和探索。整部影片被处理成一种简单明快的大色调,为了使小英雄这一主线条明朗,在光影的运用和支配上力求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突出大环境下的人物心理活动和内在情感表达,情景交融把人物表现得更加充分饱满、更加逼真。影片的构图虽简单明了但精细凝练,避免一些复杂繁琐的情景表达,用一条明快的主线突出主要人物的“嘎”劲儿,借此表达出一种简单的儿童心理活动和对战争的积极态度。影片画面构图的支点也是偏向一方的动势支点,使人感到前进的动态,唤起人们奋起前进的力量。如嘎子在冲锋追击敌人时,镜头画面是一长镜头动势偏向左侧,用画面语言强化了小嘎子积极勇敢的一面。 影片中在运动长镜头探索上也富有特色,运动长镜头在60年代初期的中国影坛上还是很少见的,而当时西方先进的长镜头应用理论还没有传到中国,因此 摄影师只有在简单的条件下运用一些十办法来完成运动长镜头的拍摄,完善和三 富电影的镜头语言。影片中的经典运动镜头如罗金保带着张嘎去见区队长,他们走进饭店的后门,顺着梯子爬上了房檐,再顺着梯子爬下来,最后走进区队长的屋里。这种穿院子、爬梯子、上房子、下梯子的运动镜头,传达出人们对白洋淀小巷迂回复杂的感官印象,反映了嘎子此时此刻的复杂心情:愤愤于找不到部队却落人“敌人”手中,借此衬托出当时嘎子对英雄罗金保的神秘印象。镜头画面随着两个人物运动,前景和后景搭配得当,全景和近景搭配得错落有致,把人物的运动全过程记录得十分明了。《小兵张嘎》中运动长镜头的巧妙运用,在中国电影发展镜头的演变上,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
1963年,13岁的安吉斯生活在内蒙古,他是内蒙古著名的双枪女将乌兰之子。
那时,他未来的人生规划里没有演戏,成为演员这一选项,但荧屏首秀让他一夜成名。没想到十几年后,他却被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戏剧学院拒之门外,从此在影坛销声匿迹。
而他人生际遇的拐点,缘于一部叫作《小兵张嘎》的电影……
作为第一届百花奖最佳男主角,中国电影诞生九十周年活动中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男演员奖的崔嵬,他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演员,也是一名优秀的导演、编剧。
1960年的《杨门女将》、1963年的《小兵张嘎》、1974年的《平原作战》……
他是那个时代独具中国“血性”和豪迈之气的导演和演员,他的电影作品有一种粗犷奔放,浓郁炽烈的艺术风格。
1962年,作为导演的崔嵬接到了一个“政治任务”——拍一部儿童电影,与俄罗斯电影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个人首部电影《伊万的童年》针锋相对。
与此同时,北京电影制片厂看中了“战地作家”徐光耀的同名中篇小说和剧本《小兵张嘎》,决定将其搬上电影荧幕。
剧本定稿后,有人主张直接挑选职业演员,但崔嵬决定采用素人。
他认为《小兵张嘎》需要的是在荧幕上生活,而不是“表演”的孩子。崔嵬要找的是有生活味道的、有泥土气息的小嘎子,便开始到北京各小学、少年宫、活动站去物色小演员。
几百里挑一,这些孩子虽虎头虎脑,但他依旧觉得“嘎”劲儿不足,无法做出将就的选择。
好几个月过去了,“嘎子”依旧缺席。
正当崔嵬一筹莫展之际,演员于蓝给北影厂送去了几张照片,其中远在内蒙古的安吉斯(饰 嘎子)、近在北京的吴克勤(饰 胖墩)被导演一眼看相中。
虽然还不知道什么是拍戏,但小小的安吉斯在陌生的环境、陌生人面前却显得很是随意,他在屋子里东瞧西望,并很快成为孩子王。而其他候选人则显得有些腼腆、怕生、拘谨……
安吉斯凭着胆大自如、活泼淘气,拿下了主角的名额。
一开始的他还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安吉斯只是懵懵懂懂地拍完了人生第一部,且唯一一部电影。
当时的安吉斯正在上小学,为了不耽误孩子的学习,崔嵬还特意请了一位老师到剧组,每天拍完戏后,让老师给孩子们补习功课。
拍戏,对小安吉斯来说,是一个有趣的儿童游戏。
那时的他觉得非常的新奇、有趣,又怎么会料到,自己的人生马上要迎来一场巨变……
1963年,电影《小兵张嘎》在全国公映。
这部电影成功塑造了“噶气十足”的革命儿童张嘎子的艺术形象,而且从苦难的儿童生活、对革命的热切向往和追求、历经曲折成长为机智勇敢的革命战士等多维度,对儿童英雄进行了生动的诠释。
调皮莽撞的白洋淀少年嘎子,从小不知道父母是谁,与奶奶相依为命。13岁那年,他目睹奶奶为掩护八路军被日寇杀害,尊敬的老钟叔也被抓走。
为了复仇,他只身踏上寻找游击队的旅程,实际上象征着他踏上了成长的关键性道路。
影片对这一段进行了浓墨重彩的书写——他把包袱顶在头上渡河,鞋破到脚趾都露出来,误把心中的大英雄罗金保当作汉奸……
这些困难渲染他强烈的复仇欲望,彰显其成长的内在驱动力,表现那个时代的儿童成长历程的特殊、壮美。
在电影中扮演英子妈,且半个世纪后在电视剧《小兵张嘎》饰演嘎子奶奶的黄素影,曾特别提到大导演崔嵬对安吉斯的知遇之恩。
为拍好这部戏,崔嵬没少费劲。
要说骑马打枪爬树,安吉斯没问题,可咬人、挤眉毛弄眼睛这些童真的、淘气的东西,都是导演一手调教出来的。
实际上,这些小孩头脑中都没有“拍戏”的概念,小胖墩儿和嘎子打架那场戏,是导演一点点磨出来的。
开拍前,崔嵬并没有让小演员们排练,反而让胖墩和嘎子都脱光膀子,赤脚与白洋淀的孩子们玩耍。
十几天过去了,拍摄正式开始,崔嵬选择嘎子和胖墩摔跤作为第一幕戏。
胖墩看中了老钟叔送给嘎子的木头枪,想用一串鞭炮与之交换。嘎子舍不得换,却又想要鞭炮。于是两人商定用摔跤的方式一决高低,谁赢谁便能得到赌注。
崔嵬给了孩子们真实的环境,他们也就“假戏真做”,扮演嘎子的安吉斯动了真格,输了比赛后真的耍赖咬了胖墩一口,胖墩被咬得哇哇直叫。
他们以非常松弛、自然的状态演绎出了经典片段,毫不顾及周围的一切。
但我们也不无失望地发现,电影中的嘎子是作为战斗英雄的陪衬,成人角色的附属而出现的。
在一次战斗中,嘎子缴获了一支手枪, 他得意洋洋地向其他孩子们炫耀,转头却被要求上缴。
区队长给他讲革命道理,战士纪律,精心地培育这个孩子,要把他造就成一个真正的、合格的人民战士。
嘎子压下自己的真实想法,哭着交出了手枪。
在和胖墩摔跤、咬人之后,被胖墩父亲指责“算什么八路”,被区队长批评,罚去检讨。
嘎子不服,跑去堵了胖墩家的烟筒,又惨遭区队长批评,被罚蹲禁闭。
他在屋顶上行走时,夕阳将嘎子的影子投射在胖墩家外墙上,那是一个成年人身高的影子,嘎子从这边走到了那边,象征着一名不成熟的、幼稚的,需要成人教育和塑造的儿童,慢慢走向了一名成人战士应该有的模样。
他只是作为一个“被教育者”的形象穿插其中,真正引领剧情发展的仍是成人形象——区队长。
影片的最后,嘎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主动向区队长认错。他明白了必须先国仇,再家恨,明白了要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他在成人的引导下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
拍完戏,安吉斯就回内蒙了。
这么多年来,他似乎销声匿迹了,几乎不在媒体面前露面。
电视剧《小兵张嘎》播出后,立即在观众中引起了轰动,中央电视台曾为此特意举办了一个座谈会。邀请当年老电影中还健在的演员,但“嘎子”安吉斯没来。
胖墩说,他给嘎子打了电话,但那天正好北京下大雨,车不好走。
直到多年以后,“罗金保”扮演者张莹的爱人李慧颖才揭开了这一谜团。
据她介绍,张莹在那个时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不仅被批斗,还被关进了北影厂的牛棚,不许吃好的,只许吃窝头咸菜。
最令张莹伤心的是,当时安吉斯从内蒙古串联到北影。在他的指挥下,崔嵬、张莹、于绍康这些《小兵张嘎》中的主创被集体批斗,他还动了手……
1969年6月,受到迫害的张莹因病去世,终年45岁。
李慧颖不太愿意提起这段令人伤心的过往,也不愿提起他的名字。因为安吉斯各方面都不错,大家这么多年都没说起这件事,就是不希望对他有什么影响。
拍《小兵张嘎》的那段时间,张莹对安吉斯非常好,他的游泳还是张莹教会的,安吉斯的出手也让张莹倍加伤心。
不过那个年代,大人们都有很多疯狂的行为,何况是一个十多岁,最容易被社会主流牵着鼻子走的孩子。
随着时间的逝去,李慧颖理解他,没有责怪他的意思,也希望大家理解他,都是那个年代造成的错。
李慧颖想这件事对安吉斯而言,也是一段不愿意回首的过往,她希望对方能放下这个包袱,找时间跟大家聚一聚。
正如张莹夫人所说,那是时代的错误,但现实中的安吉斯一直未能从那段过往中走出来,他拒绝访谈,从此远离娱乐圈。
直到,央视要做一个采访“嘎子”原型的节目,让安吉斯带着儿子一起去。这时候,儿子才知道爸爸是电影中的“嘎子”。
他曾成为一名下乡插队的知青,参过军,恢复高考后考上北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直机关工作,随着下海潮,也曾到各地经商。
2008年,安吉斯被提名“2008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他曾说:“我现在已经渐渐老了,希望我的头发渐渐白了的同时,我国的沙漠能慢慢绿起来。”
从小演员到中国青少年绿色行动委员会会长,如今71岁的安吉斯,活出了另一番精彩。
电影中的嘎子在区队长等人的培育下,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战士,现实中的安吉斯却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成为了一名殴打自己恩师的恶魔,一切只能说是造化弄人。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儿时的回忆
"我是张嘎子!"--我有DVD!:)。。
经历过抗战的那代人拍出来的战争片比较真实,既有残酷,也不乏乐观。主角的塑造也更符合环境,比剧版的愣头青强太多了。
小说更好看
好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
张嘎子比潘冬子机灵
为批判苏修《伊万的童年》应运而生的政治产物,却在特殊历史时期取得了难得的艺术成就。在样板电影涌现的前夕,为主旋律电影和儿童片树立了标杆。没有对白的开场戏,惊艳的场面调度长镜头,对人物的仰拍、特写表达心理活动,最重要的是塑造了嘎子这个载入中影史的经典形象,可惜的是环境音非常不丰富。
看过N遍,教科书电影
牛逼闪闪放光芒
小时候最喜欢的片子之一“红星闪闪,放光芒......"
在电影鉴赏课看了10来个片段,今天完整的看完了。虽然日本人都是中国人演的,打仗的戏也很“抽象”,但那个时候有些电影真的是有一种说不出的好,我很喜欢
童年的记忆
眼瞅伪军搜屋百姓遭殃,嘎子不仅从老钟叔那里学到了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而且他自个的看家本事也再次派上了用场!注意此时特别插入了此行为前个“承受者”小胖墩的特写镜头:他不是下意识摸肩,而是嘴角也跟着兴奋开合,仿佛恨不得那一口是自己在咬!完全忘了上次被咬时自己脱口数落对方属狗!……嘎子的二度咬人与他后面点火烧炮楼(炮楼就像大号烟囱)组合起来所释放的理念:武器本无罪,关键看对谁!貌似与美国保守拥枪派价值暗合,实则存在着本质差异:前者为扩张好战性格,好战必亡,自然值得警惕(苏联也不遑多让。想想反战经典雁南飞伊万童年与苏军在阿富汗);后者乃保家卫国精神,忘战必危,必须大力弘扬!所以说抛开民族性这个最核心因素去空谈什么战争与儿童的关系都是在耍流氓!
看过无数遍,拿着枪的、卖西瓜的嘎子。葛优他爹是哪位啊?
算是经典作品了
悲惨而血腥的童年
呵呵
最初的,经典的《小兵张嘎》。
比电视剧强多了,最起码人长得就好看
嘎子哥,你又是唱又是跳,咋老是那么高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