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头壶 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感到另一颗心跨越时空,望见生命的力量之和。 2.贾湖骨笛 早期的骨笛,可能只是为了模仿鸟叫吸引猎物,慢慢的狩猎欢庆让这些骨笛变成乐器,再后来人们的审美不断升级,人们开始需要越来越复杂的乐音。 穿行在贾湖骨笛孔洞间的,是九千年前人类的呼吸,那是文明的心声,那时风动,此时心动。 3.陶鹰鼎 陶醉了六千年 陶,出于土,而炼就生活,他需要摔,需要捏,需要烧,制陶如塑人,在经过这些磨难之后,陶土变成了器,完成涅槃,变成神态各异的样子。 5.红山玉龙 五千年的风早已止息,而他仍然保持在风中的姿态。古朴 稚拙 简约 厚重 7.良渚玉琮 谁能读懂这双眼睛,它仿佛从人类古老而幽暗的意识深处穿越而来,无声诉说着先民的爱,恐惧与信仰。 8.镶嵌绿松石铜牌饰 他们沉默无语,他们无需言语,这双曾经见证过中国最早王朝的眼睛 依然看着星辰流转,人来人往 10.后母戊鼎 鼎所在之处,也有了特别的动词,叫做鼎立,大地也一定感受到了那不一样的分量。鼎也逐渐成为了象征国家地位与权利的传国重器,问鼎,鼎盛,一言九鼎等成为庄严 尊贵贵的指代。鼎中的王者,后母戊,封印着商代密码与故事的国之重器,今天却无言自威,呈现着恢宏,与强大。 11.妇好玉凤 商王武丁王后,爱武妆也爱红妆的双面佳人 堪称完美世界的典范 12.鸮尊 猫头鹰盛酒器 黑暗中看清真相,混乱中理清思维 13.利簋 武王伐纣时间 14.何尊 宅兹中国,(居住在天下中央)方寸之间,看到了埋藏千年的谜底。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记载。 三千年历史演进,朝代更替,中国一词从政治中心,地理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的含义,继而又被赋予王朝统治正统性的意义。直到清末 中国一词被用作国名出现在官方正式文书当中。 15.玉组佩 把世界戴在身上 你现在看到的我,来自三千年前的西周,我在地下行走了三千年。我和时光一起行走,穿着我的绳子已经腐朽。我的二百零四块碎片,被光线连接,二百零四个不同的象征,串接成闪光的句子。在身体上被佩戴成段落,组成了一个新的世界。 19.
👏六千年,彷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海,呼唤成了歌。
👏那时风动,此时心动。
👏陶出于土,而练就生活,它需要摔,需要捏,需要烧,制陶塑人,在经过这些磨难之后,陶土变成了器,完成涅槃,变成形态各异的样子。
👏陶是时间的艺术,泥土太干则裂,太湿则塌,为了成就一件完美的陶器,匠人们需要等,等土干,等火旺,等陶凉,今天的我们总感叹生活太快,时间不够用时,六千年前古人就已经交给我们如何与时间融合,如何与时间不较劲。
👏因为刻骨,所以铭心。
👏用规范化的系统与工艺极致的器物,来表现祭祀中虚幻的礼,这是权力与等级的诉求。
👏它是驾驭神兽的天神,还是神兽化身的人形,兽与人,究竟是不同的神,还是同一个神的不同面像。
👏猫头鹰,一直都是那个猫头鹰,但是人心,变了好多回了。
👏通过一件文物,三十几个字,居然能和三千多年前的祖先们交流,而簋的上半部分形状,被现代人用的碗沿袭下来,依然作为食器盛放谷物,被我们捧在手掌,也捧在心上。
👏中国,三千年前,被镌刻于方寸之间,深埋于地下;三千年后,埋藏它的泥土,和这泥土连接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它命名,叫做:中国。
👏我和时光一起行走,穿着我的绳子已经腐朽,我的二百零四块碎片,被光线连接。二百零四个不同的象征,串接成闪光的句子,在身体上被佩戴成段落,组成了一个新的世界。
👏鱼的沧海与蚕的桑田,被同一根绳子,以一指相间。
👏当时的人们认为,把一个世界穿戴在身上,让亿万年生命的玉与数十年生命的人,将彼此的生命互相给予,就是人对天地万物之爱的表达。
👏玉,成为西周在青铜之外,留给时光永恒的礼物。
👏现在他的头饰是风。
👏我们是人,我们站在这里,也站在地球上。
👏4和12都暗合着天数,自然送给人类的礼物,被古蜀人用世界上最珍贵稀有的金子,在一个巴掌大的地方,勾画出了古蜀人的宇宙印象。
👏当人类逐渐远离了神巫世界,再也无法破解太阳神鸟金箔的真正含义。
👏太阳神鸟,20克黄金里的宇宙,在这0.02厘米厚度记录的宇宙时光里,我们如一粒微尘般的存在。
👏所谓藏礼于器。
👏剑被誉为百刃之君,是因为他最适合一击刺杀,它不像长矛那样远离敌人,也不能像刀一样挥砍自如,更不会像棍棒那样殴打弱者。一名伟大的剑客,只有把剑身藏在怀中,隐忍等待,当足够靠近敌人的瞬间,突然出击,刺出那决定胜负的一剑,以小博大,不欺老幼,善于忍耐,这既是剑的品格,也是君子的信仰。
因为某些机缘巧合,开始关注古藏。源自对文物的热爱,又觉得大部分文物栏目冗长而繁复,缺少小而美的文物单品介绍,于是上个月在微博开了一个名为#穿越60s#的说文物栏目,图文结合,短小精悍,试图为文化复兴贡献绵薄的一己之力。直至看到“如果国宝会说话”这个精耕细作的栏目,画面、解说和内容完全符合甚至超出了自己对优秀的文物栏目的所有设想,开创了该类栏目的历史先河。原来,自己的想法,已经被其他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文化使者所实践。一个人的想法,渺小而平凡,而当一个团队将单纯的思想建构付诸实现,这个执行力则伟大而卓著。在这里,由衷地向他们致敬。
开始关注文物后,逐渐发现,尤其在85后-00后的年轻一代里,文物于他们而言是一个漠不关心的话题。看不懂自然是一个原因,而更可怕的是,在这个西方文化大肆输入的年代里,他们甚至连弄懂的兴趣都没有。大家趋之若鹜的跑到欧洲和美帝的各大博物馆去打卡,然而中国除了国家博物院以外,几大著名博物院日常都门可罗雀,华夏子孙对自己老祖宗的文化遗存缺乏基本的热情。
一方面,中国老百姓解决温饱问题才是近十几年的事情,文物鉴赏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属于遥不可及的上层建筑;而长期的阶层固化,又导致许多价值文物一直被掌握在富有阶层手中,它们给人的印象是,高贵、陌生,不接地气。
而中国传统博物馆的陈设更是加大了文物与世人的这种隔阂。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基本都是按照远古时代-石器时代-夏商周文明这样的时间线顺序来设展,从人头骨、打火石、陶器、铜镞、玉器再到青铜器……中国传统器物名多为生僻字,且往往缺少直观的用途说明,导致文物的可读性大大降低。另外,西方艺术具体奔放,中国艺术抽象内敛,西方文物外行或许能看懂七分,而中国文物,内行也只能看懂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