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根结底还是一部带有讽刺意味的喜剧,导演把侵略者的丑恶、国民党的腐败和无数大头兵的无奈柔和在一起,以夸张的喜剧表演展现出来,在伸张和平正义的同时巧妙回避了战争所带来的创伤。片中的三毛相对来说是幸运的,而现实中无数的三毛确是不幸的,他们本该是父母眼中稚气未脱的孩子,应该在梦乡在田间在学堂,可那时的他们已经端起枪冲锋在冷酷无情的战场,也正是这一个个”小岳武穆“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就好像是很多年前看过的电影,本来电影的情节已经忘的七七八八了,浏览了一下电影简介,很多似曾相识的片段好像自己冒出来了一样。
小三毛垂到额头的三缕经典小“头毛”,成了三毛最经典的标志。瞪的大大的眼睛,好像总是一副受惊吓的样子,毕竟也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现在这么小点的小儿可能还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撒着娇,闹着脾气。但是那个年代的孩子们就没有这么幸运。憨憨的,懵懵的,就一路过来了。
虽然也闹出了不少的笑话,看客们也会跟着笑得前仰后合。但细想开来,谁不希望孩子们能生活在快乐幸福里面的。而我们今天的快乐幸福,正是这些懵懵懂懂的小小身躯,一步步抗下来的。在笑过之后,也更懂的怜惜。
小的时候看这个片子觉得很搞笑,现在看感到无力与深深的绝望。无力就像重拳打在了棉花上,绝望就像是溺水人想要向上挣扎却被水草缠住了腿,用片中的表达就是像三毛想要奋力奔跑的时候被松开的绑腿绊了个大跟头。
三毛加入国军想要做岳武穆为国尽忠,在敢死队躬冒矢石浴血奋战终于立下了军功。登报拍照的时候为了展示锦旗和英明的领导,战斗英雄主角的三毛的光辉反而被完全被遮蔽住了。
就在侵华日军还在把中国地图做成了蛋糕分而食之的时候,调入师部工作的三毛本该在战场上大展拳脚,可没想到这却是诡异一幕的开始。战斗英雄三毛竟成了鞍前马后的杂役,洗衣烧水点烟跑腿,师长老爷指挥作战辛苦,姨太太白天偷人晚上伺候师长更辛苦,这一家子可全指着三毛照顾呢。抗战的宣传工作说得再好听光说不练有什么用?还是扯下来给他傻儿子擦屁股吧。看着前方吃紧,他们在后方紧吃,天真烂漫的三毛学会了“不该看的,不看;不该闻的,不闻;不该问的,不问;不该饿的,不饿。”
“中国狼不咬中国人” “想不到顶天立地的岳武穆硬是死在你们两个畜生手里,也罢也罢!”
今年国庆假期,翻出了几部老电影以消磨时间。
记不清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是在几岁,只知道当时自己很小,整个观影过程中充满了欢笑。再次观看,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为逃脱警察的追赶,三毛误打误撞地报名参了军。进去军营后,因为身材的矮小闹出了不少笑话:被木头“举起”、顺拐、被木桶卡住……
然而,就是一直被人嘲笑的三毛在战斗中屡次脱险、立下战功,甚至在战争结束后,成为了全班唯一幸存的人。
说它是国产黑色幽默电影的巅峰,其实一点都不过分。电影被定义为儿童喜剧片,所以电影的整体基调都很轻松,甚至有很多表现手法都是在漫画中才能看到的,如三毛被打晕眼冒金星、人在玻璃上留下巨大人影、长官被手榴弹炸得全身熏黑……
在对战争的刻画上,我们更可以体会到导演的黑色幽默:师长靠健脑仪来做出作战策略,结果只是一味地“再议”、炸弹把鱼炸熟、等待援军等到“白头”……
这样的桥段就算放在今天,我相信,依旧能博得不少欢笑。
现在上大学了,看到这部电影,就想起童年时的某一次暑假。那时候是在村头的大幕布上放的这部电影,小伙伴们笑啊、闹啊,虽然时光已经匆匆而过,但这部电影仍承载着我无忧无虑的童年。
很法国的风格。
热闹、黑色、伤感、残酷。
微笑着的可怜人
迄今为止,大陆现代电影黑色幽默顶峰!
谁都是小角色
大陆喜剧电影里程碑
智慧
小时候很喜欢看。
说的对,我们都是小玩意~
棒
之前我一直说,这是中国的《好兵帅克》,最伟大的黑色幽默电影。昨天又想了想,其实三毛的功能是个视角或曰书胆;负责见证自下而上的群像。魏宗万老师虽是配角(靠这个拿了金鸡奖男配),但说他是本片真男主,其实也没问题。以及,这个和马跃那版《贞观之治》(史上范儿最正的唐史剧?)是同一个导演,想起来就觉得分裂……
国内极为少见的充满超现实色彩的讽刺喜剧!~
舞台剧,冷讽刺。这种幽默的渊源来自于1922的《劳工爱情》,精神来自于张先生和那个年代。
极其好看的電影,好多鏡頭至今難忘!
8年了..别提他了..
八年了。。。
中国黑色幽默的顶峰。也只能走到这里戛然而止了。
这个很牛逼
。。
还是没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