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综艺”《再见爱人》第一季的播出无疑引发了一轮热议,豆瓣评分也高达8.9分。最近,这部热门综艺推出了第二季。除了内容本身的号召力,续作能否延续前一部的高质量,同样成为一大看点。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季《再见爱人》呈现了一种难以评判的效果:“延续了,但没完全延续”。综艺还是那个综艺,还是那个味道,但相比于上一季让人痴迷于“玻璃碴中找糖吃”,第二季的播出似乎平淡了许多。
宋宁峰与张婉婷夫妇无疑成为最具争议性,也最受关注的存在。这也使得另外两对更具纯爱和发糖意义的(前)夫妇,对他们的关注转向现实层面,比如生老病死,经济问题,直面婚姻中那些此消彼长的欲望,沟通与理解的必要,以及婚姻中充满压抑的疲惫感。
在此意义上,我们对这一季综艺的探讨,便不能再仅仅是内容(为何评分降低了)来分析,而是更重视真人秀形式上的特征。这部综艺通过怎样的运行模式,实现着自己的目的,让主题最终“落地”?我们不难从这几对夫妻或者前夫妻身上,看到婚姻生活里的平淡与琐碎,或许它更接近婚姻的现状,以及婚姻中的问题与意义。
这篇文章中,作者从综艺有无剧本的争论出发,结合媒介传播理论,剖析真人秀与观众的互动模式与规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综艺节目,对于“剧本”的设定与控制程度不同,而重要的已经不是真假,而是交互的过程中带给观众自身的思考。
撰文 | 王楷文
“不体面”。相对于第一季,这是不少观众给予第二季的评价。宋张之间鸡飞狗跳,节目节奏屡屡被打断,时不时夹枪带棒的对话和其他嘉宾夹在其中两头不是人的尴尬感,这些让整档节目有些失去了作为真人秀那种作为“秀”的味道。但正因如此,节目似乎才变得格外真实。某种意义上,第二季《再见爱人》宛若一出布莱希特式戏剧,或本雅明笔下的“震惊”效果——它让在沉浸式享受内容之中的观众被随时可能到来的“意料之外”所打断,借此思考综艺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
实际上,这种效果很大程度上归于综艺“无剧本”的设定。在接受《人物》的采访时(《再见爱人2》:为何婚姻让我们如此疲惫?),导演刘乐也不可避免被问到这则问题:节目有剧本吗?刘乐并没有给出直接的回答,而是委婉地表示,真人秀节目的编剧与影视剧不同,综艺编剧更多的是去挖掘一个人。通过对节目环节、游戏等方面的设定,加上与嘉宾本人的沟通,创造出更好表现人物的契机。同时,根据嘉宾的实际表现,编剧也会动态调整接下来的设定。
这段对话虽然简练,但实际透露出两点重要信息。其一,对于争论不休的真人秀要“真人”还是要“秀”的态度,刘乐给出了一种折中主义的看法,即真人秀当然要表现真实的人物,但这种真实的表现却必须基于一种被制造的“秀”来表现。这种说辞实际相当贴合信息时代或数字时代之下技术研究、媒介研究等流派的观点:在当下时代,真或假之间并没有绝对的泾渭分明,因为作为一种信息的真实本身由某种机械制品所制造和传播而成。麦克卢汉早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的“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人的延伸”早已将此阐明。如何看待真与假,实际成为了一种方法论而非认识论的问题。其二,沿着这一理路,实际也就并不存在绝对的“无剧本综艺”。
所谓的“无剧本”,按照刘乐的回答,其意更多指在几个参数之内嘉宾的有限自由,而这种有限自由则更有助于嘉宾在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中,自然达成节目想要完成的某种效果,也即我们看到的“真”。这是一种控制论(cybernetics)的方法,即不要求综艺全过程被控制的机械式组织结构,而是动态、可调整、结果导向的有机式组织结构。
由此,我们可以简单区分出有剧本和无剧本综艺的区别。前者指的是每一个环节、每一种效果都需要被牢牢把控,在编剧、录制和剪辑时提前预料到这种剧情产生的反馈、流量等,并最终形成一种闭环式的精心制作。后者则是并不预设其中的走向,而是按照整体设计思路对其中的参数进行动态调节,最终导向相对合理的结局,实现制作组想要实现的预期想法。前一种模式已反复被人吐槽多次,却仍旧盛行(典型的比如《吐槽大会》)。不仅是综艺节目,电影电视剧提前安排热搜、短视频各类剧本风靡等,都是这种模式的产物。不少人对此深恶痛绝,被爆料出“有剧本”的作品往往不免遭受一波群嘲。
这种愤怒感,通过上面的分析,实际是一种明明是“我在看”,但实际自己是被牢牢控制的支配感。当下学术研究往往用“数字劳动”以及其毗邻的“情感劳动”“情感消费”等术语称呼这一过程。我们用一个相对完整的定义来表示数字劳动这一概念。按照福克斯(Christian Fuchs)在其《数字劳动与卡尔·马克思》(Digital Labor and Karl Marx)的论述,“数字劳工是电子媒介生存,使用以及应用这样集体劳动力中的一部分,他们不是一个确定的职业,他们服务的产业定义了他们,在这个产业中,他们受资本的剥削。”但这一观点实际仍旧相当模糊,并且极易导致概念的泛化,仿若我们在互联网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潜在包含被剥削的过程——毕竟,我们就算只在微博里点点赞,都在成为企业创收的一部分。因此,亚历桑德罗·甘迪尼(Alessandro Gandini)才发出“数字劳动是一个空洞的能指吗”的质疑。
因此,根据对“有无剧本”综艺的定义,我们需要对数字劳动这一概念进行进一步补全,并真正探究无剧本的价值何在。实际上,回顾文化研究的过往,综艺节目在阿多诺笔下更多作为“文化工业产品”的方式出现。这是一种极为精英视角的看法,认为人们被各种工业性质的文化产品俘虏、愚化乃至操控。这是文化视角对于数字劳动的重要解释,其观点至今被诸多学术研究所使用。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阿多诺的观点基于二战及之后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文化背景,在那时,人们的文化生活尚且属于福柯笔下的“规训社会”模式——福柯曾说如果自己之前看过阿多诺的作品,便绝不会再论述规训社会这一话题。
在这种模式下,人们的生活被标准化为一个又一个样式,细微的个体能够非常容易地归属于某个更大的整体之中。譬如在那时只有广播电视,人们固定时间只能收看或收听固定节目,因而同样一台节目能够虏获更多数群体。但情势发展至现在已然相当不同,社会呈现独异性趋势,人们对某一时刻选择什么文化娱乐产品有着相当大的自由,不同人对于信息的接受有着一定的茧房效应,而这基本不可能使得规训这一过程发生。晚年德勒兹在接受采访时使用“控制社会”代替规训社会,认为文化产品引导人们进行数字劳动的基本方向不变,但资本操控的手段变成了每个人私人订制版的“控制”,流量逻辑需要浸入每个个体之中,毛细血管般地发挥作用。而这就强调了对个体行动引导的作用,就像我们对待某一热播剧的习惯操作:看完剧本身习惯性找热搜、翻豆瓣、刷短视频集锦、看公众号。种种主动的交互行动,才真正构成了一种数字劳动。
所以,问题实际在于交互:数字劳动产生愤怒感,其实因为一切行为都是看似“我主动”,但实际却是“我被动”的愚弄。而“无剧本”则实际站在了它的对立面——可以说,它实现了一种更本真的“交互”。在《再见爱人》中,人们实际无法用一种理所当然的模式享受综艺带来的快感,种种意外成为了主旋律。张婉婷的发疯与宋宁峰的沉默,让节目笼罩在一层随时有可能“发生爆炸”的危机之下。尽管节目用精致的画面、百万金句等手段努力让氛围维持在平缓与和谐,但这种和谐却产生了有趣的错位——危机像镶嵌在节目中的“内在他性”(internalotherness),它一次又一次爆发,人们也就愈加从和谐中抽离出来,由此被迫思考这档节目到底想“表达什么”。第九期中杨迪的尴尬正是这种交互的具象化,代表杨迪常见人设的“幽默”“暖场王”等特质的失效使其频频垂头丧气,而这也是断裂的断裂时刻——当杨迪都不能拯救一对婚姻,婚姻中到底需要什么、意义何在,也就不可避免突破第四堵墙,被抛在观众一侧。
于是,综艺之“真”的效果,在超越节目叙事的层面,在节目与观众互动的层面产生了。“真”不是节目效果之真,而是互动之真,是观众与节目所建立的正向关系。而制造这一关系核心所在的“危机”正是节目组“无剧本”策略才能够产生的:节目组允许录制和剪辑中存在意外。有些吊诡却恰恰有趣的却又在此,当综艺不再追求环环相扣与实现某种意义时,当综艺显得不像综艺之时,它才可能真正从某种数字劳动的陷阱中挣脱出来,建立与观众积极主动的交往关系。
延续无剧本的讨论,节目组的另一设定也变得别有韵味。不难发现,节目实际提供了两个观看版本,其一是正常版本,其二则是沉浸版。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存在着一个阵容庞大的“观察团”。我们可以这样简单理解观察团:三对夫妇的旅行被剪辑完毕后被送给观察团观看,观察团对嘉宾表现的评论一同被剪入最终版本中,并且每一期的后半段都是观察团的总结与讨论。而“沉浸版”则忠于三对夫妇的故事,没有观察团加入。可以说,选择观察团是否介入节目,实际上也就构成了观众选择与节目交互的方式问题,也即关于“交互的交互”这一二阶问题。
关于观察团,这一季中许多观众并不喜欢他们的存在,甚至有人嘲讽其“聒噪”“质量不佳”等。通过嘉宾的选择,可以发现观察团的不同角色其实有着其特定的作用:胡彦斌负责控场,学者出身的沈奕斐提供理论支持,辩手黄执中与访谈主持人易立竞发散诸多观点,离异的孙怡与作为妻子的吉娜则提供亲身体会。可以说,观察团本来就被定义为一种面对他人婚姻的“众生相”,但内在上其评论他者的中肯程度及讨论问题的深度,也确实影响着观看体验。尤其是本季播出后不少人怀念上季控场主持人李维嘉,认为“都是理中客、上价值,实在太缺乏这样一个共情的角色了”。
那么,观察团的设定是本季综艺的败笔吗?在这里,我们并不讨论其应当以怎样的态度介入三对夫妇的旅行中,而是要回答“到底要不要选择观察团”这一问题。我们先来看为何一定要设置观察团这一角色。其并非是《再见爱人》一档节目的专利,在不少职业洞察类综艺中,观察团同样出现过,并有着类似的人员分工与职能。这类综艺的共同特征是偏向现实观察,因此往往偏向于“无剧本”(尽管实践层面并不一定)。节目走向的碎片化,使得观察团得以诞生,即负责将无序的节目内容叙事化,并提炼节目希望达到的主题。可以说,观察团实际是一种折中的设置,尽管节目将阐述意义的权力交付给观众,但它仍旧提供了一个叙事机器,减少观众的负担,以便让综艺看起来至少“不那么累”。
但因此,观察团反而成为一种意义描述者的角色。按照后期维特根斯坦、奥斯汀等日常语言学派的理路,尤其是按照维特根斯坦“意义即用法”的观点,有观察团的正常版与无观察团的“沉浸版”实际形成了语言游戏的“玩家”和“旁观者”两个位置。这里所谓的游戏,其实就是常识意义上的游戏行为,即不同行为之间彼此交织、互相制约的状态,这种制约产生了游戏规则,比如输赢标准。语言游戏则是其中包含言语行为的游戏。我们简单理解玩家和旁观者的关系:玩家不会关心游戏规则到底如何,因为他们在行为中将其内化于心并使用它,而旁观者才会注意研究并看出游戏规则,这使规则显示出来。规则即游戏的用法,而用法也就是意义。可以看出,观察团成为节目组官方选定的三对夫妇旅行这场大型语言游戏的旁观者,他们意在将三对夫妇行为的意义导向某些特定方面,而这些方面往往与社会目前对婚姻与亲密关系的热点与共识相关。这当然是为了照顾大多数群体的需求。如果选择看观察团,那就是将意义解释的权力交付给更代表社会当下共同价值取向的“大对体”之中。而不看观察团,也就是将旁观者的身份留给自己,自己成为这场语言游戏的意义诠释者。
在这一层面上,我们就会发现是否选择观察团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一道本身便饱含趣味和深意的选择题:如果选择沉浸版,也就是直接参与到和综艺的交互之中,自行解释婚姻生活的意义与内涵;如果选择正常版,那就是间接参与交互,让观察团代替你阐释婚姻生活。答案并无对错之分,只是通过不同的选择,我们能够看到观众对婚姻态度的差异,这种差异超脱出综艺本身的内容,超越三对夫妇的婚姻,而是直接面向观众发问:对你来说,婚姻是奔向社会的主流观点,并以此构建自己的标准,还是有着不同的、属于自己的想法?在鼠标轻轻点击之时,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实际被抛向了观众,提醒每个人,婚姻对你来说,究竟是什么?
到此,可以说,《再见爱人2》终于让主题能够落地。当然,“主题落地”并不意味节目的成功,毕竟节目需要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相互配合,而不是随意扔来一团质料,完全由观众自行思考和组织主题。在这一点上,第二季明显有些走向极端——张宋夫妇之间的争执与一次又一次的“发疯”,让人在直接的感官体验上感受到厌恶,也让节目显得过于支离破碎。而无论在嘉宾还是观察团的设定上,感情因素的不足又使得剧情本身走向的吸引力下降。最明显的标志是,情感要素最集中的第十期节目,也即艾威照顾生病的Lisa而轻轻道出“不离婚”的话语以及易立竞在荧屏上首次哭泣,成为最受欢迎的一期,甚至以“这一期哭死我”的形式登上了微博热搜。而这几个细节,恰好弥补了上文提及的“缺乏感情线”和“观察团不共情”的缺憾。
综艺本身的大众文化属性,在相当程度上需要我们承认,在对观众的绝对启迪与无脑式的傻乐之间,综艺需要提供一个折中的缓冲地带,至少是“先做好娱乐,再考虑启发”。重要的是,这一季综艺让我们探查到一部综艺不仅需要看,更需要提供“想”的维度。而启发之处一言蔽之,就是考虑如何将观众看作一个有脑子的思考者。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王楷文;编辑:走走; 校对:薛京宁。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关于爱的那些事。
刚刚看完第四集,发生在第六天的故事。
非常打动我的是几句话:
【面对他人的善意,表达感谢就是最好的回应。】
【爱是流动的。】
【我们太常习惯扮演拯救者,被自我感动,给予的却不一定是对方需要的。】
负面情绪也好,悲观也好,忘记是从哪一本书里看到的,都是有它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
我们往往讨厌那些“不好的”情绪,那些“丧”的时刻,希望自己阳光而美好,其他的一切不够积极的部分都让它们退退退。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没有“阴暗”就没有“阳光”,美好的存在恰恰是因为那些“不美好”。
自我接纳这件事听说了十几年,几度都觉得自己做到了,道理重复了千千万万遍,不停的自省、反思、破防、下定决心,又再一次的陷入同样的情境中,就像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果真人类的智慧从一开始就被点明了,就等着人们去顿悟,像是在经历一个又一个的轮回。
老师说我们都有潜在的目的性,这话听到的瞬间就后背发凉,我们好像都给自己上了一个底色,不管那是明亮的还是灰暗的,也不是自己故意的,却是自己最熟悉的。熟悉这种感觉本身就会带来一种天然的安全感,与是否美好无关。然后我们就那样义无反顾般的走向那片底色,一次又一次,陷入自己给自己种下的痛苦之中。
我想我的性格中一直都带有那份不自信,缺乏被爱包围的安全感,也说不上来到底为了什么。自从听到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里的某些观点,释怀了一些,不再把自己的色调轻易的归咎于他人或者它事了——我觉得受伤了,也是我让这个人或者这件事伤害到了我,我从来都是有选择的,当然也有责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后果。
好在不管能做到什么程度的改变,意识到问题就是迈出去的第一步了,别管是否停留在了第一步,也至少是个漫长的开始了。
面对所有的善意,表达感谢就好了,别的情绪都不是那么有必要,我试一下。
提醒自己不用努力证明自己的那片底色就该是如此,每个人都值得被爱,都值得拥有幸福,永远都有选择。
【面对他人的善意,表达感谢就是最好的回应。】
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困难的点在于,我们聊的太抽象了,这是很长一段青春期的我很爱做的事情,总是怕说的具体了就不美了,就太赤裸了,就会不好意思,就要面对某些尴尬的局面。或许也有一部分是文化影响也说不定,我们的语言崇尚意境,那种我没有明说你却懂我的可爱心思。好吧,也许并不怎么可爱,也算得上青涩了。
于是我爱你这句话,说的并不轻易,一旦说了就像是把自己的一片真心捧到了对方的面前,这就有很大风险了,对方瞬间就有了完全拿捏你的权力,面对有可能被拒绝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气的。
不过现在其实没那么害怕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化的呢?
我们最想表达爱的时候,或许就是我们心里明知道风险最高的时候吧,紧张,刺激,有关自己的一场豪赌,也真的只是有关自己而已。
其实爱永远无法衡量,所以人们才执着呀,一旦能计量了,就不美了。
年少时恋爱脑作祟,总想要知道答案是什么,拧巴,偏执,患得患失,做作,矫情...我们追求的答案根本就不存在,因为感情是自由的,是抽象的,是不确定的,或者,不总那么确定的。我们急于想要证明或者证实的是个变量呀,这可不就是徒劳么,再努力也不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因为答案可能是一条小溪,即便面对同一份感情,也无法踏进去第二次。
【爱是流动的。】
有的时候人们会爱上一个破碎的灵魂,一个受伤的心,真的是爱这个人么?还是爱上了那么义无反顾的自己呀。
我们看到了对方的脆弱,看到了对方的不堪,天真的以为自己会带来好的变化,真是古道心肠了。怎么自己都感动成这样了,对方还是没有变好呢。这让我想到了热情又不明真相的群众,你诚挚的伸出的手,真的是对方此刻最需要的么?万一人家只是想要静一静呢。
但是我们不太愿意接受,自己的付出没有任何意义这件事。爱一个人,我们只会有自己最熟悉的方式,给予我们最擅长付出的东西,却并不真的总是在意对方的需求到底是什么,虽然有时对方自己可能也不知道,但是知道自己不需要什么还是容易的多的。
我给你的,你不需要。
这才是最让人伤心的,好像我也不会别的了,最好的都拿给你了,好东西人人都应该需要吧,你怎么会不需要呢。
如果真的能做到,需要对方做什么,具体的表达出来,事情会不会变得简单很多。当然同时要面对你的需要对方提供不了这件事,或者不愿意给,自己会很尴尬吧。我们经常被教育想要什么自己去争取,不要只会索求他人的给予,可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爱情也好,亲情也好,友情也好,都是自己争取不来的,感情这件事,不是努力就会有收获的。
【我们太常习惯扮演拯救者,被自我感动,给予的却不一定是对方需要的。】
你真的懂唯一 的定义 并不简单如呼吸 你真的希望你能厘清 若没交心怎么说明 我真的爱你 句句不轻易 眼神中飘移 总是在关键时刻清楚洞悉 你的不坚定 配合我颠沛流离 死去中清醒 明白你背着我聪明 你真的懂唯一的定义 不只是如影随形
你真的希望你能厘清 闭上眼睛 用心看清 我真的爱你 没人能比拟 眼神没肯定 总是在关键时刻清楚洞悉 你的不坚定 配合我颠沛流离 死去中清醒 明白你背着我聪明 爱本质无异 是因为人多得拥挤 你不想证明 证明我是你唯一 证明我是你唯一
以上。
张婉婷确实很烦,很有问题,但是我不想再重复她的问题了,一大堆人都在指责她了,指责她的话语里已经可以出本书了每个人变着法的指责张婉婷。
但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七个人的观察团,七个人如果用七张嘴说同一句话,那请一个人不就好了。这七个人里有各个背景的,各个教育水平各个领域的人,却说了同样的话。
本来七个人可以提供很多不同的思路,从很多角度对一件事更全面地阐释。而当张婉婷这一次吵架上头了情绪失控了之后话语失去逻辑之后,所有人都抨击她了。
请问在座的七个人,你们自己情绪是从来不失控吗,还是你们自己情绪失控的时候还是能保持理智逻辑清晰吗?太荒谬了吧。
一群理智的人在那边说一个失控了的人脑子不正常,好像他们就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无论她对不对,当下她是失控的,就不要拿她当下失控的样子作为评判她整个人的标准。
这七个人坐着用同一种口气在指责张的样子就让我想起了职场或者校园霸凌,所有人都说一个人错了,就好像他们一定是对的,好像这时候为张婉婷说话的话就变成了一个错误的人。
甚至那几个女的还在那边哈哈笑,简直跟生活中一群人欺负一个人看一个人笑话的模样如出一辙,甚至能看到这几个女的平时看别人八卦的时候的嘴脸了。
就像《十二怒汉》,这综艺里的七个人就像影片开头的十一个人一样,有的是真的有自己的意见,有的是没什么想法所以随波逐流,口供一致全部判张婉婷“死刑”。刑事案件审批尚且有被告和原告辩护,像这样普通的家长里短居然可以集体攻击一个人吗。
宋知道张喜欢犯浑,知道张无所不用其极地试图控制他,知道张在有意无意地威胁他。这些宋都明白,也在纵容。
宋这个人善良、柔软,总是从善的角度理解别人,习惯赋予事情或行为好的初衷。所以即使张的情绪、行为、言语恶劣,宋仍然选择包容。这其实是人性高贵的体现。但是,宋的品质与资本逐利的社会并不契合,所以显得懦弱,也无法给家庭高效地带来利益。
相比之下,张这个人跋扈、强势,凡事从恶的角度揣度他人,习惯赋予事情或行为坏的原由。这是人性的卑劣,是很小就适应社会、自主生存所导致的。因为,这份卑劣能够带来利益、达成目的。
宋算不上弱,张也算不上恶。只是两个相反的人遭遇了彼此。成长经历所造就的人性之高贵与卑劣,在这场事故中无限放大。如果把这段关系定义为一场较量的话,卑劣想必大概率会打败高贵,这是社会规律。
从情感角度,还是多些悲悯吧。可怜宋、可怜张、可怜你我、可怜人类……
看了张婉婷和宋宁峰的相处模式,谁不会说一句窒息,全网都在劝他们离婚。这配方我太熟悉了,从小我就是在这样的窒息环境中长大。我爸妈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宋宁峰和张婉婷的翻版。
我妈跟张婉婷一样,从来不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一点就爆炸。在家里,她永远都是对的,不容任何人反驳。在我爸妈的婚姻里,我爸总是默默的,像一块石头。不管我妈怎么骂他,侮辱他,他都一言不发。如果我爸怼一句,会换来我妈更加猛烈歇斯底里的攻击。所以渐渐的,我爸变成了婚姻里的失语者。
在这段婚姻关系里,他用沉默回避一切的冲突。这样的态度也更加助长和塑造了他们处理亲密关系的模式,甚至一点也意识不到这样做有什么问题。
是什么原因让我爸妈的婚姻相处模式变成这样呢?
极度自卑又极度要面子
我妈极度自卑,又极度要面子。她经常说自己初中成绩很好,但是没有考上高中,又复读了一年,英语一直是她的短板。复读那年,学校传出复读生不能参加考试的消息。她就赌气跑回家不去考试,据说学校老师来家里请她,她也不回去考试。其实她是怕复读了一年,如果还是考不上,就太没面子了。正好有这个机会,索性就找理由不去考试。
她没考上高中,闲在家里。我姥姥有六个子女,她也并不是什么开明有爱的母亲。我妈在她的原生家庭里并没有得到多少关爱。她曾经对我说她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个子又矮,条件好的人她不敢想,怕别人瞧不起她。
跟我爸结婚的时候,她其实对我爸也不是很了解。可能只是看我爸长得不赖,家境贫寒,大概率不会瞧不起她,她就迫不及待嫁了。她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婚恋观和人格,仅仅只是为了摆脱原生家庭,就草草把自己嫁了。
她曾经无数次说过我爸家里多穷,嫁过来不仅没有任何帮助还要还账。她也无数次控诉我爸两个拉胯的兄弟有多么可恶,我奶奶多么可恶,我姑姑也不是好人。在她嘴里这个家里全员都是恶人,她嫁过来,这个家就把她生吞活剥了,她是妥妥的受害者。
贫贱夫妻百事哀,再加上那个年代,在农村,遇上那样一个扶不起的大家庭。我妈一定是吃了很多很多苦,独自承担了很多很多。
我记得小时候她一到农闲就出去收鸡蛋,收废品,收废铁。小小的个子,挑两个大箩筐,走很远的路,有时候还遇到下雨。我爸从来不跟她一起出去做这样的小生意。
小时候印象中,我妈出去做小生意,我爸就在家带娃,做饭。但其实我爸高高大大,他明显更有体力去做这样的事情。我妈一定是对他攒够了失望,又不甘心一直忍受贫困,没办法了,只能自己挑起担子。
她为这个家真的倾其所有,用一种近乎自虐的方式付出。她曾经兼职打三份工,却舍不得早餐吃一块钱的馒头。
问题就出在这里,她在做这些的时候,她并不认为这是自己的选择,做得甘之如饴。她把这一切都归咎为我爸没用。就是因为我爸没用,所以她才这么命苦。所以在婚姻关系里,她把所有的怨气都发泄到家人身上,特别是我爸身上,有时候也会波及到我和弟弟们。
小时候我最烦的就是她跟我们算账,说在我们身上花了多少多少钱。我小时候就会狠狠的想着,等我长大了一定把这钱双倍都还给你。
再来看看我爸,其实我觉得他一开始应该也不是现在这样一副默不作声的懦弱样子。他曾经可能也是一个明媚的阳光少年。但是变成这样,他其实也是没有选择的。
我爷爷在我爸才十六岁的时候就突然离世了。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倒塌,留下孤儿寡母。为了生存,我爸不得不快速成长起来担起这个顶梁柱的责任。
那个时候,家贫又没有父亲,能讨到老婆就算老天有眼了。我妈来了,帮他操持起这个破烂不堪的家,让它逐渐有了起色和奔头。所以我爸万万是不会离婚的,可以说,他是这段婚姻的既得利益者。我妈对于他,是个拯救者角色。就跟张婉婷在宋宁峰最低谷的时候走进他的生活,给他生了孩子,给了他温暖是一样的。张婉婷也是宋宁峰的拯救者。
再来说一下,为什么张婉婷看起来又可怜又可恶。
张婉婷的可恶之处在于,她内在还是一个小孩。她从头到尾没有用成年人的视角去审视婚姻关系里的付出和爱自己。她认为婚姻里你就该为我负责,我生娃是为你,我带娃也是为你,我工作也是为你,我过得不好就是你做得不好,就是你没用。
她的可怜在于她不懂怎么去表达自己的需求。给自己披上了一张老虎皮,看起来气焰嚣张,飞扬跋扈,占尽上风。其实她只是用了这样虚张声势的态度在祈求对方的关注。而且她所认为的面子,也不是真的有面子,通过贬低伴侣来抬高自己,这是最愚蠢的行为。
成年人的视角应该是,婚姻是我的选择,我可以为我的选择负责。生娃也是我的选择,你有责任,我也一样有责任,我们需要好好合作,共同努力。我的工作,是我的选择。我好好工作,是实现我个人价值的途径。就算没有你,没有孩子,我也一样会好好工作,好好爱自己。
总之,我的一切行为,是我自己的选择,我有能力为我的选择负责。我对你不设期待,如果你的做法刚好符合我的需求,我们可以继续携手同行。如果不能,那就通过充分沟通,争取改善,实在不行还可以散伙。
宋宁峰真的不懂怎么爱张婉婷么?
亲密关系是双方的行为,好的亲密关系都是需要双方都有一些心理能量的。张婉婷张牙舞爪,一副外强中干的样子,一个自己都不懂爱自己的人,也很难能得到别人的爱。
因为别人也看不出来究竟你需要怎样的对待,而且你还动不动就要爆炸,动不动就要贬低他。他的关注点可能只剩下应付不要再惹你爆炸和忍受你的贬低上了。
一个人的心理能量是有限的,他需要消耗掉一定的心理能量才能抵御亲密关系里这样直接的伤害。自然就没有多余的能量来考虑对你好了。所以这就变成了恶性循环。俩人都在不断的消耗掉原本就不多的心理能量。而好的亲密关系应该是互相滋养的,可以互相提高自身的心理能量。
我妈经常就说我爸不懂关心她。她不舒服了,我爸不仅不关心,还给她脸色看,有时候甚至还故意揶揄她。看得出来她其实对我爸是有很高的情感需求的。她跟张婉婷一模一样,用最愚蠢的方式来祈求,博得伴侣的关注和爱。这种方式不仅不能得到爱,反而会让对方对你越来越害怕,越来越无可奈何。
所以宋宁峰和张婉婷的关系是无解的。要么离婚,张婉婷去找一个足够强大,足够有心理能量的人。不仅可以让她物质上满足,也给她精神上足够的安全感。宋宁峰去找个温柔又有足够心理能量,足够成熟有独立人格的女性。他们两人在一起就是互相伤害互相折磨,互相消耗掉对方原本就不高的心理能量。
人生低谷的时候,最后能走出来还是得靠自己,提升自己的心理能量。靠任何外界其他人,最后可能还是会反噬到自己身上,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最后说一句,亲密关系里,最重要的是平等和保留相对的独立。
张婉婷们到底在吵什么
《再见爱人》看到第5集,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开始喜欢张婉婷了?
是的,她太执拗、太敏感、太蛮横、太脆弱、带着太多伤口。
但于此同时,她也太真诚、太坦率,敢于在镜头前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所有真实的、破裂的、甚至丑陋的自己,完全不像是一个本应深谙娱乐圈玩法的明星经纪人。
在第五集中,她谈到宋宁峰的妈妈病危之时,宋的前妻频繁探望令她不爽,在易立竞采访她的过程中,她突然反应过来:她当时的情绪并非来自宋的前妻,而是源自她若干年前父亲去世时的经历和感受,她是在替当年的自己表达当时并未能表达出的拒绝。
看到这里,我真心为她的敏感和自省表示赞叹——张婉婷一直在节目中说她是一个爱反思的人,她并没有说谎,她真的是一个自我反思力很强的人。 并非所有人都能意识到自己内心对外界所不断产生的投射,很多时候,我们的愤怒和破碎感都来源于曾经的自己,而无关他人。
就好似,为何在网络中会那么容易产生争吵。
很多时候,我们无心的一句话,很容易会引来陌生人的否定甚至谩骂:
“你是错的!”
“你这么说是不公平的!!”
如果你遭受过这种来自陌生人的攻击,不用急于为此感到委屈、愤怒或莫名其妙。
在这种时候,很有可能无关对错,对方往往真正想表达的是:
“你(这么说我)是错的!”
“你这么说(我)是不公平的!!”
——真正让对方愤怒的并非是你说了什么不可饶恕的话,你只是充当了一块幕布,承载了他此时投射而来的情绪。 这种情况在亲密关系中更是非常普遍。
举个前两天在《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这本书中看到的例子:
有一对夫妻常常吵架,如果妻子不小心忘记了什么事,而这件事对丈夫来说又比较重要,那么丈夫就很容易生气爆发。
有一天,妻子买东西时忘了买丈夫要的香肠,丈夫因此暴跳如雷,妻子大吃一惊,对她来说,自己只不过是忘了买香肠,但是对于男方来说就好像是天塌了,她表示难以理解,于是二人再次大吵一架。
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丈夫情绪崩溃时,他并没有意识到,在他得知妻子忘记给他买香肠时,不是当下的他、而是他内心的小孩没有感受到足够的尊重和重视。
他并不知道,他勃然大怒的原因实际上并不是源于妻子或是被遗忘的香肠,而是自己曾经收到的伤害:在他还是个孩子时,他的母亲并没有重视他,总是无法满足他的期待和愿望——妻子的行为无意中触动了他的隐痛,就像是往他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他对妻子的愤怒其实是在潜意识中对母亲的愤怒。
然而,由于丈夫没有意识到他对妻子的态度和母亲对他的影响之间的关系,所以他几乎没法改变他的感受和行为。
由香肠引发的争吵也并不是这对夫妻关系中唯一的冲突点——这对夫妻经常吵架,可实际上,他们根本不知道,也意识不到,他们真正在吵什么。
这是因为,在妻子心中也有一个小孩,这个小孩在幼年时受到过父母严厉的管教、很少令父母满意,因此,她总感觉自卑、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正因如此,丈夫的愤怒让妻子内心的小孩再次感受到了屈辱和伤害,并由此变得十分激动。
从表面上看,这是两个成年人在为婚姻中的琐事而争吵,但实际则是两个小孩在为过去所受到的伤害而买单,导致很多时候,他们甚至认为,彼此分开会更好,因为他们频频争吵、互相伤害。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进入亲密关系后,总感觉自己变得格外脆弱、缺乏安全感、非常容易情绪崩溃的原因——很多人在无意识中,把曾经自己对父母的期待与怨念,统统投射到了自己的伴侣身上。
但事实是,没有人能够替代我们的父母、也没有人能够成为完美的父母,以至于,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他们曾经的创伤与脆弱的自我被一再激发、导致崩溃。
但因为以上的一切都始发于我们的潜意识层面,往往当事双方都对此一无所知。
我们在成年阶段的很多困难和麻烦,都是由童年阶段的消极烙印带来的。 童年有阴影的人即使长大成人,依然会用受伤小孩的眼睛去看待周围发生的一切,对事情做出扭曲的解读,时常处于臆想的羞辱、攻击、不安和恐惧中,为了避免再度出现类似童年的伤害和委屈,他们会不遗余力地保护自己。
不过,由于他们所采取的保护策略是对事情扭曲的反应。所以,他们的行为总是与客观事实不符,以至于显得不够理智,甚至令人匪夷所思,他们常常会为一句话歇斯底里,为一个眼神大动干戈,从而使自己的生活陷入困境。
——《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
说回张婉婷,她性格中神经质的一面实在表现得太过于典型,而这种高敏感的性格特质,恰恰非常适合去接受心理咨询,并且,因为她本人具有非常强的自我反思意识,咨询后的改善效果往往也会非常明显。
不知何种原因,为何她具有如此强的反思习惯且深受情绪带来的痛苦,却一直没有去找心理医生,但非常明显,她是真的抱着很强的解决问题的心态去参加了《再见爱人》这场真人秀,以至于坦诚、真实得令人乍舌——是的,“乍舌”。
她所表现出的真实,在节目剪辑效果的作用力下,尤其具有震撼力,以至于节目初期引起了全网咒骂。
但,不知你是否和我一样,已经开始喜欢上张婉婷了?
或者说,我从来就没有真正讨厌过她。
通过她,我看到了太多自己之前的影子——那个还未完成心理成长、频频向伴侣讨糖吃、找依靠的破碎小女孩。
也正因如此,我真心觉得,她太需要去探寻自己真实的样子了,她太需要去了解自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她太需要摆脱过往的伤害与束缚,她需要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觉察自己的潜意识——但不是通过参加真人秀。
是的,即使是为了挣钱,她也完全没有必要把自己隐秘的伤口作为节目撕扯给所有与她无关的人去看,而是去找一个真正的心理咨询师,专业的、稳定的、能够尊重且保护她的隐私、为她提供安全感与抱持感的咨询师。
但,正是这份敢于袒露自己的真实,也是我喜欢上张婉婷的原因——比起那些热衷于通过网络发泄情绪的键盘侠,她有着极强的自省能力与改变动力。
她的赤诚与坦率值得拥有更好的感情生活与情绪状态。
当然,她也要感谢并庆幸她遇到了宋宁峰。
看得出来,宋是一个温暖善良的人,包括宋的母亲。
面对母亲的意外,宋宁峰没有责怪任何人,这充分证明了宋是一个内心非常强大、非常宽厚的人——是的,并非软弱,也并非是“老好人”,而是一份巨大的善良与宽厚,它超越了情绪上的冲动、甚至战胜了人性的本能。
在承受即将失去母亲的伤痛时,宋宁峰并没有按大多数人的思维惯性必须要求分出对错、必须揪出伤害的“罪魁祸首”,他能清醒地意识到:这是一场意外,没有人有意制造这场令她母亲丧命的惨剧。
以上这些,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不够善良、不够强大,是绝对无法做到的。
无论张婉婷有没有对宋PUA,事实证明,宋都并没有放弃她。
希望有一天她能看清,致使她情绪反复崩溃的并非是她的丈夫,而是她内心的自己——那个曾经无助的、绝望的、必须伪装坚强的自己。
希望等她真正意识到这一切的时候,她还拥有着所有她误打误撞中收获的美好,而不必再懊悔又发生了哪些新的“追悔莫及”。
为什么观察室嘉宾总在judge女嘉宾啊?当艾威在一句又一句地在指出Lisa的问题,Lisa完全找不到空隙去解释自己的行为时,观察室说的只是:艾威哥没有给Lisa姐说话的机会,应该多倾听她的心声。但当出现一个“女版艾威”,同样只顾着自己说话而不给伴侣表达机会的张婉婷时,嘉宾室简直开炸了,你一句我一句就开始炮击张婉婷。黄执中先带头说张婉婷这是pua,吉娜说张婉婷好强势怎么说话这么难听还用手指着老公,沈亦斐说她逻辑混乱,完全不能自洽,你一言我一语,嘉宾室已经变成了批判现场。(观望中,观察室扣一星,后续再改评分)
不喜欢沈奕斐和那个辩手,观察室说夫妻不要动不动上价值,他俩全程都在上价值。还有宋从这一集表现看都在逃避,我觉得是沉默逼疯了张婉婷,只不过张是暴脾气,他俩性格确实不对盘罢了,然后他俩说张PUA宋说得毛骨悚然。。。跟张宋一样窒息情况的香港夫妻,他俩不说艾威PUA 他前妻,最后胡彦斌还找补说艾威用情很深。。。所以有没有可能这并不是PUA,是你俩太爱上价值又上错价值了? 第五期了,张婉婷发疯,节目组不停追问,要她认清她是错的,她伤害了她老公。而艾威和那个舞蹈老师发疯,他俩甚至更顽固更自以为是,但全都是轻轻揭过。太双标。 另:这节目更需要心理专家,而不是婚恋专家和辩手
唯一想说的就是观察嘉宾真的有点多了,想输出的内容很多但很散。以及充当理性的角色多于感性的角色,道理多于了共性。好怀念维嘉的控场和总结。第一集看下来,郭柯宇真是很难超越的嘉宾了
上了年纪就该看看破碎的感情。
张婉婷不是坏人,但一定是个病人。张婉婷需要的是心理医生,她的病不是宋宁峰一己之力造成的,而是日积月累里自带的敏感又脆弱,是一种病态的自卑又自负
一年一度的“探讨亲密关系”的公开课又开课,这次选择的样本有:1、婚姻异地恋议题;2、闪婚闪孕议题;3、老年婚姻议题。
宋 真的跟素人有壁 太帅了
女嘉宾要是精神有病就去治疗吧,没必要打着追求爱情的旗号pua伴侣
节目组把明显有心理疾病需要治疗的病人发疯行为作为噱头赚取流量,让这样的有心理疾病的素人承受网络暴力,节目组不做人
内娱真人秀天花板了吧...很喜欢苏诗丁来着,看到她来参加很惊喜...不太想看到吉娜...经常娇妻发言😅
多了通告费 少了纯粹
如果说上一季是《蓝色情人节》,那么这一季才真正来到了《婚姻故事》。卢歌和王秋雨是同一种人,他恨苏诗丁不是另一个一无所有的朱雅琼。Lisa保住了性命,但心依然将死,她想证明活着,打麻将是,乞求复合也是。艾威是活给全天下看的男人,他想对所有人负责,Lisa只是其中之一。张婉婷的行为无法理解,但如果把她视作宋宁峰的经纪人,一切就都合理了。她攻击别人不真诚,但也许她才是最会演的那个,也只有他们仍处在婚姻关系之中,同理KK佟晨洁。夫妻是什么?利益共同体罢了。
还是这种综艺有真东西,恋综那种都是当时的一种表演,激情一过,下节目就拜拜了。都是表演出来的甜蜜。
卢歌说自己来这个节目是因为没钱,肯定不是唯一原因,但不太明白嘉宾室为什么要急于帮他“遮羞”。作为舞台剧的舞指,又不是因为懒惰或没有才华,失去工作三年,没钱难道不正常吗?他没什么好羞耻的,该羞耻的不是他。反而觉得这样真诚地说出自己的困境很可贵,时常内观的人,良心真的会因为说谎而感到不安。
跟第一季差得十万八千里,第一季是艺术和真情,这一季无聊狗血势利抓马吵闹,吵闹不休,每个人我都没有一丁点好感,都不带真心一样,目的好明显,看完两期就觉得不行,为了第一季顶着看,到现在真是受不了了……
我一百个理解张婉婷。生活中宋宁峰这样的男人太多了,用最温和的方式把爱人逼疯,自己却显得无辜又脆弱。旁人看起来只会责备女人的疯癫,而忘了她背后的那个令人窒息的伴侣
胡彦斌和黄执中让我深刻意识到男人之间深深的共情和情谊,舆论质量也让我认识到这个节目的下沉度。听说恋综的观察员不能随意发表感言,换到离婚夫妻观察节目的男观察员就在这乘风破浪了。听说现在几乎全网都在清一色辱骂张婉婷,我很好奇这其中节目组的剪辑和观察员的节奏占作用的九成还是十成呢?孕期的痛苦我没经历过都能共情得到,因为经期已经够难受了,甚至说出“我挺着肚子希望跳楼结束一切”这样的话,观察员作为事外人下意识不是希望了解前因后果,而是率先共情“沉默”的男人。他们第一句话是“好可怕啊”,第二句话是“如果我们代入男方的视角…”男权视角固化到什么程度,会让这群男男女女完全意识不到女方的痛苦,先是说出“如果我是男方”这样的话。这个场景可太熟悉了,一个又一个“可怕的疯女人”欺负“沉默其实可怜的乖男人”的故事。
小孩子谈恋爱的糖哪有中年人离婚有意思
宋宁峰拿到了从艺以来最好的剧本——《我的恐怖妻子》。
不喜欢吉娜在这个节目…观察团聒噪了…这情感纠葛看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