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合家欢译名的海外剧,《欢乐一家亲》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我爱我家》,以为会是那种三代同堂有老有小,由此引出无限趣事的情景喜剧。但实际剧中称得上一家的只有crane父子和Eddie,主角们相亲相爱不是一家胜似一家也勉强说得过去吧,只能说中文片名是有一定误导性的。
而原片名Frasier,是剧中主角的名字。我又想起了之前引起我同样思考的一部《跳出我天地》,原片名也是主角的名字,当时我还想着以后要做个统计,看看有没有值得分析的文化差异。为什么很多外国作品是以主角命名,而到了中文世界就会被翻译成事件。这和西方人更注重个体,中国人更注重集体是否有联系。
今天正好看到了古怪问题小组讨论这个问题,其实之前想在我发现一个规律小组提的,我真是懒到家了。
小组那个帖子提到了《寻梦环游记》(原名CoCo),《她比烟花寂寞》(Hilary and Jackie),《变身怪医》(JekyⅡ & Hyde),无一不是原名是角色,而译名是事件。
也有保留原名的《安娜卡列尼娜》《罗密欧与朱丽叶》《汉密尔顿》等等,似乎都是比较古典的作品,所以这个规律会不会还跟翻译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关。
最近我终于开始看传说中的Frasier,,才看完三季,已经明白了什么叫“历史之最”。
记得我上一次看到这么优雅精妙,兼具娱乐性、观赏性和艺术性的小荧幕喜剧还是《是,首相》系列。
其实Frasier当年在奖项和口碑上吊打同期播出的老友记,在国内却名声不显。
老友记第一季在豆瓣的评分人数是30万,Frasier第一季评分人数只有五千。
Frasier在国内不火的原因挺多的,个人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深深扎根于美国西海岸城市中产阶级文化,虽然背景已是三十年前的西方世界,但仍然很难被咱们这儿的观众代入和理解。也就是说,咱们经济文化还没发展到那个份儿上。
故事要卖座,当然逃不脱美式经典套路——家庭和解(如摩登家庭)与爱情纠缠(如老友记),也在一科学领域独具通俗有趣的科普性(如生活大爆炸)。 但Frasier最特别、在我看来最好的一点是,每每决定这部剧小段落结局甚至一以贯穿的大脉络走向的drama、逻辑或观众的喜闻乐见,而是所谓“知识分子的良心”。 “知识分子的良心”是个很可笑的东西,它肯定是存在的,却是一种很缥缈的存在。它并没有一个准确或普遍认可的定义。除了si,也没有一个证明的方法。尤其这年代,谁还去si呢? 公开称自己有这玩意儿的人常常是骗子,公开称自己根本没这玩意儿的人有时候却一不留神挤出一点来。 当然,大部分“知识分子”根本没有一个“公开称”的机会,受罪的只是他们身边的人。毕竟这玩意儿在他人看来,既自命不凡的虚伪,又自作多情的愚蠢。 它唯一值得称道的特点是真诚。可惜往往在最真诚的时候显得可怜,在最可怜的时候显得真诚。 大部分时候,它令人批判鄙夷全世界全人类。好笑的是,它恰恰令批判鄙夷全世界全人类的这些人,成了最关心全世界全人类的人。而这些批判鄙夷全世界全人类的人还知道,除了其他批判鄙夷全世界全人类的人,根本没人care自己和自己对全世界全人类的批判鄙夷,care的人甚至会批判鄙夷自己的批判鄙夷。(打这么多废话我自己都惊了……) 对于“知识分子的良心”,所谓拥有是一种煎熬。 放弃是一种痛快。 在煎熬和痛快中,谁会选择煎熬呢? 很多脑子有问题的人选煎熬。 但就算脑子有问题的人也做不到十次选择中十次都选煎熬。 根据十次选择中选择煎熬的次数从十到一,这些脑子有问题的人产生了分类和鄙视链,他们的人生因此走向不同的道路。 将以上这些乱七八糟一扯就停不下来的东西融入情景喜剧中,实在是吃力不讨好的事。编剧的思考和能力可见一斑 而只有Frasier这个十次选择中4.99999(无限循环小数)次选痛快,剩下次数必选煎熬的人,围绕着他良心选择的故事才能拍到足足十一季。
我热爱美剧,尤其是情景喜剧。因为情景喜剧不用动脑。早上刷牙时,午餐晚餐间,夜里临睡前,打开一集情景喜剧,乐一乐,时间就很快打发掉了。不用在上班时还纠结剧集的发展:天啊,他有阴谋,而他们居然不知道;天啊,他怎么能和她在一起,那他会怎么办....
不自谦的说,我也算看过不少美剧了。读书的时候爱看诸如吸血鬼日记、绯闻女孩这种:他好帅,她好美,他们好纠结;而后又爱上诸如犯罪心理这种:啊,又有变态杀人狂了,啊,他又开始断手断脚了....直到工作渐渐步入正轨,我就愈发陷入情景喜剧的深坑中无法自拔。多轻松啊,不纠结,不可怕,一集下来又能以愉悦的心情上班去咯~
哎呀,讲了好多废话。说回Frasier,在认真工作的年纪看到这样的美剧,真的,你值得拥有。该剧是以90年代电台广播为背景,创造了两个爱物质、好讲究、试图跻身上流社会的中产阶级绅士,并以此为中心分散出其他完全与之格格不入的角色,制造出了一系列可笑的角色矛盾。台词精致,引据无数,让人不得不佩服编剧的文学功底。每一集都在笑中让人思考生活的积极面,能让我以饱满积极的心态面对很多人生中的打击。如果在前几年大学时光里让我选择的话,我可能会选择吸血鬼日记,但是工作了,社会了,经历很多人,很多事,我才发现这是我迄今为止看过最好的美剧。
最后,放一张Niles小天使的婚礼誓言:
我从来不相信什么平淡如真,心如止水什么鬼话 因为装逼这个事儿,你可以说它是人类的原罪,它是根植在人类的繁衍过程中的。 试问放弃了装逼,如何完成优胜略汰的繁殖呢?
1993年的《我爱我家》可以说是开创了中国场景喜剧的先河,同年在美国也开播了一套就连名字都很相像的《欢乐一家亲》。说实话看到海报和这个译名,还真有点难以接受,不说已经是24年前的剧,画面粗糙,甚至连剧情都跟不上时代了吧,不是朋友强烈安利,我恐怕不会看这样一部剧。
然而看过之后,我就不这么想了
这简直是神剧呀!
没有哪部剧能够把装逼犯刻画的如此深刻!
简单的说,你几乎可以在所有的美式情景喜剧中看见这部剧的影子,比如说《老友记》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关系,《生活大爆炸》里面高智商低情商的博士们和平常人之间的反差而产生的笑料,在《欢乐一家亲》中都能看到,甚至所有误会之后都转向正面的价值观也都是如此。
当然,仅仅为了历史地位,我可不会去看这个剧,毕竟是24年前的作品,更不用说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看完这11季 264集共6600分钟的剧集。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每天看4集的话,需要整整两个月才能看完。
那是什么驱动我去看完这部剧的呢?我认为有下面几点
1. 这基本上是几个装逼犯的自白
如同我在开篇时候说过的,装逼,哦不,虚荣是人类的原罪,这个是刻在人类基因里面的东西。作为美国精英阶层的男主角,他的美食、艺术甚至装修世界是法国和意大利的,他的逻辑和思维是心理学的,社交生活是属于俱乐部、名人以及传媒的。他和他同为心理医生的弟弟共同分享的这种优越感,和他们身边作为退休警探的父亲,和父亲的治疗师黛芬妮形成鲜明的对比。
住高层豪华公寓,开宝马,电台名人这些光环都不能掩盖他是一个和父亲住在一起离婚且有孩子的孤独现状,同为精英阶层但生活不开心的弟弟也差不多相同状况。你能明显感觉到,兄弟俩的生活状况和国内现在“新中产”阶层的特点无比的相同。
在他们的身上,你不难发现自己的影子。甚至过分的说,这部剧也是一个“新中产”向“合格中产”转型的一部教科书。
2. 客串明星
如同大部分的美剧一样,在剧中你经常会看到明星客串,以及从别的剧“穿越”过来的明星。比如《老友记》里面的客串的头发依然健在的鲍勃威利斯以及颜值巅峰的布拉德皮特。《欢乐一家亲》里面也不少,但客串的方式更多种多样,不但有演艺界的明星像如今大红大紫的伍迪哈里森(饥饿游戏)、克里斯汀巴伦斯基(傲骨贤妻/傲骨之战),甚至像比尔盖茨这种企业界的大佬也有演出,更不用说那些席间打来电话的“明星"们。
3. 跨越时代的喜剧感
虽然说是93年的作品,贯穿全剧的喜剧感可以说是非常卓越。如果说《生活大爆炸》的笑料是geek式的物理学博士和现实生活的笑料,那么《欢乐一家亲》就是心理学和现实世界的反差萌,甚至谢尔顿的表演方式都可以Niles的表演方式中看得出来。如果《生活大爆炸》能让你笑的捧腹,那么《欢乐一家亲》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4. 满满的正能量
尽管爱装逼,爱虚荣,但整个剧却没有单纯的像浮华的方向去延展,也没有顺着心理学这条支脉向《汉尼拔》这个方向延伸,你可以看到编剧无数次的虐这俩兄弟,但最后却是修成正果。奈尔思和黛芬妮终成眷属;弗雷泽和父亲虽小吵不断,但最后也能融洽的生活在一起。剧中经常出现许多脱线的配角,比如那位电台制作人,也做起了幸福的单身妈妈。甚至这俩兄弟都经常会冒出那种脱线的念头,但是最终总会回到道德的基准线上。
5. 神犬艾迪
在电视剧这个舞台上,没有任何一个动物演员超过艾迪这个角色,这只狗不但在角色父亲的心中的亲进度超越了他两个儿子,甚至在演技上也不输于几个主角。奈何剧集超长,艾迪的角色也换过几任,后来的几任也都是艾迪的子嗣,但没有一个演技超过艾迪。
这只狗,简直就是成了精!
当然,不可否认,这个剧对英国人的刻画也是稍微有点刻薄,不说黛芬妮那不靠谱的兄弟和母亲,就连那个从英国调过来的帅哥台长,也是基佬。不多不说编剧是对英国人有一些成见的。但鉴于Crane一家的演员三个男人在现实社会中都是基佬,也就罢了。至于男主角唱的片尾曲,确实不太好听,但怎么说人家都是伯克利音乐学院的毕业的也就忍了,奈尔思的演员更是歌剧演员出身,也是比较难得了。
剧集播放了11年,前9季几乎可以说全无尿点,第十季开始,竟然变得不那么好笑了,后来朋友告知,编剧在911事件中丧生,之后的编剧已然换了人,算是有点唏嘘把。
如果你对现在《生活大爆炸》这种剧有点厌倦,但是对这个类型的又不反感,那么《欢乐一家亲》是个不错的选择。
如果您觉得文章不错,请举起小手给肖恩点个小赞 也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undeadshawn)和知乎专栏(知乎专栏undeadshawn) 每天18点一篇影评,和您一起度过下班交通上的半小时
真的配得上最伟大这三个字!可以去掉之一!对老友记是喜欢,对这部剧就是爱了。好到我想把每一句台词都背下来,好到我每天一季的进度看完回来再看第二遍第三遍,墙!裂!推!荐!
90年代真是盛产喜剧的年代,这部戏太有意思了,每个人的性格都是那么鲜明,那种搞笑又不做作。我真是太爱这部了。近期的惊喜!!
聪明智慧的梗,无穷无尽的梗,对编剧五体投地。当然,厉害的不光是编剧。
学院派喜剧。编剧班子的功底太扎实了。
在很久以前,看了第一集觉得笑点很老套就没看了,后来逐渐捡回来第二集,才发觉原来后面的质量比首播集强了那么多,确实是剧本好到让人理解为什么90s是人人怀念的喜剧,或是说传统情景喜剧的黄金年代了,听说男主想重启,这么经典的剧如果编剧组可以回归,那就太期待了
完全就如同 Will&Grace所致敬的那般,太太太太太赞了!老爸可是智力担当。Niles分明就是Gay的标配还迷恋Daphne的设置简直太反差萌了。Eddie是神犬。喜欢Roz的人设。Daphne太像Helena Bonham Carter了。
早年的sitcom真是棒,笑点不靠甩节操的黄段子,而是王尔德式的delicate sarcasm来完成。ps.弟弟这么可爱当然是弯的啦~pps.爸爸真好男人!
偶然间看到他压着老友记多年各种拿奖。作为老友记粉开始是不服气的,然后去看了大概三分钟的剧情fo了编剧了。剧情睿智诙谐搞笑有深度,每一个故事线,每一句台词,没有一个是废话。非常精良。特别感谢在2018年,12月第一天遇到这样的剧。总之很幸福了,我会省着点看的
amazingly wonderful 终于找到完整的片源了555555 每个人都太可爱,Niles真是可爱到爆,Roz好美。而且不是纯喜剧,有内涵。唉真的好棒。
竟然没标,从四级500到雅思8.0的头号幕后功臣。
太好看了。我终于又找到了我可以反复看八九遍的那种美剧。 开心。 以后的日子回忆起来。也可以说是他们几个陪我度过了这段岁月。 ( 想起第一次看老友记了。
在艾美奖上,《老友记》输给了《Frasier》四次,正如《TBBT》输给了《摩登家庭》四次。最有意思的是,《Frasier》和《摩登家庭》实际上是同一批编剧搞的
如果放在现在,弟弟的设定说不定就是弯的了。精英阶层和平民阶层的对对碰。总是能够撞出不一样的笑料,虽然套路都是一样的。虽然都是最伟大的sitcom,我想看完这个后还是不难理解老友记在中国大受欢迎的原因了。观众都是普罗大众,更愿意看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
这么好的剧被名字给误了,感谢电波字幕组!好怀念90年代那帮40岁左右优雅而又装逼的美国真·中产,不低俗也不卖萌卖腐的中年段子,棒极了!
不挠胳肢窝 不卖黄段子不毒舌 让人真心大笑又温暖的喜剧模范 现在的那些sitcom都什么鬼
从编剧角度,这部剧不是其它情景喜剧所能比的。
摩登家庭那种笑中带泪的风格就从这里开始。重温中,永远提醒我们好的喜剧来自有深度的人物,风趣而智慧的台词以及真实剧情,而不是帅哥美女的廉价笑话(我在说你哪,破产姐妹),生活从来就给了我们最好的喜剧。这部连续4次击败《老友记》的剧集会告诉你好的喜剧与更好的喜剧的差别何在。
The Pinnacle of Sitcom.
电波字幕组么么大!
描绘美国中产阶级画卷,遣词造句非常讲究,幽默又含蓄。最终话在雨天的咖啡馆,十分西雅图,Frasier几次三番回避Niles关于 "Are you happy now? " 的追问,终于在服务员最后一次端上咖啡时微笑着回答 "You know, in the greater scheme of things, yes, I'd say I am." 喜欢这个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