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只是循着自身重口味而去的一场猎奇,不料却成就了个人年末的一道盛宴.除了向英剧<黑镜>(<Black Mirror>)的编剧和导演致以最为真挚的敬意这一简单直接的方式之外,我实在找不到更为贴切地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激越.
有趣的是,一位在美利坚念传播学的好友,她的期末论文之一叫做"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Technology"(姑且译为:科技的意外吧).在她下笔之前,我们曾经聊过一阵究竟什么叫"Unintended Consequences".如今看来,<黑镜>几乎就是对这一论文题目的绝佳注解.
Ep 1.
在更早之前,我们亦曾聊起过BBC的纪录片<How Facebook Changed The World: The Arab Spring>.无可否认,sns网站确实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但仅是这样却并不足以其正当性/正义性.正如<社交网络>中马克扎克伯格所阐述的那样:他现在所做的,不过是让其成长,而其究竟会成长为什么,他自己也不确定;另一方面,sns网站高企的市值亦并不足证其价值,而只是更多地凸显了投资人的预期而已.
同作为sns的典范网站, YouTube和Twitter在<黑镜>ep1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远非那么正面.在片中, YouTube和Twitter上的各种回复成为了网络时代的"民意",首相大人的一举一动也不得不随"民意"的趋势而变,以至于最后不得不走进地狱般的直播间.在这里,ep1并没有像其他B级电影一般去仔细呈现那个极具话题性的场面,而是把镜头缓慢地扫过了广大围观群众的脸,两遍.于是,我们先是看到了美梦成真般的激动和兴奋,然后看到的是噩梦悄然侵袭时的啜泣.
不知是谁说过:美梦成真的那一刻也可能是噩梦降临之时.我并不确定那些渐渐变得悲伤,扭曲的面容是意味着有什么内心的东西被唤醒,还是他们感到了某种东西的坠落;但至少,我们不难兔死狐悲地想到:首相且如此,民何以堪?安迪沃霍尔的名言也似乎可以被更精确地陈述为:每个人都有十五分钟被直播的机会(no matter it is for or against your will).
比起后面的ep2和ep3,闹剧般的ep1要短上那么15分钟,这使得它更像是谱曲时定下调性的第一个音符---媒介之暗面,而紧随其后的ep2和ep3不论其编织与铺陈有多么精巧绚丽,最终也都殊途同归般回复到这一被黑色浸染的注脚.
Ep 2.
虽然<黑镜>之编剧的想象力毋庸置疑,可一切也非无本之木,凭空捏造而来.只是,与其说ep2中的虚拟世界与<机器人总动员>中人类飞船里的生活场景有几分相似,倒不如说编剧为我们呈现的更接近于一个彻底苹果化了的世界.我们的工作,娱乐,乃至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通过一个个高度发达的app来完成:我们所需要做的,也就是我们眼下正在做的---动动手指,挥挥手臂而已.似乎是嫌这样的类比还不够明显,提供该视觉平台的公司还被命名为nopple(no-apple?),其间想传达的信息不言而喻.
比起nopple这样的影射,对于选秀的嫁接更是一头撞入我们当下的生活.不论是在我们的现实中,还是ep2的世界中,选秀都已经成为了从一文不名走向一鸣惊人的康庄大道.然而,似乎很少有人去问:选秀的背后,究竟是谁在做出选择?是评委,还是大众?鉴于几乎所有的选秀到最后都号称把决定权交给了大众,那么究竟谁是大众?在有了ep1的前车之鉴之后,参加选秀这一行为本身是否也意味着自身权利的一种让渡呢?又一次,个人意愿需要在媒介的舞台之上直面(confront)大众的意志;或者说,与ep1一样,大众又一次站到了某种个体的对立面上.
在这样的一种近乎于对峙的关系当中,评委的角色十分值得玩味.他们宣称自己只提供意见,并不拥有作决断的权力.然而,评委之所以为评委,则是因为他们了解大众,知道如何取悦或操控大众;所谓的点评,也不过是告诉你该如何包装和贩售自己(的某个部分)---他们的所作所为像极了齐泽克口中的电影(参见<变态者电影指南>):唤醒大众的欲望,把玩大众的欲望,并将这种欲望控制在一定的安全范围之内---当评委的这一行为特质被放大到极致时,我们才得以看到在<黑镜>ep2中的生杀予夺---讽刺的在于,这一权利亦正是源于剧中那些以复数方式+虚拟形象所呈现的大众.
面对着评委的强势与物质(哪怕只是虚拟的物质)的诱惑,选手的人生抉择早已由他们上场前被要求喝下的饮料名所暗示:compliance,妥协.带着满腔怒火,且未曾喝下规定饮料登台的男主角原本有机会在怒斥评委和选秀的虚伪后,以自杀的方式来对选秀给出一个大写的NO;然而,他所有的愤怒却被评委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给击碎了:刚才的那一切都是你的表演吧.
那一刻,我的嘴角浮起微笑,全身却汗毛倒竖.我仿佛看到一个隐形的,形状不明的怪兽借着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将一个人类倾尽全力的攻势在顷刻间瓦解,吞噬.那一刻,我看到台上那双迷茫的眼睛,我知道:消费主义又一次赢得了胜利.是啊,还有什么是不能被表演的呢?随之而来的热烈鼓掌,也绝非是对个体的褒奖,而更像是对消费主义胜利的欢呼.这竟是怎样的一种皆大欢喜?
仅仅是影射与嫁接的简单并置,尚不足以成就ep2的暗黑气质.真正让ep2大放黑色光华的,还是在于虚拟视觉生活与选秀消费主义的无缝连接.换句话说,当人们不满足于只是做一个混吃等死的消费者或是渴望追寻不同于虚拟视觉的真实时,他们会发现:每一分自己找到的真实都会被消费主义吞食然后转化成虚拟的视觉予以呈现,人们无法成为一名真实的生产者,而只能沦落为虚拟的被消费的生产者.就仿佛除了自杀,来对这个世界说"不"之外,人们其实无路可逃.这一宛若幽闭空间中一步步感受黑暗侵袭时的窒息感,其表面却又是那样的光鲜靓丽,五彩缤纷.
Ep 3.
老实说,ep3的开头让我很有些懵懂.圆桌评估中的洽谈,让我瞬间想起了豆瓣上的"父母皆祸害"小组,以及前些日子里"身为人母"的热点讨论:片中,一家未来的公司打算接下来开拓的经营领域正是针对父母亲的追溯性起诉,比如起诉他们对自己关爱不够而导致自己现在自信的缺乏和收入的低微.很难想象这样的业务如果真的在现实中开展会是怎样的情景.只是,这样一个简短而有些突兀的开头已经为所有的剧情埋下了伏笔.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抱怨过:没有任何相机能完美地复制并呈现我们眼睛看到的一切.这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我扔掉相机的理由.可我从来都未曾反问过自己:如果有一天完美复制,储存和呈现(播放,定格,放大)我们眼见的一切---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我们所有的记忆---成为日常,我们的生活究竟会发生怎样的改变?而这,似乎正是ep3试图去回答的问题.
如同ep2一般,ep3中这些颇具科幻意味的设定并非前无古人.早在西班牙的独立小制作<Sleep Dealer>中,日常生活的记忆便可以放入网络被当作日记贩售;而ep3中几乎人手一枚的U盘大小的电子装置则让人联想起好莱坞喜剧<人生遥控器>.只是,当这种设定的联合被放大普及至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深入到了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时,我们也就开始遭遇那些"unintended consequences".
通过植入这种被称为"grain"的电子装置,你能在任何时候回放你的任何一段经历,定格和放大每一帧画面,重温任何一段经历,只要你未曾将它删除;你甚至还能将这一记忆的视觉影像投影到任何一个屏幕上与周围的人分享---这样一种分享的便利程度, 我想,正是现实中不少sns(微博)用户所渴望的,不是么?
然而,这样的便利却是以对(姑且称为)影像权的悄然篡夺或是对于镜头敏感的直接漠视为前提的.就仿佛是约定俗成一般:每个人都认可自身成为他人影像的采集对象,不管是有意还是无心,对于记忆的采集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这固然使得任何人都有机会过上一把<Lie to Me>的瘾,或是切身体验一下安东尼奥尼的<放大>.可是,生活并不总是侦探剧,而<Lie to Me>也早已向我们呈现了真相的杀伤力.
已经不难看到:不论是该公司打算开设的新业务,还是日常记忆采集的设定,几乎都在结果上指向了对家庭的拆解.这样的拆解究竟会铸就一个怎样的社会结构固然难以确定,但流动性的增强和人与人之间疏离度的增加却是大势所趋.又或者,当日常记忆的采集和分享成为sns的终极版本,我们是否不得不回到最初那个有趣的问题:sns的出现究竟是让人们的联系更紧密,抑或更疏离?就我个人而言,我一直都难以忘掉<社交网络>中,扎克伯格在向前女友发送了朋友的请求后,不断刷新页面的镜头.
另一方面,我们亦可从记忆本身出发,来观照上述的提问.在剧中聚餐的餐桌上,一名从事植入"grain"的女士宣扬了植入"grain"的理由:如果没有这样的记忆采集装置,那么我们的记忆是很容易被那些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士,比如催眠师,所篡改的;又或者,记忆自己随着时间的流逝就会变得模糊.有了这样的装置,任何的记忆都将变得可查证,可核对.
这段专业的陈述,事实上关乎于对于记忆的定义.究竟什么是记忆?记忆能否等同于或者一定是真相?就我个人而言,作为普鲁斯特和本雅明的信徒,我几乎是本能地抗拒这样一种单一化的记忆.它意味着我们复归过去的路径只有一条,我们和过往的联系也将仅存一种.我们将无法去享受记忆的多义与游览其间的层峦叠嶂,无法在各个吉光片羽般的记忆片段前眼花缭乱,如坠梦幻.当我们将多义的记忆阉割到只剩真实,那么我们也需要去面对那些撤下了自我防御机制后的现实的创伤.显然,不是每个人都强大到足以面对这些创伤,尤其是一次性地去面对它们.
Ep3叫做"The Entire History of You",你个人的全部生命史.对我来说,这更多地是一个问句:你准备好面对/检视自己的全部历史,所有回忆了么?
尾声
尽管<黑镜>在情节的设定上颇具科幻意味,但其内核却完全指涉现实.从ep1到ep3,编剧似乎更像是醉心于某种学术研究:先是提出假设,然后推导论证.并且,他选择的是一种定性的研究方式,试图通过某种放大到极致或是极度偏执的假设,来获得对于人性,对于生活的洞见.因此,我更愿意从所谓"hyper-real"或者德勒兹意义上virtual去理解这样的设定,而不会去考虑设定本身的现实性和逻辑性.也即,剧中所有的设定都具有一种"潜在的现实性",或者说是现实与虚拟的耦合;而这一耦合所形成的多义文本空间,亦正是该剧之魅力所在.
此外,上面所有的解读几乎都只集中于"黑",或者说"暗";关于"镜"(mirror)的解读可以说还未开始.个人初步的设想中,除了需要参考各家关于镜像的理论论述之外,"视觉化"也将是解读的重点之一---剧中所有技术设定几乎都以视觉化的媒介为载体,那么当我们,比如观看我们的记忆时,我们究竟在看什么?当我们将自己的记忆快进,定格,放大的时候,我们在手中把玩的又是什么?又或者,是否在有了对于记忆的视觉储存和播放的便利之后,我们便可以永远地活在记忆当中呢?
<黑镜3>
//movie.douban.com/review/8168749/最近连续看的几个东西,觉得互相有关联。
1).当经济高度发展,我们的时间盈余会越来越多;
在《black mirror》的第二集里,主角们每天都在蹬自行车,蹬车并不产生实际的效益,只为自己赚取虚拟货币,然后拿来消费。
这里讲的就是时间盈余趋近极限的状态,经济已经发达到多数人不需要任何生产性的工作了。
2).时间盈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个麻烦事儿,于是有了大众娱乐这回事。
《认知盈余》里面讲到,18世纪20年代工业革命之后,首次有了盈余时间的英国人曾经集体酗酒,导致不得不立法禁酒。(还记得唐顿庄园里老太太对于weekend这个词非常不解嘛?周末这玩意的历史也确实才200来年而已。)
但最终将他们从Gin酒狂热中拯救出来的,不是法律制裁也不是道德感回归,而是情景喜剧。
1930年经济大萧条的时候,广播作为新的媒介开始成为家家户户的必备家电,主要的原因也是大家需要廉价的娱乐。
到后来这个廉价娱乐变成电视,现在变成了互联网。而从形式上讲,视频始终是ROI最高的娱乐,因为没有任何理解门槛,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会全面的rich化,视频流量成为大头。
3)娱乐的需求居然不在马斯洛需求层级模型当中!我们为什么需要娱乐?
这个问题我想了好久,人为什么需要娱乐?——答案大概是kill time?但为什么要kill time呢? 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时间,为什么要kill它呢?
自己的感受:
首先娱乐是被人为制造出来的需求,也是可以克制的需求。
对社会依赖越大的人(或者越不能忍受独处的人),越需要娱乐。不管工作、购物、学习,始终是有一个社会角色在那里,有一套规范告诉你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你自己得了多少分。情绪的奖励和惩罚都来自于此,并都是有据可依的。
而一旦工作结束,夜晚降临,独处的时候,个人的社会角色暂时性的消失了,能够产生情绪的外因也消失了,所以我们感到无聊,无所适从。这表现为假期里,为不知道干什么而发愁,为不知道看什么电影而焦虑之类的行为。
所以要求出世的佛教,对戒娱乐有着很明确的规定:(以下来自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938708.htm)
出家戒:离跳舞、歌唱、音乐、观看戏剧;
沙弥尼十诫:不饮酒戒、离花戒、离歌舞等戒;
居室戒:不打扮和享受歌舞。
4).任何事情一上媒体就变成娱乐,因为媒体(尤其是电波及网络媒体)本身就是为娱乐而生的。
此前刘俐俐事件以及《非诚勿扰》等真人秀节目,已经给我们很深刻的感受了。一旦上了电视,唱歌就不再是唱歌,相亲不再是相亲,找工作也不再是找工作。black mirror第二集的最后,反抗者对电视的控诉也变成了电视节目,实在是太讽刺了。
或许我们对媒体有着太天真的想法,媒体还真就是一个信息的大集市,来这里的人,买笑,买泪,买愤怒,买惊恐,买同情,买优越感……买各种日常生活里未能满足的情绪。他们付出时间,只是要寻求最能值回票价的那一个桥段。没人真的关心你想找什么样的男友,想过什么样的人生。
在现在所有媒体social 化的大浪潮之下(不光互联网,拿普通人做内容素材已经是电视的最爱了),我们一不小心就成了被大家消费的素材。从前是明星,政客,后来是芙蓉,凤姐,现在是每一个人。
我不知道这是进步还是什么,总之,要么炼就强悍的内心,要么小心一点。
鬼才相信科技是拯救世界的力量,至少《黑镜》的编剧不信,索性把媒体编织的谎言全部拆碎,带你来到一个从未见过的黑框之前,你赫然见到了道林•格雷的画像一般恐怖的东西,那不是别的,正是你的人性污点,经媒介停格、放大尤为触目惊心。这绝不是什么黑色喜剧,而是沉痛的悲剧,就像雅克•塔蒂在拍摄那部预见未来的《游戏时间》时已经把喜剧给拆得七零八落,徒留那些机械化的耳鬓厮磨。科技对人格几乎是毁灭性的征兆,这在《黑镜》中表露地痛心疾首,它更预言了科技直达人类思维时的困境,当阴暗面再无躲藏之地,世界便成为猜忌、怀疑、虚妄而淫邪的失乐园。
甚至在今天,漫天的辐射、网路的嘈杂、垃圾短信、邮件,肆虐的视觉污染没有让人身心疲累,他们更喜于在网路围观荒诞的事件, facebook和youtube成为彼此沟通的捷径后,信息的过度传播和媒体的过度渲染令世界蒙灰,网络的趣味江河日下,春晚都成了中老年人普及网络词汇的成果展,今天还是网络红人的风光,明日或许就是“首相上猪”的尴尬,反正终究一天会有人为此埋单,《黑镜》首集的反讽痛击了法律、秩序、道德铸就的防线在知讯爆炸时代的不堪一击,恶作剧者的小小伎俩酿成举国之祸,无孔不入的传播早已防不胜防,然而这一集还有更深层的表述,那就是网络与现实的此消彼长,网络上人声鼎沸,户外已然门可罗雀,苏珊娜公主在空空荡荡的桥上被救起,无人发觉她如何被掠走,又如何回归,反正是人人都成为宅的动物,首相与高官们亦在逼仄的室内囧囧相对,迫于民众压力按DOGMA95条约来一场人兽交合,让网路上的民众看够了热闹。这是属于媒体时代的荒诞事件,人们迷恋网路上的各种扮演,已经全然分不清真实与假象。
而《黑镜》的第二集脱去了黑色冷酷的现实外衣,虽然是悲观的主题,却根植在光怪陆离的异想世界,带十足的科幻精神。与首集鸟瞰众生的视角不同,它的命题更为宏大,将网路宅民解构为整个社会大机器的晶格,每个人每天蹬车赚取自己日需的点数,来满足自己享乐的需要,随心所欲的生活被程式化的步骤所取代,科技为芸芸众生建筑了一座困囿他们的集中营,它的悲观远甚于《摩登时代》里的工厂亦或是《大都会》中的地下国度,在这个集中营里,所有的一切都要被计算,你所有的吃喝玩乐,甚至是你的生命都可以用点数来计算,那么人的本身自然也不再是独立的有机体,只能在社会这个巨型计算机的程序设定下工作、度日,连他们的性格都能被计算得不差分毫。没错,科技可以计算一切,也可以计算你自己,到最后轻而易举地找到你的命门,你所有的一切劣根性,虚荣、自私全然暴露。一百年后的今天,世间早已没有了《唐顿庄园》中优雅而端庄的田园诗,女子亦不是茜珀尔小姐那样蕙质兰心的闺秀,终于在充满着虚伪和欺骗的选秀舞台上堕落,成为淫光艳景中吹箫的神女,连持了凶器上台复仇的痴情人,也终于在系统的算计下被洗脑,末了把自己也搭了进去,徒留自己扭曲的脸每周在银幕上蛊惑世人。或许这个世界里不再有“世人”这个称谓,他们早已经成为显示器上一个个虚拟的符号,困在自己单元房中消耗着自己的点数,行使着所谓的投票权,但终究只是个傀儡而已。
肉体都格式化了,那精神也无法避免,当科技划向某个极端,你的记忆可以复制、传输的时候,属于人的最后一部分也宣告殆灭,这亦是《黑镜》第三集传递的主题,它甚至虚构出一个grain,可以将记忆存储、随时播放,最终把每个人捆缚在曾经的旧梦中,与当下顿失交集,连做爱的晨光都借那个小小的按钮回溯新婚初夜,现实中的快感已经浑然不觉。最致命的则是你的所作所想都已无法遁藏,隐私空间曝露日下,猜疑和质问接踵而至,你愈痛恨的东西,却总忍不住刨根问底,而你又究竟无法和这些揪心的东西终生作伴,只能狠心剜掉耳后的记忆体,以过目不忘的永恒记忆去换取做自然人的自由。科技带给人过度记忆和重复记忆的能力,却是苦痛之源,grain诚然能留住最美好的瞬间,却总把你引到最赤裸的阴暗面,让你对爱侣,对人生的憧憬全部灰飞烟灭,你拥有了记忆和重放的功能,却成了记忆的奴隶,甚至及不上《盗梦空间》里沉睡的躯体。
电子媒介的出现只是几十年的事而已,却主宰起了人类的生活,日日夜夜,我们都在媒体轰炸下丧失宁静,成为喧嚣电子时代的一个玩偶。《黑镜》是悲观的末世预言,它既讽当下的荒诞,又预演了未来世界程式化的图景,既短小精悍、独立成章,亦层层延伸,由表及里,搭建出富于层次感的精神阁笼,从第一集媒体的过度传播引出第二集社会的过度解构,最终导向精神被摧毁的结尾,结构精巧,自始而终贯穿着冷酷绝望的诗意,在电子时代打开了一扇眺望未来的窗口,只是看上去,仿佛是但丁笔下的炼狱,每个人在淬火中燃烧积了一世的罪孽。人性本恶,满口仁义道德的年代尚能遮掩,科技无孔不入的晨光,终于成为对自己、对人类最赤裸的审判。《黑镜》没有一丝掩饰主创们对科技的悲观主义倾向,甚至压迫到让人无法喘息,但未来终会验证这不是什么危言耸听。
最初酣畅淋漓的看完,无法把三部戏连到一块,更别说片名black mirror作何解释了。后来渐渐明白,这就是一道思维拓展题,题目内容很简单:这样一块屏幕,到底能用来作什么?
第一集:反传播,大小屏幕的搏斗,消息的控制权
电视从发明至今不足百年,却已经成了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是最主要的消息载体之一。
最开始只是负责播放所属政府的政策法规与世界各地的新鲜事,作为政府的喉舌出现。目前新闻仍处在电视节目的核心地位,即便手机和电脑慢慢偷走一部分电视观众,但难以撼动电视机作为最主要也最权威的消息传播地位。这点,从第一集下午四点万人空巷大家全部都等在电视机前等待消息发布就能看出。
但电视本身作为传播消息的能力和地位已经受到公然挑衅:剧中youtube发送绑架消息,twitter爆料首相被掉包,甚至电视台与Z&*¥F职员用自己的裸露照片来换取独家爆料,消息快速而大量的传播所带来的全面失控远非权利所能控制。
此时,作为消息传播方的Z&*¥F与电视台,消息接收方的民众都在时时经历着考验。消息真实吗?消息来源可信吗?如何表现事实?字眼如何拿捏?怎么传递给观众?观众如何反馈?我们在看什么?我们为什么想看这些?。。。。。。
结尾,电视前面所有观众脸上的表情,即是对电视所承担的角色与电视后面那个看似强大的群体的失望。
公主踉踉跄跄回到这个城市,却只见万人空巷。电视手机网络已无人关心事实真相,大家都只是消息的奴隶。
第二集:娱乐至上,观众角色的逆转,革命
电视发展到现在,商家乃是制作电视节目的主体。他们制作大量新鲜有趣的电视节目黏住观众而从中牟利。为了吸引观众,商家使出了各种手段,尺度也逐渐变宽。
此时电视的主题,是娱乐。
从最初简单温吞的电视节目到后来贩卖色情暴力,挖苦弱势群体,甚至哄骗观众鼓励其“实现”自我价值来到电视舞台卖力表现,形成“观众就是明星,明星就是观众”的良性循环(?)。商家在此刻弄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节目足够娱乐,就会有人看。片中三个配角代表着那么几种典型观众:
A 低情商观众,电视给什么,他们就吃什么。不分好坏(暴躁男)
B 盲从型观众,别人看什么,他们看什么,没有自己的意见只好听别人的意见(金发男)
C 理性型观众,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不相信电视(马尾女)
第二集的环境很特别,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空间都被电视占据(确切的说,是挤压),人们通过运动来维持生存并增加扩展生活空间的可能,而你的生活空间里只有电视。
还有个有意思的设定就是,没有广告时间,想不看电视才要花钱。这就是说,不是观众消费电视,而是电视在消费观众。承受不了这种消费的就变成yellow man,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任人奚落嘲笑。
终于两个主角挑战了娱乐主义的下限与上限。
女主用纯真的视角看待眼前娱乐至上与消费主义,唤醒了一部分观众,但是马上被久经沙场的节目制作方诱惑,立刻从个体纯真抵抗群体盲从与复杂,变成了群体的反纯真围剿个体的单纯。
男主看不下去道德底线遭受践踏,借由体制提供的渠道努力攀登,最终毅然上台叫板整个体制。哪想到评委(评委叫hope,囧)见招拆招,利用了以男主为首的少数派的愤怒情绪,再一次成功的消费了观众。
本以为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没想到还交待了一下男主:男主从体制的反抗者彻底变成了体制的卫道士,虽然生存空间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他面对的只是更大的荧幕,更让他感到舒服的假象,和更大的寂寞。
第三集:电视内容的零加工,电视-观众主客体的一体化,自我消费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电视在这一集终于回归了自己的根本属性:展示。这是电视只是一块显示屏而已。
我们熟悉的新闻不见了,电视节目不见了,电视在实实在在的重播着观众自己的生活,成了检视自己生活的道具。加上瞳孔摄像机这一超现实设定,电视真正完成了“所见即所得”的光荣使命。
播放的都是原汁原味的经历,而非出于政治或艺术的再加工。表现出来的潜台词是“我们只相信我们曾经经历的现实生活”------人们的观念也都发生了变化,没有电视节目制作方,只相信赤裸裸的真实。
而即使相信真实,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真实,这种赤裸裸的真实,无时无刻不在触碰着观众自己的心理承受底线。
“我能够把什么样的东西拿出来给大家看?”
“这些经历要给什么人看?”
“大家看了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片中的主角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因为“电视节目”的制作方和观众界限太过于模糊,不像以前出于政治或商业因素出于各种各样的考量,当观众自己提供内容,要考虑的问题绝非一个人所能把控。况且即使看到的是同一个样子,其他观众也会有五花八门的解释。
第一集中节目制作方有强大的班底仍然控制不了观众情绪的走向,第二集节目制作方固然赢了观众但无法直面良心的谴责,第三集则把前两集的矛盾焦点推向了一个极致,既要说服观众,也要保持本心,技术固然先进,也弥补不了真实场景对于看客最直面的冲击。
毫无疑问,所有人都是“真实”的手下败将。没人能承受真实情景再现所带来的一切负情绪,即便屏幕里走动的是你最相信的人,而那些影像背后透出来的种种暗示,好像在追问我们,我们透过这片薄薄的屏幕到底要得到什么?什么节目才值得相信?什么是节目,而什么又是生活?
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本是为了放松,可关掉喧闹的节目,那块屏幕竟好像一个黑色镜子,映衬出我们自己永远难以满足的欲望。
英剧能够探讨的深度真的是其他同行业无法匹及的高度。媒介的力量,公众意愿,技术先进所带来的消费主义侵蚀,沉沦过去。每一集都无比精彩,值得深思。
对于这么一部同时犀利深刻、囧囧有神、迷幻而重口味的黑色大片合集,我森森滴想到中国电影《失恋三十三天》,人家是把电视剧当成电影拍咱是把电影当成电视剧拍,不说话了。
第一集还只是觉得牛逼哄哄,噱头十足;第二集也不过搬出眼花缭乱的新科技,可是第三集,裸/血腥/高科技都是浮云,最后一幕那黏着肉带着血的痛斩前尘、剜除旧疮,才让我心灵沉重受创,顿时觉得,真的是再也没有什么能阻挡英剧了。
媒体强奸了你,消费侵蚀了你,科技玩弄了你……
万人空巷争看首相日猪救美进退两难,网络凶猛资讯传播一日千里喜忧参半。
这部英剧真强悍,每集都能让人的心理防线来次大逆转,慢慢的和故事里的人们一起同流合污,最后内心觉得现代高科技的悲哀,特别是第一集的绑架案,讽刺手段来的太阴暗了,它让你审视自己和现代科技带给你的各种瘾,最后它顺便连你一并讽刺了,你还会拍着双手叫绝。你敢说你没想看首相干猪吗?★★★★★
看几集IT Crowd补补身体去
E01从首相的睡衣与重臣的制服开始就透露着浓厚的黑色,而最后一段犹如国殇的拍法让我背脊发凉!E02当他用自己的生命说了那段反抗的宣言,却最终向这个已经被消费主义腐蚀了的社会投降。这不就是我们现在以及未来的生活么?E03当你可以随意查看回忆将其分析放大,你将永远走不出去。
第三集真的看得我心寒,特别是结合最近的亲身经历。记忆是最宝贵的财富和最可怕的敌人,我倒是真的希望能有Grain让我可以删除那些不想保留的东西,没有负担的过以后的生活。
用最超凡的想象力来描绘人性的暗角与尴尬。神作。必看。
其实我觉得第三集是最弱的,对人性的展示最没说服力最不典型的例子,因为男主本身就是一个多疑的人,就算没这种能力他也同样如此。
说第三集弱的人是自己没经历过吧
两句话:1、此为年度英国最佳剧集。2、看此片需内心强大。
话说,已经没什么能阻挡英剧了
看完黑镜才意识到这个国家依然在产出奥威尔。
1、题材大胆,故事却刻板,政治及社会讽刺过于直白,被绑公主好美 2、刚开始还有点享受这个新奇科技流的未来世界和无私付出的爱情故事,可越看就越发现自己已经陷进无法自拔的悲凉和哀叹,特别最后那把曾经打算用来反抗体制的玻璃刀竟然成了娱乐大众的道具 3、因为联想太深,被虐的彻底窒息了…bravo
含泪推荐!超越2011所有电影电视作品!
影片最最精彩和恐怖的地方是——3集都是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部分事件的预言。
Black mirror依旧讨论的是现在的问题,过度娱乐化,过度传播和过度记忆,但编剧把其背景放在科技发达的未来加重了效果,非常好看,值得深思。
那只猪是母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