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下午说,她想看骆驼祥子,让我给她找出来,我便和他一起看了这部距今三十多年的电影。那时候的张丰毅还是个愣头青,斯琴高娃还不是康熙的奶奶,满含年代感的配音和画面,我有种陌生感,又觉得新鲜。
祥子这本小说我初中时便看过,记得当时看完,满满的窒息感,怎么只是这么一个小小的愿望,就是能把人逼到这份上呢。书中的祥子有着超过年龄的结实,所以当帅气的张丰毅出现时,我觉得这个祥子太瘦了,怎么拉得动车呢,相反斯琴高娃的虎妞,和我想象中的分外贴合,也得异于她炉火纯青的演技,我觉得这就是虎妞该有的样子,小福子的演员挺漂亮,虎妞她爹按说七十了,电影里看上去有点年轻。
电影因为时长的原因,只着重描绘了祥子,虎妞和小福子的故事,略显单调,相比于小说给人带来的窒息感,无力感,电影只是讲了一个故事,而且模模糊糊,要不是看过小说,估计观众会有些云里雾里。
与小说不同的是,在原著里那个满身资产阶级思想的虎妞在电影里突然可爱起来了,她霸道,热情,有智慧,敢作敢为,唯一在院里骂小福子也是因为对祥子全心的爱,这个女人最后的死让人充满了惋惜,而祥子的刻画,他拼尽全力攒钱买车的愿望似乎刻画的过于轻,使得最后变成如行尸走肉般的无赖并不能引起我的共鸣,小福子一家的悲惨生活,酗酒的父亲,年幼的弟弟,破旧的房屋,中规中矩,和原著差不多。
总之,电影不能完全代替小说,电影讲了一个故事,而小说 是营造了一种氛围,读者可以自己去感受与想象。
最后再次点赞斯琴高娃老师的虎妞
祥子的三起三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
最好祥子从一个拉车夫到最后流浪街头,一系列的细节写出根本原因都是社会环境导致的经验是生活的肥料。初入社会的祥子,有如发育不良的植株,恰好走入了资本主义的圈套。对社会有着崇高的理想,想着有一辆自己的车,做着成为一名“上等车夫”的梦。其实哪有什么上等车夫,都是资本主义压榨无产阶级的鬼话,使之陷入死胡同的完美骗局。老马儿、二强子、祥子都是被美女蛇诱骗来的人们,最后走向家破人亡是唯一的“出路”。他们同是地狱里养出来黑莲花(死是最大的解脱,因为或者本来就处在地狱),同样的肥料养成不谋而合的想法,吃喝嫖赌成为社会的残渣,这是报复社会最好的办法。(L 30)
看完书,来看的电影。说实在,初中学课文的时候,断章取义,觉得虎妞很坏,同情祥子。看了书和电影,对360°大转变。她是彪悍,使诡计,但她心还是善良的。她是好吃,但也不算懒做,家务还是做的吧。而且她敢爱敢恨,果断。不要说旧社会,就是现在,也有很多人不敢为爱也好,为性也好,这么豁得出去。冲破封建制度的新女性啊!
祥子,个人觉得除了时代的悲剧外,最根本的还是他性格的懦弱,一根筋,偏执,好面子。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光卖力气不动脑筋。看完小说,对祥子的同情全部消失,倒是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可能我真的太没良心,太坏了。
所以以前学课文,一般都是取小说的其中一个章节,这样对于判断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命运,熟悉时代背景真的很可能会断章取义。以前学过的课文,要是现在可以找到原著看一看,真的角度全都不同了。但是,也可能不会抱着纯粹的心去喜欢一个人物,憎恨一个人物了。
这部片子最大的亮点就是民乐和北京味。形象刻画都非常不错。
电影和小说比起来,主线非常简单明了,删了些东西,小说里对苦难的描写,扭曲的人性,统统都删掉了。展现出这部片子的京味儿。
来说说爱情线。嘻嘻,就喜欢这个。虎妞精明能干,富有心计。她骗了祥子,嫁给了祥子。她给祥子带来了钱,而祥子也受虎妞压迫,毕竟他这算是吃老婆饭的。虎妞把买车钱给了祥子,祥子跟虎妞说,我拉车养活的了你,有点感动。然后他就遇见了小福子,小福子水灵,一口白牙,看起来娇憨可爱,傻傻的。倍受压迫的人就会想着出轨,当年的情感杂志总是这么写,想起了一个破文章。但祥子只是看看小福子,并且被虎妞扼杀在了萌芽中。虎妞死了,祥子是难过的,毕竟虎妞在才像个家。小福子终于有了机会,可祥子不敢也不能娶她,因为穷,养不起。然后小福子进白房子了,上吊了,死了。美好的小福子就永远留在了祥子的记忆了,祥子堕落了,成了废物。
电影里重点说接生婆的水也是害死虎妞的一环,出了事才想起找洋大夫…刘四爷宁愿把钱糟了,也不给虎妞,真是自私自利,虎妞帮了他那么多,他也一毛不拔,人性的丑恶。虎妞的死对他打击也很大。
那会就有牙刷和牙膏了阿?
以虎妞这样果敢的性格必须死于非命;以小福子这样软弱的性格必须死于宿命;以祥子这样憋屈的性格必须一直苦命而不得死。
过去的电影真好,朴实不浮夸,就静静地讲故事
朴素大方,人物生动鲜明,市井生活贴切逼真。
#资料馆留影#看的修复版,画面动人,经典的文本改编,带人们重回那个世态炎凉的老北平,话说老舍先生还是把世相人情看的挺通透,每一个人物都有一把辛酸泪,每一句对白都接地气。穷人的日子不好过,男的卖汗,女的卖肉,那怕虎妞这么精明霸道的富户之女,也难逃人生苦短。小时候刚开始挺同情祥子,如今方觉他才是最干净最幸运的那个,贫富分化的病态社会长不出幸福的花,每个人都不人不鬼,祥子的勤劳没给他带来幸福,却让他挺起腰杆活出了个人。可谓不幸中的万幸。ps 斯琴高娃的虎妞绝了,真是她的代表角色。
虎妞多次劝祥子在家歇歇吧,祥子总是说:“不能总是闲着。”想不到,这样积极向上,吃苦耐劳的人,最终还是沦为了社会的牺牲品。最后几个画面,早已失去信心的祥子被拉车人撞了,拉车人回头向祥子笑,祥子也望着他,或许,祥子看见的,是从前的自己。
“祥子以为努力拉车,就能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可更悲剧的是,新社会似乎也未见到来。8.3
修复版真是美呐!色彩浓艳的斯琴高娃的妆容像只活脱脱的老虎,满目希冀拉着包车的张丰毅更符合八十年代的气息。结尾同老舍石挥的《我这一辈子》,衣衫褴褛街头。有发挥的改编
重温更容易感动。 已经忘了老师硬塞的老舍原著的寓意何在了。只觉得人生无常还是珍惜朝夕吧。 电影之余也不自觉的感慨下那个年代的张丰毅如果拿到当下 如今的小生帅哥谁都没得混。 斯琴高娃不愧是我喜欢的唯二华语女演员。
那个年代的中国电影有种不废话,认认真真讲故事的干练感。
无可改变的宿命。
比凌子风后来的[春桃]要好不少。且不论改编如何,单说美服化道与演员部门皆是一流的,借此倒是怀念一下老北京风物(那个集市真是妙极)。虎妞借酒色诱祥子一场,情欲张力极为饱满(其实[春桃]里也有……)。这个故事搁到若干年后便是[夏日暖洋洋],出租司机这个行业竟然这么有延续性……
御姐戏正太,聚散都是爱
真够味道
以前的电影 拍得多认真啊
搜了一圈,终究还是没能找到125分钟版本。就观看的112分钟版而言,开篇缺乏对祥子前史的交代,草草收尾的结局也显得仓促,若不是版本问题,则可能是电影时长无法承载长篇小说内容所做取舍选择的问题。电影频道(1905电影网)109分钟的高清修复版还删减了小福子卖身等部分内容。虽然虎妞为了让祥子娶她耍阴招,不过在那个年代,感觉她为了得到自己所爱之人费尽心思、奋不顾身的行为也蛮勇敢的。…… 观影过程中不时联想到我更喜欢的中国电影:1950年《我这一辈子》。
@电影资料馆 学了个新形容:像座黑塔似的
其实虎妞在现在看来是精明能干也刁蛮任性,自由恋爱追求幸福,追求女性解放,但很自私,没有考虑过祥子的感受,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斯琴高娃太适合虎妞这个角色,也演的太好!改编和原著很贴切
z国梦的破碎。比起“丑陋横行”的原著,凌子风终究还是心软地从审“美”角度给予修饰(对祥子的懦弱堕落、虎妞的懒惰纵欲、教授的装腔作势等进行改头换面),淡化了小说中从人性根源生发的令人脊背发凉的悲哀感,有偏向地将悲剧归咎于时代和造化。斯琴高娃的虎妞神气活现太抢戏了。修复版。三星半。
事实证明,黄花大小伙子必须要防着点如狼似虎的大龄未婚女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