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东京审判》是部好电影吗?
这应该是一个问题。
写着“一部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的电影”的海报无疑是令人不悦的,倒不是说我打算不看,而是知道至少有10亿以上中国人民看不到、不想看或者无暇去看,需要奉劝的“应该”背后究竟是什么呢?
作为历史事件的东京审判在历史教科书上的确只有短短几行字,对于KMT相关的东西我们一度忌讳莫深或者说一直有所遮掩。上升一个高度讲,并非是中国缺少此类弘扬民族精神的电影题材,相反,爱国主义题材和弘扬主旋律的玩意层出不穷,有些简直让人作呕,以致泛滥成灾引起心理排斥。
《东京审判》的积极意义来自于题材制胜,虽有一碗水端平之嫌,实事求是的说它倒还是完整地给人们上了一堂课。法庭上战犯们乃至辩方律师的嘴脸刻画都是成功的,而可以预见的,在《东京审判》之后,全国人民的反日情绪又将进一步高涨。
不难理解高群书为何要找来这么一拨港台明星,既有老戏骨,也不乏黄金配角,甚至也有朱孝天、林熙蕾这般偶像明星;于是也就不难理解电影院里有少女一见朱孝天出场就兴奋不已,这些半辈子不见得会支持一次严肃题材电影的人正是上座率的由来。假如《东京审判》是又一部无硝烟版的《太行山上》,大概迈出一小步的快感也会被人漠视。
实力派演员则是另外一回事,至少交了张合格答卷。不过依然要说曾志伟的角色很大程度上来自意淫,这同样是由于影片在朱孝天这一条副线上处理得相当失败,他的表演腔势、台词功底乃至人物形象简直和电影格格不入,不说大部分庭外时间里被人当狗一样责骂的毫无反应,便是最后也眼睁睁看着林熙蕾死掉,这才如梦方醒——开玩笑的说,朱孝天在影片里面梦游了几十分钟。
再一异议的是为何在如此依据历史真实而拍摄的电影里面依然要塞入纯情中国知识青年和无辜日本漂亮女子的爱情戏,观赏性?中日友好的象征?还是爱情超乎国界?而且情感处理得如此失败,毫无感染力。总要塑造出自知其罪的日本战争受难者而其实数量微乎其微,所谓的“悲悯”效果更像是呈现给日本人而不是给中国人。
期待法庭上的唇枪舌战基本没有,倒是每每现场出现诧异时总会响起一阵很无语的音效,然后镜头划过记者们的脸,如此老土手法真该丢去电视剧里。对于剧情节奏上的硬伤,也许有人会说是因为剪掉,因为送检,因为资金。然而,这些都和最后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电影没有实质性的联系。
http://moviel.movblogs.com/article-143117.html 2 ) 《东京审判》——见证国产烂片对历史和电影艺术的侮辱
作者:赫连定
我怀着极高的期待,看了《东京审判》,结果是,我再一次见证了中国电影人的弱智。一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就这样被糟蹋了。看完这部烂片,你不得不承认,中国电影比中国足球更令人厌恶。中国足球至少还有一个功能,那就是可以让你在茶余饭后发泄一下,而且基本上是还是较具娱乐性的。但中国电影,却使你感到一种深切的失望。
这个电影的问题在哪里?整个影片在概念上是模糊的,是非上是模糊的,对抗上也是模糊的。它反映的是法律,但是却是对法律的一种侮辱。中国法律同仁究竟是在和日本战犯交锋,还是在和其他国家的法官对抗?电影一开始就似乎给出了答案:中国人是在和盟国的法官对抗。梅法官的全部精力都是在与美、英、法等帝国主义法官斗智斗勇。给所有人的感觉是这样的:对日本人的审判是一个假象,全片反映的是一个中国法官如何在合议庭(或者叫盟国审判委员会)内部争取主导地位,它要表达的主题不是控诉日本侵略,好像是在控诉美英帝国主义的排挤和压迫——我们好像又回到了毛时代了。
真的很荒唐,我们可以把这个电影的故事精华,缩小到一个具体的案件上来:一个罪犯要被判死刑了,合议庭(审判委员会)内部意见不一致,其中一个法官,也就是我们伟大的梅大法官,非常希望把被告判处死刑。于是他不余欲力地说服其他法官,甚至采取了逼宫似的手法要挟其他法官。
且不说这在法律上是荒诞的(负责说服法官的是律师或检察官,是经法庭调查而被采纳的证据,而不是某一个法官),即便东京审判不是一个单纯的法律问题而是一个政治事件,审判结果代表的不是法官个人的意见而是其所属国家的利益。中国法官只是十一个法官之一,事实上他无法主导本次审判。而他的理念及其出发点,似乎是没有悬念的,那就是为了国家利益一定要使用死刑。这个信念,并不是随着审判的进行而逐渐产生的,而是一开始就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他的头脑中。从真正的法律意义上说,即便罪大恶极如东条英机和松井石根,在未经审理并宣判前依旧是无罪的,法官绝不应当有那种事先的倾向性,而我们伟大的中国法官,却抱着一种“严惩”的固定思维而来。这种预先存在于头脑中的判决结果,最后“果然”影响到了刑罚的适用——你能说这个审判是很伟大的吗?
庭上的戏,虽然从时间上来说足够充足,但却是一个浮肿的典型案例。检方对日本战犯进行着一种机械的盘问,不是用证据,而是用感性词汇来控诉。出庭作证的证人只有三个,非常单薄,而且该三证人的证词均不被被告承认。除此之外,法庭没有出示任何证据以证明战犯们违反了国家法或是日内瓦公约(甚至都没有出现这些名词),比如说政府文件、往来电文、其他的证人证言、其他日本罪犯的有罪供述等等。
法庭戏一直是美国这种法制国家的电影的热门题材。对我们这种五千年悠久人治文化的文明古国来说,既遥远又过瘾。我们中国导演大概是受到了美国类似电影的影响,力图把整个法庭戏拍得紧张激烈扣人心弦。但是问题是,导演只学到人家美国电影的皮毛,精髓没有学到。因为作为一个专制国家的愚民来说,显然他既不懂法制的精髓,也不懂电影的精髓。所以整个电影始终沉浸在一种刻意营造出来的空洞无力的“紧张”气氛中。
作为被告的战犯,几乎没有什么表现机会,完全是一些木偶。除了用弱智的语言回答一些弱智的提问外,他们的内心、他们的思维、他们的性格特征,没有任何的机会让观众了解。人们看到的只是,一些罪该万死的人,经过了多余的审判,居然还有人不愿意使用死刑,结果终于被来自中国的梅法官摆平了,OVER!
更使人忍无可忍的是,导演意想不到地安排了一段无聊到极点的感情戏桥段。就这个愚蠢桥段本身来说,无论如何去蔑视和攻击它,都不过分。就好像一个拼凑出来的廉价肥皂剧。中国导演的低劣素质和低级趣味,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在中国导演导演看来,莫名其妙的三角恋好象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少的。中国人拍了三个版本的《南京大屠杀》,除了一个基本没有故事情节类似记录片风格的外,另外两个都搀杂了大量的感情戏,而且谈恋爱的都是一个中国人和一个日本人,好象如果不这样,就没法交代南京大屠杀的来龙去脉一样。中国的导演永远不懂的,在这种题材中,加入爱情戏桥段,是多么的突兀怪异,多么的令人反胃。
有工夫去写三角恋,却没有时间去表现那些战犯的历史罪恶——他们无疑罪大恶极,但他们是东京审判的主角,他们的内心究竟是怎么样的?面对由战胜国组成的法庭,他们究竟有怎么样的感受?面对人类良知的拷问,他们又有怎样的震撼或冷漠?面对无可辩驳的证据,他们又有怎样的内心世界?面对最后可能的极刑,他们又有怎样的忏悔或顽固不化?面对不仅仅是亚洲其他国家而且包括日本国民在内因为战争而造成的巨大损失,他们又有怎样的真实感受?这一切的一切,电影都没有丝毫的表现。
对比一下美国人在四十年前怕的《纽伦堡审判》,看看人家严肃和娴熟的表现手法,中国导演难道不应该羞愧吗? 一部烂片,就这样对法律、对历史、对电影艺术,来了一个极大的侮辱。
原文:
http://www.bullog.cn/blogs/JACKYzhang/archives/144648.aspx 3 ) 审判的是人心
一向不喜欢看历史片,尤其是抗日战争的片子,太沉重,太血腥,也夹杂了太多的狭隘的民族情感。但是这部片子却以一个干净严肃的法庭来为我们呈现那段无法磨灭的历史,通过对国际检察团与日本战犯及其律师团针锋相对的辩论,以铁一般的证据证明远东大审判结果的合理性和历史真相的不容否认性,尽管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却更让人信服。
影片以远东军事法庭对日本战败分子的审判为主线,穿插了两个不同身份的日本人对这场战争的不同看法,为我们揭示了当时日本国内不同势力的对华态度。
如同梅汝璈所说,战争这个怪兽,不仅摧毁了生命,荣誉,国土,也摧毁了热血和理想。日本年轻一代在对大东亚圣战和东英条机政府的顶礼膜拜破灭之后,陷入了绝望与迷茫中,日本向何处去,自己的未来又如何是每一个日本青年所忧虑的。在绝望中,大多数人选择把责任推到战胜国身上,这是当时日本国内比较激进的思想的代表。
当然,也不能全盘否定他们。在当时的日本,也有一些民众对政府在侵华战争中的暴行感到不满与忏悔。在影片中,我们也可看到这样的一个代表人物----山口正夫。作为参与日军侵华战争的一员,尽管手上也沾满了许多中国人的鲜血,但是,我们认识的更多的是他对这次战争的不满以及内心强烈的忏悔。
曾经有人说过,历史是一种完结,我们不应该纠结于过去,而要立足未来,把眼光放长远,用实力向曾经侵犯过我们的国家证明中国并不是好欺负的。是的,当前我们所要做的是求发展,但是已发生过的一切不会因为时间的久远,事情的完结而改变。未来的中国想要变得强大,我们就必须记住我们所经历过的苦难,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文化的相互交融,新一代的中国青年似乎已经离那段历史越来越远,无论是时间上还是心理上,如今甚至出现了许多亲日份子。这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敲醒了警钟。
4 ) 部分的真实能不能算真实
看了<东京审判>,不得不说一些东西
这是一段中国人(至少是大陆人)都不熟悉的历史.因为在大陆过去几十年的历史教育中,东京审判都是被刻意忽略的.因为这是一件由国民党主导的抗日事件,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功,被刻意弱化似乎成为这一类事件的共有特点.
所以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少有人真正明白东京审判的具体进程和它的重要意义.
但这次党国似乎要改变这种状况,这是值得肯定的,至少表明党国在抗日历史问题上开始正视国民党的积极作用.
但看了影片以后,发现很多可以大做文章的题材还是被忽略了,有些材料甚至关系到当今的中日关系.做为正史片的导演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对这些题材视而不见都是他的失职.
比如对天皇的审判问题.这是东京审判的焦点问题之一.由于美国的暗中支持而使天皇逍遥法外是这次审判的最大遗憾,这为日后日本政坛极右翼的死灰复燃埋下了祸根.而在影片中这个重要情节只是一笔带过....又比如731,这也是很有戏剧性和悲剧性的事件,影片几乎不提一字...难道是为了当今的中美关系
影片放弃了在重大历史问题上的追根究底,反而在一些情绪化的东西上大做文章:中国证人的歇斯底里,日本退伍老兵的脸谱化的道歉,中国留日学生的暧昧感情,甚至还出现了一个被军国主义蒙蔽的狂热青年.这些是用来干嘛的呢,暂且不说这条副线的演员的演技惨不忍睹,就算他们的演技一流,这样生硬且脸谱化的编剧也已经毁了其在正史部分的苦心经营.况且它在正史部分也是如此的差强人意.
部分的真实到底算不算真实.这是摆在导演面前的一道难题,选择省略什么,表现什么,弱化什么,强调什么,就可以看出影片的真正用意.所以,我不善良地认为,这部影片不是为了让人们去真正了解这段历史,而是以历史的名义片面地去概括历史,使观众陷入一种两难的尴尬境地.
除了剧本和创作意图的上的硬伤,影片在叙事手法上和拍摄手法上也是不尽人意.比如影片过多地用了空间闪回这个手法,初看之下会给人情绪上的良好的压迫感,但用多了,就会让人怀疑摄影机出现故障.再比如在拍摄犯人的审讯时,镜头过于单调,而且会规律性轮流地把几位配角扫一遍,实在不知道为什么....
虽然我说了它很多坏话,但是我还是举双手支持这部电影的.坏话归坏话,坏话是为了有更好的电影,不是为了骂而骂...高群书的这部处女作实在不容易,是他自己贴钱拍完的,令人尊敬.希望中国能早日出现伟大的抗日电影.
博客:
http://www.mtime.com/my/Lyeast/ 5 ) 《东京审判》是历史还是做秀?
最近颇有争议的《东京审判》。其实对于历史的问题影片中的表现让我没什么感觉,因为明眼人都能看的出,在影片中太强调中国正面的东西而忽视了那个时刻的国际地位,和现在中央电视台播报新闻没什么两样,避重就轻。
影片而且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法庭刻画的不够深入,虽然影片还是用较长的时间来描述但是总给人压抑的感觉,不能一吐为快。还有对天皇的审判问题.这是东京审判的焦点问题之一,而在影片中这个重要情节只是一笔带过,又比如731,以及日本神风敢死队等等问题,这也是很有戏剧性和悲剧性的事件,影片几乎不提一字,要做成历史片就要拿出真实而震撼的东西出来,即不包庇又不过份才是王道。
剧情上人物性格方面表现的犹如一盘散沙,导演可能想突出很多人性格而表达战争的残酷性,却仿佛蜻蜓点水一样有一两句话或者一两个动作就想完成这样艰难的人性剖析,法庭上中国证人的歇斯底里、日本老兵下跪自杀、暧昧的中日小青年。导演想表达什么?如果真的只是反映战争给予两国人民带来的痛苦以及从侧面反衬军国主义份子在法庭上狡辩的阴丑嘴脸也未必太牵强了。是为何在如此依据历史真实而拍摄的电影里面依然要塞入纯情中国知识青年和无辜日本漂亮女子的爱情戏,观赏性?中日友好的象征?还是爱情超乎国界?而且情感处理得如此失败,毫无感染力。总要塑造出自知其罪的日本战争受难者而其实数量微乎其微,所谓的“悲悯”效果更像是呈现给日本人。看完影片,我会对日本群众产生同情心,你有吗?
画面总体来说比较干净,因为是用胶片拍出来的东西色彩和锐度都是无可挑剔,但是在构图上全片只有几个镜头比如审判大厅的大广角推拉以及被告席上东条英基的人物大景让我感受到画面的震撼力,其余如果抛开一切只谈构图,平淡无奇。
偶像问题,偶像问题不说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6 ) 想象的虚岸,中国导演在《东京审判》面前的心理动机(之一)
想象的虚岸,中国导演在《东京审判》面前的心理动机(之一)
题记:
从《南京大屠杀》(吴子牛版)到《东京审判》(高群书版)都缺乏史诗大片的大气(可以参看《巴顿将军》和《攻克柏林》),而且,“不知什么原因”在这样沉重的历史话题里都如同注水肉一样不合时宜地加上了中国男人和日本女人的“爱情”,这样的选择在这种大题材的影片里不太恰当,它甚至有着妥协和献媚的心理,中国编剧应该明白,不是女人就能带来票房,而是你的电影是否真正触及人性的真相和人类共同道义的呈现!
――――卡夫卡·陆(KavkaLu)
http://ent.people.com.cn/mediafile/200609/01/F200609011522171547432387.jpg在911的前夜我看了《东京审判》,我也听到上大一位老师在今天由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召开的研讨会上说当学生们听到6:5的投票同意日本战犯死刑时的鼓掌,我也听得发行方严伟先生说在成都模拟绞架的兴奋,然而,我却在这种高涨的民族主义背后的隐忧,他们似乎没有听到印度法官关于佛学的论述(虽然这些论点在中国编剧手中有些拿捏不住),他们更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些外籍法官会反对死刑,这个来自信仰的因素被电影淡化了,这种淡化无疑削弱了这五位投反对死刑的法官的宗教和人性选择,这种选择的本身是超越了国家政治的,在天主教、基督教等欧美国家的信仰里只有上帝才有剥夺人类生命的权利,这种宗教感让他们选择了不!作为一部正史电影,中国电影人应该指出这个因素。
电影最大的问题不是死刑和道义的问题,而是电影回避了最为尖锐的问题,甚至连字幕都没有的关于731的问题,为什么远东法庭回避了对他们的审判,作为国际政治它远比是否审判天皇更有现实的意义,它甚至可以延续到日本战后右翼越发猖獗的基本因素!
作为一个爱着这片故土的中国人确实应该去看这部电影,这是一种民族责任和对于历史的回忆和对话,不过,这部名为《东京审判》的电影是否可以撑起这个甚至有些悲壮的历史话题,在中华民国派驻东京审判的大法官梅汝璈的日记里记录着大量资料,然而一部本来可以以这样一位具有中国精神为主线的电影硬生生被一条关于《大公报》美男记者(朱孝天)的副线所拖累,由于中国编剧对于战后日本历史、场景的想当然(酒吧的歌和场景都和历史有着巨大差异,对于这些编剧可以从50年代日本电影找到答案)那些人物设计成为了生硬的编造,我们承认任何国家电影有着宣教的目的,但是,任何人物都应符合历史真实。
影片如果真的为这位刚正不阿的梅汝璈法官力传,可惜搞电视剧出身的导演对于单线条叙事的政论电影把握能力欠缺,所谓的的群像戏其实是他无力紧凑应有的叙事张力,听几位知道内情的老师讲一稿的剧本更加糟糕,从中可见我们编剧历史的眼光和在经济大潮里的过于迎合市场的明星化选择。
……
作为中华民国政治史的一部分,我党从题材搁置到有限崭露这是中国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
但是,我对所有掌控着国家公器和主流媒体的这些文艺工作者说一句真话,我理解你们的爱国之心和民族主义立场,然而,这样一部在娱乐(副线)和史实(主线)摇摆的电影真的没有必要让中国这些同样不知历史的80一代看,看这样的电影还不如看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关于东京审判的纪录片,历史的意义是凝重而严肃的,任何在政治史实类电影里注入不着边际的爱情戏和所谓小人物的戏剧冲突都会无形中削减历史的真实感,本片可以深入的远东法庭人物心理和法庭的戏都被那条副线所牵制,这是令人遗憾的。
在今天的讨论会上,我曾经和上海电影协会的一些专家争论过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曾志伟演的日本老兵那句“狗日的日本鬼子”是否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民族主义立场的宣泄,这种有悖于日本人心态(它甚至不及《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三国连太郎先生的下跪来得真实可信)却能引起鼓掌的片断其实过于虚幻感,还有作为中国证人出庭的和尚戏也过于戏剧,导演的意图其实非常明确他用和尚这个特殊的亚洲符号去回应当下敏感的靖国神社问题向呼应,然而,那个和尚的叫嚷是苍白的!对于细节,我后文再说!
中国人编剧应该负起历史责任,从《南京大屠杀》(吴子牛版)到《东京审判》(高群书版)都缺乏史诗大片的大气(可以参看《巴顿将军》和《攻克柏林》),而且,“不知什么原因”在这样沉重的历史话题里都如同注水肉一样不合时宜地加上了中国男人和日本女人的“爱情”,这样的选择在这种大题材的影片里不太恰当,它甚至有着妥协和献媚的心理,中国编剧应该明白,不是女人就能带来票房,而是你的电影是否真正触及人性的真相和人类共同道义的呈现!
作为一个已经不惑之年的中国人,我也了然意识形态和国家政治,这正是中国编剧之难题所在,但,当我们选择了责任,我们选择了历史,我们至少应该有《鬼子来了》那样敢于揭示民族性和抗战真相的影片,口碑不是靠党务包场和主流媒体宣传来的。
口碑在每个真正终于国家和人民的中国人心里,历史即便是螺旋型发展的它依旧会在适当的时候告诉他的人民。
历史的真相不会沉默。
作为中国人对于这部电影的感情非常复杂,毕竟这是我党对于历史真相尺度放宽(对于国民党正面战场以及和他相关的历史事件)后第一部作品,虽然它有着太多值得探讨的话题和方法论上的改进,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我明白东京审判的意义和它背后太多的历史交易!
人民有权知道!在电影宣传的文案上有着这样一句话:每个中国人必看的电影,我看还是暂时必看吧,我们寄希望于这类影片更加深入展现历史和附着在历史里的暗流!
对于电影本身的问题,有时间再说!
感谢上海电影评论学会所有专家的发言,这些发言让我更加了然政治和话语权意义,在回家的车上,我自始至终在考虑是否讲真话,结果是不管怎样,我依旧选择了真话
另,今天凌晨贾樟柯导演《三峡好人》得了威尼斯金狮奖
2006年9月10日 星期日 下午23时32分 扬翼云间 918前夕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
[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看这个的时候还在上学,对这段历史在影片之外就有了解,拍的现在看来一般般,但对我来说,光看到名字就让人流泪。
难得看一部历史题材片,也许是不怎么深究的原因,我对这方面的电影都有某种难辨的是非力。我倒觉得此片感情厚度渲染的刚刚好,对历史的还原与控诉都是情理之中的。比如某些义正言辞的辩护最让人内心沸腾,总之挺不错的。
非科班出生学新闻的高群书导演,成功的驾驭了这一史诗题材的影片,这给非科班有志做导演的孩子们无疑是种振奋。
居然很好看,湿了有木有!
在一些关于中日关系紧张的历史的片子里,表现中日民众的微妙关系副线往往会有点粗糙尴尬,这部虽然将战后日本人的几个典型心理融入到副线的一个小家庭、小酒馆中,但依然处理得比较粗糙。即使如此,也无法阻挡主线的厚重和审判现场各个剧角色的魅力。
那个。我坐在她身后。她就在我前面。特殊的电影。与电影无关。
非常不错,但有必要说,用中国人来演日本人是最大的败笔,看着谢君豪,曾志伟这些熟悉的脸真的很难进入角色。
只能说让我了解了一段历史!
有点像记录片,朋友看的时候一直在玩手机.说听着就可以了.全是长镜头.
国人应该看的 雄辩的口才 宏大的气魄 责任心 刘演得很好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看来日本还是不懂这个道理。军国主义的豺狼即便被打掉两颗牙齿依然丝毫不买账。小平爷爷说他们那一代人没有那种智慧,所以岛争的问题暂且搁置最好。如今,可惜我们这一代人要令他失望了;他所期盼的智慧决策终究没能出现。(ps 英达顿挫的英文发音不错呃 -3-)
那时候因为我们疲弱,只能任人宰割,连最终审判时,因为是美国人打下的,也无太大的发言权。这是历史的教训,这笔血债会记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对这段历史越是了解,越明白什么叫做“深仇大恨”。只有国家富强,中国人才有尊严,正因为我们遭受了许多苦难,才懂得和平来之不易。如今日本首相菅义伟上台后又参拜靖国神社,日本人也从未向中国道歉,所谓的中日友善不过是利益交换,是假道德,日本这个民族骨子里的野心、冷血、凶残从未改变。如果说美国人是流氓的本性,那么日本人则是禽兽的本性。铭记历史,努力奋斗,只有强大才不会被欺压,只有强大才能立于不败。
是对日本的审判,也是对中国的羞辱,更是整个亚洲的辛酸耻辱。当时的国府全靠几个受过英美教育的法官和检察官个人的情感和能力,在美国人的手掌心儿腾挪出一点点余地,才得以遮遮羞。全体法官检察官,除了中国人和印度人(英国的傀儡),都是欧美老牌帝国主义殖民者,他们在亚洲殖民地上犯下的罪行都不比日本人少,所以日本战犯和辩护律师才会那么理直气壮、因为他们用来为自己辩护的强盗逻辑正是从欧美殖民者那里学来的,明明得了真传,还要被老师审判,当然委曲。如果中国法官真的退出,这场审判就彻底成了一次西方老殖民帝国惩训亚洲新殖民帝国的分赃会议了,将全无合法性和正义可言,所以盟国必须要拿中国来当点缀。这是梅大法官以退出相要挟时仅凭的一点底气,相当悲哀,相当惨烈,可惜这片完全没get到,光会学着纽伦堡跟着英美白左喊反战口号。
朱孝天是影片最大的败笔……
可以看到创作的诚意与厚度 可是这种主角都还没出来 所有命运和基调都签著好了的主旋律 真的没啥意思 科教片不是科教片 观众也根本不在乎主人公的命运 是创作理念的失败
太刻意...太用力...
这种主流历史大片只要能从虚假中找出一点真实来就不错了.整个片子开头不错,后来人物稍微显得有些高大全,刘松仁确实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利益而去,但是整个片子看起来还是主流教育意义多些。或许这样已经最好了,可惜太正经的片子已然看不进去,何况还有诸多娱乐之人出镜,故而看完也没能留下清晰印象
好端端的庭审戏,硬是被日本一家人莫名其妙的伦理剧搅得稀烂。也许导演是想模仿《纽伦堡的审判》房东太太家的设定,在小人物身上体现大时代的掠影,但是效果很尴尬。真正重要的信息反而用旁白一带而过。这段历史配得上一个更好的电影。
如果不是题材原因,我真想打“较差”
中国第一流的导演抢着拍所谓的商业片,中国第二流的导演又拍不好真正的艺术片,这就是《东京审判》的尴尬。感觉最好的是两个老外主角的大段英语台词很精彩。梅汝璈最后一段文明与人类的说辞也不错。【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