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名字很有意思《很高兴认识你》,正如节目内容一样,每一期都是周迅、阿雅和一位嘉宾去接触认识生活在大都市中的形形色色的年轻人。在面对焦虑、社恐、爱情选择、职业选择等各种当代社会问题时,那些年轻人又如何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印象最深刻的是租房那一期的脱口秀女演员,生于上海却租住在上海的法式小洋房里,更有机会去了解房子背后屋主人的故事,完美演绎了“房子是别人的,而生活是自己的”。
还有生活在成都的那些年轻人,周末,开一辆组装的小面包车到郊区旅行,夜晚围炉而坐,在星空下喝酒聊天,或者去参加一次大合唱演出,体会那些慢下来的生活瞬间,每一个年轻人都是在逼仄的现代压力下努力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栖息地。
在每个下班疲惫的夜晚,能够去看一部这样治愈的综艺也算是解乏了,更多的应该是透过这样的节目去思考自己吧,想一下工作之外自己还有哪些可能性。
《很高兴认识你》的第二季已经播到了第四期,这一期主要探讨的议题是亲子关系。虽然有三对主人公但实际上讲述了四种或者五种亲子关系,每一个亲子关系都让人很有感触,好几个场景都让人十分动容和泪目。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北漂女孩儿绿绿和她的妈妈,对于绿绿来讲她觉得她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作为家里的长女并没有获得太多关爱,可我没想到的是,看了绿绿的采访妈妈竟然“爽快”地承认了这一点。 而妈妈一度是不想看绿绿的采访的,原本我以为她是不想看到绿绿对她的一些“不满”或者是说对于自己接受不公平爱的一种“声讨”,但最终两者都不是,妈妈只是担心她在北京住的环境不好,妈妈的眼泪都来自于这种未知的担心。看这一段的时候我多次流下了眼泪,忽然发现我们这一生都在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孩子,父母也在学习如何成为父母。
对于孩子这个身份的我们,有时候总是会误解父母对我们的爱,可实际上他们对我们的爱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得多得多。而对于父母来讲他们的爱有时候是严格的或者是说有时候会有一些不得已的忽视,但是他们的爱也总是无私的伟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份的转换,当我们从孩子变为了父母,我们也会更理解我们的父母。人存在于这个世上,或许就是在不停的学习这两个身份吧!
希望我们能够和父母自洽,更爱自己也更爱父母。
谁能想到,公认最浮躁的短视频和最下里巴人的头条系平台,做出了最慢节奏最具有反思精神的当代都市丽人浮世绘呢。谁又能想到当时那个在机场赶路精彩发言“我不想直播”,手机都玩不利索的周迅,现在已然成为拥抱互联网直播和新兴媒体力量最有态度的大花呢。
节目开播的这一天,刚好官宣了周迅女士代言粒子狂热的新闻,配合了一则神奇的《超星预报》,颇有Balenciaga2021SS广告的架势,只不过用一种近乎神经质的戏谑和荒诞消磨了后者的光怪陆离和吊诡。
世界就是很复杂的。这种复杂在上海这座中国最国际化的大都市里,更显突出。一方面她是公认中国最国际化的大都市,人潮汹涌,五光十色,频上热搜,是粗中带细,疏而不漏的抗疫模板;另一方面她又是众口铄金的魔都,形形色色,光怪陆离,是荒诞滔天,藏污纳垢的扫黑重镇。
但是无法否认的是上海孵化出了无数的风尚与潮流,以绝对前沿的姿态为都市人提供了一个娱乐和奋斗的阵地。
野营,打卡,网红,飞盘,脱口秀,旧派新潮,觥筹交错,热闹非凡。但是同样的,越是热闹的大都市越是容纳了更多两点一线,三点一线的当代都市人。
小人物的动荡离不开大时代的巨变。
第一集只是开胃菜。脱口秀、飞盘、摇摆舞、泡吧、追星,各样的生活方式展现,各式的性格爱好人际交往究竟是给予我们更多的选择和方式,还是让我们变得更加无所适从,焦虑不安,其实问题的答案都在我们自身。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选择什么样的社交和娱乐方式。所有的手段都不是目的,只是提供了一个筛选的通道,到最后可能大家还是自己。强迫自己走出去,多尝试,其实也不过是一阵徒劳无功。是不是喜欢和陌生人社交,是不是可以自在处在人群的旋涡中心,是不是可以放肆和惬意,这些其实都是当事人自带的底层属性。就好像节目里有个细节,几百人的大群,聊天聊地,但是成为朋友的其实还是很少。大家的发言方式和内容,印证了自身的性格和思维方式,或许走到线下张开嘴的第一秒就明白了,大家能不能成为朋友。
先有人,再有娱乐活动,再从活动中想要解决自身的情感需求。
第二集的话题其实相对有些沉重和现实。为两位女明星提供咨询服务的中介女生,开篇就是劲爆发言“四千块以下在上海是租不到房子的。”可能是职业习惯使然,她的发言、逻辑都相当直接,你有多少钱,你想住什么房,你能接受什么,不能接受什么。绝对不行。可以协调。脸上也满是现实的冷淡和试探。
其实事实也没有这么夸张,节目当中出现的例子也印证了这一点。有四人蜗居,关上门就可以装作不认识,偶尔组个火锅局的自如房。有分隔两间,奇思妙想,天涯若比邻的幸福路阁楼。有车水马龙,风景绰约的高级公寓。有风情独特,奇货可居的高级洋房。大城市的快乐就是包容性极强,选择什么就得到什么。只要你足够坚定,你总能在这里找到合适的生活方式。但是前提是,你自己要足够坚定,不然就会被人潮和物欲冲散,寸骨不剩。
蜗居。和家的定义串联起这一集。其实这是相当宏大的一个命题。尤其是家在我们的理解定义和情感世界里承载了非常多的面向。关于居住和家庭的描述和选择,相较于上一集的娱乐和社交,包含了更多的场外信息和悲欢离合。住老洋房的独立女性不经意间放出来的惊雷炸弹其实相当现实,她就是需要逃离,需要证明自己的生活方式是行得通的,是有意义的。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高级公寓的短视频创作者身上。
关上门,真的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打开门,大家就要面对选择与被选择的世界去战斗了。大千世界,何处为家,何以为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有限信息下,旁观者的任何抉择和讨论都似乎僭越。但是惟愿所有的当事人都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
第三集是爱情。或者说,婚姻。节目或多或少还是将婚姻等价成为爱情里很重要的环节。地点也换到了北京。我一直在讲,即便大城市的城市化业态已经趋同,但是一座城市的气质永远是湮灭不掉的。
爱情是很神圣和美好的。迷恋爱情。但是不会迷信爱情可以解决人生的的所有问题。到最后,其实所有的困境只能自己去解决。社交属性、亲密关系、职业生涯、人生选择,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这一期节目看得人意兴阑珊。好像都太顺利了,不是头破血流的孤寂。有过浪漫的开篇,但是相处和相爱势必需要双方的经营。节目里面心理学教授的课程,多年夫妻的互相独白,都是这个道理。
后续爱情、生命、事业的命题逐渐深刻,也印证了当代都市丽人的愈发力不从心。都市群像,社会百态,人间冷暖,越是热闹的地方越有寂寞的人。
三金影后变身表情包天后,“好多人啊”成为破圈名作,众多沙雕热搜助力她成为公众宠儿。离婚,恋爱,装三天,爱买书,不理解,都成为她可爱的一部分,印证她的魅力无限。由她来开启这个关于当代人社会生活的反思与审视,显得格外充满思辨价值。
相信爱情的人还是很多的,包括几位主持。相信婚姻的人就少了很多,大概刷掉了一些经历过了婚姻的人。爱情和婚姻是两回事。
爱情其实是可遇不可求的,爱象高潮,持续的时间很短(据传女性时间较长)。但那种狂喜让人上瘾。过后当然会有低潮期,这是自然规律。爱是自我的感受,我爱的时候充满了激情和创造力,快乐充实和谐,我爱的是有爱心的我自己。
婚姻就是不要想象得太好吧,那是形式上的便利和权利,也有责任和束缚。
剧中哭泣的十三娘可能也有产后抑郁症吧,做了一些心理疏导觉得别人还是认为是她的问题不开心。我觉得个人心态只能自己调整,别人不会让你开心的,是真的不会,别人讲笑话你也会觉得是笑话你。
安全感的问题也是,无论是财富,朋友,房子,家,哪样都不能保证绝对安全,因为无常。唯有把握现在,享受当下。
可叹我现在生无可恋,只能翻翻以前的照片
很多人一听见社交就头大,包括我本人也一样,而现在大多数年轻人喜欢以社恐自居,每当看见一些“社牛”就会投以羡慕或敬佩的眼光。
《很高兴认识你》第二季终于回归了,还记得当时第一季到给我的治愈和感动!第二季以全新视角起航,把当代城市年轻人作为对象进行深度调查,呈现最真实年轻人生活面貌,而第一期节目就是讲的社交这件事。
第一期的嘉宾李雪琴针对自己的情况,提出了社交懒惰症这个词,其实这个词反映出了很多年轻人的社交现状。有时候很想去社交,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做,想到要维系一些关系就觉得很累很痛苦,于是干脆放弃,但是看完节目我发现,本质原因是没找到自己适合的社交方式。
看到飞盘活动的李雪琴选择静静围观,虽然看上去很有意思,但是因为自己平时就是一个不爱运动比较懒的人,还是选择了本能抵触,阿雅却乐在其中,和年轻人们一起玩的不亦乐乎。又比如当李雪琴和周迅和阿雅还有三姐妹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她会舒展一口气说道,因为只有六个人,会觉得这是一个很舒服的状态,所以不会产生恐惧心理,自己不太喜欢十几个人的大聚会,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说的过来。当镜头转向下一个社交活动——摇摆舞,李雪琴选择尝试,没想到自己竟然对此产生了兴趣,要知道,她对自己的定位是学校新生舞会都不会去的人。
这也是社交的奇妙所在,只有你去尝试,才知道你适合什么样的社交方式,不适合什么样的社交方式,不适合的也不用勉强自己去接受,只要选择合适的就好了。
其实有时候我们抵触社交,不是因为我们真的有恐惧症,而是因为这种社交方式,可能不是我们所接受或者擅长的,一旦找到了自己适合的社交区域,就会自然而然地变得游刃有余。多走走多看看,希望我们都能找到一个自己舒服的社交方式。
在生活里,社牛们总是充满活力与自信,他们和身边的人在一起侃侃而谈,和不熟悉的人在一场酒局上就能成为朋友,随便发条朋友圈就能收获很多问候和点赞……但其实,社交方式和审美一样,是很私密也很主观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社交方式,也有避而远之的社交方式,无需强迫自己和别人一样,所以更不用去羡慕别人,找到自己的“社交舒适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比什么都重要。
每一种行为活动都有适合它的人群,比如阿雅喜欢飞盘,周迅喜欢摇摆舞,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把社交这件事,放在最舒适的状态,在舒适的前提下再去拓宽自己的社交区域,才会收获志趣相投的朋友。比如节目里一起玩飞盘的年轻人,一起追星从线上走向线下的小姐妹……还有像李雪琴说的,当一个饭局在3-6个人的时候,自己就不会“社恐”,在舒适的前提下反而更容易交到朋友。所以不用去着急改变自己,更无需过度焦虑和担心。
拿我自己来说,我的社交舒适圈就是工作之余宅在家里看电视看电影,周末和两三个好朋友一起出门吃顿大餐,也因为兴趣爱好不断结交新的朋友,其实有时候自己不是真的恐惧社交,只是处于一个不舒服的状态里,会有本能地抵抗而已。
调整自己的心态,找到舒服的状态,相信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社交圈。
随处可见的“对抗996”、“反对内卷”的口号, “我emo了”在2021年一度火出圈,如此种种,可见焦虑是很多当代年轻人的心理常态。2022年,我们要怎样不被负面情绪裹挟,轻松面对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很高兴认识你》第二季第五期,周迅、阿雅、彭昱畅和街头偶遇的李诞,一起在“巴适得很”的成都,为年轻人探寻了情绪释放的各种方式。
阿雅直言看到彭昱畅第一眼,就觉得他的性格属于比较敏感的类型,而彭昱畅也表示面对工作确实容易感到焦虑,比如试戏之前很难入睡,会被自己的心跳声“吵醒”甚至有时候会有“供不上气”的感觉。
周迅、阿雅虽然已经在演艺圈拼搏多年,但是表示还是会有压力,比如在此之前周迅也说过,每次上台或者表演前还是会紧张,而在年轻的时候,她也会因为某导演说“只能演演丫鬟”之类的话感到压力。那么面对不可避免的生活和工作施压,我们应该如何自洽呢? 节目中,周迅、阿雅、彭昱畅亲身体验了拳击、颂钵、露营、卡丁车、合唱等年轻人疏解压力的一些方式。释放的方式有很多,多试一试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情绪出口。在各式各样的舒压体验中,阿雅觉得“重拳出击”的拳击运动非常过瘾,而彭昱畅则对声音疗愈明显更有尝试的兴趣。李诞不满意自己的“赛车手”造型,却对在颂钵音乐会上躺平式沉浸睡眠直呼“享受”。周迅则被业余合唱团的歌声所打动,不过最能疗愈她的还是户外露营,拥抱自然的短暂逃离让她感慨:“多幸福啊!人生也不就如此吗?”
与其在“躺平”和“内卷”之间犹豫不定,不如寻找能与自己和解的方式,实现内心的平和与舒适。新的一年,希望大家成长的不仅仅是年龄,还有心境。
周迅的气质与气场真是内娱独具一格。两人的搭档很出彩很特别。杨丞琳那期讲爱情 最后看这几个素人竟然把我看到热泪盈眶,爱最终都变成了习惯,习惯是最好的长情。
都市群像
只有七集啊,太短了。
还行,周雨彤妆容挺好看。
哈哈。周迅第二季更可爱。从来不点外卖。从来不在淘宝买东西。从来没有删过拉黑过别人。跟我好像。有点社交恐惧症。
喜欢第一集和第三集
一看就是阿雅的节目,风格延续了奇遇人生。阿雅的谈吐确实让人觉得很舒服,周迅虽然老了少女感还是在的,窦靖童和周迅能看得出来关系非常好,井柏然跟花儿里相比沧桑了,彭彭还是那个彭彭,李雪琴,周深,李雨桐无感
有倒食甘蔗,渐入佳境的感觉。选题都蛮契合如今青年一代的痛点。
很不错的切入主题 【社交、房屋、爱情、职业】
谁会想到我在刷抖音,突然跳出来这个东西,于是默默地看,丝毫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看完之后感慨地来豆瓣打分。
第二季每期選的主題 都有戳到現在'都市青年人'的痛點😢… 每集片頭的引語也很有feel… (但不否認 有些來賓選擇也會給人帶來莫名焦慮感… 同齡人[甚至小N歲的人]都這麼厲害/成熟/有規劃 所以是不是社畜只剩躺平😂…
迅吃了一整集 妈的绝了
都市丽人群像,喜欢周迅松弛的状态。
湾的女主持里最喜欢阿雅了,有着舒服温柔让人想与之谈心的信任感,与牙尖嘴利的陶晶莹是两个极端。其实到现在我都看不懂李雪琴为啥会被这么多人喜欢,她身上有着东北人的聪明和狡黠,靠签走红又在签出事儿后火速切割,脱口秀🔥了之后疯狂接综艺走穴,她是个聪明人也是个大俗人,一切都是自己包装出来的,我在这个人身上看不到半点真实。
看迅吃播整一季
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影响着异乡人的社交、租房、爱情、父母、解压、职业、生死等的生活状态和思考方式。每一集和素人朋友的交谈,都是突破生活框架的思考。更喜欢影片的内容,不太适应这种碎片化的剪辑。
怀疑制作团队不再是原来的奇遇团队了,除了第二集,其他集的对话多了剧本感,少了第一季的灵动自然,明明有阿雅这样优秀的访谈类主持可以控场,却不用?原来奇遇制作团队与阿雅周迅缺一不可;
沪漂是北上广深漂中最幸福的漂,有生活的漂。
第一季是慢 第二季是尬
好像每个人都会在这个节目里找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