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路边摊,一直是平凡而又伟大的存在。
它们便宜,满足口腹之欲;
它们美味,让味蕾难以忘怀。
无敌随意,非常嘈杂,但没有人能拒绝它的诱惑。
尽管你吃遍了山珍海味,你还是怀念起你熟悉的路边摊。
视一个亿为小目标的王健林,还是会跑到保利吃卤煮;
再精致优雅的时尚名媛,还是会拉上好友去喝酒撸串~
无论你功成名就,还是无名小卒,在街边摊面前,人人平等。
今天,报姐又来放毒了!
带你走进亚洲各国各地,探寻各色街边摊。
它们值得拥有姓名!——《街头绝味》(Street Food)
一菜一味,百菜百味。
品尝当地美食,肯定也是旅行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新奇的滋味能让你的口味为之惊艳,也能让你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
《街头绝味》每集深入到不同国家的不同城市,带你感受亚洲各国各地的街头美味!
街边的米其林一星
曼谷,CNN评选出的路边摊美食之都。
所有去过的人,都不禁赞叹路边摊的美味和受欢迎程度。
作为街头小吃的摊主,独特的美味是他们的制胜法宝。
而身为“曼谷街头小吃女王”的痣姐,更是深谙美食之道:
将简单的食材化为佳肴,让普遍的菜色更上一层楼。
将日泰两国的“蛋包”相结合,奢侈地裹入差不多半公斤的蟹肉,铺平再卷,在油锅里翻腾。
大块的蟹肉加上轻盈的蛋卷,绝对是能让人闭上眼睛细细品味的好滋味。
冬阴汤是泰国料理的灵魂,也是不得不尝的美味。
痣姐独创干炒冬阴,避开热汤,更适合在炎炎夏日品尝。
肥美的海鲜配上爽口的酸辣,让现在码字的报姐垂涎欲滴。
扎根街头,灶头火光冲天,铁锅哐哐作响。
就这样一家普通的小吃店,在痣姐的努力下,夺得了米其林一星。
她没有去学过厨艺,也没有天赋的青睐。
所有的菜品,都是她凭着多年的经验,一点一点研发出来的。
今年她已经73岁了,还在亲力亲为,为客人提供值得抢破头的泰式美味。
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获得米其林。
但是,在世界各地,还有许多的街头小吃,每天都在街头抚慰千万人的胃口和心灵。
德里不只有咖喱
提到印度,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宝莱坞电影的一言不合就尬舞,和印度餐厅里的各式咖喱。
德里是一座拥挤繁忙的城市,不同的族群,多元的文明,让德里拥有着十分多元的饮食文化。
恰特,印地语里意味“吮指”,是德里最受欢迎的街头小吃。
香煎土豆饼,淋上印度辣酱和酸奶,再搭配各色时蔬。
酥脆的口感同酸辣清新在舌尖上交织,让你吃了还想吃。
擅长制作恰特的达陈,无疑是德里小吃中的佼佼者。
达陈的恰特足以供养一家人。
家人的支持造就达陈的美味恰特,达陈的恰特也促成了哥哥的归家。
到底是先有恰特,还是先有家人,达陈也给不出答案。
但是,达陈知道,“家人”才是美味恰特必不可少的秘方。
总统最爱的奶奶点心
在每个人的记忆中,总有一个奶奶路边摊。
她们头发早已花白,却是小吃的一把好手;脸上早已刻满皱纹,却是美味的岁月认可。
而在印尼的日惹,更是有许多年近破百的老奶奶们,她们带着简单又美味的拿手小吃,依然活跃在街头巷尾。
90岁的沙蒂南奶奶,她以传统方式制作的市场点心,备受人们的喜欢,就连总统也是她的忠实粉丝。
Q弹的糯米染着绿色的植物香气,甜蜜焦糖酱交织在表面,再撒上椰子粉增添热带风味。
就这样简简单单的市场点心,让她走出母亲过世的阴影,让她结识相爱一生的丈夫,也让她养活了全家祖孙三代。
虽然沙蒂南奶奶早已佝偻驼背,但她并不打算退休,依旧每天和丈夫牵着手准备每天的售卖。
而人们也乐于在她的摊位前上很长时间的队,和老当益壮的奶奶聊聊天,听听她开朗动听的欢笑。
某种意义上来说,《街头绝味》并不是一档纯粹的美食纪录片。
纪录片的重中之重,在于制作那些食物的厨师。
他们不仅是街头食物的灵魂,更是街头巷尾的斗士。
深藏功与名,通过辛勤的劳作来生存,为家庭和社区创作了巨大的价值,
默默无闻的他们,早已成为了自己生活中的英雄。
不过,报姐发现很奇妙的一点《街边绝味》在IMDB上评分8.2,在国内豆瓣的评分却持续下滑,现在已经掉到了7.6。
在很多短评中,很多小伙伴都在大呼“为什么没有咱们大陆的!”
额,,,报姐觉得,大概每集30分钟的时长,撑不起咱们如此博大精深及多元的饮食吧...
除此之外,可能还是因为国内路边摊所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遭受的打压。
各大城市大兴整顿。街道变干净了,但却少了热闹的烟火气。
俗话说,高手在民间。
他们在多年的同行竞争中生存了下来,却被一句”影响市容“赶跑了。
不只是港片里一直上演的“走鬼!快跑!”
多年来,我们目睹了多少城管和摊贩的猫鼠游戏,看到了多少所谓的“美食一条街”拔地而起。
饮食需要多样化,如果全都大同小异的话,就没得意思了。
虽然,摊贩的集中管理是有必要的,毕竟城市需要干净、整洁的面貌。
但路边摊也是城市灵魂的一部分,那样的真实又暖心的市井文化,一旦失去了,整个城市就剩下冰冷的空壳了。
希望有一天,路边摊不再是脏乱差的“过节老师”,而是一种默许的“街头名片”。
展现着城市的市井灵魂,点缀着城市的风土人情。
之前看过韩国钟元大叔 的【街头美食斗士】,非常酣畅淋漓,全部是接地气的小吃,特写,大口吞下。抱着这样的预期在看Netflix的新剧【街头美食】,却完全是另一种画风。
每集锁定一个目的地,1主角厨师+2,3配角厨师的人生故事。
他们无一不是被命运捉弄,仿佛抓住救命稻草一般以烧菜作为谋生手段,然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靠着匠人精神,成就了伟大的街头美食。
其中,最触动我的是大阪街边居酒屋老板的故事。
他六岁母亲去世,父亲因打击过大开始酗酒,对他施暴。他吓到不敢回家,带着被子和枕头在码头露宿。可说到这里,他竟然是以帮父亲的口吻说“他不是一个酗酒的人,只是母亲过世对他打击太大”。
我的眼泪开始打转。
因为家里不给他支付学费,他初中后便辍学去大阪谋生。起初在一家餐厅里坐刷碗工,就这样2,3年后开始学习料理,如饥似渴的。后面他靠着一定要拥有一家自己的居酒屋的强驱动力,没日没夜,勤恳工作。想着“我存下1000万日元(约60万人民币)就去开一家自己的居酒屋,然后娶妻生子“。
结果,他终于存够了钱,却遇到父亲去世。是的,就是那位酗酒家暴他的父亲。然后他花了600万为父亲料理后事,开店面的梦想也一下击破。
呵呵,命运就是这么爱开玩笑吧。
还好,他并没有被打倒,用剩下的钱做了一个临时摊位,座位都没有的那种。每天只睡四小时,没有休息日,高负荷的工作。幸好客人很喜欢,生意越来越好。他开心的说:“生意很好,然后我们有了自来水和简易WC。”满脸幸福。
我忍不住了,眼泪夺眶而出。
也许是命运待他太残忍了,所以对任何一点点的馈赠都显得那么感激和知足。
在这个物质过剩,拜金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习惯了那些注定成功的故事,习惯了所有的鲜花背后都有背景支持。哦,他爸爸是个厉害的厨师,所以他理应出色。哦,他是因为财团支持所以才做到这个位子。
上次如此感动,是看【三块广告牌】,一个案件的发生,然后平凡人的无助展露无疑,可在无助中又透露着善意,所以说小人物最是打动人。
本不想配文字,但是又必须一百四十字才能发布。记录片本身就已经阐述非常完整了,希望以后有机会去泰国吃这些美味的街头小吃。我的母亲曾经也学过一段时间裁缝,她的师傅就是和痣姐一般的人,聪颖且乐于研究,所以痣姐做出来许多属于她的特色菜,很想在家copy一下干炒冬阴功,之前吃过汤都没有什么印象了。
《街头绝味》第一季讲述了泰国曼谷、日本大阪、印度新德里、印尼日惹、中国台湾嘉义、韩国首尔、越南胡志明、新加坡、菲律宾宿务九个城市的街头美食。这些隐匿于街头巷尾的美食,满是人间烟火味。但是,与其说这是一部美食纪录片,我更愿意将它看作草根创业纪录片。有别于同类纪录片将大笔墨放诸食材鲜度、技巧难度、菜品质量等美食元素上,《街头绝味》更注重于挖掘美食背后的掌勺人故事。
以第一集为例,泰国街头美食top1痣姐投身美食界前,曾经是一名裁缝。二十岁那年,一场大火让她一无所有。“我该怎么办,我才二十岁。”机缘巧合之下,她来到妈妈的小吃店里帮忙,开启了自学烹饪之路。虽是半路出家,但是她天赋异禀,且不断创新,精益求精,从街头走到了米其林的颁奖舞台上。
第二集的日本居酒屋老爷爷是个开朗乐观的人,许多食客慕名而来,除了因为美食,还因为想见他。在他的居酒屋里,他就是个喜剧演员,一边炒菜,一边和食客开玩笑、玩游戏。很难想象,这样的笑容背后,其实有着坎坷的命运。爷爷的童年并不顺利,六岁失去母亲,父亲变得酗酒且暴力。“一放学我就回家拿杯子枕头,到小学的屋顶上。”面对镜头,乐观的爷爷眼角竟泛着泪光。长大后他花了很长时间攒够了开店的钱,不幸的是,他的爸爸去世了,葬礼坟墓花了700万日元,余款只剩400万日元,开店梦碎。
听着他们的阐述,我恍然明白,这些美食饱含着他们的热爱、认同与骄傲。“我不喜欢随便放假。”“我活出了自己的人生,我没有遗憾。”“我最大的愿望是在工作中倒下。”这是草根大厨最朴素动人的热爱与坚韧啊!
此外,这部片子的画面极具电影感。虽是美国出品,但是色调却不是美国风格,反而有日韩电影的深沉感,让人想起《小偷家族》《釜山行》等电影。放几张图,自行感受吧。
前阵子,因为政策上的一些变化,摆摊成了中文互联网的热词。一夜之间,虽然路上还见不到几个摆摊的小贩,但「摆摊经济学」却以自媒体最熟悉的方式勾兑完成。
在资本和媒体的共同推动下,虽然散发着一股假酒的味道,但「摆摊概念股」还是起飞了。
一如往常,过马路的老奶奶还不见踪影,学雷锋的少年们却已经开始狂欢。
其实,路边摊本质上是一种反互联网的存在。在一个人人低头刷手机,沉溺于线上交(丢)流(粪)的社会,还有什么比街头摊贩更加「线下」的呢?
既然在家就可以吃到三公里外的餐馆外卖,还有什么理由关注楼下街边小贩的生死存亡?
今天想给大家介绍一部街头美食纪录片:《街头绝味》(港译:《街边有食神》)。
说它是美食纪录片或许有点歧义,因为很多人对这部纪录片的指责就是不够「美食」。
它关注的不是旅游攻略里重点标注的「本地人才知道」的街头小吃有多隐秘,也不是这些街头小吃有多少人排队,而是这些路边小吃魅力的「来处」,是亲手制作出这些食物的人和他们的人生。
《街头绝味》由Netflix投资,大名鼎鼎的美食纪录片《主厨的餐桌》团队制作。它的主要内容如上所说,是对东亚九个城市里最知名的街头小吃店老板的采访。
他们中有戴着蛙镜做蛋包饭的70岁老奶奶;有火焰喷枪下徒手给金枪鱼翻面的「欺诈师」;
有丈夫赌博,仅靠几张板凳和一盘炒螺独自支撑的母亲;有从小被嘲笑,绰号叫「鱼头」的砂锅鱼头店第二代老板。
或许我们应该问,为什么我们会喜欢街头美食?
如果追求人气,网红店的队伍更长。但它们总是隐隐透出一股非人的味道,所以「网红店」这三个字听上去像是赞美,却总是带着一丝贬义。网红店的味道,是智能排序和大数据的味道。
如果追求环境,路边摊或街边小馆更是寒酸,环顾四周,可能连一张放进朋友圈供好友点赞的照片都拍不出来。
如果追求味道,街边的美食也比不上精致料理。更好食材,更精确的烹饪,更细腻的品味,当然还有更丰富的选择。
客观地说,开在路边的这些摊贩苍蝇小馆,其实找不到什么站得住脚的理由比餐厅食物更好吃。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是如此热爱路边摊美食呢?
是因为纪录片里,那个戴着蛙镜炒菜的奶奶说:我还年轻的时候,家里被一把火烧了,我才只能出来摆摊吗?
是因为不够钱开居酒屋,只能租两个停车位摆摊很像北野武的大叔的男儿泪吗?
还是因为被逼债走投无路,只能拿出一个小锅和几张凳子摆摊的母亲的战战兢兢呢?
恐怕都不是。
如果不说的话,这些事不会有人知道。比上述这些听上去有点悲苦,以至于快要变成一个俗套励志故事更重要的是,他们所有人都有共同的品质,那就是一种世俗的乐观。
世俗的乐观比冠以「主义」的乐观更实际,更现世。
它相信啤酒瓶碰撞倒下的清脆,相信响连四壁的煎炒声,相信黑夜里亮蓝色的火光,相信人声嘈杂车马轰鸣的真实。它是互联网生活的背面。
人世苍凉,亦悲亦喜,或浮或沉。路边摊在哪里都不算是被人看得起的存在,多半还都要面对与管理者猫捉老鼠式的智斗。
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接纳路边摊,但路边摊从不拒绝任何人。这便是路边摊的魅力。
边看边做笔记进行时,视频来源为B站远鉴字幕组,店铺地址和电话主要来自“大众点评网”和“TripAdvisor”(两者找不到就外网搜索了)。
第二集 日本大阪
地域特色:
日本对规则和秩序非常重视,人民必须压抑自己的真实意图才能把每件事做好。人们重视好的用餐礼仪,讲求坐相和吃相。大阪和日本其他地区的不同,“谁在乎外表看起来如何,我们要忠于自我”。
大阪的别称是“日本的厨房”,大阪人在食物上花的钱比其他地区的日本人都多。
在大阪如果人们说你很好笑,那就是最高的赞美;他们会故意装傻,全是为了让其他人开怀大笑。
在日本,人们珍惜传统和家庭;家族中的长子按惯例继承家业。
大阪街头美食代表:章鱼烧、大阪烧、串炸、乌冬面
1、东洋居酒屋 Toyo
时间:创立于1992年11月20日
菜品:供应当天从市场买的各式各样的鱼,肥厚金枪鱼生鱼片、炙烤金枪鱼下巴
地点:大阪县 大阪市Miyakojima 3-2-26 Higashinodamachi
电话:+816-6882-5768
吸引点:食物和表演。店主搞笑,会和客人聊天;大火中赤手烹饪(避免金属夹弄伤金枪鱼肉)
店主:筑元丰次,创业
店主经历:出生小镇(喜界岛)—6岁丧母,父亲酗酒和家暴;放学后在码头尽头或学校屋顶过夜;小学最快乐的时光是和大家一起吃营养午餐,但是没钱买,吃野菜填饱肚子— 没钱读书,15岁到大阪工作,在阿姨的酒吧做了两年洗碗工,第三年跟着师傅学烹饪,梦想自己开店买房娶妻生孩子— 设定目标,存到1100万日元开家居酒屋— 工作十年终于存够钱,然而父亲去世,葬礼花了700万日元— 用仅剩的400万日元租停车位开路边居酒屋,卡车上一块不锈钢铁板当成料理台和柜台,没厕所也没自来水,一次接待5-6位客人,客人吃完还要帮忙洗碗;第一年不能让客人等太久,开始用喷枪烹饪金枪鱼— 第三年,排起100人的长龙— 现在有了自来水和厕所,7名员工
他人评价:固执、不讲理,能操纵火焰的魔术师
自我认知:“大阪京桥的诈骗高手”,热爱火和漂亮女人
店主想法:
我总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不随波逐流。如果我是海洋里的生物,我会是一头鲸鱼,你必须足够强壮,才能创造自己的洋流。如果你只是随波逐流,就不能指望好结果。我准备好正面迎接任何挑战。
我有过几次艰难时期,但我把那些艰难的时期化为喜悦。
在这短暂的人生中,让人感到快乐比赚钱更重要。
宁为鸡头,不为牛后,比起在大公司底下当小员工,宁愿当小餐车的老板,不要任人差遣,要当自己的老板。
无论如何,我要比任何人更努力地工作,开一间东洋居酒屋。
你人生中唯一能依赖的人就是父母,我父母已经过世了,我只能依靠自己。我知道要是我放弃梦想,就不会有好结果。
创业之初,连续工作50天,每天只睡4小时,没洗过热水澡。
如果你们没事,就去跟客人聊天,倾听他们的烦恼
对员工的教导,你们要为自己的健康负责,感冒、没胃口、太疲惫,这是你们的错。
如同大阪,我也不去迎合任何框架,而我以此为傲。
我以前希望自己买房娶妻生子,但当我创造了自己的洋流之后,人生可能无法预料,东洋居酒屋成为家,我的员工成为我的孩子,顾客成为家人。最大的愿望是工作时倒下。
2、美味屋 Umaiya
时间:创立于1953(推算了一下)
菜品:章鱼烧(天妇罗碎是关键)
地点:大阪县 大阪市 4-21 Naniwacho, Kitaku
电话:816-6373-2929
吸引点:日本第二悠久的店;5种口感
店主:喜多先生,长子继承家业
3、笛 Fue
时间:祖父母开始的经营
菜品:大阪烧(特制面糊、卷心菜、葱、天妇罗碎、姜,大阪人喜欢加猪肉条)
吸引点:大阪烧是大阪的灵魂美食
地点:大阪县 大阪市 5-2-7 Higashinodamachi, Miyakojima-ku (点评网上没有照片,不能确定)
店主: Goshi Yusuke,继承家业
第三集:印度德里
历史背景&地域特色:德里是一个拥有至少一千年历史的古老城市,新旧共存,街道拥挤,也是多元文化和种族的大熔炉,来的人都带来他们的传统食物;在德里吃到的街头食物是历史的象征。很多人家里没有厨房,所以他们的正餐完全靠街头小吃解决。
1857年,大英帝国终结莫卧儿帝国后,皇家御厨必须自谋生计,很多人在德里街头摆摊,平民也开始吃得到皇家餐桌上的食物了。1947年,印巴分治,印度脱离了英国统治,但分裂成了两半—印度和巴基斯坦;巴基斯坦由旁遮普邦中占多数的穆斯林教徒组成;宗教分界线上发生暴力派系冲突,旁遮普邦的穆斯林家庭搬到巴基斯坦,印度教家庭成为难民迁徙到印度,不仅带来文化,也带来传统食物。
街头小吃在德里受欢迎,一开始是出自必需性,工人要找地方填饱肚子,街头小吃是最方便和最便宜的方式;现在,街头小吃已经风靡全民,各个阶级的人都爱吃。
德里街头美食代表:鹰嘴豆咖喱饼、印度饼、烤肉串、“恰特”(吮吸的意思,通常是油炸马铃薯淋上印度酸辣酱、酸奶加上蔬菜,口感酸甜、酥脆、香辣)
1、曼格拉摊(Mangla chat wale)
时间:始于祖父
菜品:恰特(炸马铃薯饼,马铃薯泥里包像小扁豆,口感酥脆)
吸引点:有资格参加新加坡世界街头小吃大会
地点:Mayur Vihar Phase-1 Opp. Aggarwal Bikaneri Sweets
电话: +91 99717 15121
店主:DAL CHAND(达陈)
他人评价:谦虚、厨艺精湛;宁可削减利润,也不降低食材品质,不像商人,更像施予者。
店主经历:小时候,父亲在戏院外摆摊卖恰特-后来父亲重病,关闭小摊,依靠店主兄长-店主兄长结交了坏朋友,吸毒,家里混乱-搬家,兄长也搬走了-在外役公司工作,但工作很少;想让全家团聚,决定自己创业-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开始,店主的姐妹把自己的珠宝典当了,店主觉得“非成功不可”-和几个朋友租了个小店面开始了,因为在陌生的住宅区,生意做不起来,朋友也放弃了,付不出租金,同时父亲去世-把摊车推到对街,买了最优质的的食材,鼓起勇气找到兄长帮忙,香气溢满街道,吸引到客人
店主想法:
父亲嘱托,要专注在味道上,金钱并不是一切,味道好,客人喜欢就会回来光顾。
总是到市场,寻找最好的食材。
香料才是风味的来源。
我很在意我的顾客,只想给他们最好的食材。
当客人光顾我的店,我想让他们开心,看见他们微笑,感觉很棒。
我的童年非常穷,却很幸福。
家人是恰特最重要的原料。
我从不将自己视为英雄,成为英雄的条件是帅气、聪颖并受过良好的教育,我完全不符合这些,但我确信自己要做特别的事。
2、卡鲁尼哈里 (KALLU NIHARI, DELHI)
时间:始于父亲
菜品:尼哈里(NIHARI STEW,来自阿拉伯语“早餐”的意思,是用大型水牛的肉带骨,加入山羊肉、洋葱、番茄、蒜、姜和独特的香料,彻夜熬制而成,最后再放盐和辣椒调味,非常香辣)
地点:180, Chhatta Lal Mian, Behind Delite Cinema,Daryaganj
电话:+91 9827162910,+91 9899201639
店主:MOHAMMED REHAN
必须排队至少半小时
3、卡里姆餐馆(KARIM’S)
时间:老祖宗卡里姆丁萨锡是巴哈杜尔沙二世的御厨,店主是第四代继承人
菜品:绞肉串(SEEKH KEBABS,加上香料的羊绞肉用炭火烧烤)、羊肉拷玛(用炸洋葱酥和酸奶熬煮的炖肉)
吸引点:莫卧儿帝国美食
地点:16 Matia Mahal Bazar, Near Jama Masjid
电话:+91 11 2326 4981
4、南达小馆(NAND DI HATTI)
时间:始于祖父的小摊,1960年搬到店面
菜品:鹰嘴豆咖喱炸饼(CHOLE BHATURE, 水煮鹰嘴豆加上很多香料,不加大蒜和洋葱,加上香菜、薄荷、绿辣椒酱和石榴籽,配上巴图拉的蓬松大面包,口味清爽,味道不会太重或太辣,有益于消化系统)
吸引点:旁遮普邦风味
地点:29 Paan Mandi Near Gulati Sports | Sadar Bazaar, Lotan Jaat Gal, Pahari Dhiraj, Chandni Chowk
电话:+91 11 2361 7297
店主:DHARMENDER MAKKAN
果然系出同源,和《大厨的餐桌》差不多,饱眼福、勾胃口、挑情绪,三把刷子一条路走到终点。常看各种美食行脚节目的重度爱好者比较容易发现,当中诸多食物和受访对象出现了高度同质化(关键是没有更多新鲜的角度挖掘),如此自然招人喜欢的节目概念和优质团队,难免会让人有些失望。PS 台湾那一集竟然请的是陶喆前女友Joanna!以前康熙的时候觉得业务能力差(和王蓉蓉那集PK简直被糟蹋死了【。)又显老,但如今在“网飞滤镜”下变得多了些气质,英语也会说了是怎么回事!#然而这种节目还是严重呼唤胡天兰(介绍担当)&刘恭显(英语担当)!#康熙后遗症
舌尖上的东南亚。没中国就差评的怎么能民粹成这地步啊。确实第一季比较出彩后面较为平淡。
第一集的那位泰国痣姐平时真的是优雅,上班后又像绝命毒师一般疯狂……
不论是曼谷街头带护目镜的阿婆、胡志明市小巷里买海螺的大姐、大阪街道站立式居酒屋的爷爷,每个人都坚强的面对生活的苦难,通过辛勤的劳作来生存,为后代、为家庭、为社区。记得采访过程中某位说到,如果失败了八次,就要站起来九次。不是单纯意义的美食纪录片,那些默默无闻的摊贩已经变成自己生活的英雄了。
挺喜欢!目前看到印度那一集。比较喜欢大阪那个老先生的故事。也喜欢一种传承。祖孙三代,就做一种食物,就做一件事。这种传承本身就值得尊敬。
台本俗套又伪善:每个小贩拿到的都是生活所迫的剧本,当中的大部分甚至已经有应对这类剧本完整的公式化表演;而每个出镜的评论家动辄都要强行拔高到文化身份认同的高度,并振臂高呼小贩和食物就应该保持它们现在的也就是最好的样貌,殊不知他们鼓吹的“传统老店”最久不过是几十年,在美食的长流里不过是沧海一粟,凭什么要被剥夺进化或者被淘汰的权利…更重要的是,作为美食纪录片看起来并不下饭
街头小吃的灵魂当然是在摊主啊,从这个角度切入,比说美食本身要好很多吧。
定位于街头美食,表象上是随性了,实质上却和《主厨的餐桌》系列别无二致,大卫· 盖伯的这个套路看多了就没感觉了。
际遇幸或不幸,氤氲热气下都是相似的乐观脸庞。不同国家地区的hawkers不约而同地希望儿孙好好读书,不要再过像他们的生活,翻炒着人生的烟火气。
非常特别的一部美食纪录片,一开始不太喜欢,后来终于明白,主角从来不是食物,主角是人,很多地方印象深刻,其中一句是,但是精彩的故事,一开始都会有失败。
5.2 大阪的笑容好吸引人。小吃是城市的灵魂不为过,更是一群人的伤痛过往和穷苦记忆。他们都是胜者。
(说没中国就打差评的真的是有病)议题将镜头对准街头料理人,交出一份制作精美运镜出色的作品。但我觉得只是优等生的作业,没有继续深入真的挺可惜的。个人的命运总有相同的转折和奇迹,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历史与政策却是很大的色彩印记。这份区别本可以婉转地通过美食给展现出来的,挺遗憾。
各大城市网红店纪录片,嗯,大家都说为了传承而在营生。网飞这次擦边球打得聪明,每集都是国家+城市,到了某地就变成特定地区+城市。
1.泰国曼谷痣姐;2.日本大阪;3.印度德里;4.印度尼西亚;5.台湾嘉义;6.韩国首尔;7.越南胡志明;8.新加坡;9.菲律宾宿务。还可以,捉住了街头这个重点,介绍摊位老板这个也没啥错
本是奔着午休下饭美食赏析去的,却一碗碗小人物人生鸡汤疯狂的给我灌,一边感动一边喝汤。
这部剧被人诟病的无外乎两点:一是这是Netflix拍的美国视角,不是本地人拍的,自然是深度和辨识度都不太够。但架不住人家选题好,路边摊门槛最低却又最有生命力,于是最能代表地道的当地饮食文化。二是亚洲拍了一圈,却不见中国大陆的街头美食。可人家曼谷、新德里、首尔、胡志明市大量的路边摊入镜,我们的首都如今还有路边摊吗?
第二集大阪 第五集嘉义
旁白和采访非常烦人。
大阪那集看哭了……被大叔的执着&积极所感动,可同时又觉得可悲为什么命运对有些人那么残酷
我认为比舌尖好,没有那种假大空的叙事,集中于个体,同样温暖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