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四五年前我独自去北京办签证。等待递材料的日子又长又无聊,我几乎把能叫得上名字的地方都去了一遍,最后再没地方可以逛,就去了故宫。不为什么,只是觉得那是个氛围挺沉重的地方,不适合我当时焦灼的情绪。
春末的北京阳光那么好,因为并不是节假日,故宫里并没有太多的人。我一个一个进去那些光线幽暗的展厅,玻璃展柜上粘满了无数游客留下的手印子和脸油印子。那些展品发着暗暗的雅雅的光泽,我很缓慢的一件一件看,很精美,想着它们被保存下来所经历的那些岁月或是战火,不由得肃然起敬。
后来我不止一次逛过卢浮宫,庞大的馆厅和拥挤的人群,注定我只能走马观花的略一遍那些举世闻名的画作和雕塑,使劲举着手机拍一些满是后脑勺的照片发发朋友圈。巴黎那么热闹的地方,总有更带劲的去处,博物馆只是浮躁的匆匆一瞥,我是最典型的卢浮宫游客之一。
这记录片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四五年前的那段时光里。我一个人背着小包,里面装着711买的海苔包饭矿泉水跟一点零食,在故宫里晃悠一直到广播说关门,随时走累了就坐下晒晒太阳,春风和煦的吹拂着我的脸和手臂,心里对未来期待又惴惴不安。即使我现在回想起这一切来,也觉得微微的震荡,曾经向往的远方终于在脚下。
第3集,看徐建华修文物。在上墙的时候洒水就像高山落石,非常有节奏。所以那种抖腕儿的劲,是呈现出一定的频率和速度的。要因其自身的拉力,把它绷直。纸的特性是跟水有关系的,如果没有了水,失去了氢键结合,它就变得又干又脆。
掸水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湿润,而且要平均,所以要用手来感受纸。也完全是相同的动作。但纸和纸的结合要靠刷和墩,这种也是个巧劲儿。张旭光上绵连纸,也是靠巧劲,一次把它撑开就行。
现在回头来看这个片子真的不是什么好片子,充满了大脑的脑补,充满了知识点,而对于修复的过程的细节和感知,却完全没有。但是历史就是这么搞笑,他其实比别的影片做的稍微好了一点点,他居然就成功了。
而且回头你来检验故宫书画修复组,你也会发现他们不是好的团体,他们工作的时候根本就静不下来,一直在说话。看了这片,你会发现是他们部门领导的问题。这个部门领导杨泽华,是口欲期未满足的家伙。一秒钟都不停。而且爱弹个吉他,爱表现。
文以载道,物传精神。
故宫,那个几多朝代更迭,几多流转岁月,几多故事吟唱的地方。
戳开视频的冲动,只为了那一个地方,停留目光,却为了那匠人理想。
怀着最敬畏的心情,做着最精细的活,重复着最简单的动作,几天,几个月,几年,几十年,还有的话,那就是一辈子了。
《我在故宫修文物》,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修的是湮没在尘埃里的那些人和事,让现在人感知,让后来人瞻仰,这就是他们使命。
致敬使命,致敬理想。
去年,恰逢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在闻名遐迩的“石渠宝笈”特展映衬之下,才有了《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的问世。本片有别于传统拍摄故宫的纪录片如《故宫100》和《故宫的至宝》等,侧重于对故宫展品与历史的考量。本片为大众呈现了故宫工作人员修复文物的日常,平实中见真情,还原最本真的故宫里的一天。
也是机缘巧合,这学期我在建筑学院修读了“文物保护技术”的课程,有幸在故宫博物院的修缮技艺部学习实验过几次,片中许多场景和画面让人回想起这段令人难忘的学习经历,再看此片尤为感动,下面结合我的经历与所学,为大家品评一下故宫修复文物的日常。
故宫的一天是从早上开始的,面向游客的入口——午门是早上九点才开门,但是七点多钟东西两侧的西华门和东华门就开放了,可以见到国旗班的卡车出,故宫的工作人员入。故宫的主要研究部门分列在故宫院墙的东西两侧,我们去学习的故宫修缮技艺部靠近刚刚开放的慈宁宫,位于故宫西侧,自然是从西门进入,站在门口看到一个个工作人员挂着一个大大的工作证,由于故宫内部部门众多,机密地点也不少,自然刷证比刷卡更为方便管理,这在纪录片第一集中,青铜组的王有亮师傅出门抽烟时挂着的就是这个证件。
进入西华门,眼前就是已经褪去喧闹的武英殿,如果是旅游路线过武英殿往南拐就能走到太和门广场,而要去工作则绕过武英殿门前的水池跨过一小段石狮子丛立的石桥,这一段路时不时会窜出两个保安检查证件。第一次去正逢金秋时节,弘义阁后墙的银杏叶子金灿灿的撒了一地,美丽极了,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故宫的秋色。
一百多米的直道走到头就是故宫的修缮技艺部了,具体位置是慈宁花园东侧、慈宁宫南侧的一片平房,看了纪录片才知道原来这一片是宫中太监和宫女居住的地方。门口铁门紧锁,左侧有一个巨大的水房,一行的同学开始还发愁如何在故宫里面喝水的问题,没想到洗手池子和热水炉满满一大排,非常方便。第一集里面有强调过,摆在外面是因为很多修缮用水不能有氯的那个水房原来就是这个。
铁门进去别有洞天,就是一件件平房,间距比较大,几乎保持故宫曾经的设计,当然风雨沧桑百年后房体大多重修加固,外看都貌不惊人,近看有些牌子透着里面估计都是别有洞天。在第一集中,片中所见的木工组、漆器组的师傅大多数都工作在这里,修缮家具的师徒俩,每个早上都是从这里碰头,开始一天的工作。
文物的修复第一步,便是给要修复的文物拍照。一方面能让修复者清晰的把握文物的原貌,还有也是为了修复之后核对留存一份档案,现在修复技术不断更新,拍下来的高清图片可以放到网络数据库中让更多的人利用和观看到千年古画的原貌。完成原貌拍照工作之后,就要认真的观察器物,描述器物的每一个细节,再细致的缺漏都可以通过敏锐的观察来捕捉。书画组在修复古画的时候,特意在照片的打印纸上标出细节,为后续的实操做准备,这便是拍照观察的妙用。
![]()
钟表修复师亓昊楠在厦门钟表博览会上用放大镜观察藏家藏品
只是对表面特征的描述远远不够,有时为了粗看文物真伪,可以用紫外线的放大镜在文物上照一照,不同颜料图案会呈现出不同颜色的光芒,如果是通过化学材料制作的假文物,紫外线手电一照表面会出现有别于颜料异样的色彩。这种带光放大镜,文物专家经常随身携带,在央视《寻宝》节目中经常见到,而片中钟表组的师徒俩在厦门参加博览会的时候,也有这么个细节。当然,如果功力深沉的专家,通过照一照可以知道更多的门道儿。
<图片15>
拍照之后,便可以擦拭文物表层的灰尘与污垢。毕竟大多数文物都尘封于库房之中,少部分是捐赠收购而来,也随着百年沧桑在表层沉积了不少污垢。纪录片伊始,出现的是故宫的维修人员在清扫“万寿屏风”,顾名思义万寿屏风是康熙的皇子皇孙为了祝寿而雇人所致,是中国古代屏风艺术的至尊精品。在“石渠宝笈”第二期的午门特展中我也见过。屏风非常精致,每一个寿字都有金线勾陈,不能用简单的绸布擦拭,而是需要用刷子擦拭,就像考古工地上的专家用小刷子扫出一个文物一样,故宫文物修复的每一道工序都是非常谨小慎微,因为力度大了生怕屏风就脱线了,再补就很麻烦了,比如片中织物组的工作人员说,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才能织出修补用的丝线。
表层的尘土用刷子掸掸就好,但是器物表面的油污有时需要用清水擦拭,或者用一定的去污药水擦拭。我们修读课程的任务是每组发一个潘家园出售来路不明的低价“文物”,通过一系列的修复鉴定过程,最终推断出这个“文物”的真假,并且完成器物定性的工作。我们组拿到的是一个漆器小盒,在我蘸药水擦拭的过程中发现,如果用力太轻,擦了半天表面什么变化都没有,如果用力稍微大了,那么污垢下层的颜料就随着污垢一同被擦掉了。毕竟,我们都是初学者,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损坏,但是专业人员也是经历了夜以继日的实践之后,才能如此认真细致,每一寸见功力深厚。就像临摹组的师傅刻印的时候,一定要沿着黑线仔细下刀,否则用力中了,就毁了。
仅仅是拍照和细致的观察,还不能完成一份高质量的前期状况描述报告,毕竟国宝文物精美华贵而又不可复制。不能因为修复产生创造性修复与创造性破坏,那么最谨慎的方式修复,就是先按照文物原样造一个仿品,在仿品上实践一遍修复方法,看颜色光泽合适之后,再在原样上进行修复。就像片中青铜组的师傅说,会做一个近乎于一模一样的仿品,在我们这个行当就算入门了。
<图片26>
可是,想要做一个一模一样的仿品并非易事。需要探究文物的质地。现在科学的技术了得,经历过鉴定流程的人都知道操作流程很简单,但是监测设备的各种显微镜却是百万美元重量级的货色,一般高校是买不起的,毕竟在现有体制下无法完成科研经费的合理走账。一个实验室如此重量级的显微设备还需要配备一组,另外还有符合要求的湿度、温度、通风性能,光照水平,尤其是自然光照与古代色彩的配合,在漆器修复的片段与青铜修复的片段中均被反复提及。故宫博物院本身地广楼稀,有足够的地方来收集光照,而高校中高楼林立哪里有环境认真看颜色呢?
<图片25>
在器物工艺的制作过程中,光照的色彩反应显得尤为重要。制造行业技术不断优化的今天,带来的弊端是许多特种材质的消失。比如早年《本草纲目》中配置一份上等的草药需要选用各种精度极强的草药,至少在古人眼中不同地域生产的同一物种就是不一样,比如武汉特产洪山菜薹,就是与全世界的其他菜薹不一样,古树上产的最纯正的西湖龙井泡出的功效就是与众不同一样。只有最上等的漆料在日光之下,才能幻化中最好的色泽。或许,如果北京的雾霾天再不减弱,未来的文物修复也会因不可抗力而渐渐变弱吧,这也着实令人惋惜。
通过制作切片分析完成文物鉴定,严格意义上对文物多少有所损坏,但技术在进步,这种损坏看上去或许微乎其微,甚至时代风霜的侵蚀都比这一点的采集要厉害的多。即使实验操作流程看上去很简便了,鉴定修复技术水平也日益提高,但并不代表所有文物都会恢复原貌。况且,切片很小,有的时候还会实验失败,我们在故宫做实验的时候,第一次就失败了,下刀的力度与经验都欠缺的很,第一次实验最终看不到有价值的内容。所以切片鉴定一般最多做一次,还需要一次命中,难度自不待言。片中青铜组在焊接一处古老的青铜底座器物时,就发现运用什么手段都无法留存,因为青铜器出土时间过长后,铜性丧失,文物又变回了化石。由此得知,为什么重要的大展一般不容错过,毕竟实物与照片还是有很多差别,在照片上即使再过高清,也看不出修复的痕迹隐藏在了哪里。
即使科技再过高超,也不可能完全替代鉴赏功力的历练,文物众多并不是每一种都值得做实验,也不是每一种材质都受得住做切片,毕竟还是有损害,良心上也受用不起,还有就是许多文物残缺的非常厉害,需要恢复文物的原样,并不是通过实验能够完成任务,更需要修复师们夜以继日的孜孜追求,阅过每种器物的千姿百态才能最终塑造出器物的神韵。瓷器组的师傅在修复唐三彩的碎片马时强调我们的修复是恢复文物的原型,而不是创造性破坏文物的神韵,而佛像组在如何为难得一见的辽代精品木佛像恢复手指头的时候,特意点出了神韵的意义。
(保存的屏风)
越是细致的工作,越非一日之功,大多数文物并非是一天就修补出来的,每天的工作结束之后都会用塑料泡沫将文物重新包装好,就像我们初入工作室时看到的这些屏风摆在桌面不同的位置。有的观众或许会抱怨文物竟然被散乱的摆在地上,实际上放在室内不同的位置,多少也是有光照、温度、湿度与通风的考量,许多文物从库房搬出来,没经修复前经不起大范围的挪动,那么放在原地却是对它最好的维护。
修复文物的日常是极其枯燥的工作,即使你费尽心力去修复,也不一定能保证让文物恢复原样,故宫里面的修复师傅们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在片子里面你可以看到青铜组的师傅为了调节会种花,书画组的老师会弹吉他,每一组的工作人员在配合协作时也是有说有笑,其中最让人动容的是那份难能可贵的师徒情谊了。据片中所反映的现在能够撑起门面来的老一批的修复大师,都是改革开放前后进驻故宫工作的。现在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年岁大的退休返聘工作量并不见少。小一辈的师傅即使最长的在这里干了十年也还是在打下手,实力还不够独当一面。临摹组的XX师傅,是故宫三代单传的临摹大师,如果他的技艺没有在下一代中找到理想的接班人,那么这门技艺就消逝了。师徒的传承,更多是技艺层面孜孜以求的追求,以及兴趣所致的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够支撑下去。片中有两处细节,一个是钟表组的亓浩楠说道自己本来是学自动化的,来这里实习对钟表感兴趣,觉得也是一技之长,师傅人也和善就留了下来,一留便是十年。还有一位是书画组退休返聘的徐师傅,当年故宫修复厂第一代的书画师傅都是建国前江南一带的书画修复大师,老师傅一口无锡普通话没人听得懂,徐师傅文革时在上海当了六年兵,听得懂无锡话,于是就这么机缘巧合的学了书画修复,成为了中国第二代的书画修复大师。
片子的前两集主要在介绍故宫各个修复组的修复难度,第三集用了一集的时间终点讲书画组的修复工程,毕竟这次“石渠宝笈”特展的重磅展品,如《清明上河图》、《五牛图》、《展春图》,还有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位皇帝御笔的书法作品均是出自书画修复组之手,而书画在修复中极容易损坏,使得书画组受到了更多地重视,在这一集中纪录片导演组也想在这里排出当代中国在文化传承中最为需要的“匠人精神”。想必大家都看过反应日本“匠人精神“的经典纪录片——《寿司之神》,想要成为寿司之神,第一步是从寿司店里擦桌子的工作开始的,当了多年的学徒工才能有机会开始做寿司,寿司做了很长时间才能有成为大师的可能。寿司之神即使年过花甲,却并没有好高骛远,而是默默奉献于最基础最平实的工作,在这种浮躁快节奏的社会中,如此超然物外聚精会神的创作,让寿司事业发扬光大。
在故宫里面的工作看似也是这样,十年学徒工,仍然难以触及最珍贵的文物,就像书画组的组长说,我们修复的大多是级别不高的文物,如片中所展示的那个大臣用的屏风,组长说话也实在如理,他说太高级的文物一般都保护的很好,不需要特别修复,而需要修复的往往是不起眼的文物,而且有的师傅一辈子也很难触及几幅名画的修复工作,一方面或许是因为保存得好早就展出了,另一方面或许是没时间地点展出,只能压在库房里了,而且时代越后,就越没有太多文物需要修复了,那么技术莫非就只能失传了?
但是故宫的师傅与寿司之神还是不一样,寿司之神认真做寿司了,就会引来八方食客,吃的人越多卖的越好,钱赚的越多,即使不扩大规模,赚的口碑也够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因为有食客的数量与业界的口碑来衡量寿司的品质。故宫里的文物修复不一样,如果一个师傅一辈子都修复不了几幅名画,那么他的水平通过什么来衡量?况且故宫还是一个研究性事业单位,研究性单位需要评职称才能晋升,那么以中国目前的科研体系,评职称需要发文章,那么这些可以评得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门修复技术,与几十年功力的鉴赏窍门怎可随意示人,但是问题的矛盾就来了,如果把技术发表了,职称提上去了,师傅的收入条件改善了,但是中国的文物造假技术也很高超,一旦学术文章公开发表,发表一点儿就会被仿造者“学习”一些,那么工匠师傅传承千年的看家技术也就毁于一旦了。我们在故宫做实验的时候,也耳闻过旁边讲清宫家具的老师讲课时说起,有的地方上的研究者来故宫进修后,把在故宫学的技艺偷回去,拿去发表了,自己升官进爵了,而全国的某种文物修复工作却毁于一旦。
另外,寿司之神本身是个私营企业主,他只需要对得起自己的手艺就能做出最受欢迎的菜肴,自负盈亏相对自由。故宫里面的师傅主要靠国家扶持,培养一个很费财力与时间。原来我们以为故宫里面的师傅只是懂明清文化就足够了,时至今日才知道大隐隐于市,全中国最好的文物修复大师尽皆在此。青铜组的师傅在片中就说,这些年故宫里面的青铜器修复的差不多了,现在都是收全国各个省市博物馆送来的器物加以修复。诚然,即使声名远播也是只能在体制内赚钱,并不能因技术高超而让修复收费水涨船高,但同时修复大师必须在体制内生存,因为如果不是体制内博物馆、考古所的工作人员根本没有机会去摸尽同种器物的千形万状,更不可能成为一代宗师。所以想让中国的技艺传承千年,孕育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修复大师,我们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在这一个学期的学习与实验中,让我发现无论是漆器鉴赏还是明清家具研究,被誉为“京城第一玩家”的王世襄先生均功不可没,他的《明清家具研究》已经名垂千古,而我在这次漆器修复的实践中,发现了他写的《髹饰录解说》也让我受益匪浅,书中指出当漆器表层的漆料褪色之后,器物本身应该会显现工匠的刻痕,而颜料是随刻痕而展现出的图案,而我们的器物在被我们用药水擦掉之后,并没有看出这样的刻痕,应为仿品。另外技术鉴定发现,造假的器物往往会在器物表面为了做旧用肉眼无法识别的涂胶蘸一层灰,如果是日积月累的灰层,其表面应该是错落有致的灰层,而蘸上去的灰层是平整的。当然,如果技术更高超的研究人员,能够看到更多地内涵,最终的实验结果也让我们辛苦了一个学期之后收获满满。
对于我们历史专业的学生而言,即使是所学专业与考古有所交集,但是当文物脱离了考古环境、历史情境时,让我们去判断器物的真假有时也是一种雾里看花的事情,隔行如隔山,就像在故宫里听课时,木工组的师傅说的那样,就算是专家什么组的也是对自己做的那点儿活儿最清楚,如果木工组的去鉴定瓷器了,那也会让人贻笑大方。
2015年的秋冬之际两个月去了四趟故宫,一个学期去了六次故宫,也是在此时恰逢故宫九十寿辰,这也是我有生以来上的经历最奇特的课程,谨以此文向故宫的修复大师们致敬!
看了三遍,叙事节奏有点乱,不过谁他妈care节奏啊,文物的特写镜头实在太美太带劲了,我现在就要去学轻功,毕竟人活在世界上几十年,不去故宫偷点什么说不过去吧,真想把王津老师本人偷走。
中国其实真不必艳羡什么“匠人精神”,所谓的“匠人”们完全是另一种画风。有种“道在其中矣”的大气。故宫师傅们谦虚于手艺,颇食人间烟火,有种贴心的真实感。而且,很多学者也是如此。作为舶来品的匠人精神,在中国是一个伪概念。
受篇幅限制前两集过于压缩和穿插,造成不能完美的瑕疵。老师傅们的手艺没的说,但是看过日本的文物修复,对比下来有些难受:环境的狭窄杂乱、工具随处放、搬运文物时运输及包装器械的粗陋等。这里没有崇洋媚外,只有精细化和科学化,即使在这个代表大陆文物修复最高水准的纪录片中,仍然看得有点难受。
贼喜欢有历史气息的东西,有的时候想一冲动到北京去,在故宫做俩月的志愿者,择一事,忠一生,中国的传统思想,不管什么都需要忠诚。
宣传的是匠人精神,可惜旁白真是败笔,nl不分就不说了,有些地方真是跳戏,你都花了那么些功夫去拍了,还用移轴,还搞动画演示,你就不能严格要求点旁白吗?走心体现在每一个细枝末节的地方,不是自欺欺人就能得过且过的,当然,我觉得每一个修复师都萌炸了
“之后外面什么声音都听不见了,静得令人不敢说话。”这么好的东西能交到一群有心的匠人手里,红墙暗阁内满是那些有温度的日常。
里面有段话说得特别好,“文物不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放在那里,文物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传播文化。文物修复不止是因为把物品修好了他才有价值,而是在修的过程中跟,人和物的交流,对物的体悟,把自己也融到了里面。”中国的格物精神。一群真正的匠人。看完遗憾错过了90年院庆,百年的时候希望可以去
可能只有我这种烦人精会在意的事:1、旁白不会发任何ang以外的后鼻音,为什么要去做旁白,为什么竟然能做旁白,好烦!2、年轻一代的工作人员基本上清一色北京口音,看来故宫是真的难进……
“玉其实就是一块破石头,它有什么价值呀,但中国人能看出德行来…中国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人在世上走了一趟,都想留点啥,觉得这样自己才有价值,其实修文物的时候已经把自己融进去了……文物是为了传播文化,不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物品本身没有什么价值”(木器组屈峰)
不停酸鼻子,终于明白学文物的学长告诉我站在故宫直接哭出来的那种感受。站在历史的洪流中,这些跟历史的对话,肩负的责任感,对后世的忐忑和交代。自己的一生跟这个这些经历风霜的文物交织相融。(小闵真的好优秀啊;老师傅们都好可爱~
竟然评论人数不足…还是看到的人太少了…平时不爱评价,这次一定要力荐!尤其钟表师王津…看着心疼…倾尽心血让钟表栩栩如生的活了起来,然而摆进橱窗展览,就那样静静呆着,任其万千华美匠心独运,观者也难以想象它们活起来是怎样的精妙生机…太可惜,太遗憾。极纯粹又极光彩的纪录片。。!!
不煽情不渲染,平实又日常,堪称故宫招聘的最佳宣传【喂
而今紫禁城里的大师们朝八晚五,温柔耐心,几十年如水而逝,珍宝重获新生
还在B站看,挺有意思的。另外一个感慨就是,现在大家表达感受的词汇真的好匮乏。出现修复好的瑟的时候,满屏幕全是"哇"、"好美"、"卧槽"。
同样是行内翘楚,日本职人追求的是一板一眼里的仪式感,再琐末的工作也要做得肃穆。中国师傅追求的是举重若轻,越是重要的工作越是要带着点玩儿的趣味,其实骨子里也是一板一眼。看完好想去给故宫当扫地工啊!
面对钟表收藏家的炫耀,王津只是淡然一笑。他修复的每一件钟表,都是世界上最精美最罕见的珍宝,都可谓价值连城,然而这些可以货币来衡量的价值,却不在他的不在考量范围之内。他感叹的是几百年前的老玩意儿,为何设计得如此精巧,并想用自己的双手,让它恢复当年的光辉。这就是国之大匠的底气和格局。
放在繁华都市的中央,故宫的人事物仿佛是被无形屏障保护起来的另一个宇宙。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有机会能够成为顶尖匠人挑战专注力的极限真是很幸运的事。
故宫招聘广告(但我去了就是扫地都不要) 无处不在的御猫 王师傅我要给你生个表
钟表组的王津老师可真帅呀 > <
泱泱大国,匠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