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孤山路31号

已完结

主演:陈曼曼(配音解说),白东风,陈建华,金少余,李向阳,王坚定,张云,王超,王誉达,秦超,张骏杰,刘丰铭,符彦萱,冯立,锁剑(手模),林俊(手模)

类型:综艺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8

 剧照

孤山路31号 剧照 NO.1孤山路31号 剧照 NO.2孤山路31号 剧照 NO.3孤山路31号 剧照 NO.4孤山路31号 剧照 NO.5孤山路31号 剧照 NO.6

 剧情介绍

孤山路31号综艺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孤山路31号》是由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承制,许继锋执导的纪录片,为《西泠印社》系列纪录片的序篇。该片共三集,分别为《湖山记》、《草木记》、《石头记》,以“西泠不冷”的新标识,全景式聚焦西泠印社,讲述她跨越115年的传奇历史。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鲨年煤工歌手冈德曼阳光的味道日光之城巴山女红军我们这一天第二季时间中的孩子离开雷锋的日子铁证悬案第七季小不点儿烈火中永生多此一女再见不是冤家致命名媛: 死亡之夜无畏之心初恋这件小事(国语版)双重幻想和美东方·2024东方卫视元宵特别节目学级活动!黑子的篮球第二季哥谭 第三季鸿雁无限2021急诊室的故事 第八季德云社张九南高九成相声专场沈阳站2024凶眼1987

 长篇影评

 1 ) 杭州文脉

本来昨天看了《控方证人》感觉惊为天人,一直积压着要为它写一篇影评,但是今天翻出这部《孤山路31号》,觉得有必要为它多写几句。

西湖是我从小到大一直去的地方,杭州离上海距离不远,何况乘坐高铁又格外方便。17年的时候在西湖旁边从文澜阁、清行宫、西泠印社、浙江省博物馆这一条线上逛,几乎毫不夸张的说,几步一个景点,而且个个景点都是高质量、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绝非。拿来随便凑数的通俗意义上的中国旅游景点。这或许也是为什么西湖不算大的地方年年游人如织的根本原因——它值得两回三回甚至更多次的探索。西湖,就是这样一个极具魅力的地方。

而在我看来,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文脉昌盛——若论书卷气,它有着文澜阁,这是古时候的学子少有的能够接触皇家书籍的地方;若谈文人雅事,这里有苏东坡的五花肉,有后世人塑造的葱包烩(影射秦桧),有苏小小的墓,有李源的三生石……然而直到近代,杭州仍然在文化史上占据着一席之地,无论是书画领域亦或者是篆刻印章——中国美术学院(原来的“国立杭州艺专”)曾经聚集了林风眠等一代绘画大师,而说起印章则不得不提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幽静秀美,中式建筑典雅且糅合了独特的印社风格,在今日喧闹拥挤的西湖边相比,着实算作闹中取静的一处福地。印社入口处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内部别有洞天,主体建筑建于小山上随着山势起伏,布局紧凑而别致。即便是不为西泠印社的盛名而来,单单欣赏山水风景与建筑构造也不失为一所佳处。

 2 ) 我想跨越时光了解你,通过这些暗藏玄妙的篆刻金石

昨晚我刷完了最新一集的《孤山路31号》,名为《石头记》。相比起前两集,这集的信息量非常大。除了那些美丽的景色,还有那些我曾经并不了解的历史。

“中国人相信石头里隐藏了一些特殊的生命信息,能在天人合一的境界里去寻找永恒。”总导演许继锋曾经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这么说过。

在《石头记》这一集里,你会看到那些石头背后的文脉力量,这股力量陪伴着西泠印社走过了115年。导演在这一集里用了一个很特别的情景化切入方式,打通了现实与精神空间的穿梭隧道,用这种方式来讲述吴昌硕的一生。

作为西泠印社的第一任社长,吴昌硕的人生,留下诗书画印四绝的响亮名声,更有不少藏在作品里的动人故事。他有刻过一方“明月前身”章,是吴昌硕65岁时梦见他早逝的未婚妻章氏后而刻的。一面是一位仕女的背影,一面为有格朱文款。满满3行,每行6字,文曰:“元配章夫人梦中示形,刻此作造像观,老缶记。”

拍摄这场戏的选景,是在余杭超山。看总导演许继锋的采访,我了解到,他们是到了现场才想起来,超山其实正是吴昌硕人生的最后归宿地,吴昌硕的四世孙吴超老师,在拍摄当天晚上就带着珍贵的“明月前身”原章到现场指导拍摄。不得不说,这对于创作者,是一件十分难得的事情,真希望幕后花絮里可以看到吴超老师的身影...

除了吴昌硕,在《石头记》里,弘一法师李叔同是另一位及其重要的出场人物。

1924年,西泠印社建华严经塔时,创社成员之一的叶为铭邀请了弘一法师撰书《西泠华严经塔写经题偈》,镌刻在塔上。从此,西泠净土,华严圣地,风起铃动,佛音袅袅,远近相闻。

在西泠印社半山腰,沿鸿雪径台阶往上的石壁上,嵌有“印藏”的石匣。在这个布满青苔的石匣里,就藏着李叔同赠93枚印章与西泠印社的故事。

想知道更多吗?B站搜索《西泠印社之孤山路31号》,答案全在那里。看完记得去走走,半山小店可以刻章,唤老伯帮忙给刻块印,兜兜走走,即使跟大师们没有生在同一年代,但看过他们的一生,也能略懂几分。

 3 ) 西泠有锦鲤!!听神奇动物讲述西泠印社115年历史

这两天百无聊赖之时打开久违的电视机,看到了这样一部纪录片:《西泠印社之孤山路31号》。起初只是被画面美感吸引到了的我,越看越入迷,没想到现在国内的纪录片还有这样的表达手法,就想跟大家来聊聊那些我为之倾倒的锦鲤仙鹤,水草蚂蚁。

其实在“孤山路31号”,除了篆刻,你还会看到山上的花鸟鱼虫,一草一木,与吴昌硕、李叔同他们的精神世界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系统。就像是专属于西泠的神奇动物,节目组用一条锦鲤的视角、一只仙鹤的视角、一块石头的视角,慢慢讲述了这些年的炎夏与风霜。

与其他讲述西泠印社故事的纪录片相比,《孤山路31号》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新鲜的视角,《草木记》开场,一条放生于“文泉”的锦鲤登场,一段段尘封往事娓娓道来。

“文泉”二字,原为清末著名学者、书法家俞樾所书。当年俞樾初居孤山脚下俞楼时,曾与自己的学生们多次探访现在的孤山社址所在地,在鹤守岩附近崖壁上发现了清顺治初年杭州知府张奇逢刻的“斯文在兹”四个大字,非常的高兴,便在其上修建文石亭纪念。随后又在文石亭上方,将一汪“南北可七八丈,东西可三丈”的大水池取名为“文泉”。

“我见过宋初修的四照阁颓为废墟,我见过明代天顺年间,人们在废墟之上修建仰贤亭……”节目中,这条由俞樾放生在“文泉”的西泠锦鲤,见证了一个又一个飘摇的年代。

之后,镜头又对准了“梅妻鹤子”的仙鹤、西泠渡口的水草、山阶青苔的蚂蚁,它们参与了“倚松弹琴”的高人雅集,感怀过“奔袭东倭”印人英气、“捐资保碑”的义举,吴昌硕的红梅言志、李叔同的荒草伤情。

跟随着这些“神奇动物”,大家仿佛置身崎岖的山道中,一路见到孤山的石刻、牌坊、亭台楼阁,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穿插其中,就像是一个个似幻还真的梦,承载着西泠印社百年传奇。

也正是这些孤山上的花鸟虫鱼、草木山泉,共同呈现出了一个“活”着的西泠印社。他们是孤山的另外一个主人,是纪录片叙述的主角,也是西泠印社百年历史的见证者。

目前电视平台是浙江卫视在播,网上B站可以看,本周三21:30,浙江卫视还将播出第三集《石头记》,大家可以去看看这部难得的纪录片。

 4 ) 草木不枯 花开不败

《孤山路31号》一石头记围绕西冷印社的发展历程,利用镜头、声音、光线与色彩三个角度进行纪实记录,以版块式的叙述结构,通过不同的人物讲述了篆刻之中的爱情、家国之情与文化传承之情。 镜头语言是一个作品的灵魂,给观众呈现出事物最好的状态,传达出最真实的情感。镜头是一个作品的灵魂,《孤山路31号》以长镜头为始,通过时间、季节的轮转变幻,展现了时间运动速度之快。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来人行色匆匆,以行踪轨迹为始,但印社犹在。吴昌硕的故事从特写景镜头聚焦人物篆刻,展示印章的独特之美,以吴昌硕的篆刻视角体现了印章所寄托的对离散亲人的思念与对未婚妻的怀念。在吴昌硕远离世俗寄居山中时,运用拉远镜头的手法,拉开了吴昌硕与世俗凡事的距离,使他远离世俗,内心逐渐安宁。李叔同的故事则通过广角镜头,呈现西冷印社的全貌。从俯拍角度,快速运镜变换,以广阔的视角展现李叔同宽广的胸怀与浓厚的家国情怀。同时运用仰拍,以仰视角度呈现西冷塔的高大,给世中人心灵的震憾。龙乐恒的故事,通过特写镜头,快速运镜提现时光流逝,展现文化的传承。通过俯拍的手法,展现文化传承的悲欣交集,通过广角拍摄展现全景,彰显了印社成员拯救文化而不被西方侵扰之心的深重。 声音的运用,升华了作品的格调,能更好的体现出作品的主题。声音是纪录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孤山路31号》全片运用旁白作为背景音,向观众叙述西冷印社的发展历程。以“长亭外,古道边”的凄凉背景音,配以讲述吴昌硕乱世之中丧佳人的悲痛;以宏大深远的配乐讲述了李叔同舍印报国,却无奈出家成为“弘一法师”的深远意志与入禅门内心的清远禅意;以悠远轻快的配乐,讲述龙乐恒加入西泠印社求取篆刻之术、文化就此交融发展,创新传承的喜悦。纪录片也离不开对细节音的描绘,时不时响起的钟声、雨水滴落的滴嗒声,都展现了西冷山中的寂静生活与远离世俗的禅意。 色彩等视听语言与艺术手法的融合才能堆砌出一部好的纪录片。《孤山路31号》多运用色彩与光线,以自然光为主。既有透过落叶缝隙洒下的暖光,也有月照山林的冷光,日月交替,时光变迁。西冷印社位于山中,因此本片多以冷色调为主,树阴、寺塔、石窟,无不透露出西冷印社的庄严与文化传承的神圣。同时也以墨色石刻为主基调,从印泥的一抹鲜艳之色,彰显了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对时光变迁、四季更迭的取景,则是由盛放的花朵至皑皑白雪,由旭日东升至月明星稀,四季变化颜色斑斓,但西冷寺西冷塔宛如永恒。借此不难看出对西冷印社文化传承的尊重与尊敬。 《孤山路31号》以西冷印社为背景,从镜头的变幻万千,声音配乐的深远悠扬。光线色彩的多种多样,展现了西冷印社所被寄予的爱情、家国情与民族情怀。于细微处见历史,于依斓处见未来。篆刻“草木不枯,花开不败”是个人对美的感知,也是令世界感知美的独特之术。

 5 ) 情与物

情与物

——浅析《孤山路31号•石头记》

过生日那天,夜里在床上看见阳台上的月光,水泥阑干像倒塌了的石碑横卧在那里,浴在晚唐的蓝色的月光中。一千多年前的月色,但是在她的岁月里已经太多了,墓碑一样沉重的压在心上。

—题记

时光穿过林木间,沙沙的声响被远远地甩在身后。自然用岁月这鬼斧神工的器具雕琢着世间最坚硬的物质。戏子在台上咿呀,颂出一首首悲欢。从吴昌硕四十年的等待,李叔同的出家渡己,到龙牙恒寻找心中所爱,那枚融入了所有情感的印章,正在《孤山路31号•石头记》中,娓娓道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导演运用板块式结构,以人物为线索,用浓重的人文情怀打动观众。

夫妻之情

纪录片开头便讲述了一个穿越四十多年的爱情故事。在景别的选取中,特写频频出现。镜头借此展示了更多丰满的细节予以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般见证这段凄美的爱情。画面中,吴昌硕的手轻柔的抚过坚硬的石,石上刻着的是早逝的未婚妻。细腻深远的爱穿过光阴和岁月,回到了世间。他的情感在这些细节里显露无疑而打动人心。张爱玲说所有的战争片中最恐怖的一幕是军队作战前的黎明,因为完全是等待。吴昌硕把这份等待刻入了石中,化作了一份温柔的永恒。当他辞官归隐,拉镜头缓缓的把他和世俗隔开了距离,直至清幽的山中。也正因为他的远离,使他能更好的完成自己的追求。生活的百味,他早已尝遍了。

为国之情

李叔同叹着“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时缓缓向前推近的镜头使纪录片具有了别样的韵味。冰雪上散落了的枝叶好似战败了的士兵那样飘渺无所依。哪怕以植物作喻,推镜头带来的强烈情感表达也并未消减半分。在乱世,这位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这位未来的佛学大师于国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苍凉心情仿佛跃出屏幕,带来别样的滋味。在艺术道路上,他走出了千万人难以走出的幽境。而当他走进佛堂后,人们只能通过他的绝笔,“悲欣交集”四个字不断揣测他的内心。

文化之情

《月亮与六便士》中提到“有时候一个人偶然来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的感觉到这个地方正是自己的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巴黎人龙乐恒便是这样。色彩的对比充分表现了这种浓烈的情感。鲜红的朱砂和钝黄的玉石,成就了纸张上的印记,吸引着世界各地心怀向往而来。一切融合在了一起,变成了这个他国躯壳里最中华的灵魂身上最低调的黑和行动里最敬重的礼仪。

中华的艺术之美在一代又一代的匠人手中进行着独特的传承。片中以其创新的表现手法,生动诠释了百年印社的精神风骨和时代内涵。孤山不孤,西泠不冷,在那座矮矮的山和那小小的房里,正有什么以不起眼的方式一直根植在土地上,并慢慢蔓延到生活里。

 6 ) 草木人间

《孤山路31号》由许继峰执导,将镜头对准了西冷印社展现了孤山路上西冷印社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以历史人物贯穿全片,为我们展视了历史洪流下的文化画卷,尤其足复中精妙的镜头语言,色彩的运用尤为出色,解说何的艺术叒果,令无数观众为之所动容。 镜头语言是一部影片的灵魂,长镜头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态,最大的功能就在于逼真地纪录现实中的自然生活和情绪并保持空间,时间的完整和说一性。全片的开始就有一个长达1分钟的长镜头,展现了孤山路的全貌,最终切为孤山路的航拍镜头,一气呵成。增加了影片的可信性,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该片中也有大量的升格镜头和降格镜头,用升格镜头展现雕刻的魅力,用降格绕头展现人流量之多,两种镜头巧妙地足用和转换,大大增加了影片的整体观感。 色彩的象征意义是由于色彩的视觉生理效应引起观众有倾向性,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形成了色彩的联想和心理的暗示,色彩的象征意义是因为人麦长期生活经验和联想产生的比如该片中对于历史过往的闻述,多为昏黄的色调,导演的意图非常明显,而现实往往采用较为鲜艳的色调,并伴随强烈的光线,无非将往昔与今日形成了对比,表达了对过往历史的和对当下生活美好的珍惜。不仅仅足时间上的区分,环境也有很明显的色感,导演运用大量冷色倜伴随着雪花的飘落,不仅仅表现环境的恶劣,时间,历史的无情也由此显现,在历史的长何里,人非人物非物。 解说词在一部纪录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丰富了画面信息年添了影片趣味,如果没有解说词,我们根本无法理解一部纪录片。《孤山路31号》的解说词声音厚重,语言平实自然。说明不同人物处于的历史时期时,对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历史文化画面进行了补充,解释和说明,这样使得观众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某些段落,朗诵历史文人所写下的传影,便观众被诗中情感所感染,内心产生了对文化的一种尚,抒情的语言由此体现。所以本片的解说词也以客观的视角,抒情的信句先感受那段过往的历史,珍贵的文化。 情景再现是记录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本片利用演员来扮演吴昌硕这一角色,将吴昌硕当时所处的意境和内心更直观地展现在了观众面前,化抽象为形象,使之更加生动化,使于观众进一步理解。 《孤山路31号》该片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让观众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以及传取的价值所存,当今社会,每个人都要建立起文化自信,继承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的河流,不断向前。

 短评

一部过于注重画面与解说词唯美质感的纪录片,也是一部绕在各种意象里出不来的纪录片,更是一部被前述两点耽搁以至于并没有讲清楚西泠印社的纪录片。那么,这样一部文艺气息过于浓郁,浓郁到写意性盖过写实性的纪录片,还能称得上是纪录片么?更像是一部文艺片宣传片,辞藻与美片的堆砌,令该片严重失衡,已然看不出纪录片的样子。

3分钟前
  • 寒鲲
  • 还行

文化自信

8分钟前
  • 星月日
  • 力荐

拍的是真的好看 解说词的确符合意境了 但某种程度上又有点曲高和寡

13分钟前
  • 顾辞
  • 力荐

四星送上,调色比较奇特,甚至有些人们所说的重口,是不是真的具有美学价值,需要人们自行甄别

18分钟前
  • 丢丢
  • 推荐

航拍+今人扮演古人+古迹的数字化再现,似乎成为电视台出产的同类纪录片的标配了。大概以为用上高科技的锅就能炒出一盘好菜来。

22分钟前
  • 宋乐天
  • 较差

身边也有朋友玩篆刻,一直都是朋友圈看看他们刻的章,看完这部片以后想跟他们一起刻。

27分钟前
  • 拆迁队长哥伦布
  • 推荐

精致的空洞

31分钟前
  • 回忆玛丽安
  • 较差

IDF两集打卡 第二集的动物角度转换的意图很浪漫,但为了造成这种浪漫整个叙事受到了一些影响。看不出导演对音乐是太大胆还是根本就没顾虑太多....

32分钟前
  • 玛丽维拉仙女
  • 还行

一个关于西泠印社的纪录片,画面精良,解说词精美,但问题恰恰出在解说词上,如果它是为了激发人们对印社的好奇那么目的应该是达到了,但正是因为模模糊糊,虚无缥缈的解说词导致信息量很小,很多时候情怀多于信息。团队很用心,解说很柔软,有点类似苏东坡这部纪录片,但还没有那么好,不过浙江卫视能拍这么好的片子并且播出就很不错,浙江还有很多文化遗迹吧?期待更多纪录片介绍浙江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

34分钟前
  • 寒风晨夜
  • 还行

《孤山路31号》昨晚正式收官了,每一集我都在追着看,从《湖山记》到《草木记》再到昨晚的《石头记》,孤山的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的,这部片子不仅仅是历史人文纪录片,对西泠印社环境的刻画也可以说是自然纪录片了,好看!

35分钟前
  • 鲁大师-鲁提辖
  • 推荐

原来中国这么多匠人后来都定居日本了

37分钟前
  • 於野Yuye
  • 推荐

解说词有点矫揉造作,搞不懂纪录片为什么要加这么非主流的滤镜,更搞不懂IDF策展方为何只放两集...

41分钟前
  • 凡事看远皆悲伤
  • 还行

拍得好美。讲故事讲情怀,印学金石学的事基本没有。摊手摊手。

44分钟前
  • 果丹皮吃掉啦
  • 还行

它就静悄悄的竖立在楼外楼的旁边,白墙黑瓦的小院里,是曾经文人雅士纂刻金石劈情操的地方。

49分钟前
  • 六百味地黄丸
  • 推荐

看了第一集。纪录片的摄影真的没话说,一级赞,将秀丽的西泠印社亭园风景与西湖风光融为一体。但是对于解说词这块个人认为深度和广度有所不足:第一集主要围绕在那个战火纷飞家园难保的时代,西泠印社四君子构建孤山路上这座理想园是否合时宜的问题。话题不错,可惜流于浅表,而且一直缠绕在这个问题上给人一种在不停的兜圈子的感觉。

50分钟前
  • 子不语
  • 还行

于是,我划水而去,作别大师。

51分钟前
  • 付洪蕾
  • 力荐

画面好精美,音乐悠扬婉转,配上人物对应老照片的演绎,确实回味无穷。不足在于解说的语速真――的――很――慢!感觉更像散文,抒情大于内容。

55分钟前
  • 暮雪微微
  • 还行

西子湖畔孤山南麓下,西泠印社坐落处。

58分钟前
  • 四年朋克
  • 力荐

立世之根本

59分钟前
  • 楚元
  • 推荐

孤山上的“印藏”石洞里93方印,是李叔同捐赠给西泠印社的。从吴昌硕一直讲到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1小时前
  • 孤竹隐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