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蛮喜欢电影的结局的,不过这两天看到好多人觉得小文妈妈的出现有点多余以及三哥把小文还给她妈妈有点突然。我和闺蜜讨论了一下,觉得这种安排其实还挺合理的。 作为一个自己和他人眼中的“失败者”,三哥从小就是干“死人行当的”,自己父亲也一直更喜欢自己死去的二哥,老是责骂自己,还经历了打架入狱,被女朋友戴了绿帽子种种事情,可以说,在所有的场景里面,三哥好像都是“被放弃”的那一个。小文的出现是一个例外,她出乎意料地选中了三哥,让三哥的生活多了不一样的色彩和希望。 当小文的亲妈出现时,三哥第一时间自我怀疑:我真的能当好一个父亲吗,我配吗?孩子是在别无选择的时候挑中的我,要是有选择肯定不会跟着我吧?小姑娘有妈妈陪伴着长大会更好吧。再结合三哥“混不吝”的性格,确定身份之后立马把小文送回去非常合理。 妈妈的出现,是编剧给予“从小没爸没妈,唯一亲人——外婆也去世了”的小文的一份慈悲,也是借“小文再次找回来”告诉三哥: “即便有了更好的选择,我依然会坚定走向你,我们相依为命,相互救赎”,更是告诉观众“小文和三哥的是彼此心目中的最佳选项,是天注定要成为父女的人,是彼此最契合的‘哪吒和孙悟空’”。这样他们俩的关系才是天衣无缝的,毕竟人与人的缘分有时候就是那么巧妙。
电影以莫三妹和小文的故事展开了一系列的情节,这部电影的核心是温暖与亲情。用喜剧讲诉生与死,用亲情填补空白,把殡葬行业展现给观众面前,让大家都清楚的了解这个行业的工作人员们做的事其实是很有意义的,他们是一群“种星星”的人,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这个行业,去尊重每个工作者。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影中的一句话“人生除死无大事”,其实人生未必一定路漫漫,明天未必会有很多很多,意外和明天你不会知道哪一个先到来,我们应该好好地活着,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第一个点,是主创团队用特别具象写实的手法,融入了相对抽象感性的人生思考,观众尽可自由选择对号入座或不入座,“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无论何种境界,观照自身,总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第二个点,来自于剧中所选用和改编的音乐。 当然,作为一个音乐门外汉且在仅仅只看了一遍电影的前提下,我唯一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大家耳熟能详、从片头到片尾贯穿始终串联起所有故事、反复以不同形式出现的、李叔同先生创作于1915年的《送别》。朱一龙和杨恩又合唱的片尾曲《种星星的人》也是由此曲改编而成。 其实听到熟悉的《送别》,除了想起李叔同先生(和林楠笙)之外,可能许多人还会和我一样,想起一部挺久以前的老电影《城南旧事》,这部电影的主题歌也正是这首《送别》。 除了选曲上的共同之处,更绝妙的是,《城南旧事》也是同样从孩子的视角来讲述人世的沧桑无常的。影片中的主人公英子,善良纯真,跟小文年龄相仿,和小文对外婆的死亡无法理解一样,英子对身边发生的各种变化也充满了不解和疑惑:秀贞消失、小偷被抓、奶妈离去、爸爸病故……在一场场相聚离别、一次次得到失去中,英子被迫慢慢长大,我想她后来大概也明白了,人生就是一场向死而生的旅途,有幸福的相聚,自然也会有痛苦的分离。 而人生大事里的小文,虽然从小父母双“亡”,看似比英子的人生更加不幸,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还是比英子幸福的。除了时代背景的不同,在遇上三哥之前,她有外婆宠爱;遇上三哥之后,她更是有了爸爸呵护。面对死亡,她有三哥为她编织的关于星星的温暖童话慰藉心灵;面对命运,她有三哥挺身而出重新给她一个温暖的家遮风避雨。英子是在痛苦的失去中被迫长大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而小文却因为有了三哥得以延续了幸福童年的长度——“我以后再也不害怕了,因为我有爸爸了”。 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不同,所以《城南旧事》中的《送别》,清冷苍凉,充满了人世无常的悲凉和离别的惆怅,而人生大事中的《送别》,却变换了原曲的沧桑基调,变得温暖柔和了起来,尤其是片尾部分朱一龙的翻唱(各位万万不可错过!),更是在延续了《种星星的人》的温馨暖意之余,自带了几分活泼和灵动,将这首原本苍凉的《送别》唱出了可爱幸福的味道,简直是音乐改编的神来之笔,真的太太太太太喜欢了!(为此看完电影我还特意再去看了听了《种星星的人》的MV和音源,确定导演没把这段翻唱加到里面去,觉得挺遗憾的。) 而这温暖人心的《送别》,大概也是这部电影想要通过音乐传递给大家的吧? 谁说死亡一定悲伤,离别一定凄凉? 我们也可以选择珍惜人生,过好当下,在终局来临之时,以温暖的回忆化解悲痛,借无垠的星空寄放思念,唱温暖的《送别》挥去离殇—— 只要生命曾如烟火,绚烂绽放!
《人生大事》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我家也正好有“人生大事”要发生。
我二姨正在经历最后阶段的病痛折磨,家人已经开始在商议“大事”的流程,我的一个姐妹也已经做好了准备,她跟我说姐,你放心,我保证把二姨好好地送走。
她的工作,和电影里的莫三妹一样,都是殡葬师。
所以我对这个电影的感觉很复杂,既想看,又害怕。
我首先是怕死。我从小就怕,我还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每天追着我爸问“怎么才能长生不老长生不死”,我爸就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告诉我:要保持好心情和好身体,好好吃饭,好好学习,就能长生不老啦。
现在想想,我爸那会儿一定在心里念“这个逼孩子谁生的赶紧给我弄走”。
从小到大,无论是家里的亲人离世,还是身边的朋友猝逝,都是别人去做了所有的工作,甚至替我承受和消化掉了所有悲伤的情绪,我的世界仿佛一切如常,我也有在好好生活,但是,我从来没有好好地跟离开我的人告别过。不光是现实,就算是看剧看电影,我也拒绝看到跟死亡有关的结局,很多故事我至今都没有看到最后,就好像我不看,那些人就还活着一样。
我很清楚我一直在逃避,而随着年纪的增长,我越来越清楚——世界总有坍塌的那天,我得学着自己重建。就像莫三妹说的:老子要换个活法。
我太喜欢莫三妹这个人了,一个内心柔软的糙汉,整天说着不中听的话,做着不讨喜的买卖。就像是你我生活中都出现过的那种混混,人未必是坏人,但天生反骨,你越说他不行,他就越不想证明;你越觉得他没用,他就越要破罐子破摔。
就是这么个人,看起来什么都不在乎,其实什么都在乎。他见不得妖魔鬼怪欺负老实人,也见不得别人欺他瞒他应付他,他更见不得蒙在生活头上的那层华丽面纱,他只要见到就得撕下来,有什么好掩饰的,掩饰你个大粑粑。
他是很多人眼中的扑街仔,但他可以成为小文心里的孙大圣。
全片提到最多的两个词,一是童年,一是积德。
关于童年,莫三妹一直说自己是个没童年的人,因为他的童年就是跟着父亲做殡葬,但就是这样一个没童年的人,为了守护小文的童年而拼尽了全力——给她安稳,陪她玩耍,送她上学,给她能给的一切,包括他没有察觉的父爱。朱一龙和杨恩又演活了莫三妹和小文,让我看到了一对没有血缘关系却密不可分的父女,活得脆弱又强悍,艰难又勇敢。你看着他们的眼睛就会发现,这浮躁世间原来也并不都那么操蛋,总还有些温暖的情感藏在你尚未去到的彼岸。
关于积德,起初的莫三妹因为做的是殡葬生意,走到哪儿都要被人骂“积点德吧”,然而,这行本就是积德的活儿,送人即为渡人。莫三妹的父亲,用毕生经验还原逝者生前相貌,是渡人;莫三妹的二哥,用自己的命换回一条尸体,是渡人;到了莫三妹,从对这一行不屑一顾到心怀敬畏,“见义勇为泥罗汉,逢阵必输纸将军。”所行之举皆为渡人;“上天堂”的每个人,都是在渡人,渡人即是积德。
讨论生死的电影,总会让人对人生有些新的感悟,《人生大事》也不例外。都知道人生苦短,有人天生赢在了起跑线,有人不管怎么努力也还是会输。可是输又有什么好怕的?赛场上比输是因为我不足,感情里认输是因为我在乎,小汽车摇不到号打麻将几天不糊,想去店里吃个火锅也得等疫情结束,输了赢了又如何?出来的时候有胖有瘦有贫有富,走到最后都是一缕轻烟东邪西毒。
看电影之前我做足了心理准备,我以为会哭得很惨,又或者是看完之后心里堵得慌,但结果竟然是被治愈。原来告别可以有许多方式,有悲亦有喜;原来那些我们以为再也见不到的人,不过是换了个地点继续陪着我们,像天上的星星,像盛放的烟花,像一个新来的人,像一首好听的歌曲。
人走了,带不走回忆,带不走尘世间的浓浓烟火气;活着的人,在之后的每一天里,都会在这样的陪伴下继续活下去。人生除死无大事,有情终老便是福。活着的时候坦荡,离开的时候从容;人潮人海中心怀敬畏,夜深人静时看看星空。
那天,做殡葬师的姐妹跟我说,之后二姨的葬礼上需要一个生平简介,我说好,我来写;老妈跟我说,你要好好写,我说好,我知道。
这一次,我想试着,好好地说一次“再见”。
我不再怕就此别过。
我永远爱人间烟火。
挺好的片子,我也推荐一下。本来就打算看的,还中了搜狐视频影展的观影票,以至于短短几天,我已经达成三刷成就。
观影体验:
看三遍不费劲儿,细节很丰富,丰富到不像是演出来的,倒像是某个时空真实发生的事情的节选。比如小文醒来的那个早晨,入境了一个脑袋的外卖员,他在这出现,竟然只是在这儿出现,而不是服务于后续的剧情,只是很合理的出现了。
我比较挑剔,
笑,厌恶低俗玩笑,不喜欢尬笑,谐音梗一般有的时候还行,喜欢正常的笑点,比较喜欢想一下能爆笑的。这里的笑点比较密集,比较正常。
泪,我是抗拒一切煽情设计的,不喜欢为了让人悲伤而悲伤,双手拒绝。生活已经这么苦了……我承认我有些逃避……这个剧处理的,我还比较能接受,苦难有了,但人们更努力的活了。无论是剧中人,还是观众我,心脏像经历了一场有氧运动。疲惫,但结束了,结束之后,有些放松。
剧情,
这是我唯一有些可挑剔的地方:第一遍结束的时候让我有种:怎么没了?的疑问。
电影120分钟,并不短,但是因为整体的剧情很紧凑,很流畅,没有明显的铺垫和高潮,而是一个个的小高潮,所以时间过的飞快。
这个电影立意本身感觉就不是“我要告诉你什么道理,通过这些事儿告诉”而只是讲好几个小故事,至于道理,观众朋友们可以自行解读。
要解决这个问题,改变现有的结构感觉不至于,再多拍点儿我觉得行
希望这个团队能够收获好成绩,让他们可以继续用心的做好作品。
前些天聊天说到了资本乱象,细想下来,是因为对于资本来说,用流量,能有收益,因为粉丝会买单。而不用流量,专心做好作品,不一定能有收益--市场上赔钱的好作品,比赚了钱的烂作品还多。
要改变这些,要从很多方面入手,作为一个观众,我能做的,就是为好作品买单,买电影票看电影。以及,推荐一下,希望好作品,有高回报,然后继续努力做好作品。
虽然看了三遍,但每次感受都不同,甚至同一个情节,每次都不同,等上线了再刷刷
关于结局:
感觉很妙,莫三妹让一个人,有机会当个人了。亲妈自从十几岁闯社会,应该就没过过什么正经日子了~看看这衣服、做派、劲儿劲儿的这个劲儿,应该是和小豆子妈是同行。
其实想想建仁和白雪,拉她入伙儿,一点儿也不意外。三妹就是这样一个人,自己日子过的都是浆糊,还愿意拉人一把。
没啥大富大贵,但总有一口饭吃。
想起来小时候村里来的讨饭的人,说是河南家乡发大水,一路乞讨。我家也穷的很,春天要跟别人家借米下锅。“不能让人在咱们家门口饿死吧”,这是我妈端出一碗饭的理由,大概也是之前很多人家的理由,一路从河南,走到内蒙。然后他们还会继续走下去,直到有人收留,或者死去。
小文亲妈被收留了,也是被拯救了,可以重新做人,还是终于有机会做个人了呢?
谁知道呢
几乎在一年前,就听到业内人事打着“生死之外,一切都是大事”的slogan荐片,彼时我因这句话而深深洗脑,留在想看的片单中,因疫情原因该片上映一拖再拖,从清明档拖到了这个时候,加上前两天朋友圈带好纸巾煞有介事的感动,以及人民日报政文版对刘江江导演的专访,促成了我今晚非常不理智的行为——半夜11点45去影院看了今天最后一场《人生大事》。
技巧笨拙、尚处于模仿阶段的乱哄哄的开场,并没有给我留下多少好印象。再往后看,生死如此宏大的命题,没有足够的时间给情感延宕,没有留白给观众反思,一件丧事接一件丧事,巧了,6件丧事中有5件都和剧中男主人公产生了工作之外的关系,父亲的死、二哥的死、女友丈夫的死、小文姥姥的死、活人的遗体告别仪式,5个线索生拉硬扯到一起,成为最小概率事件发发命中的那一个,导演更是通过功能性人物勉强将大家凑在一起,大姐和父亲在影片中都被塑造为性格单一的人,而曾经抛弃小文再度回归的母亲说到底也是过场性人物,他们每个人和朱一龙所饰演的三妹相碰撞,三妹的反应如同提线木偶,得到人物小传上两三句的定义与概括。人物,怎可以被塑造得如此简单?
这部电影让我见识到中国宣发的厉害,也算吃一堑长一智,那就是别管多么看似位高权重人的推荐,总也是抹不开面子,导演千万别洋洋得意觉得自己是拍得不错,过去文艺批评讲究批评与自我批评,现在文艺批评讲究表扬和互相表扬,就在这种互相吹捧中,导演往往迷失了自我,还真以为是一部真诚反映中国人生死观的电影,看完全片,感到导演对生死的理解毫无突破和新意,片子中是除了生死都是小事,而当初吸引我走进影院的恰恰是与之决然相反的这句话:除了生死都是大事。大小之间,是辩证,我们美其名曰把生死之外的小事视为名利的淡薄,殊不知生死之外还有太多关于爱的大事,他们值得我们在有生之年去完成。
本想和日本的《入殓师》做比较阅读,却发现如果非要做比较,那恐怕就是《人生大事》比较没文化。戏剧钩子也较为陈旧,对话也非常苍白,很难想象,凭借虚假口碑与宣传让大家走进影院,该如何看待电影整个行业?大家花着两人一百余块钱、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坐在电影院,这个成本相较于网络点播、电视有线等而言,已经非常昂贵了。可是这部片子作为疫情事态向好过程中电影行业开门营业的试金石,却充盈着对观众满满的亵渎与欺骗,可以说,这次的宣传有多么强力,在名不副实的情况下,其负面作用就会成倍增大。带着纸巾,仅仅在小女孩听表中录音时用了一次,恐怕这还远远不够!
看完《人生大事》,近两个月我都不想再进影院了,影迷的爱被辜负了,望自重。
国产片现在是离不开哪吒跟孙悟空了、、、
好不容易等到《人生大事》苏州点映。观影时获得了慰藉,被小文和三哥的半路父女情感动到,被殡葬师这份职业深藏着维护死者体面的意义所打动!被一群普通的不能再普通,满满烟火气的小人物们所吸引。嬉笑怒骂,市井人间,烟花灿烂,人间有情!!!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又笑了……准备二刷三刷,朱一龙饰演的莫三妹让我短暂的忘记了朱一龙本人,三哥的痞帅和野令人上头。
可能距离四星是有差距的,但是这种电影对现在的市场很重要,整天说着中国电影完了,但还是希望能慢慢变好,即使在这种囹圄中。演员演得很好,小朋友真的像个小哪吒一样,太可爱了,朱一龙的糙汉形象也很好。手持镜头、方言台词都很真实接地气。但是所谓的殡葬题材只是个噱头,本质还是家庭片,本以为可以探讨一下中国缺少的死亡教育,但最终还是落于俗套,来了个大团圆结局。整体的情感转折都有点生硬,这也是缺少真正打动人的情感的地方,韩延是个会煽情的人,但是技巧永远无法替代真诚。
朱一龙那个狗狗眼神真是让人想去给小文当妈
朱一龙好像卡姆 谁懂 神似
感觉三个主角对小女孩儿的感情来得莫名其妙,相处几天就要领养了。。。后面没有和法律上的父母商量就擅自交给亲妈(没有证实)也很离谱,把老头骨灰放烟花放也很?
看的点映,还不错,惊讶到我了,本来以为是狗血励志剧,没想到挺接地气的。题材比较小众,几处比较煽情,除去一些节奏上的突兀以外,其余都还OK
其实,她妈妈不用回来的,没有必要强行圆满。
这个亲妈简直败笔,三星给电影,一星给朱一龙和小女孩
蹩脚的剧本会让演员的用心表演看起来像个笑话。
人物情感像儿戏,非常突兀,情节不符合逻辑,演的还行
人生除死无大事!哭,痛快的哭!笑,尽情的笑!就像武汉的风,武汉的人一样,痛快!好久没看到这么好看的电影了,喜欢!痛快!演员还是得拍电影,拍电影好啊,拍电影真好啊,拍电影太踏马好了,电视剧连个律师医师教师都讲不好全是谈恋爱,电影讲殡葬师它是真敢抬棺化妆出殡啊!
其实她母亲不回来更好,强行凑了一个家庭。。。
人生除死无大事,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
看到了一个又帅也有演技的好演员!朱一龙真的不错,还有小哪吒好灵气的,故事也很好,节奏掌控都还不错,笑点不尴尬泪点不煽情,七分!
如果去掉后面亲妈的情节,加长情敌和老爸入殓部分,增加小文认同入殓行业对三哥童年的治愈部分,感觉就好多了
从亲生母亲出现开始,电影就崩了。
勉强三星吧,结构很奇怪的一部电影,可能是考虑市场的原因,编导在沉重的题材里面植入了很多娱乐的元素,导致煽情和搞笑都做的后劲乏力。看得出导演平时没少攒素材,可靠素材串成的电影注定在情感层面缺乏延续性,所谓的笑中带泪是需要剧情或人物去推动的,而不是单靠段子。朱一龙为了坐实小梁朝伟的名号不停的让摄影给他的双眸特写,但这也就是残酷的地方,眼神太干净了,看不到啥故事。
全员演技在线。导演想表达的东西有点多,有些情节我认为没必要加。作为商业片是合格的。
孝子打碗或成为本剧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