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雨季的时候看《敬启,父亲大人》
《敬启,父亲大人》
神乐坂街道,是深长的石板街,总是潮潮润润的,有着雨丝和露珠的痕迹。在清晨清寂街头出没的野猫,那些九曲回折的日式街道,低矮建筑,穿着和服、妆容冶丽的艺妓,这是如同《深夜食堂》中一般充满和式情调的传统日本民居生活。带着昭和年代的怀旧气息。
坂下,一家经营和式料理的传统餐厅。老板娘,是日本政坛大鳄的外室,永远整洁的清秀和服,抿得一丝不乱的发髻,如同睡莲花开般让人宁静安详的晴天笑容,气质幽然。不怒不争,似一朵水莲,在静谧的一隅默默爱恋等待着那个深爱的男子。这家传统的日式料理店里,厨房永远都是快节奏却
有条不紊的。龙次师傅,这个面容严峻,却心底慈祥,会说出“男人,改行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这种睿智哲理话语的厨房掌舵者;阿保,真人版小丸子中那个喜感的逗比废柴老爸,在剧中依然饰演者一个懦弱苦闷,郁闷时靠玩柏青哥来排遣情绪,但依然疼爱女儿、迁就妻子的上门女婿;律子,这个强势的外室女,作为坂下新一代的老板娘,有着与大鳄情妇母亲截然不同的凌然姿态,但是却也会在坂下经营不下去没有办法留下全部员工时向死对头又是儿时闺蜜的对手低头,恳请她接纳自己的员工,心高气傲、口硬心软;一平,这个在坂下厨房里已经帮厨七年的助理厨师,二宫和也饰演,这张永远十七岁,如柴田犬般有喜感又有昭和年代怀旧气息的容颜真是再适合不过了,老实勤勉,带点文艺又有点羞赧,作为剧中贯穿起整个故事的灵魂人物,二宫和也的演技真的已经炉火纯青;雪乃,一平的母亲,单身母亲,曾经风华绝代的艺妓,现在经营者一家小酒吧充满故事的优雅女子;时夫,这个莽撞的,仿佛不良的元气少年,坂下厨房新进的见习生;还有那个冷艳高贵,一三五说法语,二四六说日语的古怪黑木美人……坂下,这个小小的厨房,这屈指可数的不到十个的人物,贯穿起一个关于日常,关于传统与现代,关于爱情的故事。
最爱剧中那如低诉般的独白,二宫和也饰演的一平,对素未蒙面的父亲的倾诉,其实更像是一种自我的喁喁私语。“敬启,父亲大人……”这样的开端,每一次的诉说都仿佛一篇优美的散文诗。和神乐坂深夜空寂幽深的石板街,和坂下厨房忙碌沸反的节奏,交织成夜阑时分最深邃最动人的小夜曲。二宫和也带着青涩气息的嗓音说出这些诗意的独白,让人忍不住只想一次又一次的倒转重复。
仓本聪爷爷真是太厉害了,七十几岁高龄时的他,依然能拍出这样日常这样和式的日本电视剧,不急不缓,徐徐的,好像一场漫长的诉说,又好像今年南京夏日永远不止的雨。看这样一部日剧,你要说它到底讲了什么,似乎什么也没有,只是围绕一家小食堂的几个人物日常而已。然而,也许电影也好,电视剧也好,其实并不需要什么宏大叙事、英雄主义,只要那么淡淡然然,将真实的生活片段截取下来,就是最摄人心魄的。那些生命之重太过沉重,我只想围绕着这些生命之轻,做一个在年岁辰光中安然微笑的女子。想起仓本聪的“富良野三部曲”,《北国之恋》太过漫长,《温柔时刻》有点闷闷,而《风之庭院》只记得神木隆之介的少年惊艳,其他竟已记不太清。还是喜欢《敬启,父亲大人》,返璞归真,重拾起年少心事的仓本聪依然宝刀未老,那些二宫的独白,其实是仓本聪耄耋之年时对年少岁月的观澜与回望吧。
剧中,坂下终于被拆迁,而神乐坂这个有着《银魂》中如歌舞伎町街道般温暖回忆的地方也渐渐消泯在现代化的汽车尾气中了。篇子就那么淡淡的结束了。最难忘的是片子最后,那个已经罹患老年痴呆,记不得儿女女婿,连最疼爱的外孙女都认不出来的老板娘,却依然那么矜持的礼数周到的向被误认为是陌生人的女儿女婿道谢的摸样,那弯起的嘴角依然优雅而迷人。这个甘心为所爱的男人不计名分,独守在神乐坂的年迈女子,让我的心忍不住酸涩而饱胀。
在雨季看一部让人心底淡然的日剧,真是愉悦。
2 ) 真实的生活
没有所谓结局的故事,是真的生活。就像神乐坂街道上一粒粒的石子一样,这故事的叙述和流淌就是那样的快乐自然。
喜欢二宫和也,是因为他才看的这部日剧。如同看每一部他所演的剧集一样,最初的目的和最终收获的东西完全不同。在这个过程中,忘记了是因为演员而来看的,最后留在心里的是整个故事和每一个生动的人物。
看到这部剧里的二宫和也,不禁想起了日本派里的他。虽然时隔很久,但却是那么的相似。
说起来,故事的最终没有什么“大结局”,没有“新开始”。剧中的生活就像现实一样延续着,喜怒哀乐继续滚动着。
3 ) 花了一年零一个失眠的晚上终于看完了
完全变成日本游回忆录了,果咩=。=
以及吐槽的话,我就想说四个字,黑。木。明。纱。(和她的白羽绒服)
1、 人情王国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去日本之前充满了畏惧和迟疑,尽管常常用对书本上描述的痴迷、对偶像的狂热以及影像中的人情味来自我安慰,每次看到霓虹灯流转和人群川流不息的街头,就觉得自己像个史前人类,大概是无法和那个未来岛上的人们有什么对等的交流的。
到了福冈以后,又以为人情味什么的不过因为它是个小城市罢了。一整栋高楼的公寓里的世界,搬到了六本松以后独门独户相邻的世界,即使那里有等在门口浓妆萝莉妹和每天一个人吃饭让人好奇的小正太,有naito桑一家和她妹妹和她邻居的种种未知的过往,真正每天一起坐在食堂吃饭或者一层的客厅里聊天时,才发现故事的背后也是喜怒哀乐,尼轰的家长里短与春夏秋冬,和我家的我周遭的相比,或许稍显夸张,有些看日系推理小说的意味,却真真没有什么不同。
而说到大城市,此前对东京最深刻的印象,来自于某次留学宣讲会。日本教授指着PPT上五颜六色交织着的折线,稍有些自豪地告诉我们那是一个地底几乎已经被挖空的城市。我不太清楚自豪的来源,只是记住了那个城市就像小时候看的变形金刚一样,五脏六腑,全都是高速运转的齿轮和想象中的,如同血液般流动而不会停止的人流。
真正待在东京的时间不过两三天而已,每天贪婪又不知疲惫地穿梭在地铁,JR线和私铁之间,想要把那些熟悉的地名或者偶像经过的痕迹全部摸索一遍。原宿、涩谷、新宿、秋叶原,路痴的我还能记得起来下地铁站在眼前展开的每一个情景,却真的无法说出池袋和涩谷,又或者是表参道有什么不同。结果最长的回忆便留在了相比起来有些没落的,浅草区的小旅馆里,小旅馆里爱笑的、脑袋里装了地图的姐姐,还有商店街边老板很豪放的小吃店,师傅因为我们少点一碗拉面而有些不爽的拉面店,始终没进去过的烧烤店。也因此除了坐在银座的大街上吃饭团以外,好歹有了一半一半鲜活的记忆。
等到都差不多走过一遍,隐隐约约能指出来这一小片是代官山,或者那一方向大概是汐留吧。每个地方都像浅草一样,有如同我们一样旅游观光的外国游客,也有每天准时开店的老板或者骑车打工的姐姐。在巨型机器人一样庞大的城市,每个人微乎其微,也绝对不是不可缺少的。但这种悲凉的心情却被一个区,一条街甚至是一个店里的人情所治愈。在那个王国里,尽管不用言明,不用约定成章,却会因为每一个人的呼吸而牵动着彼此的喜怒,每个人都能摆脱事不关己的冷漠或者多管闲事的羞怯,勇敢地参与他人的生活。
一平和很多同龄的日本男生一样,優しい,却不够強い。在被老板娘拜托却偷钱不成后,在抱着描写自己妈妈的小说却实在无能为力看不下去后所露出的为难而迷惘的表情,昭示着他也不过是个15岁从乡下来到东京,有着7年工龄的帮厨小师傅。但一平却把神乐坂的每一件大事,当做自己能改变的事;把自己每一次的抉择,考虑成与其他人命运都息息相关的未来。其实就算龙次桑离开了坂下,新坂下不也要在高层建筑的一楼重新开业么,又何况只是那个勾着背烤着虾的一平呢。他还是傻傻地会因为自己没什么恶意恶果的行为失眠,会在接不接受新公寓上犹豫再三。
这样也好不是么,如果没有神乐坂这个人情建造起来的王国,一辈子也不知道父上是谁的一平的世界里,有的可能只是从前的外公外婆,现在的雪乃酱,和以后的妻子儿女,这样的人生放在东京那种看起来冷冰冰的、光怪陆离的地方会更显悲凉和微不足道。不过谁知道呢,除了神乐坂这样一个王国,还会有浅草王国,青山王国或者六本木王国吧,还会有二丁目三丁目这样的公国吧。公民更新换代之间,人情作为立国之本,却代代相传,成为了最古老、最宝贵的遗产。
2、 最美丽的东方女人
我好像从来没有疯狂迷恋过一个蓝眼睛黄头发的人。类似于想要成为这样她的想法,或者是因为无法遇到这样的他而焦躁的情感,都是对着东方人而产生的。东方和西方,尽管人们还在努力地把两条历史的曲线规整成平行的直线,到目光短浅的我这里,却大而化之变成了同类与非同类的区别。
雪乃和老板娘梦是我见过的最美丽的东方女人,如果我是男人,不管是十代二十代三十代四十代还是五十代,都愿意和这个四十多岁的阿姨或者那个七十几岁的奶奶在一起。雪乃酱和梦酱几乎都时时刻刻在微笑,笑起来都是眼睛咪咪眼角向上翘;雪乃酱和梦酱穿着和服小碎步向前跑的时候好像都把岁月留下的痕迹小心翼翼收藏在了腰带里;雪乃酱和梦酱都能用最不失礼的方式让男客人尽兴而归;雪乃酱和梦酱的一辈子都放在了对一个男人的等待上,不论那个男人是一周后回来还是二十年后回来;雪乃酱和梦酱都守护着各自的家庭,各自的人情,各自的王国。優しい也好,つよい也好,还有可爱娇俏调皮,这些形容词交互着,忽然就成了脑海里对“东方”和“女人”所有的想象和憧憬。
所以这一段从性别认知开始就已经迷惘不堪的人生修行,我还有勇气继续么(._.)。
3、 神乐坂的一世
或许还称不上匠人,但如果可以选择,是选择一平那样从15岁开始到65岁甚至更晚结束的厨房生涯,还是经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工作,这种规整且看似精彩多变的人生?
也不止这一个砝码的不平衡。虽然不全数如此,但学历、环境和心境的不同,所思考的与烦恼的毕竟也是不同的。就比如一平在烦恼时夫和大小姐是不是真的在谈恋爱的同时,你我他或者正在司考这一个GRE单词怎么才能更快记住,或者人生要怎么规划才是更有意义的。
应该向哪一边倾斜呢。有得必有失说起来尽管容易,真正对比起来,因为人生缺乏更多的情感体验而感到的可惜与懊悔,却因为时间的黑洞而不断加速扩大。而相同的,对比起一平自己独特的所得,就算慢慢感到变成负担,也一定不是没有的。
幸好还有年龄这个人为的东西存在,自我感知自我约束自我调整,比如这个阶段更想成为一平一些,下个阶段复习复习,还是能读懂情色小说作家在没成为情色小说之前写的神乐坂爱情故事吧。
4 ) 就是现在
终究只是不温不火的作品,平常的琐屑小事。传统的东西就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里苟延残喘,这样一群小市民,就在神乐坂里忙碌着,与世隔绝。
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一切的冲突都只是旁人的闲言碎语。这些冲突终究不是作者的重点。大家还是这样简单地活着,简单地忙碌着。就这样,在或舒缓或急促的音乐中,平常的琐屑也充满着法国情调。
终究只是一群小人物,没有太大的理想,就这样安着命。坂下的小姐想得也只是当艺妓或嫁人,"要念大学吗?"一平这么问着,老板娘只是说着这是花街女人该走的路。
一开始,老板娘和雪乃让一平当间谍,原以为会有什么大的冲突。可一切就这么自然的来了,好像这是理所当然的,大家只是轻微反抗着。
他们只想好好守护自己喜欢的旧东西,终究,他们的念旧也无法阻挡时代的进程。
当一切尘埃落定,对面的古建筑被拆毁了,这也是坂下的命运吧~真正的分开还未到来,作者就在这一刻让故事戛然而止了。还未面临真正的生离死别,离别的话也显得那么的温情。两个分开三十天又二十小时的人又见面了,相视而笑,为再见而开心,准备开始幸福的一个月。一个月后,苹果少女就要去巴黎了,坂下也要被拆了,可结局却如此温暖。又是坂下的一天,在快节奏的法国小调中,坂下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可是,至少这个月,三个月底前,我每天都能和直美见面。四月以后的事我不会去想,眼下的神乐坂依旧还是神乐坂。”一天,又这样忙碌着。
就如同一平所说,让一切停留在它最美的时刻吧~
又何必担心明天的到来,至少,今天是简单而又幸福的。
5 ) 今天的神樂坂仍舊是神樂坂
從出生起就一直待在神樂坂的老板娘,到遙遠的海邊養老了
送她走的那一天,坂下對面的建築被起重機拆除,那是絕對不能讓老板娘聽見的聲音
對一平說男人轉行需要很大的覺悟的龍師傅,在板下關門之前告老還鄉了
辭職的那一天,他把左撇子專用刀送給一平,上面刻了一平的名字,他說選擇你自己覺得好用的持刀方式,前途也由你自己決定吧
一平終於還是跟直美見了面,然後在4月份直美要到法國之前兩人天天見面
板下的最後一個月,生意很忙碌,因為戀舊的客人聽聞店鋪要關門而接種而至
這讓我想起二宮在雜誌連載裡說的,「雖然常有人會說街道改變了讓人寂寞這樣的話,那麼,你又記得多少這個街道的事情呢?我會這樣想。明明沒有好好記住馬路、建築物還有風景的人竟然會覺得寂寞,這樣子……」
真正寂寞的人,其實是不忍心見到神樂坂慢慢消失而不得不在板下關門之前離開的老板娘和龍師傅吧
劇未,一平說不會考慮4月以後的事情,今天的神樂坂仍舊是神樂坂
整部劇就以這樣一個巧妙的方式結束,或許這就是編劇想透過作品傳達的想法
時代變遷,一切都變得物是人非的那一天終究會來臨,但今天的古老街巷仍舊是讓那些人感到安心舒適的古老街巷
6 ) 一平
现在想来,让我真正意义上掉进这个名叫二宫和也的大坑的,应该还是《拝啓、父上樣》。虽然之前也看过这位同学的其他作品,但最多只是感叹,啊,演得真不错。是《拝啓》第一次让我对身为役者的他肃然起敬。那些矛盾冲突明显的戏份可以靠爆发力和基本功撑过,很多合格的演员都做得到。可是《拝啓》里的一平是如此微妙的存在,就像串起项链的线,咋看之下都无足轻重到毫不显眼,事实上却绝非可有可无。所以担当一平这样的角色就好象在刀刃上行走,偏一分都不行。演过了就喧宾夺主,演轻了就缺少必要的存在感,而他却拿捏得恰到好处,浑然天成,仿佛他原本就是那个每日清晨踏过神乐坂石阶的料亭小师傅。可偏偏一平这个角色和他本人一点都不像,甚至可能是所有他演绎过的人物中离他本真性格最远的之一。所以,知道这位同学的事越多,我就越是觉得,能把一平演成这样,真是不容易呢。
仓本聪爷爷在力邀二宫和也同学参演《拝啓》的时候甩下了“这个角色除了你没人能演”这样的狠话。的确,无论是那张引人怀旧的昭和时代的面孔,还是那看似不经雕琢却处处用心的质朴演技,在他的同辈中,我都想不出第二人。当然还有他那极其适合念白的声音,要是《拝啓》没有了一平的旁白,不知道要失掉多少颜色。我最喜欢的旁白大概有两段,一处在全剧最开始,一处是除夕夜新年钟声敲响时的那段。有意思的是,这两段都是空镜头,没有什么情节,有的只是镜头扫过神乐坂的风物景致,仓本聪爷爷散文诗般的台词,以及二宫和也那可以让全世界瞬间安静下来的声音。有时想想真是很感激这位同学,多亏了他的演绎才成全了这部至今为止我最喜欢的日剧。全剧里爱不释手的段落有很多,最近经常想起的段落是一平被苹果女孩邀请去镰仓约会,回到坂下厨房后那掩饰不住的兴奋。常日里的一平是厨房中最安静的一个,现在却因为自己喜欢的女孩子的邀请而变得像小孩一样雀跃,这带着克制的对比却有着巨大的感染力,让看到这段的我忍不住跟着欢喜起来。还有就是一平偷偷跑去苹果女孩打工的面包房,边看着她忙碌的身影边在心里想:是不是人在认真工作的时候都是那么好看。每次看到这里,我都很想跟故事中的这个男生说,你不知道,其实你在坂下厨房前前后后那一低头的安静与专注,也是美好到叫别人无法移开视线的风景。
补一段早些时候在别处写的评论。
最近又在复习《拜启》 。其实也算不上是复习,不知道该看什么的时候,就随手抓一集来看,反正怎么看都看不腻。
剧中有很多桥段都是透着巧心思的,比如第一集里男主与一见钟情的女生初见面的场景:女生抱着一箱苹果路过,箱子破了,苹果洒一地,目睹此幕的男主挺身而出,帮捡苹果。说到底是俗套的“女生落难,男生出手相救”的设定,场地也是市井小巷,但偏偏就被拍得很诗意。夕阳下苹果顺着阶梯滚落,少女失措的表情,真是美。两人不言不语捡苹果,经镜头一慢放,居然看得我有些心动。《拜启》的编剧是我极其敬爱的脚本家仓本聪爷爷。当时我就想,老爷子一把年纪了,还能写出那么具有少年情怀的片段,不知道这几十年来是呼吸着什么样的空气度过的。
我不止一次在日志里写过这部电视剧,怎么写都无法完全表达我对它的喜爱。豆瓣上关于这部剧的评论质量都很高,把我想说的基本上都说了。仓本聪爷爷的“富良野三部曲” 虽然也是佳作,但因为是关于“死亡”,“归宿”,“救赎”这类过于宏大的主题,所以有时写得太用力,观众难免看着累。而《拜启》写的是东京的老街区,是像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一样熟悉的家乡,所以笔头也就轻快起来。一个老料亭前前后后一大溜人马,无论主次,经他左一点右一带,各个都鲜活出彩。远看,从头到尾都波澜不惊;近看,每一场戏都颇有嚼头。你要我说这故事是讲什么的,我也说不清,反正就是些家长里短的琐事,小人物们的小心思和小牢骚。没有夺人眼球的设定,丝毫不妨碍我看得津津有味。这样的剧是很见编剧功力的,好比你给人家一杯白开水,人家却硬生生地给你整出了茶香。
看了最后两集后我将四星改成了五星太爱编剧爷爷了~~~
横山裕这娃太可爱了。
情節有點松
剧的一开始的音乐与清晨沐浴阳光中的街景就让我爱上此剧,NINO又不负众望带来一部好剧。
养儿一定要样儿狗这样的儿子。决定了。
引用二狗“这是一部看过之后能安心睡去的戏。”
《温柔时刻2.0》。独白和配乐用的太好,平缓、深邃得不像21世纪的产物,但又精准地把独属于21世纪的沧桑变化传递出来——这几乎是我看过最好的讲老街强拆的剧,对有类似经历的人而言频频戳心...就算不喜欢拿来做辅料各种槽点的男女主爱情戏,也能在主料部分被仓本聪展现日常的功力折服,细腻动人。
最后也没能知道爸爸是谁呀 唉nino跟meisa在法国餐厅那里nino的品酒真是忒搞笑了XD大神跟崔智友 还有草剪刚那段笑疯了哈哈哈
清新的小品式日剧...二宫家的和也君和高岛阿姨的母子戏部分超赞...
完全戳中泪点和萌点TTATT 高桥老爷子太有爱啦!!! 那家咖啡馆和那位爱抢镜的老板都好萌>< 横山裕的时夫也意外地口耐阿~~~~ 近些年看过的最喜欢剧前五啊!!
一平君很可爱阿,干净,纯洁,平淡,隽永,忧伤得有一种平静的痛。一平的自白加了很多分
最喜欢的日剧 没有之一
其实我们都很明白有些事物都会随时间而消失,可是当那一刻真正到来,心仍会隐隐作痛。原想把你描述成“如满载负离子的秋日清风般抚慰人心的剧”,可是当老板娘那样客气的对律子说“你是哪位”的时候,满满的忧伤便再也无法忍住。石板街,厨房,木屐,神社,猫咪,苹果,老板娘,雪乃,一平,好怀念啊。
静水流深的温柔,徐缓深情的叙述,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神乐坂,所有日常鲜活的生命焕发出静美;与幻想中的父亲通话,独白写得深情感人,每次「敬启,父亲大人」一出感慨无限,二宫和也非常适合此角;其母与老板娘最佳配角,将无敌的寂寞岁月埋在心洞。
慢停了六集,还是没坚持下来……
不可不提的演技派战士
微微驼背的小师傅
除了 黑木。。
剧集播出13年后,八千草薫和梅宫辰夫都已仙逝,一平他们经常去采购食材的筑地市场也搬迁到了丰洲,神乐坂四处林立的高层公寓,还残留着多少曾经如“坂下”一样的料亭和古老店铺呢?走在弯曲的小径巷弄之中,是否还能偶遇各种猫悠闲信步呢?时代的巨轮碾压而过,只有“改变”这件事本身从未改变,相信仓本聪是从内心反感如今这个一切都过于便利浮华的时代的,尽管调侃着艺伎和政治家作家的“绯闻”,但观众依然可以从以一平为代表的坂下众人身上窥见诚恳坚韧敬业的职人精神,有很多被现代人抛弃的东西,该庆幸(也许)还有某些地方的某些人在执著地坚守,即使渐渐式微,即使不知何时终将消失,甚至迎来毁灭。
很細膩很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