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较纯粹的电影,由头至尾犹如一道强烈逆光向你迎面袭来,我就像站在一扇开启的时光之门前,却闻不到未来的气味,只有来自异次元的微粒从耳旁呼啸而过,在脑后的某处,形成过去与现在的无数可能性。
如果生命中的一切都倒着来:走路节奏,朝一定方向的移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天使或恶魔的表情,颠倒的“言语”乃至吐出来的食物。。。无疑是非常荒诞的情境,处处惹人发笑,东欧人的幽默是湮没于世俗又不够惊艳的,像一种自鸣得意的舞步。“忧伤的事件变成怪诞的事件,变成趣闻轶事的射影与暗喻。令人感到恐惧的一切事情,在怪诞的视角下统统变成了幽默,而从永恒的角度看,一切都是玩笑。”赫拉巴尔的这句话似乎就在形容此作,小人物的各种嘴脸很自然的被投射在银幕上,又被胶片的倒回给扭曲,遭快慢不一的节奏撕裂,不只正拍反放的形式,而且把捷克人怪诞的幽默感也玩到了极致。
当事物越破碎越完整,当死转化为生,悲剧变成喜剧,影片实际上超越了人们思想里对“时光倒流”的片面定义,它完成了一个大圆满的轮回之梦,在这个梦里,生和死,悲与喜——几个从来不可在现实中调和的终端已然失去了时间的标签,在整体上被并列呈放--你可自由选择你要的是什么,你如果想遵从传统叙事习惯舒舒服服看一个简单的故事,只需要把电影倒过来放,而无论正看反看,开始就是结局,结局也是开始。试想,一个沉闷的尸体和一场白色梦幻的婚礼,这都是一段生活的终点且另一个故事的开端,爱情能消逝,叛变,肉体亦可复活,不朽,所有的所有都在一个绵绵不息的生命轮回中被操练,被遗忘,又被重播,再复幻灭。。。。。。我关掉电影,脑中时空跨越,光影流年,竟有生死两茫茫之感,那天堂地狱之隔,悲伤欢喜之差,似乎从未存在过。
时光是不可逆的,生命是不可逆的,然则在电影的非现实性特质里,一切不可逆者皆可逆。
我一直认为很多评论的观点都有强加在导演身上的嫌疑,说不定Oldrich只是有了个从某天报纸上读来的大众故事,写了个剧本又厌于使故事更加复杂戏剧化的老一套于是灵机一动搞出这么一个怪胎,完全没有半点我在这说的什么“生死归虚”的参透,anyway,我相信,那带给我巨大冲击的时光逆转(视觉和精神都有),那种电影本能的力量,是为着我们生命的脆弱,短暂而降临。
大年三十看了部影史神作,真是整个人都神清气爽起来。其实论起剧情,也不是多惊心动魄的故事,但其惊世骇俗之处,是在于它整个故事是“倒着放、正着讲”的。也就是说:整部电影都是倒叙,从男主角的死刑开始,偏偏在导演的嘴里,这叫“出生”,然后脑袋蹦跶着跳回死刑犯的脑袋上。如果看的诡异电影少,恐怕还真就被这样的叙事糊弄个云里雾里,但明白了它的原理,也就更佩服导演半个世纪前的脑洞了。好像科幻片一样的画面和机智的对话无比有趣,倒不算烧脑,喜欢猎奇的观众可以一看。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就拿很多年前网上流传过一个很有名的男女对话作为例子,正着读是甜腻齁人的情话,反着读则是渣男圣经,估摸这段对话的创始人也曾借鉴本片的例子,因为《快乐的结局》里是倒叙,所以台词也是理所当然的反着的,使得许多对话妙趣横生便,甚至带动了“先答后问”的节奏。
男:你知道吗?我每天也在想没有你的日子我该怎么过。.
女:要是你的心里没有我我马上便会离开你。
男:不可能,我的心中一直也是这样期盼着。
女:若有其他少女勾引你.你能保持清醒?绝不搭上她们吗?
男:还用说,这是理所当然的。
女:我家里的家务都要由我一个人做吗?
男:不用怕我会在外头找其他人来帮你干好这差事。
女:将来我要是不能成为你的完美情人怎么办?
男:即使如此,但你在我心中的形象也是不会改变的。
女:若我成为你的妻子那我肯定有天会人老珠黄,变得很丑但届时我必会相夫教子,孝顺你的双亲。
男:亲爱的,这样的话太令我感动了,简直是梦寐以求。
女:但要是有一天我不在这个世界了,你还是再找一个爱你的人吧。
男:傻孩子,那样的话我情愿一辈子独身了。
女:那请你以后就只能爱我一个,不要再去看其他美女。
男:当然,那是不用多说的。
女:要是你的旧情人来找你,说她还是很挂念你,你会跟她旧情复始吗?
男:我才不管,这事与我何干。
女:那我要是被别人欺负,你会怎样?
男:狠狠干掉他,我绝不能让这种事发生。
女:如果我怀孕了,你会
这便是网上流传许久的段子,有了这个思维,再去理解本片的便不难了。影片最为扑朔迷离的地方,则是在于:虽然整部电影是倒着放的,但是旁白却是正序的,情节梳理清楚了,就好理解了:
故事开始:男人被斩首(男人诞生,这里可以理解为《返老还童》似得思路,一出生就是老大哥模样)
人物登场:警卫、神父挨个谈话,有趣的是因为是倒叙,所以警卫说完“起来行刑”后,男主角的下一动作是去睡了个爽(新出生感觉世界充满了友好)
学校教育:男主角在监狱里活动并做工(人人都在监狱中接受教育,学习做剪纸箱,方便日后步入社会)
入狱原因:男主角杀了妻子和她的情夫(社会分配给了他妻子,现在他只要把她重新组装一下就好了)
打扫卫生:男主角和情夫大打出手后,从窗户把他丢了出去,并肢解了妻子(用锯子重新组装妻子是个细致活,组装不好可指不定什么样,但屋里的男人让他有些心烦,还是出去敲门吧)
妻子情夫:妻子和情夫的感觉在一步步升温(在旁白的世界里,男主角成功将情夫从妻子身边赶走,此时要考虑的是如何摆脱妻子)
回到婚礼:男主角和妻子的婚礼何其欢乐,那是因为二人私奔导致丈母娘意外死亡才有的美好结局(为了分手亲朋好友全都来到此处为二人庆祝)
早悟兰因:男主角当初是劈腿主动勾引了现任妻子,纯洁的妻子一哭二闹三上吊才嫁了他(两次杀妻都失败了,痛恨自己是个不称职的杀手)
故事结束:男主从火灾现场救了当时还不相识的妻子,回到童年,真正坐牢(总算把妻子丢进火里了,还是再找一个模特缝纫工靠谱些,童年的摇篮车困了男主多年)
我想,在看電影這件事上,我也算是一個怪咖,每每總會對那些構思奇特的B級片青眼相加。於是,毫不意外的,這部精巧的倒帶式cult片依舊深得我心,並且反芻許久回味無窮。
首先,我要告訴還沒看過的童鞋,不要被什麼反向拍攝的電影給嚇到,因為這部電影的故事其實非常簡單,加上有豬腳的畫外音吐槽,理解起來是全無障礙滴。然後,重點來了,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一頂綠帽子引發的血案,經過導演的巧妙構思搖身一變為令人莞爾的黑色幽默。整部電影的氛圍非常歡樂,倒退的動作,越吃越完整的食物,倒序卻完全意義相反的臺詞,無不透著怪誕又討喜的效果。很想叫現在n多投錢跟扔冤家錢似的可劇情卻膚淺乏味得可憐的“大片”製作團隊拿自己的玩意兒跟人家60年前拍的比較一下,天天跟風創新一下會死啊還是商業片就一定要乏善可陳?
說回觀影感受,以下有劇透。當一個窮屌絲被一個白富美一見傾心,並且排除萬難得以喜結連理,誰都會以為那是一個幸福的開始。可通過主角死後靈魂對自己生前的倒帶意淫,才意識到那正是一切悲劇的初始。於是他一直倒一直倒,倒掉讓他犯下殺孽的姘夫、倒掉最後變壞的婚姻、倒掉和朝三暮四的妻子的相遇、倒掉長大後不堪入目的青梅竹馬的模樣,回到最初最快樂的開始,兩個小孩,兩小無猜。回望整個人生,那竟是最好的時光,而大半生的追逐和捨棄則都是悲劇的伏筆,好吧,就以開始作為結局,至少是個快樂的結局!
在观影的过程中,我整个人分裂成两部分,一部分试图淡定地接受电影中灌输的情节,真的将它看成一个happy end;另一部分却在不停地挣扎着回溯每句对话,试图按照现实的时间观重组整个故事。这两部分互相影响,导致我不时地点回放,因为经常会不知不觉陷入电影中,偏颇于某一种时间观而丢失了另一种的存在意义。我很好奇的一点是,如果把电影再反向播放,也就是负负得正,回到正确的时间观,它是不是一个完整的、没有破绽的电影。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电影中有些对话如果反过来看就是无头有尾,比如男主角莫名其妙的摇头撇嘴、或者突兀地说句“不”。
所以我说,这并不是一部简单的反向拍摄的电影,当然这个答案本身就是先验性的,不然这个电影就只剩一个新颖的构想,而非一部成功的作品了。
如果按照现实的时间观重组电影,那么这也不过是一个俗套的家庭悲剧。倒过来讲述实现了陌生化的效果,我们先知道结果,但并不知道这种结果是如何发生的,我们怀揣着个性化的揣测一次次回到新的起点,这样我们就要不断修正自己的揣测,对结果和原因都会产生全新的认识,有点像《记忆碎片》。但电影中最让我欣赏的是,主人公活在逆向时空中毫无违和感,他的逻辑是正常的,也就是说,除了本事(也就是重组情节得到的按照现实时间顺序发展的故事,在电影中是男主杀人的故事)以外,主人公在逆向时空中又叙述了一个完整的、合理的故事(也就是happy end),而且两个故事中的男主性格是一致的,体现在他对妻子外遇的态度:察觉、观察、苦闷的挣扎,到最后绝望,继而“杀掉”妻子和情人。这也是造成观影困难的原因之一,因为除了逆向时空是不合理的,电影中讲述的一切、如果以男主的角度去看都是合理的,当然我们要先接受男主世界中的人的生死观与我们现实间的矛盾,如果再能顺利地暂时忘掉逆向时空与我们现实时空的矛盾的话,那么接受电影就非常容易了。
如上所言,电影中讲述了两个故事,而观影过程中还会形成第三个故事,就是衔接了两个故事的观众印象,也就是两个故事的碰撞造成的喜剧效果。导演到底想通过这部电影表达什么我们无法一概而论,而且我还未看过这个导演的其他作品,知之甚少就不多加赘述了。但首先一点我感受到的就是这部电影对我们根深蒂固的现实存在观念的冲击,包括时空观、以及源自这种时空观的生死观等等。这些看似先验的观念实际上都是我们后天习得的,它们左右了我们对世界的所有可能的看法,剥夺了我们由于无知而获得的自由。如果海德格尔所说的人的“被抛状态”是一种不由自主的选择,那么掌控我们的不仅是这种源自生命和对生命的神秘追问,还有我们在习得语言的同时被灌输的所有知识范式,我一直对布宁在《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开篇中的一段话记忆犹新(貌似在哪里已经说过了同样的话= = ),就用这段话作一个不够契合的总结:”我们没有自己的生与死的感觉。很可惜,人们甚至把我什么时候出生的都讲给我听了,假如不讲,那我现在就不会知道我有多大年纪(况且,我现在完全没感到年岁的负担),就是说,不会想到我大概再过十年或二十年就要死了。要是我生长在一个渺无人烟的荒岛上,那也不会疑心自己就要死。‘这就太幸运了!’我要添上这一句。但是谁知道呢?也许是一场大灾难吧。而且我说不疑心是否真的不疑心呢?我们不是生下来就有死的感觉吗?如果没有,如果未曾疑心过,那我是否会象现在和过去一样,这么热爱生活呢?“
正巧同一天我还看了《时空大挪移》,里面的男主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都是时间的奴隶。“这句话也是布宁所表达的意思。既定的时空观对我们理解这个世界有着非常强势的影响力,甚至可以说我们对世界的全部理解都是建立在一个稳定的时空观的基础上的。当在后现代视域下宏大叙事被怀疑继而被解构,人们开始寻找所有颠覆性的可能性时,时空观必定也会成为被冲击的对象。其实人类对时间的裹挟的反抗是从未停歇的,但大都是凭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譬如人死后的生活之类的),或者是高科技time machine,或者干脆就是我大天朝无与伦比的清穿能力。但这些事例中仍然在传达一个概念:时间的洪流是不可逆的,实际上人还是在遵从时间的控制。所以从这个意义而言,《快乐的结局》绝对是登高望远独一人。
有趣的是,逆向时空也是完全合理的不是么?想想看,我们所理解的人的生死不也是空空而来,空空而去么?生前和死后的状态就我们个人而言不是完全一样的么?那么倒过来活着也未尝不可,而且我记得看《本杰明巴顿奇事》时忘了是电影中还是影评中(八成是后者)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倒过来生活的话,那么我们的世界中将会出现更多的成功者。这也是男主最后获得happy end的秘诀之一。搞笑的是电影中男主对孩子的看法非常有趣,一开始是”莫名其妙地有了个孩子“,让他措手不及、非常伤心,后来这个孩子越来越小、牙掉光了、不会走路了,最后被医院给收回去了。
最后还要感叹一句人的可塑性,我看完这个电影后整个人的时空观都不好了。当时我是坐在回家的大客上看的,看完后闭目养神的功夫就觉得下一秒发生的事实际上是上一秒发生的事,钻入耳朵的大客车上功放的电视剧的对话,在我听来也全都是反着的。在此不得不佩服导演的功力。
。生或重
,宿归为作点起和点终有唯
。案答的题明证是不也再间时
。结纠误错和分缘的切一让
。灭毁辑逻和果因的切一让就么那
。味无然索的运命是都切一的切一,诞荒是都切一的切一
。敛收会花水,原复会物食,合愈会口伤,生复会死人
。dne yppah个是疑无点终的光时流逆段这么那,讽嘲的奈无生一这于对魂灵是白旁说果如
http://7jj7.yo2.cn/articles/happyendhappyend.html
正拍无意义,倒来成经典
性锋先具颇也用使的头镜快和头镜格定,外用使的放倒去除。暗阴色黑有带是只,尾结和头开的亡死是旧仍,局结剧喜的乐快了为成剧悲的俗通的、的统传个一,物食的整完出吐里嘴从,走行着倒们人,上身的他到回下台头断从颅头的犯刑死,“起承转合” 为变“合转承起” 的影电事叙统传
它完成了一个大圆满的轮回之梦,在这个梦里,生和死,悲与喜几个从来不可在现实中调和的终端已然失去了时间的标签,在整体上被并列呈放你可自由选择你要的是什么,你如果想遵从传统叙事习惯舒舒服服看一个简单的故事,只需要把电影倒过来放,而无论正看反看,开始就是结局,结局也是开始。
剧本还是比较缜密的。越往后看越觉得这是一部悲剧
7.5/10。用倒放的方式去重新诠释一个被断头台斩首的罪犯的一生。通过倒放制造黑色幽默确实是个好点子,但执行起来并没好笑到哪去。而且除了倒放这个点,其他影像元素都处理地挺一般。
真奇葩,这才是真正的倒带人生丫。典型的捷克新浪潮。旁白的絮絮叨叨,定格画面,还有陈旧独特的影像质感。故事简单,但在探索电影叙述的可能性上尝试得很漂亮,那年代有多少强悍的实验电影丫。有一段配乐是《桑塔露琪亚》吧?
倒叙电影,人生不可以重来,没有如果。倒叙中蕴含着讽刺,这是本片的精彩之处
我脚得噱头不是反向拍摄,而是反拍时事态发展和人物对话的正向逻辑。还好就一个来小时,不然我脑子反应肯定跟不上料
独特的片头设计,反向拼贴构建全貌的照片隐喻。对爱情片套路“不幸的开始,快乐的结局”的调侃,反写悲剧成喜剧的创造,在一个悖论—作为人类主体却并不能给予事件发展影响—中找到设定合理点—用旁白解读,疑问式的将重点转换为场景喜剧—错位来凸显喜剧元素,默片式的喜剧玩法,降格的全景式拍法的朴素回归,对于刻板或长篇大论的台词倒放增添了反古板的黑色幽默,将无生气变为荒诞味的讽刺幽默。电影意义上真正意义的“倒叙”,也是另类声画分立的典范,反生活常规行为模式成为最大的情节笑点,回溯性的情节依次展现成为独特烧脑片,并在相反行进中找到切合剧情故事,将时间压缩至70分钟又将疲惫感和新鲜感做了为完美的协调。内部文本在合理性内依旧构建出一出好戏,与正序同样的爱情悲剧,一出背叛、一出无情,但相反的选择对象,却悲喜两重天。
!啊逼牛,意创奇猎的前年多十四。穷无味回完看,了致别默幽就放着倒但,别特无毫单简常非事故!绝叫腿拍!的反相全完是也辑逻的白旁且并。退倒和吐呕了成变也路走和饭吃连……识相后,婚结先;问提后,答回先;生出后,亡死先们色角。映放序倒,摄拍序正。影电验实克捷的奇神部一是这,遍两了看连
刚开始执拗于还原正序的对话,逐渐产生了坐倒座的眩晕感,于是躺平了!对话都能产生些呼应,洗尽铅华,返璞归真,忘恩负义或许还不如见死不救。
巧妙利用了观众的双重思考,通过精巧设计的台词与旁白让观众同时拼写正向和反向两个故事,仿佛《将军号》里前后景同时上演火车的去程和回程。只可惜部分情节过度拘泥于局部对称,忽略了整体的悲喜剧对称。
本片最大特色便是把倒敘進行到極致,把倒錯的時序和舉止合理化。此片更像是脫韁失控的時空洪流,看似帶走人生的悲慘命運,實際要逃過一劫的方法是從頭來過,變成了什麼都不曾擁有的虛無。片名“快樂的結局”卻是對此諷刺得入木三分,無論主觀敘事角度如何,發生過的都未被抹殺,唯有再經歷一次。
导演想象力惊人,关键还是在画面倒放的同时,旁白正向叙述还能把故事讲回原点,起点是终点,终点也是起点。
!赞 。”终剧“是幕字个一第的来出蹦到看我到直,法手事叙的它道知不并前之赏观
虽然从卢米埃尔《拆墙》到20年代达达主义都搞过倒放的影像实验,但加载如此戏剧性的长篇情节,确实影史级别的抖机灵电影(占据珠玉在前位置),对奇观的运用牢牢嵌在生活场景,某种程度比《信条》更强烈:吞云吸雾、吐酒取食、刀缝切口、自动穿衣、平地飞窗、浪止出水,房间大闹一场戏,把“反熵”演绎得多彩多姿,而更深的趣味是,旁白以“顺序”重新解读“逆行”,带来一种合理化一切的讽刺,既有台词的reverse-“-你愿意吗?-不!”,也有异质化日常的趣味-“他会飞,还会从动物那里偷吃的,好可恶”,“庆祝我岳父的出生!”,其实正过来看,这个故事也隐含了某种批判性的线索,比如男主在婚礼前看到橱窗内的情景,作用就如同《白日美人》里的轮椅。在当下看这个,只能说魔幻给魔幻开门,我们都会有光明的未来。
形式比想像的複雜太多,70分鐘看得像210分鐘般累。一顆童稚靈魂出生在底片主宰的後設形上界,被全然倒敘與任性剪接「宰割」(全片事件的共通意象)了生活,他不得不對眼前怪象時而視而不見,用旁白假裝永恆天真,因為若他一嚴肅,便會察覺命運的終不可逆註定人生永遠是悲劇的結局--戲內戲外皆然。
生与死、开端与结局 的逆转,当一切都倒行逆施的时候,一切都变得有趣起来。爱与恨、快乐与悲伤,在风中凌乱。
据说是世界上唯一一部倒着放的电影,影片从动作、对白到音乐都是倒着来的,从一个人被斩首开始,一个恐怖的开头,一步一步向前追溯,故事的前因后果也开始被揭开。故事充满了隐喻,所有事开始时总是被幻想得很美,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却问题重重。一个普通的故事倒着讲就有了悬念,《记忆碎片》从这来的?
将悲剧变成喜剧的最佳办法:倒放(所以,世上所有事情都是悲剧开头,喜剧收场)。最初我以为只是倒过来播放那么简单,然而要构思出一个倒叙也讲得通的故事很不容易,太长了看着很吃力,短一些还省事,况且片子是局部倒放,剪辑的时候考验衔接,部分台词的语序是正常的。将爱人从“从火灾拯救她-爱上她-得到她-被背叛”到“被背叛-摆脱她-葬送她于火里”,痛快的happy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