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钢琴

已完结

主演:金荷娜,高修,赵寅成

类型:韩剧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01

 剧照

钢琴 剧照 NO.1钢琴 剧照 NO.2钢琴 剧照 NO.3钢琴 剧照 NO.4钢琴 剧照 NO.5钢琴 剧照 NO.6钢琴 剧照 NO.13钢琴 剧照 NO.14钢琴 剧照 NO.15钢琴 剧照 NO.16钢琴 剧照 NO.17钢琴 剧照 NO.18钢琴 剧照 NO.19钢琴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钢琴韩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次最佳男主角与最佳新人的合作,令《钢琴.别恋》在韩国创下全年最高收视纪录。此剧为演技派的赵在贤夺得SBS电视台2001年最佳男主角奖,赵仁成则脱颖而出夺最佳新人奖,当然还有人气偶像高修与金荷娜的落力演出。  《钢琴.别恋》集亲情、爱情又有帮会中的兄弟情各种元素于一身。爱情主线是异父异母的金荷娜与高修的一段「姐弟恋」。赵在贤在剧中饰演高修、金荷娜与赵仁成饰演三人的「父亲」,是位退隐的江湖中人,心思尽花在为儿女奔波,表现无比的父爱韩亿冠(赵在贤饰)年青时是帮会中第三头目,当年意气风发对同居女友怀孕视为负累而要对方堕胎。十年后亿冠失势,前女友交一个十岁的男孩子在休(高修饰)给他,指在休是他的儿子。亿冠无奈带儿子回乡途中遇失婚少妇惠琳带著一对子女到斧山。一对失意人,两个家庭合二为一,成一家五口。李敬浩(赵仁成饰)与李秀瑷(金荷娜)对母亲再婚不满。母视的逝世令他们更仇视继父亿冠,敬浩对在休更恨之入骨,偏偏秀瑷与在休却发展了一段不被接受的姐弟恋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海棠红2020好事成双202324小时日本同感环环相扣我们之后的世界血刃南宋猎人之绝地反击3个受伤的警察旅“奥”一家人欢迎入柜法外情真 第一季玉碎塞班岛红旗军演屋顶上的猫绝地战警2孤独青春冰上火街舞100托米莉斯女王我的小确幸猎杀中山狼动物总动员仲夏夜之梦长安少年行动态漫画·战鼎第三季微笑江湖

 长篇影评

 1 ) 影评钢琴师

《钢琴师》是一部好电影,虽然输给了《芝加哥》没有拿到那一届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可我还决心写一写它。水了这么长时间,好不容易沉下心来发个有意义的帖子,望大家赏脸。

题外话:阿德里安·布劳迪也凭借此片斩获了第75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成为奥斯卡历史上最年轻影帝;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也收获了最佳导演奖。但那一届最佳影片输给了《芝加哥》我觉得是个意外,毕竟最佳导演都收入囊中了,作为歌舞片的《芝加哥》毕竟也不是奥斯卡最喜欢的feel,又是历史片、又是剧情片、又是战争片、又是文艺片,历史上获奖的影片多达27部,1961年——1970年占主导地位的歌舞片这次打败《钢琴家》,难免会有影迷不服。

影片是以肖邦的《升c小调夜曲》开头,因为男主并不会弹钢琴,所以我刚开始看到他沉醉于钢琴的那一段表情竟觉得有些滑稽,因为镜头没有让他的手和脸一同出现在一个屏幕里,我始终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广播站被轰炸,斯皮尔曼依旧如此淡定,仿佛从来不为他的生命担忧。在家里时,爸妈告诉他们要离开华沙,瓦列很不相信,可是他的声音很小,我必须竖着耳朵才能听到,便可笑地认为他没有什么演技可言(影片过后我才真正明白,并不是歇斯底里在屏幕上大叫才叫演得好,有些人,比如阿德里安,他不必说很多话,凭他的表情,凭他的肢体语言,就可以完成所有语言可以做到的事)。瓦列在被送往犹太区之前这一段演员塑造的已经很成功了,就是一个真正的瓦列,没有被战争摧残的瓦列——绅士、彬彬有礼、纯粹的艺术家。 斯皮尔曼一家要卖掉钢琴换取食物的那一段,瓦列只有一个镜头,就是他盘着腿坐在椅子上,向争吵的众人挥了挥手,轻轻地说了一句“take it”。镜头离得太远,我没看清他的表情,但没有温度的一句话,瓦列的不舍但又无奈就跃然而上。瓦列救那个被卡在墙下的男孩,拒绝伊萨克让他做犹太警察的帮助……只是影片的一小部分,暂且略过不谈。前50分钟,波兰斯基更多的是想表现当时残酷无情的形势,德国军官的残忍与冷酷,对生命的漠视;犹太人的任人宰割,听天由命,以及被德国人认为最下贱的生命。对于这个“钢琴家”的描写,也许直到50分钟以后才正式开始。 但其实剩下的故事也很简单,无非一句话可以概括:一个犹太钢琴家在别人的帮助下一步步逃离魔窟,最后以自己的一段钢琴曲感动了一个德国军官,最终成功地生还了。虽然瓦列的求生欲望很强烈,他总是在不停地奔波,从一个地方逃到另一个地方,忍受饥饿和寒冷之苦,还要一次次化险为夷,但不得不说,瓦列的逃亡之路是很被动的。他的职业是一名钢琴家,也许他的确天才,可他在逃生这方面的智商几乎为零。如果一路一路没有贵人(梅耶克、多萝塔夫妇、吉勃克辛斯基等人)相助,凭借他的微薄之力是不足以捱到战争结束的。举个例子,在马里克给瓦列提供的房子里,瓦列为了够一个东西打碎了许多盘子引起了邻居的注意,他不得不按照马里克说的去找多萝塔夫妇。我觉得真正有意义的一段是德国军队开始对波兰人发起攻击毁掉了他在战争中最后住的那一套房子,瓦列才开始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开始了逃亡。影片中通过瓦列头发和胡子的生长来衬托时间的流逝,瓦列在最后遇到了德国军官,他告诉了军官他的职业,军官便让他弹一首曲子。阿德里安演绎的瓦列从刚见到军官的恐惧,到坐上琴凳刚开始弹琴的虚弱与陌生,到逐渐地沉浸于琴声中,越来越激情澎湃,也许他的琴声里融入了国破家亡的悲痛、自己这几年逃亡的悲惨经历,所以才会如此有震撼力,以至于竟然感动了一个德国军官。阿德里安在这一段的表现非常好,把一个一直在听天由命逃亡的软弱的犹太人被战争所改变成现在的样子精辟地表演了出来。但起推动作用的,还是瓦列演奏的那一曲肖邦的《第一叙事曲》,完全的催泪弹。

 2 ) 人性or艺术?

又一次得说“终于”了——终于看完了《钢琴家》。
最近看了两部关于钢琴演奏者的电影,《海上钢琴师》和《钢琴家》,如果说《海上钢琴师》更多的表现了1900对于音乐的近似膜拜的追求,那么《钢琴家》则是赤裸裸的以人性的名义践踏了艺术。所谓“践踏”并非是说电影本身对艺术采取了蔑视的态度,而是说当艺术和人性冲突时,作为人,作为需要生存下去的个体,我们不得不抛弃艺术。
电影的开场,以黑白镜头真实的再现了二战前夕华沙纷繁的民众生活,而后随着背景音乐,我们终于看到了Wlady的手翩翩飞舞于琴键上,以一种爱抚恋人的轻柔抚摩着琴键。那双手,看起来年轻而光洁,虽然说实话,那真的不是双很漂亮的手。然后镜头移向Wlady的脸——年轻瘦削,细长的眼睛里流露着艺术家的纯洁,薄薄的嘴角无声的诉说着艺术的柔弱和易碎。音乐如流水般细细淌过,温柔得让人想永远的沉睡于其中,正当我们淫浸于这样轻灵的钢琴的音符跳动里时,忽而第一次炮声扑面而来,如定音鼓般沉闷压抑,Wlady没有惊恐,继续轻抚着他的爱人,眼神一如既往的充满柔情。而后又一次,剧烈且强硬,当我们以为Wlady会继续不为所动时,沉迷于钢琴演奏中的Wlady被震动了,紧接着玻璃破碎的声音骤然响起,而钢琴声却继续缠绵,可是再一次的,当玻璃被炮火震碎,钢琴声也在一片杂乱中戛然而止。我们几乎可以看到Wlady的身体不由自主的在着这样的破坏声中颤抖了一下。
电影在开场时似乎就预言了这样一个结局——当人类面临艺术与生命的选择时,我们不得不放弃浪漫而选择实际——没有生命,从此便再不会有艺术。艺术在战火面前显得羸弱而无助得如同寒风里最后一朵战栗着开放的玫瑰,虽然美丽依旧,但这份奄奄一息的羸弱美丽又能坚持多久呢?记得曾经听到过一个比喻,战争与艺术,就像枪炮与玫瑰——即使在枪林弹雨中,玫瑰也能够瑟缩着盛开,可是盛开了,又能在炮火的夹缝中苟延残喘多久呢?
而在战争的炮火里,仍然不能扼止我们追寻爱情的本性——钢琴家以轻佻和嘲讽的表情轻笑着说,也许某天我们可以一起演奏肖邦,他在大提琴家面前展示了他的无畏。可是到影片结束时,我不禁想问,他真的无畏么?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毕竟他最终没有选择玉碎,而是选择了瓦全。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可是当我们的脖子已经被战争紧紧的勒住的时候,我们甚至连建业水都无法喝到的时候,我们还能选择什么?或者说,我们其实已经没得选择了。
To be or not to be?是生存,还是死亡?这一点都不是个问题。
唯一让我们欣慰的是,当人性残忍的践踏艺术时,我们的艺术家并没有践踏自己仍旧高尚的灵魂——他依然心中有爱的存在,相信爱的存在,依然热爱着他的钢琴,他的艺术以及他的生命。影片中,有一个镜头经常出现——犹太钢琴家的手指常常神经性的痉挛着——仿佛钢琴的琴键就永远的凝固在他的手指下一样,此时往往会有悠扬轻远的钢琴声作为背景音,缓缓的扬起,又缓缓的飘落。
对于很多人称赞这部影片里描述的二战中德国军官和犹太钢琴家的友谊,以及德国军官对音乐和对艺术的崇敬心,我个人认为这是个绝对的误导,影片的主旨显然并非立足于此。对于这一点,影片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战争的定局已然呈现,而此时再多的屠戮也是枉然——德国人未必能理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却必定能够理解生命的珍贵。
整个影片对人性的震慑以及对那些不幸生活在战争中的生命的哀悼,如同Wlady最钟爱的肖邦一样,哀怨、悲伤,却永远不会失去生命的活性,音乐如水般潺潺着,生命和艺术也如水般涓涓不止,即使有战争,即使有磨难,我们依然会坚强的活下去——活下去,就是我们最大的胜利。
逝者已去,让我们好好的珍惜自己,好好的、勇敢的活下去,为了我们心中那依稀闪烁的光明。

 3 ) 德国上尉与钢琴家

看了部战争题材的片子《钢琴家》。关于钢琴师的片子有很多,最出名的那部要数《海上钢琴师》了。而我看的那部片名仅仅是《钢琴家》不带任何定语。
《钢琴家》片头:波兰电台录制室,一架钢琴,犹太钢琴师史镖曼优雅弹奏,直到德国纳粹的枪炮轰炸到波兰电台,他仍然醉心于演奏。
之后整部影片一直渲染了德国的血腥,他们毫不留情的对犹太人进行屠杀,场面凄厉的如同那部斯皮尔博格大导演最富盛名的《辛德勒的名单》。主角钢琴师史镖曼则一路颠沛流离,不断他的逃亡之路。
当所有的朋友都一一离去,史镖曼只好躲在阁楼藏身。他四处寻找食物充饥,期盼着俄军的到来。另一方面,德军节节败退,宣告着正义必将胜利。
终于史镖曼找到了可以充饥的罐头,正当他费力打开的时候,罐头滚落在地。就这样一直滚到了德国上尉的脚下。史镖曼害怕极了,也许他觉得他的生命会草草结束在眼前这个德国人的枪下。
德军上尉静静的看着那个已被逃亡生活折磨如同乞丐的钢琴师,他的眼中并没有露出凶光。他让钢琴师为他弹奏一曲,他静静的安详的坐在一旁听着在这战争年代少有的动人曲子,他的眼中没有闪现出野兽般吃人的模样。他只是这样静静的听着。俄军正不断的发起进攻,德军伤亡惨重,还要面对无处不在的波兰游击队和担心柏林汉堡受到英美联军的轰炸。德国上尉静静的听着,他长着日尔曼民族的所特有的样貌,英俊 挺拔 高大 威严,不同的是他那深邃迷人的双眼散发出的是对和平的盼望和对早些结束战争的渴求。
一曲弹罢,上尉并没有射杀富有才艺的钢琴师,他只是转身静静离开。回到德国司令部,上尉签署了几份文件,镜头却一直停留在他办公桌上一张幸福美满的全家福照片上不肯切换。照片中德国上尉报着妻儿笑的温柔而慈祥,如同之前在阁楼中听钢琴曲一般宁静温柔。
上尉又回到阁楼,他把面包和肉酱给了钢琴师,转身离去。外面轰炸声不断,史镖曼叫住上尉问:“外面怎么了?” “俄军不断的在对岸开火,你只需要再坚持几周。” 说完上尉便走了。他离开的步伐依然带有德国人所固有的坚定和威武。
硝烟弥漫。战火声依然此起彼伏。德国人撤退了。上尉再次来到钢琴师藏身的阁楼。他把足够的事物递给史镖曼,然后说:“我们要撤了。”钢琴师不知如何去感谢这个眼前的恩人。他惟有用着充满感激的眼睛看着上尉。临走时上尉又脱下了自己的大衣送给钢琴师御寒,并且问:“战后你有什么打算?” 钢琴师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有些不知所措:“我想我会继续演奏,在波兰电台。” 上尉: “你叫什么名字?我会留意去听。” “史镖曼。”
于是上尉就这样走了。也许他应该告诉钢琴师他的名字,也许钢琴师也应该问问眼前这个为自己提供食物的恩人的名字。但他们谁都没有这样做。
之后俄军来到了波兰,钢琴师得到了解救。同时俄军俘虏了大批德国战囚。尽管上尉通过一些音乐人希望他们能找到史镖曼,希望史镖曼将自己解救出战俘营。可惜因为史镖曼尽力调查仍然无法得知上尉的名字,这件事情最终无奈告吹。上尉在1952年死于苏联战俘营。
我无意为德国人过去的一些罪行辩解。但是我想有时这些罪恶不能归结到整体德国人身上,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他们只是无奈地听命于纳粹首领的摆布。今天的德国人更是为自己过去的罪行深深忏悔自责。我想历史应该原谅他们,世人也应该原谅他们。
最后,让我们记住那个德国上尉的名字:威廉贺辛菲特。 因为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他代表了德国人的良知,他是厌战的善良人群的缩影。对此,我向这个上尉,向所有为和平做出努力的人们敬礼!

 4 ) 灵魂共鸣:犹太钢琴家与德国军官的真实往事

他战战兢兢地搬来椅子坐在钢琴前,不安地抬眼看他,但又很快移开视线,那人的的烟灰军装,以及别在腰间的枪灼伤他的眼睛。他把指尖放在黑白琴键上,骨节僵硬,颤抖着不知所措。但只要跳跃那双沾满污垢的手,他就是音乐世界的神。

他从未听过这样悲怆动人的《升c小调夜曲》,使他忘记琴架上的纳粹军帽,忘记德国军装肩上显赫的军衔,只在这首融入奏者全部苦难与哀伤的乐曲中蹙紧了眉头,若有所思。从听到第一个音符开始,他就感知到超越国界,超越种族的嘤嘤共鸣。

这是1944年华沙犹太废墟。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第一个战役,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结束了,而波兰犹太人,乃至全世界犹太人的苦难,才刚刚开始。

他们被迫戴上蓝色大卫之星袖章,禁止进入公园和餐馆,甚至不准走人行道。拉德加斯特火车站更是所有犹太人的恐怖梦魇。大批的犹太人就是在这里,坐着装牲口的火车,被送往奥斯威辛死亡集中营。

瓦拉迪斯罗·斯皮曼(Wladyslaw Szpilman)的亲人也在其中。作为波兰天才钢琴家的他,被一位听过他演奏的警察所救,才幸免于难,开始了四处躲藏,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涯。

有一次他进入一所废弃的住宅寻找食物,不幸与一位德国军官狭路相逢,就在他静等死亡来临的时候,那位军官得知他的身份以后,却叫他演奏一曲。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当时斯皮曼绝不会想到,自幼热爱的音乐,早已使这名军官的内心充满对苦难人民的慈悲与怜悯。这位将来会有数十名犹太人请求赦免无罪的德国纳粹,名叫威尔姆·霍森菲德(Wilm Hosenfeld),出生于1895年,他像任何一个满腔热血的爱国青年一样,参加了纳粹冲锋队,两年后又加入了纳粹党。他为能够参与祖国的复兴而陷入狂热的心醉,完全没有预想到“卐”字标志即将给全世界带来的灭顶之灾。

二战爆发,霍森菲德再次应召入伍,10月,他被派往波兰帕比亚尼采,管理战俘营。

就在这期间,霍森菲德对他所拥护的希特勒“平等”主义产生了困惑。他深深同情挣扎在纳粹铁蹄下的波兰人民,并为他所效力的组织的罪行痛苦万分。1940年冬的一天,霍森菲德看到一群德国兵毫无道理地毒打一个波兰孩子,随后他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

“我所有的热情都熄灭了。看到我们的人在波兰的所作所为,作为一个德国军人,我感到羞耻。”

1942年,霍森菲德晋升上尉。他在驻地开了波兰语课,请来授课的是他一位波兰朋友的哥哥。当德国人节节败退的时候,这位教师对他说:“你们打败了,扔掉你的军装吧!我们会把你藏起来。”霍森菲德拒绝了,他说:“我知道上帝在诅咒德国人,但我不能抛弃我的同胞。”

霍森菲德对犹太人的善行,仍不能改变法西斯的穷途末路。1944年12月12日,苏军抵达,德军撤退前夕,他最后一次来到钢斯皮曼的藏匿地点,像往常的许多次一样,他带来了食物,甚至还留下了他的军大衣。他问了斯皮曼的名字,希望可以再次听到他的演奏。

1945年1月17日,霍森菲德被苏联红军俘虏。1947年7月,他在战犯营中风,两年后拖着病体接受审判;1950年被判处死刑,后减判为25年苦役,他被指控犯有侵害波兰平民罪。

直到这时,斯皮曼才知道霍森菲德的悲惨遭遇,他立即上书给政府请求帮助,得到的答复是:“如果他在波兰,我们可能给他自由。但是我们的苏联盟友不愿释放他。”

判刑一年后,霍森菲德再次中风,瘫痪在床;1952年死于狱中。

恢复和平以后,斯皮曼将这段经历写成回忆录《死亡的城市》,于1946年出版。但由于书中描写了波兰犹太人对当时苏联的不信任,遭到苏联查禁。直到90年代,这本书才改名为《钢琴家》在美国重新发行。2002年被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搬上银幕,一举夺得第5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可惜,斯皮曼没有看到他的朋友霍森菲德感动全世界的场面,他于2000年7月6日逝世,享年89岁。

不过已经不重要了,这对老友,56年后在另一个世界相聚,只是这一次,没有恐惧战栗,没有负罪歉疚。

“肖邦?”

“肖邦。”

 5 ) 现实往往比电影更残酷更戏剧更感人——关于德国军官的真实背景和钢琴家原著

【真实背景】

威尔姆·欧森菲德(Wilm Hosenfeld,1895年5月2日-1952年8月13日),生于德国罗恩多夫的许恩菲德,原是一位老师,后为德国国防军上尉军官,纳粹党员。他在华沙废墟中救了濒临死亡的波兰犹太裔钢琴家及作曲家瓦拉迪斯劳·什皮尔曼。欧森菲德与几位同侪军官对德国占领下的波兰人民包括犹太人的处境深表同情,并不齿他的国人在当地的所作所为,因此他们尽可能地对其随时随地提供救助。 1945年1月17日,欧森菲德被苏联红军俘虏。但仅因为他加入部队而被认定为战犯,并被判入劳改营服刑25年。 1950年代初期,什皮尔曼第一次知道恩人的真实姓名,并尝试向波兰共产党当局提出营救,但波共当局回复说:“如果他在波兰,我们可能给他自由。但是我们的苏联同志不愿释放他。” 尽管许多人证实欧森菲德的战时行为,苏联人仍拒绝相信他未涉及战争罪行。欧森菲德最终于1952年因恶劣的战俘待遇而死于苏联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的劳改营。 据他的信件及日记记载,在二战期间,经欧森菲德救助的人数达50人。 一部根据什皮尔曼的回忆录所拍摄的电影《钢琴家》(Pianist,2002)描述了这段故事,片中欧森菲德一角由汤马士·克雷舒曼主演。 什皮尔曼的儿子安德烈兹·什皮尔曼长期以来一直请求以色列官方大屠杀纪念馆雅德瓦什姆给予欧森菲德国际义人(Righteous Among the Nations,冒着生命危险救助犹太人的非犹太籍人士)的荣誉。纪念馆于2009年2月16日追封欧森菲德为国际义人。

【钢琴家原著】

以下节选自原著 ..我是那么聚精会神地翻东西,什么声音都听不见了,这时我身后突然响起一个人说话的声音:“你到底在这儿干什么?” 一个个子高高,风度儒雅的德国军官正倚着碗橱站着,双臂抱在胸前。 .................. 过了一会儿,我结结巴巴地说:“要怎么处治,你随便吧。我不打算离开这儿。” “我不想处治你!”军官耸了耸肩。“你靠什么维持生活?” “我是钢琴师。” 他更仔细地观察我,显然不太相信我的话。然后他扭头看了看从厨房通往其它房间的那个门,好像突然想起了一个主意。 “跟我来,好吗?” 我们走进隔壁的房间,那里显然是餐厅,然后再往里进了一个房间,里面有一架钢琴,放在墙边。军官指了指钢琴。 ”弹一段!“ 难道他不知道钢琴一响会把附近的党卫军都引来吗?我用疑虑的目光看着他,站在原地没有动。他显然感觉到我很害怕,因为他很有把握地说:”没关系,你弹吧。如果有人来,你就藏进食柜,我就说刚才是我在试弹钢琴。“ 我的手指头接触到琴键的时候微微抖动。这么说,这一回我得换个方法,用弹钢琴来换活命。我已有两年半没弹钢琴了,我的手指头发僵,上面还有一厚层脏泥,手指甲从上次大楼着火时起就没有剪过。还有,由于这个房间已没有了窗玻璃,钢琴的活动部件受潮膨胀,按键时很费力。 我弹奏了肖邦的升C小调梦幻曲。未经调试的琴弦发出平缓的丁丁东东的声音,琴声流过空荡荡的套房和楼梯,飘到大街对面的别墅废墟,又反射回来,变成了柔和而忧郁的回音。我弹完曲子之后,屋里的静寂变得更加抑郁,更加恐怖。一只猫在外面街上喵喵地叫。我听见楼外下面有叫声,那是德国人粗鲁的喊声。 那个德国军官默默地看着我。过了一会儿,他叹了一口气说:”你无论如何不能待在这里。我带你出城,去一个村庄。你在那里会更安全。“ 我摇了摇头。”我不能离开这儿。“我肯定地说。 现在他好像才明白我什么藏在这里。他紧张地抖了一下。 ”你是犹太人?“他问 ”是“ 他刚才一直站着,两手交叉抱在胸前;现在他把两只手放下来,坐到钢琴旁边的单人沙发上,好像这一发现让他思绪万千。 ”是,唔,“他说,”那样的话,我看你确实不能离开这里。“ 他好像又在沉思,过了一会儿,他转向我,又问了一个问题。 ’你藏在哪儿?” “阁楼。” “带我去看看里面是什么样子。” ................... 他问我有没有吃的东西。 “没有,”我说。要知道,刚才我在厨房找东西吃,没想到让你给打搅了。 “没关系,”他赶紧说,好像想起了刚才的突然袭击,觉得很不好意思。“我会给你带点吃的来。” 这时我才大着胆子问了他一个问题。我已经憋不住了。“你是德国人吗?” 他的脸红了,很激动,几乎是喊着回答了我,好像我的问题对他是个侮辱。“对,我是!我为这个感到耻辱,看看过几年所发生的一切。” 突然间,他握了握我的手,然后就走了。 .................. 十二月十二日,那个德国军官最后一次来看我。他给我带来一大包面包,比上次拿来的还要多,还带来一条鸭绒被。他告诉我,他 要跟着队伍离开华沙了,嘱咐我一定不能失去信心,因为苏联红军随时都会发起进攻。 “攻打华沙?” “对。” “可是,打起巷站来我怎么逃命呢?‘我焦急地问。 ”如果说,你和我五年多来在这个地狱里都活过来了,“他说,”这显然是上帝的意志,他让我们活着。唔,我们无论如何得相信这一点。“ 我们两人说了再见,他就要走了,在这最后一刻,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我一直在绞尽脑汁想办法表示我的感激之情,而他却绝对不肯收下我的宝贝手表。 ”听着!“我拉着他的手,急切地对他说:”我从来没有告诉你我的名字-你从来没有问过,可是我想让你记住它。谁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你什么时候能回家现在还很难说。如果我能幸存,我肯定还会为波兰广播电台工作。我战前就在那里工作。如果你发生了什么事,如果我能用任何方式帮助你,请记住我的名字:什皮尔曼,波兰广播电台的。“ 他像平时那样笑了,即表现出不以为然,又表现出腼腆和尴尬,可是我觉得自已让他感到了快慰,因为我虽身处逆境,还是尽可能表达了想帮助他的天真愿望。

 6 ) 忘不了的是那块切成六份的糖

将近三个小时的片子 但却不显冗长
虽然是战地琴师 但犹太音乐家的音乐 还有波兰味的肖邦却没有给人留下太深刻的印象
总觉得他最后能够从德国人手下捡回一条命来 纯属偶然 并不是音乐的力量战胜了战争和人性的丑恶
两个爱音乐的人在废墟中高山流水 钟子期怎会杀掉俞伯牙?

他在废墟里的一段肖邦打动了德国军官 但没有打动我
至少从音乐上是这样
不过这倒让我对这部片子肃然起敬
每个镜头拍得是如此的克制 悲悯又深刻
没有一点海上钢琴师那种大洒狗血般的煽情
再现了真实的不由分说的战争

念念不忘的是那块被爸爸拿小刀小心翼翼分成六块的糖
他一边切我一边对自己说我看不下去了我看不下去了
全家人无声的接过自己的一份 塞到嘴里
就这么快结束了全家人在一起最后的一餐
也是生命里的最后一餐

刀口上的甜 简直让人疼得撕心裂肺

与此相同的还有那个被德军爆头的光头犹太人
趴在地上听着纳粹换弹夹的声音
从死神那里抢回来的这五秒钟生命
生不如死 让人为他窒息

片子克制冷静得好像根本不参杂导演的感情,但却刀刀命中要害让人痛心剜骨,倒抽冷气
最后这些镜头汇聚成了悲怆的海洋 在一片苍茫的灰色废墟中 已经憔悴得快脱了人形的钢琴师在其中蹒跚而行 就像汪洋中一片快沉没的叶子
一个人承受一座废墟空城的悲怆
不知道他在已经一栋栋人去楼空的废墟楼房中翻找食物和水的时候
看到那些侥幸在战火中保存全尸的桌子椅子 瓶子罐子
包括那筒竟然满满的南瓜罐头
他是不是还有这个力气去悼念一下它们不知如今安在的主人

让人欲哭无泪的片子
击中人灵魂的不是音乐 也不是战争的惨无人道
而是一个人偏要活下去的那种卑微的倔强


 
 
 

 短评

“你为什么穿着德国人的衣服?”“因为冷”

8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百无一用不仅仅是书生还有钢琴家,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一死了之。

9分钟前
  • 1968小金
  • 力荐

影片的结尾让整个故事的基调上升了几个层次,这并不是一部简单的反映二战反映犹太人与纳粹的影片。人性是很美的,当然,人生的际遇变幻各有轮回

14分钟前
  • 今天小熊不吃糖
  • 力荐

忘不了那颗被分成六份的糖。

17分钟前
  • 吉法师
  • 力荐

最刺痛的是那被直接丢出阳台的坐轮椅的老人

21分钟前
  • Zia
  • 力荐

我偏向认为这是一种全世界对于艺术的无私保护,大音希声,恐怕只有面对艺术人们才难得在价值观上达到类似的趋同。

22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某种程度上可以媲美《辛德勒名单》

27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那个耳鸣太震撼了。

29分钟前
  • A-sun*
  • 力荐

你叫什么名字? 斯皮尔曼。斯皮尔曼,一个好钢琴家的名字。

33分钟前
  • 次非
  • 力荐

在影院看,恐惧和难受真是无孔不入。波兰斯基以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展现了波兰的二战场景,看似冷静却又是最可惧的。而人活下去的信念到底能有多强大,恐怕不到死神擦肩而过的关头是无法预料的。如果说一部电影能给人信念,那《钢琴家》就是这样。

35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这片子,跟男主角那两抹气质超群的眉毛一样耐看!哈哈

40分钟前
  • Eudemonia
  • 力荐

谢谢上帝不用谢我,他让我们死里逃生,

41分钟前
  • youngman
  • 力荐

如今这个民族仍然在继续受苦,苍天无眼

42分钟前
  • mado1983
  • 推荐

可能因为刚看了拯救大兵,所以难免的觉得这里描述的世界太干净了.是的,即使你已经觉得很残忍了,它还是太干净漂亮了一点.但是我还是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只要那些温暖的东西在,就好了,尽管战争的事实,实际上是要残酷得多的.

44分钟前
  • 寂地
  • 推荐

好难过好难过。仿佛就连呼吸的功能的丧失了。战争来时。任何人的意志都受到扭曲。毫无例外。从拒绝佩戴袖章到拉着德国军官的裤子求情。人就这样一步步在战争之中沦丧。 幸好还有音乐。还有艺术的伟大。伟大的艺术。

46分钟前
  • 野次馬
  • 力荐

从此就喜欢上Adrien那张驴脸了

51分钟前
  • Deborah
  • 力荐

如果说它想反映纳粹的残酷,那一点都不算残酷;如果它想反映主角的坚韧性命,那只能说他是运气好;反而我倒挺同情那个最后就他一命的德国人的。。。我想用ridiculous来形容,可以么?

55分钟前
  • PuNa
  • 还行

波兰斯基凭借此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却因遭到通缉而没去领奖。生活不像电影,生活残酷多了。

60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不要嘲笑他的苟延残喘 为了活下去 他放弃的那些尊严 坚持 和 希望 在战后又重新披回到他的身上 战争所造就的废墟 已经把他的心碾成残渣 他始终活动着的手指 在每一次命运交接时暗暗弹奏着命运的主题曲 Adrien Brody把他的挣扎和优雅都演活了 面对死亡和恐惧 我们都一样渺小 最艰难的 其实是坚持

1小时前
  • 小墨MO
  • 推荐

男主的幸运值已经达到MAX,但是每一个经过二战活下来的犹太人应该都像男主一般幸运才可以。

1小时前
  • 大島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