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推断,应该是这样的王牌在扑克牌里意味着最大的牌,是胜利的关键。为了争夺或者保护王牌,其他牌都可以被牺牲。考虑当时的历史背景,那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准备长征的时期。目前的史料披露,其实长征并不是仓促准备,而是有一个长期的预案,包括物资,策略、情报等多方面的准备。(具体可参见论文《中共、粤系、蒋介石:1934年秋的博弈》
http://lt.cjdby.net/thread-1545817-1-1.html有详细的史料论证)当时,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关系还非常密切,长征这样全局性的战略规划,需要与共产国际磋商,也需要共产国际的支持和援助。而在当时,上海是实现这种交流的重要窗口。观察电影,有欧洲人参与会议,必定是这种原因。另外,长征必须打通行军路线,当时老蒋的中央政府,缴共态度较为坚决,分别从东北南三面压迫苏区。中共中央转移,必须获得两广军阀的默许(当时桂系与粤系结成联盟,与蒋介石貌合神离,对抗老蒋的中央政府。中共中央的苏区其实是两广军阀的屏障。两广军阀与老蒋都打共产党,但都希望对方和共产党拼个两败俱伤,自己好渔翁得利。前几次中共反围剿之所以成功,很大原因在于两广军阀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所以苏捷那个广东来的党代表必须加入磋商,调整并知悉长征的战略规划,回去好向两广的军阀开展工作。根据上面的分析,什么是王牌那就很清楚了。王牌指的是中共中央,王牌行动指的是“长征”的战略规划,具体来说就是对中共中央战略转移的路线、方向、目的地、协助者等一系列信息。这需要经过过多方磋商,规划也要审慎修订、布置执行,而且规划的内容必须保密。上海的两个会议,应该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针对长征的战略规划,在中共、共产国际、两广军阀之间达成默契,而且可能涉及一些与两广军阀之间的私下利益交易,促使桂系和粤系不打击红军,或者至少置身事外(这可能就是第一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二、是在中共内部布置任务,派遣党员分别与共产国际和两广军阀之间维持联系,协调执行长征的战略规划(这应该是第二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代表广东党委出席的苏捷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参会的,可是第二次会议被特务打断了。)至于被抓住的几个人,应该就是长征战略规划的信息联络员,承担着执行规划,协调各方的任务。这些人必定掌握长征战略规划的详细内容。这些内容绝对不能被蒋介石的中央政府破获,否则“长征”将面临推迟或是流产的危险。在电影剧情发生的时候,第五次反围剿本身就快撑不住了,红军和苏区有被消灭的危险。所以,中共中央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避免这种后果。人被抓住之后,梁家辉列出了三个必须被保释出来的人名,应该就是中共中央、两广军阀、共产国际三方关系的主要协调人员。推测应该就是:王霞芬、施敬东、还有苏捷。这三个人了解全部内情。 关于电影时间节点与长征时间节点,关系密切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电影中,茶楼抓捕事件发生于1934年11月10日,此时红军正在试图突破国军第二条和第三条封锁线,这两条封锁线在粤军和紧挨桂军势力范围。事后,大概在11月15日突破了封锁线。由此可见,这5天,和电影情节发生的时间完全吻合。合理推断是,被抓捕的几个人了解红军最近数天之内的行军策略,苏捷应该是负责协调广东军阀的党员。这几个人,要么被营救,要么全部死去,如果此时泄密,红军突围行动很可能失败,生死存亡就这个危机的紧急处理,梁家辉执行的营救行动,其实有三种策略:1、上策:所有人都营救出去,这样可以让他们继续执行之前的计划,因为再次磋商、布置将会浪费时间,增加风险;2、下策:让他们全部死去,这样虽然会导致计划被延迟执行,但是可以避免泄密,免得蒋介石拿到打击桂系和粤系的口实,维持中共中央与两广军阀之间的合作,留下战略转移的线路;3、中策:利用敌人对王牌的认识错误,让敌人误以为王牌是一名重要首长,低估王牌行动的意义。让被抓住的人中的一人作为王牌死去,解救其他人。上、中、下三策其实都可以保证“长征”战略规划的秘密性,只要战略规划没有泄露,就可以说王牌(中共中央)存活。目前来看,电影中实现的是中策。我看有人说王牌行动是党内为了清除叛徒而设计的一个诱饵行动,我觉得这低估了这个行动的意义,也没必要搞这种行动。观察资料,那个时期是革命最艰难的时期,加上中央政府对待投诚共产党员的政策很宽大,落网的共产党员有大部分都叛变了。当时红军岌岌可危,中共中央自顾不暇,没有余力搞这么个大行动,牺牲那么多好党员就为了抓叛徒。保存革命火种,保护中共中央,牺牲再多人都值得,丢卒保帅,正当;为了抓叛徒,牺牲那么多人,根本不值。 关于王霞芬的死和赵碧薇的责任。如果王霞芬没死,那么就实现了上策,但是她死了,意味只实现了中策,还是对王牌行动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要追究责任,为什么她会死?是有人出卖?还是有人胆怯,没有执行好掩护任务?这里涉及了赵碧薇。对这件事, ”蟠龙“不知道王牌行动的内容,估计只知道王霞芬是个重要人物,为了救女儿而出卖了她。王霞芬的死,由三个因素(证明)导致,1、王霞芬自己说自己是王牌(第一个证明)。2、”蟠龙“的出卖(第二个证明),3、赵碧薇掩护王霞芬行动的失败(第三个证明)。如果主因是第三个原因,那么赵碧薇要承担责任。但是蟠龙的自首,让党判断,第二个原因才是王霞芬死亡的更重要理由。赵碧薇的懦弱,并不是致使王霞芬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她被放回来了。因此,梁家辉说,差点没放回赵碧薇。其实正是他跑去上海获得了蟠龙的自首,救了赵碧薇。梁家辉问蟠龙是不是查过王霞芬的行动路线。加上王霞芬跟施敬东说她刚从老家回来,两人之间意味深长地对视。其实,很容易推理出这个结论,其实王霞芬是回中央苏区(老家)汇报工作并接受任务去了,她回来上海参加会议,是带着中共中央最新指示的,也有一定代表权。蟠龙不知道王牌行动内情,认为王牌是一个人。她又知道王霞芬很重要,而且是刚刚从苏区回来,所以推断她是王牌,将王霞芬出卖了。关于王牌行动在”最后几年“的出现。其实很简单,中共和国民党之间的斗争,只有最后一两年才实现实力的反超,之前都是以弱搏强,所以中共中央时常转移。比如解放战争的那几年之中,最重要的转移就是胡宗南攻击陕北,大军压境,中共中央放弃延安,在陕北游走,与胡宗南大军周旋。因此,很可能在那样的类似情形下,在情报战线又部署过王牌行动
作为2014年看的最后一部电影,真的就像我的2014一样。尽管我已经一早做了它要结束的准备,但是它还是在我完全没有预兆的地方嘎然停止了。以至于我在错愕中,没来得及去组织我的不懂与问题。 其实看电影就像我们过生活,并不一定每一个问题我们都能看出个所以然。但是电影作为一个人为的经过编排设计的故事,我们可以反复咀嚼然后在里面看到找到我们想要看到的因果,不然导演编剧就有被喷无逻辑无上下文的危险。
回归正题,对于什么是王牌,王霞芬是王牌的第三个证据到底是什么,还有,警察到底是如何从一堆人里面筛选剩下几个女生的呢。。? 电影的谜团真心一堆。 但是有那么多谜团,我也没觉得他是一部烂片。至少,这部电影有它的悬念,有谜题解开、揭开那一瞬间的爽快。有让你屏息凝气的瞬间的张力。 由渲染情绪,营造气氛的音效和画面。至于选角,阿娇真的很不像舞女,林志玲也不适合忍辱负重却真的很像一位幼师。最亮点是警察妈妈和小红两母女,演技很好。
最后,到底王牌是什么? 保护王牌又是什么? 过了那一天以后,共产国际实现了什么? 按照梁家辉最后的解释,王牌一直没有结束。所有,它是一件什么样的事? 我不知道。
------------------------------------------------------------------------这是分割线---------------------------------------------------------------------------------------------------------
后来豆瓣了一下,王牌行动就是中国为了掩饰一个真正重要的会议,虚拟出来的另一个会议。然后,所有的人都是棋子。有的棋子功成名就了,有的棋子牺牲了,还有的,归隐了。
林志玲后来发现大家都是卧底后,躲在车后面了。 又想起梁家辉说的,这次,她也是被人救出来的。 好吧,我又不懂了。
“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的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悬念”是小说、戏曲、影视等作品的一种表现技法,是吸引广大群众兴趣的重要艺术手段。
《王牌》的具体剧情以及能在大众范围形成的口碑若何,这个先不剧透,等电影几天後再讨论。在90分钟片长中,最明显的视觉体验是化妆、道具和灯光的设计。这一次,不再是《上海滩》里的个人爱恨情仇,也不是近来的《一步之遥》中关于“魔都”的魔力、无尽的灯红酒绿。而是彻彻底底被灌输了戏剧张力铺设下的朴实写照,比如服饰,又比如本土语言。这些都是可圈可点的。而配乐则让片子增色不少。
看电影不得不关注的一个就是演员演技,同样,在梁家辉老成之後,观众一样可以从中些许感受到如《寒战》、《智取威虎山》的优秀表演。《智取威虎山》中,梁家辉结合“座山雕”的方法派出演令人惊叹,而梁本人在早期则是有不少谐趣角色的。在演技锻造得炉火纯青之後,虽不完全为《王牌》主角,但为数不多的戏份还是使人印象深刻。眼神与蹙眉,无一不是大师级风采。至于另一主角志玲姐姐,建议还是大家自己去体验了,提示一下:妆画得不错。
好了,下面切入正题。到了这个年代,电影类型已经纷复繁杂,除了一些老牌类型,很多新片都难以界定、划分。但是百年来悬疑/(惊悚、恐怖)电影与其他始终泾渭分明。在上世纪希区柯克经典恐怖片或者《驱魔人》、《午夜凶铃》这样一些片子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灯光、环境铺染的气氛,然後驱动观众的心理跟着电影剧情走,用环境音效辅助加深人的“入戏”感受,剧情可能是反复多变的,一波三折中预留线索承接到最後填坑,在张弛中挑动观众神经、凝聚观众心理,再一层层剖开或推翻。
《王牌》在宣传时就打出了“谍战”、“悬案”等关键词,旨在引领观众预先了解电影类型、内容并继而产生好奇心。这是第一步手段。接着,导演/编剧在全片开始不久点题,在五个地下党入狱後透知“王牌”主旨之所在,在以营救展开。片名既成一噱头,于後也成最大的悬念。一次次解救,一次次失败,一个似,一个非。然后到了剧情展开到近一半时究竟谁是王牌,还是没有任何线索。在交接处再设置一些或惊诧或激昂的音乐,带领观众无限想象。好像在很多次时刻王牌都要浮出水面了,但立马出现另一枚烟雾弹。不仅是实施拷问的反派莫名,观众也毫无头绪。欲擒故纵、设障眼法,到了剧情进行到足够长度时也没有揭开的意思,这是这二步手段。
通常第二步手段是悬疑片运用设置悬念的主体,可以预留很多谜团,可以是一层层揭开但难以看到真面目,曲折离奇让观众遐想到最後一刻。因此到了最後,故事基本就完了,最大最深的谜团也因此解开。但这又是通常悬疑电影中的一种。是的,还有另一种悬疑片,不是剧情难料,不是结局逆转,而是到最後一刻观众依然云里雾里,不知所以。敢这么玩的电影,一定有一个丰富又缜密的剧本,纵然不给结局,故事本体也经得起推敲,经得起观众讨论。斯科塞斯在《禁闭岛》里唯一的手法就是故布疑云,以小岛、事件强加到男主角(幻想)心理按序展开,但最後部分还是给出了答案。这样能给出答案的上佳电影尚有许多,比如《记忆碎片》、《完美陌生人》。
那么最後一刻也不揭开谜题的电影呢?大家也都耳熟能详,《盗梦空间》、《潜伏》、《老无所依》…很难第一时间感受到主角们在影片背景里,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但这些片子不优秀吗?不能这么说,事实上这几部片子留给观众的想象空间足够大,可发散的内容非常多,没有标准答案的设定也许能让人看出不同的“哈姆雷特”,后劲比给出明确结局的同类们大多了。悬念之设于悬疑片,从根本上是编剧在赌,赌这些挖出的坑能吸引到观众、能博取他们心理,能牵动其神经跟随电影一步步走下去,因此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悬念该怎么放,放到哪儿,有没有必要。最大的赌博是,在不在最後由电影自己解出谜题,还是留给观众猜想。悬疑至死,这可谓悬疑片终极奥义。这三点总结下来,是打造悬疑片的三板斧。说到这儿,大概观众也知道《王牌》属于哪一种了。说是谍战片,其实《王牌》并没有太多间谍色彩,更深层次的主题已经借电影本身说出来了,或是关于信仰。但悬念足够大,通片看下来我都在跟着电影思考,在以悬念取胜的关键点上,这部电影无疑是胜利了。
说句不褒不贬的话,这部电影看下来,我感觉自己的智商被压制了。这句话没有任何色彩,完全中性。到底是骡子是马,建议大家先去看看,咱们回来再讨论剧情。
干革命,光荣啊——我很好奇,片方何德何能、用了何种手段把这么多港台明星召来“干革命”……
林志玲再接这种烂片无异于自降身价
《风声》过后,世间再无传奇。你这个《王牌》出来搞什么鬼!
2015年2月10日22:13:35,基本上等于烂片,不明所以,但看到那些酷刑,哎,就这样吧,实际上,一点都不专业,这不可能是历史。
#王牌#一个字:操蛋!学十二宫没有真相历史悬案,学记忆碎片复杂多线叙事,学风声变态邪典酷刑,却是近距离狙杀水准地下党烂片。打着谍战旗,不见间谍影。如果不是恰到好处配乐烘托氛围,悬疑感像模像样,碎片化倒叙扰乱视听,直接一分滚蛋
都是好演员,就是找了个不合格的编剧,故事编的看不懂,一团问好
导演名字是奇葩……犯贱会
志玲姐姐,一星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
童年神作
我必须必须要打零星……完全完全不知道这个电影在拍什么东西,每个人物设置都毫无道理,剧情狗P不通,实在是烂中之烂栏中极品。
很另类的一部片子评论比影片本身更有趣。
豆瓣赶紧出负分吧 要不然我打不了分啊
故事的野心大,尺度大,胆子大,但是导演在各方面的把控都不行,不会讲故事,镜头语言也是相当糟糕,而且明显感觉到影片被剪的面目全非。整体的风格完全没有主旋律,甚至有一点反主旋律,这样的作品太危险了。
以为是电视连续剧……
我要死了,有人想亲我吗?—天雷滚滚
做作!支离破碎的记忆,混淆视听的对白!莫名其妙的一群人,仿佛都是卧底,剧中只有一个国民党人,就是宋雨秋,其他都是共产党人!想象一下,那时应该是中共一大会议,从结尾的意思看:这次上海会议是掩护嘉兴的吧!那时哪有这么庞大的共产党队伍啊!大到国民党高参,小到农妇,全是王牌卧底!
这哪是王牌,简直是王炸,雷的我外焦里嫩的
所以王牌就是革命信仰?!你逗我呐?!
整部电影不知所云,很难让人理清思路研究剧情,《风声》《听风者》珠玉在前,《王牌》提醒我们,过时的题材再拿出来已经很难有新的观感了,何况拿出来的还是一道糟糕的乱炖。